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孔子是位“温良”的教书先生,“温良恭俭让”是弟子对夫子的深切印象。所谓“温良”,“敦柔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它既是外在的德行,彬彬有礼,又是内在的德性,圆融和熙,而低调谦抑,或是其精神底蕴。
从《论语》一书来看,孔子对于人的操行举止,进退取舍,有着鲜明的恶骄而喜谦的态度。
首先,孔子甚为反感骄横狂妄。“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众所周知,周公为一代名相,不仅辅佐周成王度过“兄弟阋墙”的危机,而且建章立制,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周代礼乐文明,因此孔子很崇敬他,甚至有段时间做梦没有梦到周公都深感失落,“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但是,在孔子看来,如果为人“骄且吝”,即使有像周公那样的“才美”,也是不值一提的。由此可见,孔子是多么排斥自大狂妄。
孔子“恶利口”,也甚为鲜明地显示了他的态度。“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文中“利口”,朱熹注为“捷给”(《四书章句集注》卷九),实即工言辞、善表暴,孔子直言“恶”之,鄙薄之意甚明。《论语》中多处记述孔子对张扬自夸、伶牙俐齿的厌恶。卫大夫祝鮀“有口才”,孔子却视之为“佞人”,“子曰:辞达而已矣”。朱熹注说:“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朱子此释可谓达诂。本着“辞达而已”的立场,孔子讨厌信口开河的大言不惭,“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对于花言巧语,夫子更是十分鄙弃,他直斥之为“不仁”:“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按朱熹的注解,即“好言”,不过此非好坏之好,而是“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四书章句集注》卷一)的讨好之意,亦即巧舌如簧的夸夸其谈。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屡次记载了“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至于类似的表达,就更多了:如“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这种反复的讥刺,足见孔子对“巧言”虚骄、“利口”自夸的憎厌。
其次是推崇“无伐善,无施劳”。孔子“孟之反不伐”之断语,直接生动显示了他嘉赏谦逊的立场。“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孟之反为鲁大夫孟之侧,“伐”,“夸功曰伐”;殿,“军后曰殿”,常为智勇双全者所任。孟之反之所以殿后,正说明他有勇气和能力,但他却以马行迟缓为由,不仅不自夸勇敢有谋,还有意自抑,所以孔子大为赞许。另有一次孔门师徒欢会,孔子让弟子各言其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文中“无伐善”,即不自夸己之所长、所能,“无施劳”,即不自炫自己之功、之绩。书中虽未明记孔子的点评,但从夫子对颜渊的喜爱称赞来看,颜子“愿无伐善,无施劳”,也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浸润,换句话说,也流露了孔子对弟子“有若无”谦逊德性的嘉许。
实际上对于弟子们的谦虚言行,孔子都予以首肯。有一次,“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旧注“吾斯之未能信”为“不欲仕进”,“不汲汲于荣禄”,故孔子闻之喜悦。其实孔子是主张“学而优则仕”的,而且他也不反对“取之有道”的财富,旧注过于道德化的解读,不仅误解原意,而且还遮蔽了其间孔子对谦逊品格的称许。引文中所谓的“吾斯之未能信”,应是指漆雕开对老师的提携、推举,感觉自己还未学好本领,对出仕还不怎么自信。这里弟子透露的其实是一种真诚、一种不自足、不自满的谦逊心态,对于欣赏“不自伐”的孔子来说,闻之当然很高兴。
最后,孔子称扬礼让和不争。史称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与其弟南奔荆蛮,传播中原文明到江南。孔子对于泰伯之让,极其叹赏,赞誉其为天底下无以复加的美德:“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文中“至德”一说,实生动体现了孔子对“让”的价值肯定和人格表扬。在孔子看来,让不仅是一种美德,甚至还是治国理政的要津。“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意思是说以礼让治国,则不难实现政通人和,相反,如忽视礼让,那么礼仪就很难施行了,言下之意,即根本不可能治理好国家。这一观点孔子曾多次表达过。如《论语》记载,一次众多弟子聚谈,孔子问他们的政治理想,“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事后弟子曾点问孔子,为何听了子路的话觉得好笑?“子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可见在孔子看来,不以礼让治国,是根本行不通的。
