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纵横历史观
编辑|a纵横历史观
前言843年,查理曼帝国成三个地区: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意大利诸侯国。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和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我们将一起探讨843年查理曼帝国的原因、影响以及历史意义。
查理曼帝国历史概述查理曼帝国是中世纪欧洲最伟大的帝国之一,建立于公元800年。它是由弗兰克王国国王查理曼大帝统治的一个庞大的领土群体,涵盖了今天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奥地利和瑞士等欧洲西部地区。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中,拉丁语和日耳曼语成为主要的通用语言,同时教也被广泛传播。
查理曼大帝在其统治期间进行了多次战争和征服,从而扩大了弗兰克王国的领土并建立了一个广阔的帝国。他通过对萨克森人的征服和远征,占领了撒克逊和巴伐利亚,并向意大利、西班牙和波兰进军。到他去世时,他的领土包括了现代法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荷兰和瑞士等地。
随着帝国的建立和扩张,查理曼大帝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来巩固他的统治。他实行了管辖制度,通过设置伯爵和公爵等官员来管理不同地区,同时还设立了一个中央政府机构来监督这些官员,查理曼大帝强调教的传播,并将天主教作为帝国的官方宗教。他还促进了文化交流,鼓励学术和艺术的发展,并建立了一所皇家学院,以培养年轻人成为未来的领袖。
查理曼帝国的建立对于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他打破了罗马帝国东西的局面,在加冕时被封为“罗马皇帝”,从而标志着新罗马时代的开始。在文化上,他推广拉丁语,并鼓励教教育和修道院建设,从而奠定了欧洲教教育体系的基础。在社会上,他实行了封建制度,通过大量的土地赋予贵族和教士,从而奠定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
随着帝国的扩张和管辖难度的增加,查理曼帝国在他的孙子路易时期出现了许多问题。贵族的反抗和分立使得帝国内部管理困难,最终导致了帝国的。843年,查理曼帝国被分为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意大利诸侯国,并标志着欧洲封建制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查理曼帝国内部843年,查理曼帝国为三个地区: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意大利诸侯国。这一事件标志着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和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查理曼帝国内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帝国扩张导致了行政管理的难度增加,而区域贵族对中央集权的反抗也是的重要因素之一,查理曼帝国内部的宗教和语言差异也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的趋势,查理曼帝国内部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查理曼帝国内部的过程可以追溯到查理曼大帝去世后的几十年。他的儿子们和孙子们之间经常发生争斗,加上帝国扩张导致了行政管理困难,使得贵族们更加倾向于在地方上独立行事。这种趋势被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协议所强化,直到843年的《凡尔赛条约》和《普拉夫达条约》签署,才最终导致了帝国的。
查理曼帝国内部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法兰西王国为例,它的出现打破了卡洛林王朝的垄断统治,从而标志着欧洲政治格局的多元化和特色化,法兰西王国也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为欧洲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德意志王国方面,它的形成标志着德国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为日后的德国历史打下了基础。而意大利诸侯国的形成也标志着意大利的独立性和城市文明的崛起,查理曼帝国内部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欧洲封建制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843年查理曼帝国内部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标志着欧洲政治格局的转变和欧洲封建制度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注意到这种趋势并非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法兰西王国的形成843年,查理曼帝国为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意大利诸侯国三个地区。法兰克王国由查理曼大帝的孙子Charles II "le Chauve"统治,涵盖了现代法国和一部分德国土地。
法兰西王国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查理曼大帝的统治时期。查理曼大帝把他的领土遗留给了他的儿子们,但是他们之间的争斗最终导致了帝国的,查理曼大帝的孙子Charles II "le Chauve"掌握了西法兰克王国的统治权,其领土包括今天的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地。在他的统治下,法兰西王国逐渐发展起来,并在后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国家。
法兰西王国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查理曼大帝的统治政策,他通过征服和扩张,使得弗兰克王国的领土得到了大量的扩展,他还通过行政和财政改革来巩固弗兰克王国的统治,奠定了法兰西王国的基础,法兰西王国的形成也受到了帝国内部的影响,这使得Charles II "le Chauve"有机会掌握更多的权力,并最终将其领土划分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法兰西王国的形成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法兰西王国的形成打破了卡洛林王朝的垄断统治,标志着欧洲政治格局的多元化和特色化,在文化上,法兰西王国的形成促进了法语的发展,成为欧洲重要的通用语言之一,并为现代法国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社会经济方面,法兰西王国的形成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开创了欧洲城市文明的新时代。
