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713年是什么朝代 713年发生了什么事

发布时间:2024-06-08 23:14:58作者:脾气很大来源:用户分享

713年是什么朝代 713年发生了什么事

本文目录一览:

旧京老虎轶事

2022年是壬寅年,俗称“虎年”。虎在十二生肖中排在第三位,其体态健壮,毛色绮丽、性凶力大、气势勇猛,被誉为“山兽之君”“兽中之王”。

历史上,北京地区常有野生动物活动。先秦史籍《山海经》已有“幽都(北京)之山,上有元豹、元虎、元狐”的记载。金元乃至明清时期西部及北部山区仍有老虎出没。

燕北山地多老虎

据《北京林业志》《北京森林史辑要》等记载:历史上的北京地区森林茂密,尤其是山区面积较大,复杂多变的地貌和多样化的气候、茂密的阔叶林和充沛的水资源,为野生动物的繁殖和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至少在宋辽时期,北京及周边地带人烟稀少,山地及平原尚未大规模开垦,由此成为野生动物的王国。特别是金元之前,卢沟河(今永定河)上游植被茂盛,“大者合抱干云,小者密如切栉”,林中“虎豹穴藏,人鲜径行,骑不能入”。

最早记录北京地区虎的史籍是《诗经·大雅·韩弈》:梁山附近“麀(yōu)鹿噳(yǔ)噳,有熊有罴(pí棕熊),有猫有虎”。关于梁山,一说为今石景山之琅山(或黑头山),二说为幽州固安县南十里之山。由此说明西周至春秋中叶北京及附近地区已有虎的踪迹。

先秦史籍《山海经》则称:“幽都(北京)之山,上有,元(大)鸟、元蛇、元豹、元虎、元狐、蓬尾。”其“幽都之山”,大致为今天北京西山及军都山、燕山一带。

唐代北京称幽州,距唐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有千里之遥,属北地边陲,人烟稀少,多有虎豹出没。明代《帝京景物略》称:“梁公为昌平县令,有媪,子死于虎,媪诉,公为文檄神,翌日虎伏阶下,公肆告于众,杀之。土人思公德,立祠也。”大意是说,唐代狄仁杰(去世后追赠梁国公)任昌平县令时,一妇人之子被老虎所害,妇人告到县衙,狄仁杰张贴告示,请神捉拿猛虎。狄仁杰将虎游街示众之后杀掉。当地人感恩图报,建祠纪念狄仁杰。

唐代诗人李白于天宝十年(751年)应幽州节度使判官何昌浩之邀,北行幽州,并与其骑行于燕北山中,遇虎而射,遂写下“怀恩欲报主,投佩向北燕。弯弓绿弦开,满月不惮坚。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的诗句。虽然“一射两虎穿”有些夸张,但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北部地区确有虎出没。

宋代牧溪《老虎图》

明代文学家李贽在《藏书·儒臣传》中记载:唐开元间(713年-741年)裴旻镇守北平郡,颇好狩猎,曾“一日得虎三十”,即一天捕捉到30只老虎。

老虎下山 行至前门外

辽金时期,西山一带时有虎豹出没,并下山至辽南京、金中都周边活动。

武珪为镇州(今河北正定)人,原居辽地,颇知辽事。后南投宋,著有《燕北杂记》。其中有“辽俗,九月九日打围,赌射虎,少者为负,输重九一筵席”的记载。即辽国每年(农历)九月九日打围射虎。射罢,于地高处立帐,设酒席相聚而饮。而北宋文学家张舜民《使辽录》也称:“北人(契丹)打围,一岁各有处所。……四、五月打麋鹿,……八、九月打虎豹之类,自此至于岁终。”

金代虎曾活动于中都(今北京城区西南部)门下。据《金史》载:泰和八年(1208年)八月,中都阳春门外有猛虎出没,并行至今前门外三里河一带,章宗完颜璟“驾出射获之”。章宗颇好游幸,一日傍晚寻游至仰山(今属门头沟),驻跸栖隐寺。夜半三更之时,疏林之中忽传疾风之响,遂有护军惊报:有猛虎隐于山林。章宗欲出,至林中射虎。但巡至天明,未能射之。回銮后写下《仰山》一诗:“金中兜率景,碧莲花里梵王宫。鹤惊清露三更月,虎啸疏林万壑风。”

元代大都周边山地仍有虎的行踪。熊梦祥《析津志辑佚》便有“兽之品:狮、象、豹、彪(小老虎)、虎……”的记载。而《元代杂录》中有“出(今延庆)西关,北行数十里到冠山(今冠帽山),多有虎迹,时有乡人被伤之”。诗人萨都剌在《过居庸关》中云:“居庸关,山苍苍,关南暑多关北凉。天门晓开虎豹卧,石鼓昼击云雷张。”由此可见当时居庸关一带尚有虎豹出没。

明武宗捕虎 崇祯帝放虎

明代北京地区有关虎的行迹,在史籍中记述较多。永乐年进士、御史胡启先《皇都大一统赋》云:“(北京)又有珍禽异兽,则若鹰鸇(zhān)鸿鹄(hú),熊猿雉兔,虎豹麋鹿,翱翔郊薮,驰驱林谷。”

