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作为每个中国人都会使用的工具,但它也是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的记录者。因为它是记录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工具,并且从它在中国的大地上诞生那一刻起,就一直和中国这个古老的大国联系在一起,它的变换,也是中国的变化的一部分,它作为载体和记录者,在后世的我们可以从它的变化中,得以对历史一窥究竟。
汉字的起源先从它的起源说起,关于汉字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比如上古时期的仓颉造字说,还有结绳说、图画说、八卦说、契刻符号说等等。虽然这是对于汉字起源的概括,但是根据这几种方法,我们也可以看到原始的先民们曾怎样的生活。
如仓颉造字说:仓颉此人到底有没有存在过,如果他存在过,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真的是黄帝的史官吗?但是,他和汉字的关系一直被文献记载,《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他以事物的形状,依类画形,对事物的形状进行了总结描绘形成文字。文字形成的那一天,《淮南子》里记载"天雨粟,鬼夜啼"。天上开始下小米,鬼在晚上都开始哭,这是什么?这是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文字的重要性,还意识到了造字的最初就是记录事物的形态,因为最早的造字法就叫"象形"。
如图画说:因为远古时期还没有文字,甚至是没有完备的语言,但是当时的人们指物为画,把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记录下来。所以即便经历千年,"日月不变,牛羊带尾",后来这类字成为中国汉字词汇所特有的一部分,意思千年不变,在现代汉语里被称为"基本词汇"。
如八卦说:人们认为是伏羲的八卦图衍生出了如今的汉字,因为"一"代表阳,用"--"代表阴,八卦图可以演示、推演出万物的变化之相,"八"字在中国文化中有有圆满的意思,所以古代的桌子叫做八仙桌,图的就是圆满。乾——天,坤——地,坎——水,离——火,震——雷,艮——山,巽——风,兑——泽,更是将大地上的自然状态都代表了个尽,从此法们可以看出先民们在但是自然科学不发达的时期,因为对于自然现象的无奈、对于自然的崇敬。
如结绳说:这个和中国的上古帝王神农氏有关,《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讲的是古代先民们的契约精神,遇到重要的事情就规定打不同的结进行记载,后来根据结演化为现在的文字。《说文解字·序》也载:"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说结绳是最早的书契,用统领之用。可以通过此看到在没有法治、合同的时代,先民们的合约精神。
比如契刻说: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字"是什么,但是他们以当时自己的方式对事情做得记录,或者是在占卜的时候,画在兽骨上的符号,希望上天通过这些字迹的裂纹,来告诉他们的意思。这个在造字法"象形"中,也可以看出来,因为在远古居民居住的山洞中,会发现石壁、陶器上篆刻的符号。而这种符号就是后来"汉字"的前身。
汉字的形体发展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形成,并且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有不同的形体。共有甲骨文、金文、古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不同的字体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字体,可以看到当时王朝的特点。
比如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文字,又称"契文""卜辞""贞卜文子""殷墟文字"它的特点是:繁简有别,正反之别,偏旁不定(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异体字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从他的书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文明程度不高,科技并不发达,人们只好在兽骨上刻画,也因此让最早的文字得以保存。
比如金文:是铸刻在锺、鼎、簠、壶、戈、剑等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铭文、钟鼎文、彝器文、吉金文,需要注意的是甲骨文和金文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合用时期。从它的身上,可以看出奴隶社会时期的西周冶铜技术的发达,还有周公制礼制乐后,西周形成的以"鼎"为礼器的礼文化。
古文:又称六国古文,指战国时代秦以外东方各国的文字,六国古文的写作材料非常的丰富,如青铜器、玺印、货币、陶器、简帛。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分崩离析的社会状态,文字不一致,表现了周天子的名存实亡。
秦系文字:包括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及小篆,秦系文字资料包括石刻文字,资料包括石刻文字、秦国金文、印章封泥文字、陶文、漆器、及简帛上的文字。其中石刻文包括:石鼓文、诅楚文、石刻文。
小篆:也叫秦篆,是秦统一后颁发的标准字体,它的颁发意味着对古汉字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理和规范,小篆固定了偏旁部首的写法和位置,书写形式相对规范整齐,笔画线条粗细匀称,笔画分布均衡,不过仍然保留了汉字构形表义或寓义于形的本质特征。但是,它是秦朝建立以后的官方文字,体现的是战国分崩离析后的社会大一统,是秦朝国家意志力得到完全体现的表现。
隶书:形成与战国晚期,秦国的文字俗体是隶书的来源,所以隶书有很长时间的一段共存时期,习惯上把篆书写成古文字,把隶书写成今文字。书写材料:帛书、碑刻和字典专书:有秦隶和汉隶之别,汉隶称今隶;表现的是不同朝代下文字的不一,也可以看出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文字的形体改变,比如由繁至简的字体变化。
行书:行书产生于东汉晚期,来源于带有较多草书笔意的新隶体,有行楷、行草。楷书:来自于早期行书、因笔画平直,形体方正,可为楷模,而得名,楷书萌芽于汉魏之际,魏晋南北朝渐趋成熟,南北朝时期之后成为主要的字体,又称"真书"。草书:又称章草、今草、狂草,狂草产生于唐代,从性质上说它已经变成纯粹的艺术品。可以看出大唐的人们肆意张扬的精神状态!