法兰西王国的形成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标志着欧洲政治格局的转变和欧洲封建制度的发展,对后世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兰西王国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奠定了现代法国的基础,并对欧洲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德意志王国的形成德意志王国是由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于1871年宣布成立的,它在经过数个世纪的和战争后最终实现了德国民族的统一。
德意志王国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3世纪开始的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帝国涵盖了今天的德国、奥地利、瑞士和意大利等地区,但是由于领土广阔和行政管理困难,神圣罗马帝国从未真正实现德国民族的统一。直到19世纪,德国民族的统一仍然没有实现,而且德国各州之间存在着强烈的贸易竞争和政治争端。
德意志王国的形成得益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领导。他在普鲁士的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帮助下,通过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和加强国家教育系统来促进国家的发展,在法国普鲁士战争中,普鲁士战胜了法国,促成了其他德国各邦的加入。威廉一世于1871年宣布成立德意志王国,并自称为“德皇”,正式实现了德国民族的统一。
德意志王国的形成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德意志王国的形成标志着欧洲国家体系的变革,从而开创了现代欧洲强国的新时代,在文化上,德意志王国的形成推动了德语的发展和使用,同时也促进了德国文化的繁荣,在社会经济方面,德意志王国的形成加速了德国工业化进程,为德国成为当时欧洲第二大经济体打下了基础。
德意志王国的形成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实现了德国民族的统一,并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国通过德意志王国的形成,成为当时欧洲强国之一,也为现代德国的形成提供了历史上的基础。
意大利诸侯国的形成意大利诸侯国的形成得益于意大利半岛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质。意大利半岛是一个地形崎岖、资源匮乏的区域,这促使城市逐渐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加上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等势力的影响,意大利半岛上的城市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城邦。这些城邦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和冲突,最终导致了意大利半岛成许多小国家。
意大利诸侯国的形成也得益于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发展。在封建制度下,贵族们掌握了土地和武装力量,而城市则通过商业和手工业发展壮大。在这种背景下,城市逐渐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并成为意大利半岛上的一个重要势力。
意大利诸侯国的形成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意大利诸侯国的形成导致了意大利半岛长期的和混乱,使得这个地区一直没有一个真正的中央政府,在文化上,意大利诸侯国的形成促进了艺术、文学和科学等领域的繁荣,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社会经济方面,意大利诸侯国的形成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开创了欧洲城市文明的新时代。
意大利诸侯国的形成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标志着意大利半岛的和混乱,同时也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尽管意大利诸侯国的状态持续了数个世纪,但是这也促进了欧洲城市文明和文化的繁荣,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观点查理曼帝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帝国扩张导致了行政管理的难度增加,而区域贵族对中央集权的反抗也是的重要因素之一,查理曼帝国内部的宗教和语言差异也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的趋势,查理曼帝国是一个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查理曼帝国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法兰西王国为例,它的出现打破了卡洛林王朝的垄断统治,从而标志着欧洲政治格局的多元化和特色化,法兰西王国也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为欧洲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德意志王国方面,它的形成标志着德国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为日后的德国历史打下了基础。而意大利诸侯国的形成也标志着意大利的独立性和城市文明的崛起,查理曼帝国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欧洲封建制度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843年查理曼帝国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对欧洲封建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查理曼帝国的结果就是出现了三个地区的小王国,这样的趋势导致欧洲出现了许多小领地和分权体制,从而形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特色。分封制在那个时代是一个普遍的行政管理方式,而查理曼帝国则加速了这种行政管理方式的传播和发展,也为欧洲封建制度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王宏伟. 查理曼帝国的和欧洲封建制的发展[J]. 国际经济合作, 2018(12): 132-135.
梁明波. 查理曼帝国后的欧洲政治格局[J]. 中国社会科学, 2019(6): 67-76.
杨光. 查理曼时代法兰克王国行政制度研究[J]. 四川历史学刊, 2019(4): 129-133.
罗婷婷. 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与特点[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8(2): 78-87.
赵蕊. 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崛起及其影响[J]. 外交评论, 2018(3): 127-132.
刘霞,杨晓芹. 查理曼帝国与欧洲文化的多元性[J]. 教育探索, 2017, (21): 183-184.
