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锡伯族八大姓氏的排名(锡伯族八大姓氏)

发布时间:2024-05-26 02:27:37作者:隐身守侯来源:互联网

锡伯族八大姓氏的排名(锡伯族八大姓氏)

本文目录一览:

满族八大姓氏排名,你身边有这些姓氏的满族朋友吗?

满洲八大姓是指大清王朝时满族的八个显赫的姓氏,但满族八大姓氏排名中并没有大家最熟悉的爱新觉罗氏,因为在满族的姓氏中,爱新觉罗虽然是皇室姓氏但只是个小姓,取而代之的则是: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赫舍里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这八大姓氏。

1、佟佳氏

佟佳氏本为地名,后因以为姓。佟佳氏氏族甚繁,支系众多,为满洲著姓,各旗满洲旗分均有分布,另佟养正支隶镶黄旗汉军旗分,佟养性、佟养材、佟山、佟养泽支隶正蓝旗汉军旗分,佟镇国、佟标、佟钊、佟养谦支隶镶红旗汉军旗分,是爱新觉罗氏在18世纪主要联姻对象,对佟姓延续后期在奉天地区起主要作用,是清朝后族的主要族群,一说源于锡伯族,托和尔秦氏。

2、瓜尔佳氏

瓜尔佳氏是女真族加古部落的称谓,一作瓜尔佳,后讹称为夹谷氏。而他们就以部落名称为姓氏,到明朝末期正式称为瓜尔佳氏。按不同的地区有苏完瓜尔佳氏(苏完尼瓜尔佳氏)、安图瓜尔佳氏、叶赫瓜尔佳氏、乌喇瓜尔佳氏等分支,入关后又有凤城瓜尔佳氏、金州瓜尔佳氏等分支,另外,瓜尔佳氏(关氏)家族还广泛分布于东北各地,如本溪、西丰、铁岭等。

3、马佳氏

马佳氏以地为名。原氏族起源地“嘉里库马佳”。《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记有:“马佳,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散处于绥芬、马佳及各地方”。位于今黑龙江牡丹江一带。该氏族随军入关后少部分为官,大部分经商。本氏族起先多为镶黄旗和正红旗,入关后部分分支被封为正黄旗,后改汉字姓“马”“麻”等。

4、索绰罗氏

索绰罗是地名,今地待考。其族以地为氏,世居辉发、叶赫、讷殷、乌喇、索绰络(今地待考)等地。清代《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共收录了索绰络氏17支。从整体来看,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均有索绰络氏分布,正白旗包衣、镶白旗包衣也有索绰络氏分布。从旗分来看,索绰络氏主要分布于镶红旗(4支)和正白旗(2支又包衣1支)。清朝灭亡后,那拉氏后人大多改为汉姓索。

5、赫舍里氏

赫舍里氏属于满洲正黄旗与镶黄旗,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也是中国在清朝时最重要及拥有最大权力的满洲人家族之一。赫舍里后裔将此姓氏简化为赫姓或何姓,亦有如英敛之的后人以名字中第一个字为姓的特例,在北京、辽宁、吉林等广泛地区有分布,现在汉姓一般以“李”“赫”“或”“何”“舍”出现。

6、富察氏

富察氏又作“傅察”、“富尔察”。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女真最古老的姓氏。该族世居沙济、叶赫、额宜湖、扎库塔、蜚悠城、讷殷、额库伦、吉林乌啦、长白山散居九处。后随汉习俗是以改写富.傅.付。富察氏支系繁多,是满族中仅次于关姓的大姓。

7、那拉氏

那拉氏,又译纳喇氏、纳兰氏,满族人的姓氏之一,是满族的一个大氏族,明末海西女真四部的王族姓氏。那拉氏在金朝时期被汉译为“纳兰氏”,是女真中的“白号姓氏”(贵族姓氏)。至明末,那拉氏分为叶赫那拉、哈达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四大支系,并有所分化。清朝灭亡后,那拉氏后人大多改为汉姓那或南。

8、钮祜禄氏

钮祜禄氏亦写做“钮祜鲁氏”,在清朝是大姓,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区,钮祜禄氏家族人丁兴旺,在清代满洲八旗中各旗均有分布,不单隶属一旗,清朝灭亡后,那拉氏后人大多改为汉姓郎。

原居东北的古老民族锡伯族,与满族是什么关系?

