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汤恩比将什么的生命构造 汤恩比博士谈21世纪中华文化

发布时间:2024-06-13 18:11:53作者:流水随风来源:网友分享

汤恩比将什么的生命构造 汤恩比博士谈21世纪中华文化

本文目录一览:

汤恩比博士:“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则是中国人的世纪”

早在七十年代,世界知名的学者-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经在日本与池田先生有一次很长的谈话。他们谈到二十一世纪,社会非常纷乱复杂,极度不安定,能解决现今社会问题的,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

在外国,我们常常听到‘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这句话没错。但是许多人产生误会、曲解了,以为二十一世纪中事会强大起来,过去其他国家常常欺负中国人,大概现在中国人要报复了,这样解释是大错特错。汤恩比博士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不是指中国的政治,也不是中国的军事、科学技术,更不是中国的工商业,而是指中国文化,就是‘儒释道’的学说。汤恩比博士所讲的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这个学说在二十一世纪会发扬光大,能带给全世界安定和平。什么人能够认知、提倡,他就是二十一世纪的领导人。所以,中国文化能帮助苦难的世界,走向安定和平康庄的大道。

日本人能提倡,日本人可以继承中国文化的慧命,因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比现在中国人深。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从未对境外的国家发动战争,因为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为什么如此爱好和平?受中国古圣先贤教育,几千年来都如是教导!自从汉高祖建国,到第二代汉武帝制定了国家的教育政策,以儒家孔孟学说教化全国人民。这个教育政策一直到满清,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的政策。这是什么道理?每一个朝国的领导人都有真实智慧,有慧眼,认识儒家与佛法的教学,所以他自己认真学习,并带动全国人民学习。

因此,汤恩比博士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欧洲曾经出现过罗马帝国,但是一千年之后灭亡,再不能复兴了。所以,全世界找到统一的局面,只此一家。这一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

中国人千万年来在这个世界没有被淘汰、灭亡,什么原因?就是有伦理道德的教育。人伦的大道是什么?就是符合自然的秩序。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是自然秩序。人伦的自然秩序: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这个关系是自然的,不是哪一个人制定规划的,自然就是道。

遵守自然的法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这是德。八德有两种讲法,第一种‘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另外一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古圣先贤没有不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以道治国,以德化民’,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历代的圣王教化全国人民的根本!

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育没有竞争,竞争的教育是从西方传来的,这种教育会带来灾难。现在许多父母都教小孩竞争,你要是不好好的争,你将来就生活不下去。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会带给世界很大的灾难。为什么?竞争提升就是斗争,斗争提升就是战争,战争提升就是毁灭,世界末日。

最近这一个世纪,从五四运动以来,打倒孔家店,古圣先贤的伦理道德教育受了很大的伤害,但是它的根还在。毕竟它有几千年的根,一下想把根完全拔除,不是容易事情。但这个根本稍稍摧毁,灾难就现前。如果这个根本完全丢弃了,这个国家民族一定要遭受亡国灭种的惨祸。

在东方,日本、韩国都是接受中国文化,都是以中国文化作为立国化民的根本。我们晓得,文化不分国界、种族、宗教,它是全世界人民的智慧财产。任何人提倡,我们都认同、拥护,决定全心全力支持。

所以,他们问我:‘访问日本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祈求世界和平,消除传说当中对中国人的戒心,他们都认为中国复兴起来之后,恐怕又是世界上的霸主了。我说:‘不会,中国永远是和平的,希望大家消除这个戒心,认真好好的学习孔孟之道,复兴大乘佛法,这就是庄严佛国土。’

中国古圣先贤的伦理道德教育是和平的,人与人之间忍让,互助合作,决定没有竞争。我虽然没有与汤恩比博士见过面,但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是这个时代最伟大、了不起的伟人,历史会给他评论。他有真正的智慧,了不起的眼光,他看清楚了,挽救世界的灾难,只有中国儒家的教学与大乘佛法。别人见不到,他能见到;别人说不出的,他能说出;别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所以,他是这个时代的英雄豪杰。

