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生肖

90年日历阴历阳历相对表(90年日历)

发布时间:2024-05-27 20:06:13作者:误到人间来源:网络

90年日历阴历阳历相对表(90年日历)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日历、年历卡和挂历的记忆

日历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纪年工具,每个人都通过日历来了解日期,可以使日常生活变得井然有序。我出生在1970年代,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记得小时候,一般家庭多使用挂在墙上或置于案头的日历。随着一页页日历越撕越薄,新的一年就要到了,大家又长大了一岁。小孩子们尤其感到高兴,因为元旦一过,离过年也就不远了。

老式择吉日历,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一般小康之家,多喜欢使用台式日历。厚厚的三百六十五张活页,装订在精美的铁架子上,除了必有的公历、农历、星期、月令、节庆,以及常见的黄道吉日、婚丧禁忌,更留下了可供书写的大片空白。由于台式日历的纸张略为厚实,因此不少知识分子家庭舍不得随手撕去,而是当做了家庭日常记事的手账,甚至成为私人生活和工作的备忘录。

我家是近郊的土著,住在上海本地的绞圈房子里,用的是那种挂在墙上的可撕日历。以前的日历并不是直接挂在墙上的,而是用一块差不多A4纸大小硬质的马粪纸作背板。厚厚的一叠日历本,用两条马蹄铁钉子固定在硬纸板下端,上首穿线悬挂于墙,新的一年就开始了。日历每年换新,但日历板一般不换。那块专门的日历板,上面印着彩案,有名胜风景,有古装美女,有戏曲人物,也有胖胖的娃娃,在阴暗潮湿的老房子里也算得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了。还记得我家的日历板上印的是穆桂英挂帅,只见主帅一身刀马旦打扮,微微斜侧着身子,手持红缨长枪,口含锦雉翎羽,脸似银盘,杏目圆睁,英姿飒爽中不乏女性娇羞阴柔之美,较好地表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主题。时间久了,纸质的日历板难免破损,三五年下来也该换新的了。于是,穆桂英变成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又变成了《红楼梦》中的宝哥哥和林妹妹。后来,家里条件好了,日历板换得越来越勤,差不多和日历一样也一年一换了。总而言之,纸质日历板比较粗陋,是普通人家最为常用的物件。据说,当年曾有一种高档的日历版,图案以釉上彩的形式烧制在瓷砖上,只要不摔碎即可以长期使用,然而却失去了“旧桃换新符”的乐趣。

窈窕淑女日历板

邻居一位伯伯喜好收藏,我曾经在他家里看到过放大的“日历板”。尺幅超过半米,图案更艳丽、更漂亮,大多是旗袍美女,长长的腿,细细的腰,比例夸张却又非常协调,有一种独特的美。这些超大的“日历板”是一种单页年历,材质是可以卷曲的软纸,上下两端镶有马蹄铁条,上首居中有孔可以穿线悬挂,下部依靠马蹄铁的垂重使纸幅平整。中心图案的两旁或下面,或标示着年月日,或是生产厂家或商品信息,多为香烟广告。伯伯告诉我,这是旧时的月份牌,可以在家里挂一整年,解放后渐渐就没人用了。但我总觉得,月份牌就是放大了的“日历板”,而日历板就是缩小了的“月份牌”。

就在可撕日历盛行的那个年月,青年男女的身上往往也多了一件事物。由于人们随时随地都需要掌握日期信息,因此日历是生活中最常用的东西。当然,不可能把一整本厚厚的日历装进口袋,于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始流行一种微型的年历表——年历片。年历片大多为纸质的硬卡片,大小如同一张扑克牌,比名片略大一圈,正好插入入皮夹子里,可以时时刻刻揣在身上。年历片的正面为彩案,其实就是缩微版的年画。背面则密密麻麻地标示了整个年度三百六十五天的年历表。若是不戴老花镜,中老年人根本无法看清,显然这是年轻人的专属物。限于时代因素,最初的年历片图片大多是一些“革命样板戏”的剧照,豪气冲天的杨子荣、躲进深山的喜儿、举枪前进的红色娘子军……后来,各种图案题材越来越多,电影明星、舞蹈演员、体育运动逐渐成了年历片的主角,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人对审美的追求。那个时候,早已不是全国人民看八个样板戏的年月,但也只有芭蕾舞和艺术体操可以正大光明地展现女性优美的曲线。从女舞蹈演员婀娜的身姿,到女运动员露出大腿的动感造型,给饥渴的年轻人打开了一扇透气的小窗。然而,哪怕是公开发行的印刷品,人们也羞于理直气壮地传看与欣赏,于是一张张小小的年历片承载了无数年轻人青春的秘密,试问有哪个青年身上不藏着一两张这样的年历片呢?