明代《内府驺虞图》

顺天府(今北京)人王嘉谟颇好巡游,他在《驻跸山记》中对燕北山地一带的野生动物有所记述:“山自高梁至德胜(门),共百八十里,小山至众记者二十。小山至众记者二十。……兽有虎、豹、奇狸、狼、野干白驳、豪猪、兔、麃(páo),草树多奇。”

为了护卫天寿山皇陵,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朝廷还组织百余人的杀虎队,在军都山一带进行围捕猎杀,以平息虎豹之患。

弘治年进士边贡,曾到燕北巡游,并看到虎的踪迹,遂赋诗曰:“西登罐石口(今昌平西贯市),鸟道不盈尺。连山树如绣,云中日将夕。不闻樵采音,但见虎行迹。”嘉靖进士、文学家李元阳在《游银山记》记述道:“饭已,由捷路向昌平道。中多木栅如圈,初不知其故,既而问樵人,乃知其为致虎圈也。”明末《皇陵琐记》记载:“出(昌平)德胜口,道野荒凉,忽见虎迹出没于林中,路人皆心恐神惧而不得前行。”

明武宗朱厚照荒淫无道,颇好以戏虎为乐,并于正德二年(1507年),在皇城西北角、太液池的西岸,建造了一座虎城,遂“令居庸关太监李嵩等擒致虎豹生者”,供其戏乐。张爵所编《京师坊巷志稿》记载:“虎城在太液池西北隅。睥睨其上,而阱其下。阱南为铁门,关而窦。其南为小阱,小阱内有铁栅如笼,以槛虎者”。而《明史·江彬传》则记载:“一日,帝捕虎,……虎迫帝,(江)彬趋扑乃解”。即武宗戏虎之时,险些被虎所伤,幸被江彬解救。武宗还令驻守边关的军士捕虎进献大内,“彪(小虎)赏银二十(两),硕虎赏银八十(两)”。

崇祯二年(1629年),驻守居庸关的明军捕得幼虎两只,以木笼囚之,送至京师之虎城。崇祯皇帝闻知大怒,训斥道:“虎豹乃山林之灵兽,当行于山林,囚之于栅,甚是无道。”随即令人放虎归山,并对捕虎进献者重惩,随后以“民脂民膏,养此何用”为由,取消了虎城之置。

清末已难觅虎踪

与元明时期相比,清代北京地区野生动物已有所减少,但仍有虎豹出没。

据乾隆年间萧奭(shì)所著《永宪录》记载:“雍正三年(1725年)十月三日,有一只老虎从齐化门(今朝阳门)外的土城墙窜出。九门提督闻讯后,立刻带兵前往捉拿,但赶到时老虎早就跑了。有目击者说老虎进了护城河边的芦苇荡中,提督立刻令士兵将护城河边的芦苇荡团团围住。天黑之后,老虎突然跑出来,往南从东便门进入城中。随后沿前门下马道一路狂奔,但未伤人,直接跑入了年羹尧的家门。等到天亮时,九门提督立刻带兵来到年宅,用鸟枪将老虎逼入后花园,后来被士兵扑杀。

麟庆乃金世宗完颜雍第二十四世孙,其七世祖达齐哈以军功“从龙入关”。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麟庆及第,授内阁中书。每年他都前往房山金陵拜谒祖先陵寝,并在《鸿雪因缘图记》中记述了金陵遇虎的经历。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八月,麟庆率其子及僧人、猎户若干人,携“竹片及火器,寻路诣陵”。当将行至一片密林时,“大风忽来,木叶簌簌有声,陵户呼曰:‘虎至’。急登台望之,遥见一羚羊窜过西岭,一虎下饮于溪。陵户曰:‘此守陵神虎也,不可惊。’须臾,返风虎去。”麟庆喜不自胜地发出了“家山四面俱全”的感慨。由此可以想见,当时金陵环境葱茏,植被茂盛,所以才有老虎及羚羊出没。

据《北京林业史话》载:金代初期北京地区基本保持着原始生态平衡的野生动物资源,元明时期随着大都及北京城和皇陵的兴建,清代大规模修建皇家园林,北京周边山地林木、山石遭到大量砍伐及开采,加之水旱灾害频发,导致河流干涸、草丛枯萎、大量食草动物迁徙它处或死亡。尽管历代采取了一些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补救措施,但大多是由人工纯林取代了过去的针阔混交林,生物多样性十分有限,无法为森林里的动物们提供足够的食物,由此影响到了虎的生存环境,到了清末,北京地区已难寻虎的踪迹了。

(原标题:旧京老虎轶事)

来源:北京晚报 户力平

流程编辑:u028

公元713年,太平公主决定去死

公元713年七月初六清晨,太平公主牵马下山。出发的那一刻,她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三天前的深夜,她在公主府收到消息,称侄子李隆基突袭,羽林军两名统帅被当即斩首,随后四名宰相倒毙于剑下,太上皇被围困于承天门,大明宫已被皇帝牢牢控制,矛头直指公主府。她没有半点犹豫,立刻动身奔长安城南而去。

南门洞开,她策马飞驰。万年县往南五十里,终南山峻险葱郁,容易蔽身。直达山中一座破败的寺院,她才发现身边再无一人。

天色微明,她隐隐听到远处马蹄急促,可转耳又没了声音。山中死寂,她被引至寺院一角,进屋坐定。

忙中并未出错,夜半她听到消息的那一刻虽是半梦半醒,但"公主谋反"四个字如利刃出鞘般寒光乍现。

出鞘就要见血。

八年前,这把悬于头顶的利刃要了二张兄弟的命,连同母亲武则天的政治生涯一同断送;之后太子李重俊发动,那个心思愚钝、勇而无谋的李氏子孙的首级,被他的父亲,当时的皇上李显割下示众;三年前,刀剑再出鞘,野心家韦氏和她的女儿安乐公主,连同上官婉儿一起命丧黄泉;如今,轮到她了。