分析汉字演变的意义汉字的第一个形体改变是"隶变",汉字从篆书演变为隶书,人们称之为隶变。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在:解散篆体,即把弯曲的线条改变或分解成平直的笔画;省略各篆文字形的一部分或偏旁笔画合并;混同或变形偏旁。即将不同的偏旁同化或将相同的偏旁同化。表现出汉字字形上由繁至简的发展变化,从古至今,大对数字形结构基本上偶组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而发展,始终未曾与原有的造字原理截然脱离联系。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关系,和隶变一样,体现的是店铺汉字作为工具的实用性,一切改变都是为了实用,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
从汉字书写材料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经济的改变、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国家意志,等等,很多宏观原因都会对汉字的发展产生影响,比如秦统一文字,新中国建立后汉字的简化运动,都是为了让文字,更好的服务于人民,以此来更好的推进社会的发展。而汉字使用者本身——人,也对汉字的发展有着大影响,比如"隶变"是底层官吏为了更快的书写,""biángbiáng面"的"biáng"字就和人民的认同有很大的关系。了解汉字的形成发展,看到的是中国的时代风云变迁。
"汉字",作为每个中国人都会使用的工具,但它也是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的记录者。因为它是记录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工具,并且从它在中国的大地上诞生那一刻起,就一直和中国这个古老的大国联系在一起,它的变换,也是中国的变化的一部分,它作为载体和记录者,在后世的我们可以从它的变化中,得以对历史一窥究竟。
汉字的起源先从它的起源说起,关于汉字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比如上古时期的仓颉造字说,还有结绳说、图画说、八卦说、契刻符号说等等。虽然这是对于汉字起源的概括,但是根据这几种方法,我们也可以看到原始的先民们曾怎样的生活。
如仓颉造字说:仓颉此人到底有没有存在过,如果他存在过,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真的是黄帝的史官吗?但是,他和汉字的关系一直被文献记载,《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他以事物的形状,依类画形,对事物的形状进行了总结描绘形成文字。文字形成的那一天,《淮南子》里记载"天雨粟,鬼夜啼"。天上开始下小米,鬼在晚上都开始哭,这是什么?这是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文字的重要性,还意识到了造字的最初就是记录事物的形态,因为最早的造字法就叫"象形"。
如图画说:因为远古时期还没有文字,甚至是没有完备的语言,但是当时的人们指物为画,把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记录下来。所以即便经历千年,"日月不变,牛羊带尾",后来这类字成为中国汉字词汇所特有的一部分,意思千年不变,在现代汉语里被称为"基本词汇"。
如八卦说:人们认为是伏羲的八卦图衍生出了如今的汉字,因为"一"代表阳,用"--"代表阴,八卦图可以演示、推演出万物的变化之相,"八"字在中国文化中有有圆满的意思,所以古代的桌子叫做八仙桌,图的就是圆满。乾——天,坤——地,坎——水,离——火,震——雷,艮——山,巽——风,兑——泽,更是将大地上的自然状态都代表了个尽,从此法们可以看出先民们在但是自然科学不发达的时期,因为对于自然现象的无奈、对于自然的崇敬。
如结绳说:这个和中国的上古帝王神农氏有关,《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讲的是古代先民们的契约精神,遇到重要的事情就规定打不同的结进行记载,后来根据结演化为现在的文字。《说文解字·序》也载:"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说结绳是最早的书契,用统领之用。可以通过此看到在没有法治、合同的时代,先民们的合约精神。
比如契刻说: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字"是什么,但是他们以当时自己的方式对事情做得记录,或者是在占卜的时候,画在兽骨上的符号,希望上天通过这些字迹的裂纹,来告诉他们的意思。这个在造字法"象形"中,也可以看出来,因为在远古居民居住的山洞中,会发现石壁、陶器上篆刻的符号。而这种符号就是后来"汉字"的前身。
