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哈哈,今天又是洗盘的一天,天天洗,天天笑哈哈,主力拿我没办法,洗盘分为打压洗盘、横盘洗盘、震荡洗盘,跌停洗盘、边拉边洗、高开低位洗盘!
无论怎么洗,目地只有一个请你出局!你难受,他也难受,大家一起难受,总有扛不住的,发现英搏尔同靠谱差不多,一路下跌,然后除权再跌,今天主力扛不住拉升了!月线对比图
几分相似,总之靠谱未来大概路径也会止跌拉升!天不会一直黑!日线对比图
只能说黎明越来越近!期待耀眼的光芒点亮每一处黑暗的角落!!![玫瑰]
最后,品味一下美味的粽子![爱慕]
三、钱惟溍与免死牌
再说,忠懿王钱弘俶之子钱惟溍(据说为钱弘俶第七子),亲身经历了随父归宋的过程,亲眼目睹了父王六十大寿那一天所发生的大喜大悲的事情,那一年他已21岁,作为当时特殊情况下邓州钱王府的主心骨,史书没有留下更多关于他内心想法的只言片语,反正面对父王的暴卒,家庭的突然变故,他也许越想越感到江湖凶险、脊背发凉,决心远离仕途,遂与众家眷商议,回归故里,隐居江湖间,平淡过一生。
深知没有合适理由,愿归故里的念头终是空想,也许从晋朝李密的《陈情表》中受到了启发,于是钱惟溍忐忑地呈上奏表,婉言谢绝承袭王位的恩赐,并提出“求归故里,清明祭祖”的愿望。
宋太宗据说接阅奏表后,怒掷于地,“求归故里,清明祭祖”的要求虽说不算过分且合情合理,但“奏表”犹如泥牛入海,久等没有回音。
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2月,由于迟迟盼不来皇上恩准的回复批文,钱惟溍决心悄悄地带领家眷们匆匆离开邓州城,但这一次冒险的行动,彻底地将他准备回归故乡临安的打算变成了永远不能实现的梦。
邓州钱王府的一举一动,早就有负责监视的官员密报汴京。当钱惟溍一行刚到邓州城东南80里处(即今邓州市刘集镇钱集村)时,即被追来的宋廷特使拦截,也许宋太宗念及钱氏家族的功劳与忠心,也许想着钱氏家族还有着前朝御赐的免死金书铁券,也许还有其他的想法打算,总之面对钱惟溍擅自行动一事,这一次没有痛下杀手,这一次没有做出更为极端的决定,这一次只是让特使当场宣读了“居邓居汴,任尔选择,勿返故里”的圣谕。
(图片来自档案资料)
说到金书铁券,现在国家博物馆确实珍藏着一块公元896年唐昭宗嘉奖吴越王钱缪的铁券。上嵌金字350个。其中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的内容。
这块外形如筒瓦状的铁制品,就是“金书铁券”或“丹书铁券”,民间俗称“免死金牌”。在皇帝一人说了算的封建时代,这不过是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而已,真的寄希望用到时让皇帝佬兑现承诺,恐怕那就要碰运气了。
不管咋说, 钱镠确实是一代有眼光的英雄明主,为唐昭宗剿灭地方叛臣做出了巨大贡献,钱镠铁券也是记载唐末五代十国吴越国历史的重要文物,这个文物也见证了吴越钱氏与唐皇李氏之间那段不一般的故事。
获得这样的铁券,在封建时代可谓是家族最高的殊荣,但钱镠对此非常清醒,他曾神情凝重地告诫家人,有了丹书铁券更要低调做人。子孙后代不得恃宠而骄,更不得违法乱纪。同时颁布了八条家规(即钱氏八训),要求家人务必铭记于心,严格执行。
四、五代王侯祠
(图片来自《南阳钱氏宗谱》)
话说当时钱惟溍所带领的钱氏家人面对冷冰冰的圣谕,看似“任尔选择”,实在丝毫也没有多少商量的余地。也许太明了\"伴君如伴虎\"的道理,钱惟溍和妻子程氏果断决定,就在眼前这片两省交界三县接壤又属于“邓境”的地方,就在眼前这片当时荒无人烟荆棘丛生的地方,就在眼前这片充满太多太多未知数的地方,开启了一段前途未卜的新征程。
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秋,为了彻底打消钱惟溍“回归故里祭祖”的念头,宋王朝特拨出专款在邓州钱集村修建祠堂,并敕令钱惟溍亲自主持,前后历时4年,“五代王侯祠”在钱集横空出世。就这样宋太宗把复杂而不可告人的政治心思,堂而皇之地转化为一处香火缭绕的祠堂宗庙,一处优雅肃穆的园林书院,一处超高规格的牌坊殿堂。
宋太宗钦赐的“五代王侯祠”匾额高悬正殿门口上方,殿内供奉着吴越国三世五王的塑像和灵位牌,钱惟溍在宋太宗的一系列强迫性的“合情合理”布置安排下,在严密的约束监控下,从此享有在五代王侯祠内焚香祭祖追思的自由权,再也没有私自出离邓州钱集的机会。
自从公元989年2月钱惟溍徙居钱集后,以钱集为发源地,一代一代不断地繁衍生息,钱氏家族不断地发展壮大。
1、牌坊楼
按常理,牌坊楼应位于“五代王侯祠”的大门正南方,可不知为什么后来有人凭记忆说在五代王侯祠东约500米处?这点疑问就留给相关人员去考究吧。
