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8月15日是什么日子全国生态日(8月15日是什么日子)

发布时间:2024-06-21 01:57:56作者:樱花飘落来源:用户分享

8月15日是什么日子全国生态日(8月15日是什么日子)

本文目录一览:

东西问丨黄涛:“天涯共此时”,中秋为何是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

中新社北京9月28日电 题:“天涯共此时”,中秋为何是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

——专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黄涛

中新社记者 马帅莎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沿袭千年,中秋节始终承载着人们“人月两团圆”的朴素愿望,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望月抒怀的名篇佳作彰显深厚的中秋文化底蕴。

“天涯共此时”,中秋节为何是一个与月亮相关的节日?中秋节俗体现了古人何种生活美学与文化意涵?中秋味道在海内外如何引起共鸣?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涛近日就此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提起中秋,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赏月。中秋节为何是一个与月亮相关的节日?它是如何演变形成的?

黄涛:本质上,中秋节是个关于月亮的节日。它的所有习俗几乎都和月亮有关:赏月、祭月,吃月饼,月下游戏、交往,讲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人们最为重视的中秋亲友团圆习俗也跟月亮有关:月圆家也圆,团圆也由月圆而引发。

这些习俗中,跟月亮关系最大的自然是赏月。中秋节最早产生于唐朝的赏月之风,渐渐演变为一种风俗,人们不约而同在农历八月十五夜晚赏月,这样,中秋节在唐朝就初步形成了。

从现有资料看,唐朝初年,在农历八月十五月夜赏月主要是在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如官员、文人等及其家庭开始风行,家人或朋友聚集在一起赋诗、饮酒、聊天等,一般人家没有赏月赋诗的雅兴。到中唐时期,赏月聚会的风尚逐渐影响和流传到平民社会,寻常百姓家庭以及寺庙之类公众场所也兴起聚会、宴饮等习俗。到晚唐,中秋节已成为全社会的节日。

2017年10月4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西藏拉萨一轮皎洁的圆月当空。(双重曝光) 何蓬磊 摄

中新社记者:作为中华传统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中秋节的节庆传统深受看重与珍爱。海内外有哪些特色的节庆活动?体现了哪些传统文化意涵?

黄涛:各地过中秋的风俗习惯可分为如下几类,亲友团聚、赏月、吃月饼、互送礼品、拜月、庆丰收、游戏娱乐、祈子等。一些地方会在公共场所举行别具特色的游艺活动,如开封的“铁塔燃灯”、安徽的舞香龙、钱塘江观潮、厦门的玩会饼博状元、香港的花灯会等。

人们通过团聚、联欢、赠送礼品等活动,加深亲人、朋友的感情联系,密切人际关系;通过赏月、泛舟、观潮等欣赏、亲近自然美景的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尝新粮、吃新果等活动,欢庆丰收。此外,这些年来,观看电视节目联欢晚会等各类文化演出成为新的民俗。

2023年9月21日,临近中秋节,香港湾仔利东街举办“跃兔·迎月”彩灯会。李志华 摄

中新社记者:月饼是如何成为中秋节重要符号的?近年来市场上出现螺蛳粉月饼、辣条月饼等新晋网红月饼,您怎么看这些新的“中秋味道”?

黄涛:中秋月饼又称“团圆饼”,是明月和团圆的象征。作为中秋节“标志性美食”,月饼正式出现于明代,开始它是拜月的供品,后来才演变为节令食品。

明初中秋节拜月习俗盛行,拜月要上供品。因为中秋祭的是圆月,民间自然要求供品需呈圆形,即“其祭果饼必圆”。圆形的饼摆在供桌上,可象征圆月。制作时,人们会印嫦娥、月宫、桂树、玉兔等图案在上面。月饼作为供品从供桌上撤下后,不能扔掉。民间向来有祭神仪式完成后分食祭品的习惯,所以月饼很自然地成为人们的中秋食品。

后来拜月习俗淡化,月饼作为团圆饼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时它作为祭品的作用减弱,以至于到后世拜月习俗基本消失时,吃月饼却成为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之一。

