本文目录一览:
英语有时不能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译,假如老外跟你说baby brain是什么意思?baby是宝贝,brain是头脑,baby brain就是宝贝脑罗,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
baby brain是什么意思?"Baby brain" 是一个俚语,通常用来形容孕妇或新妈妈在怀孕或生完孩子后,感觉头脑不够清晰、健忘或注意力不集中。而是指“孕傻”
She blamed her forgetfulness on baby brain after giving birth to twins.
她怪罪自己在生下双胞胎后变得健忘,归咎于“baby brain”。
一孕傻三年用英语怎么说?
一孕傻三年这个俚语的英语表达是 "baby brain lasts three years" 或 "baby brain for three years"。这个表达指的是一些女性在怀孕和生育后可能经历的认知和注意力下降,通常被认为会持续三年。
举个例子:
After having a baby, she joked about "baby brain" lasting three years.
生完孩子后,她开玩笑说“一孕傻三年”。
导读:俗称沙王八,自然界少有“憋屎天才”,儿时当玩具,如今4位数1斤
农村遍地都是宝,不光是山里面的花草树木有隐藏的价值,就连一些小昆虫也一样都是“价值连城”。
因为有些价值,是用金钱难以衡量的。就像金钱能买来很多东西,可是却并不能买来快乐和幸福。
在农村有一些昆虫,就曾是无数农村娃童年时美好回忆的一部分,这也是当时孩子们快乐的源泉。那说起农村的一些昆虫,大家还记得哪些呢?
今天就和大家来说一种过去常见,并且还被孩子们抓来当玩具玩耍的虫子,它就是长得很像蜘蛛的“沙王八”。一种很会装陷阱,也爱吃蚂蚁的小虫子。
相信很多人都有见过这种沙王八,并且抓它玩过。可是知道它价值的人却不多,如今更是要卖到四位数一斤,也就是上千元一斤了 。如果大家遇到了,可以抓回来养起来
“沙王八”却不是王八王八大家都认识,它在有些地方叫脚鱼、团鱼、鳖,是河边、鱼塘边常见的爬行动物。而这种叫“沙王八”的却是很小的昆虫,小到可能只要一粒沙子那么大,不仔细你还发现不了。
沙王八是我们当地的一种叫法,有些地方也叫它沙牛、沙猴、地牯牛、老倒、倒刺、土牛、金沙牛等等。
这是在我国广泛都有分布的一种小昆虫,它的学名叫蚁狮,是脉翅目蚁蛉科昆虫的幼虫。成虫长大后像豆娘,也有人说它是长角蜻蜓,其实只是长得很像蜻蜓,而那对“长角”,实际上是一对长触角。
沙王八是一种非常好玩的小昆虫,它的前面看起来有一对像牛角样的头部,而且整个身体看起来像王八,也有人说是像蜘蛛因而有了“沙王八”这个俗称。
这种虫子之所以好玩,很多的孩子们爱把它当玩具玩耍,是因为它只会倒退着走,并且还很“听话”,一般念咒语了它就会从沙子里面钻出来。如果放在手心里,就会不断地往手心里钻,非常地好玩。
自然界少有的“憋屎天才”很多人只知道沙王八很好玩,却不知道它还很有趣。
这种虫子个头虽然小,却是一种肉食性的虫子,它主要是捕食其他的昆虫,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蚂蚁、蚊子、苍蝇等较小型的昆虫。
并且沙王八还有个特性,它不会主动出击,而是坐等食物送货上门,只因它还很擅长做陷阱。沙王八主要是通过陷阱来捕食昆虫。
当它在沙地里挖好一个漏斗状的陷阱以后,坐在陷阱底部等待猎物上门,当有昆虫进入陷阱就会掉下来,然后它们发现以后,就会主动出击。把它的尖锐的大小颚所砌合成的吸管刺进猎物体内,然后吸食它的体液。
也是因为沙王八不会主动攻击,一般都是有什么昆虫进入到它的陷阱了,它也就捕食什么,基本上是来者不拒。
相信不少人小时候也观察过沙王八的捕食,当蚂蚁或其他小虫爬入陷阱的时候,因为沙子很容易流动,有动物进入就会快速地随着沙子一起滑下来。
而藏在底部的沙王八就会不断地向外面弹抛沙子,使得受害者被流沙推进中心,然后它们精准出击,用用大颚把猎物紧紧的钳住,并拖进沙里把它吃掉。
另外沙王八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这种昆虫是只吃不拉,简直就是“憋屎小天才”。这是因为它是自然界中少有的没有肛门的动物。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沙王八都是很干净的,即便是它的陷阱里面,也是很干净的。
