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很多人都喜欢独处,因为一个人做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
而有孤独心理的人,尽管常常独自生活,甚少进行社交活动,但他们这种“独处”,是被动的选择,因为害怕社交互动,而且往往在社交中感到消极。
更甚者,有一种所谓的“外向孤独症”的人,他们在人群中,永远是嘻嘻哈哈的那个人,但在内心深处,却又抑制不住的孤独感,无法将其消除,为什么会这样呢?
真正的“孤独感”,往往存在于那些虽然进行着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却没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之中。不管你是身处于人群,还是独处一室,只要你对周围的情况缺乏“互动性”的了解,也就是你与身处的世界无法沟通,你就会产生孤独的感觉。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感到孤独的时候,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战胜孤独。
有些人的孤独是内在而稳定的。他们面对孤独时经常无能为力,手足无措。而有些人的孤独则是外在而可以控制的。这些人只是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感到莫名的孤独感。
他们相信自己能够驾驭它,并相信自己能够积极做些解决孤独的事情。
那,通常怎么调整自己,才能够消除心里这种孤独感呢?
孤独的类型与危害孤独一般有两种类型:
1,情绪性隔绝孤独;
指的是孤独者不愿意与周围的人来往,把自己封闭起来,什么人都不想见,对外界有一种抵触的情绪,从而让自己陷入一个人的困境里。
2,社会性隔绝独孤;
指的是孤独者没有朋友或者社交关系网,想做什么都只能是一个人,缺乏友情、爱情甚至是亲情,尝尝被动一个人去生活,缺乏社交能力,或者社交渠道。
孤独产生的原因比较繁复,有时是因为事业上遭受到挫折,缺乏与异性朋友的交往,或者夫妻间感情不和,周围没有交往的朋友等等,都是导致产生孤独感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某些人的孤独感,往往跟他的性格有关。
比如有的人情绪易变,经常大起大落,很容易不小心得罪别人,或者不知道正确的社交技巧,不懂得维和人际关系,从而让自己陷入一种孤独的状态。
甚至有些人善于算计,做事都喜欢斤斤计较,考虑个人的得失太重,因此造成了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这些类型的孤独,都是客观存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当然,过重的孤独心理,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据统计,身体健康但精神孤独的人,在十年之中的死亡数量,要比那些身体健康而合群的人,死亡人数多一倍。
人的精神孤独所引起的 死亡率与吸烟、肥胖症、高血压引起的死亡率几乎一样高。
心理学家发现,孤独者的一些行为,会经常让他们处于一种不讨人喜欢的境地。好比说,他们很少注意谈话的对方。在谈话中只注意到自己,与对方交谈的互动次数很少。不是经常突然改变话题,就是不善于及时填补谈话的冷场等。
研究发现,如果孤独者受到一定的社交训练,懂得如何注意与对方构建良性互动的谈话,从社交中获得足够的愉悦感,那他们的孤独感就会大大减少。
记住,是“良心互动”的谈话或者社交活动。如果你的社交能力很强,但从来都是听别人诉说情感,而你一直在压抑着自己的情感,然后装出一种“我没事”、“我很快乐”的感觉,这就会让你的孤独感变得更加强烈。
换言之,想要解决孤独,我们首先要懂得让自己的内心跟外界连接起来。
战胜孤独的方法其实摆脱孤独心理并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你愿不愿意踏出一步,主动去改变而已。
因为人对于改变,会有一种“迟缓和懒惰”的定势思维,尽管觉得现在的情况不是很好,但既然都已经习惯了,也就没所谓了。
这种思维定势,就导致了大多数人遇到问题时,不愿意去改变,不肯去改变。
所以,只要你能够主动踏出第一步,想要克服孤独心理,也不是什么难事而已。
那有什么方法,可以战胜孤独呢?有五个建议:
第一,与外界多接触、交流。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内心感受的需要。独自生活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要与世隔绝。
就算你的工作或者生活,不得不经常要一个人去面对,但内心的感觉和情绪,随时都可以跟身边的人去分享。与朋友聚会时,可以多多交流一些自己工作的感受,获得心理上的支持。
如果没有人愿意听你倾诉,你可以用录音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录下来。心理学家认为,把自己的想法用录音或者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其舒缓心理情绪的效果,与他人分享感受的效果几乎没有差别。
所以,尽量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压抑着,释放情绪,诉说感情才是摆脱孤独感的重要方式。