汤因比:人类无须恐慌,也不会灭亡,因为拯救人类的希望在东方

#道德经从黄河走向世界#“

看到这个话题很亲切,因为这两年多来,我一直在关注着《道德经》在“德先生”和“赛先生”的西方世界的反应。

可以说,老子的思想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是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传播中的最经典案例。“参考网”有一篇文章叫《<道德经>在西方世界传播的历史》,详细介绍了几百年来,老子著作与思想在西方世界翻译传播的历史。

如果用一句话来小结一下两年来的切身感受,那就是:道德经从黄河走向了世界!而这个“走向”,一开始是传教士为了传教,不得不学中国的本土教道教,以便与圣经的教义衔接;另一方面,道德经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对象,从最早的信众到如今的思想界和科学界,这是中国文化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因为世界顶级的思想家、科学家,对老子思想和著作给予了宗教般的狂热评价,科学家们认为,西方世界花费几百年研究出来的结论,没想到在2500年前就有了思想的先驱(美国著名物理学家,黑洞命名者约翰惠勒)。

科学家认为当今世界的一切文明的异化,根源都在于贪欲的膨胀,诺贝尔奖得主卡普拉认为: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能!

下面,我们选取几个案例,看看在“神”主宰的世界里,《道德经》的地位和影响。

没有谁敢否定上帝,只有中国的老子敢说“no”

西方世界普遍信仰耶稣,但因为信仰的冲突引发的战争,世界各地屡见不鲜,持续二三百年的东征,就是著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

尽管西方世界的科技思想十分发达,但是传统的信仰却丝毫不为所动,这就是西方“心物”“二元论”产生的根基。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达,上帝和“物”作为这个世界的两个各自独立的存在,井水不犯河水,各管各的。

正因为此,深藏在西方人思想底层的“战争”却无法平息,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口。

《道德经》在西语世界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国的影响,十七世纪的法国传教士傅圣泽在《道德经》的西方传播方面功不可没,他认为:“道是唯一,是宇宙之创造及保存者。”

250年前的德国哲学家谢林,他的思想来源于西方哲学“教主”柏拉图,以及西方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他们都是“心物二元论”的殿堂级人物。他认为自然和精神两方面最后归于具有绝对同一性的上帝。

但是,当谢林接触到《道德经》后,十分惊叹,他在《神话哲学:中国哲学》中认为:“老子的哲学是‘真正思辨的’”,他“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层”。从事物的最深层看,世界原本是“一”,它不分物质与精神,善与恶。当人们执着于万物的时候,世界就分离了,分离成善恶、美丑、是非等对立方面。

在老子的理论中,“道”是一个超然的独立存在,先天地生,是“象帝之先”。而“道”不仁、无亲,没有自己的主观意愿,它否定了上帝及一切权威。

万物混而为一

就凭否决上帝和权威这一点,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就评价说:“说道家思想是宗教和诗人的,诚然不错;但是它至少也同样地是方术的、科学的、的,并且在政治上是革命的。”

西方文明正在陨落,人类的出路在东方

西方不能引领人类未来文明。西方世界每次遭遇经济萧条或者战争的创伤, 一定会暴露出其文化的弊端,因为激烈竞争下的西方世界,民族国家思想狭隘,因利益追求造成的人类社会的灾难与灭亡在所难免。解决这一灾难性问题,唯有走向一个“世界国家”,这样的使命是各自为战的西方社会无法完成的。

有鉴于此,德国著名思想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指出:西方文化行将就木。同时期的法国哲学家,诺奖获得者罗曼·罗兰在给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信中,同样强调说:西方文化已经变得非常糟糕。如果我们不吸收东方文化的精华,我们将无法生存下去。

除了斯宾格勒,关于西方文明衰落论的,还有尼尔·弗格森的《西方的衰落》,内奥米•奥莱斯基《西方文明的崩溃:从未来看今天》,以及下面将要介绍的哲学大师罗兰,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等等。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世界的希望在东方。在过去的300年间,“欧洲中心论”一统天下,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英国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上,给正处上升趋势的西方文明下达了“死亡判决书”。

他说:19世纪属于英国,20世纪属于殖民地新兴帝国美国,21世纪将属于东方的古老文明国家中国:“将来在文化上统一世界的是中国。”