虫子虽小,价值却很高近些年沙王八的价格在网上也是不断地攀升,在一些电商平台上,这种小虫子的售价都要卖到3000-6000元一斤的价格。
当然了,因为它实在是太小了,一般都是按个卖了,如果去购买的话,都是几十只一起卖。如果单个购买,一个就要买到两三元。
想不到吧,曾经当成玩具玩耍的沙王八,在沙地里常常见到,现在居然能卖到几块钱一只,上千元一斤,实在是有点震撼啊。
而之所以沙王八能卖到如此高的价格,就是因为它还是一种很贵重的中药材。毕竟这种虫子实在是太小了,可能抓几千只都未必有一斤重呢,而如果是在野外,要想抓到一斤的沙王八,估计也要数个月的时间吧。
幸好现在已经有人专门养殖沙王八了,这样捕捉起来更方便了,并且产量也要更高了。
至于沙王八的价值,以前常用它来治一些骨刺,比如在野外如果踩到了一些鱼类,蛇类尸体了,被它们的刺扎到肉里面了,难以把它。就可以用到沙王八,把它磨成粉敷在患处,骨刺很快就会出来。
结束语其实沙王八的养殖也是很简单的,它基本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技术和资金。如果大家在野外见到了,可以抓几只回去养殖。
根本不需要投喂什么食物,只要在墙角留一处地方,然后倒入一些沙子,把它放在沙子里面,就会钻入到沙子里面去了。而且这里只要养了几只,就会越来越多。
并且沙王八因为会自己做陷阱,又爱吃蚂蚁和蚊虫等,这些昆虫到处都是,它们又是“自给自足”的昆虫,所以不用大家操心的。
不得不说,近些年很多地方都已经见不到这种小虫子了。在小时候孩子们常在沙堆里玩耍,就经常抓它来当玩具,一玩就是一下午,并且百玩不腻。只是非常的可惜,现在野外很少见到这种虫子了。
各位网友朋友们,你们小时候可有抓过这种小虫子来当玩具玩耍呢?在你的家乡它叫什么呢?如果真的能卖到4位数一斤,你们会去抓吗?欢迎大家在下面的评论区留言讨论,谢谢大家!
错了么,真没错,因为规范汉语里还真有这个词
文化这个词汇是一个广泛的词汇,我觉得比文明和文学都要广泛,无论是和我们生活有关的还是无关的,都可以和文化扯到一起,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小的衣食住行都是,我们吃饭叫饮食文化,喝茶叫茶文化,身上的衣服是服饰文化,穿着时尚的话是流行文化了,诸如此类。
我估计二十年以后,你们中间的一些学生开始翻译我作品的时候,傅雪莲就不再做翻译了,开始研究翻译文化了,所以文化这个词谁都可以用,而且都不会觉得用错了。
文化是有差异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会造成人的行为以及思维方式的不一样。我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玉兰,只要遇到不高兴的事,就会坐在门槛上对邻居或者路人哭诉,抖搂自己家里的事,虽然中国的文化里强调家丑不可外扬,可是家丑外扬的中国人还是不少。这是我小时候的生活经验之一,有一个邻居的女人就是这样。这本书在意大利出版后,一个意大利朋友告诉我,那不勒斯的女人就是这样,不高兴了就会去对外人哭诉。十多年前有一个英国记者,当时他是英国《金融时报》亚洲发行人,后来回去做《金融时报》的CEO了,他给我做过一个采访,叫“与FT共进午餐”,他说如果英国男人的妻子像许玉兰这样,很可能会去自杀,所以英国男人在这方面比意大利男人脆弱,意大利男人也就是对妻子说一声我去买包香烟,然后消失了,再也不回来了,不会为这个事情自杀。
现在不少中国人富有了,出去旅游时会买各种各样的礼物带回家,前些年中国很多旅游团去韩国,韩国的奢侈品很贵,但是比较中国商店里的还是便宜一些,所以中国男人到了首尔就会买很多礼物。我去韩国的时候,有一位韩国女性告诉我,中国男人比韩国男人好,因为中国男人给情人买礼物的同时也给妻子买了礼物,而韩国男人只给情人买礼物,不给妻子买礼物。我到了意大利,把这个告诉一位意大利女性,她听完后说,韩国男人比意大利男人好,意大利男人既不给情人买礼物也不给妻子买礼物,意大利男人只给自己买礼物。这样的差异也是一种文化,我们可以称之为礼物的文化,也可以称之为男人的文化。
