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懵懂懂又一岁,鞭炮声声又一年。”
在“牛年大吉”、“牛气冲天”、“牛运亨通”、“牛转乾坤”等新春祝福中,人们终于告别2020,迎来2021。
按照十二生肖纪年法,2021年是农历牛年;而按照出生年份来算,中国人也都有一个“属相”。
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网友们对今年的生肖主角——“牛”,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兴趣:
比如,为什么今年被叫作“辛丑牛年”?
再比如,在十二生肖中为什么牛排在第2位?
“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有什么特殊寓意?
这一场关于“牛”的探讨,是一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回归。
01
“辛丑牛年”
要说这几天的新闻热词,“辛丑牛年”无疑是其中之一。
那么,这个农历年为何被称为“辛丑牛年”呢?这就要说到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干支纪年法”。
小科普:“干支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叫“干支纪年”,这是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十天干”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组成,“十二地支”则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成。
古人将天干中一个字与地支中的一个字相互搭配,天干在上,代表阳,地支在下,代表阴。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方法是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壬戌为五十九年,至癸亥为止,一周为整六十年,叫作“六十甲子”。然后又从甲子开始,循环往复。
当不知道公历某一年是农历的什么年时,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年的干支:
已知公元年数,只要将公元年数减去3后,再除以60,所得的正余数就是该年的干支序号。如余数为1,则该年的干支序号为1,从六十干支表上即可知该年为甲子年;以此类推,如余数为2,则该年为乙丑年;如余数为59,则该年为壬戌年。如余数为0,则该年为癸亥年。
小测验 问:如何计算2021年的干支?
答:2021减3再除以60,可算得商为33,余数为38,而此余数就是2021年的干支序号,从六十干支表上即可查得该年为辛丑年。
不过,由于“干支纪年”推算复杂,后来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年份,人们开始用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互相搭配,每年用一种动物作为一年的属相,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也正因此,今年又被称作“辛丑牛年”。
而据天文年历显示,2021农历辛丑牛年从2021年2月12日开始,至2022年1月31日结束,全年共354天。
就在前几日,与2021农历牛年相关的微博话题#牛年只有354天#登上热搜。现在看来,这条引发网友们关注的消息,背后的学问可不小。
此外,围绕这个农历牛年,还有一个“无用但有趣”的冷知识:
2021辛丑牛年比上个农历牛年(2009己丑牛年)和下个农历牛年(2033癸丑牛年)都少30天——过去的和未来的那两个牛年都是农历闰年,有384天。
The agenary cycle, also known as the Stems-and-Branches or ganzhi, is a cycle of 60 terms, each corresponding to one year. Thus a total of 60 years for one cycle, historically used for recording days or years in China. Each term in the agenary cycle consists of two Chinese characters, with the first being one of the ten Heavenly Stems and the second being one of the 12 Earthly Branches.
For example, February 12, 2021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xin-chou year, according to the agenary cycle.
02
牛为什么在十二生肖里排第2位?
很多涉及传统文化的知识,虽常常被认为是“常识”,但若要深究,似乎总有探讨的余地。
比如,在各种关于“牛”的话题中,这则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牛为什么在十二生肖里排第2位?”
在这个话题下,网友们给出了各自的精彩回答。
言归正传。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去探寻十二生肖的由来。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序问题,民间流传着很多版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那个关于赛跑的故事。
“赛跑”说
轩辕黄帝要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跑得最快的十二只动物就能够入选。猫托老鼠报名,结果老鼠忘了,从此猫见老鼠就寻仇。原本推牛为首,老鼠偷偷爬上牛背占先机。虎和龙不服气,被封为山神和海神,排在牛的后面。兔子不服,要和龙赛跑,兔子跑到龙前面。狗不乐意,一气之下咬伤兔子,被罚倒数第一。蛇、马、羊、猴、鸡之间还经过一番较量,最后猪跑来占据末席。
“十二时辰”说
除民间流传甚广的赛跑故事外,中国古代学者曾从“一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对十二生肖作出解释,根据动物的出没时间和生活特性,让每一种动物代表一个时辰。老鼠的活动时间正好是子时,而子时又恰是一日中天地相交,混沌初开之际,所以子属鼠;开天辟地后,人们要种田为生,牛是耕田的主力,所以它自然也就在生肖中排第二,也对应了“丑牛”的叫法。
不过这些目前都仍只是猜想,古文献的记载至今都没有解决十二生肖的文化起源问题。
尽管如此,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流传至今,已形成了独特的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一门寓意丰富的形象哲学。
Each lunar year in China corresponds to one of 12 animals in the Chinese zodiac. 2021 is a year of the Ox. Why is the ox so special in Chinese culture, and what exactly does it stand for?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zodiac, the Year of the Ox is associated with stability. The main Chinese character associated with Ox (丑) suggests a change of direction.