# 历史#
843年,欧洲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被写入凡尔登条约,它不仅结束了查理曼帝国的统一局面,更为未来的欧洲版图埋下了伏笔。这份条约如同一把利剑,将庞大的帝国一分为三——西法兰克王国、中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然而,这背后的故事并非简单的分割,而是充满了权力斗争与政治智慧。
在深度解读凡尔登条约之前,我们必须了解查理曼帝国的巨大影响力。这个由查理曼(又称查理大帝)所建立的帝国,在其辉煌时期几乎涵盖了整个西欧,其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影响深远。但查理曼去世后,帝国内外的问题开始浮现,其中最棘手的是王位继承问题。
凡尔登条约的签订,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继承争端。查理曼的三个孙子——洛泰尔、丕平及路易,通过多次协商最终达成此协议。根据条约内容,帝国被划分为三个部分:洛泰尔继承了皇帝头衔以及中王国;丕平得到了西法兰克王国;而路易则拿到了东法兰克王国。这样的分配看似平衡,但实际上却种下了不少矛盾和纷争。
从长远来看,凡尔登条约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为后来的国家边界划定提供了基础。例如,西法兰克王国逐渐发展为今天的法国,而东法兰克王国则是德国的前身。这些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凡尔登条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凡尔登条约还反映了中世纪欧洲的权力结构和宗教影响。作为教的中心,教会在帝国过程中扮演了调解者的角色。条约中的许多内容都体现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力的制约,这种政教关系的复杂性对后来的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讨凡尔登条约,我们不难发现它对于现代国际关系的某些问题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例如,今天的国家边界问题、民族认同感的构建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追溯到这个条约。因此,深入理解凡尔登条约,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欧洲历史的认识,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世界的某些现象。
843年的凡尔登条约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不仅结束了一个时代,也开启了新的篇章。通过对其内容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还能够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哲学素养。
通过对凡尔登条约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力量是如何塑造今天世界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
吐蕃王朝崩溃后的乱局——迷雾重重的岁月!
写完《吐蕃王朝迅速崩溃,源于末代赞普灭佛?被刺杀?原因真这么简单?》这篇后,有不少朋友私信我,让我接着往下讲吐蕃王朝崩溃后的西藏历史。
今天我就来讲讲,这段有点混乱的历史。
《贝吉多杰行刺朗达玛图》壁画局部
一、朗达玛继位和被刺的年代谜团
射向朗达玛胸口的铁箭,终结了他的生命,也在无意间终结了吐蕃王朝的统一。
朗达玛死后,王权空置,各大豪们为了利益,在吐蕃国内狼奔豕突、你争我夺。
数十年间,吐蕃大地上烽烟处处,国家统治崩坏殆尽,不堪忍受的属民纷纷暴动,将一度强横的大帝国彻底送入了深渊。
关于末代赞普朗达玛身上的谜团,除了上一篇述及的以外,还有他究竟何时继位、何时被刺,也被学者们长期争论。
对于这两个问题,藏文史料中有多种互相矛盾的记载,并因此出现了各种推论。
《贤者喜宴》记载,朗达玛于铁鸡年(841年)登基,时年39岁,在位6年,于火虎年(846年)被弑,享年44岁。
《佛教史•大宝藏论》、《汉藏史集》、《红史》等史籍,对朗达玛登基时间,也均一致认为是在铁鸡年。
但《青史》和《吐蕃王统记》,却不这么认为。
《青史》记载:“丙辰年(唐文宗开成元年,8 3 6年)藏王逝世,于当年由藏王小兄弟萨达漠(朗达玛)继承王位。”
“辛酉年(会昌元年,8 4 1)朗达玛执政到此为止。朗达玛即是辛酉年毁灭佛教,而立即遭到贝吉多杰(吉祥金刚)将他杀死。”
在汉地史料中,《资治通鉴》、《新唐书•吐蕃传》则记载,“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赞普死,论赞热等来告,子命将作少监李憬吊祠。”
考虑到拉萨到长安的路程,吐蕃告丧的使臣一般都是隔年才能赶到长安,这就意味着,赞普死于会昌元年(841年)。
但也有学者认为,这段记载中的“赞普”应该是赤祖德赞,也就是热巴巾。
如果依照这种说法,热巴巾去世于841年,那朗达玛继位的时间,便和《贤者喜宴》等书记载的年代相吻合了。
但在唐史中,还有一份不经常被人注意的诏书。
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3月,李德裕为武宗撰写的《赐缘边诸镇密诏意》一文中提及,“今吐蕃未立赞普已是三年”。
以此时间上溯三年,赞普去世的时间,恰好是吐蕃使臣前来告丧的会昌二年(841年)。
如果当时去世的是热巴巾(赤祖德赞),那“赞普未立的三年”便无处安放了。
因此,目前学界基本认定了唐史标定的年代,即朗达玛被刺的年代为公元841年(唐武宗会昌元年)。
这一年,也成了吐蕃王朝的终结点。
那朗达玛又是何时被推上王位的呢?