只要月饼作为一种圆形的饼食,能够象征圆月和团圆,并且人们爱吃,它就是很好的中秋月饼。至于工艺如何改进,饼皮、馅料、口味如何更新,都无碍于月饼习俗的传承。制作月饼的厂家尽可在充分研究人们饮食口味变化的基础上,大胆研发新产品,满足新时代不同群体消费者的需求。

如果一味保守地制作高糖高油高脂肪的所谓“传统月饼”,反而是跟不上时代要求的懒惰行为,人们不爱吃的落伍月饼亦是不合格的月饼。

2022年9月8日,中秋节临近,浙江杭州一食品厂内,工人赶制纯手工 “土月饼”。张煜欢 摄

中新社记者:中秋节在朝鲜半岛、越南、新加坡等地也很兴盛。中秋节是如何传播到海外的?国外怎么过中秋节?有何地域化特色?

黄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习俗早已传播到国外。其传播途径有两种:一是古代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文化大国,其文化受到别国学习效仿,特别是在东亚出现了“汉字文化圈”,中秋节文化从唐朝开始就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二是跟随华侨华人的足迹传播到世界各地。由第一种途径传到别国的中秋节是由该国全体国民过的,如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都是如此;由第二种途径传到别国的,则主要是该国的华侨华人群体在过,也会吸引所在国的不少民众参与。

9月7日,中秋临近,安徽省合肥市的小朋友展示手工制作的灯笼。王爱华 摄

韩国民众过中秋的主要习俗有团聚、吃松糕、送礼、祭祖、扫墓、庆丰收等。总体而言韩国人很喜欢中秋节,把它当作第二大节。朝鲜秋夕的习俗、文化内涵与韩国在根本上是相同的,但有一些活动上的差异。朝鲜秋夕以欢庆丰收和祭扫祖坟为主,瞻仰烈士陵园和纪念碑成为特色活动。

日本民众过中秋有两个重要日子:一个是旧历八月十五,一个是旧历九月十三。前者是从中国传去的,后者主要源于本国文化传统。日本人传说,十五夜,月亮上开满桂花,桂树下有白兔在做日本烧饼——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在日本本土不流行。在十五夜,日本乡村民众的主要习俗是祭月、庆丰收。供品中,最重要、最有节日特色的是芒草、芋头、月见团子。“十五夜看不到月亮还有十三夜。”这是在日本流传很广的说法。有两个赏月的日子,总有一次赶上晴天,见到明月。

越南民众过中秋也讲究家庭团圆,且对中秋节吃月饼的热衷程度不亚于中国民众。临近农历八月十五时,越南的食品市场也兴起“月饼大战”。节日期间有较多娱乐游艺活动,最突出的是玩花灯。跟中国的中秋节相比,越南中秋节最显著的特色是兼具“儿童节”的味道,市面上摆出很多玩具,供家长和孩子们挑选。晚上,各家孩子提花灯出来游玩,成群结队嬉戏到深夜。

新加坡中秋习俗的一大显著特色是大张旗鼓办灯会,节日的夜晚被如梦如幻的彩灯装饰得耀眼夺目,大型灯笼游行、制灯比赛等都是气氛热烈的群体活动。

2023年9月22日,江苏科技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学习制作月饼。玉成 摄

中新社记者:当下,人们在奔波忙碌中常感慨“节味淡了”。您认为应该如何传承中秋文化,使其更好地契合现代生活,更加有声有色?

