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哈姓氏怎么读(哈姓)

发布时间:2024-06-01 11:54:12作者:旧事重提来源:网友上传

哈姓氏怎么读(哈姓)

本文目录一览:

中华姓氏——哈姓

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

Version:1.0 StartHTML:000000230 EndHTML:000092878 StartFragment:000064868 EndFragment:000092822 StartSelection:000064949 EndSelection:000092816 SourceURL:/d/file/gt/2024-03/m2l3ycjybv1

姓氏源流

哈(Hǎ)姓源出有:

哈姓源流一

汉族哈姓,宋朝时已经有哈姓,宋版百家姓以汉族的姓氏收录,具体看宋版百家姓。

哈姓源流二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明朝时期蒙古族都尔哈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喀喇沁旗)。元末明初,迁居长葛郡(今河南许昌长葛),世代相传至今,族人众多。”哈永森,就是原蒙古族都尔哈氏族人的后代。

⑵.明朝时期蒙古族斡罗纳氏,世居秃拉河(今蒙古国图拉河),后在明朝时期改汉姓为哈氏。该支哈氏鼻祖为哈剌哈孙,公元?~1308年待考,著名元朝大臣、政治家。哈剌哈孙的曾祖就是著名的斡罗纳·启昔礼,是蒙古克烈部首领王罕的阿都兀赤(牧马人)。在王罕阴谋偷袭铁木真(成吉思汗)时,斡罗纳·启昔礼连夜走报,有功,赐号“答剌罕”,擢拔为千户,任怯薛。祖父为斡罗纳·博理察,父亲为斡罗纳·囊加台,皆有战功。斡罗纳·哈剌哈孙精通蒙古文,敬重儒学。他以功臣后裔,录掌宿卫,袭号“答剌罕”。历任大宗正、湖广行省平章政事、中书左丞相,与完泽、不忽木同理朝政。朝廷每有大政事,必与儒臣讨论。斡罗纳·哈剌哈孙还在大都建孔子庙以处国子学,对促成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前期守成的政局颇具贡献。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晋升中书右丞相。至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执政时期,因斡罗纳·哈剌哈孙不是自己的亲信,听信谗言,罢免其右丞相职,以左丞相行和林省事镇守漠北。斡罗纳·哈剌哈孙在漠北,命诸部置传车,自内地转运粮米以赈济饥民,置仓库储米以接待西北的降民,疏浚古渠灌溉,整理称海屯田,安定了漠北的统治秩序。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斡罗纳·哈剌哈孙病逝。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称哈氏,世代相传至今。

哈姓源流三

源于塔吉克族,出自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的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哈氏,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回族哈氏起源于元、明时期的中亚不花刺(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布哈拉州首府,位于泽拉夫尚河下游布哈拉绿洲的中心地带)的一个小氏族部落的王族世家。宋末元初,没落的布哈拉王族后裔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赛义德·舍姆斯丁·欧麦尔,al-Sayyid Shams al-Din‘Umar)于公元十三世纪初举族东迁,归附大蒙古汗国政府,充任成吉思汗的帐前侍卫。

木亦坚汗元年,公元1229年,木亦坚汗孛儿只斤·窝阔台(元太宗)即位后,强化了汗国中色目人的政治地位,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由此出任丰、靖、云内(今山西大同、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的都达鲁花赤(地区军政长官),后改任太原、平阳二路达鲁花赤。

大蒙古国海迷失后称制三年,蒙哥汗元年,公元1251年,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即位后,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出任燕京路总管、采访使。

薛禅汗元年,元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即位后,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被升为燕京路宣抚使。

元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被拜为中书省平章政事,统理财政,曾兼理发行中统交钞,是历史上首次发行较为正规的纸币,且“尚知限制发行”,一时之间元政府国库充裕,战事粮饷供应未曾匮乏。

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出任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后并节制陕西五路四川行枢密院所有大小官属。在陕西三年之内,民户增加三千五百六十五户,军户增加一万两千二百五十五户,税收增加六千二百二十五锭,屯田粮增加九千七百二十一担,节省和买钞三百三十一锭,得朝廷赏银五千两。