池田大作是国际创价学会会长,世界知名宗教领袖,他曾就世界文明的前景,跟汤因比进行了断断续续2年多的对话,在池田大作整理的《展望21世纪》一书中记述了汤因比的预判:

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国人完整地守护了一个超级文明,依靠文化和文明的力量,建立了一个以天下主义和世界主义为文明基准的国家。  

道家思想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超越其他民族,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伟大理念,为人类文明提供了节制性与合理性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西方世界的资本扩张,正如老子所言,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到“物壮则老,水满则溢”的阶段,

汤因比认为:“中国通过缓慢的成长来保存自身的文明……是的,很快,中国将醒来!”正如拿破仑所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一旦醒来世界将为之震动。”

“人类无需对的预言感到恐怖。1999年人类不会灭亡,拯救人类的希望在东方,西方只代表事物的终结”。

受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影响,英国哲学大师伯特兰·罗素研读《道德经》后,叹为天书,他认为这真是不可思议,中国古人居然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超前而深刻的思想先驱。

罗曼·罗兰的文章在西方发表后,在遭到一战重创,信仰危机崩塌的西方,引发了东方文化热,被“二元论”逼近死胡同的西方人,在老子万物一体、对立统一思想的启发下,走出“存在”的思想死结,在“有无相生”的矛盾运动中,在“无”中看到了无限能量与可能,获得了空前的精神自由,看到了人类的光明前景,从此,《道德经》成为西方世界的“热点”,影响了西方文明的进程,直到如今。

来自哲学国度的反思:大智慧在东方!

近代以来,引领世界思潮的无疑地是德意志古典哲学大师们的思想光芒,海涅说:哲学是德意志民族的事业。

这样的文化土壤,也就有了黑格尔的独特君主观念:君主就是“绝对理念”和“上帝化身”,这也在哲学上为德意志军事扩张和集权政体建立了理论根据,尼采的强意志论,则把普鲁士的成功归结为“铁与血”的结果。

黑格尔

一战的惨败,让这个“理性”的日耳曼民族陷入迷茫,与中国新文化运动同时,德国也发起了一场对民族信仰和文化的反思。

德国汉学家克拉邦德,像英国的科技史专家约瑟夫·尼达姆,因羡慕老子而改名李约瑟一样,他也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叫“中国老人”。

1919年,面对信仰危机的德国人,他发表了《听着,德国人!》的演讲,号召同胞“按照神圣的道家精神”去生活,“争做欧洲的中国人”,并在同年推出以老子思想为核心的诗集《三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受父亲影响,发表演讲说:“我们现在所急缺的智慧,在《道德经》里。”

此后,他的《德米安》《荒原狼》《在轮下》《玻璃珠游戏》中都洋溢着浓烈的老子思想。

同一时期,布莱希特《老子出关著<道德经>的传说》,德布林的《王伦三跃》等一大批关于老子和《道德经》的作品相继问世。

著名学者尤利斯噶尔在《老子的书——来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诲》中说:“也许是老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老子已不再是一个人,不再是一个名字了。老子,他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许多许多生命的,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二战后直到现在的德国和欧洲,中国文化的输入更超过了一战时期。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说就是:“老子在欧洲,自来就走红运。”

至此,西方人的“欧洲中心主义”终于受到挑战,承认了欧洲文明的缺陷,肯定了中国文明的伟大,德国大学教授进修中心主席赫伯特·曼纽什,把老子和庄子跟西方思想界的圣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列为“世界的精神孕育者”。

一句颇有流行的评价,就足以证明当时德国人对老子思想的痴迷程度:战前的青年到山林散步,手里拿的是多半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战后,他们带的是老子的《道德经》。

美国学者蒲克明预言:《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

《道德经》在西方享有群经之首的称誉

据《老学典籍考:二千五百年来世界老学文献总目》考证:从16世纪开始,西方人就把《道德经》翻译成了西文等,总目涉及73种语言,1576种译本,这是经典翻译的高峰。

300多年来,西方对《道德经》的评价越来越高。在西方喜爱《老子》的读者群中,尤以科学界为多,评价最高,这跟国内一些人将老子划入反智、反科学的认识截然相反。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的世界性越来越突出。据人民网、光明网等报道,在持续稳居西方销量排名榜第二的高位之后,2018年,《道德经》的销量超越了《圣经》,跃居所有经典之上。