黄涛: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被紧张忙碌的人群过得略显单调。然而回顾历史上的过节情形,就会发现它们原来那样丰富活泼、浪漫有趣。中秋节亦是这样一个魅力无限的节日。穿越时空,游历明清、两宋和盛唐,中秋节的夜空缀满了温情、浪漫与狂放。

2023年9月20日,中秋节临近,广东广州,金鱼形状的灯笼吸引顾客。陈楚红 摄

当下,我们不仅要发现传统节日原有的独特魅力,还应挖掘它们在现代社会存活发展别样的可能性和新的广阔空间。在保持中秋节传统内涵的基础上,应使过节方式更加适应现代人的喜好和生活习惯,方式应灵活多变,内容应丰富多彩。

比如,月饼不限于传统风格,还应研发更受现代人喜欢的创意食品;习俗活动不只有家庭团聚,还应有各种赏月以及月下游玩娱乐活动。另外,还可以吸收、恢复历史上过中秋的活动和方式,同时注意保持和弘扬各地过中秋的特色活动;也可以围绕嫦娥、月宫、桂树、玉兔、吴刚等中秋文化“符号”,挖掘、举办更多中秋文创产品或活动,活化运用中秋节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诗词等,营造中秋节神奇、瑰丽、抒情、有趣的节日氛围,激发更多青少年过中秋节的兴趣。(完)

受访者简介:

黄涛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传统节日、民间文学、语言民俗。著作有《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中国民俗通志•民间语言志》《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中国礼俗语言与传统文化》《中秋》《话说清明》等十余种。

1998年八月十五中秋节生的是什么星座?

一位老红军 两代“雷锋”情

【中国故事】

作者:杜善国(陆军特种作战学院副政委)

那个曾经送雷锋当兵的人走了!

2022年12月28日,红军老战士、辽宁省军区鞍山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余新元因病逝世,走完了99年的人生。

投身革命86年的余新元,先后举荐雷锋、“当代雷锋”郭明义入伍,用60余年传承雷锋精神,犹如春风满人间。

从放羊娃到战斗模范

在甘肃省静宁县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旧址红军楼前,有一组栩栩如生的雕塑群。其中,有位个头矮小、满脸稚气的“红军娃”格外显眼。

他的原型,就是余新元。

余新元有一个与雷锋相似的苦难童年。

1923年11月18日,在界石铺镇继红村一户吕姓人家破败的院落里,一个健康的小男孩降生。家中添了新人,该高兴啊!可是在那个年月,一个祖祖辈辈给地主家扛活的雇农,穷得连锅盖都揭不开,添丁就等于添灾,又能有多少高兴可言呢!

父亲给孩子起名吕新阮,就是希望能在孩子身上看到吕家兴旺发达的那一天。

吕新阮两岁那年,见人总是一脸笑容的爷爷,被地主打死。一大家子人什么也不敢说,悄悄把爷爷掩埋在乱坟岗。吕新阮刚满7岁,就跟着父亲给地主家打长工、放羊,每天三更天就被吼醒干活,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打骂。在苦水里浸泡到9岁那年,一伙土匪“造访”家乡,勾结恶霸,拉拢官吏,抢钱滋事,原本苦难深重的乡村更加灾难重重。一天,一伙土匪来到吕家抢砸一通,还对已有7个孩子的母亲生出歹意。生性刚烈的母亲,纵身跳井。

失去母亲的呵护,吕新阮的一个弟弟、两个妹妹相继夭折。无计可施的父亲,为给3岁小女儿找条生路,把她送了人。热闹的9口之家,最后只剩下吕新阮及二弟、三弟与父亲苦难度日。

1936年10月,界石铺镇迎来一支红军的队伍。不满13岁的吕新阮,赶着羊群义无反顾地加入了红军。他入伍的部队是战功卓著的红三军团五师十五团,团政委罗元发赫赫有名。一见面,当过放牛娃的罗政委就由衷地喜爱吕新阮,设身处地为他着想:“小伙子,地主老财如果知道是你把他的羊赶进红军的队伍,怎能善罢甘休。你以后就不要叫这个名了,改名叫余新元吧,这样你家人也许能安全一些!”

