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贺一龙生平简介 贺一龙照片

发布时间:2024-06-10 10:06:55作者:超甜的布丁来源:网友整理

贺一龙生平简介 贺一龙照片

本文目录一览:

一山难容二虎:李自成杀贺一龙、罗汝才,彰显明末农民军内讧激烈

“曹操”罗汝才 、闯王李自成合兵扫荡中原

罗汝才是陕西延安人,较早起事,所部实力较强。据史料记载,罗汝才生性狡黠,多智谋,为人反复无常,绰号“曹操”。他原与紫金梁(王自用)、张献忠合伙作战,彼此分分合合,时聚时散。崇祯十四年他与张献忠意见不合,起了争执,旋即分道扬镳,汝才率部离开八大王来到河南,又与李自成合营一处。

李自成和罗汝才商定,每破一座城池,所得财物四六分成:李自成六,罗汝才四。在以李自成为主的这支陕北义军中,罗汝才是二号人物,地位仅次于李。两人联手攻取湖广重镇襄阳后,李自成号称“奉天倡义大元帅 ” ,罗汝才自号“代天抚民德威大将军”。两人一“奉天”,一“代天”,一为“大元帅”,一为“大将军”,虽然都自诩天命,但元帅大于将军,显然李自成地位比罗汝才高一筹。

李、罗由联手作战到渐生嫌隙,终至矛盾愈演愈烈

史载,李自成性格沉雄,生活简朴,处事深思熟虑,沉默寡言,不喜好声色,相反,“曹操” 罗汝才生活较奢靡,尤其沉溺酒色,军中携带众多歌姬供其享乐。每攻下一座城镇,罗汝才总要挑选一批姿色靓丽的年轻女子充实后房,虽然到处转战,日日搏杀,罗汝才仍不耽误醇酒美人,据说他有数十妻妾,后房也有数百美女,另外还豢养“女乐数部” ,营中“珍食山积”,明显是个讲究生活品质、会享受的主。过着清教徒禁欲式生活的李自成就曾经半揶揄、半蔑视地称汝才为“酒色之徒” 。

罗汝才虽然酗酒好色, 却足智多谋,打仗也不含糊,称得上骁勇善战,曾与李自成合兵攻下洛阳、三攻开封(未克),两人还曾联手扫荡开封周边数十州县,并取得郾城、襄阳大捷,挫败悍将左良玉、阵毙总督汪乔年,俘斩掳获无数。

李自成和罗汝才之间的矛盾有一个积累和发展以至难以调和的过程。一方面,李自成志向远大,以荡平大明为己任,随着势力增强,为避免令出多门,自然要统一号令,罗汝才等首领流寇思想严重,自由散漫惯了,喜欢天马行空、我行我素、趁早享乐的生活,不愿受约束,而现在却要遵命服从, 处处受制于人,由平起平坐的兄弟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对这些起于草莽的农民枭雄来说很难适应,更难接受,因而在统一号令的过程中难免产生矛盾。

另一方面,明军将领也不断在农军首领之间挑拨离间,从而使其相互猜疑,加深其矛盾,达到从其内部分化瓦解的企图。在明朝官员不断施与的反间计下,李、罗二人的矛盾愈来愈激化,以至演出了一幕幕自相火拼的惨剧来。

谁是老大?

据记载,一次李自成在军中设宴款待罗汝才,酒酣耳热之际,李自成假装开玩笑对汝才说道:

“我等都扯旗造反,真是不自量力。如今图谋关中,割土以分王”。

罗汝才不理会李自成试探之用意,再加上此时几杯酒落肚,已有几分醉意,就醉醺醺地答道:

“吾等横行天下为快耳,何专土为”!

罗虽醉酒,心里却清醒,对李自成的用意心知肚明,却没有明确表示支持李自成称王,也没有对李“割土以分王” 之说表示赞同,因此李有些恼怒,脸色一变,即“自成意色大忤”。

某日,另一员农军将领、绰号“革里眼 ”的贺一龙征战归营,他不去见李自成,而是先到罗汝才营中,与汝才“屏人耳语”。有眼线把这事告知李自成,自成不快,但“ 衔之,不遽发” 。即隐忍不发之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罗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并逐渐变得尖锐起来。罗汝才的谋士吉珪对他说:

“吾观李帅非容人者,今群雄皆俯首, 所颉抗者我与革(贺一龙)、左(指马守应、贺锦、刘希尧、蔺养成、袁时中诸营)耳,将军何不早自计耶” ?

罗汝才听后虽有所醒悟,但仍疏忽大意,并未有所防备。

离间计

明军中有许多将领主张搞反间活动,以分化瓦解农民军。史载,河南巡抚高名衡派一个叫陈生的人混入农军内部,取得李、罗信任后,他先找机会对李自成说:“汝才必为变”。李自成不信。陈生又对罗汝才说:

“将军苦人以恶马易善马,盍以字烙之。令识别自以为群耳《绥寇纪略》”。

原来,李自成常常用自己军中的劣马来换罗汝才营中的良驹,此事被陈生知道后,就了钻空子,趁机实施反间计。罗汝才听陈生建议后,说:

“善!生其为我行之”。

于是陈生设法先将部分战马烙上“左”字,前、后、右字却暂时不烙。他跑去告诉李自成:

“罗(汝才)营东通(左)良玉,马用‘左’字为号矣”。

李自成将信将疑,派人前去罗营的马群查看,果然有一群马被烙上了“左”字,李自成旋即开始怀疑罗汝才欲背叛自己投降左良玉。

《甲申朝小记》记载说,罗汝才感到李自成没有“天命”,难成大事,即不可能当天子,所以“潜图归顺,欲杀自成献功”。这明显是明军挑拨离间的策略表现。但这类伎俩实施多了,时间一长必然会使李自成疑神疑鬼,对其心理产生很大影响。

罗汝才的个性复杂,属于反复无常、性格不定的类型。他曾投降明军,不久又旋而复叛;他先与紫金梁(王自用)合作,王自用死后又与张献忠搭伙,因两人性格不合,常闹意见,不久就反目成仇,不久从山西入河南与李自成合营一处。正因为他朝三暮四、反复无常、难以揣摩的复杂经历, 所以军中到处流传着关于他的谣言。再加上他智商高、善于谋略,成为各路义军首领中唯一能和李自成并肩而立的人物。

据记载,罗汝才虽狡黠多智,但生性疏阔,他曾以“贼不杀贼”为座右铭,意思是义军不自相残杀、一致对外,这话却引起自成忌恨。因他自称“贼” ,那李自成、张献忠等同类也是“贼”无疑,如此哪还有正义可言。罗汝才起兵早,力量强,但他不是依附张献忠,就是帮助李自成,不能独当一面,独立征战,所以《甲申小记》评价他:

“不能为人上,又不能为人下,是绝物也,安往而非危地乎 ”?