读者热评:老子思想跟自由、、法制、市场经济,尤其是科学技术等现代元素不谋而合。

光明网:海外读者热议中国经典

汤恩比的《历史研究》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汤恩比其人:

汤恩比出生于1889年,去世于1975年,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经常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宇宙人生和社会历史等问题。他的著名作品《历史研究》就是用历史哲学思想写成的,因此,他也被称视为“思辨的历史哲学”的一位代表人物。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

汤恩比很看重中国在历史上和未来的作用,他不仅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大加赞赏,而且盼望并以为中国一定能在未来对世界在政治和精神上的统一做出贡献,他欣赏中国即使经过两千年的改朝换代,但中国始终在政治和文化上保持着统一。他认为在世界上再找不到第二个这样大国统一的局面,并认为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问他希望出生在哪国?他说希望出生在公元1世纪,家乡希望是佛教已经传入中国的新疆地区,由此可见他对我国的感情是多么的炽热。

我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出现过“汤恩比热”,在21世纪的今天,他的历史哲学思想仍然在发生作用,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研究》其书:

由于本人才疏识浅,思想愚拙,只粗略领悟书中的三点内容,现在把我能理解的三点呈现给大家,深入了解一下外国人的治史思想,至于能否达到目的,我不敢奢求太多。

一、文明—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

汤恩比从寻求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入手展开工作,他反对历史学界通常以国别来研究历史,他觉得文明才是研究历史的基本单位。他说现代历史思想存在重大局限,受西方工业和主权国家的纠缠,无论何时何社会,历史的研究都会受到特定时间、地点主导思想倾向的控制,因为国家在历史学家们成长的社会中无孔不入,而且他们所得到的原资料很大程度上是按国别形式出现的,国家思想充斥其中,所以要是以他们的方法去研究历史,只能看其局部,不可看尽全部。汤恩比主张把全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而否定了以上的方法。其实他的整体性有失偏颇,比如用他的方法研究我国春秋战国的历史就有点没有说服力了,因为那个时候我国诸侯割据,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个国家的历史都不一样,所以以国别研究历史还是有它应有的意义。

汤恩比把希腊——中国文明模式作为世界上存在的众多的文明典型形式,他以为希腊文明的历史是已经完结的完整样本,因为在当代基本上已看不到希腊的文明延续,它被西方文明和拜占庭文明所取代了,希腊有明显的开端和结尾,两端有文字记录的完整历史。由于希腊文明只适用于西方国家早期的形成过程,还不足以说明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他把目光转向中国文明的发展模式,它可以作为希腊的补偿,他认为中国历史具有明晰的结构,中国历史表现为大一统国家不断由理想变为现实,不过中间不时被打乱,分合更替,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此周期性循环,说明统一是时代发展大趋势。

《历史研究》封面

中国文明早期的状况是政治,思想文化成就同时出现,到了秦汉统一局面的形成,恐怕孔子连做梦也不会想到,中国会出现大统一的局面。如果把希腊和中国两种文明模式结合起来,对于世界上各国的历史衍变,将会有更大的说服力,希腊模式广泛适用于各个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而中国模式则适用于各个文明的晚期阶段,早期阶段有着文化的统一,但无政治上的统一;晚期阶段文化、政治、社会都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统一。

西方文明源头——希腊

根据希腊—中国文明模式,汤恩比制作了一张文明表,现简要介绍如下:

1、独立与半独立的文明:

与其他文明无亲缘关系的文明: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

不与从属于其他文明的文明:苏美尔—阿卡德文明、印度河文明、中国文明、爱琴文明、埃及文明。

从属于其他文明的文明:叙利亚文明(从属于埃及、爱琴、苏美尔文明)、希腊文明(爱琴)、印度文明(印度河)、非洲文明(埃及、西方文明)、东正教、西方、伊斯兰文明(希腊、叙利亚)。