1983年中国女排年历片

邻居伯伯也有类似的收藏,老上海的香烟牌子,上面也有电影明星,但远不如年历片精美。年幼的我对美女明星并没有什么兴趣,更喜欢那些小说戏曲英雄人物题材的香烟牌子。其实,我小时候男孩子们玩耍嬉戏的“香烟牌子”已经和香烟无关了,更准确的名字应该叫“洋画片”,据说是从广东那里传来的,又叫“公仔纸”。年历片更多的还是花草鱼鸟和女性人物,比较符合女孩子的审美情趣。后来,又出现了烫塑型、烫金型和凹凸型的年历片,随着材质的发展一度还有过塑料年历片。由于印制精美,花色繁多,年历片曾经是岁末年初最紧俏吃香的小玩意儿。极少数高档的年历片是一些涉外企业印制赠予客户的非卖品,即使有钱也无处购买,而是通过某种渠道流向民间,成为大家争抢的对象。据说,当年在农村,上海知青手里一张张精美的年历片是硬通货,可以交友撩妹,可以雇人干活,还可以和当地的老百姓换些农产品……因稀缺而流行,年历片在城市也有一定的“市场”,大家聚集在在工厂、学校门口,或街头巷尾,相互炫耀自己所拥有的年历片,顺便进行一些互通有无的交换。到了80年代中期,盛行一时的年历片逐渐式微,随着物质条件更为丰富,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大型挂历占据了新年市场。如今,当年邻居伯伯不屑于收藏的年历片也已经是收藏界的新宠了。

大型挂历早已有之,由月份牌逐步演变而来,在上世纪40年代末随着彩色印刷技术的发展而兴起。挂历上的历法通常印在最下端,一般都是星期、公历和农历三对照,周六、周日以及重大节庆会用红色字体,有的还会标明二十四节气,使用非常方便。最初的挂历以明星人物画为主,后来传统的山水画、花鸟画也成为重要题材。艺术家精湛的笔墨加上精致的印刷效果,既方便了日常生活,又给人以视觉的享受,挂历作为室内装饰盛极一时。当然,比起一年一换的月份牌和传统年画,一月一页的挂历要贵得多。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出版社、人民中国出版社等新闻出版单位都把挂历当成一种对外宣传品,题材有祖国新貌、各地风光、电影剧照和传统山水花鸟画等等,文字为中英文对照,甚至全部为外文,用于对外赠送,对内很少发行。况且,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观念发生重大转变,家家户户时兴张贴带有浓厚政治宣传色彩的新年画,而40年代盛行的挂历并没有走入寻常百姓家。当然,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年画,从功能和内容导向来说,更适合理解为宣传画。

印着演员刘晓庆肖像的挂历单页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挂历已不再是少数人使用的奢侈品。挂历的题材丰富,包罗万象,除了以往常见的影视明星,还新增了时尚萌娃、宠物珍禽、名车佳宅等等,各地名胜尤其是世界风光摄影最受青睐,给当时没机会出国也很少出门旅行的国人无限的遐想。随着社会风气的逐步开放,时装美女成了挂历的主角,甚至还出现了比基尼泳装照,这在80年代初都是不可想象的。挂历以长方形居多,契合于传统书画立轴的式样,一本12张差不多就是一本画册了。或是某一画类的荟萃,或是某一画派的合集,或是个人作品的精选,例如《中国历代花鸟画》、《故宫馆藏古代山水画》、《扬州八怪画选》、《徐悲鸿奔马图》等等都是很好的选题。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到了90年代还出现了仿真宣纸书画挂历,几乎可与原件媲美。除了传统中国书画,世界著名油画更是风靡一时,从达芬奇、伦勃朗到梵高、毕加索,几乎所有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都在挂历上出现过,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博物馆珍藏的名画。此外,挂历也是历史事件的见证,如1984年国庆阅兵、1990年北京亚运会、1997年香港回归等重大事件,也都是挂历所热衷的题材,与清末民初上海旧校场时事年画一脉相承。