这就涉及到热巴巾(赤祖德赞)去世的时间问题了。
藏文史料《布顿佛教史》、《贤者喜宴》、《雅隆佛教史》、《汉藏史集》在此问题上观点相同,“藏王(赤祖德赞)三十六岁时,于辛酉年(841),巴嘉垛热和厥若勒扎二人下了毒手,击断藏王的颈骨,使其脸面扭向后颈而死。”
只有藏文史籍《青史》的记载与之向左,“热巴坚,辛丑年(821)与唐会盟于长安,壬寅年(822),盟于拉萨,癸卯年(823)立会盟碑于大昭寺前。从壬寅起,过十五年的丙辰(836),热巴坚卒。又从同年起至辛酉年(841),朗达玛在位,大灭佛教。”
藏文史料说法不一,我们来看看唐史是如何记载的。
《资治通鉴》记载:“是岁(开成三年,即838年),吐蕃彝泰赞普(即热巴巾)卒,弟达玛立。彝泰多病,委政大臣,由是仅能自守,久不为边患。达玛荒淫残虐,国人不附,灾异相继,吐蕃益衰。”
考虑到在唐蕃二百余年的交往史中,两国使臣互访多达一百九十余次,每有君主驾崩遣使吊唁已成惯例。
加之,吐蕃王朝时期实行的是十二生肖纪年方式,年表比较混乱。
一般唐史有记则以唐史纪年为准。基本可以确定,最后一任赞普的交接点应在836-837年间(唐文宗开成年间)。
之所以,要仔细论述朗达玛被刺的年代,一方面是因为这是吐蕃王朝最重要的时间节点之一。 另一方面则是,这个时间节点关系着其子沃松的生年。
二、云丹与沃松的身世谜团
几乎所有藏文教法史料中都记载着,沃松为朗达玛遗腹子,生于朗达玛被刺的次年。
按《贤者喜宴》的记述他生于火兔年(公元847年),39岁时的木蛇年(公元885年)去世。
但封存在敦煌藏经洞内的藏文文献中,有一篇沙州(敦煌)僧人的祈愿文,“鼠年(公元844年)六月初八日,为王后赞蒙朋、王子颇章沃松的功德,由沙州两部僧伽…”。(《天子墀沃松赞母子祈愿文》)
也就是说,公元844年,沃松不但已经出生,甚至连尊号都有了。
在此祈愿文中,称沃松为“颇章沃松”。
“颇章”一词,在藏文中有“宫殿”之意,可以引申翻译为“殿下”。
其后,文中又称其为“天子赤沃松赞”。这说明,他已登基为赞普,“赤沃松赞”是其尊号。
敦煌的藏文祈愿文,首先推翻了《贤者喜宴》中关于沃松生于火兔年(公元847年)的记载。
同时也从侧面反证了,《贤者喜宴》中所述,朗达玛执政年代是公元841至847年间,以及《娘氏佛教源流》所记载的,朗达玛执政时期是841至 845年,所言不实。
有趣的是《娘氏佛教源流》说,沃松生于水阴猪年(公元843年),这和敦煌祈愿文的年代倒是能吻合,但又反过来,否定了“遗腹子”说法。
结合各种汉藏史料,我们大体上能断定。朗达玛被刺时,确实没有子嗣。但侧妃蔡邦氏应有孕在身,也就是说朗达玛至少有一个遗腹子。
如果朗达玛只有这一个儿子,或者朗达玛晚死一年,再或者沃松早生一年。可能吐蕃王朝的历史就要改写了,根本不会有云丹王子出现的机会。
但历史,真没有这个叫“如果”的东西。
事实上,朗达玛不止沃松这一个儿子。或者说,有人认为朗达玛不应该只有一个儿子。
这世界上的事儿,有时候选择多了,真不见得是件好事儿。
面对有孕在身的侧妃,长妃那囊氏心里很不爽。
于是,毛毡成了朗达玛的儿子,她也声称自己有孕,躺在宫里“安胎”。
那囊妃的哥哥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但为了“外甥未来的地位”,他不停的大臣们中间穿针引线,寻找合作者。