After the year we've just had, many are hoping this change of direction – coupled with hard work and diligence – can bring new hope for the future. The ox is known for its honest and hard-working nature. It also embodies strength and determination. People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Ox are believed to carry these traits.
The ox is second in the line of zodiac animals, behind the rat whose legend has it that it won a race to claim that position, according to one of the theories explaining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zodiac signs.
03
跨越千年的“牛”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是勤劳坚韧的象征。它虽然走得慢,却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而默默无闻。
与此同时,“牛”还是坚贞爱情的图腾。
在中国,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妇孺皆知,两人的爱情故事被代代传扬,现代人更是把农历的七月七日定为中国的情人节。
而在中国的诗词文化中,“牛”被赋予了更多的寓意。
在众多咏牛的诗作中,南宋宰相李纲的《病牛》为人称道——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清代画家杨晋也曾在自己的画作《柳塘春牧图》上题诗云——
牧童牛背绿杨烟,断续歌声独往返。
不与人间荣辱事,满蓑风雨亦尧天。
鲁迅先生更是常以牛自喻——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此外,还有自称“耕砚牛”的齐白石;有画室取名“师牛堂”的李可染;还有自取雅号“文牛”的老舍等等。
在历代文人墨客的心中,牛的形象与寓意是饱满而富有情操的。它忍辱负重,既通人性,又重情义。
而跨越千年的文化洗礼,“牛”在当下无疑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The strong and industrious ox is a dependable animal on the farm. From plowing fields to pulling carts, oxen are prized for their great contribution in agriculture. So, the animal has been a close ally of Chinese farmers.
As a greatly valued farm animal, ox is also highly regarded in Chinese art. One of China's most distinguished paintings is the "Five Oxen" by Han Huang from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The quintet comes in varied postures and is given subtle human characteristics.
The ox has also inspired masters like Qi Baishi and Li Keran. Their water buffaloes – illustrated with splashed ink – were considered a breakthrough in Chinese art. As a treasured farm animal, and as symbols of honesty and endurance, oxen continue to hold a special place in the hearts of the Chinese.
今日互动:
你的“牛”年祈愿是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与CGTN分享
8月21日晚,农历七月初三,黑龙江鸡西兴凯湖天气晴好,星空闪耀。一个人在湖边用手电寻找空中的织女星。视觉中国供图
河南南阳画像石牵牛织女图 张从军/提供
山东长清孝堂山织女图拓片(局部) 张从军/提供
织女洞内的织女塑像与宋代碑刻 叶涛/摄
开隆宫主祀的七娘妈神像 叶涛/摄
京都冷泉家七夕供奉的“星之座”祭坛 毕雪飞/摄
仙台七夕祭街景 毕雪飞/摄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于天地之间,浩瀚的星空、苍莽的大地带给人类无尽遐想,自古至今产生了数不清的天、地、人的动人故事,牛郎织女传说作为这类故事的代表,流传在华夏大地、播布于汉字文化圈中,历久弥新。
遥看牵牛织女星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遥望星空展开想象的结果。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在童年时期的某一个七夕之夜,都有偎依在母亲(或祖母、或外婆)的身边,听讲牛郎织女传说的美好记忆。听完故事,常常还会在大人的指点下,仰望满天繁星,寻找银河边那颗最明亮的织女星,以及银河东边与织女星隔河相望的牵牛星。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有了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诗经·小雅》中的《大东》写道:“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段文字表明,早在将近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把天上的两颗行星命名为“牵牛”和“织女”。诗中称织女“不成报章”,暗示当时民间已经把织女星想象成了一位纺线织布的女子,称牵牛“不以服箱”,是把牵牛星看作为一头牺牲奉献的天牛的形象。
织女星由一大两小三颗星星组成。其中,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在北方高纬度夜空中是最亮的一颗星,全年中的大多数月份都能够看得见,织女星肯定是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目。在我国最古老的时间知识文献《夏小正》中,七月和十月都提到了织女星。其中,对于七月织女星的描述是这样的:“七月……汉案户。寒蝉鸣。初昏,织女正东向……斗柄悬在下,则旦。”根据刘宗迪教授的考证,织女三星成三角形排列,“织女正东向”的意思是指,由两颗较暗的星星形成的敞口朝东敞开,这个星象所表示的时间节点是说七月到了,秋天来了,应该是准备收获的季节了。织女星朝向东方,那么,东方有什么呢?在织女星朝向的银河的东岸,不是别的,正是那颗让织女朝思暮想、七夕才能一年一会的牵牛星。
七月初秋的夜晚,银河正好转到了正南北的方向。此时,人们仰望星空,分居银河两岸的牵牛和织女正好一东一西,隔河相望。当古人仰观这种星象、看到这种情景,我们所熟悉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不就呼之欲出了吗!