第二,与态度积极的人相处。
人的性格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如果你能够经常与性格乐天、态度积极的人相处,你自然就会受到他们情绪的感染,从而获得正面的心理感受,产生“近朱者赤”的效果。
久而久之,你的心扉就会敞开,思想也慢慢跟着积极起来,孤独感也因此而减少了。
第三,“忘我”地与人交往。
与人相处时感到孤独,有时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十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你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无法从中获得存在感。
例如你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地方,由于你无法与周围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也无法进入那种热情的情绪环境中,那么你在他人热烈的氛围中,就会倍感孤独。这就是我们常说地“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
所以,你在与他人相处时,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不要把自己的感受放大去看待,要忽略自己当下的感觉,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并设法为他人做点什么。
当你与他人产生互动,别人感受到你的温暖,你同时也会温暖到自己的。
第四,享受生活的乐趣。
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是充满乐趣的。一个人在家?那么尝试玩玩游戏吧。
觉得一个人玩游戏很无聊?那么联网跟别人对战吧。觉得跟陌生人联网玩游戏很抗拒,尝试去邀请朋友出去玩吧。
不管做什么事情,不要盯着负面的地方去看,积极寻找好的方面,发现事物的美好之处。当你能够充分领略到事物的美妙之处,你就会消除孤独感了。
例如有些人遇到挫折,心情不好,但又不愿意跟别人倾诉感情时,经常跑到大自然里面,感受一下田野风光,或者看看美妙的风景,人的心情也会逐渐开朗起来。
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去看风景,没有与人同行时那么有趣,那为什么你不提高自己的社交技巧,让自己认识更多的朋友,结识喜欢的异性,然后大家结伴同行呢?
说不定,这也是享受生活乐趣的一种方式!
第五,确立人生目标。
当我们身处社会当中,发现自己跟他人格格不入,害怕自己不被人尊重或者理解,而你又不想因此而改变自己,那么专注自己的人生目标,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进发,你就因此而拥有力量了。
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的内心很容易因此而出现恐慌,这种不踏实的感觉,会让一些人感到越来越孤独,心灵也随之而变得脆弱。
想要克服这种恐慌与脆弱,我们就必须为自己确立一些人生目标,培养和选择一些兴趣爱好。毕竟一个人活着有自己的所爱,有自己的所求,就不怕寂寞,也不怕孤独了。
所以,懂得根据自己遇到的问题,适当去调整自己,主动做一些事情,让自己摆脱不良的心理,这才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具备的“生存能力”。
毕竟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来源:人民健康网
编者按:孤独是现代社会“隐藏起来的时疫”,通常人们认为吸烟、酗酒和锻炼等生活方式才会影响健康,其实,孤独对健康的伤害也不容忽视。
热闹背后的孤独感
曾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看起来很热闹,其实每个人都活得像一座孤岛。许多人没有也不想走出自己的岛屿,真实地踏入他人的领地,彼此之间的深入沟通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串串时髦的网络用语和一张张滑稽的表情包。
孤独是一种不好的心理状态,因为感到被外面的世界隔绝或被外面的世界排斥而产生的郁闷苦恼的心情,甚至产生抑郁。一般都是因为下面几个点导致:
一,现在这个时代变得高效,使得友情“快餐化”,熟人变少,从而使得孤独慢慢弥漫。
二,社会竞争越来越大,成年人都需养家糊口、在外打拼,不可避免的会忽略了自己的小孩和家里的老人,让他们变得孤独。
三,电子产品日益发展起来,虽然缩减了时空距离,却使人们的圈子变小,导致人际关系变淡,渐渐疏远产生孤独感。
四,一个人的本身性格也与产生孤独感有着一定的联系。性格内向的人常常会缺乏安全感,会去担心自己说的话不被认同从而选择沉默,不敢去表达,因而容易引发孤独。
据《成都商报》报道,美国一项涉及30万人的研究表明,孤独感的危害相当于酗酒或每天吸烟15支,同时,孤独感不仅会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水平,从而削弱免疫系统,使人更容易生病;而且,孤独者的血压也比正常人高出30mm汞柱,心脏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的3倍;孤独者的生活方式使癌症的发病率增加2~3倍。此外,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孤独还可能影响个体的睡眠模式和逻辑推理等机能。