2、卫星文明(以一个文明为主,分解并继承而发展起来的多个文明),主要有:密西西比、西南部文明(是中美洲文明的卫星文明),南北安第斯文明(安第斯文明),埃兰(苏美尔),赫梯(苏美尔),乌拉尔图、伊朗(苏美尔),朝鲜、日本、越南(中国文明),东南亚(印度文明),俄罗斯(东正教、西方文明)。

3、失落的文明:最初的叙利亚文明(为埃及文明所取代),教一性论(为伊斯兰文明所取代)。

世界文明发源地

二、文明的生命历程

汤恩比认为,其实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人类各文明的存在、发展有着一般规律,都会经历起源、成长、衰落、解体四个阶段,不过这周期性的变化并不是文明的停止不前,而是新文明取代旧文明不断向前发展,至于发展到何种地步,人类是不会清楚知道的,就像宇宙空间一样浩瀚,无限中有无限。

文明的起源:汤恩比认为人类在不断的挑战和应战中创造文明,文明是在异常困难并非十分优越的环境中降生的,当人们在进行生产劳动时,文明就像一只蝴蝶从你身后飞过,你却没有发现,它已来到人间。

文明的成长:当挑战和应战反复运行时,如果应战的举动从外部环境向正在成长中的文明的内部转移,这一系列对连续挑战所做的成功应战就可以看作是成长的体现,也可以说,成长是一种倾向自决的过程,这一进程表示生命正在走向自身王国。

希腊

文明的衰落:文明衰落并不是决定论和的表现,而是有上面讲到的自决能力的丧失所造成的,也就是说应战没有转移到文明的内部中去,形象一点就像一个国家正处于经济危机中,这个国家却对国家经济置之不理,任由事态的恶化。那些上层建筑的统治者们只在机械地遵从以前的老方法管理国家,不知创新,没有自己的思想,这肯定会导致一个国家的衰落,所以可以说,自决能力的丧失是判断文明衰落的最终标准。这正好与文明成长的标准相反。

文明的解体:文明的解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大一统国家(代表是少数统治者)、大一统教会(代表是内部无产者)、蛮族(代表是外部无产者)。在一个大一统国家中,少数统治者即是创造者也占据着主导地位,内部的无产者却和社会逐渐疏离,采纳了外来的思想精神并发展到顶点,创造了大一统教会。外部的无产者摆脱了对于占统治地位的依附状态,成为了好战的蛮族军队。少数统治者,内部无产者,外部无产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一个国家的,随之而来的就是文明的解体。这种解体的进程主要适用于西方的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非西方的历史衍变过程则另当别论了。

中国黄河

三、研究历史的原因

汤恩比认为在研究人类历史进程之后,如没有追问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写历史,那么研究的历史是不完整的,历史不是一连串的事实,历史的著述也不是对这些事实的叙述。历史学家必须不断通过分类、判断什么是真实的,有意义的。而且在研究时要抓住要点,加以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原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最终获得真实的历史。

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好奇心刺激着历史学家们去研究历史,这是促使历史学家们发现和解释历史的动力。汤恩比深有感触地说,好奇心会让人产生撰写历史的冲动,这种冲动一般不会有惩罚。如果在六六年至七六年时写一段历史,也许糊里糊涂的会被打成,受到无情的打击,现在不同了,人民的还算是的。好奇心有时是被事件激发起来的,可能是被公众事件所激发,也可能是个人的遭遇所激发的,它们也许都同时作用于某个人的意识,如:一个名城的陷落、一场毁灭性大战的爆发、一个帝国的建立等等,都可以激发历史学家撰写历史,也可以让他们到达遥远的时空。

中国长江

上面的内容是我能理解的,只能以粗疏的方式表达出来。最后我用汤恩比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现在,人类已经有力量终结人类历史甚至全部生命。走到悬崖边的人类必须迅速觉醒、调整方向,才不至于跌落万丈深渊” ——汤恩比

街坊文教馆丨“助人乐善志如磐”为何成为英国中产阶级主要思想?