挂历一般是12张或13张,一月一张再加个封面,也有6张或4张的,缩简为两月一张或三月一张。传统的年画或月份牌一年一换,天天都是老模样,挂历差不多每个月都有不同的画面,有效地避免了审美疲劳,不时给人以新鲜感。挂历盛行之际,还出现了一种简历,更类似于传统的月份牌年画,或海报招贴画,更照顾到了居室条件简陋的家庭,以及住集体宿舍的单身人士。挂历是绝大多数家庭每年必不可少的室内装饰品,成为新年馈赠亲友的最佳选择。鉴于挂历有如此巨大的受众市场,不少企事业单位甚至政府机构开始向印刷厂家定制自己的挂历产品,除了日历和图画,上面还印有单位名称、LOGO、简介、地址、电话等相关信息,无论是赠送客户或作为福利发放都是一件非常实用的新年礼物。

既然是单位馈赠的年终福利,因此挂历一度是流行送而不是买的。每逢年终,交际广路道粗的人往往会收到很多挂历,单位发、朋友送,甚至一人手里攒了几本、十几本,最多自己留下两三本其余的分送给亲戚朋友,有时候到处转送都送不出去,反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进入20世纪后,人们更习惯于通过电脑、手机等现代工具获取日期信息,挂历逐渐“退居二线”。2013年10月31日,中纪委发布《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国内挂历市场随之萎缩了一大半,已无法重现昔日的辉煌。

其实,挂历本身包含着年画的身影,是从黄历、年画发展而来的。清末民初,沪上洋商借鉴和运用传统绘画和群众性最强的年画形式,由此催生了中国年画史上的一支奇葩——月份牌。

时期的月份牌

新中国成立之后 ,上海年画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原先的月份牌画家成为宣传招贴画的主力军,积极投身于新年画运动。然而,作为服务于政治宣传的画作,新年画从其性质与目的而言已经无关乎年俗,因此也无所谓“年画”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原先家家户户的宣传招贴画逐渐被山水、风景、美女、宠物等主题的挂历所取代。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人民群众的审美诉求已趋向于多元化,新年张贴年画这一传统风俗俗以挂历的形式重现民间,成了政治的晴雨表,成了政策的风向标。况且,1980年代中期大规模流行的挂历和简历,更是承续了当年月份牌年画的功能,进一步凸显了其独有的商业广告效应。从传统木版年画到胶印月份牌年画,从年俗物品到商业广告再到政治宣传品,最后回归于以多元审美为诉求的美术挂历。年画的发展,是经济的推手?还是政治的力量?抑或是文化传承的必然结果?这是一个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

关于日历、年历卡和挂历的记忆

日历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纪年工具,每个人都通过日历来了解日期,可以使日常生活变得井然有序。我出生在1970年代,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记得小时候,一般家庭多使用挂在墙上或置于案头的日历。随着一页页日历越撕越薄,新的一年就要到了,大家又长大了一岁。小孩子们尤其感到高兴,因为元旦一过,离过年也就不远了。

老式择吉日历,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一般小康之家,多喜欢使用台式日历。厚厚的三百六十五张活页,装订在精美的铁架子上,除了必有的公历、农历、星期、月令、节庆,以及常见的黄道吉日、婚丧禁忌,更留下了可供书写的大片空白。由于台式日历的纸张略为厚实,因此不少知识分子家庭舍不得随手撕去,而是当做了家庭日常记事的手账,甚至成为私人生活和工作的备忘录。