石婆庙里供“石爷”
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为了训练水军,“发谪吏穿昆明池”,为了对应天象,在昆明池的东西两岸,分别树立了两座用火成岩雕成的大型石刻圆雕——牵牛、织女像。两座石雕的雕凿年代,比赫赫有名的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组雕还要早3年,是我国迄今所知大型石雕遗物中年代最早的,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唐代之前,长安的老百姓就已经把这两座石雕称作“石爷”“石婆”。史书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修建了石爷庙、石婆庙,设案供奉,两座庙相距三四里。此后千百年来,庙宇虽然有毁有建,但香火一直十分旺盛。
如今,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附近的“石婆庙”,每逢七夕便举办庙会。庙虽不大,但庙会声名远播,信众以陕西关中居多,远至甘肃、山西、河南等省。庙会期间,来自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蜂拥而至,向石婆祈福祈寿。人们相信石婆可以治病,据说身上哪儿不舒服,只要在石婆的相应部位摸一下,病就会好,因此大殿里挤满了求石婆“看病”的人,虔诚的香客排起长队争相抚摸石婆。人们还在石婆庙内,用树干搭起了简易桥梁,并称之为“鹊桥”。据说走过了这座桥,就可以得到美满婚姻,男女青年因此争先恐后抢着过桥。入夜,女孩子们还要用稻草扎成一米多高的“巧姑”(又称“巧娘”),给她穿上绿袄红裙,孩子们供上瓜果,端出事先准备好的豆芽、葱牙,在巧姑面前举行占卜乞巧活动。自汉唐时期就形成的七夕守夜祈福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夜幕降临,庙里庙外到处是守夜的人。传说在这里睡觉能够通过做梦求得石婆的神灵感应,消灾祛病,得到帮助,这也让我们想起了白居易《长恨歌》中所描述的情景:唐明皇杨贵妃七夕长生殿守夜,祈愿夫妻恩爱永世不渝。
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牵牛织女石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关的实物遗迹。牛郎石雕高2.6米,身体呈跪状,微微向左扭转,大眼阔鼻,表情朴实憨厚。织女石雕高2.3米,上身微微向右扭转,浓眉大眼,表情忧郁,做笼袖罢织的姿势。他们互相遥望,默默诉说着相思之苦,正如古诗所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据汤池教授考证,现在被当作织女供奉在石婆庙内的石雕,其实是牛郎石雕,而人们认为是牛郎的石雕才是织女,当地的老百姓把牛郎、织女两座石雕弄混淆了。村民们对此沸沸扬扬,认为被祖祖辈辈供奉着的牛郎、织女怎么会弄错了呢?