蔡邦妃一看情景不对,连夜逃出那囊家族的势力范围拉萨河谷,一溜烟奔回了家族老巢——雅砻地区。
雍布拉康
等蔡邦妃在雍布拉康生下了一个王子,因担心有人暗害,夜里在孩子身边遍然灯火。
孩子因此得名“沃松”意为“灯光守护”。这便是敦煌祈愿文中的“赤沃松赞”,可以译作“光护王”。
沃松刚刚出生,那囊妃就知道了,她马上把毛毡卸了货,抱着一个孩子出来见大臣,声称是昨晚生的。
关于这个孩子的来历,诸史众说纷纭。
《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达磨)无子,以妃兄尚延力子乞离胡为赞普,始三岁,妃共治其国。
也就说,唐史认为这个孩子是那囊氏兄长的儿子。
而五世所著的《西藏王臣记》则记载:“正妃买了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来给众人看,说是她昨天生下的。”
萨迦·索南坚赞所著的《王统世系明鉴》则书载:“长妃亦买一乞人初生之子,抱于怀中,伪称吾所生也。”
《贤者喜宴》中则认为,这个婴儿也是王室之子,只不过不是朗达玛亲生而已。
也就是说,长妃那囊妃怀中的婴儿,来历有至少有乞丐之子、穷人家之子、王室宗亲之子和妃兄尚延力之子四个说法。
但不管哪一种,没一个认为他是朗达玛亲生,都认为是个“山寨”的。
其实,吐蕃朝中的大臣心里也清楚。
那囊妃抱着孩子出来时,大臣们一看,这孩子也太牛了吧?乳牙都长出来了?!
您还说是昨晚出生,这不侮辱大伙智商吗?!
但拳头大的人说话算数,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大臣们都耷拉着脑袋不吱声,也不说是,也不说不是!
不过,眼里也有不揉沙子的。
《资治通鉴》记载,时任大相韦•达纳坚怒了。
他痛骂抱着婴儿的那囊妃:“赞普宗族甚多,而立那囊氏子,国人谁服其令,鬼神谁飨其礼!国必亡矣。此年灾异之多,乃为此也。老夫无权,不得正其乱,以报先赞普之德,有死而已!”
言毕,以刀割其面,血流满襟。
从他这段话里可以读出两个内容:
1、他显然不知道沃松出生的消息;
2、吐蕃赞普没有子嗣,可以传续王族之子。
那囊家族一看有人挑头反对,使兵攻破其庄园,诛韦•达纳坚,并灭九族。
灭族之祸落下来,大臣们更不吱声了。
但他们也挺逗,坚持认为这孩子必须叫“云丹”,意思为“母后坚认”,就是“他老妈坚持认定”的意思。
随后,云丹被抱上王座,群臣上尊号为“赤德云丹”,唐史称“乞力胡”。
前面我说过,唐蕃200多年的交往史上,不光打了190多场战争,使臣互访多达290多次。(谭立人、周原孙—《唐蕃交聘表》)。
唐朝得知朗达玛去世的消息后,派少监李憬赴藏吊唁。843年三月,李憬到达拉萨,当时吐蕃大臣已拥立了一个大约三岁的男孩做了赞普。
《资治通鉴》对此的记载为:“达磨(朗达玛)卒,无子,佞相立其妃綝氏兄尚延力之子乞离胡为赞普,才三岁,佞相与妃共制国事,吐蕃老臣数十人皆不得预政事。”
由此推辞,李憬在拉萨见到的新赞普,应该是云丹。
但问题是,山南雅砻那边,还有个根儿正苗红的儿子呢。
蔡邦氏家族见云丹被那囊氏扶上了王座,当然不愿意了。我这个才是正宗的天神后裔,硬邦邦的嫡系传人,哪能让一个“山寨货”当赞普?