我家是近郊的土著,住在上海本地的绞圈房子里,用的是那种挂在墙上的可撕日历。以前的日历并不是直接挂在墙上的,而是用一块差不多A4纸大小硬质的马粪纸作背板。厚厚的一叠日历本,用两条马蹄铁钉子固定在硬纸板下端,上首穿线悬挂于墙,新的一年就开始了。日历每年换新,但日历板一般不换。那块专门的日历板,上面印着彩案,有名胜风景,有古装美女,有戏曲人物,也有胖胖的娃娃,在阴暗潮湿的老房子里也算得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了。还记得我家的日历板上印的是穆桂英挂帅,只见主帅一身刀马旦打扮,微微斜侧着身子,手持红缨长枪,口含锦雉翎羽,脸似银盘,杏目圆睁,英姿飒爽中不乏女性娇羞阴柔之美,较好地表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主题。时间久了,纸质的日历板难免破损,三五年下来也该换新的了。于是,穆桂英变成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又变成了《红楼梦》中的宝哥哥和林妹妹。后来,家里条件好了,日历板换得越来越勤,差不多和日历一样也一年一换了。总而言之,纸质日历板比较粗陋,是普通人家最为常用的物件。据说,当年曾有一种高档的日历版,图案以釉上彩的形式烧制在瓷砖上,只要不摔碎即可以长期使用,然而却失去了“旧桃换新符”的乐趣。

窈窕淑女日历板

邻居一位伯伯喜好收藏,我曾经在他家里看到过放大的“日历板”。尺幅超过半米,图案更艳丽、更漂亮,大多是旗袍美女,长长的腿,细细的腰,比例夸张却又非常协调,有一种独特的美。这些超大的“日历板”是一种单页年历,材质是可以卷曲的软纸,上下两端镶有马蹄铁条,上首居中有孔可以穿线悬挂,下部依靠马蹄铁的垂重使纸幅平整。中心图案的两旁或下面,或标示着年月日,或是生产厂家或商品信息,多为香烟广告。伯伯告诉我,这是旧时的月份牌,可以在家里挂一整年,解放后渐渐就没人用了。但我总觉得,月份牌就是放大了的“日历板”,而日历板就是缩小了的“月份牌”。

就在可撕日历盛行的那个年月,青年男女的身上往往也多了一件事物。由于人们随时随地都需要掌握日期信息,因此日历是生活中最常用的东西。当然,不可能把一整本厚厚的日历装进口袋,于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始流行一种微型的年历表——年历片。年历片大多为纸质的硬卡片,大小如同一张扑克牌,比名片略大一圈,正好插入入皮夹子里,可以时时刻刻揣在身上。年历片的正面为彩案,其实就是缩微版的年画。背面则密密麻麻地标示了整个年度三百六十五天的年历表。若是不戴老花镜,中老年人根本无法看清,显然这是年轻人的专属物。限于时代因素,最初的年历片图片大多是一些“革命样板戏”的剧照,豪气冲天的杨子荣、躲进深山的喜儿、举枪前进的红色娘子军……后来,各种图案题材越来越多,电影明星、舞蹈演员、体育运动逐渐成了年历片的主角,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人对审美的追求。那个时候,早已不是全国人民看八个样板戏的年月,但也只有芭蕾舞和艺术体操可以正大光明地展现女性优美的曲线。从女舞蹈演员婀娜的身姿,到女运动员露出大腿的动感造型,给饥渴的年轻人打开了一扇透气的小窗。然而,哪怕是公开发行的印刷品,人们也羞于理直气壮地传看与欣赏,于是一张张小小的年历片承载了无数年轻人青春的秘密,试问有哪个青年身上不藏着一两张这样的年历片呢?

1983年中国女排年历片

邻居伯伯也有类似的收藏,老上海的香烟牌子,上面也有电影明星,但远不如年历片精美。年幼的我对美女明星并没有什么兴趣,更喜欢那些小说戏曲英雄人物题材的香烟牌子。其实,我小时候男孩子们玩耍嬉戏的“香烟牌子”已经和香烟无关了,更准确的名字应该叫“洋画片”,据说是从广东那里传来的,又叫“公仔纸”。年历片更多的还是花草鱼鸟和女性人物,比较符合女孩子的审美情趣。后来,又出现了烫塑型、烫金型和凹凸型的年历片,随着材质的发展一度还有过塑料年历片。由于印制精美,花色繁多,年历片曾经是岁末年初最紧俏吃香的小玩意儿。极少数高档的年历片是一些涉外企业印制赠予客户的非卖品,即使有钱也无处购买,而是通过某种渠道流向民间,成为大家争抢的对象。据说,当年在农村,上海知青手里一张张精美的年历片是硬通货,可以交友撩妹,可以雇人干活,还可以和当地的老百姓换些农产品……因稀缺而流行,年历片在城市也有一定的“市场”,大家聚集在在工厂、学校门口,或街头巷尾,相互炫耀自己所拥有的年历片,顺便进行一些互通有无的交换。到了80年代中期,盛行一时的年历片逐渐式微,随着物质条件更为丰富,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大型挂历占据了新年市场。如今,当年邻居伯伯不屑于收藏的年历片也已经是收藏界的新宠了。

