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星座

二月花朝是什么意思(花朝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4-05-24 15:11:06作者:樱花飘落来源:网友分享

二月花朝是什么意思(花朝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春江花朝秋月夜”的“花朝”指什么

“春江花朝秋月夜”的“花朝”指什么

刘淑丽

白居易《琵琶行》的“春江花朝秋月夜”,被认为撷取了自然界三样美好事物,尤其是“花朝”,指的是有花的早晨,这样的理解对吗?

袁宏道在《满井游记》中写道:“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花朝节后,帝京虽犹春寒料峭,飞沙走砾,但仍无法抑制住袁宏道偕数友出游的雅兴,则花朝节真乃春季的关键节点。

那么,花朝节究竟在何时?为怎样一个节日?

清人顾禄《清嘉录》卷二“二月”之“百花生日”载:“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黏花枝上,谓之‘赏红’。虎丘花神庙,祭牲献乐,以祝仙诞,谓之‘花朝’。”此条下引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周处《风土记》及《提要录》皆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然《翰墨记》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诚斋诗话》:“东京亦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昆新合志》云:“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赏红。”《翰墨记》《诚斋诗话》《清嘉录》认为花朝节是在二月十二日,而周处《风土记》、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提要录》则认为花朝节是在二月十五日。大致而言,因时地不同,花朝节的日期始终存有这样的分歧。

但无论是二月十五,还是二月十二,这个日子,结合西历,大约是在每年三月中旬至四月初之间,所以明代雪浪法师诗云:“茶全烹谷雨,春半及花朝。”(《松寥阁与堪公夜坐看月晨起值花朝连春分纪事》)雪浪法师记录的这个花朝节是三月二十一日,春分前一日,此日又正值谷雨。而宋人葛起耕诗云:“过了花朝日渐迟,相将又是禁烟时。”(《春怀》)说明花朝节离寒食日已非常近了。而揆之刘辰翁《摘红英·赋花朝月晴》“一番寒食,满村啼鴂”,则写明刘辰翁记录的这个花朝节,又正值寒食节。

尽管南北气温有差异,但过了春分,在谷雨、寒食这段时间,气温回转,百花盛开,天清气明,正是春日里最美好的时节。与自然界关系更为密切的古人,当然不会错过大自然的每一丝律动与节气的交际。所以,他们以花为信,创立了这个花朝节,亦即花神节。

在花朝节这天,人们一般赏红、祭祀(参上引《清嘉录》)、扑蝶(参《诚斋诗话》)、挑菜(参《翰墨记》)、游赏(《梦粱录》)等,西湖还从这一天起有香市:“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张岱《西湖梦寻》卷一)各地尽管风俗不同,但都是在尽享大自然的美好恩赐。

不仅如此,宋人又将二月十五日的花朝节称之为“闰元宵”。蒋捷《高阳台·闰元宵》云:“不记元宵,只道花朝。”意为忘记了这一日是闰元宵节,而只记着它是花朝节了。但是这一日,依然似元宵节一般红火热闹:“认得游踪,花骢不住嘶骄。梅梢一寸残红炬,喜尚堪、移照樱桃。”张炎《风入松·闰元宵》:“向人圆月转分明。箫鼓又逢迎。风吹不老蛾儿闹,绕玉梅、犹恋香心。报道依然放夜,何妨款曲行春。锦灯重见丽繁星。水影动梨云。今朝准拟花朝醉,奈今宵、别是光阴……”写的也是二月十五日夜,花灯高照,箫鼓声隆,百花竞放,女子出游,热闹不减元宵节。

花朝节不仅是百姓们普遍庆祝的节日,也是文人士子十分钟爱的日子。这一天,往往都要集会、饮酒、赋诗,类此记载很多。《旧唐书·罗威传》:“每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旧五代史·梁书·韩建传》:“每花朝月夕,游宴西溪,与群臣属咏歌诗,嘘唏流涕。”胡仲弓《与社友定花朝之约》:“花朝曾有约,来此定诗盟。”说明花朝节这一天,人们要在一起饮酒赋诗,是非常有情致的日子。这一天,宫中还会赐宴:“花朝节。始赐文武百官宴。”(明谈迁《国榷》卷二十五)好友或家人亦会相约出游、踏青,如吴自牧《梦粱录》“二月望”说:“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都人皆往钱塘门外玉壶、古柳林、杨府、云洞,钱湖门外庆乐、小湖等园……玩赏奇花异木。”戴复古《花朝侄孙子固家小集》:“今朝当社日,明日是花朝。佳节唯宣饮,东池适见招。绿深杨柳重,红秀海棠娇。自笑鬓边雪,多年不肯消。”戴复古两鬓斑白,仍不忘花朝节与晚辈一起饮酒赏花。梁章钜《浪迹续谈》卷五:“乃于花朝日,复携同平仲次儿、敬叔三儿、筠如长女、寿笙三女、婉蕙子妇、芍卿孙妇,同挈榼往游,尽一日之欢而返。”从梁章钜的记载可知,至少在清代,花朝节这天家人一起出游、饮酒、聚会的习俗仍存在。