如何摆脱孤独感?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中心测评部主任肖震宇表示,想要摆脱孤独感,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战胜自卑。自卑者总感觉不如人,不愿跟人接触,这些人不妨试着与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2.和朋友保持联系。不要在孤独时才想起朋友,要有意识地经常与好友保持联系。
3.结交新朋友。主动认识一些新朋友,可以给自己的生活增添新元素。相处过程中要记住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多为别人考虑。
4.培养爱好。当觉得孤独时,可以专注于自己的爱好,平时还能和圈子里的同道相互交流。
5.勤锻炼。适当的锻炼可有助于大脑分泌多巴胺等让人兴奋和欣悦的化学物质,有利于孤独者调整情绪状态。(人民网健康综合自人民网-科普中国、健康时报、生命时报)
alone和lonely就是一组常用的同义词。Lonely 是形容词,意思是“孤独的”,这是一种伤心的情绪反应。你可能独自一人,也可能处在人群之中。Alone做形容词,意为“独自一人的”,既可以指没有人相伴,还可以形容因没人相伴带来的情绪变化,可能感到“孤独”,也可能是“愉悦的”。
一、意思不同
1.alone意思:adj. 单独的;独自一人的
2.lonely意思:adj. 寂寞的,孤独的;荒凉的
二、用法不同
1.alone用法:形容词,用于非正式语体,且多用于否定句。
例句:
After tea I wandered alone about the town.
吃过下午茶,我独自在城里漫步。
2.lonely用法:作“孤独的,寂寞的”可用作定语,也可用作表语。
例句:
The lonely student is starving for friendship.
那个寂寞的学生渴望友谊。
三、侧重点不同
1.alone侧重点:表示只有一个人即“独自一人”而感到:孤单或愉悦。
2.lonely侧重点:表示由于没有别人或其他东西陪伴而感到寂寞孤单,通常用来指人
四、alone, lone, lonely在形式上相似,意义上也有相近之处,但它们的的用法是有区别的。
1. alone 用作形容词,通常只是表示客观上的一个人或没有外人,而不表示寂寞或孤独等感彩,并且在句中只用作表语。如:
I want to be alone. 我想一个人呆着。
I am not alone in this opinion. 不只是我一个人有这种想法。
Since her husband’s death, Mrs Kay has been very much alone. 自从丈夫去世后,凯太太就一直是孤单一人。
I’m terrified at the prospect of being alone in the house. 我要是自己呆在一所房子里就很害怕。
I realized they wanted to be alone together so I felt very awkward. 我意识到了他们想要单独在一起,所以觉得很尴尬。
He is not alone in believing that it may lead to war. 不单他一个人认为那会引起战争。
2. lone 表示“孤单的”“单独的”“无伴的”等,通常只用作定语,有时可与表示类似意义的 lonely 换用。如:
A lone rider came galloping towards them.一个骑着马的人孤身一人向他们奔驰而来。
Lone women drivers are advised not to pick up hitchhikers.建议独自驾车的女子不要让人搭便车。
We could hear a lone piper player playing in the distance.我们能听到远处有一个人独自吹奏着风笛。
A lone gunman burst into his house and shot him dead.一名独行的持枪者闯进他的屋子,开枪打死了他。
Out of the stillness, a lone bird began to sing. 一只鸟唱起了歌,打破了寂静。
The only green thing was a lone / solitary pine tree.绿色的东西只有孤零零的一棵松树。
但是 lone 一般不表示“寂寞的”“偏僻的”等义。
3. lonely 表示“寂寞的”“孤寂的”,带有较强感彩,相当于 sad because one lacks friends or companions,可用来说明人,也可用来说明 life, days, years 等; 可用作表语或定语。如:
When his wife died, he was very lonely. 他的妻子去世后,他感到十分孤独。
You can be alone without being lonely. 你可以独处而不感到寂寞。
For all his wealth and fame, he’s a very lonely man. 他虽然又有钱又有名,但很孤独。
若不带感彩,只是表示“孤单的”“没有伴侣”(without companions),则通常只用作定语。如:
She was a lonely child with few friends. 由于没什么朋友,她感是一个孤独的孩子。
Lone parents constitute a great proportion of the poor.孤独的父母们占穷人中的大部分。
有时表示“荒凉的”“偏僻的”,用来说明地方,此时多用作定语。如:
a solitary bird on the lonely shore在荒凉海岸上的一只孤鸟
She avoids lonely streets. She is afraid of being mugged.她避免在没人的马路上行走。她怕遭抢劫。
The wooden hut stood on a lonely stretch of beach.小木屋立于一片人迹罕至的海滩上。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我的爱情观”,那么结合我自身身份,将我的爱情观放大为大学生的爱情观。从大学生的身份切入,谈谈大学生拥有怎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怎样的爱情观不可取。
部分爱情观偏离正确轨道,你有吗?1. 恋爱动机偏离
恋爱动机简单来说就是你为什么要恋爱,是因为空虚、寂寞,甚至是性?还是因为彼此欣赏,彼此爱慕?恋爱动机正确是保证可靠恋爱的基础,若恋爱动机不纯,最终必然会造成对双方的伤害。
据有关调查显示 ,“因为别人恋爱所以才恋爱 ”的占39%,选择 “消除寂寞 ” 的占12.5%,选择 “怕被别人瞧不起 ,满足虚荣心 ”的占9.3%,选择 “积累经验 ”的占6%,选择 “寻找真爱 ”的学生只占33.2%。(调查数据不可避免地受采集范围和样本数量的限制,但仍可以说明一定现象的存在)
在初中高中的学海里苦苦奋斗了几个春秋的学子们,终于满怀憧憬跨进了大学的殿堂,成为天之骄子,社会的宠儿。然而,随之而来的寂寞却常常让他们手足无措。于是,在这象牙塔里便多了许多浪漫的故事,那便是大学生的爱情故事。眼看着校园里无处不在的小情侣、寝室都已脱单的室友......“不行,我也要谈恋爱!”
2. 感情功利化
如今社会上“一切向钱看齐”的现象尤为严重,经济基础固然重要,但是太过于功利化便失去爱情固有的魅力。如今类似“干的好不如嫁得好”、“要娶就娶金老丈,要嫁就嫁有钱人”等一系列错误爱情观盛行。有的人单纯为了傍大款不顾底线,将爱情当做改变现状的最佳资本,用以换取自己的所需。
3. 缺乏责任感
大多数人并不是抱着以结婚为目的的心理去恋爱的,只是单纯地想着“不求天长地久 ,只求曾经拥有 ”。因不能正确看待恋爱和性,对另一半严重缺乏责任感,以此便出现了“ ”、“闪恋 ”、“多角恋 ”等 “玩恋爱 ” 现象 ,直接导致各种性传播疾病大量增加 ,堕胎 、 弃婴等事件也时有发生。
4. 贞操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 ,有70%的大学生不再把贞操作为婚姻的必备条件,95.76%的大学生赞同恋人间的婚前性行为。
随着社会进步,摒弃那些传统的、保守的贞操观是好事,但是开放并不意味着放肆。婚前性行为并不为过,但是得看情况,那些恋爱没有一个星期就开房的是不是有些草率,最起码得在完全了解对方之后才稳妥吧。
爱情行为存在问题1. 恋爱中的不文明行为
大学生恋爱行为已越来越公开化 ,公共场合的勾肩搭背 、拥抱 、接吻 、抚摸已是家常便饭 ,更有甚 者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出各种动作,比如学校的教室、图书馆,使旁人不得退避三舍 。
这些行为被很多人理解为是对爱情的勇敢追求,他们不但不引以为耻,反倒引以为荣。
2. 失恋后的偏激行为
恋爱失恋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伤心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有些人却不能正确看待失恋,做出一些偏激行为。比如失恋后大肆饮酒、几日不食,甚者还有轻生的念头,这些人对爱情并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分手只是说明两个人并不合适,你还需要去寻找那个更适合你的人。
3. 不恰当的婚前性行为
不恰当的婚前性行为包括不采取避孕措施、与多人发生性行为等。这个问题与上面的第四点有些雷同,但是,在这里,我们需要指出,在不准备需要孩子的情况下,特别是对于没有能力要孩子的情况下,采取合理的避孕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大学生人流的新闻随处可见,同时,大学生也成为了医院人流的主力军。
相关新闻报道还有很多,因此,我们必须要对这个问题加以重视,杜绝不恰当婚前性行为。
说完不正确的爱情观以后,我们就要来谈谈正确的爱情观了。自主积极对待爱情据调查,93%的同学表示,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希望通过自己追求和接触的方式自主恋爱;支持家人亲戚介绍恋爱的仅占5% ;2%的同学表示无所谓,一切随缘。在谈到自己的爱情问题上受谁的影响较大时,63%的同学认为爱情是一种自我型的感情,重点会考虑己的感受;27%的同学可能会考虑朋友或者家人的建议;10%的同学表示还没有做好考虑这方面问题的准备。
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爱情的问题上,大都以主动积极的精神面貌出现,希望通过自己的接触来认识对方,认为这样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而发展成为男女朋友。