与称让相应,孔子也极为认可不争。“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其内涵大概有两层:一是克己守礼,不急不躁,先人后己;二是摈弃好勇斗狠,贪婪嗜利,损人利己。故而所谓“矜而不争”,即主张放下身段,礼让他人。如果实在免不了争,孔子也认为应行君子之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文中所言的“揖让而升,下而饮”的古时射礼,自有其一套礼仪之规,但更重要的恐怕是其间的谦和精神,像“揖让而升”,实显现了一种“谦卑自牧,无所竞争”的君子之风,故孔子称引之为“君子之争”。在价值取向上,不伐善、不争与让是一致的,都有屈己伸人的取向,意味着主动放弃、甚至让渡自己的权利,这在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谦下的低调哲学,诚如老子所形容:“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二章)这一哲学与骄横、暴戾显然是截然对立的,显现出一种敦厚与温和。
孔子的“温良”实是其“不伐善”谦逊品格的外溢和流露,正所谓诚中形外,显现出一位动荡时代智者“求达不求闻”的隐忍、坚毅精神。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9月2日
#纪录片中国#
孔丘(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尊称为中尼,被尊称为孔子。孔子是创立儒学的伟大哲学家,也是将教育从贵族带到平民的仁慈的教育家。
孔子穷苦勤奋的早期生活孔子是商朝皇室(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的后裔,但他的贵族姓氏并没有给他带来富裕而舒适的生活。他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476年)中国东部的一个鲁国。因为他的母亲是个地位低下的平民,而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孔子在童年时代过着贫穷的生活,并为贵族做过许多农活来养家。但是他从未停止学习。 长大后,他像大多数人一样从事一些公务工作,结婚生子。
伟大的教育家和优秀的政治家孔子在20多岁时开设了一所私立学校,并在那里开始教学。 他是将教育从贵族带到平民的先驱,并且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孔子逐渐获得了良好的声誉,有三千多名学生,无论贫富,高尚和谦虚。 他曾短暂访问过另一个诸侯国,但大多数时候,他都与学生一起教学和编写书籍。 孔子在五十多岁时被任命为政府官员,并在不久后就被提升了几次。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作为一名政治家做得很好,他给平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但也使包括鲁国国君在内的统治阶级感到不满。之后,54岁的孔子被迫辞职,开始前往其他诸侯国,希望找到另一位国君来贯彻他的思想。
不为人知的孔子及其传奇游记在接下来的14年中,孔子率领他的学生前往了十多个诸侯国,并试图向封建领主们介绍他的意识形态。但是,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几个诸侯一直在争夺霸权和权力。因此,他的仁慈理论似乎没有吸引力。孔子曾受到一些君主的尊敬,但有时被认为是对当地权贵贵族的威胁。 在他的旅行中,孔子遭受了拒绝,抢劫,饥饿和一些生死时刻。 不过,他从未找到一个仁慈的国君来欣赏他的政治思想。 后来,他的一位学生成为鲁国的有力官员,并建议新的国君欢迎孔子回国。
孔子的传承孔子然后结束了他的旅行,回到了他的家乡,那时他心爱的妻子已经去世了。然而,在他返回后不久,他心爱的独子和最爱的门徒相继死亡。那些心爱的人的死给孔子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孔子后来开始集中精力编辑和撰写书籍,其中大部分成为中国文化中儒家的杰作。
几年后,他在病老的家乡去世。 然后建造了一座纪念他的寺庙,并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对其进行了多次扩建和重建。 如今,曲阜的古庙和公墓以及曲阜的孔氏家族大墓已成为世界重要遗产。