这似乎是罗汝才最终招致杀身之祸的最关键因素。

一奉天,一代天,遂使大帅杀大将

史载,李自成曾与罗汝才结拜兄弟(还有献忠), 李自成最终还是将这个把兄弟杀掉了。其最深层的原因还是政治考量。李自成欲扳倒大明,自己当皇帝建立李氏,俗话说“一国不堪两君”,他不能容忍比自己强或与自己并驾齐驱 、 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存在。 再加上那些流言蜚语以及明军挑唆所起的效果,李自成断定罗汝才终究是个祸害,决不能留他坏自己的大事。

史载,崇祯十六年三月六日傍晚,李自成在营中设宴邀请罗汝才、贺一龙前来喝酒议事,罗汝才机警过人,感觉不妙,托言自己身体患病不适,借故未去赴宴,贺一龙也是一员剽悍善战的猛将,加上性格直爽 ,不疑有诈,欣然前往。喝到夜深时,李自成见“革里眼”贺一龙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几乎不省人事,就让甲士将他悄悄扶出去,在僻静处将其杀害。

杀掉贺一龙,李自成一不做,二不休,在黎明前亲自带20个部下骑马疾驰到罗汝才营前,谎称有要事与德威大将军相商,趁卫兵愣神之机,直接入营朝罗汝才大帐冲去。彼时罗汝才刚刚睡醒起床,正在洗漱,突然见一群全副武装的人杀气腾腾闯进大帐,正要呵斥,却被人控制住手脚,李自成不由分说让人将他一刀砍死。可怜汝才一生精明强梁,却瞬间稀里糊涂成了无头之鬼。

心狠才能站稳

随后,李自成下令召集罗汝才麾下将士,让亲信当众大声宣布道:

“汝才反,元帅令诛之”。

罗汝才部下目瞪口呆,旋即开始聒噪起来,群情激奋,大声喧哗,部分人还举起刀枪,准备与李自成的人厮杀。李自成早已做好安排,刘宗敏、李过率军严阵以待,将罗营人马包围起来 ,罗汝才的部下见状泄了气,且群龙无首,亦无可奈何。李自成为了安抚罗汝才麾下将士,同时表示不忘往日兄弟情谊,亲自披麻戴孝,同时下令全军缟素,为罗汝才送葬,随后将身首分离的罗大将军厚葬。史载:

“自成乃素服为汝才发丧,哭尽哀,陈(告诉,通报)汝才通左(良玉)状,与其不得已之故,且抚汝才(儿)子如己子,以悦其众。月余乃定,势大振”。

李自成这种做法看似虚伪,且不管他是真情还是假意,但实际效果还是蛮好的,这也是李自成软硬兼施、刚柔相济、重视策略的一种具体表现。

他用了个把月的时间,终于将罗部将士的愤愤不平之心安定下来,随即兼并其军,声势大振。尽管如此,罗汝才的部分亲信部将不相信李抛出的事实,还是寻机逃出了闯军大营。据记载,罗汝才的心腹将领杨承恩和外甥王龙带领部分官兵逃出去后,到郧阳投降了明军,给防守空虚的郧阳城增加了力量。汝才部将李汝珪找机会带领数百名骑兵离开李闯,投降了明军悍将左良玉。罗汝才的叔叔罗戴恩虽未逃走,但一直伺机刺杀李闯为侄儿报仇,却未能得逞。罗汝才部的大部分兵卒被自成打散编入自己的军队中,军力大增,声震明廷......

【插图源自网络】

一山难容二虎:李自成杀贺一龙、罗汝才,彰显明末农民军内讧激烈

“曹操”罗汝才 、闯王李自成合兵扫荡中原

罗汝才是陕西延安人,较早起事,所部实力较强。据史料记载,罗汝才生性狡黠,多智谋,为人反复无常,绰号“曹操”。他原与紫金梁(王自用)、张献忠合伙作战,彼此分分合合,时聚时散。崇祯十四年他与张献忠意见不合,起了争执,旋即分道扬镳,汝才率部离开八大王来到河南,又与李自成合营一处。

李自成和罗汝才商定,每破一座城池,所得财物四六分成:李自成六,罗汝才四。在以李自成为主的这支陕北义军中,罗汝才是二号人物,地位仅次于李。两人联手攻取湖广重镇襄阳后,李自成号称“奉天倡义大元帅 ” ,罗汝才自号“代天抚民德威大将军”。两人一“奉天”,一“代天”,一为“大元帅”,一为“大将军”,虽然都自诩天命,但元帅大于将军,显然李自成地位比罗汝才高一筹。

李、罗由联手作战到渐生嫌隙,终至矛盾愈演愈烈

史载,李自成性格沉雄,生活简朴,处事深思熟虑,沉默寡言,不喜好声色,相反,“曹操” 罗汝才生活较奢靡,尤其沉溺酒色,军中携带众多歌姬供其享乐。每攻下一座城镇,罗汝才总要挑选一批姿色靓丽的年轻女子充实后房,虽然到处转战,日日搏杀,罗汝才仍不耽误醇酒美人,据说他有数十妻妾,后房也有数百美女,另外还豢养“女乐数部” ,营中“珍食山积”,明显是个讲究生活品质、会享受的主。过着清教徒禁欲式生活的李自成就曾经半揶揄、半蔑视地称汝才为“酒色之徒” 。

罗汝才虽然酗酒好色, 却足智多谋,打仗也不含糊,称得上骁勇善战,曾与李自成合兵攻下洛阳、三攻开封(未克),两人还曾联手扫荡开封周边数十州县,并取得郾城、襄阳大捷,挫败悍将左良玉、阵毙总督汪乔年,俘斩掳获无数。

李自成和罗汝才之间的矛盾有一个积累和发展以至难以调和的过程。一方面,李自成志向远大,以荡平大明为己任,随着势力增强,为避免令出多门,自然要统一号令,罗汝才等首领流寇思想严重,自由散漫惯了,喜欢天马行空、我行我素、趁早享乐的生活,不愿受约束,而现在却要遵命服从, 处处受制于人,由平起平坐的兄弟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对这些起于草莽的农民枭雄来说很难适应,更难接受,因而在统一号令的过程中难免产生矛盾。

另一方面,明军将领也不断在农军首领之间挑拨离间,从而使其相互猜疑,加深其矛盾,达到从其内部分化瓦解的企图。在明朝官员不断施与的反间计下,李、罗二人的矛盾愈来愈激化,以至演出了一幕幕自相火拼的惨剧来。

谁是老大?

据记载,一次李自成在军中设宴款待罗汝才,酒酣耳热之际,李自成假装开玩笑对汝才说道:

“我等都扯旗造反,真是不自量力。如今图谋关中,割土以分王”。

罗汝才不理会李自成试探之用意,再加上此时几杯酒落肚,已有几分醉意,就醉醺醺地答道:

“吾等横行天下为快耳,何专土为”!