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为云南设立行省的第一任行政长官。任职期间,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大力改革行政体制,设置郡县,把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改为路、府、州、县,路设总管,府设知府,州设知州,县设县令或县尹。共“为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三,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其余甸、寨、军民等府不在此数。”加强了元王朝对云南的中央集权制统治。到了明朝时期,在历代官员中,有哈林(通事指挥佥事)、哈铭(锦衣卫指挥使)、哈直(安庆卫指挥)、哈维新(商镇参将)、哈斯哈(潼关副将),以及随同郑和一同下西洋的大掌教哈三等。及至清朝,曾任过云贵川总督和云贵提督的哈元生,其父哈应忭曾为武昌水师提督,其子哈尚德在清乾隆初年(公元1737年)任过总兵。另外,先后任过湖广提督和贵州提督的哈攀龙,其太祖哈先闻、祖父哈云、父亲哈世荣均为通议大夫、一等待卫。哈攀龙之子哈国兴,为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的武进士,曾出任过云贵提督和参赞大臣。其弟哈国泰曾过巡捕三营千总和云南临元镇总兵,儿子哈文龙、哈文彪也分别任过四川军营补陕西提标右营守备和千总等职。

在文献《回族人物志》中记载:由于哈家多出将门,且功绩显赫,故而乾隆大帝在哈国兴病亡后,特许入祀紫光阁昭忠祠时,还致赞道:“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将种,向略趱拉,屡举险要,中道病殂,成功未告。”

哈姓源流四

源于女真族,出自明朝末期海西女真(水达达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哈达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时期,海西女真(水达达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哈达部,世居今辽宁省开原南部的哈达河畔,因此族人中就有以河流名称为姓氏者,后取谐音汉字为“哈”氏。哈达部,原属纳喇氏部落,其先人本居扈伦河(胡笼、呼伦、忽喇温,今呼兰河)一带地区。

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王朝在该地区置塔山卫,以塔刺赤为指挥同知。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塔山卫都指挥金事弗刺出,以所管人民颇多,“声息驰报未便,请设卫给印”;在呕罕河卫都督同知你哈答保奏下,明廷同意析塔山卫另置塔山左卫。塔山左卫地在今呼兰河以东至依兰县以西之地,哈达部的成员主要来源于塔山左卫,故而,史书记载哈达部与出自塔山卫的乌拉部为同一始祖纳齐卜禄。自纳齐卜禄六传至速黑忒(克锡纳)为塔山左卫首领时,或称之为“塔山前卫左都督”。今考古工作者在吉林省洮南县境出土了“塔山左卫之印”,说明至迟在速黑忒时,塔山左卫已由塔山卫东迁至塔山卫之南,约分布在今吉林省长春市的扶余、农安两县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一带。

速黑忒,为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海西女真中的大酋,“诸部畏之”。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速黑忒为族人巴岱达尔汗所杀,子孙四散逃亡。速黑忒的长子之子万(汉名王台),逃至“锡伯部绥哈城”(今吉林吉林西部)。速黑忒的次子旺住外兰(汉名王忠)率部分部众逃至广顺关(南关)外的哈达河地区(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自称部长,成为哈达部的创建者。

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王忠又被叛乱的族人所杀,其子博尔坤立誓为父报仇,岁至绥哈城迎堂兄王台来主哈达部事。王台为部长后,采取“远者招徕,近者攻取”策略,使哈达部比速黑忒时更强盛,遂自称哈达汗。当时叶赫、乌拉、辉发及建州女真所属之浑河部,“尽皆服之”。这段历史说明海西女真哈达部奠基于速黑忒,形成于王忠,至王台时达鼎盛。但王台在晚年贪财受贿,不察民情,反曲为直,“下效尤甚”,民不堪其苦,往往叛投叶赫部,“国势渐弱”。

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王台逝世,诸子争权,至子孟格布禄(蒙骨孛罗)主部事时,其他众子不服,骨肉相残,致使哈达部以往的威望化为乌有。当时,叶赫部与建州女真首领佟·努尔哈赤崛起,哈达部在佟·努尔哈赤发动的一系列统一女真诸部的过程中,不仅失去昔日霸主地位,且最终在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被佟·努尔哈赤兼并。从此,海西女真的哈达部哈氏族人,成为满族哈氏,世代相传至今。

哈姓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哈尔察氏,亦称萨哈尔察氏、萨哈集里氏,以部为氏,满语为Harca Hala或Saharca Hala,汉义“黑貂皮”, 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尼马察(今吉林浑江西南部)、海兰(今吉林和龙以西海兰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卦尔察(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哈氏、萨氏、俞氏等。

⑵.满族哈尔拉氏,亦称哈雅拉氏,满语为Harla Hala,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哈氏。