花朝节这天百花盛开、游玩赏花、饮酒作诗的习俗,成为了古人对美好日子的最佳诠释。因此,花朝成为了良辰美景的代言。南朝梁元帝萧绎大约是较早将花朝与月夜连接在一起,作为人生良辰美景来抒写的:“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得见。”在花朝与月夜这样美好的时刻,人怎能不动春心而起相思呢?此后,花朝与月夕连接,表达了古人对美好日子的向往,也流露了古人最温柔多情、细腻复杂的一面。宋·朱继芳《旧游》:“花朝骑马醉,月夜傍船讴。一被微官缚,重来不自由。”花朝与月夜饮酒唱曲,是美好的享受。宋·舒岳祥《春日即事》:“灯夕花朝都已过,石泉槐火又将新。”灯夕,即元宵节;花朝,就是花朝节了。作者感喟灯夕和花朝这样热闹的节日过去了,时间又回复到平常。将花朝月夕作为良辰美景的例子不少:“月夕花朝,不成虚过。”(欧阳修《夜行船》)“每相逢、月夕花朝,自有怜才深意。”(柳永《尉迟杯》)“尊中绿醑意中人,花朝月夜长相见。”(晏殊《踏莎行》)“花朝月夕随时乐,雪鬓霜髯满座寒。”(杜衍《睢阳五老图》)“汝今日鲜衣美食,花朝月夕,勾你受用。”(《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七)

由于花朝月夕的美好,使古人产生强烈的疼惜之情,生怕辜负这美好时辰。如刘克庄:“从此年年岁岁,莫负月夕花朝。”(《和黄彦华帅机六言十首》其十)而在柳永心中,花朝月夕不能与意中人相守,是最痛苦的事情了:“花朝月夕,最苦冷落银屏。”(柳永《引驾行》)

其实,大凡事物有美好、令人流连的一面,即有易失错过的一面,这些情绪,也体现在人们对花朝月夕的感受中。司空图即感叹:“伤怀同客处,病眼却花朝。草嫩侵沙短,冰轻著雨消。风光知可爱,容发不相饶。早晚丹丘去,飞书肯见招。”(《早春》)表达花朝节生病的遗憾。李商隐在回忆自己尴尬人生的时候,亦提到“樽空花朝,灯尽夜室”(《重祭外舅司徒公文》)是令其难以忘却的困境。元好问也在《点绛唇》词里表达过辜负花朝的痛苦:“痛负花朝,半春犹在长安道。故园春早。红雨深芳草。愁里花开,愁里花空老。西归好。一尊倾倒。气去声与花枝恼。”

以上,无论是从习俗爱好、赏春游乐,还是从文人集会、饮酒赋诗,以及从两情相悦、爱恨情仇中,都可以看出古人对花朝节及由此派生的花朝月夕的喜爱和重视,由此也就更加牵动着他们对日子的珍惜。花朝节虽然是以百花盛开为信,但在古人的生活中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人们才会对辜负花朝节充满伤感和憾恨。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听到琵琶女的演奏后,心潮起伏,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情心理,同时也唤醒了诗人对自己被贬出京后艰苦生活的强烈感受,他于是写下:“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生存条件的简陋倒还在其次,精神生活的贫瘠则令人着实难受,尤其是他写到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了解了古人对于花朝节的重视,以及同好或亲人在花朝节集会、饮酒、赋诗的习俗,那么,白居易提到的在春江花朝秋月夜的时候,一个人独自喝闷酒的情形,该是多么的孤独、失意,其间饱含了诗人多么大的委屈与消沉,我们便可以体会到了。

所以,“春江花朝秋月夜”里的“花朝”,实是指花朝节,如此,春江花朝秋月夜还是那个春江花朝秋月夜,但又似乎不是那个春江花朝秋月夜了。

花朝美诗5首赏读,长干道上落花朝,唐朝的花朝也叫“落花朝”

百花生日是今朝,从林黛玉的生日苏曼殊的诗,说说仲春花朝节

“江头青放柳千条,知有东风送画桡。

但喜二分春色到,百花生日是今朝。“近代苏曼殊《花朝》

苏曼殊这首诗,是写在他23岁这年的仲春,此时他在长沙明德学堂的图画教员,但是他却又以僧人身份居住和游历永福寺。春光正好,曾经祖籍广州的苏曼殊,自小和花农打交道,热爱花事,而此时他尚身心健康,看到湖南山水,兴致盎然,写下这首清新明丽的小诗。