当然不同文化里的共同点可能更多,比如足球比赛会延伸出脏话文化,我认识的一个美国记者,他住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的旁边,他告诉我只要周末有北京队的主场比赛,就会听见一种很有意思的声音,他问我有没有兴趣听一下,我说可以,我们就约了个时间,他也约了另外的几个驻北京的外国记者,坐在他家阳台上,我们喝着威士忌等待足球比赛的开始,我们不是看比赛,是听比赛。比赛开始后我们听到北京的球迷在齐声喊叫“傻X,傻X”,我就知道是客队正在进攻,如果没有这两个词的声音了,就是主队在进攻,如果这两个词又响起来了,那又是客队在进攻。
2010年我去南非看世界杯,发现每场比赛时球迷的喊叫和北京工人体育场的喊叫是一样的,只是发音不同。这个国家的球队在进攻的时候,另外一个国家球迷就会发出整齐的喊叫,我知道就是“傻X”的意思。反过来当另外一种语言在整齐喊叫时,必然是这个语言国家的球队正在防守。我在南非呆了半个月,学会了五六种不同语言的傻X,回到中国就全忘了,没有机会使用。
我这次来意大利,从米兰到格林扎纳,听到一句让我很高兴的话,是一个中学生说的,他把我的《第七天》和《神曲》相提并论,这是对我的最高赞扬,我觉得这也是文化方面的一种比较。可能这两部作品写的都是关于死亡,当然《第七天》是不能和《神曲》比的,这必须说明。
死亡也是一种文化,有关死亡的描写最突出的应该就是关于灵魂的描写。《第七天》写的是中国的头七,以这个为契机,人死后的第七天会回家。这是中国的风俗,人死后的第七天,死者的家人要在那里安安静静等着死者的灵魂回来,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些大户人家会做七个七,四十九天,每个第七天都会回来。中国很大,有些地方对“头七”解释跟这个普遍的解释不太一样,它有时候是指人死后会一直在自己家附近游荡,七天以后才会离开。在中国,即使是头七的说法,在不同的地方也会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头七讲的都是死者的灵魂。
中国有56个民族,对灵魂的解释也会不一样。人口最多的汉族认为人的灵魂只有一个,假如一个人的脸突然发黑了,越来越黑,就代表灵魂正在离开他的身体,这个时候婴儿会害怕,会躲避这样的人,因为婴儿的眼睛是最干净的,他可以看见灵魂离开的样子。云南民族最多,所以有关灵魂的说法也最多。有一个民族叫独龙族,这个民族的人口非常少,大概只有不到两万人了。他们认为人有两个灵魂,而且他们认为人的灵魂跟人的相貌、身高一样,两个灵魂会穿上同样的衣服,当属于人的一个灵魂晚上睡觉的时候,另外一个灵魂是不睡觉的,他会出去玩,他们说梦里见到的事是另外一个灵魂在外面做的。云南还有一个阿昌族,他们认为人有三个灵魂,人死了以后,一个灵魂放在坟墓里、一个放在家里供奉,还有一个回到祖先那里去,这个灵魂是最幸运的。
我这次在那不勒斯的时候,那里的意大利读者读过《第七天》后知道中国有头七,他们告诉我,那不勒斯的说法是人死后逗留四十个小时才离开,我对他们说,中国人还是比那不勒斯人有耐心,你们四十个小时就走了,中国人七天还不愿意走。在古波斯、古希腊、古罗马,他们的说法是十二个月,灵魂才会离开。正是因为对死亡之后灵魂的种种理解,所以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中国有很多诸如巫师、巫婆一类的,在古波斯有死灵师,召唤死人的那种,还有作家和诗人也都在以此赚钱。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死灵师要穿上死者的衣服才能跟死者对话,去了解某些秘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意象,他穿上死者的衣服感受死者的思想,倾听死者的声音,以此来了解死者没花完的钱藏在什么地方。说白了都是为了赚钱,无论是过去的巫师,还是现在的作家和诗人,都会在死人那里寻找工作机会。我已经把文化说到死亡了,我们还是换个话题吧,现在可以对话了,我们起死回生。
我小时候,也就是“”时期,那时候没有宗教信仰,所有的宗教都被取缔了。我们小镇上的寺庙天宁寺,保留了最后一幢房子,保留的原因是作为仓库使用。“”结束之后恢复宗教信仰,当时天宁寺只有一个和尚,那个时候我还在做牙医。有一个天主教的小教堂也恢复了,我的记忆里也只有一个神父,“”刚结束的时候信教的人不多,大家都是无神论者,所以那个时候和尚和神父都很清闲,他们经常跑到对方那里去聊天,这是宗教大团结。
现在已经没有那种情况了,他们都很忙,没有时间聊天了。