罗虽醉酒,心里却清醒,对李自成的用意心知肚明,却没有明确表示支持李自成称王,也没有对李“割土以分王” 之说表示赞同,因此李有些恼怒,脸色一变,即“自成意色大忤”。

某日,另一员农军将领、绰号“革里眼 ”的贺一龙征战归营,他不去见李自成,而是先到罗汝才营中,与汝才“屏人耳语”。有眼线把这事告知李自成,自成不快,但“ 衔之,不遽发” 。即隐忍不发之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罗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并逐渐变得尖锐起来。罗汝才的谋士吉珪对他说:

“吾观李帅非容人者,今群雄皆俯首, 所颉抗者我与革(贺一龙)、左(指马守应、贺锦、刘希尧、蔺养成、袁时中诸营)耳,将军何不早自计耶” ?

罗汝才听后虽有所醒悟,但仍疏忽大意,并未有所防备。

离间计

明军中有许多将领主张搞反间活动,以分化瓦解农民军。史载,河南巡抚高名衡派一个叫陈生的人混入农军内部,取得李、罗信任后,他先找机会对李自成说:“汝才必为变”。李自成不信。陈生又对罗汝才说:

“将军苦人以恶马易善马,盍以字烙之。令识别自以为群耳《绥寇纪略》”。

原来,李自成常常用自己军中的劣马来换罗汝才营中的良驹,此事被陈生知道后,就了钻空子,趁机实施反间计。罗汝才听陈生建议后,说:

“善!生其为我行之”。

于是陈生设法先将部分战马烙上“左”字,前、后、右字却暂时不烙。他跑去告诉李自成:

“罗(汝才)营东通(左)良玉,马用‘左’字为号矣”。

李自成将信将疑,派人前去罗营的马群查看,果然有一群马被烙上了“左”字,李自成旋即开始怀疑罗汝才欲背叛自己投降左良玉。

《甲申朝小记》记载说,罗汝才感到李自成没有“天命”,难成大事,即不可能当天子,所以“潜图归顺,欲杀自成献功”。这明显是明军挑拨离间的策略表现。但这类伎俩实施多了,时间一长必然会使李自成疑神疑鬼,对其心理产生很大影响。

罗汝才的个性复杂,属于反复无常、性格不定的类型。他曾投降明军,不久又旋而复叛;他先与紫金梁(王自用)合作,王自用死后又与张献忠搭伙,因两人性格不合,常闹意见,不久就反目成仇,不久从山西入河南与李自成合营一处。正因为他朝三暮四、反复无常、难以揣摩的复杂经历, 所以军中到处流传着关于他的谣言。再加上他智商高、善于谋略,成为各路义军首领中唯一能和李自成并肩而立的人物。

据记载,罗汝才虽狡黠多智,但生性疏阔,他曾以“贼不杀贼”为座右铭,意思是义军不自相残杀、一致对外,这话却引起自成忌恨。因他自称“贼” ,那李自成、张献忠等同类也是“贼”无疑,如此哪还有正义可言。罗汝才起兵早,力量强,但他不是依附张献忠,就是帮助李自成,不能独当一面,独立征战,所以《甲申小记》评价他:

“不能为人上,又不能为人下,是绝物也,安往而非危地乎 ”?

这似乎是罗汝才最终招致杀身之祸的最关键因素。

一奉天,一代天,遂使大帅杀大将

史载,李自成曾与罗汝才结拜兄弟(还有献忠), 李自成最终还是将这个把兄弟杀掉了。其最深层的原因还是政治考量。李自成欲扳倒大明,自己当皇帝建立李氏,俗话说“一国不堪两君”,他不能容忍比自己强或与自己并驾齐驱 、 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存在。 再加上那些流言蜚语以及明军挑唆所起的效果,李自成断定罗汝才终究是个祸害,决不能留他坏自己的大事。

史载,崇祯十六年三月六日傍晚,李自成在营中设宴邀请罗汝才、贺一龙前来喝酒议事,罗汝才机警过人,感觉不妙,托言自己身体患病不适,借故未去赴宴,贺一龙也是一员剽悍善战的猛将,加上性格直爽 ,不疑有诈,欣然前往。喝到夜深时,李自成见“革里眼”贺一龙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几乎不省人事,就让甲士将他悄悄扶出去,在僻静处将其杀害。

杀掉贺一龙,李自成一不做,二不休,在黎明前亲自带20个部下骑马疾驰到罗汝才营前,谎称有要事与德威大将军相商,趁卫兵愣神之机,直接入营朝罗汝才大帐冲去。彼时罗汝才刚刚睡醒起床,正在洗漱,突然见一群全副武装的人杀气腾腾闯进大帐,正要呵斥,却被人控制住手脚,李自成不由分说让人将他一刀砍死。可怜汝才一生精明强梁,却瞬间稀里糊涂成了无头之鬼。

心狠才能站稳

随后,李自成下令召集罗汝才麾下将士,让亲信当众大声宣布道:

“汝才反,元帅令诛之”。

罗汝才部下目瞪口呆,旋即开始聒噪起来,群情激奋,大声喧哗,部分人还举起刀枪,准备与李自成的人厮杀。李自成早已做好安排,刘宗敏、李过率军严阵以待,将罗营人马包围起来 ,罗汝才的部下见状泄了气,且群龙无首,亦无可奈何。李自成为了安抚罗汝才麾下将士,同时表示不忘往日兄弟情谊,亲自披麻戴孝,同时下令全军缟素,为罗汝才送葬,随后将身首分离的罗大将军厚葬。史载:

“自成乃素服为汝才发丧,哭尽哀,陈(告诉,通报)汝才通左(良玉)状,与其不得已之故,且抚汝才(儿)子如己子,以悦其众。月余乃定,势大振”。

李自成这种做法看似虚伪,且不管他是真情还是假意,但实际效果还是蛮好的,这也是李自成软硬兼施、刚柔相济、重视策略的一种具体表现。

他用了个把月的时间,终于将罗部将士的愤愤不平之心安定下来,随即兼并其军,声势大振。尽管如此,罗汝才的部分亲信部将不相信李抛出的事实,还是寻机逃出了闯军大营。据记载,罗汝才的心腹将领杨承恩和外甥王龙带领部分官兵逃出去后,到郧阳投降了明军,给防守空虚的郧阳城增加了力量。汝才部将李汝珪找机会带领数百名骑兵离开李闯,投降了明军悍将左良玉。罗汝才的叔叔罗戴恩虽未逃走,但一直伺机刺杀李闯为侄儿报仇,却未能得逞。罗汝才部的大部分兵卒被自成打散编入自己的军队中,军力大增,声震明廷......