李氏子孙,这个大唐尊崇的皇族姓氏,自626年的玄武门开始,陷入了的魔咒。父子反目,手足相残,皇家的亲情之上,那副足够致命的权力之网,总能轻易筛选出最具野心的那一个,自然,也是最狠心的那一个。

漏网之鱼陷入万劫不复,野心家登基称帝,这个互相残杀的家族游戏,太平公主见识过许多次。她本可以避免如此极端的命运……但是,她真的能吗?

开耀元年,公元681年七月,长安城内鲜花着锦。按照习俗,公主将于夜间出嫁。

自兴安门起,道路两旁相接的火把照亮了整个长安,装扮华丽的翟车因为太过宽大,而不得不临时拓宽所经的门隘。万年县衙作为公主的婚馆被重装一新。

薛家地位尊贵,新郎面若冠玉。16岁的李令月,大唐尊贵的太平公主,高宗和武后唯一的女儿,享受着世间最大的幸福。

《大明宫词》剧照

薛绍长她五岁,早到婚嫁的年龄,虽然有青梅竹马的缘分,却摄于皇威,迟迟不敢前。还是太平公主动了点心思——着上紫袍玉带,扮成武将的模样,在父皇和母后面前跳舞。舞毕,二圣大笑问,"你又不做武官,何必穿上武官的衣服呢?"

公主答,"儿臣虽做不了武官,把这武官的衣服赐给驸马如何?"

高宗和武后明白了女儿的心思,为二人指婚,一切水到渠成。

隐隐传来的不和谐的声音,来自薛绍的长兄薛顗。

薛家长子薛顗、次子薛绪早已成婚,妻子萧氏和成氏因为出身低微被则天皇后嫌弃,她无法容忍心爱的女儿与田舍之女同为妯娌,勒令薛家休妻。还是有人劝和说萧氏出身为兰陵萧氏,并非寒门,才被按下不提。

薛顗心中担忧,虽然迎娶大唐公主能增添无限荣耀,但恐怕也会因为距离政治风暴太近,为家族引来灾祸。

太平公主的身份,本身就是风暴之眼。但年仅16岁的公主,对此一无所知。

她单纯向往着富足美好的家庭生活,想着与所爱之人生儿育女。两人另辟居所,远离政治,也远离婆媳琐事。七年间,她诞下一儿两女,肚中的第四个孩子即将临盆。此时的太平,仅仅是孩子的母亲、薛绍的妻子。

688年,第四个孩子还未满月,就传来不好的消息。

薛顗参与李冲谋反,薛绍无端被疑,下入诏狱。

高宗于五年前驾崩,母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对唐室皇亲的打压引发国内动荡。正是敏感的时候,驸马却被牵入谋反。太平公主拖着虚弱的身体向母后求情:驸马虽是薛顗的亲弟,却并未住在一起,日常疏于往来,实在冤枉,看在孩子还未满月的份上,请母后饶他一命,

武则天称帝箭在弦上,她不能因为儿女私情误了大事。于是下令,留驸马全尸,交予太平公主安葬。

据传,太平曾获准去狱中探望。夫君被酷吏折磨,皮开肉绽,面目全非,看到眼前的妻子,却无法开口,只有眼泪纵横。照顾好孩子们,这是薛绍对太平公主最后的嘱托。

狱中的薛绍被活活饿死。

武则天为安慰心碎的女儿,破例封户一千二,天朝富贵家,这是做公主的代价。

载初元年,公元690元,武则天下令将女儿赐与武承嗣为妻。这个她预测称帝之后,将最有作为的武氏后代,是所能想到的女儿最好的归宿。

《大明宫词》剧照

太平公主已深知命运并非自己主宰,而政治是她无法逃脱的宿命,她妥协了。李家支离破碎,她只能依靠母亲。唯一抵抗的方式,是将第二任驸马,从武承嗣,变成了武攸暨。

这个忠厚的老实人,除了有不俗的外表,还有一个原配的妻子。不重要。武则天一声令下,他的原配妻子命丧黄泉。

与武攸暨成婚两个月后,武则天称帝,改唐为武周。太平从李唐的公主,变成了武周的媳妇。与两个哥哥烈火烹油的境况不同,她成为大唐李氏唯一的幸运儿。

政治的翻云覆雨手,她领教了。

十五年武周王朝,作为武皇的女儿,她自然能在母亲圈定的范围之内随心所欲。与武攸暨再育三子的同时,她开始乐于同那些更年轻的男人。丈夫算什么,男人算什么,她太平公主,可以将一切规矩踩在脚下。

耳边传来两个哥哥的消息,一个被贬房州艰难度日,她不能探望;一个深居宫中立为皇嗣,却日日胆战身惊,命悬一线;还有那几个可怜的侄儿……她无计可施。

她为母后献上男宠。母后老了,何不让她高兴些?或许念着母子之情,她能对李家网开一面。

李氏复辟之声日盛,母亲却在传位之事上犹豫不决。公元705年,武皇卧病许久。太平公主和太子李显,联合大臣张柬之等,率羽林军逼宫长生殿。杀死二张,武皇退位,史称"神龙"。