当遇上自己喜爱的人,千往不要错失机会,要学会主动。其实,在恋爱过程中,同样是如此,积极主动才会有故事。
互勉互励,共同进步选择恋爱,并不是选择安逸,选择一起堕落。有些情侣加在一起除了玩游戏,就是追剧。游戏成了彼此永远的共同话题,也成为了彼此的默契。这样的恋爱是糟糕的,因为这是在葬送彼此的未来。
大学时光是用来奋斗的,就像马克思在追求燕妮期间,依然发奋努力读书,克服了思念、孤独等情绪,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使己成为更优秀的人,最终与燕妮修成正果。
再比如之前报道的学霸情侣,他们都是东南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14 级本科生,男生叫陈子聿 ,女生叫姚依晨。两人在校期间每学年的专业考试,前一二名一直都被两人包揽,奖学金拿到手软。图书馆、自习室成了他们俩的“共处圣地”。
摒弃物质利益追求不要把物质利益摆在感情的前面,大学期间没有物质基础很正常,有也只是靠的家里。在一起时,要合理追求消费,浪漫惊喜≠贵,尽自己最大能力就好。女生也不要过度索取,你要记得看上的是对方的才华,是魅力,是上进心。
合理处理好感情与性的关系以上也阐述了不合理性行为的危害,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触到性,因此性问题也是情侣之间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合理应对性关系,是保证感情的关键。
不能说绝对不能有性行为,因为毕竟都是二十多岁的人了。但这是有一定条件的,前提是双方是否都有足够的考虑,是否都情愿。在双方都自愿的情况下,还必须做好防护措施,这一点很重要!!!
以上便是个人结合自己身份,对现阶段爱情观的看法。欢迎大家说出你的爱情观。
96岁北大教授的夫人陈司寇,是一位看透生死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不想接受任何人的帮助,包括儿女,而是选择用断食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她说,她不是不珍惜生命,亦不是感到生活没有意义。
她说过一句话,至今仍引人深思:“要争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既减少自己的痛苦,也尽量避免给他人造成负担。”
陈司寇
一、陈司寇的丈夫,是著名政治学家、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赵宝煦。他曾主持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教材,主持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政治学理论博士生专业培养点,并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政治学博士研究生。
赵宝煦
赵宝煦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直到十岁时才进小学,后又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多次辍学。一位天主教神父见赵宝煦交不起学费,就对他说,只要他信教,教会就可以帮他交学杂费。但是赵宝煦却拒绝了。
当时浙江有个规定:只要考了第一名,就可以免交学杂费。赵宝煦就拼命读书,从初中到高中,连年都考第一,顺利地读完了中学,家里一分钱也没花。
高中毕业后,赵宝煦考上了北京大学。就在这年,“七七 事变”爆发,赵宝煦和同学们纷纷逃出沦陷的北平,辗转来到昆明,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学习。
但是昆明也并非世外桃源。日本侵略者一度打到贵州,赵宝煦也和大多数同学们一样,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之中,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赵宝煦留在北京大学任教,并很快被任命为国际政治系主任。
在这里,他曾主编《政治学概论》、《跨世纪的中美关系》、《国情调查与思考丛书》等 作品,撰写了《中国政治学的复兴》、《中国公共政策》、《政治学与和谐社会》等著作。
二、赵宝煦教授去世后,有记者采访陈司寇:今后准备如何安度晚年?陈司寇笑了。她说,关于晚年,自己有一点心得,愿意和大家分享。
陈司寇认为 ,人到了70岁以后,身体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疾病,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活动空间也会逐渐变小,渐渐地与社会渐渐脱节,所以很多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症,越来越需要子女或者其他人的照顾。
所以人到了晚年,最要紧的是要尽量使保持身体健康。如果万一身体不行了,没有别人的照顾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就要争取“走得快一点”,既减少自己的痛 苦,也能尽量避免给子女或者其他人带来负担。