【插图源自网络】

简述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以及他与闯王李自成的关系

张献忠是明末与李自成齐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尽管在推翻明朝封建统治的作用上不能和李自成相比,但是张献忠仍是1644年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位风云人物。

​起义有因

张献忠,陕西肤施人,生于1606年,身材高大,长的虎头虎脑。他小时候读过书,当过边兵,立有战功,家境也较为富裕。后来被邻居诬陷勾结强盗而遭拘捕。事后张献忠气愤地说:“资财得之战阵,身命博之,未尝有负于人。族人被掳,我何知?逼迫至此,是驱虎入山也。”由此可知,极端腐朽黑暗的封建压迫,驱使他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洪流中。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米脂聚众起义,并首先确立了自己的领袖地位。当时,各路起义军均投奔他的旗下,有孙可望、刘文秀、李定国等人。在全国各支起义军中,张献忠实力最强,自号“八大王”。

由于张献忠当过兵,富有作战经验,遇险善走,来去如飞,官军追之不能及。崇祯八年(1635年),13支农民军领袖聚会荥阳,确立了统一抵抗官军的战略方针。张献忠和高迎祥这两支义军向东部发起攻势,这时的李自成还隶属于高迎祥部下,其声望远在张献忠之下。

由于义军声势浩大,崇祯帝调总兵祖宽率精锐的关辽兵3000围剿义军,专门追杀张献忠部。当年秋天,祖宽击败张献忠,各支义军也采取分散作战的方针以避其锋芒。高迎祥、李自成退入陕西,张献忠率部藏于深山之中。

崇祯帝用辽东边兵镇压关内义军,因其强悍,又无亲戚瓜葛,颇为得力。但崇祯九年(1636年)秋天,清军发动攻势,明督师卢象升率官兵撤回,保卫京畿地区,义军再次活跃起来。

​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张献忠会集罗汝才、马守应、李万庆等义军,顺流东下,与长江北岸贺一龙部共同进军淮、扬地区。明应天巡抚张国维专门挑选良家子弟组成一军,被张献忠击败,参将程龙、潘大可,游击陈于王等40余名军官被杀。明朝调牟文绶和刘良佐官军近万人来援,张献忠转战至湖广地区。

谷城投降

崇祯十一年(1638年)正月,张献忠让义军装扮成官军偷袭南阳,不料到达南关,恰巧明总兵左良玉军至,对这支部队产生怀疑,张献忠被识破,仓皇撤退。左良玉穷追不舍,张献忠身中两箭,又被左良玉挥刀砍伤面部,幸亏孙可望拼死力战才得以脱身。

张献忠残部一昼夜行数百里,于正月初九夜攻谷城。当时明督师杨嗣昌制定围剿农民军的“四正六隅”之策,各部义军损失很大,兵部尚书熊文灿负责总理南畿、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军务后,对义军采取招降政策,实行坚壁清野。

在谷城的张献忠听说于他有救命之恩的总兵陈述洪范现为熊文灿部将,便派遣孙可望贿赂陈洪范,后张献忠部被熊文灿招降。

史载,当时河南、湖北有农民军15支,张献忠在各支义军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于谷城投降后,确实影响极大,罗汝才、谢塌天、混十万等部也先后投降了明朝。陕西总督洪承畴、巡抚孙传庭于潼关大败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仅率18骑潜入商、洛山中。

明朝以为起义军从此剪除殆尽,因而有恃无恐,调洪承畴任蓟辽总督,孙传庭任保定总督,而将主要精力用来对付关外的清朝。

​重举义旗

张献忠投降熊文灿后,自率部队驻扎在白沙界山,宣称能保证数百里地区内无任何义军,又要求把襄阳地区全部作为他的驻地,发给十万人的兵饷。熊文灿不答应,只向朝廷申请了两万人的兵饷。张献忠便在谷城设立关卡,自行征税。他表面上对地方官员拜跪有礼,实际上完全不受熊文灿派来的监军张大经的任何约束。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初六日,张献忠杀谷城知县,发动城中百姓拆毁城墙,重新高举反抗明朝的义旗。他率部离开谷城之前,下令把接受义军财物的明朝大小官员的名字,受贿时间和数量统统写在墙上。可见的明朝统治下贪官污吏遍布国中,从而揭示了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张献忠谷城再起,是明末农民战争中很有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张献忠振臂一呼,四方响应,打碎了崇祯帝中兴封建统治的如意算盘,更证明了他具有极高的威望并得到其他义军的拥戴。

崇祯帝下令逮捕熊文灿,以杨嗣昌为督师,赐尚方宝剑,授予他生杀予夺大权。崇祯十三年七月,总兵左良玉与副将李国奇夹击张献忠部于玛瑙山,义军将领16人战死,张献忠妻妾7人被俘,这就是明末农民战争史上所谓的“玛瑙山之败”。

​驰骋大江南北

张献忠被击败后,所部浴血奋战,终于渡过长江,进入四川开县。自进入四川起,张献忠便采取了流动作战方针对付官军。崇祯十四年正月,义军在开县附近的黄陵城大败总兵猛如虎部官军。战后张献忠亲率轻骑,一昼夜疾弛300里,于途中杀掉督师杨嗣昌的使者,然后利用督师的军符假扮为差官,夜入襄阳城,俘虏了襄王朱翊铭,并将其处死。

杨嗣昌听说襄王被张献忠义军处死,吓得心惊肉跳,上疏崇祯帝请求死罪。他追赶到沙市,又传来李自成攻破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的消息,他忧惧交加,自知难逃极刑,遂绝食而死。

张献忠破襄阳后,声势远在李自成之上,攻下光州、商城、罗山、息县、信阳、固始后,接连不断的胜利,使张献忠骄傲起来。崇祯十四年秋左良玉于信阳击败张献忠,义军几万人投降,张献忠腿部受伤,幸好天降大雨,才摆脱了官军的追击,身边只剩下几十人相随。

这时的李自成已经发展成几十万的大军,包括罗汝才在内的许多义军都加入了李自成的军队。张献忠也去投奔李自成,李自成虽然没有拒绝,但表示只能按一般将领予以对待。张献忠久经战阵,声名很早就在李自成之上,遭到这般冷遇实质是两人积怨的结果。

早在崇祯八年,高迎祥和张献忠共同攻下明中都凤阳时,李自成曾向张献忠索要善于吹奏的小太监,张献忠没有答应,李自成非常生气。

​崇祯十一年,张献忠投降,屯兵谷城,李自成被洪承畴所败,他带亲信百余人往倚张献忠,张献忠不予接纳,还企图加害他。李自成独自一人骑驴而走,日行六百里,卧病数月才缓过气来。现在张献忠送上门来自讨羞辱,李自成也想杀掉他,只是在众将领的劝阻下,才打消了念头。罗汝才私下送给张献忠500人马,叫他尽快离开是非之地,张献忠转向湖北东部发展,从此两大农民军领袖彻底决裂。

