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蔡微信头像图片 蔡薇医生

发布时间:2024-06-18 18:36:53作者:往事如风来源:网友整理

蔡微信头像图片 蔡薇医生

本文目录一览:

文化周刊 | 蔡微和《琼海方舆志》——奇甸 奇人 奇书

■ 何以端

现存最早的海南地方志是正德末(1521年)刊行的《琼台志》,宁波天一阁孤本,极其珍贵,这是海南历史文化的极致遗存。

然而,对这部奇书的研究尚待深入开展。史乘不是小说,每一笔都必须有依据,“创作”毫无价值。司马迁的《史记》不知考据了多少古籍,史志须代代传承,一旦遗落,链条中断,后世将再难寻回。

奇甸奇书 环环相扣

《琼台志》以唐胄一人之力数月能成,是由于享有巨大传承底蕴。

正德《琼台志》原版卷首的《琼海方舆志序》页面。 何以端 提供

该志所依据的全岛性地方志主要有四:一是佚名编撰、永乐十六年(1418年)刊行的永乐《琼州府志》(又称《永乐志》);二是蔡微编撰、宣德六年(1431年)刊行的第三版《琼海方舆志》(又称《方舆志》);三是刘预主撰、成化十四年(1478年)刊行的成化《琼州府志》(又称《成化志》或《刘志》);四是王佐所撰、不早于弘治甲子(1504年)成书的五卷未刊本《琼台外记》(又称《外纪》)。

它们都各自不同程度地传承了更早的史料。

唐胄本人实地采访有限,却善于搜寻,善于取舍,是位集大成者。

四部前志中,编撰年代遥遥领先、对后志影响甚大、唐胄引用也最多的,是《琼海方舆志》。

人们所能知道的元代海南状况,不下八成是靠蔡微独力抢救传承下来的,对洪武一朝的事记及宋代史料的传承,蔡微也有重大贡献。可以说,蔡微是海南现存史料的第一位“太史公”。

奉旨重启 兴灭继绝

《琼台志》原版卷首,除了王佐及唐胄《序》外,尚可见三篇序文,表示它们是《琼台志》的主要史源,其一就是《琼海方舆志序》,只是每页下部均有所残缺。尽管如此,仍然为该志的编撰缘起和经过提供了重要线索:

大府旧志不知作于何代□□□□□□后煆于乱,士人家藏本亦□□□□□□兵部侍郎孙公受指挥佥□□□□□□土,时奉旨询治地风物,略其图,献□□□□□□微集录,既成篇,邦士王□□□□□□□为刊行。会公丁母忧去,□□□□□□□来历,隋唐宋元,生齿日(繁)……(引文据2006年海南出版社《海南地方志丛刊》版本,以下无特别说明者默认为出自该版本《琼台志》)

“大府”是元代对海南安抚司的尊称,“孙公”就是洪武二年八月率兵登岛的兵部侍郎、广东卫指挥佥事孙安。从“奉旨询治地风物”可知,《琼海方舆志》是由明代海南首任军政主官奉圣旨安排采访编撰的。

序文末,缺字后剩余的落款日期是“六年辛亥秋八月”,按年号、干支兼用法,只有宣德六年(1431年)符合辛亥,上一个辛亥是洪武四年(1371年),不合,而宣德又没有十六年,所以缺字不涉及年份。

参考王佐、唐胄在《琼台志》中相关序文的意思,试将此段复原如下:

大府旧志不知作于何代,官庋册籍至正后煆于乱,士人家藏本亦蠹落几尽。国初,兵部侍郎孙公受指挥佥事职,率兵守阙土,时奉旨询治地风物,略其图,献呈□□。公乃命微集录,既成篇,邦士王□君慨然捐金,以为刊行。会公丁母忧去……

明代舆图中的海南岛及简介文字。 资料图

由于元末十余年“陈子瑚之乱”,城乡重度涂炭,连舆图、户籍等最基本的管治资料也焚毁无存,陈乾富降明时“无可献纳”,读书人家的藏书也因长期战乱,十不存一乃至百不存一。