不管牌坊楼在哪里,人们清楚地记得——
它高9米,上下两层;
在上层五间挑檐壁上,分别镶嵌有五王姓名、谥号的匾额,还刻龙凤仙鹤麒麟神兽、竹荷牡丹异华香草、琴棋书画魁星点斗、八仙祥瑞鲤鱼跃龙门等图案;
下层开有超高规格的五道拱门,经拱门通道可直达五代王侯祠的环护渠拱桥;
从牌坊楼到祠堂的大道两侧,则分列有形态各异的石狮、石马、石武官、石文官等精美石雕石刻,尤显得威武庄严。
牌坊楼石柱上的楹联已无人记得它的具体内容,想必一定是褒扬钱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只是听老人们讲,“那些东西大气、漂亮、气魄,无论哪一件能留下来,说不定都是了不起的重要文物。”
如今这里看到的仅是一片野草所围绕着的庄稼地,可这里就是曾经的“五代王侯祠”所在地,是钱氏后人追思先祖、发思古之幽情的圣地,是钱氏后人回忆先祖往事的寄托地。
作为一座由宋皇帝钦此拨款建造的祠堂,自然不同于一般的家族祠堂。五代王侯祠总占地135亩,其中仅祠堂及附属建筑物就占35亩,环绕周围的柏林树木多达上百亩。
当初,向西特意开挖有一条长达300米的引渠,引入钱集村西的白龙河水,使得砖石砌岸的祠堂环护渠,四季长流,碧水荡漾,锦鳞游泳,花影摇曳,垂柳遮阴,石径幽幽。
五代王侯祠整个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宏,牌楼巍峨,殿堂雄伟,亭廊相连,碑石林立,石刻木雕,细腻多彩,院内遍植青松翠柏、奇花异草,江南石点缀其间,水渠池内金鱼嬉戏,使得五代王侯祠既庄严肃穆,又有园林胜景的典雅。当时曾规定,凡赴京路过的官员及一切祭祀、瞻仰者,行至牌坊楼前,一律按皇上要求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2、岳飞与五代王侯祠
(图片来自资料)
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奇妙,大概在钱集“五代王侯祠”建成后约150年,原本吴越的钱王后裔被宋王朝死死困在中原,不得南归。不料此时的南宋高宗赵构皇帝却被金人所逼,北方待不住,不得不一路又奔窜于南方江浙一带。
公元1134年(绍兴四年)春,金兀术率领大军不断南侵,中原大地一片哀鸿遍野,良田变荒野,老百姓的土地、财产、子女任由金人铁骑践踏、劫掠、奴役、买卖。此时的邓州也是被金兵攻占的六州之一,岳飞立即上表奏请收复失地,获准后,是年5月1日岳飞奉旨统帅三路大军展开了宋王朝的首次北伐大战。岳飞军一路奋战,在接连收复随州、鄂州、襄阳后,于7月13日由岳飞亲率一路大军一举收复邓州,统帅部当时就驻扎在今天的邓州市刘集镇钱集村“五代王侯祠”。
对吴越国三世五王一直十分崇敬的岳飞,在当时战事紧张、物资匮乏的特殊情况下,还下令士卒修缮了被金兵损毁的“五代王侯祠”正殿,并在正殿的墙壁上挥笔题词:“纳土归宋求统一,抗金驱虏保家国。”
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10月底,金、伪齐集结30万人马,向襄汉地区发起疯狂进攻。11月5日,岳飞当机立断,调集两万精兵挥师北上。途径今邓州市刘集镇钱集村“五代王侯祠”时,岳飞在正殿墙壁上再次题词:“尽忠报国”。
公元1140年(绍兴十年)5月,既是岳飞奉旨第四次北伐,也是岳飞最后一次北伐。6月上旬的一天,岳飞率军再一次进驻邓州市刘集镇钱集村“五代王侯祠”,这一次与前两次一样,岳元帅在正殿墙上浓浓地写下了“收复中原,洗雪国耻”的誓言,眼看大功即将告成,可是连续十二道金牌让一切努力化为眼泪和泡影。一年后,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这些故事、题词也成为岳元帅留给历史的、留给邓州的让人唏嘘不已的绝响。
3、匾额楹联
五代王侯祠饱经风霜,历经坎坷,先后被金兵、元兵、李自成起义军、近代运动劫掠、损毁——
原来的石抱鼓、门墩石、石狮以及许多精美的砖雕石刻都不见了;
那用来焚香祭拜列祖列宗的香炉香案也不见了,那昭穆牌位也不见了;
太宗御赐的匾额“五代王侯祠”不见了,那无数挂着楹联的廊柱也不见了;
北宋苏轼题赠偏殿墨宝“思无邪斋”不见了,宋岳飞题写的墨宝不见了;
明洪武六年朱元璋御赐“纯正不曲”的匾额不见了,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为偏殿题赠墨宝“养正堂”也不见了······