专家的说法是有依据的,当年,汉武帝修建昆明池是模仿天象修建的,以昆明池为天河(银河),牵牛星在天河以东,织女星在天河以西,地上的牛郎织女石雕自然也应该是牛郎在东、织女在西了。如今,石婆庙的位置正是在当年昆明池的东侧,石婆庙内供奉的石雕恰恰是高大、憨厚的牵牛石雕。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虽然已经搞不清楚是怎么被弄错的,但这并不妨碍老百姓心目中对于牛郎织女虔诚的信仰,他们依旧在石婆庙内祈福乞巧,依旧在被当作织女的“石爷”像前燃香供奉。
天地相映在沂源
自唐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牛郎织女传说以其独特的魅力融入山东省沂源县的山水之中,化入民众的口头传统,成为在沂源这块土地上最具影响力的风物传说。
沂源牛郎织女传说主要流传在县域南部的燕崖乡,与当地山川景物融为一体。发源于沂源县鲁山的沂河,自北向南流经燕崖乡,在牛郎官庄村往东拐了一下继续南行,正是在这个拐弯的地方,形成了今天景色迷人的牛郎织女传说景区。牛郎官庄所面对的沂河南岸是大贤山,山体临河的悬崖被称作“燕子崖”,燕崖乡便由此得名。燕子崖半山腰处有一个洞穴,洞口写着“织女仙洞”四个醒目的大字,沂源县的牛郎织女传说就要从这儿讲起。
燕子崖、织女洞这些名称始自什么年代?牛郎织女的传说怎么会与沂源结下不解之缘?分布在大贤山各处的碑刻资料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线索。
大贤山上现存最早的碑刻是立于宋代元丰四年(1081年)的一块功德碑,此碑虽然现存于织女洞中,但从碑文中还看不出与织女有什么联系。大贤山上还存有一座金代石塔,石塔上面出现了金代泰和六年(1206年)的线刻人物像和文字题刻。题刻主要记述了大贤山道教的开山人物、活了318岁的道士张道通的事迹。值得注意的是,金代泰和六年的碑刻文字中出现了张道通云游至大贤山、定居于织女崖的叙述:“乃游此地,谓人曰山名大贤,织女崖□,乃同徒众登眺巅峯,山清水秀,而乐居焉。”这里的“织女崖”,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与织女有关的记载。
今存于大贤山上的三通明代碑刻,为我们破解沂源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和发展之谜提供了重要依据。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立于山顶玉皇阁的《重修迎仙观玉帝行祠记》,这样解释大贤山和迎仙观的来历:“所谓山之大贤者,因织女之称也;观之迎仙者,昔仙人所居也。”大贤山之贤人是织女,迎仙观之仙人是张道通。所谓织女之“贤”,强调的是作为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女子的“贤惠”的品德。
对于我们理解沂源牛郎织女传说最为重要的一段史料,出现在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的《沂水县重修织女洞重楼记》中。碑文中解释山洞命名的原因是“唐人闻个中扎扎机声,以故织女名”。在这段文字中,还十分难得地透漏出把织女和牛郎牵连在一起的机缘:时任知县在视察大贤山时,看到秀丽山水,生发出一段奇思妙想,他对主持道人大谈玄妙之理,讲什么神仙洞穴必须得“秘”、得“虚”,而道士呢,“守者会公意,即礼多方金粟展力为之,对面并起牛宫”。县太爷的一段谈玄,竟然引发了道人将织女洞和牛郎附会在一起的念头,并且立竿见影,马上付诸行动,第二年就在织女洞的对面、沂河的岸边建起了牛郎庙(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而在地成形矣。”
至此,牛郎织女传说如何被附会在沂源县大贤山一带的历史发展脉络,便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沂源当地还流传着牛郎是牛郎官庄村孙氏祖先的说法,牛郎官庄村庄的出现、以及孙氏家族与牛郎之间的关系又该怎么理解呢?