大型挂历早已有之,由月份牌逐步演变而来,在上世纪40年代末随着彩色印刷技术的发展而兴起。挂历上的历法通常印在最下端,一般都是星期、公历和农历三对照,周六、周日以及重大节庆会用红色字体,有的还会标明二十四节气,使用非常方便。最初的挂历以明星人物画为主,后来传统的山水画、花鸟画也成为重要题材。艺术家精湛的笔墨加上精致的印刷效果,既方便了日常生活,又给人以视觉的享受,挂历作为室内装饰盛极一时。当然,比起一年一换的月份牌和传统年画,一月一页的挂历要贵得多。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出版社、人民中国出版社等新闻出版单位都把挂历当成一种对外宣传品,题材有祖国新貌、各地风光、电影剧照和传统山水花鸟画等等,文字为中英文对照,甚至全部为外文,用于对外赠送,对内很少发行。况且,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观念发生重大转变,家家户户时兴张贴带有浓厚政治宣传色彩的新年画,而40年代盛行的挂历并没有走入寻常百姓家。当然,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年画,从功能和内容导向来说,更适合理解为宣传画。

印着演员刘晓庆肖像的挂历单页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挂历已不再是少数人使用的奢侈品。挂历的题材丰富,包罗万象,除了以往常见的影视明星,还新增了时尚萌娃、宠物珍禽、名车佳宅等等,各地名胜尤其是世界风光摄影最受青睐,给当时没机会出国也很少出门旅行的国人无限的遐想。随着社会风气的逐步开放,时装美女成了挂历的主角,甚至还出现了比基尼泳装照,这在80年代初都是不可想象的。挂历以长方形居多,契合于传统书画立轴的式样,一本12张差不多就是一本画册了。或是某一画类的荟萃,或是某一画派的合集,或是个人作品的精选,例如《中国历代花鸟画》、《故宫馆藏古代山水画》、《扬州八怪画选》、《徐悲鸿奔马图》等等都是很好的选题。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到了90年代还出现了仿真宣纸书画挂历,几乎可与原件媲美。除了传统中国书画,世界著名油画更是风靡一时,从达芬奇、伦勃朗到梵高、毕加索,几乎所有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都在挂历上出现过,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博物馆珍藏的名画。此外,挂历也是历史事件的见证,如1984年国庆阅兵、1990年北京亚运会、1997年香港回归等重大事件,也都是挂历所热衷的题材,与清末民初上海旧校场时事年画一脉相承。

挂历一般是12张或13张,一月一张再加个封面,也有6张或4张的,缩简为两月一张或三月一张。传统的年画或月份牌一年一换,天天都是老模样,挂历差不多每个月都有不同的画面,有效地避免了审美疲劳,不时给人以新鲜感。挂历盛行之际,还出现了一种简历,更类似于传统的月份牌年画,或海报招贴画,更照顾到了居室条件简陋的家庭,以及住集体宿舍的单身人士。挂历是绝大多数家庭每年必不可少的室内装饰品,成为新年馈赠亲友的最佳选择。鉴于挂历有如此巨大的受众市场,不少企事业单位甚至政府机构开始向印刷厂家定制自己的挂历产品,除了日历和图画,上面还印有单位名称、LOGO、简介、地址、电话等相关信息,无论是赠送客户或作为福利发放都是一件非常实用的新年礼物。

既然是单位馈赠的年终福利,因此挂历一度是流行送而不是买的。每逢年终,交际广路道粗的人往往会收到很多挂历,单位发、朋友送,甚至一人手里攒了几本、十几本,最多自己留下两三本其余的分送给亲戚朋友,有时候到处转送都送不出去,反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进入20世纪后,人们更习惯于通过电脑、手机等现代工具获取日期信息,挂历逐渐“退居二线”。2013年10月31日,中纪委发布《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国内挂历市场随之萎缩了一大半,已无法重现昔日的辉煌。