所以,这部地方志近乎白手起家,文脉亟待抢救。兴灭继绝,千钧之重,谁能完成这个近乎不可能的任务?刚卸任的前朝海南最高学府负责人、知名宿儒蔡微,是不二之选。

蔡微系出名门,博学淡泊,具备古代卓越知识分子的诸多优点。他文才甚高,时任琼山知县李思迪评价,蔡微的文字海南无人可匹。而李思迪本人就是当时公认的国士,被贬琼山之前、之后,都在皇帝身边工作,后赐爵尚书。尽管如此,蔡微依然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孜孜不倦地抢救宋元残简,奠基明志架构。

名宦之后 劳而不仕

据《琼台志》相关记载,蔡微是名臣蔡襄之后,宋末渡琼居万州的祖辈为蔡遂孙,累代甘于淡泊,以教书育人为业,是典型的书香门第。康熙《乐会县志》载,蔡微“至正七年(1347年)任教谕”,在乐会掌教十多年,元末到郡“摄学事”。

由于古人“一生不事二朝”的气节之说,入明后蔡微即归隐不仕,但同意让自己的孙子蔡恂接受荐举,远赴山西做个不大的官,以此表明坚定拥护新朝的态度。因此,孙安登岛不久接圣旨后,立即放心地聘请蔡微主持将要“上达天听”的重大编撰工程。

从政治角度看,蔡恂出仕应在洪武二年(1369年),且至少已满16岁。按最紧凑的正常代际年龄,蔡微此时应不小于55岁,可见他出生应不晚于1314年。蔡微序言写于宣德六年,“微”为蔡微自称,必是本人,若已故由子孙辈代撰则必称“先父”“先祖”,退一步来说,即使蔡微老迈难于执笔,亦必在世,孙子才能以其本人名义完稿刊行。

由此推算,蔡微最初受命撰写方志时已年过半百,到宣德六年则达117足岁,这还是假设他39岁当爷爷、孙子又16岁出仕的紧凑算法,假如稍微放宽两年就120岁了,妥妥的琼崖寿星智者。

价值非凡 三版印行

古代印行一部书,所费不赀,但《琼海方舆志》在蔡微生前就印了三版,世所罕见。

第一版,无疑是洪武三年。因为洪武二年初,明太祖就调集人才设局编撰《元史》,次年又设局编撰《大明志书》,年底编成:“凡天下行中书省十二,府一百二十……东至海,南至琼崖,西至临洮,北至北平”(《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九》),海南这部书,《大明志书》点名等着用呢。“邦士王”君肯定兑现诺言出资印行,否则六十年后的序言就不会提到他,只是,初版相对粗略。

由于《永乐大典》成书于永乐六年,那么,初版《琼海方舆志》无疑就是当时被入撰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明代海南方志。

永乐前期,该志印行第二版,有相关负责人的记载:

(琼州府推官)郭西,泰和人。由庠生……洪武己卯(即建文元年,1399年)荐升。在任十余年,公勤、廉谨、详明,政声蔼然,曾兴创郡署及校勘刊行蔡微《琼海方舆志》。

《琼海方舆志》于郭西任推官的十余年内,即15世纪最初的十余年刊行,可以确认。

该志的第三个刊版,是宣德六年(1431年)或稍后,即唐胄见到的完熟版,有序文年份确证。

前后三版,足见《琼海方舆志》是明代前期最重要的海南地方志。至于各版内容有多大差别,分别是官修还是私书,书名是否相同,就成为包裹着这部奇书的一个个谜团。

唐胄编撰《琼台志》是正德末,上距宣德六年已近90年。时间和是书籍的最大杀手,而这些杀手史上从来不缺。第一大幸,是唐胄能见到大致齐全的完熟版《琼海方舆志》;第二大幸,是嘉靖间始创的“天一阁”对正德《琼台志》的成功庋藏。

