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河南年夜饭#来稿:
我是王冰,河南洛阳人,2014年到广西南宁工作,如今,已经进入第八个年头,因为疫情不能回老家过年,年味渐浓,在我的软磨硬泡之下,老党来南宁和我一起过年。
对于一个洛阳人来说,过年没吃上饺子等于这个年没过。之前担心今年过年吃不上饺子,好歹随着老党的到来,这个问题解决了。
2017年冬至前几天,特别想吃饺子,看到洛阳本地一家媒体报道十月底将开通洛阳到南宁的航线,当时并未当真,觉得只是说说而已。后来,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上网检索,还真有从南宁直达洛阳的飞机,果断订票。
进了机舱,熟悉的乡音在耳边飘起,一瞬间,鼻子酸酸的,“乡近情更怯”来形容此刻的心情真不为过。
当然,落地后我还是先和家人去喝了碗羊汤。
喝完羊肉汤,和母亲一起去买肉和大葱,为中午包饺子做准备。
没多大会,母亲叫我吃饭,因为父亲没有回家,中午就我俩人。满满一大碗饺子,蘸汁已经调好。随后,母亲端了一碗饺子汤给我,这是我多年来吃饺子的习惯。
别人的任性,是为了“想走就走的旅行”,我的任性,只为“想回就回的家”。
王又又| © 撰文
XIAXIA| © 版式
相隔千里终团圆,共坐檀桌前。
举筷入口皆思念,同衬此时意。
有饺子,才叫过年呢!
进门饺子出门面,还没到家,妈便打电话问:“过年想吃啥馅的饺子呀?”
自大学毕业留在郑州,每年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数。每次回家,妈都会兴致勃勃张罗着吃饺子。
“这在外面吃不着吧。”
“有速冻水饺,想吃的时候也能吃。”
“那哪能一样啊,饺子还得自己捏的好吃!”
春天的韭菜,夏天的豆角,还有大葱、香菇,都是做饺子馅的好食材。
“今年吃素饺子吧,莲菜、香菇、虾米,三鲜馅的,怎么样?”我跟电话那头的母亲说道。
因为父亲不吃肉饺子,以前过年,我们家总习惯性准备两种饺子馅:韭菜大肉和素三鲜。
说是三鲜,实则“五六鲜”都有了。
一把嫩的掐出水来的翠绿韭菜,五个新鲜鸡蛋,一块豆香四溢的老豆腐,和切得碎碎的莲菜、香菇、虾米做成馅,用香油拌了,一下子满屋飘香。
三十吃过晌午饭,我跟姐姐擀饺子皮,父母亲包饺子,伴随着春节序曲的喜气洋洋,一家人忙活的热脚朝天。
父亲去世后,家里有几年没做过素饺子了。
在我们家,第一口饺子一定是祖先先吃。
晚上饺子煮好,先捞出一碗摆在祖先供桌前,拜三拜。一边拜还一边念念有词,保佑家里人平安健康,没灾没难……
求神拜佛,有用没用另说,无非寻一个心理安慰。
以前三十儿吃饺子,我和姐姐吃完肉馅的,总要抢父亲几个素饺子吃。春节期间大家都不缺油水,连日大鱼大肉,吃的人皮肤都冒油。莲菜脆生生的,香菇、虾米味道极其鲜美,配上韭菜的清香,十分解腻。
本以为,大年三十吃素饺子的人不多,后来才知道,这也算不上什么稀罕事。
鹿邑有个习俗,大年三十待春晚倒计时一过,也要吃一碗素饺子,以表对牲畜的尊重。
这农耕时代留下的传统,教习人们懂得感恩,尊重万物。如今,大家耕地做农活早已机械化,牲畜不再重要如过去,但传统就是传统,存在,就是它的意义。
饺子配醋
不仅美味,更养生
前些年姜文电影《邪不压正》上映时,里面有个片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从美国回北平的第一天,其名义上的养父亨大夫接他回家。进家门时,正好遇见姜文饰演的房东蓝先生推着二八大杠自行车出门打醋。
亨大夫:“蓝先生,你这到底是干嘛?”
蓝先生:“我呀,打瓶醋。”
亨大夫:“打醋?走反了,在东边,南小街二店五店都有。”
蓝先生:“那不是我吃的醋。”
李天然:“您的醋可真够讲究的。”
蓝先生:“那可不,就是为了这点儿醋,我才包的这顿饺子。改天请你们吃饺子啊!”
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生活中大多数人会为了一口饺子去买醋,而因为一瓶醋包顿饺子的,确实少见。
但不可否认,醋对饺子的美味程度,的确有直接影响。
饺子和醋是绝配,这对CP之所以能征服我们的味蕾,也多亏父母打小的培养。
自我有记忆以来,吃饺子就不能少了醋加香油的两掺蘸料。
尤其到了春节前夕,酝酿个把月的腊八醋即将启封。
蒜瓣的辛辣,在与陈醋多日的朝夕相处中,逐渐释放、融合。原先白胖的蒜瓣,披上青翠的绿衣,多出一丝文雅;淹蒜瓣的陈醋,也沾染上蒜瓣的爽辣。
河南人爱饺子,爱醋,爱蒜。除了生吃蒜瓣这门绝技,一口一个腊八蒜,也能把不吃蒜的人看的目瞪口呆。
腊八蒜清爽生脆,和荤馅的饺子最配。
“咔滋”一声,蒜咬一半。趁着嘴里蒜香醋香的馥郁,来上一口热乎的饺子,连日的辛苦便在这大肆咀嚼间被熨平。
除了腊八蒜、腊八醋,什么老干妈、小米椒……饺子蘸料越发丰富,前段时间,我还在超市看到专门配饺子的“饺子醋”。
其实,除了美味,饺子配醋也有助养生。
饺子皮是死面,馅料也多肉少蔬菜,吃下去并不容易消化。而醋中,含有醋酸,刚好可以弥补胃酸不足,帮助消化。
饺子
河南人年夜饭上的信仰
前段时间,我们在网上发了一个关于“这就是河南年夜饭”的话题,其中,有一道便是饺子。
但万万没想到,就是这碗饺子,引起了网友大战。
很多人说,“我们大年三十儿就不吃饺子啊!”