中国受教范围最广的还是佛教,佛教里面的香火很旺盛,进去还要买门票。我去过中国道教的道观,冷冷清清的没什么人,我曾经问过一个道长,为什么道教作为中国的国教不如外来的佛教,道长回答说佛教有钱,道教没钱。他说的很对,去佛教烧香捐钱的人很多,去道观的人就少,所以道教发展比较慢,佛教发展很快,捐给寺庙的钱是不用上税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德国的奔驰车还不多,只要能坐上或者开上奔驰车的人都非常有钱,那时候我在杭州西湖边看见6个灵隐寺的和尚开着6辆奔驰车过去,把我吓一跳,他们真有钱,灵隐寺是中国最有钱的寺庙之一。我到了意大利之后,意大利的朋友告诉我,天主教很有钱,好比中国人说佛教很有钱一样。
宗教是一种信仰,让人的精神去寄托的地方。在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次我生病了,住在我们县医院里面,和我同病房的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中年妇女,她每天用广播听《圣经》,她以这个来消解自己身上的病痛。另外一个病人没有精神寄托,他因为病痛不断呻吟。
我只是说了一些现象而已。为什么天主教的影响力这么大,教相对来说小一点,新教主要在英国,它是有种种历史原因的,也有其他方面,像经济方面的原因。在中国,佛教之所以有那么大影响力就是因为有很多人去捐钱。当然肯定也有其他更为重要的因素起作用。
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个社会,比如我们在看待宗教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好比米兰国立大学要是再也招不到学中文的学生了,那么这个大学就没有教中文的教授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这是人类的一个规律。假如在中国没有人给佛教捐钱烧香,在意大利或者西方没人给天主教教堂捐钱的话,他们同样很难生存下去。当然信仰是很崇高的精神活动,你去信天主教也好,佛教也好,那是崇高的精神活动。但是无论是信佛教的去烧香,信天主教的在胸口划十字,都是为了对自己有好处,都是为了保佑自己,只不过是叫法不一样,在中国是菩萨保佑我,在意大利是上帝保佑我。所以崇高的信仰也要跟实际的动机联系起来,才能够持续下去。
有一点很有意思,我拿到第一本中文版的《圣经》,是在“”结束之后,在我们小镇上那个很小的天主教教堂里拿到的,当时可以随便拿,印制很精美,那个版本的《圣经》是经过很多人的翻译,一代又一代,译文可以说是无与伦比,我是把它当做一部文学作品读完的,而不是宗教书读完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别人让我举一部我最喜欢的伟大的文学作品,只能举一部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圣经》。我在《圣经》里读到了最好的文学。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我在中国天主教教堂里拿到的《圣经》是英国新教的版本,不是天主教的版本。
英国新教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相对较小,所以他们在推广自己版本《圣经》的时候非常努力,中国至今用的《圣经》都是他们的版本,中国天主教教堂里的《圣经》都是英国新教的版本,这个是不是很有意思?后来梵蒂冈发现了这个问题,组织了几十个中国翻译家去澳大利亚把天主教的《圣经》翻译成中文,但是太晚了,来不及了,天主教的《圣经》在中国没有什么影响,我也有一套,我认真读了一下,这个版本的语言跟新教版本《圣经》没办法比,新教版本的语言是后无来者的中文。
幸福是什么?这个没有固定的解释,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即使同一个人不同的时候理解也不一样。一个人口渴的时候有一杯水,那就是幸福,一个人饥饿的时候有食物,也是幸福。对于幸福的理解,最重要的一点是,幸福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属于别人的看法。可能有人会羡慕某一个政治家,他当上了总理或者总统,觉得他很威风,很了不起,其实他也烦恼,他烦恼的时候比我们多得多,你看到一个乞丐觉得他很可怜,是的,他是很可怜,但是他也有幸福的时候。幸福的标准每个人不一样,这是第一;第二是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因此对幸福的理解也不一样。