唐胄本是名家,又站在前人名家的肩膀上,宜乎《琼台志》受到如此赞誉。于是,蔡微、唐胄、天一阁,三个重要节点,接通了琼崖信史较高质量的千年传递。

锲而不舍 贡献巨大

据不完全统计,《琼台志》注明引自“《琼海方舆志》”及“《方舆志》”的条文,达151处之多,远超其他各志,且门类齐全遍及诸卷,事实上的引用量又远远超过被注明的数量。

仅以“桥渡”为例,《琼台志》志所载,万州有详情的10桥、4渡,全是元代的。各条均列地点及河流走向,很多还列出始创者,但均不注出处,仅在“桥”之后列出另外八个桥名,后小字注“上八桥《方舆志》无注”。“渡”同样处理,后亦仅列“以上四渡出《方舆志》,有名无注”。可想而知,万州共18桥、8渡的26条记载,全部来自《方舆志》,其中正常的条文不注出处,不正常(缺省内容)的条文才加注,所以只出现了两条引注,显然是行文简明之故。

据查,仅桥渡类未注明的来自《方舆志》材料就有一百多条,接近注明引文的总数,全是具体建设记载。举一反三,《琼台志》实际引用《方舆志》的条文,不知凡几。具体事物中,可说元代的不下九成、洪武一朝的不下六七成,来自《方舆志》。

元代海南频生,记载最缺,而且元代方志还辗转传承了宋代方志的不少内容;明国,创世举措多发轫于洪武一朝。《琼海方舆志》将地方掌故最脆弱的一个长环接上,这数百年的珍贵信息能劫后余生,最终出现在《琼台志》,大部分靠的是蔡微之力。

天佑海南,蔡微高寿,数十年锲而不舍,终于成就这份大功德,而后悄然退隐。

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正是靠像蔡微这样一个个先驱者的忘我奉献,得以薪火相传。

文化周刊 | 蔡微和《琼海方舆志》——奇甸 奇人 奇书

■ 何以端

现存最早的海南地方志是正德末(1521年)刊行的《琼台志》,宁波天一阁孤本,极其珍贵,这是海南历史文化的极致遗存。

然而,对这部奇书的研究尚待深入开展。史乘不是小说,每一笔都必须有依据,“创作”毫无价值。司马迁的《史记》不知考据了多少古籍,史志须代代传承,一旦遗落,链条中断,后世将再难寻回。

奇甸奇书 环环相扣

《琼台志》以唐胄一人之力数月能成,是由于享有巨大传承底蕴。

正德《琼台志》原版卷首的《琼海方舆志序》页面。 何以端 提供

该志所依据的全岛性地方志主要有四:一是佚名编撰、永乐十六年(1418年)刊行的永乐《琼州府志》(又称《永乐志》);二是蔡微编撰、宣德六年(1431年)刊行的第三版《琼海方舆志》(又称《方舆志》);三是刘预主撰、成化十四年(1478年)刊行的成化《琼州府志》(又称《成化志》或《刘志》);四是王佐所撰、不早于弘治甲子(1504年)成书的五卷未刊本《琼台外记》(又称《外纪》)。

它们都各自不同程度地传承了更早的史料。

唐胄本人实地采访有限,却善于搜寻,善于取舍,是位集大成者。

四部前志中,编撰年代遥遥领先、对后志影响甚大、唐胄引用也最多的,是《琼海方舆志》。

人们所能知道的元代海南状况,不下八成是靠蔡微独力抢救传承下来的,对洪武一朝的事记及宋代史料的传承,蔡微也有重大贡献。可以说,蔡微是海南现存史料的第一位“太史公”。

奉旨重启 兴灭继绝

《琼台志》原版卷首,除了王佐及唐胄《序》外,尚可见三篇序文,表示它们是《琼台志》的主要史源,其一就是《琼海方舆志序》,只是每页下部均有所残缺。尽管如此,仍然为该志的编撰缘起和经过提供了重要线索:

大府旧志不知作于何代□□□□□□后煆于乱,士人家藏本亦□□□□□□兵部侍郎孙公受指挥佥□□□□□□土,时奉旨询治地风物,略其图,献□□□□□□微集录,既成篇,邦士王□□□□□□□为刊行。会公丁母忧去,□□□□□□□来历,隋唐宋元,生齿日(繁)……(引文据2006年海南出版社《海南地方志丛刊》版本,以下无特别说明者默认为出自该版本《琼台志》)

“大府”是元代对海南安抚司的尊称,“孙公”就是洪武二年八月率兵登岛的兵部侍郎、广东卫指挥佥事孙安。从“奉旨询治地风物”可知,《琼海方舆志》是由明代海南首任军政主官奉圣旨安排采访编撰的。

序文末,缺字后剩余的落款日期是“六年辛亥秋八月”,按年号、干支兼用法,只有宣德六年(1431年)符合辛亥,上一个辛亥是洪武四年(1371年),不合,而宣德又没有十六年,所以缺字不涉及年份。

参考王佐、唐胄在《琼台志》中相关序文的意思,试将此段复原如下:

大府旧志不知作于何代,官庋册籍至正后煆于乱,士人家藏本亦蠹落几尽。国初,兵部侍郎孙公受指挥佥事职,率兵守阙土,时奉旨询治地风物,略其图,献呈□□。公乃命微集录,既成篇,邦士王□君慨然捐金,以为刊行。会公丁母忧去……

明代舆图中的海南岛及简介文字。 资料图

由于元末十余年“陈子瑚之乱”,城乡重度涂炭,连舆图、户籍等最基本的管治资料也焚毁无存,陈乾富降明时“无可献纳”,读书人家的藏书也因长期战乱,十不存一乃至百不存一。

所以,这部地方志近乎白手起家,文脉亟待抢救。兴灭继绝,千钧之重,谁能完成这个近乎不可能的任务?刚卸任的前朝海南最高学府负责人、知名宿儒蔡微,是不二之选。

蔡微系出名门,博学淡泊,具备古代卓越知识分子的诸多优点。他文才甚高,时任琼山知县李思迪评价,蔡微的文字海南无人可匹。而李思迪本人就是当时公认的国士,被贬琼山之前、之后,都在皇帝身边工作,后赐爵尚书。尽管如此,蔡微依然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孜孜不倦地抢救宋元残简,奠基明志架构。

名宦之后 劳而不仕

据《琼台志》相关记载,蔡微是名臣蔡襄之后,宋末渡琼居万州的祖辈为蔡遂孙,累代甘于淡泊,以教书育人为业,是典型的书香门第。康熙《乐会县志》载,蔡微“至正七年(1347年)任教谕”,在乐会掌教十多年,元末到郡“摄学事”。

由于古人“一生不事二朝”的气节之说,入明后蔡微即归隐不仕,但同意让自己的孙子蔡恂接受荐举,远赴山西做个不大的官,以此表明坚定拥护新朝的态度。因此,孙安登岛不久接圣旨后,立即放心地聘请蔡微主持将要“上达天听”的重大编撰工程。

从政治角度看,蔡恂出仕应在洪武二年(1369年),且至少已满16岁。按最紧凑的正常代际年龄,蔡微此时应不小于55岁,可见他出生应不晚于1314年。蔡微序言写于宣德六年,“微”为蔡微自称,必是本人,若已故由子孙辈代撰则必称“先父”“先祖”,退一步来说,即使蔡微老迈难于执笔,亦必在世,孙子才能以其本人名义完稿刊行。

由此推算,蔡微最初受命撰写方志时已年过半百,到宣德六年则达117足岁,这还是假设他39岁当爷爷、孙子又16岁出仕的紧凑算法,假如稍微放宽两年就120岁了,妥妥的琼崖寿星智者。

