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单字“福”
﹀
和福 漢 玉印
汉 《礼器碑》
汉 《西狭颂》
汉《曹全碑》
北齐 泰山经石峪
唐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唐 李邕《云麾将军碑》
宋 赵构《行书白居易七律诗》
元 赵孟頫《仇锷墓志铭》
清 康熙题(北京恭王府)
- end -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书法屋
总监丨冯错
主编 | 凌晨
编辑 | 土曾 小君 晓宇
文:高天晨
今天是腊月二十四,民间有谚语“二十四,帖福字儿”。同时,腊月二十四也是南方的小年。贴福字是一种过年的喜庆,具有中国式美感的装饰,“福”这个字也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福”字的来源,以及“福”字的各种书法与书写字体。
“福”字来源“福”字的本义,其实是上古时代的一种祭祀方式,具体来说,是以酒来祭祀。酒是粮食所做,能做酒,说明粮食充足,是“年年有余”的象征。余下的粮食做了酒,除了自己饮用,就是祭祀祖先和天地。
福,甲骨文的写法就是
福字的甲骨文写法,最早由两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祭台的象形,也是“示”这个字的本义,所以,带“示”字旁的字,都是和祭祀有关的。
另一部分是“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酉”的变形,,表示酒坛。
第三部分是双手的象形,表示祭祀中的巫师手奉美酒,祭祀祈祷。
所以,福表示的是一个古代祭祀的动作,如果我们把“福”这个字的状态还原一下,就是下图这样。
最早福的写法,也有直接写成“畐”,有人解读,说这是“一口田”表示五谷丰登之类,这是一种根据楷书字形附会的说法,其实汉字的来源要看篆书的写法,楷书写法大都是古汉字写法在书写习惯的演变中形成的。
上图是酒坛的样子,下面是“畐”的早期篆书的写法。可以看出来,“口”和“田”的来源,是酒坛上的花纹演变而来,而并不其他附会的含义。
因为酒象征着“年年有余”,也是“粮华”是最珍贵宝贵的东西,用于祭祀,就是“福”,而自己在家里留着喝,就是“富”。所以,宝盖头“宀”加上“畐”就是富裕的象征。可见,古代人的生活里,富足的指标是酒。这就难怪逢年过节,都少不了觥筹交错,这是古代一种思想的延续。
富
福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这个字的字形很稳定,只是把表示双手的象形符号省略了。
“福”字的不同书体演变【隶书】
隶书的福比篆书而言多了一些流动感,感觉喜气洋洋,上图的是《曹全碑》中的福,婉然灵动,如水纹一般。有些隶书会写的浑厚而有力量。福字从隶书开始,这正奠定了字形的稳定性。之后所有的写法都是依据这个而来。
【楷书】
楷书是汉字的成熟字体,上面的是柳公权所书楷书的“福”字写法。这个字重心偏高,体态修长,骨力匀称而有力,充分体现了“柳骨”的特点。
【行书】
行书是最普遍的一种书体,保留了楷书的字形,又有连笔的快捷书感,上图的福来自《集王羲之圣教序》,用笔潇洒灵活,风格爽朗。
【草书】
草书是简化字的来源,草书讲究快捷而意足,字形会因此产生省略,因此会产生一种简约而迅捷之美,很多人对草书有误解,以为是潦草,其实艺术的高明之处,在于“信手即真”,是原则性灵活性的统一。古人讲叫“意法相成”。
由于“福”字具有祝福的含义,所以历朝历代书写的书家无数,留下了大量的墨迹。
“福”字的特殊写法北京的恭王府里有一个著名的福字,是康熙所写。康熙御笔亲题的“天下第一福”,总被人津津乐道。传说是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孝庄太皇太后60岁大寿将至,不料突染沉疴。百般无奈之时,康熙决定尝试“请福”,一气呵成了这幅 “福”字。
民间盛传此福为“天赐鸿福”。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福”的福字在写法上暗含“子、田、才、寿、福”五种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从书法角度看,将数个字合为一体却流畅自然,已属罕见,更为珍稀的是,这也是世上惟一的“五福合一”、“福寿合一”之“福”,它又被称为“长寿福”和“天下第一福”。
除了书法,民间还有很多汉字艺术的类型,比如花鸟字,花鸟字写法的“福”,更多借鉴了绘画的装饰,让字和画巧妙的结合起来。
除了上述的写法之外,福字还衍生了很多特殊写法,杂体篆就是其中一种。下面瓦当文的福,如果不说明恐怕很难猜得出来。这是对原有篆书的一种变体,符合当时的装饰需要。
杂体篆书福,根据古汉字的传说,制造出了很多中福的写法,下面举例的这几个就是典型。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艺术创作思维和创造力。
“福”应该倒着帖吗?过年的福,很多人愿意倒着帖,说是“福”到了的谐音。但是,其实不是任何地方的福字都能倒贴的。过去人们只在水缸、箱柜、脏土箱以及牲口棚等处,才倒贴福字。
我们发现它们有这样的共同点,这些地方都要从里向外取东西、倒东西,比如水缸要取水,箱柜要取衣服,脏土箱要倒脏土,牲口棚要起粪土。人们希望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福气,生怕福气会随着这个倾倒的动作被取出去、倒出去,所以倒着贴福,让小孩子们说一声福到了,也可以讨个口彩,取个吉利。
总之,福充满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字从酒中而来,广泛的应用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传达这中国人的审美和思维,也是中国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