当道士于万历年间在织女洞对面沂河岸边修建“牛宫”之时,牛宫的周边是否有人居住、是否已有村庄呢?至今,还没有确凿史料能够证明当时那里就已经有人定居或者已经有村庄存在。或许,已经有人居住,并在那里耕种,但村名没有流传下来,也许就没有村名。
定稿于二十六年(1937年)的《沂水孙氏宗谱略》中,为我们提供了牛郎官庄村孙氏家族迁居此地的最初时间。据为谱书作序的孙家的外甥、时期山东省议会议员顾石涛考证:孙氏“居沂水牛郎官庄一支今已十余世,上推迁沂年岁,当在明代末叶”。至宗谱成书的年间,这支沂水孙氏已繁衍至十五世。根据这些记载,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明代末叶孙氏家族迁居沂水、定居沂河岸边时,“牛宫”已于万历年间修建而成,村庄因位于牛宫附近,因而命名村庄为牛郎官庄。毫无疑问,牛郎官庄村是因牛郎庙而命名的,其立村时间应晚于建庙的时间。
至于牛郎官庄孙氏家族与当地传说中牛郎的姓氏一致的原因,追溯起来就更加困难。据李万鹏教授考证,在山东的地方戏中,有将牛郎冠以孙氏姓的。或许,正是受这种地方民间戏曲或其他我们还不知道的原因的影响,又由于孙氏当年迁来沂水定居在牛郎庙旁的历史巧合,使牛郎官庄村的孙氏被人称作了牛郎的后代。
“做十六岁”保平安
在我国的闽南和台湾地区,流传着七夕节祭拜七娘妈、“做十六岁”的习俗。
闽台地区,把织女神称作“七娘妈”。根据洪淑苓教授的考证,七夕祭拜七娘妈的习俗,最早被记录在清代乾隆初年纂修的《重修福建台湾府志》中:“七月七日,曰七夕,为乞巧会,家家晚备牲礼、瓜果、花粉之属,向檐前祭献,祝七娘寿诞,毕,则将端午男女所系五彩线剪断同焚。或曰魁星于是日生,士子多于是夜为魁星会,备肴欢饮。村塾尤盛。”
为什么称织女神为“七娘妈”呢?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这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有关。在牛郎织女传说中,不仅牛郎和织女相识相爱,而且还生下了一对儿女。生儿育女情节的出现,就为女主角织女增添了作为母亲对于儿女的疼惜之情。闽南地区原来就有七娘妈的信仰,在牛郎织女传说的流传过程中,人们将作为母亲的织女神与原本民间流传的七娘妈信仰结合在了一起,七娘妈成为了儿童的保护神,在七夕节的时候接受人们的祭拜。
祭拜七娘妈最典型的仪式就是“做十六岁”。“做十六岁”属于成年礼的仪式,孩子小的时候将七娘妈认作“契母”(如同人间的干妈),并且随身佩戴七娘妈神前的香火袋,受其庇佑。等长到十六岁这一年,就要举行“做十六岁”的仪式,到七娘妈庙或者在自家神案前,向七娘妈祝祷感恩,从纸扎做成的“七娘妈亭”下钻过去,代表“出婆姐间”,从此就是成年人了,具有“通过仪式”的意义。
台南的开隆宫主祀的主神就是七娘妈,开隆宫每年都举办七夕“做十六岁”的活动,影响所及遍布全台湾。朱锋在《台南的七夕》一文中,这样描述开隆宫的七夕:“此日俗为七星娘娘(俗叫做七娘妈)的寿诞。崇奉此神的本市中区开隆宫……全市的妇女们都远道而来,虔诚地烧香礼拜,一心一意,求子女的成长。除了前往开隆宫之外,各家庭都备办了丰富的牲礼,于下午在厅堂致祭七娘妈,尤其是家有十六岁子女的家庭,特别隆重地举行了成年大典礼。除了应备祭品之外,又从糊纸店购买了一座华丽的‘七娘妈亭’,与各亲友送来的礼品合在一起致祭。”
流布东瀛谱新篇
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牛郎织女传说也流布海外,特别是在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有传承。
在东瀛日本,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相伴传播广泛。根据毕雪飞教授的研究,牛郎织女传说早在两汉魏晋时期随同纺织技术一起传入日本,在生活层面影响着日本人的信仰、祭祀以及神话。此后的隋唐时期,跟随遣唐使来到中国的留学生再次把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带回日本,在宫廷内部形成了以七夕乞巧奠为中心的诗宴,歌咏牛郎织女,并逐渐在上流社会中普及开来。至平安中期,又逐渐融合了唐代宫廷七夕仪式,形成了以展示丝织品与写作和歌为中心的宫廷乞巧奠仪礼。发展到江户时代,宫廷仪礼向庶民阶层渗透,逐渐演化为平民化的城市七夕风俗,并向农村地区扩散。
