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中秋】
敦煌篇
中秋拜月
文/马良宝
又逢一年中秋月,明月当空,化解了秋的寂寥,也抚慰着游子思乡的褶皱。拜月、赏月,都源自古人对月亮的崇拜,敦煌中秋拜月的习俗,也正印证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圆满的追求。
敦煌拜月源于唐代,今天的敦煌拜月仪式多可从唐本中溯源,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这一民俗传统。在敦煌藏经洞所出的写本中,也更多地反映出了中秋拜月仪式的风俗。根据敦煌藏经洞文书《吉凶避忌条项》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八月)六日神一名,天公字大华,日字长生,月字子光,北斗字长文,太白字文君,东方朔守祖常”。由此可知:月在古代敦煌地区,是六神之一,这也显示出唐宋时期的敦煌地区非常重视月神。
在敦煌壁画中,与“中秋”有关的壁画就有很多,比如莫高窟第35窟壁画中的“手托日月的十一面观音菩萨”。菩萨左、右手上分别托着太阳和月亮。而菩萨右手中的月亮,清晰地描绘着捣药玉兔、桂树和金蝉。
古代敦煌民众是如何拜月的?这可以从唐代诗人李端的《拜新月》中有所了解:既要登上专门的“拜月楼”,而且拜月人大多是以盛装打扮的女性为主。同时,文书中也反映出古人拜月时的祈愿内容:祝福家人长寿、家庭团圆、有情人得以团聚。
月饼是中秋拜月的主要供品,敦煌月饼俗称“锅盔”,制月饼也被称为“打锅盔”,制作时,发面兑碱,掺入香油、花椒、香豆粉等香料,反复揉匀后,直径足有30公分,厚度也达到5公分,然后在饼的边缘捏上装饰的花边,中间描画有关月亮的各种图案蒸制而成。
中秋之夜,每个家庭要在院内月光最先照到的地方摆上香案,依次摆放供品,月饼要立放于主要位置,月饼前放置小香炉,中间摆放呈锯齿形状的西瓜,除此,还要摆放苹果、桃子、红枣、甜瓜、葡萄等水果及美酒等贡品。当皎洁的满月冉冉升起,主人便带领全家向月亮神焚香叩拜,并祭酒三杯。之后,全家人吃着月饼,饮着美酒,赏着明月,团团圆圆,其乐无穷。
近年来,每逢中秋,敦煌会组织大型的中秋拜月活动,集体拜月参与的人数众多,仪式感也更强。仪式开始前,要在面朝月亮的舞台上摆放香案,之后,身着汉服的礼仪小姐姐依次上场,恭敬地把供品摆放在香案上,月亮升起的时候,主持人身着汉服,走上舞台,洒酒祭拜,颂念祝文,祝文诵读完毕后,点燃焚烧,众人随之揖拜,而后,在众人的焚香祈愿中拜月达到高潮。
中秋拜月这一民俗传统在敦煌有着广泛的传承人群和文化空间,每到中秋,城乡群众自发组织拜月活动,寄托希望,祈祷幸福团圆。另外,有组织的集体拜月仪式更是促进了中秋拜月这一传统深入民间,促进了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和发展。
《全唐诗》中,仅以中秋赏月为主题的就有111首,出自65位诗人之手。宋词中中秋词更为壮观,共达210首之多,多以“中秋”“月夕”为题,内容描写月色、思乡、思亲;高频词有嫦娥、玉兔、蟾蜍、桂树、月宫、琼楼等。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浩浩长空,明月依旧。穿越千年岁月,敦煌拜月亮这一传统民俗历久弥新,在传承本土优秀文化的道路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来源:【中国食品报】
在我国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胜过年。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月亮,心中顿生无限遐想与相思之情。迎寒、拜月、赏月、玩月、吃月饼、观燃灯……古人过中秋的仪式感,也在这份隆重与期待的心绪中尽数体现。
明清流行送月饼
明代有了关于中秋节吃月饼更为确切的记载。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
月饼上的装饰图案是一个个手工绘制的吗?其实人们早已研制出了月饼模子。首先把木块挖出凹槽,底部雕上嫦娥、玉兔、麒麟、双鱼等吉祥形象,然后将和好的面粉和馅料放进模具定型,最后翻转模子敲打压紧,印制有纹样的月饼便成型了。月饼的种类也比较丰富,有直径一尺的大月饼,也有小如铜钱的袖珍月饼。月饼馅儿更是花样迭出,有枣泥、豆沙、桂花、麦芽糖以及木瓜等。不过这种木瓜是硬皮木瓜,不能生吃,削皮煮熟,用糖腌成蜜饯,再做成月饼。
明代时期中秋习俗也有了很大变化,中秋节不再以赏月活动为中心。在明代刘侗、于奕正编撰的《帝京景物略》里有对中秋节的大段描述,其中没有对赏月的记载,取而代之的是对祭月的详细介绍。可以说,拜月祈福是明清时期中秋节最隆重的内容,亲人团圆成为中秋节俗的明确主题之一。中秋节前回娘家的已婚妇女,中秋节这天必须返回公婆家,因为这是团圆节。同时,重视亲友之间的人情往来。
在明代,“吃月饼”已成为中秋节固定风俗。中秋节所食之饼除了“月饼”叫法外,还有“团圆饼”“团饼”等叫法,正德年间《建昌府志》中便称:“中秋,登楼玩月,多用西瓜、团饼,亦取月圆之义。”
明代时人们过中秋还出现了新气象,那就是月饼成为时人过中秋节之必备,现代流行的中秋送月饼风俗已开始流行。崇祯年间《嘉兴县志》称:“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西湖游览志》也有相同说法:“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不仅南方人喜欢中秋送月饼,北方人亦然。嘉靖年间《威县志》记载:“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
中秋送月饼风俗是怎么形成的?据说缘于“走月”活动。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饼”就更为流行了。清代的乾清宫内曾供奉高达几层的“月饼山”,垫底的巨饼直径达好几米,山顶的小饼却只有3两重,直径还不到7厘米。皇帝中秋拜月后,会把最小的饼赏赐给宠妃,中间层的月饼敬奉太后,最后把垫底的大饼分成很多份赏给王公大臣,众人皆大欢喜。
