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星座

羽书是什么意思 羽书吴伯箫

发布时间:2024-05-30 03:27:28作者:稳走感情路来源:互联网

羽书是什么意思 羽书吴伯箫

本文目录一览:

吴伯箫《羽书》剽窃案及其他

《羽书》遭剽窃与冒名的“吴伯箫”

1941年5月,被收入巴金主编“文学丛刊”第七辑的吴伯箫散文集《羽书》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大约一年半之后,北京《吾友》杂志公布该刊一年来遭遇的抄袭事件,其中一例,是化名吴鼎甫者对《羽书》集内散文的抄袭。又,与此次抄袭事件差不多同时,上海某杂志上却又有冒吴伯箫之名发表的另外一些文章……这种种好事与坏事,当时远在延安的吴伯箫本人均一概不知。

而到了1949年7月北平第一次文代会期间,从东北赶去参加会议的吴伯箫与巴金见面,巴金第一句话就问:“你的稿费收到了吧?”这一问,更是把吴伯箫问愣了。

我有点吃惊,我没有把稿费跟出书联系起来。说:“什么稿费?”“你的《羽书》的稿费。”我才想到巴金同志正是《羽书》的抚育恩人。

“还有稿费么?”

“寄给你两次稿费,你没有收到?”

“稿费寄到哪里?”

“济南。”

“抗战八年我都在延安啊。”

“哎呀,这里边有鬼,受骗了。《羽书》一出版,我们就寄稿费给‘你’。‘你’收到以后,用左手写一封信给我们,说是右手在跟敌人作战受伤了,希望再寄一点稿费养伤。我们就又寄了第二笔。……”

“是啊,真是受骗了!”心里想:冒名的人该是谁呢?

令吴伯箫惊讶、尴尬的还不止于此,当他开完会回到长春,竟然又在斯大林大街附近的旧书摊上看到一本记载他“死讯”的小册子《在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文化人》。这个小册子我一直没找到,但温州已故诗人莫洛所著《陨落的星辰——十二年来中国死难文化工作者》(上海人间书屋,1949年1月初版发行)也有一篇《吴伯箫》,却也有差不多相同的说法:“后来他回到济南,全家被日寇杀戮,并强迫他参加和运,他正义拒绝,惨遭酷刑,以致残废,其当时生活艰苦,赖卖文度日,后贫病交迫,在一风雨之夜,默默死去”。只是“默默死去”一语与那本《在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文化人》所云“被敌人活埋”不同,应该不是同一本书。不过莫洛的孙女后来写过一篇博文,猜测其祖父的记载可能受到当时上海《杂志》张金寿文章的影响,此文说在济南遇到了“事变前文艺界鼎鼎大名的吴伯箫先生”,而在张金寿笔下,这位“吴伯箫先生”“两条腿坏了,勉强蹭着走,远一点路便不行。他苦得很,最近正欲卖书,文人到卖书的程度,可以想见其如何贫困。” 张文又说:“吴先生言语甚为凄惨,他说:‘我如果不死我们还见得着的。’这是我们告辞时的末一句话。他的肺病程度甚重,且又贫穷,疗养谈不到,所以好起来是颇费时日的。他现在住在他弟弟家,仍不时写文章,往上海的《文潮》,山东的《中国青年》,北平的《吾友》发表,真是苦不堪言。”

由张文言及北平《吾友》再联系邵燕祥《想起了吴伯箫》中的一段话,《吾友》抄袭案、《羽书》稿费冒领案、济南“吴伯箫”投稿上海案似乎就慢慢呼应起来了。

邵文回忆他最早知道吴伯箫就缘于此次《吾友》抄袭案:“大约1943年或1944年前后,沦陷区北京有一家名为《吾友》的期刊发表了《灯笼篇》,那浓郁的乡风诗情一下子吸引了少年的我。过后登出启事,说是投稿者从吴伯箫的《羽书》抄袭而来。从此知道有吴伯箫其人,《羽书》一集,心向往之。”

沿着这条线索,我先找到了《吾友》,1944年未见记载,1943年2月却意外先看到了一篇署名“方坪”的读者就《羽书》抄袭案专门为杂志撰写的《关于〈灯笼〉的“谜”》,以他与吴伯箫在晋南共事一段的亲身经历证实了济南吴鼎甫冒名顶替而又抄袭《羽书》之“谜”:“当去年暮秋,我投身新的环境时,吴伯箫却早回延安了。显然的,《羽书》的作者是吴伯箫,而不是现在济南的吴鼎甫了。有人说:人生是谜,最好不探究竟,这样活下去,才能算好的生活。但是,我应该奉劝吴鼎甫先生,不要为了原作者不会登报声明,而冒名顶替,偷他的文章已经够了,但偷他的名字,未免不近人情,生财之道是很多的,千万不要发昧心财,其实千字二元的收入,能值几何呢?请不要成名心切,想列入作家之林,还是关门读书,以待来年吧。虽然,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抄袭者应受如何处分,但就事论事,却总不大好呢!”