孔子在贫穷中成长,但他拥有最光荣的道德标准和抱负。他遭受了无数的失望和苦难,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他目睹了无数次残酷的和战争,但是他的意识形态的主要本质概念是仁慈。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推崇儒学为主要意识形态。从那以后,孔子被历史上许多历代皇帝授予圣人和光荣的国王。 他的哲学思想已经在中国文化中研究,发展和传承了数千年。
孔子的主要思想教育 :人人有权受教育。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办私立学校和讲学的人。从那时起,教育不再是皇室贵族的特权。
教育方法应因人而异。 只要教学法足够好而且适当,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教育。启蒙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学习永远不会太晚。
教学最重要的主题是道德修养,其中包括仁慈和忠诚。
教育内容包括礼仪(礼),音乐(乐),射箭(射),马术(御),书法(书)和数学(数),基于西周贵族重要的技能(公元前1046 —公元前771年)。
政治的上:坚持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体面的礼节是一个组织良好的王国的精髓。
君主应运用仁爱思想,以平民利益为重。 官员和将军们应该忠诚,聪明和勇敢,而平民则保持勤奋和品德行事。
普通人应该体面,诚实,勤奋地工作,而有才干和聪明的人应该参与政治。
道德上:人天生就是好人,后天环境可能会改变他们的行为和观念。 因此,启蒙,启发和维护人的善良性质是稳定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体面的人们应该将忠诚和信念置于金钱利益之上,并遵循中庸之道。
孔子的名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是一位大思想家,是儒学的代表人物,儒家思想对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都在影响着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今后还将继续影响着中国人的一切。
可以说孔子那一套忠君、仁爱、中庸思想已经在中国人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深入骨髓、挥之不去。
孔子被历代统治者成为孔圣人,大成至圣先师,抬到了高高的神坛。但孔圣人并不是天上的神,而是人造的神,他是有血有肉的。
作为一个来自凡间的神,孔子当然不是跟孙悟空那样,是从石头中缝蹦出来的,他不但有母亲,还有父亲。
史料说的明白,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鲁国的一个叫颜徵在的贵妇人分娩,随着一声巨响,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这个孩子就是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孔丘、孔圣人。
孔子出生后,像全世界所有的父亲一样,他的父亲叔梁纥也欣喜若狂,把他抱在怀里爱不释手。接下来该做的事,就是和天下所有父亲一样给孩子起名。
起个什么名字好呢?也许是因为太兴奋了,父亲这个才高八斗的学子一时间竟然想不出合适的名字。这时候,他忽然看见孩子的头顶有凹陷,就像起伏的山丘,于是灵机一动,就给儿子取名丘,这样一来孩子就有姓名了——孔丘。
说到这里,细心的朋友发现不对劲了,孔子老爸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徵在,孩子不随母姓不跟父姓,姓孔,有没有搞错,难道孔子的母亲她?
我们知道中国是血统论最盛行的国家,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凡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无不是名人之后,哪怕不是,也要追根溯源找上一个名人去攀附。
而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祖上也一定不是泛泛之辈,可以说是家世显赫。
孔子自己就曾经说过,自己祖上是商朝贵族,由此可知,孔子如此伟大,祖上跟上古圣王殷一定有血缘关系,后来商朝被周武王推翻,商朝贵族被封于商丘,建国宋国。
而作为殷的皇族,孔子家族自然也就成为宋国新贵,地位非常显赫。不过世事无常,到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这一代,宋国局势出现动荡,搞得人心惶惶,贵族的护身符也不管用,而且还首当其冲成为的受害者。
叔梁纥一看还等什么,撒丫子吧,于是就拼命向东,一溜烟跑到了鲁国。
儿子英雄爹好汉,孔子学问如此了得,父亲叔梁纥也不是省油的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博古通今,文武双全、满腹韬略。