⑶.满族哈勒塔喇氏,满语为Haltala Hala,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哈氏、韩氏等。

哈姓源流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鄂温克族、土家族、裕固族、土族、彝族、苗族、羌族、傣族、侗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元、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哈氏,世代相传至今。

哈姓迁徙分布

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四百四十五位,望族出长葛郡、金山郡。哈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今江苏省的南京市,江苏省的盐城市,吉林省的松原市、辉南市,陕西省的榆中县、彬县,河南省的焦作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哈塔西尔县,黑龙江省的富锦市,青海省,福建省的泉州市惠安市,云南省的昆明、丽江市、大理市、红河州、楚雄州、曲靖市,山东省的蓬莱市、聊城市东昌府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青铜峡市,甘肃省的兰州市、张掖市、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平凉市,河北省的河间市、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秦皇岛市、肃宁县,辽宁省的海城市、营口市、本溪市,四川省的阿坝州松潘县,重庆市的忠县、石柱县,北京市,安徽省的合肥市、滁州定远县,贵州省的六盘水市等地,均有哈氏族人分布。

哈氏名人

哈八石

元代回回官员兼诗人(1284-1330),在保留回回名的同时,又取了中国姓名“丁文苑”。

哈辉

女,回族。生于陕西汉中。2000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古典音乐演唱家。中国国学推广大使,目前研创新雅乐。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

中华姓氏——哈姓

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

Version:1.0 StartHTML:000000230 EndHTML:000092878 StartFragment:000064868 EndFragment:000092822 StartSelection:000064949 EndSelection:000092816 SourceURL:/d/file/gt/2024-03/m2l3ycjybv1

姓氏源流

哈(Hǎ)姓源出有:

哈姓源流一

汉族哈姓,宋朝时已经有哈姓,宋版百家姓以汉族的姓氏收录,具体看宋版百家姓。

哈姓源流二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明朝时期蒙古族都尔哈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喀喇沁旗)。元末明初,迁居长葛郡(今河南许昌长葛),世代相传至今,族人众多。”哈永森,就是原蒙古族都尔哈氏族人的后代。

⑵.明朝时期蒙古族斡罗纳氏,世居秃拉河(今蒙古国图拉河),后在明朝时期改汉姓为哈氏。该支哈氏鼻祖为哈剌哈孙,公元?~1308年待考,著名元朝大臣、政治家。哈剌哈孙的曾祖就是著名的斡罗纳·启昔礼,是蒙古克烈部首领王罕的阿都兀赤(牧马人)。在王罕阴谋偷袭铁木真(成吉思汗)时,斡罗纳·启昔礼连夜走报,有功,赐号“答剌罕”,擢拔为千户,任怯薛。祖父为斡罗纳·博理察,父亲为斡罗纳·囊加台,皆有战功。斡罗纳·哈剌哈孙精通蒙古文,敬重儒学。他以功臣后裔,录掌宿卫,袭号“答剌罕”。历任大宗正、湖广行省平章政事、中书左丞相,与完泽、不忽木同理朝政。朝廷每有大政事,必与儒臣讨论。斡罗纳·哈剌哈孙还在大都建孔子庙以处国子学,对促成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前期守成的政局颇具贡献。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晋升中书右丞相。至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执政时期,因斡罗纳·哈剌哈孙不是自己的亲信,听信谗言,罢免其右丞相职,以左丞相行和林省事镇守漠北。斡罗纳·哈剌哈孙在漠北,命诸部置传车,自内地转运粮米以赈济饥民,置仓库储米以接待西北的降民,疏浚古渠灌溉,整理称海屯田,安定了漠北的统治秩序。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斡罗纳·哈剌哈孙病逝。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称哈氏,世代相传至今。

哈姓源流三

源于塔吉克族,出自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的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哈氏,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回族哈氏起源于元、明时期的中亚不花刺(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布哈拉州首府,位于泽拉夫尚河下游布哈拉绿洲的中心地带)的一个小氏族部落的王族世家。宋末元初,没落的布哈拉王族后裔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赛义德·舍姆斯丁·欧麦尔,al-Sayyid Shams al-Din‘Umar)于公元十三世纪初举族东迁,归附大蒙古汗国政府,充任成吉思汗的帐前侍卫。

木亦坚汗元年,公元1229年,木亦坚汗孛儿只斤·窝阔台(元太宗)即位后,强化了汗国中色目人的政治地位,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由此出任丰、靖、云内(今山西大同、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的都达鲁花赤(地区军政长官),后改任太原、平阳二路达鲁花赤。