果然,接着往前翻,终于在1943年年初的三卷二期找到了“编者”的启事《一年来的抄袭》,其中涉及吴伯箫《羽书》的是这样一段:

经本市杜志元君及本报稿友胡秉君来函谓《灯笼篇》一文原刊于上海文化生活社之文学丛刊《羽书》一书中之五十五页,题名《灯笼》,作者名为吴伯萧(萧,当为“箫”,原书印错。子张按)。胡君并将原书附来,并谓“最好与作者去一信询问,是否即其本人,因或者他将原稿交沪上,但出版与否不自知。该文文章极好,如系吴伯萧本人,倒可请他多写稿的。”查《羽书》于三十九年五月初版,在上海发行。吴君寄本社之稿除已刊之《灯笼篇》外,尚有《黄雾之花》一篇未刊,所用稿纸印有“丁夫自用原稿纸”字样,题上用有“丁夫”二字之小章,署名下有“吴鼎甫”之方印,文末又有“吴伯萧”之方印。吴君原住济南,《羽书》中各文末亦印有作于济南或青岛之字样。由此种种《灯笼篇》及《灯笼》作者出自一人,当属无误。

由此可知,署名吴鼎甫、刊载于《吾友》第二卷第八十八期(1942年10月21日)之《灯笼篇》,其实就是《羽书》集里头的《灯笼》,而所谓吴鼎甫、丁夫、吴伯箫(原署“吴伯萧”)云云,也皆为同一位冒名者。抄袭更兼冒名,真可谓盗名欺世而又用心良苦。

我也经由曲曲折折的路径,找到了这位济南“吴伯箫”在同时期上海《风雨谈》杂志上的冒名之作,所写文章除署名“吴伯箫”或“吴伯萧”之外,往往另有“历下讝諺斋”的落款,而那些文章的内容与写法与真实的吴伯箫大相径庭,却是一看即知。不过同时也看得出,这位“济南吴伯箫”于文史、文学的确也非外行,甚至还颇有一些考证、批评的功底,实事求是言之,也该算得上一位水平不低的文人墨客。而他之所以一定要冒“吴伯箫”之名行抄袭、发表之事,推想起来大略不外乎两端:一是出于什么原因穷愁潦倒,借此蒙骗些稿酬;二是此人对吴伯箫在山东前后的情况有所了解甚至相当熟悉,估计吴伯箫在延安不会知情,乐得盗用一下吴伯箫文名实现发表作品和赚取稿酬的目的。果然,除了北平《吾友》的抄袭启事,在济南和上海等地的冒名就都一路顺利,着实成功蒙骗了不少人(包括巴金和那位在济南“遇见”他的张金寿)。远在延安的吴伯箫本人更是完全被蒙在了鼓里。

可是也幸而没有被延安的政治审查者看到,否则正如吴伯箫晚年所言:“搞这种伎俩的人也许穷极无聊只是为了赚点稿费,实际上那却是硬把人往粪坑里推的行为。”因为“若是刊物落到‘理论权威’的手里,那不会被看作是‘通敌’的罪证吗?”

到这里,关于《吾友》抄袭、《羽书》稿酬被冒领、冒名发表论著以及张金寿济南采访诸案总算大致交代过了,能够确定的是,几个案子的作案者其实只有一个,即落款“历下讝諺斋”者,而其真名究竟是否“吴鼎甫”或“丁夫”,可就不得而知了。

在补订拙编《吴伯箫年谱》过程中,我也曾与《吾友》抄袭案的见证者邵燕祥先生讨论到此事,而邵先生在为这部年谱撰写的序言里也再一次谈及他对该案的看法,殊多趣味,这里限于篇幅不便再作征引。好在《年谱》即将问世,届时感兴趣者或者可以找来看看。

王统照、巴金与《羽书》出版

《羽书》是吴伯箫第一个正式出版的作品集,也是使他跻身于京派散文后起之秀、奠定文学史地位的标志性成果,1941年5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翌年1月出版桂林1版,1982年12月又由广东花城出版社重版。