19世纪末,英国经过工业革命从农业社会转变成为现代化社会,社会经济发展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贫苦的人面临住房、疾病、健康等问题英国政府却不闻不问。

社会上对此产生恻隐之心的人士举办了大量的街坊文化馆,这些机构对改变社会风气,解决社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街坊社区服务公社在全世界都具有影响,完善的设施和较强的适应性是文教馆能够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街坊文教馆,又称睦邻组织,是19世纪末期在英国工人阶层运动中产生的社会组织,它在贫困城区进行道德慈善活动。

英国街坊文教馆建立后,大部分国家也开始设立这种机构,使之国际化。1884年第一个文教馆是由牧师卡农巴内特在伦敦教区汤恩比馆建立的,几年后牛津馆、女性大学馆等多个文教馆建立完成。

根据《大不列颠街坊文教馆手册》了解,一战之前的大不列颠已经建成50所文教官,一半数量为女性文教馆,到1922年全国有68所文教馆。

1920年英国成立文教馆联合会,1978年改名为英国街坊文教馆联盟和社会活动中心。

1886年美国纽约建立起第一个文教馆后,这个机构便开始在美国快速发展,1910年美国共有100多个文教馆。

之后文教馆在欧洲大陆、北美和日本等国家得到推广,1926年建立起国际文教馆联盟,直到现在这个联盟大约有44个国家,文教馆也涉及各个领域,活动范围非常之广。

起源于英国的街坊文教馆虽然已有百余年,但大多还在沿用,并且不断更新它的模式,成为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

英国街坊文教馆拥有馆舍和各种服务设施供工作人员与贫民使用,而且多数文教馆都有开展活动的建筑,比如汤恩比馆就依靠捐献在教区教堂旁购买了一处经营场所,用来供人居住与学习。

1903年伦敦12个文教馆中有5个已经有相当的规模,健身房、教室、活动室和宿舍一应俱全,在这里穷人可以免费或者缴纳少量费用入住接受教育。

这些文教馆以社区为工作对象,为贫民提供服务。工作人员以社区为中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帮助,他们相信

“通过改变社区,能够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

所有的文教馆都根据社区的需要来创办他们偏好的俱乐部、夜校、健身馆等社会服务活动。

同时这些文教馆还有较强的适应性,19世纪末期出现的机构必须符合社会变化来调整社区服务。

在一战期间,文教馆传授家庭护理知识,二战期间收留无家可归的人,为他们提供食物和衣物,建立咨询机构对有需要帮助的人进行指导。

国家福利政策建立让文教馆也随之进行调整,强调社区发展方向,弥补公共服务的空缺,展现出文教馆的社会适应性。

虽然英国文教馆都旨在服务社区,但是他们在各方面还是有所差异的。比如凯瑟琳文教馆年收入为6万英镑,4个慈善项目,而伯明翰文教馆年营业额为200多万英镑,23个慈善项目。

二、中产阶级与教会教义的价值观与社会理想共同努力下,有效的缓和了贫苦人民的不安情绪,改善他们的社会形象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也是社会问题最严重的时期,解决社会上的贫苦问题引起开办街坊文教馆人士们的共鸣。

街坊文教馆的建立反映的不仅是宗教人士的社会理想也是对当时社会中产阶级价值观念的肯定。

英国文教馆多数由教会建立,还有的则是由长老会,卫斯理宗教和大学组织建立,宗教人士在文教馆的建立中的付出巨大努力。

卡农巴内特建立第一个文教馆时曾写信征求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对帮助贫困者有志愿的学生前来进行社区服务,他本人也经常和学生们一起探讨社会问题。

阿诺德汤比恩毕业于牛津大学,成为牛津大学的讲师。极力维护济贫法,教会改革,推动免费图书馆的建设和社区社会主义运动,可惜英年早逝,为了纪念他巴内特将文教馆命名汤比恩馆。

汤比恩馆的建立出于宗教目的,很多学者认为文教馆兴起是宗教作为动力,其实文教馆的出现是因为教会对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的挺身而出。

教会和世俗文教馆一样,试图着手解决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危机,街坊文教馆想达成社区共享观念,让城市穷人与知识青年们生活在一起消除社会不平等。

巴内特不为关注个人社会责任,注重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变化造成的结果,不为得到社区捐赠,而是试图消灭贫困的根本问题。