汉字的形体发展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形成,并且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有不同的形体。共有甲骨文、金文、古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不同的字体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字体,可以看到当时王朝的特点。
比如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文字,又称"契文""卜辞""贞卜文子""殷墟文字"它的特点是:繁简有别,正反之别,偏旁不定(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异体字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从他的书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文明程度不高,科技并不发达,人们只好在兽骨上刻画,也因此让最早的文字得以保存。
比如金文:是铸刻在锺、鼎、簠、壶、戈、剑等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铭文、钟鼎文、彝器文、吉金文,需要注意的是甲骨文和金文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合用时期。从它的身上,可以看出奴隶社会时期的西周冶铜技术的发达,还有周公制礼制乐后,西周形成的以"鼎"为礼器的礼文化。
古文:又称六国古文,指战国时代秦以外东方各国的文字,六国古文的写作材料非常的丰富,如青铜器、玺印、货币、陶器、简帛。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分崩离析的社会状态,文字不一致,表现了周天子的名存实亡。
秦系文字:包括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及小篆,秦系文字资料包括石刻文字,资料包括石刻文字、秦国金文、印章封泥文字、陶文、漆器、及简帛上的文字。其中石刻文包括:石鼓文、诅楚文、石刻文。
小篆:也叫秦篆,是秦统一后颁发的标准字体,它的颁发意味着对古汉字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理和规范,小篆固定了偏旁部首的写法和位置,书写形式相对规范整齐,笔画线条粗细匀称,笔画分布均衡,不过仍然保留了汉字构形表义或寓义于形的本质特征。但是,它是秦朝建立以后的官方文字,体现的是战国分崩离析后的社会大一统,是秦朝国家意志力得到完全体现的表现。
隶书:形成与战国晚期,秦国的文字俗体是隶书的来源,所以隶书有很长时间的一段共存时期,习惯上把篆书写成古文字,把隶书写成今文字。书写材料:帛书、碑刻和字典专书:有秦隶和汉隶之别,汉隶称今隶;表现的是不同朝代下文字的不一,也可以看出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文字的形体改变,比如由繁至简的字体变化。
行书:行书产生于东汉晚期,来源于带有较多草书笔意的新隶体,有行楷、行草。楷书:来自于早期行书、因笔画平直,形体方正,可为楷模,而得名,楷书萌芽于汉魏之际,魏晋南北朝渐趋成熟,南北朝时期之后成为主要的字体,又称"真书"。草书:又称章草、今草、狂草,狂草产生于唐代,从性质上说它已经变成纯粹的艺术品。可以看出大唐的人们肆意张扬的精神状态!
分析汉字演变的意义汉字的第一个形体改变是"隶变",汉字从篆书演变为隶书,人们称之为隶变。对篆文字形的改造主要表现在:解散篆体,即把弯曲的线条改变或分解成平直的笔画;省略各篆文字形的一部分或偏旁笔画合并;混同或变形偏旁。即将不同的偏旁同化或将相同的偏旁同化。表现出汉字字形上由繁至简的发展变化,从古至今,大对数字形结构基本上偶组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而发展,始终未曾与原有的造字原理截然脱离联系。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关系,和隶变一样,体现的是店铺汉字作为工具的实用性,一切改变都是为了实用,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
从汉字书写材料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经济的改变、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国家意志,等等,很多宏观原因都会对汉字的发展产生影响,比如秦统一文字,新中国建立后汉字的简化运动,都是为了让文字,更好的服务于人民,以此来更好的推进社会的发展。而汉字使用者本身——人,也对汉字的发展有着大影响,比如"隶变"是底层官吏为了更快的书写,""biángbiáng面"的"biáng"字就和人民的认同有很大的关系。了解汉字的形成发展,看到的是中国的时代风云变迁。