其实,挂历本身包含着年画的身影,是从黄历、年画发展而来的。清末民初,沪上洋商借鉴和运用传统绘画和群众性最强的年画形式,由此催生了中国年画史上的一支奇葩——月份牌。

时期的月份牌

新中国成立之后 ,上海年画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原先的月份牌画家成为宣传招贴画的主力军,积极投身于新年画运动。然而,作为服务于政治宣传的画作,新年画从其性质与目的而言已经无关乎年俗,因此也无所谓“年画”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原先家家户户的宣传招贴画逐渐被山水、风景、美女、宠物等主题的挂历所取代。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人民群众的审美诉求已趋向于多元化,新年张贴年画这一传统风俗俗以挂历的形式重现民间,成了政治的晴雨表,成了政策的风向标。况且,1980年代中期大规模流行的挂历和简历,更是承续了当年月份牌年画的功能,进一步凸显了其独有的商业广告效应。从传统木版年画到胶印月份牌年画,从年俗物品到商业广告再到政治宣传品,最后回归于以多元审美为诉求的美术挂历。年画的发展,是经济的推手?还是政治的力量?抑或是文化传承的必然结果?这是一个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23年24节气诗画日历“上新”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南方+推出二十四节气诗意画卷,与你共度2023年。

中华传统节气风物灵动,色彩缤纷。

2023年元旦到来之际,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特邀24位岭南画坛名家。

绘四时山水花鸟,寓自然生活妙趣。

寅去卯来,年岁交替之际。

24幅名作制成精美年历恭祝新岁吉祥如愿!

电子版诗画日历元旦上线,先睹为快↓↓↓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月

小寒·水仙(周国城)

凡心洗尽留香影,娇小冰肌玉一梭。文人逸笔挥洒,描画水仙盛放娉婷袅娜姿态,映衬几枝朱竹,烘托冬日安泰祥和。

周国城西泠印社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广州市美协名誉主席,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大寒·炮仗花(许晓彬)

焰火丽天昭盛世。花灯瑞地醒丰年。爆竹送穷,椒花待旦。一串串红红火火的炮仗花凌寒开放,传来新年花团锦簇、吉祥如意的声声祝愿。

许晓彬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花鸟画工作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二月

立春·幽兰入梦香(方土)

幽兰生空谷,无人亦自芳。生长在山间的兰花抽出细长的嫩叶,如同仙女的飘带,野趣随幽香飘然而至,舒展着春的气息。

方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兼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国画学会执行会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兼中国画艺委会主任,广州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美术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雨水·玉堂春(林蓝)

以一枝玉堂春为构,同一画面展现紫玉兰由发芽、含苞、生长继而盛开的全过程,展现雨水时节的温润气息,盎然春意。

林蓝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画院院长。

▎三月

惊蛰·小荷(郑阿湃)

惊蛰起,万物生。小荷露尖角,蛙戏莲叶间。画家以岭南画派双勾填色和没骨画法,描摹万物勃发、窸窣生长的景象。

郑阿湃广东画院副院长,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春分·紫藤花(方楚雄)

春来紫藤花似雪,临风醉舞势如泼。画家用色彩水分饱满的没骨点厾法入画,紫色花穗垂挂枝头,春风袭人,紫气东来。

方楚雄广州美术学院二级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四月

清明·掷地有声(陈永锵)

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如火似焰的英雄花落叩响大地,如见其动,如闻其声,咏叹生命慷慨气概。

陈永锵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岭南画派纪念馆名誉馆长,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广州梅社社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谷雨·春山(李劲堃)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微雨茫茫间,峰翠湍清、山花烂漫、春树摇曳,一派润泽苍茫的岭南春景跃然眼前。

李劲堃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原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画院原院长,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

▎五月

立夏·蔷薇(陈映欣)

生如夏花之绚烂。画家落笔随性,笔墨酣畅淋漓,一簇充满野性张力的蔷薇跃然纸上,展现孟夏之日的勃勃生机。

陈映欣广东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小满·枇杷(苏百揆)