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献忠在安徽地区获得极大的发展。次年,他乘李自成大败左良玉之势,先攻破汉阳,而后挥师渡长江,占领重镇武昌。义军活捉楚王朱华奎,尽取楚王宫中金银,装载数百车还没有全部运走,并把这个唯知搜刮民脂民膏的藩王装进笼子沉入长江。

张献忠占据武昌,不料招致李自成的嫉恨,他派人以贺喜的名义到武昌,对张献忠说:马守应已降,罗汝才、贺一龙皆被杀,马上就会轮到你的。且公然宣传,有能活捉张献忠者,赏给千金。张献忠自知不敌李自成,只好放弃武昌,率军进入湖南以避其锋。

​李自成进入西安后,灭亡明朝指日可待。张献忠部下提出夺取江南建立国家的设想,但他经过反复权衡,认为武昌地区的明总兵左良玉部仍很强大,决定避实就虚,向明朝统治较为薄弱的四川进军,凭借天府之国的雄厚人力物力称雄天下。

崇祯十七年春,张献忠率军攻下四川夔州,其后下涪州,克重庆。八月初五,张献忠兵分两路,骑兵从资阳出发,水军从洪雅、新津出发,包围了成都。成都的蜀王朱至澍企图逃走,但没有人替他卖命,八月初九,义军攻入成都,蜀王和王妃双双投井自杀。

称王四川

顺治元年(1644年)十一月初六,张献忠于成都称帝,国号大西,年号大顺,以成都为西京。大西中央设左右丞相、六部尚书,地方设有巡抚、道、知府、知县等官。张献忠以孙可望为平东将军,李定国为安西将军,刘文秀为抚南将军,艾能奇为定北将军,王尚礼为中军都督,白文选为前军都督,王自奇为后军都督。张献忠和这些将领组成了大西的核心集团。

大西建立时,清军已经入关,李自成退入陕西,江南明朝官员拥立福王朱由崧称帝南京,建立红光。在这四种政治力量中,弘光推行“款清灭寇”政策,试图和清朝一起剿杀农民军。

​客观形势要求李自成和张献忠不计前嫌,重归于好,共同抵抗他们的对手。李自成趁大西军攻占重庆、成都之机,派部将马科占领川北重镇保宁。这本来对张献忠的胜利是一个有力的支援,而张献忠竟出动大批军队赶走大顺军,夺取保宁,从而失去了携手抗清的最后机会。

顺治二年(1645年)春,大西处境开始恶化。在南京弘光的策动下,四川明朝官员到处发动叛乱。张献忠为了平定四川各地的叛乱,错误地采取滥设政策,殃及无辜,因而失掉了人心。张献忠在四川的情况,史书记载甚多。

张献忠杀戮过分也是事出有因的,当时在四川:“凡献忠所选府州县官,有到任两三日即被杀者,甚至有一县三四月内连杀十余县官者,虽重兵威之,不能止耳。”

大西任命的官员遭如此惨杀,张献忠采取了以牙还牙的报复手段,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张献忠到最后失去了理智,不分青红皂白,以开科取士为幌子,诱杀文士22300余人。从而激起了地主阶级更加激烈的对抗,以致失去在四川立足之地,这就是咎由自取了。

顺只三年(1646年)正月,清廷命肃清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统官兵征四川。八旗劲旅进入陕西,相继击溃各地反清武装,稳定了陕西形势,然后修整军队,做入川准备。

​十一月十七日,清军先锋抵达四川大西军扎营处。士兵接连三次报告清军来攻的消息,张献忠却不在乎地说:八大王威震天下,名播四海,谁人敢来,吾当杀之。他连盔甲都不没穿,执弓上马,出营观察。清军立即发起进攻,张献忠中箭身亡,几十万大西军纷纷被杀。孙可望、李定国等将领率残部撤至贵州,后来采取联明抗清方针,实现了与永历的合作。

贺-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 hè

注音:ㄏㄜˋ

繁体字: 賀

汉字结构: 上下结构

造字法:贝

简体部首: 贝

五笔86:LKMU

五笔98:EKMU

UniCode:U+8D3A

四角号码:46802

仓颉:KRBO

GBK编码:BAD8

规范汉字编号: 1744

贺的部首笔画: 4

总笔画: 9

笔 顺: 折撇竖折横竖折撇捺

庆祝,祝颂:祝贺。贺喜。贺词。贺电。贺礼。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于姬姓。

三国时谢承的《会稽先贤传》对贺氏的起源作了明确的记载:“贺本庆氏,后稷之裔。太伯始居吴。至王僚,遇公子光之祸。王子庆忌挺身奔卫。妻子迸渡淛水,隐居会稽上。越人哀之,予湖泽之田,俾擅其利。表其族曰庆氏,名其田曰庆湖。今为镜湖,传伪也。安帝时,避帝本生讳,改贺氏,水亦号贺家湖。”该观点认为专诸刺王僚时,王僚的庆忌正出使郑国和卫国,后来庆忌逃到了卫国,而他的妻子和儿子则渡过浙江,逃到会稽山傍隐居下来,当时那儿是一片沼泽,沼泽中有些高地可以耕种,越人就把这些高地给他们耕种,称他们为庆氏,把他们种田的沼泽湖泊地区称为庆湖。该记载认为会稽贺氏起源于庆忌。另外,北宋著名词人认为会稽庆氏起源于庆忌曾经记载于唐以前的官谱中。

源流二,源于姜姓

齐桓公支庶齐庆父之后皆以庆为氏,至东汉汝阴令庆仪,其曾孙侍中庆纯避安帝父之讳,改为贺氏。据史籍《姓纂》记载:“庆姓,齐公族庆公之后。”又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考略》等文献记载:齐桓公的支庶后代庆封的后代中,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庆氏。春秋时期,齐桓公姜小白有个支孙名叫公孙庆克,其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史称庆父。庆封在齐灵公姜环执政时期(公元前581~前554年)出任大夫,到了齐庄公姜购执政时期(公元前553~前548年)为上卿,执掌国政,后在齐景公姜杵臼继位之后逃往吴国。到了东汉时期,庆氏后裔传至汝阴郡令(今安徽合肥、涡阳一带)、会稽人庆仪时,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在刘祜成为汉安帝之后,为避汉安帝之父清河王刘庆之名讳(追封的汉庆宗、汉孝德皇帝),改姓名为贺纯,其后代便相传为贺氏。

谢承的《会稽先贤传》是关于贺氏来源的最早的记载,比后来的《元和姓纂》的记载早近600年。贺氏族人大多尊奉贺纯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慕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鲜卑拓拔部中的贺兰氏、贺赖氏部落,改成汉字单姓为贺,称贺氏。