世居京都的冷泉家,是日本最著名的公卿贵族藤原家族的后代,以传承写作和吟诵和歌为家业。冷泉家每年七夕举办的乞巧奠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是日本宫廷上层传承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俗的典型代表。毕雪飞曾对2018年的乞巧奠进行调查,并予以详细记述。
京都冷泉家院落不大,黑瓦白墙,当年是按照江户时代家禄三百石的羽林家标准建造,算得上是公家中等水平。如今,这座府邸是日本现存唯一的近世公家住宅,已经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文化遗产。乞巧奠举办的傍晚,进入府邸,便可以看到院子里已经布置好七夕供奉的“星之座”祭坛,两个高台桌子上摆放着两组“海幸”(鲍鲷等)与“山幸”(茄梨瓜桃等)以及琵琶等乐器,周边挂着五色绢丝,传承的是平安时期仪式书《江家次第》第八卷“七日乞巧奠事”所载的祭坛布置。
乞巧奠仪式傍晚6点开始,先由冷泉家第25代传人介绍乞巧奠传承千年的历史概况,接着雅乐演奏,上场三男二女,身着狩衣、袿袴等平安时期的宫廷装束,分别拿着筝、琵琶、笙、筚、笛登场。雅乐演奏共有平调音取、越殿乐、王昭君、朗咏二星四个曲目。雅乐完毕,由冷泉家血统传人冷泉贵实子讲述牛郎织女传说,主持和歌披讲仪式。披讲是提高和歌技巧的仪式,七夕和歌披讲以牛郎织女二星为主题,参加者为一男两女,与雅乐演奏者一样着平安宫廷装束登场,披讲的具体流程为:男先歌,二女随唱,最后三人合唱。
披讲接近尾声时,天色已暗,开始点灯仪式,先是面向二星点灯,然后七夕供奉台点灯,最院四角点灯。瞬间庭院内灯火星星点点,气氛愈发浪漫朦胧。
此时,进入“流れの座”环节,是为乞巧奠仪式的高潮。首先由一位助手在场地中间铺上白绢(代表银河),然后身着平安宫廷服装的五对男女登场,两两相对分坐在白色绢丝两旁,随后助手拿着笔墨纸砚等分别放在每人面前。只看见对面一排男性开始沉思,片刻后提笔在纸上写字,写好后递给对面的女性,女性用扇子接过来,读后有的沉思,有的马上提笔在纸上写字,写好后再递给对面的男性。这是始于平安时期宫中,男女在七夕夜里模仿牛郎织女银河相隔互诉衷肠的和歌赠答活动。和歌主题基本围绕牛郎织女二星重逢喜悦、相聚短暂、别离惆怅等情绪生发,歌咏现实中男女的悲欢离合。最后,朗诵了几首当天五对男女所作的和歌,不外乎借牛郎织女传说抒发现实中男女之情。仪式结束时为当晚8点半。
冷泉家的乞巧奠传承了日本宫廷的七夕习俗,各地每年七八月份举办的七夕祭则可作为日本庶民节庆文化的代表。江户时代是日本庶民文化兴盛时期,传承于贵族社会的七夕仪礼开始向庶民阶层渗透。特别是江户幕府将五节供(正月七日人日、三月三日上巳、五月五日端午、七月七日七夕、九月九日重阳)定为官方假日,七夕很快形成了以家庭为中心的平民化习俗在城市中流行。1872年,明治政府将历法改为西历并废除“五节供”后,传统节日式微。此后,直至20世纪20年代,尤其是二战之后,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才出现全面复兴的势头。
位于日本东北地区的“仙台七夕祭”在城市七夕祭中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它与神奈川县平冢市的“湘南平冢七夕祭”、爱知县安城市的“一宫七夕祭”并称日本三大七夕祭。
仙台七夕祭始于江户时代的伊达政宗时期,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仙台七夕祭最具特色的是制作鲜艳巨大的“七夕饰”。所谓“七夕饰”,就是在十几米的竹竿上挂上纸花彩球、色彩缤纷的纸条、各色各样的纸鹤以及写满愿望的五色短册等,并将其装饰在商店街内。
城市七夕祭的主要活动是祈愿。来自中国的穿针乞巧,在这里演化为各种各样的愿望祈求。他们将愿望写在五色短册上后,挂在笹上。祈愿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几类:恋爱成功、家庭和睦、学业有成、工作顺利、世界和平等,几乎包含了日本民众的所有诉求。在日本人的心目中,织女仿佛是“全能神”,特别是在恋爱和学业方面最管用,因此,常常看到情侣和小孩子认真写愿望的画面。