诸葛亮的军事发明——八阵图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很多人都知道八卦,熟悉三国和诸葛亮的人,也知道八阵图。 古代军事战阵中的八阵图,据说为孙膑所创,诸葛亮将其发扬光大并使用至极致。
关于八阵图的记载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唐代诗圣杜甫也曾作诗《八阵图》以赞孔明:“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据记载,八阵图遗迹有三处,一是《水经·沔水注》有记:“钟士季征蜀,枉驾设祠茔东,即八阵图也。”说魏国大将钟会伐蜀至陕西沔县,屈驾前往诸葛亮墓拜祭,墓东即为八阵图;二是《太平御览》第167卷记载:“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有诸葛孔明八阵图,聚细石为之,各高五丈,皆棋布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悉广五尺。或为人散乱,及为夏水所没,至冬水退,依然如故。”说在夔州南江边;三是《大明一统志·成都府志》说“八阵图在新都县北三十里牟弥镇”(即今成都市青白江区弥牟镇)。《杨升庵集》亦云:“诸葛武侯八阵图在蜀者二,一在夔州之永安宫,一在新都之弥牟镇。”
弥牟镇八阵图遗址(来源:华西都市报)
八阵图变化多端,很难攻破,可以说是战争中的大利器,罗贯中《三国演义》的问世,更是给八阵图披上了神秘面纱。相传诸葛亮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等八门,不识阵者误入,会迷失方向,进退无门。但遗憾的是,诸葛亮八阵图已失传,后世无人能再次使用。
诸葛亮两次使用八阵图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两次使用了八阵图。一次是在刘备率军入川之前,经过夔关时,诸葛亮预计到将来会与孙吴发生战事,为防备不测,在长江边布下八阵图。后来刘备讨伐孙权失败,兵败夷陵后,孙吴大将陆逊亲率大军追杀逃亡中的刘备,但追杀至此处时,迷失在诸葛亮布设的八阵图中,进退两难,最后得到守阵的黄承彦指引,才得以逃出。陆逊因此锐气大挫,对诸葛亮的先知先觉和高深莫测的兵法产生敬畏,以至于后来在与诸葛亮交战中处处谨慎,不敢与其正面冲突。
还有一次是与司马懿对阵时,诸葛亮邀请司马懿前来破阵。司马懿调兵遣将,并告诉属下,此阵看着威风,其实无多大威力。当司马懿派军杀入阵中后,不料八卦阵突然变成两仪太极阵,“八卦生两仪”,所有阵门都关闭了,进入阵中的兵士有去无回。诸葛亮随即放回三个兵士捎话给司马懿:“回家再读兵法,重习战策,三年后再来一战。”司马懿闻言大怒,下令全军压上,活捉诸葛亮,岂料此举正中诸葛亮计策,司马懿败阵而走。后来人们还将此事编成了一句谚语:司马懿破八阵图——不懂装懂。
使用八阵图的基本原则
八阵图可理解为主帅为方便行军作战而编制的八种队形,分别适用于进攻、包抄、防御、撤退、行军、驻扎、休整等不同军队任务,根据不同时间、地点、敌军以及任务需求等具体情况,确定不同队形。作战过程中,各队可根据战斗态势的变化,摆出不同或相同的队形相互配台,并随时根据主帅的指挥变换队形,以达到困敌、劳敌直至歼敌的效果。
八阵图的基本原则,是一兵多用、一箭多用,士兵劳逸结合,同时最大程度地节省人力物力。从诸葛亮使用的效果看,八阵图发挥了极大威力,魏兵根本不敢出来与其交战,战则必败。
八阵图发挥威力的关键方法
诸葛亮去世后,几乎无人再使用八阵图,究其缘由,并不在于八阵图的精髓失传,而是八阵图虽好布置,但其威力发挥主要依赖主帅灵活指挥和将士严格服从指令。
据唐太宗与李靖关于兵法问答的《唐李问对》记述,八阵图有八个独立的阵法,既可独立,又可合一。每阵八队,八阵共八八六十四队。八阵之外,另有少部分兵力为游军,即机动兵力,由主帅随机应变指挥;八阵中四阵为正兵,其余四阵为正兵之中的奇兵,且正兵、奇兵可以根据战斗形势不断变换。
此阵既然称八阵图,则肯定是“八阵”,即有八种战斗队形,而不是一个大阵里面有八种变化。在战斗中,很少有敌人主动进包围圈来打阵的情况,而且要布一座八面埋伏式的大阵,所需兵力不会少,指挥也不会方便,所以八阵图的难度在训练和使用上,几万甚至十万将士要熟练掌握队形变化技巧,并在战斗中能够听从命令认真执行,娴熟的训练、严格的纪律、高效的通讯,以及主帅随机应变的指挥,缺一不可。
由此,八阵图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使用的,能力平常的将军,即使会布阵,也难以取得好的战绩。如樊城之战,魏国大将曹仁生搬硬套摆下“八门金锁阵”,却没有主将可以指挥变阵,结果被徐庶识破,指挥赵云轻松破阵。