从此,界石铺镇挥舞着羊鞭奔跑的少年吕新阮便无影无踪了,取而代之的是红军队伍里的余新元。他一路奋勇向前,书写了传奇人生:参加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狼牙山反扫荡战斗、黄土岭战斗等战役、战斗500多次,几十次光荣负伤,其中重伤7次,被授予“战斗模范”荣誉称号。

1939年冬,日军对晋察冀军区大扫荡,余新元所在团连续打退敌人20次冲锋,他的左腿被日军机枪打成“马蜂窝”。幸运的是,刚巧到部队巡诊的白求恩大夫亲自主刀,保住了他的左腿。辽沈战役时,他右脚被机枪打得血肉模糊,依然冲锋不止。这一仗结束,他失去了半个脚掌,后来一直靠假肢行走。

插图:郭红松

送雷锋入伍

1959年秋末,又一次征兵工作开始了。从家乡千里迢迢“到鞍钢打冲锋”,在弓长岭矿机械厂当推土机手的雷锋,已被18次评为标兵、5次评为红旗手。听过征兵报告的第二天,他就在全矿适龄青年中第一个报名参军,还在《矿报》上发表了《我决心应召》一文,缕缕墨香中跳动着他保卫年轻社会主义的坚定决心。

大山深处的弓长岭铁矿隶属于鞍山钢铁公司,征兵工作由辽阳市兵役局负责。先对报名者目测和询问,合格者再到医院体检。雷锋身高只有1.54米,还有副鼻窦炎,说话时鼻音较重,目测时被“刷”了下来。他不死心,硬是爬上汽车,一路颠簸到了体检站,在检查身高时把身子挺了又挺,结果还是不合格。

再战受挫,一心参军入伍的雷锋,特意向厂里请假,从弓长岭走到辽阳市武装部苦苦相求,为见到时任辽阳市兵役局政委的余新元,在值班室里蹲了一宿。11月8日上午,他终于见到了下乡归来的余新元。他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说:“首长,我在单位第一个报名,可他们嫌我个子小。”

“那就没办法啦。”余新元从雷锋恳切的话语和焦急的表情中感觉到了他参军的强烈愿望,只能耐心地给他讲当兵的程序。

雷锋冲着余新元直摇头:“首长,我到了部队不怕困难,敢打冲锋,你不是说部队能把麻雀练成雄鹰吗?”

看着雷锋激动的样子,余新元想把他的情绪稳定下来,便找了个凳子让他坐下,拉起了家常:“小伙子,你家在哪儿?父母是做什么的?”

话一出口,余新元就吃了一惊。雷锋的脸颊上挂满泪珠。相似的童年,苦难的经历,余新元听了雷锋的家史后,流下了热泪。他拉起雷锋那只有刀痕的手说:“你现在当工人,一个月拿38元8角5分工资,不是挣的挺多吗?为啥非要当兵不可呢?”

雷锋满怀深情地说:“我家是解放军解放的,我是培养的。当兵保卫祖国,人人有份。首长,你说有没有我的份儿?”

“身体合格固然重要,政治坚定才是一个好兵!”两颗心都同样怀着对党的热爱,情感上的距离渐渐缩短。余新元有些激动地说:“当然有份儿!像你这样的小伙子也是部队所需要的。你回去听信儿吧,我给你争取争取。”

令余新元大为吃惊的是,雷锋第二天一大早就拎着一个旧皮箱来到了兵役局。余新元指着小皮箱问:“你说这是你的全部家当,能让我看看都有什么宝贝吗?”

机敏的雷锋爽快地打开小皮箱,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选集》1至3卷、一件半新不旧的料子裤、一件灰色的皮夹克及简单生活用品。余新元在打开书的那一刻,愣住了:三卷书不知看过了多少遍,空白处密密麻麻地写满心得体会。他边看边惊叹:“不简单!没看出来,雷锋你真不简单!”

余新元来了兴致,让雷锋背诵“老三篇”,谈谈学习感受。不知不觉到了午饭时间,余新元把雷锋领进家里。吃饭时,余新元的妻子田儒文顺口问起雷锋家里情形,她听着听着,竟然听哭了:“孩子,从今天起,这里就是你的家了。”

雷锋铁了心要当兵,让余新元左右为难。正好兵役局人手少,征兵时期工作又繁忙,他就让雷锋白天在局里打杂,晚上到自己家里住。

“个人的困难自己扛,群众的困难找组织帮。”余新元思前想后,决定争取兵役局第一政委、辽阳市市委第一书记曹琦的支持。按照当时的规定,向部队输送每一个新兵,都必须经过辽阳市委的批准。