他认为贫穷来自于社会等级划分,要通过缩小等级之间的差距解决现有的社会问题,对于伦敦的贫困农民,只有让他们与较高生活的人联系起来才能得到解决。

大学生们在穷人之间定居,为他们提供社区服务,建造了和谐的社会关系。

街坊文教馆同样体现了中产阶级的道德观,是他们处理社会问题的态度。中产阶级认为个人成功与奋斗要体现在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

他们把这种道德观念传达给贫苦人民,把勤奋作为他们成功的关键,进行慈善活动作为履行义务的体现。

19世纪慈善组织的论述中强调中产阶级形成带有宗教性质的文明化传教组织的重要性,认为教会和城市的传教组织是资产者社会组织中的机制。

大多数新教信徒都认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要通过努力工作、诚实与勤劳来实现平等,在请求帮助之前应先用自己的力量自助。

“每个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因为所有人都是圣父之子。”

福音派还宣扬信徒应该有严格、节制的生活,重塑公共道德,上层和中层人民道德上为下层人民树立模范,对公共事务多付出责任。

这一时期的下层贫苦人民教育问题严重,违法犯罪行为频频发生危害了社会秩序,损害社会形象。如贫穷的伦敦东区到处都是地下酒吧,场所,有15%的公民沉醉其中。

巴内特所在的东伦敦教区破破烂烂,由小贩、乞丐和小偷构成了道德地下的群体。工人阶级的休闲方式是酗酒和斗鸡,这种粗鲁的行为放他们更加道德沦丧走向犯罪。

中产阶级将改造社会集中在改善工人阶级的思想道德上,他们将工人组织起来建立起为工人提供良好休闲方式的工人俱乐部,改善他们的品德。

通过参加具有自我意识的道德活动增强个人与集体的道德意识,重视公共领域的慈善活动而不是进行非商业的政治活动。

中产阶级同样作为工业化的受益人群,为了维护现存制度将社会贫困控制在可以控制水平上,让社会不会发生,而他们进行的慈善行为也优越于国家的救济活动。

三、社会文教馆不只是做慈善,还对社会道德现状进行改善,中产阶级政治思想为福利国家的建设提供思想基础

一般认为社会文教馆的活动看做是慈善行为,但从社会目的和活动内容来看,它对贫苦民众的文化道德改善和职业教育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

街坊文教馆有自由灵活的教育,对民众进行读写训练和社会生活教育,通过展开辩论以及俱乐部文化进行教授。读写训练是文教馆重要的贡献,为读写困难的成年人和被学校开出的青年人提供教学。

文教馆还带给工人文化信息,提供高尚的休闲生活。文教馆同时还具有多样性,乡村度假、艺术展、戏剧社都成为了日常的主题,汤恩比馆还邀请艺术家开设讲座丰富民众生活。

牛津馆也会开展很多音乐会、舞蹈会、和戏剧表演等活动,种种文教馆的活动都是他们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

文教馆形成的和谐邻里关系也成为了他们的传统,每个家庭都可以参加文教馆,并且可以终生与文教馆保持联系,文教馆也成为了家庭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

职业教育也是文教馆的特有的,职业技能训练有工作技巧训练,康复治疗训练和青年人工作训练,为他们提供制衣技术、包装技术和家政经济等课程。

阿尔比尼馆就开设了教授烹饪、制衣和保健的课程,伯德馆设置了就业技巧训练,开办综合咖啡屋教授他们制作咖啡等活动。

巴内特认为实现个人价值就是要让他们觉得每个人在团体中都有贡献,获得尊重增强自信,他的目标是为了激发出人的潜能,这也让巴内特成为了文教馆的先驱。

街坊文教馆让处境贫困的人得到关怀,也让社会对穷人加深了理解。这些文教馆训练出许多具有先进思想的国家人员。

英国文教馆的贡献不是它拯救了多少穷人,而是中产阶级的思想为建设福利国家提供了基础。

虽然现在的文教馆已经不能像过去一样在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尚存的文教馆依然继承着传统的福利事业。

参考文献

《社会变革与社会行动》

《十九世纪英国伦敦社会工作》

《近代英国的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