#历史开讲#活跃在东北一带的锡伯族族源问题,在学界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

有说法认为锡伯族是鲜卑遗民,这种观点已经得到一些学者认可,并且一度被广泛接受;但也有不少学者觉得,锡伯族和满族同源,都是女真人的后裔。

而经过后续对锡伯族族源的反复探究,都不难发现无论是持有哪个观点,都不可否认其与满族的历史密不可分。

一、宏观角度分析

据史料记载,虽然这个民族起源争论不休。但毋庸置疑的是,最早出现“锡伯”一名是在两宋时期,当时金朝鼎盛时期所封之国中,便有一个“锡伯国”,都城在锡都,即今吉林省长春市附近。

后来蒙古铁骑所向披靡,即便锡伯人同女真人一起抵抗,但依旧是无济于事,大多数锡伯族人只能逃到东北荒无人烟的森林一带。

这个时间段,可能是锡伯族人最无奈的时刻......

——不但战损消耗大,原本部族的农业生产规模也被破坏,农业用地几乎都变成草原牧地。如此一来,锡伯族的生存空间便被压缩的更少了,人数也越来越稀有。

要知道,在金朝时期锡伯国范围包括永吉、磐石、桦甸、伊通以及长春、吉林两市的边缘地带,绝对堪称大部落。

而这些都不难看出,锡伯族人与金朝女真人属于同气连枝的一类族群。而这样的关系,也同样证明他们与女真族的后裔满族会有着必然联系。

实际也的确如此,16世纪末,锡伯族受到科尔沁蒙古的统治,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锡伯族便开始望风依附。

后来皇太极上谕:“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拉 、叶赫 、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化绰·墨尔根之 裔,实与我国无涉。”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皇太极时期女真族改称满洲,只是这时锡伯族还没有正式归附。直到康熙三十一年,科尔沁蒙古迫于压力正式将锡伯“进献”了出来,锡伯族才开始真正进入“满洲共同体”。

此时锡伯族在政治、文化层面上都成为了满族的一部分,锡伯族的满族认同也开始形成。而追溯其宏观历史变迁,我们也可以看出锡伯族与满族,某种程度上可以算“同源”。

当然,除了从宏观历史看待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留存史料可以用作佐证,甚至能从微观角度证明其族源相对鲜卑,更偏向于满族,即女真。

二、微观角度推理

1、锡伯族与满族姓氏存在大量重合

姓氏是标示家族血缘的符号。如果两个民族存在相同的姓氏,那么这两个民族有很大可能拥有同一个祖先。

锡伯族的姓氏都是多音节的,尽管如今锡伯族许多姓氏已经被汉化成单音节的,但我们依然能够追溯到其原来的多音节姓氏。如现在锡伯族的吴姓就是由原来的瓜尔佳演化而来的。

经过学者统计,根据沈阳和新疆的调查显示,在这两个地区所查到的锡伯族原来的九十九个姓氏中,在清《八旗满洲氏通谱》中就有七十八个。

可以说,绝大多数锡伯族姓氏都和满族姓氏相同......

锡伯族《完颜家系录》中:“我之姓氏完颜,与金时完颜阿骨打同宗。世居今之吉林省伯都访百草沟等处,部落曰西伯满洲。”

这句史料也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据,同时也说明锡伯族中有不少是女真人。

值得一提的是,锡伯族还有许多金代女真姓氏,但在东北、新疆两地查到的锡伯族姓氏却没有一个是被广泛认为是锡伯族祖先的鲜卑族姓氏。

对于这种现象,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鲜卑族遗民室韦人在辽金时期融合了一部分女真人,或是在后来融合超过自身人数的女真人;二是认为锡伯族原本的主体就是女真人。

但是在辽金时期,室韦部已经瓦解衰落。金初时期,大量女真人迁入原来室韦人居住的嫩河流域,成为当时嫩江流域的民族主体。

一般而言,能够融合其他民族的民族,需要拥有更加先进的文化和强大的实力,显然辽金时期的室韦人并不符合这一条件。

因此室韦人融合女真人这一说法就存疑,更不用说后来元朝时室韦这一词在史籍中都没有记载。那么,第一种解释就比较牵强,第二种锡伯族原本主体是女真人的说法就更加可信。

2、锡伯族语言与满语也十分相似

经过分析发现,锡伯语与女真语完全相同。后来又经过日本学者岛田好文章的研究和对锡伯语语音、语法、和语序的考察,发现锡伯语和满语极为相似。

虽然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锡伯语与满语是同一种语言,但从这两者和女真语关系来看,我们可以说这两种语言都是女真语的分支,具有相同的语言体系。

一般来说,如果两个民族的起源并不相同,那么这两个民族语言相近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因此,锡伯族和满族语言的相似性和它们与女真语的相关程度,再一次从语言方面说明了锡伯族和满族都为女真族后裔。