遗憾的是,如此重要的集,作者吴伯箫却对其当初在上海、桂林的出版毫不知情,连稿费也遭冒领。而四十余年后重版本问世的时候,吴伯箫又已过世数月,竟也未能看到。

不能不令人叹惜再三。

好在重版本的前面,补上了当初王统照撰写的序言,后面又增加了吴伯箫生前写就的“代跋”——《〈羽书〉飞去》,将《羽书》曲曲折折的出版过程作了详尽的交代,总算较为圆满,遗憾中遂有欣慰。

于这篇“代跋”——《〈羽书〉飞去》中,吴伯箫在回顾了卢沟桥事变后将《羽书》稿本 “托孤”给王统照剑三的往事之后,接着就提到第一次文代会巴金见到他询问稿费是否收到时的情景,除了对稿费被冒领的意外,一句深情的感激话语亦随之道出:“我才想到巴金同志正是《羽书》的抚育恩人。”

事情过去近80年,当事人都早已不在,要想搞清《羽书》从剪贴稿本变身为正式出版物的细节,或已不易。特别是王统照先生是如何转交巴金而巴金又如何将之列入“文学丛刊”第七集的细节更是难以窥知。对此,吴伯箫本人也留有遗憾:“第一次文代大会,剑三晚到两天。郑振铎先生忙着邀巴金同志等作陪在翠华楼替他洗尘。席间大家畅怀交谈,真的‘把杯痛饮’,我竟忘记问起写序的事,更没谈起《羽书》的出版过程。”由此,《羽书》序言的撰写和出版过程成为文学史中失落的环节。

不过,文学史的意义却还是因《羽书》的出版而产生了。盖《羽书》者,乃吴伯箫1930年代初北师大毕业后重回山东从教期间所作散文的结集,写作时间集中在1933至1936年的四五年中,数量不过18篇,上海竖排版页码为118页,花城横排版加上序跋也不过百余页,实在说不上厚重。不过在吴伯箫,这几年倒是他写作的自觉期,晚年回忆录《无花果》提及这一段,有“梦想以写作为业”和“梦做得最熟的时候”之语,又说:“那时不自量力,曾妄想创一种文体: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结构,内容是主要的,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鸟兽虫鱼;感情粗犷、豪放也好,婉约、冲淡也好,总要有回甘余韵。体裁归散文,但希望不是散文诗。”对“文体”的自觉也的确在这时期的作品中多有体现,《山屋》《马》《灯笼》《羽书》《我还没有见过长城》《几棵大树》以及没能入集的《天冬草》《海》就都是发表后广受好评的名篇。如把这些散文与同时期何其芳、李广田等人的作品比较,可以感知他们在文体风格上的某些相似特征。

当然,种种阴差阳错构成的必然和偶然导致《羽书》及其作者不能全面而及时为更多读者所注意,造成了接二连三的遗憾。直到近40年后才被有眼光的评论家和文学史家介绍到文学史著作中,不少篇章也被收入各种现代散文选本,却又是幸运的。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我本人就参加过一部《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编写并有幸撰写了40年代散文一章,其中就将《羽书》与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钱锺书的《写在人生边上》、冯至的《山水》、王了一的《龙虫并雕斋琐语》并列介绍,那或许是大陆高校教材第一次专节介绍吴伯箫的早期散文。而我当时所借鉴的则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学者司马长风在其《中国新文学史稿》所持的观点,即吴伯箫早期散文代表了一种现代散文的豪放风格。

就《羽书》集本身言,也还有另外的遗憾。一是同时期写的另几篇散文如《天冬草》《海》《记岛上居屋》《雨》《黑将军》《理发到差》未及收入集子,而且出版时封面上的作者名字被排成了“吴伯萧”。“箫”为竹字头,“萧”则为草字头,也的确容易混淆,故直到巴金晚年写信给吴伯箫,写的就仍然是草字头的“萧”。

不管怎么说,小小一本《羽书》,故事不少,遗憾也多。可话说回来,如果不是王统照不负友人之托将之付与巴金,而巴金又不负友人之托将之纳入“文学丛刊”出版,则一切怕是都无从说起了。

从这些角度看文学史,文学史是活的、有趣的。

高级有质感的宝宝名,韵味清新,百读不厌

宝宝的名字,不仅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第一件礼物,而且还是与孩子未来息息相关的一个标签,既凝聚着父母对孩子的深情厚意和殷切期望,又铭刻着文化观念,所以,为孩子起一个好名,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艺术。那在众多的名字类型中,今天起名网就跟大家分享一些高级有质感的宝宝名,如果你喜欢这种类型的名字,那就不要错过了。