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画家用撞色撞水法,描画枇杷满林的初夏光景,传递“物至于此小得盈满”之意境。

苏百揆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六月

芒种·潮汕农家(方向)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鳞次栉比的潮汕民居,绚烂盛放的凤凰花,与淳朴的山村劳作场是融为一体,动静相宜。

方向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所所长,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中国画学会理事。

夏至·耐果之乡(林若熹)

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静谧的夏至午后,潮汕祠堂、荔枝丰收盛景跃然眼前,明朗润丽的田园诗意喷薄而出。

林若熹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导,暨南大学文学博士。

▎七月

小暑·风起玉珠落(谢少威)

鸟语竹密阴,雨声荷叶香。画家以宋人笔法,描画雨后荷花飘逸高雅的气息,荷塘水鸟顾盼生姿,清新脱俗又生趣十足。

谢少威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画院第一、二期签约画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大暑·黄皮(许敦平)

亭前几树黄皮熟,日日莺啼数百回。岭南“正气果”盈满枝头,雀鸟蜜蜂飞舞,自然灵韵与文人怡然自得情愫融为一炉。

许敦平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画学院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

▎八月

立秋·灵鸟(苏百钧)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灰鹭、丹顶鹤在岭南山水间追逐嬉戏、休憩觅食,演绎闳约深美、意味隽永的诗意画卷。

苏百钧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法国巴黎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笔画学会艺术顾问,全国美展评审委员。

处暑·芭蕉(周正良)

芭蕉雨声秋梦里。芭蕉树婀娜伸展,一茎一枝花,成熟的果实浓艳而厚朴拙雄浑有真趣,突显初秋时节的生机与收获。

周正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九月

白露·晓色(黄唯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山间雾气缭绕,林中村屋隐见,群鸟晨飞,晓色微凉,一缕思乡眷恋之情借着清美秋色延绵开来。

黄唯理 广东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广东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广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九三学社广东书画院执行院长,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

秋分·榴飘香(李醒韬)

相逢秋风中,忽发一笑粲。天气微凉,火红的石榴挂满枝头,果实鲜活灵动,枝干沉着深厚,饱含秋收的喜悦。

李醒韬广州画院原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广州文史馆书画院执行院长,广州炎黄画院院长。

▎十月

寒露·秋菊(梁如洁)

秋菊有佳色,裛露摄其英。黄白沾湿露珠的花丛,穿梭着几只悠然扑朔的粉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呼之欲出。

梁如洁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国画学会顾问,广东省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副院长。

霜降·丰收(郭莽园)

烟松结翠寻常润,霜柿垂红分外甜。农家柿果丰收,色泽红艳,盈盈满筐,喜鹊啾啾,赞颂丰盈美好的秋日光景、芳醇甜美的殷实生活。

郭莽园西泠印社社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州画院艺术顾问,中国手指画研究会顾问。

▎十一月

立冬·簕杜鹃(杜宁)

含蕊红三叶,临风艳一城。冬日南国簕杜鹃的灿烂花潮遍布街道,如瀑布般倾洒而下,姹紫嫣红的花蕊咏叹向阳而生的力量。

杜宁广东画院在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小雪·山茶鹩哥图(关坚)

雪里开花到春晚,世间耐久孰如君。山茶花朵朵红艳,芭蕉叶迎风摇曳,灵动善鸣的鹩哥翩然而至,捎来南国温暖滋润的气息。

关坚广东画院专职画家,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关山月学院副院长,关山月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国家二级美术师。

▎十二月

大雪·南国不知冬(许钦松)

万象晓一色,皓然天地中。远处苍茫的群山逶迤起伏,近处醉人的红叶渐次出现,几分寒意里流溢着“南国不知冬”的温情。

许钦松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冬至·一枝独放报佳音(陈湘波)

寒塘数树梅,常近腊前开。苍劲的枝干疏密空插,点缀着迎着寒风开放的鲜艳红梅,翩然起舞的麻雀报告“一枝独放报佳音”的喜讯。

陈湘波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

【策划】李贺

【执行】李培 张昉

【记者】杨逸

【设计】邹炜 程子宜 马俊

【封面特邀书法家】苏华

【作者】 杨逸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