按照这种思路,如果锡伯族的确是鲜卑族的后裔,那锡伯语中应该也会有一些鲜卑语的词汇。有人也对此做出了尝试,试图从锡伯语中找出鲜卑语词汇,但许多都十分牵强,无法受人信服。

这也说明了鲜卑语和锡伯语并非同一语系,也就没有共同语言,连共同语言都没有的两个民族,就更难证实这两者存在很必然的族源关系了。

3、锡伯族早期分布流域土著为女真人

锡伯族早期分布在大兴安岭东部的嫩河流域,被称为“席北”的地区。有记载在金代初期,“摘取诸路万余家屯田于泰州”。

这里的泰州有新旧之分,旧泰州是指今天的黑龙江省泰来县的塔子城,新泰州则是今天的吉林省眺安县四家子古城,这两个地方都位于当时嫩河流域的中下游。

可见在当时,大量女真人生活在嫩河流域中下游。到元明时期,“席北”地区仍分布着大量的女真遗民。

但明代中后期,“席北”地区除了金代女真遗民,还有许多从相邻女真部落迁徙而来的,这也是后来锡伯族姓氏大多与满族姓氏重合,同时还有一些是金时期女真人的姓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席北”地区的熟女真(明代对金女真遗民的称呼)自成一部,明代称其为山寨夷。清代则以“锡伯”称之,这一部被认为是锡伯族形成来源的主体。

那么此时的鲜卑族去哪了呢?

这个问题在上面说到的姓氏方面略有提及,辽金时期的鲜卑族遗民被称为室韦,辽金两代时就已基本解体,到了元明时期更是退出了史籍。

明朝永乐年间,虽然有许多女真部落首领进京朝贡,但也没有称是“室韦”后裔的朝拜记录。

三、总结

通过本文这么梳理后,其实关系脉络就已经比较清晰了。

虽然如今还无法完全下定定论,但都不难推断出:女真人是锡伯族和满族之间的纽带,这间接说明锡伯族和满族属于同源,同为女真后裔,与鲜卑移民的渊源可能相对少一些。

不过尽管有了这个推断,我们依旧不能将锡伯族与满族划等号。

——毕竟锡伯族是经过融合发展,逐渐进入满族体系的,我们只能说锡伯族和满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联系紧密,并且同源,但不能武断的说锡伯族完全就是满族的分支。

满族八大姓氏排名,你身边有这些姓氏的满族朋友吗?

满洲八大姓是指大清王朝时满族的八个显赫的姓氏,但满族八大姓氏排名中并没有大家最熟悉的爱新觉罗氏,因为在满族的姓氏中,爱新觉罗虽然是皇室姓氏但只是个小姓,取而代之的则是: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赫舍里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这八大姓氏。

1、佟佳氏

佟佳氏本为地名,后因以为姓。佟佳氏氏族甚繁,支系众多,为满洲著姓,各旗满洲旗分均有分布,另佟养正支隶镶黄旗汉军旗分,佟养性、佟养材、佟山、佟养泽支隶正蓝旗汉军旗分,佟镇国、佟标、佟钊、佟养谦支隶镶红旗汉军旗分,是爱新觉罗氏在18世纪主要联姻对象,对佟姓延续后期在奉天地区起主要作用,是清朝后族的主要族群,一说源于锡伯族,托和尔秦氏。

2、瓜尔佳氏

瓜尔佳氏是女真族加古部落的称谓,一作瓜尔佳,后讹称为夹谷氏。而他们就以部落名称为姓氏,到明朝末期正式称为瓜尔佳氏。按不同的地区有苏完瓜尔佳氏(苏完尼瓜尔佳氏)、安图瓜尔佳氏、叶赫瓜尔佳氏、乌喇瓜尔佳氏等分支,入关后又有凤城瓜尔佳氏、金州瓜尔佳氏等分支,另外,瓜尔佳氏(关氏)家族还广泛分布于东北各地,如本溪、西丰、铁岭等。

3、马佳氏

马佳氏以地为名。原氏族起源地“嘉里库马佳”。《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记有:“马佳,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散处于绥芬、马佳及各地方”。位于今黑龙江牡丹江一带。该氏族随军入关后少部分为官,大部分经商。本氏族起先多为镶黄旗和正红旗,入关后部分分支被封为正黄旗,后改汉字姓“马”“麻”等。