日本城市七夕祭的基调中仍然讲述着来自中国的七夕传统。日本城市七夕祭宣传中,首先讲述七夕节的由来,讲述来自中国的牛郎织女传说。七夕祭中最典型的造型是中国古装形象的牛郎织女执手相视的画面。仙台市内七夕祭现场,还有手持织布梭子的织女雕像;大阪交野市则把织女设计成萌萌的“卡哇伊”小仙女的造型,闪烁着大眼睛,头上两个高高的环形发髻上顶着三颗小星星,布置在车站以及道路两旁。大阪交野市与枚方市分别以织女与牛郎为文化形象,两个城市恰好隔甘野川而望,共生共享七夕传说文化资源。
牛郎织女传说在华夏大地传诵了数千年,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人生天地间,与日月共享光芒,牛郎织女传说也将伴随着星光、伴随着人类的情感继续被吟咏传诵,被发扬光大。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叶涛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太阳缓缓升起,金色的光芒洒满大地,就让我们在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清晨,谈谈那些被误会的生肖丈夫。这个话题可能会触及一些人的敏感神经,但深信在理解和认知的曙光下,我们会看到不一样的他们。
温文尔雅的牛郎—生肖牛
生肖牛的男性通常给人一种沉稳厚重的感觉,他们言行举止中散发出的稳重令人安心。但这样的他们在爱情中却经常被标签为不太懂得心疼妻子。其实,牛郎们的心疼方式与众不同—他们更倾向于用实际行动而非甜言蜜语去展现自己的关爱。
在夫妻日常的相处中,生肖牛的男人可能不会时时刻刻都挂念着浪漫,他们更多时候是那个默默在背后支持家庭,确保一切井井有条的守护者。他不会每天都说“我爱你,但他会为你准备一顿温暖的早餐,会在寒冷的冬夜为你添被子,会在你累的时候无言地为你揉肩。请不要忽略了他们这些小小的举动,这些都是他们表达爱意的方式。
机智灵动的猴匠—生肖猴
猴年出生的男人,头脑灵活,机智善变,他们是生活的智者,也是感情的调节师。他们天生带着几分俏皮和玩世不恭,但这并不意味他们不心疼妻子。猴匠们的爱,往往藏在那些无厘头的笑声和生活的小乐趣中。
在家庭生活里,他们可能不是那种黏糊糊的恋人,但他们会是最佳的开心果和知心大哥。遇到问题,他们不会急于强调“我有多么心疼你,反而会用一系列的小聪明和幽默感,让妻子的心情变得轻松愉悦。当妻子沉浸在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中,他们懂得以活泼的氛围转移你的注意力,揭开轻松的一面。别小看这些小小的幽默,往往正是它们化解了不少沉闷,消散了许多烦恼。
家庭顾问的蛇先生—生肖蛇
生肖蛇的男人充满智慧,行事谨慎,他们在家庭中往往扮演着顾问的角色。他们对妻子的爱,是深藏不露的。他们不惯于大肆张扬自己的情感,但是在细节之处,细心体贴、关怀备至。
他们懂得在妻子疲惫时,分享智慧的话语以安抚她的心灵;或当妻子失落时,以深邃的眼神和她对视,让她感受到有人在懂得她的苦楚。蛇先生们的爱,需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他们会精心规划家庭财务,悉心顾及伴侣的身心健康。虽然他们很少在公众面前展示公开的宠爱,但私底下,他们为家庭的稳固打下的基石,是最深刻的心疼。
文章的第一部分,我们透过温暖、机智、智慧这三种不同维度的放大镜,审视了牛、猴、蛇三个生肖男人心疼妻子的特有方式。他们的心疼不是不在,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细节处蕴藏深情。让我们继续前行,在下一部分中,我们将揭开更多生肖男性的真挚心疼之道。
家园建造者的鼠先生—生肖鼠
鼠年出生的男人聪明伶俐,眼光独到,他们喜爱筹谋未来,为家庭打造安稳的港湾。在表达爱意方面,他们可能不会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却在生活的点滴中默默奉献着他们的关怀和努力。
鼠先生们会是那个在经济上为家庭操心,在每一个需要作决定的时刻站出来承担重任的人。他不会在妻子面前苦口婆心讲解他心疼的理由,却会在你不经意间发现家里的破损早已修好,不用你吱声,生活所需早已妥善安排。鼠夫的细心和周到,不正是一种温馨的心疼吗?