源流四,西夏人姓。

源流五,苗族吉学氏,汉姓为贺、杨。

源流六,土族贺尔加氏、贺尔基氏、苏贺氏等汉姓均为贺。

源流七,裕固族呼郎嘎特氏,汉姓为贺。

源流八,新疆锡伯族何叶尔氏,汉姓为贺。辽宁沈阳锡伯族贺在尔氏,汉姓为贺。

源流九,布依、撒拉、傈僳、满、蒙古、俄罗斯、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四、得姓始祖

贺纯,字仲真,会稽山阴人。少为诸生,博极群艺。十辟公府,三举贤良方正,五征博士,四公车征,皆不就。后征拜议郎,数陈灾异,上便宜数百事,多见省纳。迁江夏太守。

三国东吴贺齐伯父。儒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江夏太守,去官,与江夏黄琼、(汉中)〔广汉〕杨厚俱公车征。避安帝父孝德皇(帝)讳,改为贺氏。

五、人口分布

贺氏得姓是在今浙江绍兴一带,从一开始起就是当地一大望族。故族人自改姓为贺氏以后,就以会稽为其堂号、郡望。贺纯有孙名贺齐,为三国时吴国大将军齐之孙贺邵任中书令,邵之子贺修在西晋任太子太傅,由于仕宦周迁等原因,贺氏开始在江浙一带缓慢迁徙。

会稽贺氏在汉、魏六朝时期,他们与同郡的虞、魏、孔三姓并称为“会稽四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兵连祸接,各民族不断大举南迁,使得南方的贺氏家族分布更广。出自鲜卑的贺氏,也很快繁衍壮大,后与从江南北上的贺氏不断地融合发展,逐渐在北方形成两大郡望,即河南郡、广平郡。

唐朝时期,贺修的十二世孙贺德仁为唐太子中书舍人,贺德仁的侄孙贺默为彭州刺史(今江苏徐州),贺德仁的侄曾孙贺知章任唐玄宗秘书监,可见此期世居会稽之贺氏已呈大批北上之势。

宋朝词人贺铸为贺知章之后,生于今河南汲县,晚年退居苏、常。唐宋之际,贺氏已分布于中国东部广大地区,其中在北方,是以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分布最为集中。此期又形成山阴(隋朝时期贺德基之族所在)、青州(宋朝时期贺恂之族所在)、忻州(宋朝时期易州刺史贺惟忠之族所在)、陈留(宋朝时期右千牛卫大将军贺率景之族所在)、蔡州(宋朝时期中散大夫贺应诚之族所在)、济南(宋时秉议郎贺适中之族所在)、齐州(宋朝时期光禄卿贺志诚之族所在)、密州(宋朝时期贺宽之族所在)等郡望。明初,贺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河北等地。

明、清以后,贺氏遍及全国各地,并有远播海外者。

如今,贺氏分布甚广,尤以湖南、山西两省多此姓,这两省贺氏就占全国汉族贺氏人口的30%以上。

六、家谱文献

江苏常州江村贺氏河西分支宗谱十卷,首一卷,(清)贺关福、贺全培等续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常州江村贺氏宗谱十八卷,()贺庚大主修,十二年(公元1923年)诒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江苏常州江村贺氏河西分支宗谱十八卷,()贺近供等主修,徐士清编纂,十二年(公元1923年)郭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江苏常州江村贺氏五修族谱十八卷,()贺庚大纂修,十二年(公元1923年)诒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晃动番禺贺氏家谱不分卷,()贺启藩纂修,十六年(公元1927年)世德堂铅印本。

善化贺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贺家栋等纂修,十八年(公元1929年)滋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五卷、卷首。

浙江萧山贺氏宗谱四卷,(清)贺锡璋、贺景彰等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百岁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浙江椒江临邑三山贺氏宗谱二十卷,()贺翰铨、贺选编辑,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萧山贺氏宗谱四卷,(清)贺锡章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百岁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贺氏合修族谱,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

浙江贺氏族谱,年间四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

江西贺氏十一修族谱,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镜湖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湖北英山贺氏宗谱三十五卷,(清)阖族嗣孙合修,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垂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

湖南天彭贺氏族谱不分卷,()贺维翰修,十一年(公元1922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长沙鹅山贺氏四修族谱三十卷,(清)贺炳沾、贺萱纂,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长沙善化贺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贺家栋等编,十八年(公元1929年)善化滋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湖南宁乡贺氏族谱,(清)贺云溪,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湘潭中湘贺氏续修族谱十卷,(清)贺光曦胡、宗瑛等纂,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四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湖南湘潭中潭贺家段贺氏支谱十四卷,()贺顺璋、贺顺哲纂修,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远明堂铅印本十四册。

湖南湘乡涟湘贺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贺才臣纂,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湘乡涟湘贺氏三修族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清)贺希万、贺圣璋等修,贺圣范等纂,元年(公元191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湘乡梅塘贺氏重修族谱,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木刻活字印本。(存一册)。

上湘花桥贺氏从隆公房谱十一卷,首两卷,(清)贺绍滢、贺世鸣纂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赐曲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上湘封祠贺氏宗谱十卷,首两卷,(清)贺品章纂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

上湘南门贺氏支谱八卷,(清)贺氏合族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广平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贺氏封祠续修宗谱十四卷,()贺南纲纂修,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上虞贺溪倪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倪启寿等主修,二十年(公元1931年)经锄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贺氏十修支谱十四卷,皆分上下卷,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会稽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贺氏十一修支谱二十七卷,首末上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九册,缺第十二卷末下。

贺氏家谱纪略四卷,(清)闻性道等纂修,清朝年间逸老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攸县长桥贺氏族谱,(清)贺家悠等纂修,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常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二~四卷。

武阳贺氏宗谱,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五~六卷。

湖南湘乡莲湘贺氏支谱五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贺永贤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

湖南湘乡涟湘贺氏族谱,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二~十四卷。

湖南湘潭贺氏五修族谱十二卷,(清)贺德颂等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务本堂铅印本十二册。

湖南湘潭中湘贺氏四修族谱十六卷,(清)贺德澡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今仅存第一~十一卷、第十三~十四卷。

湖南湘潭贺氏门修族谱,()贺明性等纂修,二十年(公元1931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今仅存第一~八卷、第十~十六卷。

湖南宁乡鹅山贺氏四修族谱三十卷,(清)贺炳琪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九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第六卷、第八~十二卷、第十四卷、第十六卷、第十八卷、第二十卷、第二十三~二十六卷、第二十八~二十九卷。

湖南宁乡鹅山贺氏四修族谱三十一卷,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今仅存第一~四卷、第六~十七卷、第十九~三十一卷、卷首。

湖南宁乡宁邑贺氏家谱,年间四明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第五卷、第七卷。

浙江萧山贺氏宗谱四卷,(清)贺锡琪等纂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百威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今仅存第一~二卷。

衡阳贺氏四修族谱,()贺少章等纂修,十三年(公元1924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七卷。