碧瑶

“碧瑶”出自《洛神赋》:“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在这个名字中,“碧”字是指青绿色的玉石,“瑶”也是美玉的意思,因此“碧瑶”指的就是美玉,作为女孩的名字,可指她们温润如玉,美好又优雅,非常有气质。在《诛仙》中第一女主角就叫碧瑶,而且由演员赵丽颖扮演的,给人的形象感是非常唯美的。

应华

“应华”这个名字是取自侯善渊《沁园春·混沌之中》“自妆分天地,三才应化,山川华丽,秀野兰芝”这句诗中。其中应字寓意为通达、响应;华字的本意为荣华和光耀的意思,在给宝宝起名时刻引申为富贵和显耀的生活。

庭槐

“庭槐”这个名字取自吴淑姬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小重山·春愁》“庭槐影碎被风揉”中提取起名,寓意着孩子茁壮成长,吉祥如意,幸福美满之义。“庭”这个字用作人名意指堂堂正正,正义无私,吉祥富贵之义,“槐”是一种落叶乔木,在起名中寓指清新爽朗、蕙质兰心、贤良淑德。

青黛

光听这个名字,就会让人联想到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并且,这也是一个很独特的女孩名字,是一种中药名,该中草药的别名还有青蛤粉、青缸花、蓝露、靛沫花等,属于爵床酬科植物。读起来非常的有韵味,让人感觉到有一种古典气质美。

梦菲

“梦”拼音为“mèng”,原义是指睡眠中所产生的一种幻象,后又引申指想象等。“菲”拼音为“fēi”,原是一种植物名,也用于形容花草的香气很浓。“梦菲”用于女孩的名字很合适,二字皆是比较女人化的字眼。“梦菲”可指女孩有一种迷人的吸引力,让人看了她之后,恍若梦中之见,美得如痴如幻。

羽书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羽书是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给人一种唯美的意境。羽字带有自由、逍遥、志向等含义,书字则是形容宝宝有内涵文化等;名字的整体寓意可引申表达为自由翱翔、前程似锦、大展宏图。

承允

“承允”是一个褒义的汉语词语,指应允、许诺,作为男宝宝名字,延伸出了具有优秀品德、诚实守信的含义。名字既带有古风的文艺,又弥漫了中国传统取名的经典大气,适合作为姚姓男孩名字。

熙鸿

在“熙鸿”这个名字中,熙字不仅代表光明,也代表兴盛的意思。鸿表示的是大,比如鸿途、鸿运、鸿博等。给被寄予无限期望的男孩取名“熙鸿”,表示父母希望孩子能够从小就立下远大志向,而且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自己创造光明的未来。

世阳

“世”在这里可以取世界的意思,“阳”是取自太阳,用作人名意指阳光,开朗,积极向上之义。所以,给在温馨家庭氛围出生的男孩取名“世阳”,表示孩子会像阳光一样让世界感觉到温暖。

本文为起名网首发,禁止转载。

吴伯箫,一个连续入选教科书的散文家,3个写作境界实至名归

现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

吴伯箫的散文在上一世纪60-90年代备受推崇。各种教科书及散文选本都收录有他的作品。比如《山屋》、《难老泉》、《猎户》等。最早在1966年,《记一辆纺车》就被选入函授学校教学篇目,1977年选入华中师范学校教材;80年代,《歌声》、《菜园小记》、《早》又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进入90年代,《南泥湾》、《我没有见过长城》、《窑洞风景》等又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在长达30多年时间里,一位散文家的作品多次选入教科书,在现代作家中并不多见。

1980年,吴伯箫在北戴河

如果说杨朔是以诗为文,托物言志;刘白羽是以景写文,气势磅礴;魏巍是以情写文,与诗情交相辉映;那么吴伯箫的散文就是在平淡中见真情,这与其他散文家截然不同。吴伯箫散文里多次写到"无花果",无花果朴实无华,看似毫无吸引人之处,却能结出香甜的果实。这可以用来比喻吴伯箫的散文:在朴实的文字,平淡的叙述中,一定会给你留下真诚的精神思索。

吴伯箫(前排中)与诗人公木等人

吴伯箫原名吴熙成,是山东省莱芜吴家花园人。在上一世纪30年代,吴伯箫求学于北京师范大学。精神上的苦闷让他不断诉之于笔端,在北京和天津的报纸上发表大量散文。兵荒马乱的时代,如何在精神上寻找一条光明之路,是吴伯箫经常思索的课题。他的作是《白天到黑夜》,后来又写了《夜街头》等散文,但遗憾的是,当吴伯箫准备出版散文集《夜街头》时,却在9·18事变中把全部文稿丢失。师范毕业后吴伯箫到青岛大学教书,又创作了《话故都》、《夜谈》等散文,后来结集为《羽书》。吴伯箫解释道:羽书就是鸡毛信,去告诉每个中国人,联合起来把敌人从中原大地上肃清。这是吴伯箫对黑暗的呐喊,对光明的呼唤。