祥云瑞气的龙夫—生肖龙
生肖龙的男人天生具有威严和领袖气质,他们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憧憬。他们在婚姻中,可能凡事追求完美,希望家庭如同祥云瑞气般和谐富贵。这种对完美生活的追求,有时候让人感受到是种压力,但在这背后,是他们对妻子深深的心疼与期望。
龙夫在家中往往是精神支柱,他们会激励妻子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支持她的个人发展,并在必要时为妻子提供坚实的后盾。这不是心疼妻子的最好证明吗?他的心疼非比寻常,他希望你独立,希望你强大,希望你是最灿烂的那颗星。
珍惜每刻的酉夫—生肖鸡
勤勉正直的鸡年男性,在婚姻中通常表现出一种认真严谨的态度。他们可能不是那种浪漫的情人,但他们会在每个早晨为你准备好一杯暖暖的牛奶,确保你的每一天都从温暖开始。
酉夫们的心疼在于他们对“珍惜”的理解。他们明白人生每个瞬间的可贵,于是尽力在平凡中塑造非凡,要你感受到自己被爱、被尊重、被重视。他们的细心关怀像是捕捉时间的巧手,每一个小小的关心都是他们珍惜你的表现。
我们在第二部分的探讨中,通过家园、梦想和日常三个维度,感受了鼠、龙、鸡这三个生肖男性心疼妻子的不同表达。无论是日常小事的精心安排、对未来美好的共同策划,还是对每一时刻的珍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关心与心疼,不仅仅是口头的宣言,更是行动上的证明。下一个部分,我们将继续揭开和解读那些被误解、渴望理解的生肖男性如何用独到的方式心疼他们的妻子。
慈爱的守护者—生肖羊
温柔、善良、富有同情心,羊年出生的男性就像是披着柔和绒毛的慈爱守护者。他们在爱情中宛如静水深流,虽不轰轰烈烈,却细水长流。他们不需要多言,他们的每一个拥抱和一个眼神已满含深情。
羊夫在妻子生病时,会悉心照料,为她熬一锅暖心的汤药;在妻子悲伤时,会轻轻拭去她的泪水,用他的宽广胸膛为她遮风挡雨。他的爱如同春风化雨,不张扬却浸润心田。在羊夫的心疼里,蕴含着对妻子深沉而长久的爱,这份心疼足以让人感暖终身。
沉默中的真情—生肖虎
虎年出生的男人如同他们的生肖象征—强壮、果敢、充满力量。他们表面上看似独立、甚至有些冷峻,然而心中却藏着一片无比温柔的土地。虎夫对妻子的心疼常常隐藏在沉默与行动之中。
他们不会浮夸地表述自己心疼的情感,却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为妻子坚实的后盾。在寒冷的日子里,他会无言地给妻子送上一件温暖的外套;在妻子面临选择时,他会是那个给予最真诚建议的人。对于虎夫而言,他们的守护与支持是最真挚的心疼,这股力量无声却能击退所有风雨。
直率中的关怀—生肖马
生肖马的男性坦率、热情,如同夏日里一抹明媚的阳光,他们的情感表达直接而热烈。马夫可能会在一段繁忙的工作后,突然提议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给妻子一个惊喜与释放压力的机会。
他们在心疼妻子时,也是急于行动的领路人。他的心疼很直白,希望妻子能在生活的赛道上驰骋,享受自由与快乐。他不会用温言软语细数关爱,他的行动足以证明一切。无论生活给予何种压力,他都愿意与妻子并肩作战,分享生活的起伏。
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们了解了羊、虎、马三个生肖男性的心疼方式。不同的生肖展现出各自特有的爱的语言和方式,虽然这些心疼的行为或许并不总是那么显而易见,但它们都是同样深厚和真诚的。每个丈夫的心疼都在默默之中给予妻子支持和力量。情感的宽广比海深,爱的表达无需华丽的言语。他们的所作所为,正是对妻子无声的心疼与守护。
以上便是这篇探讨不同生肖男性心疼妻子方式的全文,生活中每一位丈夫都有自己独特的爱的模式,每一次细微的关心都是心灵深处的呼唤和肯定。让我们放下成见,用心体味每一个不言而喻的温柔瞬间,去感受那份最真挚的心疼。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