大蒙古国海迷失后称制三年,蒙哥汗元年,公元1251年,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即位后,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出任燕京路总管、采访使。

薛禅汗元年,元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即位后,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被升为燕京路宣抚使。

元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被拜为中书省平章政事,统理财政,曾兼理发行中统交钞,是历史上首次发行较为正规的纸币,且“尚知限制发行”,一时之间元政府国库充裕,战事粮饷供应未曾匮乏。

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出任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后并节制陕西五路四川行枢密院所有大小官属。在陕西三年之内,民户增加三千五百六十五户,军户增加一万两千二百五十五户,税收增加六千二百二十五锭,屯田粮增加九千七百二十一担,节省和买钞三百三十一锭,得朝廷赏银五千两。

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为云南设立行省的第一任行政长官。任职期间,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大力改革行政体制,设置郡县,把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改为路、府、州、县,路设总管,府设知府,州设知州,县设县令或县尹。共“为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三,属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其余甸、寨、军民等府不在此数。”加强了元王朝对云南的中央集权制统治。到了明朝时期,在历代官员中,有哈林(通事指挥佥事)、哈铭(锦衣卫指挥使)、哈直(安庆卫指挥)、哈维新(商镇参将)、哈斯哈(潼关副将),以及随同郑和一同下西洋的大掌教哈三等。及至清朝,曾任过云贵川总督和云贵提督的哈元生,其父哈应忭曾为武昌水师提督,其子哈尚德在清乾隆初年(公元1737年)任过总兵。另外,先后任过湖广提督和贵州提督的哈攀龙,其太祖哈先闻、祖父哈云、父亲哈世荣均为通议大夫、一等待卫。哈攀龙之子哈国兴,为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的武进士,曾出任过云贵提督和参赞大臣。其弟哈国泰曾过巡捕三营千总和云南临元镇总兵,儿子哈文龙、哈文彪也分别任过四川军营补陕西提标右营守备和千总等职。

在文献《回族人物志》中记载:由于哈家多出将门,且功绩显赫,故而乾隆大帝在哈国兴病亡后,特许入祀紫光阁昭忠祠时,还致赞道:“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将种,向略趱拉,屡举险要,中道病殂,成功未告。”

哈姓源流四

源于女真族,出自明朝末期海西女真(水达达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哈达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时期,海西女真(水达达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哈达部,世居今辽宁省开原南部的哈达河畔,因此族人中就有以河流名称为姓氏者,后取谐音汉字为“哈”氏。哈达部,原属纳喇氏部落,其先人本居扈伦河(胡笼、呼伦、忽喇温,今呼兰河)一带地区。

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王朝在该地区置塔山卫,以塔刺赤为指挥同知。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塔山卫都指挥金事弗刺出,以所管人民颇多,“声息驰报未便,请设卫给印”;在呕罕河卫都督同知你哈答保奏下,明廷同意析塔山卫另置塔山左卫。塔山左卫地在今呼兰河以东至依兰县以西之地,哈达部的成员主要来源于塔山左卫,故而,史书记载哈达部与出自塔山卫的乌拉部为同一始祖纳齐卜禄。自纳齐卜禄六传至速黑忒(克锡纳)为塔山左卫首领时,或称之为“塔山前卫左都督”。今考古工作者在吉林省洮南县境出土了“塔山左卫之印”,说明至迟在速黑忒时,塔山左卫已由塔山卫东迁至塔山卫之南,约分布在今吉林省长春市的扶余、农安两县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一带。

速黑忒,为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海西女真中的大酋,“诸部畏之”。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速黑忒为族人巴岱达尔汗所杀,子孙四散逃亡。速黑忒的长子之子万(汉名王台),逃至“锡伯部绥哈城”(今吉林吉林西部)。速黑忒的次子旺住外兰(汉名王忠)率部分部众逃至广顺关(南关)外的哈达河地区(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自称部长,成为哈达部的创建者。

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王忠又被叛乱的族人所杀,其子博尔坤立誓为父报仇,岁至绥哈城迎堂兄王台来主哈达部事。王台为部长后,采取“远者招徕,近者攻取”策略,使哈达部比速黑忒时更强盛,遂自称哈达汗。当时叶赫、乌拉、辉发及建州女真所属之浑河部,“尽皆服之”。这段历史说明海西女真哈达部奠基于速黑忒,形成于王忠,至王台时达鼎盛。但王台在晚年贪财受贿,不察民情,反曲为直,“下效尤甚”,民不堪其苦,往往叛投叶赫部,“国势渐弱”。