我想起一个笑话,关于富人和乞丐的笑话,当然是一个中国的笑话,有些中国人喜欢吃河豚,河豚是一种有毒的鱼,现在养殖以后已经无毒了,当时野生的河豚是有毒的,当时的厨师在做这个鱼的时候要有很好的技术。这个笑话说有四个富人去吃河豚,做好的河豚上来了,他们互相看着,谁也不先吃,都想看看谁先吃了没死以后再吃。四个人互相看来看去都不敢先吃,然后他们想起进来的时候饭馆门口坐了一个乞丐,他们就把一条河豚放在打包盒里,让饭馆的服务员拿出去给坐在门口的乞丐吃,过了一个小时以后,他们让那个服务员去看看那个乞丐是不是还活着,服务员回来说还活着,还在门口坐着呢,于是这四个富人就大胆地吃
起来,吃完以后很高兴走出去,上了他们自己的奔驰车,就是我刚才提到的灵隐寺和尚开的一样的奔驰车走了,乞丐看到这四个富人走了,心想这四个傻X没死,从屁股后面把那个打包盒拿出来,把里面的河豚吃了。我觉得那一刻那个乞丐比那四个富人幸福。
傅雪莲问我西方为什么害怕中国?这个应该是傅雪莲你来告诉我,我只知道中国不害怕西方。
可能是中国发展太快了,也就三十多年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三十年前的时候,我们还是一个很贫穷的国家,三十年以后就变成一个相对富有的国家,当然还有很多贫穷的地区。
西方人可能有一种优越感,一种来自骨子里的优越感,因为他们领先中国一个世纪,结果没想到,三十多年就差不多了。我记得前几个月,扎克伯格——脸书的CEO,他在美国国会接受质询,就是因为英国的一家数据公司在脸书上面干预了美国的大选,有一个参议员,让他回答问题,说只有像他这样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在美国受教育的人,才能创造出脸书这样伟大的公司。扎克回答说,中国也有同样伟大的公司。那个美国参议员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就对他说,你回答我的问题时只要说是和不是就够了。
当然美国跟欧洲又不一样,欧洲是由很多国家组成的,美国只是一个国家。我在丹麦有个汉学家朋友,她是奥尔胡斯大学教授,现在已经退休了,她叫魏安娜,她告诉我,她有一次去美国,在入境的时候,边检官看着她的护照,问她丹麦是美国的哪个州?所以我感觉西方社会的优越感在美国尤其突出,他们在中国的经济增长里获益巨大,但是又不希望中国强大。
好比是一个老牌的大学,突然被一个普通的大学超越了,比如米兰国立大学突然被米兰的比可卡大学超越了,然后想办法把比可卡大学弄下去,但是已经弄不下去了。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大学应该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让附近的大学变得更差,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这样,是没法改变对方的。所以不用担心,中国没有能力改变欧洲和美国,没有能力改变西方世界,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反过来西方也没办法改变中国。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学和中国作家对我的影响,我需要努力去寻找一下。中国过去是文言文,特点是不会写出很长的作品,即使是小说也是笔记小说。明清以后出现白话文,才有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
那时候在中国写小说是没有地位的,别人瞧不起你,而诗词歌赋、散文才是崇高的文学,小说被认为是市井之流,《西游记》很像莎士比亚的戏剧,市井中人才看。唐诗宋词元曲都是达官贵人写给达官贵人读的文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是为大众写的。