吴伯箫

1938年,吴伯箫奔赴延安。他先是在抗日军政大学读书,随后又到前线参加战地文化宣传工作。面对生活的变迁,吴伯箫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变化,他的散文与以前的创作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风貌,从前更多表现出精神上的苦闷,情感上的虚无,虽然对未来有所希冀,但仍然表现出丝丝缕缕的怀疑。但是来到延安后,吴伯箫的思想情感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一条金光大道出现在眼前,他不再像年轻人一样哀怨和惆怅,而是有了改造世界的宏大志向。《战斗丰饶的南泥湾》、《出发点》、《夜摸常胜军》、《马上的思想》等,满怀着战斗的。

“抗大”毕业后,毛爷爷为吴伯箫题词勉励

新中国成立后吴伯箫散文又进入到一个新境界。无论在技法还是情感上,都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对旧时代的改造已经完成,对新时代的建设正在开始。怀疑和惆怅已经没有,战斗的也不再是外部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他对生活的美好和热爱,是基于自我内心的经验和自觉。这时候他创作出《记一辆纺车》、《难老泉》、《菜园小记》、《猎户》等名篇。尤其是《菜园小记》和《猎户》,成为学生诵读的经典。在娓娓道来的语气,以及平淡无华的叙事中,真正达到了自然而然的艺术境界,流淌着心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吴伯箫青岛故居

吴伯箫的散文体现出3个特质:

第一:朴实无华的文风,善于在平淡中发现美

吴伯箫散文写的都是小事。即便《马上的思想》这样写朱德总司令的散文,也没有对朱德形象清晰伟岸的描述,只是把他当做一个被士兵爱戴的、语言亲切的"普通人"。这与杨朔、魏巍、刘白羽,秦牧等人截然相反。杨朔写了很多诗化散文,但也写过《三千里江山》这样的战斗小说,杏花春雨的诗意与金戈铁马的诗意是紧密相连的;魏巍描写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主题何其宏大?刘白羽热情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云蒸雾缭,有气吞山河之景象。秦牧纵横古今,感叹大千世界之变化。他们的描写都非常具象,让人感到一种"大"的气魄。但在吴伯箫这里,你看不到太多情绪激昂的描述,他仅仅是描写"一辆纺车","一座菜园","一间窑洞",一次参观鲁迅故居的经历。《菜园小记》里的菜园何其平凡,简直找不到任何出奇之处,但在平淡中却有一种生活的真正滋味:"暮春,中午,踩着畦垄间苗或者锄草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蒜在抽薹,白菜在卷芯,芫荽在散发出脉脉的清香,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真正的生活与田园乐趣,必定是平淡无奇的;真正的散文也必定是心底情感最真实的流露。与7-80年代别的散文家相比,吴伯箫的散文之所以延续到今天,并且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和共鸣力,就在于他达到"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在战斗的年代,金戈铁马肯定比个人生活中的"小感想"更加鼓舞人,但我们不能忘记,任何金戈铁马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这可以说是一个根本,一个基底。常常是这样的情况,当我们经历了生活中眼花缭乱的技巧与意识形态,以及各种纷繁芜杂的艺术思潮后,回过头来才恍然大悟:原来平淡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越是朴实无华的东西越显得珍贵!

吴伯箫与夫人

第二:真挚含蓄的感情,表达的是崇高理想

《猎户》写了打虎英雄董昆。但吴伯箫却满怀情感地描写秋天的景致:深秋的太阳,软软的衰草,成熟的高粱,成垛的庄稼……一派丰收景象。写董昆却又写了"百中老人"和"尚二叔",走到林场又写到红石岩的景致:泡桐、乌柏、刺槐……吴伯箫是白描的高手,朴实无华的语言很快就把一副景致刻画地淋漓尽致,呈现在你眼前,这的确是了不起的才能。直到散文的结尾才遇到董昆,主题有了升华:不管是狼,是豹,纸老虎,我们统统包打,要打就一定把野兽和强盗全消灭!这是在吴伯箫散文里很少出现的慷慨激昂词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定是作者真情的流露,抒发了一种很广阔的胸怀。文章的末尾:"天晴了,很好的太阳。"一个惊心动魄的打猎故事,又以平淡的太阳和日常生活作为收束,作者在太阳光里走向人间。