4、索绰罗氏

索绰罗是地名,今地待考。其族以地为氏,世居辉发、叶赫、讷殷、乌喇、索绰络(今地待考)等地。清代《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共收录了索绰络氏17支。从整体来看,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均有索绰络氏分布,正白旗包衣、镶白旗包衣也有索绰络氏分布。从旗分来看,索绰络氏主要分布于镶红旗(4支)和正白旗(2支又包衣1支)。清朝灭亡后,那拉氏后人大多改为汉姓索。

5、赫舍里氏

赫舍里氏属于满洲正黄旗与镶黄旗,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也是中国在清朝时最重要及拥有最大权力的满洲人家族之一。赫舍里后裔将此姓氏简化为赫姓或何姓,亦有如英敛之的后人以名字中第一个字为姓的特例,在北京、辽宁、吉林等广泛地区有分布,现在汉姓一般以“李”“赫”“或”“何”“舍”出现。

6、富察氏

富察氏又作“傅察”、“富尔察”。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女真最古老的姓氏。该族世居沙济、叶赫、额宜湖、扎库塔、蜚悠城、讷殷、额库伦、吉林乌啦、长白山散居九处。后随汉习俗是以改写富.傅.付。富察氏支系繁多,是满族中仅次于关姓的大姓。

7、那拉氏

那拉氏,又译纳喇氏、纳兰氏,满族人的姓氏之一,是满族的一个大氏族,明末海西女真四部的王族姓氏。那拉氏在金朝时期被汉译为“纳兰氏”,是女真中的“白号姓氏”(贵族姓氏)。至明末,那拉氏分为叶赫那拉、哈达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四大支系,并有所分化。清朝灭亡后,那拉氏后人大多改为汉姓那或南。

8、钮祜禄氏

钮祜禄氏亦写做“钮祜鲁氏”,在清朝是大姓,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区,钮祜禄氏家族人丁兴旺,在清代满洲八旗中各旗均有分布,不单隶属一旗,清朝灭亡后,那拉氏后人大多改为汉姓郎。

原居东北的古老民族锡伯族,与满族是什么关系?

#历史开讲#活跃在东北一带的锡伯族族源问题,在学界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

有说法认为锡伯族是鲜卑遗民,这种观点已经得到一些学者认可,并且一度被广泛接受;但也有不少学者觉得,锡伯族和满族同源,都是女真人的后裔。

而经过后续对锡伯族族源的反复探究,都不难发现无论是持有哪个观点,都不可否认其与满族的历史密不可分。

一、宏观角度分析

据史料记载,虽然这个民族起源争论不休。但毋庸置疑的是,最早出现“锡伯”一名是在两宋时期,当时金朝鼎盛时期所封之国中,便有一个“锡伯国”,都城在锡都,即今吉林省长春市附近。

后来蒙古铁骑所向披靡,即便锡伯人同女真人一起抵抗,但依旧是无济于事,大多数锡伯族人只能逃到东北荒无人烟的森林一带。

这个时间段,可能是锡伯族人最无奈的时刻......

——不但战损消耗大,原本部族的农业生产规模也被破坏,农业用地几乎都变成草原牧地。如此一来,锡伯族的生存空间便被压缩的更少了,人数也越来越稀有。

要知道,在金朝时期锡伯国范围包括永吉、磐石、桦甸、伊通以及长春、吉林两市的边缘地带,绝对堪称大部落。

而这些都不难看出,锡伯族人与金朝女真人属于同气连枝的一类族群。而这样的关系,也同样证明他们与女真族的后裔满族会有着必然联系。

实际也的确如此,16世纪末,锡伯族受到科尔沁蒙古的统治,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后,锡伯族便开始望风依附。

后来皇太极上谕:“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拉 、叶赫 、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化绰·墨尔根之 裔,实与我国无涉。”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皇太极时期女真族改称满洲,只是这时锡伯族还没有正式归附。直到康熙三十一年,科尔沁蒙古迫于压力正式将锡伯“进献”了出来,锡伯族才开始真正进入“满洲共同体”。

此时锡伯族在政治、文化层面上都成为了满族的一部分,锡伯族的满族认同也开始形成。而追溯其宏观历史变迁,我们也可以看出锡伯族与满族,某种程度上可以算“同源”。

当然,除了从宏观历史看待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留存史料可以用作佐证,甚至能从微观角度证明其族源相对鲜卑,更偏向于满族,即女真。

二、微观角度推理

1、锡伯族与满族姓氏存在大量重合

姓氏是标示家族血缘的符号。如果两个民族存在相同的姓氏,那么这两个民族有很大可能拥有同一个祖先。

锡伯族的姓氏都是多音节的,尽管如今锡伯族许多姓氏已经被汉化成单音节的,但我们依然能够追溯到其原来的多音节姓氏。如现在锡伯族的吴姓就是由原来的瓜尔佳演化而来的。

经过学者统计,根据沈阳和新疆的调查显示,在这两个地区所查到的锡伯族原来的九十九个姓氏中,在清《八旗满洲氏通谱》中就有七十八个。

可以说,绝大多数锡伯族姓氏都和满族姓氏相同......