所谓二分春色,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春天三个月,三分春色,到了仲春就是二分,另一个是指春分节气到,春天平分为二。

花朝节,尤其是生产花木的南方,为花农所重视,清朝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节,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花朝。想必童年和少年在广东的苏曼殊不陌生。他曾经在自传体的小说里,描写他做过花农卖花。

花朝节也叫花神节和百花节。苏曼殊没有点花神,却强调是百花生日,可见他对这个日子的喜欢。湖南或者并没有像广东那么形成大规模花木生产,但和风暖气,山林花开,有工作,有住的地方,苏曼殊一个人在孤独里感受春光,有着难得的春的闲适,感受着自己的青春。只是他的生命太过短暂。

在红楼梦里,虽然没有写花朝节,却强调了林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特地经袭人的口点了出来。暗示曹雪芹安排林黛玉是百花花神,最美的天上仙女来到人间。而宝玉的生日是芒种节,却安排在这天送花神,可以知道林黛玉早逝。

古代的花朝节的时间并不固定。但基本都在二月二,二月十二,二月十五左右。

唐朝的花朝是二月十五,并没有和二月二混淆。

但是唐朝的花朝,可能别称“落花朝”。因为这个时段也是大量花树缤纷落英的时候。这个落还有飞扬飘舞的含义。

早唐张若虚写的著名的《春江花月夜》,就是二月十五最美的花月之夜。

“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如霰。”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都是指的这二月十五,月光如水但是已经飞花如雪。

但唐人的审美和现在是略有区别的,他们是爱的盛花时候有花开有花落的这种壮美,是百花最盛的顶峰。这种审美风格也影响了日本。

“红妆楼下东郊道,青草洲边南渡桥。

坐见司空扫西第,看君侍从落花朝。”唐朝 沈佺期《和上巳连寒食有怀京洛》

这是武则天时期的才子官人回忆京城洛阳的花朝节,这天朝臣们早早下朝,陪着皇帝出游,去京城西面的皇家园林看花,这里用的是“落花朝”。

“长干道上落花朝,羡尔当年赏事饶。

下箸已怜鹅炙美,开笼不奈鸭媒娇。”唐朝 韩翃《送丹阳刘太真》

唐玄宗时代的诗人则将“花朝”分明写做”落花朝”,这证明花朝节,在唐朝还有个盛事,就是看花飞。但这种落花之美并非凋零之感,而是春天的绚烂。

中唐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有唯美的一句。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杯还独倾。”

说的是在二月十五最美的花朝节,看着最美的月亮,在八月十五最温柔的秋月里,往往是一个人自己喝酒。这也反证了花朝节是热闹出游踏青看花的良辰吉日。

“不拣花朝与雪朝,五年从事霍嫖姚。”李商隐

晚唐的李商隐说自己勤于工作,并没有在美丽的日子休假过,无论是花朝节还是下雪可以休息,他都一如既往在工作上,没有分心,也没有游玩。

“非关无烛夜,其奈落花朝。

几处逢鸣佩,何筵不翠翘。”唐朝李商隐《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

那么这首诗更点明了花朝叫“落花朝”。而且写出这样美丽的节日,许多人都是盛装出游,有许多美丽的女子做陪。但显然李商隐因为妻子离去,已经厌倦了这样的应酬,花开花落,游玩宴会已经不上心了。

唐朝的花朝节主要欣赏桃李飘落之美,但宋朝的花朝节,更注重百花向荣的春之锦绣,所以这个节日,就叫“花朝”,而不是“落花朝”。

又宋朝经济富庶,注重普通人的生活和娱乐,花朝节南北日期不同,有的地方是二月十二,有的地方二月十五,更有各种娱乐集会,比如扑蝶会等。

但是到了清朝,应该是控制民间集会的原因,传统的美丽的盛大花朝节就消失了。但是在南方地区从事花木生产的花农延续了古老的花神祭祀。

回到红楼梦,可以看到至少在书中,花朝节是作为象征意义的存在,实际是为了衬托林黛玉的美丽和地位,是花神转世。

苏曼殊这首诗的意义何在呢,就是提醒人们,在中国文化和风俗里,还有个美丽的花朝节。

樱花Cherry Blossoms

当下经济繁荣,各个地方的花朝节也在复兴,虽然是以文化带动经济,而且节日也不固定,但是“花朝”的存在,就已经是向传统文化致敬,重拾文化的雍容与自信。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