皇位重归李唐,太平公主功不可没。

三哥李显,即唐中宗,封其为镇国太平公主,赏五千封户,可开府,招纳贤士,参与政治。她将从母亲那里学到的政治手腕,运用自如。

平生第一次,她体会到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快感。那一年她刚满40岁。

武则天称帝,激励了所有大唐的女性。同时期女性的胆略和英武的品格,成为不可小觑的力量。

武则天早年曾称女儿太平公主"类我",而事实上,继承她野心的并非女儿,而是儿媳,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

《大明宫词》,韦皇后

这个曾经跟随被废的皇子远居房州的女人,用她坚毅的性格支撑着丈夫脆弱的神经。如果没有她,李显不会等到重登宝座的一天。

等到命运翻盘的时刻,她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那个象征着世间最大权力的椅子上。她要守护这来之不易的运气,她要效仿曾经的武皇,那个曾经让她坠入地狱的婆母,她的唯一偶像。

李显软弱,她决定自己来。

同登朝堂,干预朝政。安插亲信,培植势力。她连同她的女儿安乐公主,左右着这个国家的动向。而唯一的忌惮,是镇国太平公主。

公主多善谋断,她们不敢造次。

而对太平公主而言,这是权力之秤最为平衡的时间。也是对她而言,最安全的局面。她收敛锋芒,韬光养晦。直到李重俊发动。

这个不受重视的皇子,被贬谪外地。距离皇位如此之近却沦为了弃子,他不甘心。率领有勇无谋的羽林军头目李多祚杀回城来,是公元707年,他父亲李显登基第二年。他输得很快,头颅被砍下示众。

这大大刺激了皇后韦氏的野心,她要清理朝堂,铲除一切会威胁到她的势力。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太平公主。她对她的恨,要追溯到公元681年。

还记得那年公主出嫁,长安一派欢腾的场面。而人们忽略了,就在同一天,太子李显迎娶太子妃韦氏。热闹是别人的,她心不甘又力不足。可如今贵为皇后,她有了与太平抗衡的实力。

太平公主麾下的羽翼此时发挥了作用,她涉险过关,却明白与皇后为敌的下场。她需要更加收敛,并且伺机行动。

公元710年七月,中宗李显突然驾崩。韦后临朝,大唐再次陷入更名改姓的可能之中。

25岁的李隆基,太平公主的侄子粉墨登场。

虽然年轻,并且风流成性,但他身上的英武之气,依然给了太平公主不小的信心。李氏后继有人,她决定与他联合作战。

7月21日深夜,李隆基率兵直闯羽林营,将韦氏安插的将领斩首示众,并称,"韦后毒害先帝,谋危社稷,大家需同心协力,铲除逆贼。"此言一出,师出有名,万军呼应。

随即,韦后仓皇出逃被手下斩首,安乐公主本想描完最后一笔眉,却不想断头于镜前。"唐隆"圆满结束,太平公主再次挽李唐于危时,被睿宗李旦,她的四哥,李隆基的生父,赏户过万,一时大权在握,富可敌国。

权力和财富对于太平公主,如同呼吸一般与生俱来。赏千户、赏五千、赏万户,她无法从中获得幸福感。恰恰相反,她陷入到一种无法自拔的悲伤之中。

"唐隆"后一个月,公元710年8月21日,她与薛绍的爱女万泉县主病死于延州。虽力可通天,却无法让24岁的女儿起死回生。太平悲恸,"心摇垄树,靡日不思"。

而中无法保全的上官婉儿,是她心头另一块伤。

这个当年紧随武皇的女官,与太平年龄相仿。两人常常同出于宾宴的场合,培养出难得的默契。自小到大,太平没有同龄的伙伴,而上官婉儿弥补了这个空缺。

之后神龙,若非婉儿在宫中安插亲信,皇位不会如此轻易回归李姓。而唐隆之前,也是她在暗中与韦后。可李隆基在明知如此的前提下,依旧下令诛杀。

太平身为公主,却无法留住情同姐妹的上官婉儿。或许就是从那时起,她明白事情再次脱离她的控制,尤其是那个年轻气盛的李隆基。

她将上官婉儿葬在女儿的墓旁,这里临近薛绍的墓地。在她的设想当中,自己百年之后也将与他们在此相聚。

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禅位,李隆基登基。驸马武攸暨去世。

时年47岁的太平公主,送走了两任丈夫。孤家寡人的她,有了落叶知秋之感。

自然,寻访公主之人络绎不绝。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男人,成了与她最为紧密的政治情人。她试图利用这些男人,拨动失控的天平。

她何曾有过称帝的野心?她的父母、哥哥,都曾身居帝位,她只是习惯于紧邻帝位而坐,她不想失去这唯一拥有的东西。

公元713年,太上皇李旦放出风声,要令当今这手中无权的皇上寻访边疆。朝中流言纷纷,称太平公主的劝言奏效,这是帝位易主的讯号。后来不知为何,太上皇又改期八月。瞬时人心浮动,皇帝不安。

七月三日凌晨,老手李隆基,决定再次。太平功高震主,而李唐皇位已稳,她这个心腹之患,到了去除的时刻。

李隆基虽然年轻,但总能一招制敌。他对外称,"太平公主意欲谋反篡位,全军将领需同心协力,铲除逆党。"