价值非凡 三版印行

古代印行一部书,所费不赀,但《琼海方舆志》在蔡微生前就印了三版,世所罕见。

第一版,无疑是洪武三年。因为洪武二年初,明太祖就调集人才设局编撰《元史》,次年又设局编撰《大明志书》,年底编成:“凡天下行中书省十二,府一百二十……东至海,南至琼崖,西至临洮,北至北平”(《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九》),海南这部书,《大明志书》点名等着用呢。“邦士王”君肯定兑现诺言出资印行,否则六十年后的序言就不会提到他,只是,初版相对粗略。

由于《永乐大典》成书于永乐六年,那么,初版《琼海方舆志》无疑就是当时被入撰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明代海南方志。

永乐前期,该志印行第二版,有相关负责人的记载:

(琼州府推官)郭西,泰和人。由庠生……洪武己卯(即建文元年,1399年)荐升。在任十余年,公勤、廉谨、详明,政声蔼然,曾兴创郡署及校勘刊行蔡微《琼海方舆志》。

《琼海方舆志》于郭西任推官的十余年内,即15世纪最初的十余年刊行,可以确认。

该志的第三个刊版,是宣德六年(1431年)或稍后,即唐胄见到的完熟版,有序文年份确证。

前后三版,足见《琼海方舆志》是明代前期最重要的海南地方志。至于各版内容有多大差别,分别是官修还是私书,书名是否相同,就成为包裹着这部奇书的一个个谜团。

唐胄编撰《琼台志》是正德末,上距宣德六年已近90年。时间和是书籍的最大杀手,而这些杀手史上从来不缺。第一大幸,是唐胄能见到大致齐全的完熟版《琼海方舆志》;第二大幸,是嘉靖间始创的“天一阁”对正德《琼台志》的成功庋藏。

唐胄本是名家,又站在前人名家的肩膀上,宜乎《琼台志》受到如此赞誉。于是,蔡微、唐胄、天一阁,三个重要节点,接通了琼崖信史较高质量的千年传递。

锲而不舍 贡献巨大

据不完全统计,《琼台志》注明引自“《琼海方舆志》”及“《方舆志》”的条文,达151处之多,远超其他各志,且门类齐全遍及诸卷,事实上的引用量又远远超过被注明的数量。

仅以“桥渡”为例,《琼台志》志所载,万州有详情的10桥、4渡,全是元代的。各条均列地点及河流走向,很多还列出始创者,但均不注出处,仅在“桥”之后列出另外八个桥名,后小字注“上八桥《方舆志》无注”。“渡”同样处理,后亦仅列“以上四渡出《方舆志》,有名无注”。可想而知,万州共18桥、8渡的26条记载,全部来自《方舆志》,其中正常的条文不注出处,不正常(缺省内容)的条文才加注,所以只出现了两条引注,显然是行文简明之故。

据查,仅桥渡类未注明的来自《方舆志》材料就有一百多条,接近注明引文的总数,全是具体建设记载。举一反三,《琼台志》实际引用《方舆志》的条文,不知凡几。具体事物中,可说元代的不下九成、洪武一朝的不下六七成,来自《方舆志》。

元代海南频生,记载最缺,而且元代方志还辗转传承了宋代方志的不少内容;明国,创世举措多发轫于洪武一朝。《琼海方舆志》将地方掌故最脆弱的一个长环接上,这数百年的珍贵信息能劫后余生,最终出现在《琼台志》,大部分靠的是蔡微之力。

天佑海南,蔡微高寿,数十年锲而不舍,终于成就这份大功德,而后悄然退隐。

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正是靠像蔡微这样一个个先驱者的忘我奉献,得以薪火相传。

姓氏头像Ⅰ蔡

记我院蔡薇医生在广州中医药大学2023教学病例讨论大赛中获一等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记我院蔡薇医生在广州中医药大学2023年度教学病例讨论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2023年11月1日,我院骨伤二科蔡薇医生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2023年度教学病例讨论大赛中斩获佳绩。历经院级初赛和校级决赛两个阶段,经过严格筛选、激烈角逐,我院蔡薇医生荣获术科组一等奖。为医院争得了荣誉,也充分展现了我院住培带教教师优秀的临床带教能力和水平。