这座始建于989年10月的“五代王侯祠”,比现在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杭州市“爱国主义和廉政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还轰轰烈烈举行“恭祭钱王典礼仪式”的“杭州钱王祠”整整早了88年,可曾经的“五代王侯祠”那“流水潺潺,玉带环抱”的环护渠早已填平断流,那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错落有致的殿堂楼阁也都一并化作历史云烟,那大门两侧石柱上镶嵌的“文武兼备五代王,功垂神州一统归”对联也只是存在史书中、时空中、回忆中。
4、耕读亭
在五代王侯祠正殿西侧,建有大门向东的书院(1944年秋,书院因战乱失修而塌毁),专门为钱氏子孙读书而修建。古人崇尚“学而优则仕”,而在这里,读书仅是为了明德晓礼。宋至清,这里培育了许多教师、医生、财会等专业技术人才,全部遵守祖训,无一入仕做官。
原来,在五代王侯祠内书院西北侧建有“耕读亭”,据说亭内矗立有钱惟溍“耕读传家,勿求仕途”的遗嘱碑,看似平平常常的八个字,出现在曾经的吴越王室后裔的祠堂内,似乎又不那么平常一般,不知这是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凶险、坎坷而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无奈心声?不知这是对官场怎样的彻底失望,最后才萌生了不让后代当官的想法?“耕读”为了传家,“勿求仕途”更是为了平安地传家,先祖提醒后人既学谋生又学做人,这是钱氏先辈怎样的良苦用心?
自宋至清,五代王侯祠几经毁建。据钱集村、雷庄村的许多钱氏老人回忆,1949年至1967年,正殿一直作为教室使用,周边现在50岁以上的人大多在这里读过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彻底拆毁了五代王侯祠,部分物料用于修建了后来的邓州刘集钱集小学。
五、始迁祖与始祖
时间流转到元至正16年(公元1356年),钱集钱氏族人早已在此生活了近三百六十年,可风云突变,苦的又是百姓,在政治的干预下,钱氏族人被驱赶至河北(河朔、黄河以北)定居。
二百年后,明嘉靖22年(公元1543年),钱氏后人钱成率领部分族人,一路颠簸,历经风霜,排险除难,自河北(河朔)回归邓州钱集,重修祠堂,弘扬祖德。
前有钱惟溍的徙居,后有钱成的回归,因此钱集钱氏后人分别尊称钱惟溍和钱成为始迁祖和始祖。(钱惟溍夫妇和后来的始祖钱成夫妇,他们百年后也都葬在“五代王侯祠”西边“书院”的南侧,墓碑均曾遭闯王军毁损)
钱集后人在始迁祖钱惟溍、始祖钱成夫妇的墓址旧地上,用黄土隆起一座新坟头,以便历代从钱集迁居外地的钱氏后裔前来祭祖寻根。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场特殊的运动中,钱惟溍夫妇的墓碑毫无悬念地被拆扒焚毁,化作一缕白烟升腾“跃进”在大大的苍天上。
钱氏始祖钱成夫妇墓也曾毁于1958年,庆幸的是当时有心人特意将墓碑智慧地保存了下来,将刻有字的一面朝下,翻盖在村内饮水井口上,才使其免于焚毁烧成白灰。
(发现钱成夫妇半截墓碑的村内坑塘)
1990年秋天一个平凡的日子,在钱集村北一口早已废弃的饮水井口,一块已悄悄横躺几十年的大青石条,被钱集一村民偶然发现,他左打量右琢磨,心想一块好好的石头放在这里岂不浪费了?用手搬搬,石块纹丝不动,于是他找来一根滚圆的木杠,瞅准一个支点,用力下压,只听一声短暂的闷响,那块原本方正的石块瞬间断成两截。
朴实的村民一看原本还有点用途的长石条这下成了烂石废物了,于是任由石条的下半截顺着水井北边的坑塘边沿出溜进了水里去,石条的上半截则被另一位村民相中拉回家去,当做了自家的牛槽腿。
这一晃又是20余年过去了,溜进坑塘的半截石碑常年沉睡在淤泥里,支起牛槽的半截石碑则逐渐被牛粪掩埋。可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潜藏着珍珠至宝。有谁能想到也正是这淤泥、牛粪无意间保存了一段传奇,保护了一点文化,保留了钱集人的历史。当时木杠用力压下时,他们也绝对想不到,他们翘起的何止是一块石头,他们翘起的是钱集的一段故事,他们翘起的是足以让钱氏后人回忆的一段风云岁月,他们翘起的是钱集人所敬奉的始祖背影。
六、东楼、北头、河西
牌坊楼拆了,大门偏殿扒了,书院毁了,先祖的坟墓平了,五代王侯祠最终也未能幸免,可如今的钱集村所辖的东楼、北头、河西等自然村的村名,又无不与“五代王侯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的东西,生命力就是这样顽强,它很难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据族谱记载——