计划周全严密。率先拿下北衙禁军,再入朝斩杀太平的宰相,随后控制太上皇,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虽剑指太平,却不知为何,没有人去公主府严密监视。身在风暴之眼的她,此时竟不再重要了。

听闻消息后,她一人一马逃入南山。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这史书的记载,是至理之言。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七月六日,后的第三天,藏于南山寺中的太平公主,决定回家。

她知道山下等她的是什么。但作为大唐的公主,武则天的女儿,她有责任保持尊严,从容赴死。

一条白绫,是这个残忍的家族赐予太平公主最后的礼物。大唐享国289年,所有公主难遇善终的命运。

她李太平,没有什么了不起。

重读历史,请关注平分往事

历史重大事件时间表 (可打印,建议收藏)

中国

一 、原始社会(约 170 万年前到约公元前 21 世纪)

约 170 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 70-20 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 1.8 万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 0.5-0.7 万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 0.4-0.5 万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 4000 多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 奴隶社会(公元前 2070 年到公元前 476 年)

夏 公元前 2070 年到公元前 1600 年

公元前 2070 年 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 1600 年到公元前 1046 年

公元前 1600 年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 1300 年 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 公元前 1046 年到公元前 771 年

公元前 1046 年 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 841 年 国人暴动公元前 771 年 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 公元前 770 年到公元前 476 年

公元前 770 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 封建社会(公元前 475 年到公元 1840 年)

战国(公元前 475 年到公元前 221 年)

公元前 356 年 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 221 年到公元前 206 年)

公元前 221 年 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 209 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 207 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 206 年 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 206 年—公元前 202 年 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 202 年到公元 8 年)

公元前 202 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 138 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 8 年 王莽夺取西汉,改国号新

东汉(25 年到 220 年)

25 年 东汉建立

73 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 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 年 张衡发明地动仪166 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 年 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 年 官渡之战

208 年 赤壁之战

三国(220 年到 280 年)

220 年 魏国建立

221 年 蜀国建立

222 年 吴国建立

230 年 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 年 魏灭蜀

265 年 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 年到 316 年)

280 年 东晋灭吴

316 年 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 年到 420 年)

317 年 东晋建立

383 年 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 年到 589 年)

420 年 南朝宋建立

494 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 年到 618)

581 年 隋朝建立589 年 隋统一南北方

605 年 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 年 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

唐(618 年到 907 年)

618 年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 年-649 年 贞观之治

713 年-741 年 开元盛世

755 年-763 年 安史之乱

875 年-884 年 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 年到 960 年)

907 年 后梁建立,唐亡,五始

916 年 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北宋(960 年到 1127 年)

960 年 北宋建立

1005 年 宋、辽澶渊之盟

1038 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 世纪中期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 年 王安石开始变法

1115 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 年 金灭辽

南宋(1127 年到 1276 年)

1127 年 金灭北宋,南宋开始1140 年 宋、金郾城大战

1206 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

元(1271 年到 1368 年)

1271 年 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 年 元灭南宋

明(1368 年到 1644 年)

1368 年 明朝建立,元朝结束

1405 年-1433 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6 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日倭

1553 年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616 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 年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清(1636 年到 1911 年)

1636 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 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

1662 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73 年 三藩叛乱开始

1684 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 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71 年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1839 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 年-1842 年 战争1842 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51 年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6 年-1860 年 第二次战争

1858 年 《爱珲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860 年 《北京条约》的签订

19 世纪 60 到 90 年代 洋务运动

1864 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83 年-1885 年 中法战争

1894 年-1895 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 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 世纪 90 年代 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898 年 戊戌变法

1900 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 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05 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 年 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

封建社会

四、 近代史

(1912 年到 1949 年)

1912 年 中华建立1913 年 二次革命

1915 年 新文化运动、护国运动开始

1916 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9 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 年 中国成立

1923 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5 年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

1926 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 年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

1928 年 井冈山会师

1931 年 九·一八事变

1934 年 红军长征开始

1936 年 西安事变

1937 年 卢沟桥事变,日军南京大

1940 年 百团大战

1941 年 皖南事变

1947 年 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

时期女性

世界

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

公元前 3100 年左右 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 3000 年左右 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公元前 3000 年代中期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 2100 年左右 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

公元前 1894 年 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公元前 1000 年左右 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 594 年 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六世纪 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

公元前 539 年 波斯占领巴比伦

公元前 525 年 波斯灭埃及

公元前 509 年 罗马成立贵族的奴隶制共和国

公元前 330 年 波斯被马其顿灭亡

公元前三世纪 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 73-71 年 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 27 年 屋大维建立罗马的元首制,共和国转为帝国