《早》是吴伯箫的另一个名篇,也被选入高中《语文》教科书。记叙了作者访问鲁迅故旧,对鲁迅刻在书桌上那个"早"字的感想。"早"是文章的主题,是升华点。从这篇文章我们看到,吴伯箫看似很节制自己情感的流露,但在平静的叙述中,无法掩饰内心的一种慷慨激昂。而这个情感特色,其实可以概括他全部散文写作艺术,也即:在平淡无奇的叙述之下是作者一颗滚烫的心。这是他散文的最大特色:行文非常含蓄而有节制,深处却是他对理想的炙热情感!

吴伯箫(右一)访问欧洲期间

第三:运用娴熟的白描手法,让读者身临其境

在散文《忘年》里,吴伯箫开头写到:"老张,让我还像四十年前这样称呼你吧,虽然很多同志已经称呼你为'张老'了。"称呼的改变表示着地位与身份的改变,但吴伯箫还是把"张老"当做"老张",就是一个身份"还原化"的过程,也即恢复生活的本来面目,以白描的手法记录生活和情感。这种情感非常简洁朴素,没有掺杂别的东西,所以它是纯粹而真挚的。

无论在写景还是抒感时,吴伯箫都非常熟练地把"情"与"景"结合起来,景是具有浓重感情的景,情是具有准确白描景物的情,这就传达给读者一种浓厚的信息:用真情把读者拉入作者塑造的艺术氛围中,让读者沉浸其中,运用现在的术语就是有"代入感",仿佛读者一下跳进作者营造的文字海洋里洗了个澡,给人畅快淋漓的感觉。这是一种很高的写作笔法,因为大多数作家的描写与读者体验之间是有"隔膜"的,看了半天沉浸不下去,没感觉。

王国维在谈到文学作品的意境时,提出这样3个标准:"何以谓之有意境?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叙事则如出其口。"这样就把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景物描写,叙述语言3个方面概括清楚了。吴伯箫散文可以说达到了这样3个高标准:文学语言朴实无华,有真挚浓烈且纯粹的感情,刻画景物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一个人在跟你娓娓地聊家常。

吴伯箫(前排左一)在欧洲参加文艺会议

从古至今,散文可以大体归结为这3种形式:1种是小品文,如魏晋时代的散文,现代周作人、鲁迅、汪曾祺贾平凹等人的散文;1种是文化大散文,如当代余秋雨祝勇等人的散文;1种是介于小品文与文化大散文之间直抒胸臆的散文,大多数散文都是最后一种形式,也即不是小品,不是"大散文",而是"普普通通"的散文,数量庞大,无法归类,最终有价值的不多。

吴伯箫的散文可以归结到思想情感"小品"里面。所谓的"小"是指"体量"小,描写的是日常生活本真的滋味,它脱离一时代的趣味。因为时代总会改变,在那个时代是最高标准,在这个时代未必会被认同,许多投机取巧的艺术家已经用行动说明了这一点。真正的艺术不受时空限制,就算一时被埋没,也会被重新发掘出来,因为人类生活的本质趣味从未改变。就像他赞颂的无花果:没有松的高洁,竹的挺拔,菊花的淡雅,但它结出来的果实,吃到嘴里很甜!

品读唐诗 -53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译文:轮台城头夜里吹起号角,轮台城北上空旄头星落。军书昨夜急送过渠黎,单于已侵入金山西。从哨楼西望烟尘滚滚,汉军屯扎在轮台北。上将持旄节率兵西征,黎明吹笛大军起程。雪海四边击鼓声升腾,三军呐喊阴山震动。敌营杀气弥漫云间,战场的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头寒冷马蹄冻脱。亚相勤于王政甘愿辛苦,立誓报国平定边乱。古来青史留名者屡见不鲜,如今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注释:轮台:地名。封大夫:指封常清,时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旄头:二十八宿中的昴星。“旄头落”为入侵者失败之兆。羽书:紧急军事文书。渠黎:汉西域诸国之一。单于:匈奴首领。金山:指天山主峰。戍楼:指边防驻军的瞭望楼。汉军: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上将:指封常清。旄:旄节,调兵遣将的信物。雪海:地名。虏塞:敌军要塞。兵气:战争的气氛。剑河:地名。亚相:仅次于宰相的官职称谓,此指封常清。

赏析:此诗直写战阵之事,结构严谨,抑扬顿挫,充满边塞军旅气息与浪漫主义,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

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两次从军边塞,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