关于这一点,陈老师打了个比方:那就是老人,自己要做自己的靠山。自己的饭自己能做,自己的衣服自己能洗,自己的事自己能做。
陈司寇和赵宝煦生育了三个孩子,孩子们都很孝顺,住得离父母也不远,每周都可以回去看陈老师。父亲去世后,为了照顾母亲,孩子们多次提出将母亲接到身边和自己同住,方便照顾,但陈司寇却坚持一个人单住。
每天她自己买菜、做饭,自己洗衣服,自己参加锻炼,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需要子女的帮助。虽然孩子们不放心她,为她请了保姆,但陈老师只允许保姆每周来两次,帮着打扫一下家庭卫生,其余的事,她都是亲力亲为。
赵宝煦去世后,陈司寇还是保持之前的生前习惯,每天6:00起床后,然后做操、看电视新闻、做早饭。吃完早饭后,坚持看一个小时的书或者报纸。她除了看新闻之外,看得最多的是《易经》,而且边看边思考,边看边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
丈夫走后,陈司寇每天都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让自己的生命保持一定的节奏,不让自己空闲下来。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活就要活得有质量,随时都做好“走”的准备,但一定不能让自己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
很多人年龄越大越怕死,陈司寇认为这大可不必。她认为“死”是自然规律,是另一种“生”,一定不要怕死,要想得通,活得自在,超越死亡。事实证明,不怕死的人才能活得轻松,活得有质量,去享受生活。因为你死都不怕,还怕什么?还有什么想不开的,放不下的呢?
陈司寇认为,人的寿命由三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遗传,二是锻炼,三是生活习惯。所以老年人要全面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分析自己身体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比如说,自己的身体不行,是由抽烟、喝酒引起的,那就要戒烟戒酒。
如果自己的身体问题与熬夜有关,那就要减少熬夜的次数,早睡早起。总之,一旦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就要找出原因,令行禁止,长期坚持下去。
陈老师退休后,坚持学习医学保健知识,同时运用这些知识去掌握自己身体状况,分析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摸索其中的规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这一点,很值得每位老人都去学习。
三、有很多老人有着不太好的生活习惯,只要身体稍微不舒服,便急着去医院打针吃药,陈老师认为这并不可取。她认为动不动就看医生,大把大把的吃药,很容易让身体产生耐药性,以后真的有了大病需要吃药时,效果反而会受到影响。
所以有一些小的不舒服,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解决,不一定事事都盲目依靠医生。
有这么多老人盲目相信“名医”,甚至对电视广告里的那些“灵丹妙药”奉若神明,认为这些东西能让自己永葆健康,结果常常事与愿违,不但没有治好自己的病,还容易上当受骗。
这些人主要是不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光靠医生不能获得健康,关键还是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陈司寇有一个体会:最好的保健医其实就是自己。因为一个人的身上有什么不舒服,自己是最清楚的。无论是再好的医生,也不可能时时跟着你,去了解你身体上的每一处变化。
所以老年人也要学会一点医疗常识,身体一旦出现一些小的不舒服的时候,能在第一时间自己调整,通过按摩、用药,将一些小病扼杀在摇篮中。
有一天早上,陈司寇突然发现腰部疼痛,她并没有急于去医院,而是自己躺在床上,按照学来的医学知识,按摩相应的穴位,果然过了一会儿就有了很大的好转。从那之后,她就坚持自己按摩相关穴位,并配合适当的腰部活动,结果腰痛一直没有再犯。
所以她说,有些老人遇到像她这种情况,也可以像她这样解决,既锻炼了自己,又给子女省去了很多麻烦。
关于腰疼的事,陈司寇一直不有告诉孩子们。直到她好了,有一次女儿来看自己时,她才把这件事告诉了女儿。女儿责怪她有病不说,
她解释说,我平时一个人能照顾好自己,日子过得很充实、愉快,不希望别人来干扰我。每个人最怕的就是形成依赖感,从来都没有人会是你永远的靠山,靠自己才是真正靠得住的。像我这样热爱生活,心胸开阔的老人,遇到小病是能顶得住的,你们不用太担心。
陈司寇也承认,老年人一般因为寂寞,大多都盼望儿女能常回家看自自己。但她和其他老人不同,她兴趣广泛,建立了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生活规律,每天忙忙碌碌,内心平静充实,所以虽然也想孩子们,但却并不依赖孩子们。
陈司寇有一位老姐妹,丈夫去世后特别寂寞,每天都要打电话给陈司寇,聊起来就没个完。陈司寇认为这不是个办法。自己是可以陪这位老姐妹煲电话粥,但总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陪着吧?