曹书记也是一名红军战士,极讲原则。余新元连续四次向他汇报雷锋参军之事,将其家庭背景、工作状况、政治素养以及在兵役局和自己家中的表现都做了详细介绍。深受感动的曹书记最后明确表态:“政治条件比身体条件更重要,雷锋是个难得的好青年,人民解放军需要这样的接班人。况且雷锋是个孤儿,从小吃穿就有困难,哪能不瘦不矮呢?到部队后,生活条件好了,他的身高、体重还会增加的。你们再与部队的首长沟通一下,就说我请他们特殊考虑一下雷锋。”

应征对象体检,是由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负责。院长吴春泽也是个办事认真的人,不折不扣执行规定是出了名的。余新元初次登门拜访,话没说完就吃了“闭门羹”。第二天一大早,他再次找到吴春泽:“雷锋政治上过得硬,又是个孤儿,从内心里感谢党、渴望保卫祖国,再说身体缺斤少两都是旧社会造成的。像他这种情况,送到部队这所大学校锻炼锻炼有什么不好?”

“我们送走一个兵,就应为部队负一份责。如果出了差错,又有谁为我们担责任?”见余新元为一个无亲无故的应征青年这么上心,话又说得底气十足,吴院长不由得心生敬意,话语里已经多少有些松动了。

“我是一名红军老战士,我以22年的党龄作担保。”余新元拍着胸脯表态:“如果雷锋这个兵出了毛病,组织一旦追查下来,撤职处分都是我一个人的!”

“既然这样,那我们就一起努力吧!”吴院长被打动了。

地方上基本敲定了送雷锋去当兵的事,余新元便在征兵会议上详细介绍了雷锋的情况。拿不定主意的接兵干部,通过电话向团长吴海山作了汇报。吴团长被雷锋的执着感动了,当即在电话中拍板:“体格稍差一点儿可以带回来,不过要和地方协商好。”

好事多磨。雷锋在登车出发前8小时,如愿以偿地穿上新军装。那是剩下的最后一套军装,肥大又皱巴,小个子的雷锋穿在身上很不协调,但他全然不顾,左一个军礼,右一个军礼,对着小镜子不停地照啊照。他带着无限感激之情,跑到余新元家中,送上了一张照片:“赠给敬爱的余政委留念,雷锋,六O年元月三日”。

新兵入伍的日子,余新元夫妇给雷锋买了背心、裤衩、毛巾、笔记本,送上了由田儒文亲手做的鞋垫,还给他带了20个红皮鸡蛋。这是按当地风俗,对刚满20岁的雷锋的特殊祝福。两人一直把雷锋送到车站,临别时余新元从衣兜里摘下一支钢笔,郑重地交给雷锋。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没有血缘超越血缘。在余新元家吃住58天,让雷锋早已把自己当成这个家庭中的成员,牵挂在心。他在1960年11月6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我到了辽阳市武装部,见到了余政委。他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左手握着我的手,右手抚摸着我的头,微笑地说:“小雷锋,我昨天在日记本子还看到了你以前给我的那张相片,我还想起了你,真想不到你今天来这里。”他带我到办公室,亲切地问我在部队的情况。我激动地向首长汇报了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情况。余政委说:“好,应当好好干,把自己的力量献给党的事业。”八点钟了,他送我到火车站……

举荐“当代雷锋”参军

1958年12月,郭明义生于辽宁鞍山。

在送雷锋参军入伍的第六个年头,余新元从辽阳调到鞍钢武装部任政委。因为工作关系,他认识了郭明义的父亲、鞍钢齐大山铁矿副矿长郭洪俊。

郭洪俊的父亲当年带着全家闯关东,落脚到鞍山后成为一名矿工,是矿区当地人传诵的“仁义之家”,“有事找老郭家”成了大家的口头禅。母亲免费为矿上家庭接生,妻子叶景兰会推拿、接骨缝、拔火罐,谁有个小病小伤,用不着去医院,到了老郭家,“收拾”一下就好了。郭洪俊更是辽宁省劳动模范,还作为勇救落水青年的“响山英雄集体”代表前往北京作报告,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1976年底,郭洪俊坐着拉矿石的大卡车找到了时任鞍山军分区副政委的余新元。他人还没进门,就扯着嗓子大声喊:“老政委啊!我来找你走后门啦!”