座:栖栖一代,与梦时同,牵丝作老翁,鹤发与真同

文/凌婷七七

座的名头究竟有多高,想必很多人都不会从最初的状态里判断出来,毕竟这个土象星座的变动宫星座,是善于隐藏也善于配合的一个星座,你说他们务实,选择安稳吧,他们也有着想要更上一层的野心,你说他们有很强的野心吧,他们却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

然而就是这种多变却又充满着欲望的状态,让这个星座也充斥着让人唏嘘的历史,这就是我们唐朝又一让人印象深刻的帝王,唐玄宗李隆基,我们记住的是他与杨贵妃的所谓爱情,也记住了他的开元盛世,以及因为他而让人更为钦佩的李白、王维、杜甫等大诗人。

今天,我们就从星座的角度重新再来看一看我们的这个座的帝王,他的能耐,他的无奈,早已经成为了历史长河里毁誉参半的一部分,有人说,唐玄宗是毁于自己的不理智,但也有人认为,唐玄宗是因为多变的态度才导致后期的结局,众说纷纭。

对于座的唐玄宗,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他将唐朝重新带入盛世的努力,至于后者,有人将一切矛头怪罪于杨贵妃,而有人却更觉得这仅仅是替李林甫和武惠妃背锅罢了。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了解过唐朝历史的朋友,或多或少都会知道李隆基扛起的半个盛唐,并不容易,他的委屈求全和不得不变的各种角色也是历历在目,先后经历了铲除了欲篡权的安阳公主集团和韦皇后,镇压权倾天下的太平公主,才得以结束,武则天后,唐王朝连续多年的纷争动荡。

我们能看到李渊身上那股射手座的大智若愚的能耐,也能看到李世民身上那股水瓶座的不服就干的果断,哪怕是巨蟹座的李治一鼓作气,也干出了超大版图的唐朝疆域的历史,可偏偏到了李隆基手里,似乎这个江山,除了沉甸甸,更多了许多修复的漏洞。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多人,就会联系上座的劳碌命,似乎这就是他们的使命一般,是必须而为的坚持,我们在其创作的《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能看到属于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用事精神,虽然这首诗,源自于赞叹孔子,对他的一生不得志的叹息,其实换个角度,你依然能在诗句中,看到属于座李隆基那对奔波劳碌后的自问。

从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到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能看得出那种努力而为,究竟要做到什么结局的一种疑问,这更像是座某种完美追求的追溯,那种对好的态度,所带来结果不成对比的某种唏嘘的感慨。

你能看到属于座想要变得更好的态度你也能看到座那种不甘于当下成就高级追求

这也是为何座在自己亲力亲为的过程里,会变得遇难更强的一种状态,因为座经得起考验,也需要考验来实现他们内心的完美苛求之状,而我们所看到的,是来自于唐玄宗李隆基追求完美状态时,所建立的“开元盛世”,在这个盛唐时间里,也让我们欣赏到了无数的佳作,从小朗朗上口的唐诗作品,多半是从出自李隆基时代,毕竟这个时代,出了张九龄、李颀、常建、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能人。

或许有人觉得,这就是座所遵循的求同存异,百花齐放的一种状态吗,也会有人觉得,这其实就是有才之人,所能容下才学的最好的方式方法,不得不说,座的包容性是很强的,他们即便自己很能干,却也能接受甚至欣赏他人的能干,所以往往座也更喜欢结交与自己一样一直在寻求高点完美度的那些“能人”,至少在唐玄宗前期时间的那些人里,随便一个都能称之为“才”,这是座善于求贤,慧眼识珠的认知。

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傀儡吟》

有人或许会说了,既然座那么懂得看人,怎么会在后期因为李林甫和武惠妃等奸臣恶妃,而不得不面对历史上盛唐的衰败“安史之乱”。

其实这依然要提及座的亲力亲为和慧眼识珠,座但凡是自己干的事情,他们都会有自己的琢磨在其中,而他们的慧眼识人,仅仅只是在才学方面的认可,对于一个人的心机是否深邃,座反倒是不愿意去深究,哪怕他们看出某些端倪,也容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俗称“老好人”的存在。

如果你细品过唐玄宗的《傀儡吟》,不难发现他那种明知故犯的“慷慨”,无论是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又或者是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无不充斥着“难得糊涂”的希望。