买兔儿爷观燃灯
清代宫廷把月亮里的玉兔称作“太阴君”,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月就变成了祭兔儿爷,游赏性质更为突出。
在中秋夜,孩子们会被母亲安排出来到大街或集市上买“月光马儿”,此时月神嫦娥就变成了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这是清代祭月的重要物件。孩子们还可以在这一日以“月宫玉兔祭司”身份,买到心仪的兔儿爷玩具回家。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简单赏月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广东,家家户户会在节前十几天用竹条扎灯笼,做成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点燃蜡烛,用绳系于竹竿、高树、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以及其他形状,挂于家中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挂高灯,可以有数丈高,一家人聚于灯下,欢饮温馨。平常人家则会竖一旗杆,挂上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阑珊,规模不亚于元宵灯节。
历代文人咏中秋
历代的文人墨客们对中秋佳节有着独特的情怀,因此诞生了许多与中秋有关的诗词。这些诗词承载着古人的思念与祝福。
唐代张祜《中秋月》:“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张祜的这首中秋诗歌,和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一样都是怀念亲友,但两人的心境又略有不同。晚唐诗人杜牧对张祜的诗十分推崇,曾写过“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这样的句子。
晚唐诗人皮日休写了一首《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这个中秋节,皮日休看到桂花从天而降,不由感慨: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这首词,堪称中秋诗词中的经典,拿出其中任何一句,都称得上是千古名句。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7年未得团聚。此刻,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900多年来传诵不衰。
与其他伤怀的诗词不同,苏轼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揭示一个道理: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这一年的中秋,苏轼与苏辙两兄弟终于团圆。二人一起泛舟赏月,过了一个团圆的佳节。但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别地赴任,于是在临别前苏辙写下《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宦游茫茫,前途未卜;亲人相隔,幽幽愁绪,别样的深沉。本来是欢乐的手足相聚,到头来却是迎来生离别的无奈,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必然吧。
南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碧空万里,水波不兴,月照湖面,寰宇澄澈。泛舟湖上,以长江之水为酒,把北斗星当酒杯,再请天上的星辰万象作为宾客来,和自己一起细斟慢酌。此情此景,没有天地物我,不知今夕何夕。这种壮阔、这种豪情,遍观宋词,无以复加。
回忆起以前的中秋节,南宋辛弃疾写下了《一剪梅·中秋元月》:“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辛弃疾闻着桂花香,在月下喝着美酒,日子非常惬意。再看今年的中秋,同样的地点,同样的酒杯,却没有了天上的明月,被雨水取而代之。不是每个中秋都有月亮,也不是每一刻都十分美好。与其遗憾不已,不如举杯饮酒,从容歌唱。岁月的一朝一夕,一城一池,无不在每一段寻常的生活中,每一个从容的微笑里。
南宋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悭。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天应有意故遮阑。拍人间。等闲看。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直待黄昏风卷霁,金滟滟,玉团团。”
那年的中秋,陈著满怀喜悦。早上下雨晚上天晴,下雨时,诗人喜爱小雨淅沥的景象,雨晴后,月亮如玉般皎洁,诗人不胜欢喜。
元代张养浩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折桂令·中秋》:“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张养浩在这个中秋之夜说,良夜长,不如一醉方休。月光通透、明达,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树上。澹澹清夜,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
作者引吭高歌,对月起舞,只愿问问那月中的场合,这般良夜美景,如此动人心弦,此时此地,何不纵情一醉?