锡伯族《完颜家系录》中:“我之姓氏完颜,与金时完颜阿骨打同宗。世居今之吉林省伯都访百草沟等处,部落曰西伯满洲。”

这句史料也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据,同时也说明锡伯族中有不少是女真人。

值得一提的是,锡伯族还有许多金代女真姓氏,但在东北、新疆两地查到的锡伯族姓氏却没有一个是被广泛认为是锡伯族祖先的鲜卑族姓氏。

对于这种现象,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鲜卑族遗民室韦人在辽金时期融合了一部分女真人,或是在后来融合超过自身人数的女真人;二是认为锡伯族原本的主体就是女真人。

但是在辽金时期,室韦部已经瓦解衰落。金初时期,大量女真人迁入原来室韦人居住的嫩河流域,成为当时嫩江流域的民族主体。

一般而言,能够融合其他民族的民族,需要拥有更加先进的文化和强大的实力,显然辽金时期的室韦人并不符合这一条件。

因此室韦人融合女真人这一说法就存疑,更不用说后来元朝时室韦这一词在史籍中都没有记载。那么,第一种解释就比较牵强,第二种锡伯族原本主体是女真人的说法就更加可信。

2、锡伯族语言与满语也十分相似

经过分析发现,锡伯语与女真语完全相同。后来又经过日本学者岛田好文章的研究和对锡伯语语音、语法、和语序的考察,发现锡伯语和满语极为相似。

虽然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锡伯语与满语是同一种语言,但从这两者和女真语关系来看,我们可以说这两种语言都是女真语的分支,具有相同的语言体系。

一般来说,如果两个民族的起源并不相同,那么这两个民族语言相近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因此,锡伯族和满族语言的相似性和它们与女真语的相关程度,再一次从语言方面说明了锡伯族和满族都为女真族后裔。

按照这种思路,如果锡伯族的确是鲜卑族的后裔,那锡伯语中应该也会有一些鲜卑语的词汇。有人也对此做出了尝试,试图从锡伯语中找出鲜卑语词汇,但许多都十分牵强,无法受人信服。

这也说明了鲜卑语和锡伯语并非同一语系,也就没有共同语言,连共同语言都没有的两个民族,就更难证实这两者存在很必然的族源关系了。

3、锡伯族早期分布流域土著为女真人

锡伯族早期分布在大兴安岭东部的嫩河流域,被称为“席北”的地区。有记载在金代初期,“摘取诸路万余家屯田于泰州”。

这里的泰州有新旧之分,旧泰州是指今天的黑龙江省泰来县的塔子城,新泰州则是今天的吉林省眺安县四家子古城,这两个地方都位于当时嫩河流域的中下游。

可见在当时,大量女真人生活在嫩河流域中下游。到元明时期,“席北”地区仍分布着大量的女真遗民。

但明代中后期,“席北”地区除了金代女真遗民,还有许多从相邻女真部落迁徙而来的,这也是后来锡伯族姓氏大多与满族姓氏重合,同时还有一些是金时期女真人的姓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席北”地区的熟女真(明代对金女真遗民的称呼)自成一部,明代称其为山寨夷。清代则以“锡伯”称之,这一部被认为是锡伯族形成来源的主体。

那么此时的鲜卑族去哪了呢?

这个问题在上面说到的姓氏方面略有提及,辽金时期的鲜卑族遗民被称为室韦,辽金两代时就已基本解体,到了元明时期更是退出了史籍。

明朝永乐年间,虽然有许多女真部落首领进京朝贡,但也没有称是“室韦”后裔的朝拜记录。

三、总结

通过本文这么梳理后,其实关系脉络就已经比较清晰了。

虽然如今还无法完全下定定论,但都不难推断出:女真人是锡伯族和满族之间的纽带,这间接说明锡伯族和满族属于同源,同为女真后裔,与鲜卑移民的渊源可能相对少一些。

不过尽管有了这个推断,我们依旧不能将锡伯族与满族划等号。

——毕竟锡伯族是经过融合发展,逐渐进入满族体系的,我们只能说锡伯族和满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联系紧密,并且同源,但不能武断的说锡伯族完全就是满族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