这是座土象星座保守的处事方式这也是座想要平和稳定的适应之举

在我们多数人眼里,座不应该是挑剔的,是啰嗦的,是严苛的,他们善于发现细节,是懂得规矩严谨到底的,可为何到了李隆基这类座身上,我们反而看不到其所为的挑剔的味道。

这就要从星座的专业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座守护的宫位是第六宫,是那个我们所惧怕的奴仆宫,似乎劳碌都是必须的,而座自己所守护的宫位任劳任怨的时候,更像是带着白羊座的无畏和闯拼的精神,因为对于座自己而言,第六宫更像是自己的白羊宫。

而当座的能力走上了第十宫的权势的位置,他们更像是进入到了巨蟹座的某种状态,反而会变得亲和不少,甚至会带了些柔情的因素在其中。

正因为站上了高位,座会顾及更多,以至于在人情世故方面,座并不愿意去得罪太多的人,反倒是更容易成为那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那一个,或许从现今的角度来看,这也不难是一个笼络人心,维护不同人之间关系的好手段,但是对于当时的唐朝而言,这反而成为了权政之间,最为危险的状态。

毕竟好的伙伴,好的下属,才能带来更好的团结一致,而包藏私心的人,难免会带着点狐假虎威的作风,仰仗着所谓的“好”而变得肆无忌惮。

所以,我们在后期,似乎看到的是李隆基的不务正事,听信奸臣恶妃的糊涂,其实换个角度来看那时的唐玄宗,仅仅只是座希望家和万事兴的一种妥协,只可惜,他所希望的家和,在不怀好意的人那里成了破坏家和最大的“恶瘤”。

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

杂虏忽猖狂,无何敢乱常。羽书朝继入,烽火夜相望。将出凶门勇,兵因死地强。蒙轮皆突骑,按剑尽鹰扬。鼓角雄山野,龙蛇入战场。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铓。雾扫清玄塞,云开静朔方。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平胡》

座一心都想求好,但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多的完美的结局,这也是李隆基这类座所给到我们的一个警示,哪怕再希望环境关系里的和睦和平,也不能掉以轻心,毕竟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座过于谦逊的让步,少了天蝎座的忧患于未然,也少了摩羯座的步步为营,更少了水瓶座和狮子座果断和刚毅,因为完美的追求,完美的认为,往往会让座浪费时间,更浪费了精力,也因为如此,这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座李隆基,最终抑郁而终。

《平胡》写出了李隆基对胜战后的喜悦的谦卑的态度,可也是因为过度谦卑,也让这首诗,有了另一种声音的理解,从杂虏忽猖狂,无何敢乱常。羽书朝继入,烽火夜相望。到雾扫清玄塞,云开静朔方。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更像是对盛唐的一种惋惜,驰骋沙场打来的江山社稷,却回不到曾经的辉煌,不及先王,带来不了真正安居乐业。

座的能力有目共睹,座的谦和也是相处过了才知道,可座的万般好,也不能成为别人利用的踏脚石,别轻易辜负座的好,他们可以给你带来完美的体验,但他们也需要团结而上的双向奔赴。

也希望我们这类看似完美追求,实则谦虚又心大的座能重识曾经那个谨慎的自己,偶尔带点棱角,并不一定会生人勿近,更多的时候,仅仅只是告诉他人,自己也是有底线不能逾越的,我们要做好人,但也要做那个有底线的好人。

那些有诗意的名字,自有出处

一些好听有诗意的名字多出自古诗词,意境之优美,使人称呼起来口齿生香。

但一些文章距今较久远,其中一些词汇与现代含义也有初入。那么在古时这些词字又代表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古人雅致的情感审美。

【羽书】

寓意:自由、逍遥、志向、梦想等意思,意指大展宏图、自由翱翔、前程似锦之义。

出自: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赏析

全诗四层写来一张一弛,顿挫抑扬,结构紧凑,音情配合极好。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就此而言

【行乐 】

寓意:能干、刚强、意指闪耀夺目、坚忍不拔、精明能干之义。

出自: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赏析

这首诗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

【湘竹】

寓意:心胸宽广之意,表现大度容人之德,表现孩子热情大方的性格特点。

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赏析

诗人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体现着他对自由人生的渴求。诗中那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作者自况的意味。主人公独来独往,突显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一句一个场景,连续转换,流畅活泼的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该属浪漫主义诗歌

古代对知识崇拜,起名字讲究。名字是一个时代审美的体现,很多名字虽好听也要理解其背后其意,以免落俗。

前阵子网上传火一个段子:梓轩和子轩玩耍,撞伤了梓萱子萱。可馨、可心、可欣跑来劝架,撞到了若曦、若溪、若熙。子睿、梓睿跑去告诉班干部浩宇和昊宇……读完这段话,有没有好想穿越到古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