此次教学病例讨论比赛分为术科组和非术科组进行评比,以期深入推进医疗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临床教师教学意识,提高教学质量,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学大赛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引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中的作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病例讨论是临床实践教学中最重要教学活动之一,一方面可以调动各专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临床带教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岗位胜任力,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临床思维,锻炼思维敏捷性、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收到比赛通知后,医院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广泛动员,由各相关教研室推荐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参加院级比赛。

在9月27日的院级比赛中,蔡薇医生以第一名的成绩代表我院参加校级比赛。为筹备校级比赛,彭锐副院长和科教科吴仙娜主任,从教学病例讨论的形式、病例选择、讨论目的、讨论的组织以及对学生临床思维引导等方面对蔡薇医生及其住培学员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并给予针对性的意见。在院领导和各位主任的精心指导和周密筹备下,蔡薇老师最终凭借扎实的中医功底、有深度的讨论内容、富有启发性的思维引导、精彩完美的比赛表现,在大学决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此次比赛为我院优秀带教教师提供了展现自己能力的平台,充分展现了我院住培带教教师在临床教学中的风采。通过此次竞赛活动,使我院住培带教教师进一步重视教育教学的规范,促进教学相长、打磨师资队伍、增强教学意识、提升带教水平。以参加此次大赛为契机,以建设“高水平中医院”为目标,未来,我院将不断深化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能力和业务水平,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生,推进中医药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设计体现陕西味、节目玩出新花样!晚会总导演蔡薇蔓揭秘幕后创作历程

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文艺晚会总导演蔡薇蔓

西部网讯(记者 李卓然 宋洋)9月28日晚, “辉煌壮丽七十年 追赶超越再出发”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文艺晚会精彩上演。如何将本场晚会做出新意,呈现出时代感与新鲜感?晚会开始前,总导演蔡薇蔓向西部网、陕西头条记者剖析了每个篇章节目的创作思路和呈现方式,全面解读了整台晚会的创作历程。

“这台晚会有95%的节目都是新创作的,从整个设计,到音乐编排等等,我希望是用现在的审美意识,对过去那些动人的记忆进行重现。”蔡薇蔓告诉记者,整台晚会是一个“音舞诗画”的构架,把所有的艺术种类进行揉合,让诗中有舞蹈,让舞蹈中有情景,让歌声中又有诗画。同时,运用多媒体等创新的舞台手段,增加舞台表现性和空间使用性。“所有的这些设计,都是希望能够展现我们陕西70年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通过丰富多元的艺术表现手段,将这些内容充分展示出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说起回到家乡创作节目的感受,蔡薇蔓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她说,离开陕西去到北京工作十几年,实际上对这块土地上的人和事都是很魂牵梦绕的,能够为家乡的艺术做些事情,她感到非常的快乐和欣慰。“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可以让我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三秦大地陕北有信天游、秧歌和腰鼓,关中有秦腔和油泼面,陕南有青山和绿水,处处充满了文化艺术的宝藏。所以我希望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能够尽可能地把陕西的锦绣山川、动人故事,一一呈现。”

据蔡薇蔓介绍,为了全力做好这台晚会,她集结了全国各个艺术门类当中的一线队伍,同时还联合了陕西当地最具实力的艺术单位,组合成一个实力强大的主创团队。从今年3月开始,进行晚会前期创作工作,包括晚会主题定位、整体框架、舞美设计、音乐设计、灯光设计、服装道具设计等等。从7月中旬开始,正式进入排练阶段。

“我们排练的时间十分紧张,共有1000多人参与台前幕后的演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地让整台晚会走向成功,走向圆满,这其实都是大家内心对三秦大地深深的热爱,对祖国深深的祝福。”蔡薇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