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帝众多儿子中,皇八子胤禩绝对是颗闪亮之星,他天资聪颖,文武兼备,又在众皇子和大臣中口碑最高,康熙为何却要和如此优秀的胤禩断绝父子关系呢?
胤禩生于康熙二十年,和雍正帝是异母兄弟。
(八皇子胤禩)
清朝素有“子以母贵”的规矩,但胤禩的母亲卫氏是辛者库出身,所谓“辛者库”意即“戴罪之奴”。也就是说,卫氏是罪人之后,其地位在后宫嫔妃中最为低贱,以至于胤禩出生后,康熙认为卫氏地位低贱,便把胤禩交给惠妃那拉氏抚养。
也许正是因为母亲卫氏的原因,胤禩幼时经常受众皇子排挤,这也让他过早地洞悉了人情世故,性情反比其他皇子要亲切随和得多。
当然,康熙帝对于众皇子的疼爱并不是只看皇子母亲身份尊卑,他更注重培养皇子们成为大清王朝的后备之军。所以众皇子满6岁,便得入书房读书,至于皇子们的老师,更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大儒名师。
胤禩读书的天分极高,每次康熙帝抽查功课,他总能应对自如。再加上他的性格温润,又勤学好问,老师们也常在康熙帝面前夸赞他,因此,学霸胤禩凭着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康熙帝的疼爱。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第一次册封贝勒,当时一共册封了四个贝勒,年仅17岁的胤禩便是其一,并且也是年纪最小的贝勒。
不光如此,因为胤禩的缘故,康熙又将已经三十多岁的卫氏册封为嫔,不久,又将她册封为良妃。母凭子贵,胤禩凭着自己的努力,终于让母亲卫氏荣光了许多。
(康熙骑马图)
胤禩被封为贝勒后,愈发谦虚恭谨,康熙见他做事稳妥,便常将朝中简单政务交由他处理,以此锻炼他的政事能力。
接触政务自然要接触朝中大臣,实习生胤禩带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常常向众大臣请教,他谦逊的态度和其他傲慢的皇子相较,自然得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好评。
胤禩不光与朝中大臣关系处理得融洽,他还喜好与读书人为伍。
当时江南大儒何焯是为他讲学的老师,胤禩对这位老师非常敬重,两人又颇聊得来,因此师生情谊非常深厚,每次何焯要回江南,胤禩都列了书单求他帮忙代购。
有次,何焯的父亲突然病逝,何焯的女儿还十分幼小,不能随行,但何焯急于奔丧,来不及安顿好女儿便匆匆离去。胤禩知道后,将何焯的抱到自家,让福晋亲自照管。
因此,在读书人中,胤禩被赞为“贤王”。
父亲康熙帝对于胤禩的表现非常满意,免不了在众皇子和大臣面前,也对胤禩颇有炫耀之意。
然而,康熙帝的脸变起来,比翻书还快。
随着胤礽的太子之位被废后,众皇子不免对太子之位心存觊觎。
拿破仑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这话本来很鸡汤,但是放在康熙帝这里却只会给自己惹来祸患。
胤禩便是那个想当将军的好兵。
平心而论,胤禩文武双全,精明能干,又在大臣中最有威望,再加上康熙帝又对他赞誉不断,有这样的条件,胤禩不想做太子他就不是正常人。
(九子夺嫡影视图)
胤禩是个有头脑的人,他为了能做上太子之位,也是颇动了一番脑筋的。
起先胤禩借胤禔之口暗示康熙帝,有相面大师说他日后必大贵。
可是胤禔显然是个猪队友,他不光向康熙帝说了相面大师的事,还自作主张地表示愿意帮助康熙帝诛杀胤礽。
跟亲爹说要杀自己的亲兄弟,这事搁哪个,做爹的都不好受。康熙帝听完,勃然大怒,认为胤禔所言,必是胤禩的意思,顿时觉得他素日与大臣相近都是为了拉拢党羽。于是在众皇子面前痛斥胤禩,还要将其治罪。后来还是众皇子求情,胤禩才得以脱难。
不久后,康熙帝决定恢复胤礽的太子之位,以免众皇子为了太子之位,犯下大错。为了能让文武大臣对自己的想法了然于心,他在议太子之位前,还颇多铺垫和暗示,直到他确定所有大臣都应该明白后,这才谈起立太子之事。
谁知,朝中一众重臣却联名举荐胤禩为太子。这大大的出乎康熙意料之外,他深深地觉得胤禩的势力蔓延到了朝堂之上,于是他非常不悦,内心愈发认为胤禩结党营私,其心可怖,也就愈发冷落胤禩。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巡视热河。本该随同前往的胤禩因为生母良妃的忌辰,未随同前往。
此时的胤禩很想补救父子关系,正好有人献给他两只海东青。他深知康熙帝好鹰,便让太监去给康熙帝送海东青,并替他请安。
然而,也许是在路上颠簸太狠,等康熙帝看到那两只海东青时,已是将死之状。年老的康熙帝本就对死非常忌讳,于是认为胤禩是想诅咒他快死,再次勃然大怒,在众皇子面前痛斥胤禩,并将其治罪,最后还扬言与他断绝父子关系。
胤禩没想到自己再一次把事情搞砸,心里非常郁闷,从此一蹶不振,不久便卧病在床。
然而,等待胤禩的厄运,其实还没有真正到来。当雍正登上皇位以后,胤禩才知道,他以前的一切努力,都成为他必须承受的残酷打击……
(参考资料:《清史稿 诸王传》)
作者:苏区放牛娃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去年有部战争影片《八子》,主要讲述一位农民把8个儿子都送到前线打仗的感人故事。这部影片是以苏区瑞金农民杨荣显送八个儿子参军,不幸全部牺牲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那么,杨荣显当年为什么坚持要送8个儿子参加红军?8个儿子又是怎样牺牲的呢?