如果这位老姐妹对自己的电话形成了依赖,那么不打电话的时候,她岂不是更加孤独难过了吗?
想清了这个问题后,陈司寇不再陪老姐妹煲电话粥了。她直接了当地告诉这位朋友,这不是解决你孤独问题的办法。你的问题不能靠外人,只能靠自己。
她告诉朋友:“你要尽量把时间安排得紧一点,喜欢做什么就去做。只有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你就不会感到寂寞了。”
陈司寇还用自己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去开导朋友:自己每天起床后,做操、看电视、做早饭,看书看报,看到我好的东西就摘录下来,还自己琢磨:这样的文字,如果是我自己,我会怎么去写呢?所以每天,自己哪有时间去寂寞?
陈司寇也知道,即使自己再豁达,但一样逃不掉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所以自己对自己的身体很是看得开,认为老人得病是正常现象,大可不必过于紧张。
四、2015年的时候,陈司寇检查出左肾上有个肿瘤,医生和孩子们都建议她做手术切掉,可她就是不同意。
她说:“我已经92岁了,就算动了手术切了这个肿瘤,谁能保证不会出现其他病呢?那又何必呢?
但是陈司寇也不是坐着等死,她虽然不同意手术,但却也不是对这个肿瘤听之任之。只是她有着自己的抗瘤的方法。
陈司寇知道肿瘤喜欢酸性,不喜欢碱性的东西。所以她就多吃碱性的东西,比如蘑菇、西兰花等等食物。对于酸性的鱼、肉,她坚持少吃甚至不吃。用这种方法,她和肿瘤实现了“和平共处”。
现在这个肿瘤一直没有发作过,至于它还在不在,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陈司寇一点也不去想它,随便它怎样。
她说:也许是自己想得开,这个肿瘤看在自己身上讨不到便宜,偷偷地逃跑了。
但是孩子们却和她的想法不同。他们坚持要给母亲找个保姆照顾,以免万一哪天犯了病都没有人知道。
陈司寇拒绝了孩子们的好意,她说:“人的寿数到了,就要顺其自然。身体功能衰竭了,无疾而终,这是福气。我已经94岁了,已经赚了。还有什么好怕的?”
在中国,和陈司寇能有一样想法的老人,还是不多的。因为老人们都认为,自己把儿女抚养大,儿女就应该回报。可很多老人没有想过,儿女们并非不孝,只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不是每一个儿女都有时间照顾父母的。
所以陈司寇的想法,还是超前的。她认为:一个人生活是常态,儿女来看你,是惊喜。这样就不会心怀不满,常感落寂了。
五、2017年4月,陈司寇体内的那颗肿瘤终于发作。半年后,陈司寇已经无法下地了。
可无论子女们怎么动员,陈老师一直坚持不去医院。她说:“我这么大年纪了,这次恐怕会走了。我只希望自己能够“走”得更快些,尽量不要拖累别人。”
2017年10月17日,陈司寇开始断食。她的头脑很清楚,面对孩子们的喂食,她坚持一口都不吃。
10月21日,四天水米不进的陈司寇终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她没有留下遗言,只是在纸上写下了一句话:“我已经赚到太多了,下面就看你们的啦!”
96岁的陈司寇用断食结束自己的生命,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讨论。有人赞同她,也有人反对她。对此,每个人都可以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也是见仁见智,没有对错之分。
但很多人对她的这种做法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尊重。陈老师一直选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来不想麻烦别人,哪怕是自己的儿女。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这种胸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但是有一点,我还是很敬佩陈老师的。那就是每个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离开方式。不顾病情地用氧气和营养液来维持生命,于己用一种痛苦,于人又何尝不是一种拖累,于社会又何尝不是一种负担?
愿陈老师安息!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