史书中说他"人品出众,博学多才,孔武有力,且能文能武"。
是金子,到哪都要发光。移民到鲁国之后,叔梁纥立马受到重用,被录用为公务员,不久之后就得到升迁,任职陬邑大夫。
都说乱世出英雄,由于春秋时期天下大乱,叔梁纥的文采没有得到发挥,武功倒是大显神威。
在一次征战之中,鲁国士兵士气高昂,呐喊着潮水般涌向城门,城门马上就要攻破,这时候狡猾的敌人故意放水,打开城门,等鲁队冲进去一部分的时候,守城军队突然要把城门放下。
这样一来,进城的士兵就会孤立无援被包饺子。
在此千钧一发的时候,叔梁纥大喊一声,以闪电般的速度冲上前去,用自己血小山一样的肩膀死死顶住了城门不让落下,城里的鲁兵趁机出城转危为安,叔梁纥一扛成名。
叔梁纥回国后受到嘉奖成为战斗英雄,鲁国君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可谓是功成名就。
但是人没有万事如意的,叔梁纥事业顺利,家庭幸福,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接班人,没有后代,都六十出头了,依旧颗粒无收。
不过说没有后代也不符合事实,叔梁纥妻子都没有生育,小妾倒是生了一个儿子,但有腿疾,不是完人。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叔梁纥对此耿耿于怀,为了完成使命,年过六十的叔梁纥决定再娶一个,就不信了。
既然娶妻是为了传宗接代,就要门当户对,要让将来的孩子有个纯正的贵族血统。叔梁纥听说就鲁国贵族颜氏家中有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就托人前去提亲。
颜氏共有3个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都一听叔梁纥年龄都连连摇头;因为那时候人的平均寿命不到三十岁,六十岁的人随时都会向阎王爷报到,说不定嫁过去蜜月没过就要守寡。
只有三女儿颜徵在不在意对方年龄,说只要对方人品可以,身强力壮比什么都好,于是颜徵就成为叔梁纥。
新婚之后,叔梁纥为了要儿子也是拼了,不仅到处祈祷,求神拜佛,还非常注意养生。功夫不负有心人,尼丘山祈祷后,颜徵在终于怀孕。
孔子出生后,因脑袋上有一个凹陷,又在尼丘山得子,因此取名丘,家中排行老二取字仲尼,所以那个年代人们叫他孔老二。
由此可见,孔子母亲人品没有问题,那么孔子为什么没有随父姓呢?这跟春秋时期的姓氏习惯有关。
众所周知,现在的人是有名,有姓,而古代人则有姓有氏还有名字,非常复杂。
所谓姓,是大单位,也就是一个庞大的族群的代号,族群里衍生出小的单位,就是氏。
孔子身上有商朝贵族血统,是殷的后代,根据史料查知,商朝的王族姓子,因此,孔子也是姓子的。
根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孔子家族传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的时候,已经"五世亲尽",也就是到了分支的时候了。按照规矩,分支的时候,应该用族长名号,于是族长孔父嘉的名号就成了氏,孔氏家族由此诞生。
问题来了,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开始就已经有了孔氏家族了,孔子的老爸为什么没有姓孔,而是叫叔梁纥?
原因很简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没有权威,什么规矩都没有,人的称呼也是非常随便,有喊姓加名的,有喊氏加名的,有的则直呼其名。
这就像现代人如果单位里有个高力士,有人喊老高,有人喊小高,有人喊大力,有人喊小士,而他的父母则会亲昵地喊他"士"。有所不同的是,现代人不管咋喊,身份证、户口本上不会乱,古代则是乱到家了。
比如千古一帝秦始皇,叫嬴政,赢是他的姓,而他的氏为赵,母亲就被称为赵姬,因此叫他赵政也没叫错。
而孔子的父亲叔梁纥,里面没有姓,叔梁是他的字,纥是他的名,如果很规范地去叫他,孔子父亲应该叫孔纥。
《论语》在中国历史上其实一直充当着学习教材的作用,儿童启蒙阶段尤其如此。
马云在一次采访中说:“这么多年来,我最近在看、重复看的、不断看的书,就是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和佛经,我从中受益最深,这才是真正人类的智慧。”
思想家章太炎:“读《三字经》不如读《百家姓》,读《百家姓》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不如读《论语》。”
北宋名相赵普:“《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作家余秋雨:“美德的最高文本,是孔子的《论语》。”
现在的国学教育方兴未艾,学习《论语》,是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之一。作为家长来说,自己最好也能够读《论语》,如果工作忙做不到,至少可以劝自家的小朋友能读《论语》。修身养性、提高礼貌修养不说,学习考试中也离不开《论语》的内容。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