每个地方过年都有不同的习俗,有的地方吃元宵,有的地方吃粽子,还有的地方习惯做一桌鸡鸭鱼肉、生猛海鲜。
但在河南,饺子几乎就是人们年夜饭的信仰。
“饺子”,意为“更岁交子”,本就有新旧交替、辞旧迎新之意。这么看来,简直是春节最应景的食物了。
而除了“饺子”,它还有扁食、疙瘩、娇耳等多种叫法。
有的地方,例如焦作、济源和汝州,荤馅叫饺子,素馅叫扁食。
而在滑县,饺子叫“小包”,就是“小包子”的意思,听着也十分可爱。
为什么饺子有这么多名字呢?这跟饺子的起源和流传有关。
东汉时期,张仲景为百姓治病,发明了“驱寒娇耳汤”。“娇耳”一名,就此流传下来。
除此以外,“扁食”算是饺子别名中流传度最广的。而这个名字,其实是一门小语种发音。
宋朝时,饺子传入蒙古,“扁食”便是饺子在蒙古族中的音译。并且,这种叫法直到元、明,一直是饺子的官方称谓。
“饺子”一词是清朝时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没想到,后来者居上,如今竟成了普遍的叫法。
但无论大家管饺子叫啥,三十这天,饺子都不能缺席。
在豫东郸城地区,饺子甚至可以当做礼品相送。
“十五包,十六送,老人吃了不生病。”由外甥给姥姥送饺子,送的时候,带上葱和蒜,“不带葱不中,不带蒜不算”,让老人吃了饺子耳聪目明。
总之,河南人对饺子的感情,简单而炽烈。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年夜饭五花八门。要大鸡(吉)大利,要年年有鱼(余),要招财进宝(八宝饭)……可最终,总得来盘饺子才算圆满。
吃完饺子,放完炮,欢欢喜喜年来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就是河南·年夜饭,
锁定除夕晚6点的豫记!
家乡的风俗独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佳节,人们庆祝春节的方式丰富多彩,充满喜庆。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依照祖先留下来的古俗,放鞭炮、贴春联、收压岁钱、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等。
笔者的家乡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春节通常会贴春联、挂灯笼,寓意着驱邪、避邪,带来吉祥和幸福。在腊月二十三左右,会有一个被称为“送灶王爷上天”的传统习俗,人们在此祈求灶王爷在上天时多说好话,为家庭带来福祉。在正月初一、初二等日子,家庭成员之间会相互拜访,并带上枣糕,用以祝福对方健康长寿。大年夜,首先要给祖宗分岁,就是祭祖。祭祖后,一家人就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年夜饭所备饭菜是最为丰盛的一餐。年夜饭后,就是“辞岁”,小孩向长辈行礼,长辈将事先用红纸包的钱币分发给晚辈,俗称“压岁钱”。临汾过年的风俗也很丰富,尤其是彩灯,每到晚上,便会有很多欢快的彩灯,一闪一闪,点缀在夜色之中,构成一幅绚丽的画面,让人看了仿佛置身于童话之中。今年,尧庙、华门人流量很多,也让临汾被更多人知晓。
不光有笔者家乡的特色,笔者还在网上搜集到了河南的过年习俗。在河南,根据传统习俗,进入腊月,家家户户的大人、孩子,都要谨言慎行,说话要注意,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说媒、不能吵架,进入小年以后,尤其是贴好对联,不能讨债。过年五天时间,从大年初一到初五,不能倒垃圾,不能作针线活,不能舞刀弄枪,家庭不能发生吵架,大人、孩子不许说脏话。在允许放鞭炮的年代,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的时候,必须放鞭炮,除夕夜守岁新年快到的时候,必须放鞭炮。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的时候,必须放鞭炮,大年初五,是破五,要破除很多不吉利的事情,去除各种不吉祥的东西,元宵节早上吃饭的时候,也需要放鞭炮。
通过了解这些风俗,笔者收获颇多,它们不仅让笔者更了解家乡的风俗,也使笔者更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风俗习惯体现着家乡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更代表了一种对先人的敬仰和怀念。同时,这些风俗也在不断的激发着人们的创造力和凝聚力,让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只有人们继续发扬和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让新年越来越有年味。最后,笔者祝大家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䲜䲜、事业骎骎!快乐幸福、吉祥安康!(文:李梓诺)
中国春节习俗思维导图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中国春节习俗知多少呢?接下来用思维导图给大家解读中华民族的一些重要的新年习俗!
除夕思维导图
大年三十(除夕)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大年初一思维导图
正月初一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正月初二思维导图
正月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的思念。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正月初三思维导图
正月初三正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中国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正月初四思维导图
正月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大年初四,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是中国民间迎神的日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也是中国民俗中说的“扔穷”。
正月初五思维导图
正月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因中国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
正月初六思维导图
正月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中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正月初七思维导图
正月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间曾把这天叫做“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中国人民在这一天戴人胜,吃七宝羹,吃面条,登高赋诗。民俗专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
思维导图头条号小编祝大家新春快乐!新年行大运!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