(王宁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3年09月22日06版)
(责编:王 宁)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中秋节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举行。从古至今,中秋节一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向往。让我们来看看2023年中秋节是哪一天,有哪些有趣的庆祝活动吧!
2023中秋节具体几月几日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2023年中秋节为2023年9月29日星期五。2023年中秋节为9月29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3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2023中秋国庆放假连在一起。共放假8天。中秋节、国庆节:9月29日至10月6日放假调休,共8天。10月7日(星期六)、10月8日(星期日)上班。
2023中秋节习俗简介
1、饮桂花酒。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2、赏花灯。花灯也就是灯笼,本是民间的一种工艺品,主要用途是照明,中秋节花灯是艺术产物,古代到了中秋节这天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会相邀赏灯。
3、祭月(拜月)。祭月,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在古代,广东部分地区的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的习俗。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而后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4、猜谜。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
5、吃月饼。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
中秋节象征意义是什么
亲人的团圆、丰收、富足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又称月夕、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来源:闽南网综合
年年中秋,月饼是大家都会购买的商品,超市、商场的展台堆满了月饼产品。但中秋节一过,月饼展台统统“消失”,堆积成山的礼盒也不见踪影。节后没卖完的月饼都去哪了?
没卖完的月饼如何处理
近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多个商超发现,中秋过后,一些超市里的月饼正在进行打折促销,盒装月饼纷纷变成单只“零售”。海淀区四道口物美多点超市里,一名月饼销售人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如果月饼在中秋节后仍未售完,厂家会拉回原厂。
北京商报记者就此求证该超市销售的月饼品牌御厨坊,御厨坊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对节后月饼通常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超市里在售的月饼会在中秋节当日下午就开始进行1-2折亏本甩卖。礼盒装月饼会把盒子留下,里面的月饼促销甩卖。对于工厂里面剩余的库存月饼,往往会低价处理,或免费送给敬老院、职工食堂等,以免食物浪费。
“月饼一折甩卖当然会亏本,但是剩下货不处理更亏。一过节就没人买礼盒了,必须处理了。”御厨坊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留下来的月饼包装,完好无损的包装盒第二年可以用,但会根据厂家情况来看,如到时更换了新版,老盒子就卖废品。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月饼具有时令销售特点,过了中秋节,月饼的消费需求断崖式下跌。如果是未经使用的包装,从节省成本的角度,可以继续使用;但如果是已经包装使用后再行拆除,就存在卫生、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不应继续使用。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很多月饼产品不能跨年,必须及时清仓。国家将在第四季度进行严查食品安全的行动,所以很多企业都会把月饼做清仓处理。体现了整个行业已经意识到品牌效应、食品安全在运营当中的重要性。
沈萌认为,要正确处理好节后月饼剩余问题,还需商家结合往年消费数据提前预测,有关部门进行监督,保障食品安全。
估量生产,节前卖完
海淀区大钟寺盒马鲜生的工作人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除了美心等高端品牌不打折,一般月饼产品都会在节前两周开始进行打折促销,中秋一过盒马将不再摆放月饼。而在节前,盒马里的月饼摆放占据了很大空间,展台连成片。
对此,北京商报记者联系了盒马月饼的生产厂家南昌屏荣食品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月饼制作前公司就会根据接单、排单情况进行今年月饼的产品制作,并保证在节前两周内售完,不会有月饼剩余的情况。
朱丹蓬表示,现在一些月饼制作商会采取“以销定产”的策略,即根据以往数据来安排制作,在订单量差异不太大的情况下,制作商宁可缺货也不会留太多库存。这是比较成熟的企业的一种做法。随着大数据体系的日益完善,对于品牌方在产能的控制上提供了非常好的加持。
过期月饼会变成啥
在1688平台上,北京商报记者搜索到许多“回收过期月饼”的厂家。厂家说明中写着“回收过期食品,加工处理生产成猪饲料鱼饲料宠物饲料等动物粮食。”
而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处理节后月饼也是大难题,在社交平台上,网友纷纷“大展神通”。有的网友月饼就米饭↓
有的吃不完选择丢掉↓
有的家里每天早饭都变成月饼↓
有的二次创作,研发出月饼小吃↓
还有的网友说,月饼还是交给高校食堂阿姨去“创作”↓
你家今年收到了什么牌子的月饼?吃不完的月饼打算怎么办?欢迎转发评论告诉我们!
北京商报记者 白杨 实习记者 张函
图片来源:记者拍摄、相关微博截图
知多一点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秋节、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来源:百度百科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