公元前后 朝鲜半岛出现高句丽奴隶制国家

公元初 东非阿克苏姆奴隶制国家兴起

公元一世纪 教产生

公元三世纪 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

313 年 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纪 北非发生“阿哥尼斯特”运动

378 年 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

395 年 罗马为东西两部410 年 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

476 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

六世纪初 法兰克王国建立

622 年 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拉,伊斯兰教纪元

八世纪中叶 阿拉伯帝国形成

646 年 日本大化改新

676 年 新罗统一朝鲜

九世纪早期 英吉利王国形成

843 年 查里曼帝国,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雏形产生

九世纪 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

962 年 神圣罗马帝国建立

1054 年 教会

1066 年 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

十一世纪中叶 加纳王国全盛时期

1192 年 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纪 埃塞俄比亚封建国家兴起

十四世纪 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337 年 英法百年战争开始

1358 年 法国农民起义

1381 年 英国瓦特。泰勒起义

1453 年 东罗马帝国灭亡,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十五世纪 沧海兴起

十五世纪晚期 英法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圈地运动开始

1480 年 俄罗斯摆脱蒙古控制

14-15 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 世纪末朝鲜王朝建立

1487-1488 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 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 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 世纪早期印度莫卧儿帝国建立

1520-1570 西欧宗教改革

1566-1581 尼德兰革命

1600 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17 世纪初期荷兰侵入印度尼西亚,法,英,荷开始在北美掠夺殖民地;德川幕府开始

统治日本

1480 年 俄罗斯摆脱蒙古控制

164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 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7 世纪英法成为贩卖奴隶的主要国家

1689 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7 时机后半期法国路易十四开始改革17 时机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 世纪中期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18 世纪中后期奥地利特雷西亚女皇和约瑟夫改革

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 北美独立战争

1776 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1785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7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92.9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793.6-1794. 7 法国雅各宾派

1794 法国热月

1799 拿破仑发动“雾月”

1804 海地宣布独立

1804 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

1810-1826 拉丁美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

1815 维也纳体系的确立

1830 法国七月革命

1831,1834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9 世纪 30 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836-1848 英国宪章运动

1844 德意志西西里工人起义

1848.2《宣言》发表1848-1849 1848 年欧洲革命

1853-1856 克里米亚战争

1857-1859 印度民族大起义

19 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861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 美国内战

1864 第一国际成立

1868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1871 普法战争

871 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3-5 巴黎公社

19 世纪 70 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81-1899 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1882 德意奥三国同盟形成

19 世纪 80 年代法国最终确立了对越南的统治

1889 第二国际建立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

20 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0 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03 俄国社会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1905-1908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907 英法俄协约的最后形成1910 日本正式吞并朝鲜

1910-1917 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90 年代)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士兵

1917.11.7(俄历 10 月 25 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8.11 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

1918-1922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1919-1922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919.3.1 朝鲜三一运动

1919.3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国际建立

1919.1-6 巴黎和会

1921.11-1922。2 华盛顿会议

1922.10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

1922.12 苏联成立

1925.10 洛迦诺会议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3.1 在德国上台

1933.3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5 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1935-1936 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1936-1939 西班牙反对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

1937.7.7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8.9 慕尼黑会议

1939.8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9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6 法国投降

1940 秋不列颠之战

1940.9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

1941.6 苏德战争爆发

1941.12 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 秋大西洋宪章

1942 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2 莫斯科保卫战

1942.6 中途岛战役

1942.7-1943。2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3.12.1 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1943.11-12 苏美英举行德黑兰会议

1944.6 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1945.2 苏美英举行雅尔塔会议

1945.5.8 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 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10 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1945.10 联合国建立

1947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独立

1948 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1953 美国侵略朝鲜战争

20 世纪 50 年代初-70 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1954《关于恢复印度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

1955 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56 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9 古巴革命取得胜利

1960 非洲有 17 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成为“非洲独立年”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

20 世纪 60 年代初-1973 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七十七国集团产生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出现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和地区

1967 欧洲共同体成立

1968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71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1972.2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

1973 美国在《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上签字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9 中美建交

20 世纪 80 年代末东欧剧变

1991 苏联解体

1992 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

1993 欧洲联盟建立

公元713年,太平公主决定去死

公元713年七月初六清晨,太平公主牵马下山。出发的那一刻,她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三天前的深夜,她在公主府收到消息,称侄子李隆基突袭,羽林军两名统帅被当即斩首,随后四名宰相倒毙于剑下,太上皇被围困于承天门,大明宫已被皇帝牢牢控制,矛头直指公主府。她没有半点犹豫,立刻动身奔长安城南而去。

南门洞开,她策马飞驰。万年县往南五十里,终南山峻险葱郁,容易蔽身。直达山中一座破败的寺院,她才发现身边再无一人。

天色微明,她隐隐听到远处马蹄急促,可转耳又没了声音。山中死寂,她被引至寺院一角,进屋坐定。

忙中并未出错,夜半她听到消息的那一刻虽是半梦半醒,但"公主谋反"四个字如利刃出鞘般寒光乍现。

出鞘就要见血。

八年前,这把悬于头顶的利刃要了二张兄弟的命,连同母亲武则天的政治生涯一同断送;之后太子李重俊发动,那个心思愚钝、勇而无谋的李氏子孙的首级,被他的父亲,当时的皇上李显割下示众;三年前,刀剑再出鞘,野心家韦氏和她的女儿安乐公主,连同上官婉儿一起命丧黄泉;如今,轮到她了。

李氏子孙,这个大唐尊崇的皇族姓氏,自626年的玄武门开始,陷入了的魔咒。父子反目,手足相残,皇家的亲情之上,那副足够致命的权力之网,总能轻易筛选出最具野心的那一个,自然,也是最狠心的那一个。

漏网之鱼陷入万劫不复,野心家登基称帝,这个互相残杀的家族游戏,太平公主见识过许多次。她本可以避免如此极端的命运……但是,她真的能吗?