八阵图是诸葛亮的军事杰作,反映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此阵法的失传,让很多诗人感慨万千,“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任江流冲刷的八阵图石堆挺立如旧、岿然不动。杜工部借用神奇色彩,巧妙地概括了诸葛亮对蜀汉和统一大业的忠贞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也感叹因先主刘备失策攻吴,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造成千古遗恨。
(参考:《三国志·蜀书》)
八卦记忆口诀:
乾三连、坤六断;离中虚、坎中满;震仰盂、艮覆碗;兑上缺,巽下断。
这是先天八卦图,与下面两个后天八卦图在方位上有区别。我们现在一般是用后天八卦,有时候也看情况可以二者互用。
后天八卦图1
后天八卦图2
有很多好奇者都看过太极八卦图,但不一定了解。这里就简单的介绍一下,使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太极八卦图,以同圆内的圆心为界,画出相等的两个阴阳表示万物相互关系。阴鱼用黑色,阳鱼用白色,这是白天与黑夜的表示法。阳鱼的头部有个阴眼,阴鱼的头部有个阳眼,表示万物都在相互转化,互相渗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合,相生相克,即现代哲学中和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表示法。
以圆心可分为四份定为四象。四象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象表述空间的东西南北,时间的春夏秋冬。任何一组矛盾加中心,就构成为三才。古代哲学认为天、地、人为三才,又在四象的学说基础上,更进一层,又增加了阳明、厥阳两面项,它与四象组成六合之说。四象若加圆心就构成五行之说,南方为火,北方为水,东方为木,西方为金,中间为土。六合加圆心称为七星。
四象通过“一分为二”的切分,又构成八卦图,先天八卦方位表示为: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八卦加轴心称之为九宫。配九宫数为乾九,坤一,巽二,兑四,艮六,震八,离三,坎七,中央为五。
八卦图最早出自伏羲所创的先天八卦(大概起始于5千多年前)其用阴爻和阳爻的组合来阐述天地中八种最原始的物质。后世道教将伏羲供奉为神。后天八卦出自周文王,其后天八卦只是和伏羲的先天八卦位置不同。其含义不变。直至孔子创立儒家,将周文王的易经收录为儒家经典(也就是儒家教科书)。汉朝时道家更由易经中的阴阳、八卦、五行等创出了无数的术数。是:
乾(qián)
乾为天卦像:上乾下乾纯阳卦;乾卦阳刚,刚健,自强不息。乾六爻皆盈滴,故肥园,园满、亭通,成功、重大。但刚多易折,含欠安之象。
坤(kūn)
坤为地卦像:上坤下坤纯阴卦;坤卦明柔,地道贤生;厚载万物,运行不息而前进无疆,有顺畅之像。坤六爻皆虚,断有破裂之像,明暗、陷害、静止,测出行不走,行人不归。人物表示小人(由天大地小而取)。
震(zhèn)
震为雷卦像:上震下震八纯卦;震卦重雷交叠,相与往来,震而动起出。震动,震惊鸣叫,惊惕,再三思考,好动。建功立业,声名大振。森林,树林。八纯卦,吉顺而有波折,肝旺易怒,惊恐,肝病,抽筋,伤脾胃。息,柔和如春风,随风而顺。”巽顺,顺从,进入而下伏。重巽申令,气功,双床双桌相并连,作生意可获三倍之利,头发稀少,草木丛生。活跃,坐不住,静不下来,测事比和吉。肝胆疾病,坐骨神经痛,股部疼痛,风湿中风,脾胃欠佳。
坎(kǎn)
坎为水卦像:重坎八纯卦;坎卦为二坎相重,阳陷阴中,险陷之意,险上加险,重重险难,天险,地险。险阳失道,渊深不测,水道弯曲,人生历程曲折坎坷。绝颠聪明,“心诚行有功”。比和卦,谋事顺畅可成,但内中有波折。肾,泌尿系统疾病,血病,妇科病,视力差,心脏病。
离(lí)
离为火卦像:重离八纯卦;离卦离明两重,光明绚丽,火性炎上,依附团结。离
艮(gèn)
艮为山卦像:上艮下艮八纯卦;艮卦山外有山,山相连。不动,静止,停止,克制,沉稳、稳定,止其所欲,重担。两桌、两床相连,上下铺位,床上、桌下。测外出,不能出行,行人不归。癌症,青春痘,痧菲子,肿瘤,疮块,脾胃病,肾病,结石症。
兑(duì)
兑为泽卦像:上兑下兑八纯卦;兑卦喜悦可见,快乐照临人,口若悬河,善言喜说,高兴,沼泽地,洞穴,废穴,败壁破宅,坑洼地,纵横沟渠。测事如意悦心。口疾,气管疾病,肺疾,麻脸,肝胆疾症,股疼,血光灾,作手术。
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乾、坤两卦则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本文摘自:李老师易学大讲堂的博客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