傅雪莲提到的《西游记》的故事,这部长篇小说的结构其实是由很多短篇小说组成的,从唐僧的角度来看,从头到尾是一个故事,但是中间发生的故事一个一个都是独立的,可以说是一个又一个的短篇小说。《水浒传》也类似,也是一段一段来写的,有时候写一个人物,有时候写一场战斗。三国演义也是这样,和西方的大部头小说有很大区别,中国的传统小说结构松散,也就是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的特征是这个故事没写完就停下去写另一个故事,那个故事没写完然后回来继续写这个故事,基本就是这个套路,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以一个“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作为结尾理由,就去写另一个故事。
我现在还没有使用这样的方式去写长篇小说。当小说里的故事和人物很多的时候,章回体小说是很好的写作范例,可以写下很多的故事,同时对读者来说,阅读又不是那么复杂。
在叙述时,有时候要将简单写得复杂,有时候要将复杂写得简单,两者都不容易,相对来说后者更难。如果创作一部很长有很多人物的小说,中国的章回体小说是值得借鉴的文本。读者可以读完这样很厚的书,不会半途放弃,章回体小说是很吸引人的叙述方式。
当然,我们能够通过一部文学作品了解社会发生过什么,这个国家发生过什么。十九世纪欧洲的文学,能够让我们读到当时的社会正在发生什么。尤其是读巴尔扎克这样作家的作品,你能够了解那个时候法国的生活。狄更斯是用另一种方式,用一种相对夸张的方式,让你读到英国,或者说是伦敦,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所以说每个文学文本的后面,都会存在一个历史的文本,还有一个社会的文本,以及民众生活史的文本。
我先回答这位意大利女学生的问题,中国古代男尊女卑,因为是封建社会,女作家在古代不多。被认为是高贵的文学,诗歌也好,散文也好,几乎没有关于爱情的,起码很少能够读到。
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在他妻子去世十年以后写的,不能算是爱情诗歌。对当时的贵族来说,他们认为在文学里谈爱情不是一个高级的话题,但是在中国的民歌里,几乎都是爱情。所以贵族不谈论爱情没关系,老百姓都在谈论爱情。因为男尊女卑,女性作家的作品比率比较低,虽然如此,仍然有不少杰出的,比如李清照。
你读现代文学的话,可以读鲁迅的小说,我认为鲁迅笔下的女性,一点也不比张爱玲的差,未必就是女性作家写出来的女性,就比男性作家好,就好比男性作家写出来的男性,未必就比女性作家写出的男性吸引人。这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从头到尾的一个阅读,才能够找到文学作品反映中国女性从古到今的变化,是能够找到的,但是需要比较多的阅读。
然后再回答这位中国朋友,你应该是意大利国籍了吧。对写作题材的选择其实是个人的选择,对于每个人来说,思想的自由是一定能有保证的,所以我在选择写什么的时候,不会去考虑是否能够出版的问题。而且小说没有问题,因为小说是虚构作品,至今为止我没有一部小说是不能出版的。你手里拿着的这本书,那是给《纽约时报》写的专栏文章的结集,写的没有什么限制。一个作家写什么,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至于写完以后能否顺利出版,是写完以后再考虑的事,创作的时候最好不要去考虑,考虑这些会影响自己写作的和信心。
关于死亡的问题,我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讲述这个话题了,之前讲的太多了,我来讲讲别人怎么谈论死亡的,因为我自己说的已经太多了。我记得一个古罗马的政治家在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年轻人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一年的春天被夺走了。还有一个例子是马尔克斯的比喻,他说如果父母健在,你和死亡之间隔着一层垫子,如果父母死去了,那层垫子就被抽走了,你就直接坐在死亡上面。
来源:《米兰讲座》
作者:余华
钱理群劝大学生:沉潜十年,这是我对大家最大、最诚恳的希望2020-09-04
一个人不讲道理的7种表现2020-09-01
“差评”研究生学位论文,都长这样2020-08-30
全世界被引用最多的人文社科著作2020-08-29
为什么我们的研究生提不出问题?2020-08-26
让好文与你的好友不期而遇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