开耀元年,公元681年七月,长安城内鲜花着锦。按照习俗,公主将于夜间出嫁。

自兴安门起,道路两旁相接的火把照亮了整个长安,装扮华丽的翟车因为太过宽大,而不得不临时拓宽所经的门隘。万年县衙作为公主的婚馆被重装一新。

薛家地位尊贵,新郎面若冠玉。16岁的李令月,大唐尊贵的太平公主,高宗和武后唯一的女儿,享受着世间最大的幸福。

《大明宫词》剧照

薛绍长她五岁,早到婚嫁的年龄,虽然有青梅竹马的缘分,却摄于皇威,迟迟不敢前。还是太平公主动了点心思——着上紫袍玉带,扮成武将的模样,在父皇和母后面前跳舞。舞毕,二圣大笑问,"你又不做武官,何必穿上武官的衣服呢?"

公主答,"儿臣虽做不了武官,把这武官的衣服赐给驸马如何?"

高宗和武后明白了女儿的心思,为二人指婚,一切水到渠成。

隐隐传来的不和谐的声音,来自薛绍的长兄薛顗。

薛家长子薛顗、次子薛绪早已成婚,妻子萧氏和成氏因为出身低微被则天皇后嫌弃,她无法容忍心爱的女儿与田舍之女同为妯娌,勒令薛家休妻。还是有人劝和说萧氏出身为兰陵萧氏,并非寒门,才被按下不提。

薛顗心中担忧,虽然迎娶大唐公主能增添无限荣耀,但恐怕也会因为距离政治风暴太近,为家族引来灾祸。

太平公主的身份,本身就是风暴之眼。但年仅16岁的公主,对此一无所知。

她单纯向往着富足美好的家庭生活,想着与所爱之人生儿育女。两人另辟居所,远离政治,也远离婆媳琐事。七年间,她诞下一儿两女,肚中的第四个孩子即将临盆。此时的太平,仅仅是孩子的母亲、薛绍的妻子。

688年,第四个孩子还未满月,就传来不好的消息。

薛顗参与李冲谋反,薛绍无端被疑,下入诏狱。

高宗于五年前驾崩,母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对唐室皇亲的打压引发国内动荡。正是敏感的时候,驸马却被牵入谋反。太平公主拖着虚弱的身体向母后求情:驸马虽是薛顗的亲弟,却并未住在一起,日常疏于往来,实在冤枉,看在孩子还未满月的份上,请母后饶他一命,

武则天称帝箭在弦上,她不能因为儿女私情误了大事。于是下令,留驸马全尸,交予太平公主安葬。

据传,太平曾获准去狱中探望。夫君被酷吏折磨,皮开肉绽,面目全非,看到眼前的妻子,却无法开口,只有眼泪纵横。照顾好孩子们,这是薛绍对太平公主最后的嘱托。

狱中的薛绍被活活饿死。

武则天为安慰心碎的女儿,破例封户一千二,天朝富贵家,这是做公主的代价。

载初元年,公元690元,武则天下令将女儿赐与武承嗣为妻。这个她预测称帝之后,将最有作为的武氏后代,是所能想到的女儿最好的归宿。

《大明宫词》剧照

太平公主已深知命运并非自己主宰,而政治是她无法逃脱的宿命,她妥协了。李家支离破碎,她只能依靠母亲。唯一抵抗的方式,是将第二任驸马,从武承嗣,变成了武攸暨。

这个忠厚的老实人,除了有不俗的外表,还有一个原配的妻子。不重要。武则天一声令下,他的原配妻子命丧黄泉。

与武攸暨成婚两个月后,武则天称帝,改唐为武周。太平从李唐的公主,变成了武周的媳妇。与两个哥哥烈火烹油的境况不同,她成为大唐李氏唯一的幸运儿。

政治的翻云覆雨手,她领教了。

十五年武周王朝,作为武皇的女儿,她自然能在母亲圈定的范围之内随心所欲。与武攸暨再育三子的同时,她开始乐于同那些更年轻的男人。丈夫算什么,男人算什么,她太平公主,可以将一切规矩踩在脚下。

耳边传来两个哥哥的消息,一个被贬房州艰难度日,她不能探望;一个深居宫中立为皇嗣,却日日胆战身惊,命悬一线;还有那几个可怜的侄儿……她无计可施。

她为母后献上男宠。母后老了,何不让她高兴些?或许念着母子之情,她能对李家网开一面。

李氏复辟之声日盛,母亲却在传位之事上犹豫不决。公元705年,武皇卧病许久。太平公主和太子李显,联合大臣张柬之等,率羽林军逼宫长生殿。杀死二张,武皇退位,史称"神龙"。

皇位重归李唐,太平公主功不可没。

三哥李显,即唐中宗,封其为镇国太平公主,赏五千封户,可开府,招纳贤士,参与政治。她将从母亲那里学到的政治手腕,运用自如。

平生第一次,她体会到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快感。那一年她刚满40岁。

武则天称帝,激励了所有大唐的女性。同时期女性的胆略和英武的品格,成为不可小觑的力量。

武则天早年曾称女儿太平公主"类我",而事实上,继承她野心的并非女儿,而是儿媳,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