醴陵罗田贺氏三修族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贺之焕等纂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儒宗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卷首。

醴陵罗田贺氏四修族谱,清朝年间儒宗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第九~十卷、第十三卷。

醴陵贺氏族谱五卷,首一卷,附一卷,(清)贺林桂等纂修,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听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洪门贺氏三修族谱,清朝年间儒宗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卷首下册。

洪门(黉门)贺氏四修族谱,年间儒宗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七卷。

洪门(黉门)贺氏先祖“应祯公”于后唐同光癸末﹙公元923年﹚随兄“应祺”“应瞻”二公从江西太和圳上徙居湖南,应祯公落籍湖南湘乡老五都万秀塘,由于战乱应祯公以下伯仁公兄弟﹙据四修族谱推断伯仁公兄弟有七﹚,在万秀塘失散,始终不知去向,待战乱平息后,伯仁公返居万秀塘,传至四代又徙至湘乡老十二都头角冲,明朝成化年间又迁十六都荣溪,从此长住久安,子孙繁衍,遍布荣溪、延至洪门、大乐,小部分迁至本省汉寿、宁乡、连源等地,远徙者有湖北恩施、四川开县、云阳、万县、陕西的汉阴间池铺等地,部分宗亲的住址亦无法找到

上海贺氏族谱,清朝年间崇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

贺氏族谱,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卷。

贺氏续修族谱,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八~九卷、第十二~十三卷、第十五卷、第十七卷、第二十一~二十二卷。

七、郡望堂号

郡望

广平郡:因会稽庆氏始祖庆忌曾经寓居于春秋时卫国的艾城,而卫国的艾城在后来的广平郡范围,当两晋郡望兴起时,就以广平为郡望。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复置广平郡,辖境有所扩大。广平郡在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废黜。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时期建为河南省。

济南郡: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荆楚七国乱政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晋朝时期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北魏时期改为齐州。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元朝时期则为路。明、清两朝均为府。时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青 州:青州得名甚早,在古代是《禹贡》中的“九州”之一,位于今山东半岛中部,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广大区域。《禹贡》中记载:“海岱惟青州”。上古时期为东夷之地。至夏、商王朝时期,先后为爽鸠氏、季则氏、逄伯陵氏所据。西周初期封吕尚为齐侯,地始归于齐国,之后历春秋战国之世,均为齐国所属。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设青州刺史部,驻广县。东汉时期为州名,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治所在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部,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西晋怀帝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曹嶷弃广县,筑广固,为青州刺史治。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己亥,公元399年),慕容德攻陷广固,定为南燕国都,这也是山东唯一一个作为朝代首都的地方。后南朝宋武帝刘裕灭南燕,夷广固,筑东阳城,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己酉,公元469年)拔东阳城,仍为青州刺史治。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丁酉,公元517年)增筑东阳城南郭,即南阳城。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丁丑,公元557年)迁益都县治于东阳城,移青州府治于南阳城。隋朝时期为青州总管府治,后改为北海郡治。唐朝初期复为青州总管府治,后又改为北海郡治。宋朝时期为京东东路路治。金国时期为山东东路益都总管府治。元朝时期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治。明、清两朝时期,为青州府治。时期为益都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州归昌潍地区(今山东潍坊)管辖,1986年撤县改为青州市。2003年全市辖六个街道、十五个镇,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昭德街道、王母宫街道、东坝街道、云门山街道、弥河镇、王坟镇、五里镇、庙子镇、邵庄镇、普通镇、东高镇、高柳镇、朱良镇、何官镇、口埠镇、东夏镇、谭坊镇、郑母镇、黄楼镇;山东青州经济开发区。

忻州:隋朝时期以汉朝秀容县(今山西忻县)置忻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忻州市。时期废府为县。

蔡州:亦称蔡郡。秦朝时期把原来的蔡、沈二国之地改置为三川郡。汉朝时期又改为汝南郡(今河南上蔡)。东晋朝时期将治所移至悬瓠城(今河南汝南)。隋、唐两朝改为蔡州,一度曾名为豫州;隋朝时期改汉朝的溱州置蔡州,其治所在隋朝时期名为上蔡县,唐朝时期名为汝阴县,均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汝南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也曾置蔡州,治所在蔡阳,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部一带地区。

密州:隋朝时期改胶州为密州,治所在今山东省诸城。明朝时期废黜。

堂号

会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

济南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青州堂:以望立堂。

忻州堂:以望立堂。

蔡州堂:以望立堂。

密州堂:以望立堂。

四明堂:唐朝时期的光禄大夫贺知章,诗作得最好,书法也漂亮。醉后作诗填词写字,毫不费力就成了卷轴。他自号“四明狂客”,后人因以为堂。

八、字辈排行

江苏射阳贺氏字辈:“高文万阶长(志)永学(成)荣(广)玉(安)寿(宗)国振民富强乾坤锦绣昌......”。

安徽宿州贺氏字辈: “孝微恒广 克振明洋....”

湖南桑植贺氏字辈:“大廷良士文学兴邦光宗耀祖世代永昌”。注:贺龙元帅出自该支,本名为贺文常。

湖南湘阴贺氏字辈:“伯逢居均仕子庆大德原材必敬克荣魁添少洪祖千万汝膺”。

湖南耒阳贺氏字辈:“石传万人尊才洪佐圣明”。

湖南邵阳贺氏字辈:“诗书贻久远,家道庆隆昌”。

湖南隆回(宝庆)贺氏字辈:“一仲原永万,宗祖廷从文,才贵(朝)正(思),国清明(汶)光显,时逢鼎盛元,孝友人敦本,贤良世大昌,位禄名禧寿,洪高厚久长”。( 始祖为一仁公,一仁公生二子,仲五和仲六,仲五公后裔的老祠堂在湖南省隆回县的滩头镇狮子村,仲六祖后裔的老祠堂在湖南省隆回县的滩头镇排上村。)

湖南益阳贺氏字辈:

祖房嶐支派:“凤逢喜登美贤良世际昌鸿绪期久远大德焕文章”;

祖房崇支派:“中继绍友崇廷朝世仕同邦国人家永贤能福再宏”;

嗣房支派:“玉兴水弥龙师善必端宗贤良方正德诚信允存忠”;

嗣两房合派:“(嗣房文章,祁房人家)光上署道学萃其时德”;

合族续派:“得遇升平际长赓作育诗声名宜益大功业定传奇祥发先之泽因为远立基”。

湖南衡南贺氏字辈:“范昕羲德让孝弟承先训书声启俊才芝兰恒秀发景象庆宏开湘楚钟育远”。

湖南衡州贺氏字辈:“天师伯本正朝廷一家世代永兴隆维德克继祖宗祠佑启湖蜀均昌成”。

湖南湘乡贺氏字辈:“兴隆永吉昌华显思成效”。

湘乡黉门贺氏字辈:仁祥志思宗添万兴正安仕世明良运书香永镇湘齐家敦孝友崇德定荣昌。

重庆云阳黉门贺氏字辈:仁祥志思宗添万兴正安仕世明良运书香传家正发达永远兴。(始祖运帮)