于是,沃松在雅砻雍布拉康嗣立赞普。吐蕃大地上,出现二王并立的局面。
朗达玛的上台和遇刺都是“佛笨之争”的缩影,公元838年,吐蕃赞普赤祖德赞在838年被大论韦·甲多热谋杀,朗达玛继位,群臣上尊号乌东赞。朗达玛上台后下令禁止佛教,藏传佛教僧人拉隆·贝吉多杰于843年乔装为苯教徒,在朗达玛于大昭寺前看《唐蕃会盟碑》时用箭将其刺杀。
附图,拉垅贝吉多吉
佛笨之争
吐蕃王朝时期的西藏一直处于本土的苯教与新传入的佛教两股势力的争斗之中。佛教最初传入藏区是在公元7世纪中叶,当时吐蕃王朝的赞普松赞干布先后迎娶尼泊尔毗俱底公主(藏名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佛教也从中国和印度两个方向传入西藏。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佛教都没有成为藏区的主流宗教,产生于青藏高原本土的苯教占据绝对优势并在政治上有极大的影响力。
赤松德赞继位之后,为了加强王权而大力扶持佛教势力,他通过佛苯辩论的方式将佛教定为国教,苯教因为没有成型的教义而在与佛教的斗争中落败。赤松德赞迎请寂护大师以及弟子莲花戒入藏,建立了吐蕃第一座出家僧寺(桑耶寺),奠定藏传佛教的基础。寂护大师返回印度后,继而入藏的莲华生大士开创了西藏密宗。这是佛教传入西藏的第一波活动,宗教史学者将其称为藏传佛教的“前弘期”。
不甘失败的苯教徒参考佛教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但被赤松德赞认为是亵渎国教,从而禁止苯教的传播,苯教徒遭到大肆和流放,苯教活动开始转入地下和边远地区。此后的数代赞普都延续了这一政策,赤德松赞和赤祖德赞在位期间,更是在政务九大臣之上设置“僧相”一职,将佛教僧侣的地位置于世俗贵族之上。
“朗达玛灭佛”
吐蕃末期,苯教势力占据上风。会昌元年(841年),朗达玛下令禁止佛教,史称朗达玛灭佛。在这个时期,寺庙被毁、佛经被焚、僧人被迫还俗或杀害,这使得藏传佛教在往后的百年间陷入了黑暗期。如果从宗教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藏传佛教“前弘期”的结束。
朗达玛是赤德松赞的次子,据藏文史料《贤者喜宴》记载,赤德松赞死后,由于长子藏玛早已出家为僧,朗达玛本性顽固,遂由三子赤祖德赞继位。赤祖德赞笃信佛教,导致由僧人把持,这引起部分大臣的不满。大论韦·甲多热先诬杀王子藏玛和担任大论一职的僧人钵阐布云丹,后在838年谋杀赤祖德赞,拥立朗达玛继位。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朗达玛酷爱打猎、酗酒、好色、残暴,执政的韦·甲多热为削弱僧侣的势力怂恿朗达玛禁止佛教。当时吐蕃经常发生霜、雹、瘟疫等天灾人祸,朗达玛遂于841年以佛法触怒天神为由下令禁止佛教,并强制推行苯教。佛教势力因此受到沉重打击,为了阻止灭佛行径,莲花生二十五弟子之一的高僧拉隆·贝吉多杰决定刺杀朗达玛。
朗达玛遇刺
会昌三年(843年),贝吉多杰化装成苯教徒,从隐居之地叶尔巴扎拉前往逻些求见朗达玛。贝吉多杰觐见朗达玛时,朗达玛正在看《唐蕃会盟碑》。贝吉多杰第一拜时在袖子中张开射箭的扳指,第二拜时将箭装上弦,第三拜时囗中朗诵:“风环地,地环水,水灭火,金翅鸟胜水龙,金刚石穿宝石,天神制阿修罗,佛陀胜狮子王,我亦如斯杀非法之王。”并将箭射出。箭射中朗达玛的眉宇中间,射穿其头骨,朗达玛当场毙命。
朗达玛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俄松和云丹为争夺赞普之位爆发了被称为“伍约之战”的内战,掌握军权的将领也随即发生混战。咸通十年(869年),吐蕃爆发臣民大反叛,起义军发掘赞普陵墓,王室和贵族,吐蕃王朝彻底崩溃,西藏进入割据的时代。
此为个人见解!!欢迎交流与讨论!!!!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