余新元正坐在家里看书,一听郭洪俊这个口气,不由得就乐了:“你一天就是爱开玩笑,啥事?”

“我今天来没别的事,就是送我儿子郭明义当兵的事。”

“应征青年体检已经结束了,你为什么不早说呀?”

“体检已经过关了,可我生怕有啥差池,你可一定要帮忙,我打包票说儿子肯定会是个好兵!”

听说郭明义要当兵,余新元打心眼里高兴。他早就知道,郭明义崇拜雷锋,喜欢助人,中学时就当上了团委书记。多少年来,两个家庭时有来往,每当他看到郭明义,就仿佛隐约看到了雷锋的影子,觉得部队正是需要这样的好青年。选好人、送好兵,是余新元不变的追求。此刻,他感到了自己的责任。他没有犹豫,操起电话,向军分区动员科长车文普详细介绍了郭明义的家庭出身、品质修养:“郭明义是一个‘根红苗正’的好孩子,父亲、叔叔都是鞍钢工人……”

1977年1月11日,郭明义如愿穿上了绿军装,余新元亲自把他送上运兵的火车,勉励他干出一番事业。那年,鞍钢的200多名新兵,去了佳木斯刘英俊烈士生前所在部队。临走时,鞍山军分区在火车站广场举行了新兵入伍出发仪式,郭明义就像当年的雷锋那样,代表全体新兵发言,那时郭明义长得精瘦,但说话有力:“我们是鞍钢人的后代,我们一定要为工人阶级争气,像雷锋那样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1973年出版的一本《雷锋的故事》,伴随郭明义走过军旅之路:雷锋以前怎么做,他就怎么做;当年在部队里为他引路的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退伍之后,他一直把这本书珍藏在身边,时不时拿出来翻阅。郭明义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员、全国道德模范等诸多荣誉于一身,被授予“当代雷锋”荣誉称号、改革先锋荣誉称号,雷锋始终是他人生路上的价值坐标。

六十余年“雷锋”不了情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牺牲。田儒文最先从报纸上看到这条消息,一下子像傻了一样,半天没有缓过神来。余新元几乎不能自已,流着眼泪讷讷地对妻子说:“咱们的孩子走了……”

那天晚上,余新元在房屋内外走来走去。深夜时分,他把儿女叫在一起,捧着雷锋的照片泪流满面:“雷锋一生虽然短暂,但生命价值高;年龄比我小,但对党忠诚的基础比我牢……”

在余新元的内心,雷锋从没有离开。

那个曾经与雷锋分别的站台,是终点也是起点。余新元把助人为乐变为了使命、习惯和生活方式。由他号召组建的“雷锋车队”,秉承“车轮一动,想到群众”的执念,常年为困难户送温暖、无偿献血、照顾残疾人、义务接送考生;他制作发放1万多枚雷锋像章,影响和带动了无数人。1981年离休后,他拖着假肢走上新的“战场”:为机关、部队、学校等单位做报告5000多场、听众达500万人,还应邀担任全国146所学校的课外辅导员。鲐背之年,做过两次癌症手术让他身体大不如前,每次走上报告席都要付出百倍千倍的艰辛。难,但他不怕!

恒久地仰望雷锋这座精神丰碑,始终和雷锋的心连在一起,余新元的荣誉也像东北大地上的大豆高粱,层层叠叠、粒粒饱满地摆满书柜:荣获原沈阳军区学雷锋金质荣誉章,获得1次全国、3次全军“先进离休干部”,3次被表彰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一摞摞红彤彤的证书和一座座奖杯静静躺在书架上,见证着这位老红军传承雷锋精神从未停歇的脚步。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4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