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王台逝世,诸子争权,至子孟格布禄(蒙骨孛罗)主部事时,其他众子不服,骨肉相残,致使哈达部以往的威望化为乌有。当时,叶赫部与建州女真首领佟·努尔哈赤崛起,哈达部在佟·努尔哈赤发动的一系列统一女真诸部的过程中,不仅失去昔日霸主地位,且最终在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被佟·努尔哈赤兼并。从此,海西女真的哈达部哈氏族人,成为满族哈氏,世代相传至今。

哈姓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哈尔察氏,亦称萨哈尔察氏、萨哈集里氏,以部为氏,满语为Harca Hala或Saharca Hala,汉义“黑貂皮”, 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尼马察(今吉林浑江西南部)、海兰(今吉林和龙以西海兰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卦尔察(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哈氏、萨氏、俞氏等。

⑵.满族哈尔拉氏,亦称哈雅拉氏,满语为Harla Hala,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哈氏。

⑶.满族哈勒塔喇氏,满语为Haltala Hala,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哈氏、韩氏等。

哈姓源流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鄂温克族、土家族、裕固族、土族、彝族、苗族、羌族、傣族、侗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元、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哈氏,世代相传至今。

哈姓迁徙分布

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四百四十五位,望族出长葛郡、金山郡。哈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今江苏省的南京市,江苏省的盐城市,吉林省的松原市、辉南市,陕西省的榆中县、彬县,河南省的焦作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哈塔西尔县,黑龙江省的富锦市,青海省,福建省的泉州市惠安市,云南省的昆明、丽江市、大理市、红河州、楚雄州、曲靖市,山东省的蓬莱市、聊城市东昌府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青铜峡市,甘肃省的兰州市、张掖市、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平凉市,河北省的河间市、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秦皇岛市、肃宁县,辽宁省的海城市、营口市、本溪市,四川省的阿坝州松潘县,重庆市的忠县、石柱县,北京市,安徽省的合肥市、滁州定远县,贵州省的六盘水市等地,均有哈氏族人分布。

哈氏名人

哈八石

元代回回官员兼诗人(1284-1330),在保留回回名的同时,又取了中国姓名“丁文苑”。

哈辉

女,回族。生于陕西汉中。2000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古典音乐演唱家。中国国学推广大使,目前研创新雅乐。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八大名人,你知道哈尔滨市的哪些名人?

哈尔滨,简称“哈”,古称上京、会宁府、阿勒锦,别称冰城,是黑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哈尔滨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哈尔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国两朝”发祥地,即金、清两代王朝发祥地,金朝第一座都城就坐落在哈尔滨阿城,清朝肇祖猛哥帖木儿出生在哈尔滨依兰,金源文化由此遍布东北,发扬全国,是热点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素有“冰城”、“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称。哈尔滨市自古至今都是人才济济之地,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聊聊哈尔滨市的七大名人,你们都知道哈尔滨的哪些名人呢?

完颜阿骨打

完颜阿骨打(1068年8月1日—1123年9月19日),汉名完颜旻,虎水(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人。金朝开国皇帝,父为金世祖完颜劾里钵,母为翼简皇后拿懒氏。

天庆四年(1114年),起兵反抗辽朝,收国元年(1115年)正月,建国号“金”,年号“收国”,建都会宁府。同年十二月,加号大圣皇帝,次年改年号为天辅。在位期间,把猛安谋克制度改为军事行政组织。天辅三年(1119年),颁行女真文字。天辅七年(1123年)八月,领兵返回上京,经过部堵泺西行宫,病死于途中,谥号武元皇帝,庙号太祖,葬于睿陵。皇统五年(1145年)十月,增加谥号为应乾兴运昭德定功睿神庄孝仁明大圣武元皇帝。完颜阿骨打作为女真部族奴隶主的总首领,完成了建国、破辽两件大事,推动女真族的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爱新觉罗·孟特穆

爱新觉罗·孟特穆(1370年-1433年),又名猛哥帖木儿,明朝建州女真人(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人),明代斡朵里部首领。宣德八年(1433年),杨木答兀勾引嫌真兀狄哈首领弗答哈杀死猛哥帖木儿和长子阿古等人。作为清王朝的开山肇祖,孟特穆被称为清朝肇祖原皇帝加以尊奉。