《大明宫词》,韦皇后

这个曾经跟随被废的皇子远居房州的女人,用她坚毅的性格支撑着丈夫脆弱的神经。如果没有她,李显不会等到重登宝座的一天。

等到命运翻盘的时刻,她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那个象征着世间最大权力的椅子上。她要守护这来之不易的运气,她要效仿曾经的武皇,那个曾经让她坠入地狱的婆母,她的唯一偶像。

李显软弱,她决定自己来。

同登朝堂,干预朝政。安插亲信,培植势力。她连同她的女儿安乐公主,左右着这个国家的动向。而唯一的忌惮,是镇国太平公主。

公主多善谋断,她们不敢造次。

而对太平公主而言,这是权力之秤最为平衡的时间。也是对她而言,最安全的局面。她收敛锋芒,韬光养晦。直到李重俊发动。

这个不受重视的皇子,被贬谪外地。距离皇位如此之近却沦为了弃子,他不甘心。率领有勇无谋的羽林军头目李多祚杀回城来,是公元707年,他父亲李显登基第二年。他输得很快,头颅被砍下示众。

这大大刺激了皇后韦氏的野心,她要清理朝堂,铲除一切会威胁到她的势力。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太平公主。她对她的恨,要追溯到公元681年。

还记得那年公主出嫁,长安一派欢腾的场面。而人们忽略了,就在同一天,太子李显迎娶太子妃韦氏。热闹是别人的,她心不甘又力不足。可如今贵为皇后,她有了与太平抗衡的实力。

太平公主麾下的羽翼此时发挥了作用,她涉险过关,却明白与皇后为敌的下场。她需要更加收敛,并且伺机行动。

公元710年七月,中宗李显突然驾崩。韦后临朝,大唐再次陷入更名改姓的可能之中。

25岁的李隆基,太平公主的侄子粉墨登场。

虽然年轻,并且风流成性,但他身上的英武之气,依然给了太平公主不小的信心。李氏后继有人,她决定与他联合作战。

7月21日深夜,李隆基率兵直闯羽林营,将韦氏安插的将领斩首示众,并称,"韦后毒害先帝,谋危社稷,大家需同心协力,铲除逆贼。"此言一出,师出有名,万军呼应。

随即,韦后仓皇出逃被手下斩首,安乐公主本想描完最后一笔眉,却不想断头于镜前。"唐隆"圆满结束,太平公主再次挽李唐于危时,被睿宗李旦,她的四哥,李隆基的生父,赏户过万,一时大权在握,富可敌国。

权力和财富对于太平公主,如同呼吸一般与生俱来。赏千户、赏五千、赏万户,她无法从中获得幸福感。恰恰相反,她陷入到一种无法自拔的悲伤之中。

"唐隆"后一个月,公元710年8月21日,她与薛绍的爱女万泉县主病死于延州。虽力可通天,却无法让24岁的女儿起死回生。太平悲恸,"心摇垄树,靡日不思"。

而中无法保全的上官婉儿,是她心头另一块伤。

这个当年紧随武皇的女官,与太平年龄相仿。两人常常同出于宾宴的场合,培养出难得的默契。自小到大,太平没有同龄的伙伴,而上官婉儿弥补了这个空缺。

之后神龙,若非婉儿在宫中安插亲信,皇位不会如此轻易回归李姓。而唐隆之前,也是她在暗中与韦后。可李隆基在明知如此的前提下,依旧下令诛杀。

太平身为公主,却无法留住情同姐妹的上官婉儿。或许就是从那时起,她明白事情再次脱离她的控制,尤其是那个年轻气盛的李隆基。

她将上官婉儿葬在女儿的墓旁,这里临近薛绍的墓地。在她的设想当中,自己百年之后也将与他们在此相聚。

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禅位,李隆基登基。驸马武攸暨去世。

时年47岁的太平公主,送走了两任丈夫。孤家寡人的她,有了落叶知秋之感。

自然,寻访公主之人络绎不绝。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男人,成了与她最为紧密的政治情人。她试图利用这些男人,拨动失控的天平。

她何曾有过称帝的野心?她的父母、哥哥,都曾身居帝位,她只是习惯于紧邻帝位而坐,她不想失去这唯一拥有的东西。

公元713年,太上皇李旦放出风声,要令当今这手中无权的皇上寻访边疆。朝中流言纷纷,称太平公主的劝言奏效,这是帝位易主的讯号。后来不知为何,太上皇又改期八月。瞬时人心浮动,皇帝不安。

七月三日凌晨,老手李隆基,决定再次。太平功高震主,而李唐皇位已稳,她这个心腹之患,到了去除的时刻。

李隆基虽然年轻,但总能一招制敌。他对外称,"太平公主意欲谋反篡位,全军将领需同心协力,铲除逆党。"

计划周全严密。率先拿下北衙禁军,再入朝斩杀太平的宰相,随后控制太上皇,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虽剑指太平,却不知为何,没有人去公主府严密监视。身在风暴之眼的她,此时竟不再重要了。

听闻消息后,她一人一马逃入南山。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这史书的记载,是至理之言。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七月六日,后的第三天,藏于南山寺中的太平公主,决定回家。

她知道山下等她的是什么。但作为大唐的公主,武则天的女儿,她有责任保持尊严,从容赴死。

一条白绫,是这个残忍的家族赐予太平公主最后的礼物。大唐享国289年,所有公主难遇善终的命运。

她李太平,没有什么了不起。

重读历史,请关注平分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