《八子》剧照
杨荣显是瑞金沙洲坝土生土长的普通农民,世代务农,共生育了八个儿子。杨家深受地主压榨,加上家里人口多,过的是食不果腹的生活。后来,红军来到了瑞金,建立苏维埃,给他家分了田地,杨家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他的儿子也陆续结婚,杨荣显对此非常满意,对红军非常感激。
杨荣显亲眼目睹红军是为劳苦大众谋求幸福的队伍,对红军心生向往,一直想让儿子参加红军。苏维埃在瑞金成立的第二天,杨荣显就兴高采烈地带着老大、老二到报名处,报名参加红军。送两个儿子上前线的时候,杨显荣一脸严肃,给两个儿子整理衣领,反复叮嘱:“儿啊,我们能过上有田种、有饭吃的生活,都是因为红军,你们要听红军的指挥,好好干,你们的孩子我和你们妈妈会照顾好!”
不幸的是,不到三个月,两个儿子便壮烈牺牲。得知噩耗,70多岁的杨荣显悲痛欲绝,看到家中嗷嗷待哺的孙子,更是悲从心来,但他强忍着痛苦,拿着农具下地干活了。
1932年,蒋军纠集50余万兵力,对苏区进行“围剿”。当时,苏区红军不到10万,敌我兵力悬殊。面对来势汹汹的蒋军,红军一方面积极应战,另一方面,多方动员当地百姓参加红军,扩充队伍。反“围剿”斗争打响后,沙洲坝上进出的伤员开始增多,杨荣显看到这个情景后,脸色凝重,几天在家一言不发,每天晚上都要在老大、老二的灵位前坐很久。
一天晚上,老人把6个儿子叫到了老大、老二的灵位前,似乎有什么话要说。6个儿子和老人心有默契,说:“爸,我们也要参加红军,为哥哥报仇雪恨!”
看到6个儿子这样回答,杨荣显心中悲喜交集。悲的是,万一这6个儿子又牺牲了的话,怎么向他们的母亲交待。喜得是,6个儿子这么年轻就深明大义。
《八子》剧照
年龄最大的老三看出了父亲的心思,宽慰道:“爸爸,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如果我们家乡也被占领了,我们的生活又回到从前,母亲和我媳妇都会赞成去当兵的!”老人听到儿子的话,不再犹豫,下定决心把6个儿子全部送去参军。
第二天一大早,杨荣显和6个儿子就起床去报名参加红军,老三、老四、老五、老六顺利应征入伍,老七、老八因为年龄未到,未获批准。但老七、老八很执着,进城换了个报名点,隐瞒了真实年龄参加了红军。
有人听说杨荣显把剩下的6个儿子送去参加红军的消息,劝他留下一两个儿子在身边养老送终,没想到杨荣显态度很坚决:“大家都想把儿子留在身边,你不让儿子去参军,他不让儿子去参军,那谁来保护我们?”
老三、老四、老五、老六上战场后非常勇敢,每场战役都冲锋陷阵,踊跃杀敌,和战友们击退了蒋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4人陆续牺牲。
《八子》剧照
1934年5月30日,苏维埃机关报《红色中华》第三版这样报道:“瑞金县杨氏一家农民八兄弟相争当红军……”时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的听闻此事,非常感动,专门到杨家慰问,并主动承诺说,会帮他找到老七、老八,并送回家中,可杨荣显怎么也不答应。
红军费尽周折,终于在广昌的战场上找到了老人的2个儿子。两兄弟见战事吃紧,不愿下战场,托话给杨荣显说,打完这仗就回家。万万没想的,两兄弟又双双牺牲在广昌战役。
1934年5月30日,《红色中华》关于“八子参军”的报道
听到最后两个儿子牺牲的消息,杨荣显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悲伤,大哭了起来。他手里拿着儿子们儿时穿过的肚兜,跌跌撞撞往儿子离家的方向走,口中念叨:“儿啊,没想到一个也没有回来,我对不起你们啊,老三啊,你结婚第二天就走了,你媳妇天天在村口盼望你回家啊!”
杨荣显踉跄着晕倒在地,因为极度悲伤,老人病倒在床上,生命垂危。毛主席听到杨荣显八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的消息,立刻带着儿子毛毛想送老人最后一程。可是等他赶到的时候,老人已经离开了人世。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