赫舍里·索尼

索尼(公元1601年—1667年),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开国功臣之一、一等公爵,孝庄文皇后指定辅助康熙帝的四位辅政大臣之首。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时候,因为索尼父子及赫舍里·硕色兄弟皆通晓国书(满语)及蒙、汉文字,特命硕色与赫舍里·希福一起在文馆做官,赐号“巴克什”。

授索尼一等侍卫之职,并从征界籓、栋夔。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崩后五日,睿亲王多尔衮在三官庙召见索尼议谈册立之事。经过了一番争议,决定奉六岁的皇九子福临即位。顺治五年(1648年)睿亲王多尔衮遣派索尼祭奠昭陵,贝子屯齐揭发索尼与图赖等密谋立肃亲王豪格为帝,罪应处死,最后减轻处罚。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亲政,召令索尼回京,官复世职。累进一等伯世袭,擢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驾崩,遗诏让索尼与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同辅政。康熙四年(1665年),其孙女赫舍里氏成为康熙帝的首任皇后(孝诚仁皇后)。康熙六年(1667年),索尼去世,谥号文忠,其三子索额图继承大学士、辅政大臣之位。

萧红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李敖

李敖(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男,字敖之 ,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思想家,自由主义大师,国学大师,中国近代史学者,时事批评家,台湾作家,历史学家,诗人;台湾省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2008年任满,宣布退出台湾省政坛。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以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

“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有《北京法源寺》、《阳痿美国》、《李敖有话说》、《红色11》等100多本著作,前后共有九十六本被禁,创下历史纪录,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李敖大全集》是他大部分著作的合集,共80册,凡3000万字。2005年9月访问大陆,在北大、清华、复旦三所顶尖高校发表了名为“金刚怒目、菩萨低眉、尼姑思凡”的系列演讲。2018年3月18日,李敖在台北不幸过世,享年83岁。

梁晓声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成市泊于镇温泉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谢家麟

谢家麟(1920年8月8日-2016年2月20日),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被誉为“中国粒子加速器之父”。

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51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1960年,成功研制中国肪冲功率最大的速调管和我国最早的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30MeV电子直线加速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5年,获胡刚复实验物理奖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2年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6年2月20日,谢家麟先生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

孔令辉

孔令辉,男,汉族,1975年10月18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世界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有“乒乓王子”之称。历年来在国际乒联公布的世界男单排名中位居前列。世乒赛、世界杯和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大满贯”得主。2006年正式宣布退役,任中国女子乒乓球队教练。2013年正式担任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主教练 。2017年5月30日,中国乒乓球协会决定暂停孔令辉中国女乒主教练工作,立即回国接受进一步调查和处理。

重庆一村上百人姓“哈”火爆网络 村民:欢迎来打卡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村民哈藏军(左)和孩子们

日前,#重庆一村上百人姓哈#引发网友热议。2月22日,上游新闻记者走进“上百人姓哈”所在地忠县兴峰乡中伏村哈家坝。

谈及因姓氏走红,质朴的村民们欢迎网友来中伏村哈家坝打卡,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

42岁的哈藏军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只有春节才回哈家坝与家人团聚。初到广东时,因为“哈”这个姓氏很少见,给刚见面的同事带来了不少欢乐。

哈藏军说,同事听到名字的第一反应就是哈哈大笑,“因为我们在厂里上班要填写名字,同事看到身份证就问,怎么还有这个姓,一下就笑起来了。”

△村民哈康红(右)和女儿

△村民哈康贵

村民哈康红说,“我听老一辈说湖广填四川,总共八弟兄在石柱县西沱那边,之后一个老辈子搬到哈家坝这边,搬过来后发展了百多人,目前还经常在走动。”

忠县兴峰乡中伏村支部书记邹盘介绍,“我们村哈家坝总共有39户125人,基本上全部都是姓哈,原来有一些户居住比较分散,自从公路通了,自来水解决了,这些散户就从偏远的地方集中搬到哈家坝这个地方来了。”

姓氏源流

根据百度百科,哈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苏、湖北、河南和西北等地。

哈(hǎ)姓源出有:

源流一:汉族哈姓,宋朝时已经有哈姓,宋版百家姓以汉族的姓氏收录,具体看宋版百家姓。

源流二: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三:源于塔吉克族,出自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的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四:源于女真族,出自明朝末期海西女真(水达达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哈达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五: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六: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乙竹 通讯员 吴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