湖南湘潭贺氏字辈:“元黄开大德嗣裔绍书香礼乐家声远诗文世泽长南湘钟俊秀东晋启贤良富贵从耕读惟勤永克昌”。

湖南澧县贺氏字辈:“文昌世祖曰克大泽同本立宗正君帮国”。

湖南津市贺氏字辈:“传家修正道,业守书香”。

山东济南贺氏字辈:“锦清树召领”。

山东牟平贺氏字辈:“方继先传业,长延立本新,丕汝承守正,光绪同万春”。

山东德州贺氏字辈:“殿起万宗兴同新继美传”。

山东聊城贺氏字辈:“殿起万宗兴 同新继美传”

四川遂宁贺氏字辈:“显以子乃宗……应明仁国正世代永昌隆宗礼传家学存心重孝忠”。

四川广安贺氏字辈:“永定万年新……焕洪图才华玉国珍”。

四川安岳贺氏字辈:进才国必正,天下世光明,治德存先祖,恒仁庆代林

四川郫县贺氏字辈:“正豋文章永建朝堂”。

四川普坼贺氏字辈:“永运会时良方兴之兆长启其祥家修德盛声大名扬”。

四川贺氏一支字辈:“富贵诸明正承先定吉昌贤光荣嗣泽长庆肇书香”。

江苏泗洪贺氏字辈:“正庭丛继朝保广长在庆尔家升龙腾虎跃金碧辉煌”。

江苏响水贺氏字辈:“炳永常玉春”。

江苏沛县贺氏字辈:“仁云本中和化玉守”。

湖北枝江贺氏字辈:“学明应昌必有盛德光宗耀祖永其世家”。

湖北监利贺氏字辈:“昌盛懋大,忠厚传家,德崇道广,辉映玉华。”(大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春月立)

湖北监利贺氏字辈:“天承先世德学绍儒宗源诗书光国选仁义振家传文章缵祖绪孝弟贻後昆才智兴邦望经彩焕华庭”。

湖北宜昌贺氏字辈:“道学金世义方克振嘉翔”。

湖北五峰贺氏字辈:“孝友光宗德忠诚达祖先”。

湖北公安贺氏字辈:“稀世韶宗祖德泽永昌宁为良以裕後”。

湖北随州贺氏字辈:“世本忠贞家崇道德敬以守先善能维则洪业肇兴积修可克培植英贤建立奇特 ”。

重庆渝北贺氏字辈:“守明子在学世成绍先声大清开文化万代永兴祥”。

河南杞县贺氏字辈:“广克承培世……”

河北新乐贺氏字辈:“佩诗书知岚胄正瑷珍克任玉信安成宗乐光方振思化甲景麟白惠馨孟贝善万异嵇桂延力玄匡恒步习孝璞良秉功益崇昆莹伟云庆守文智学清登自品士新礼贤胜得休发天义占殿雨凤耀平旭世亚国瑞朝儒显集荣丰作金静明嘉兴宝鼎进绍尚”。

山西盂县贺氏字辈:“文章华国礼仪传家宝”。

陕西商南贺氏字辈:“秉信力学笃行”。

云南昭通贺氏字辈:“逢世日永运会时良家修德茂声大名扬福寿康祥代有仁杰另系传芳”。

浙江嘉兴贺氏字辈:“启泰铉愚王召晟尚开庆锡宸玉绍德”。

甘肃临泽贺氏字辈:“文贤堂茂洪吉”。

黑龙江贺氏一支字辈:“方积先传业长延立本新培德承守正光绪同万春”。

贵州金沙贺氏字辈:“晋金臣智开文学登科甲得意均为宝富贵永万年”。

安徽合肥贺氏字辈:“祖业开忠道思成正本源诗书继世长”。

贺氏会稽堂字辈:

祖房支支派:“凤逢嘉登美贤良世际昌鸿绪期久远大德焕文章”;

嗣房支派:“玉兴水弥龙师善必端宗贤良方正德诚信允存忠”;

迁潭支派:“汉志钧□允景惟正国邦启世大开贤德厚高明永绍先承泽显达南湘光联甲第传纪万年家声克继”;

二大房合派:“文章(人家)光上署道学幸时庸禩叶垂声远簪缨迈代隆”;

合族新编派序:“人家光上署道学萃其时得遇升平际长赓作育诗声名宜益大功业定傅奇祥发先之泽因为远宜基”。

石臼七村贺氏字辈:“世金淑林照培锡泽湘”。

海曲石臼所贺氏:存(承龄)(“空着”)廷(得)(空着)世(福成)金淑林;光绪元年即公元1875年续:照培锡泽相勋(勋)增録鸿材。

贺氏一支字辈:“逢世日永运会时良家修德茂声大名扬”。

贺氏一支字辈:“景邦祖单行伯本大兴希一士立朝廷仁良允方正光显启文明礼义端家教诗书育国英儒宗先学在长守赞清平”。

贺氏浙江宁波舟山字辈:“邦国朝廷锡士兴王至圣师贤孝友恩铭一本慈祥庆集万年节泰咸恒有象奇名位禄场全樊勉降修人纪诗书时衍家传礼尚敬宗尊祖学惟宇经达观”。(浙江宁波北仑老贺村存有宗庙)

贺氏一支字辈:“任玉信安成宗乐光方振思化甲景麟白惠馨孟贝善万异嵇桂延力玄匡恒步习孝璞良秉功益崇昆莹伟云庆守文知学清登自品士新礼贤胜得休发天义占殿雨凤耀平旭世亚国瑞朝儒显集荣丰作金静明嘉兴宝鼎进绍尚”。

湖南醴陵罗田贺氏字辈:(自十六代始)彝伦攸叙齐家政惟慈孝友恭学业习勤迪前光在诗书礼乐祖昌泽远风曜穆清

九、姓氏名人

贺齐:三国时的吴国大将军

贺劭:贺齐的孙子,曾任中书令

贺修:贺劭的儿子,西晋任太子太傅

贺讷,代国人,太祖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皇帝的元舅,献明贺皇后(351年-396年)的兄长。他的先祖为贺兰世部的君长,四方附属贺兰世部的国家有数十个。

贺知章:著名诗人,唐玄宗时秘书监。

贺循:西晋名臣,任太常、左光禄大夫等职,是支持司马睿的江南士族领袖之一。

贺公铸:北宋著名词人,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其词善于锤炼字句,又常运用古乐府及唐人诗句入词。

贺一龙、贺锦:明未有农民起义军将领。

贺岳:著名医学家,著有《明医会要》、《医经大旨》、《药性准绳》等。

贺贻孙:清代文学家。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