东楼,因钱成二子分居在\"钱氏祠堂”东侧建楼而得名(也有认为位于牌坊楼东边,疑有误);
北头,钱成五子钱信分居在\"钱氏祠堂”北侧,故得名;
河西,钱成三子分居于\"钱氏祠堂”西边白龙渠的西侧,故得名;
······
近年来,这些村庄虽然慢慢地变成与中原大地上任一座普通村落一样,但围绕着“五代王侯祠”的四邻村名还恒久地记忆着流逝的岁月。
采风的那天,阳光白得刺眼,地里的庄稼直直地竖立着,枝头的鸟儿屏气无声,一切显得出奇的平静。可这样一处处普通的村落,因与吴越钱王扯上了关系,又有那么一点不平淡、不一般。
余秋雨先生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
历史上,多少王朝在继承问题上兄弟相争、父子相残。可因钱镠的家训,吴越国历经三世五王竟仍然稳定太平;更难得的是,在人人都想称霸的乱世,钱镠却一心追求中国统一。临终前,他还特意反复叮嘱子孙:“度德量力而识事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民为贵,社稷次之。”
吴越国三世五王始终不称帝,不搞,不搞“吴越独”,一直奉中原皇朝为正朔,称臣纳贡,一直到第五任国王钱弘俶纳土归宋、和平统一祖国为止。他们这种理念,使吴越钱氏作为王族,虽渐渐消失在了历史中,可钱氏家族不仅没有衰败,还长达千年而人才兴盛!
钱氏家族,在邓州、在南阳很小却又很大。说它“小”,是因为目前在邓州市刘集镇钱集村东北角,关于历史有点记忆的,是原来钱氏祠堂“五代王侯祠”遗址所仅留下的一块不大的集体所有土地。说它“大”,是因为一千余年来,以邓州钱集村为根源地,已外迁形成的固定村落遍布南阳多地,在邓州多个乡镇的钱氏后人居住村落,大多也是从刘集镇钱集村分迁出去而形成的;那块仅存的“五代王侯祠”遗址土地也在无声地讲述着钱氏家族曾经的气魄和精神;钱氏五王“保境安民,廉政为民,纳土归宋”的历史伟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钱氏古训、钱氏文化,注定将永远影响浸润后人;钱氏五王“善事中国”高举统一的爱国理念,也必将对现实产生深远的影响,让后人永远仰望。
(感谢采风过程中,钱明绪先生、钱其越先生等给予的大力支持)
附录资料——
一、
《献钱尚父》
唐代诗僧 贯休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二、
《百家姓》首行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其中“钱、孙、周、吴、郑、王”六个姓,因为吴越国王钱俶的关系,得以排在《百家姓》的首行。
宋代建国之初,在浙江称王的吴越王钱俶,因为“奉正朔”有功,所以“钱”姓排在国姓“赵”的后面。
编写《百家姓》的作者是浙江钱塘人士,所以他就将吴越王钱俶(忠懿王)正妃的孙姓排于南唐皇帝李姓前,于是便形成“赵钱孙李”的顺序。而接下来的“周吴郑王”均是钱俶其他后妃以及他爷爷(武肃王钱镠)及其父亲(钱元瓘)后妃的姓。
三、
中纪委曾在官网“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头条推荐《浙江临安钱氏:一代钱王 千古家训》。
钱氏后裔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尤其是近代更是人才“井喷”: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復、钱穆……包括2008年诺奖得主华裔科学家钱永健,都是钱王后裔。坊间素有“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的赞誉,钱氏家族也因此被称为“两浙第一世家”。
钱氏家族长盛不衰,吴越钱王的家风家训功不可没。
钱氏家训中“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无不字字珠玑、泽被后世,亦是当今为官为政之要。
四、五代十国:
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是指: 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
作者笑熬浆糊与《南阳钱氏宗谱》主编钱明绪先生在一起
作者微信号:stp13838711986
作者简介:网名“笑熬浆糊”,今日头条“图说邓州”的创始人及原创作者。业余坚持原创,关注历史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