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生肖

死人墓电影 死人墓里的罐子

发布时间:2024-05-23 15:56:15作者:脾气很大来源:网络

死人墓电影 死人墓里的罐子

本文目录一览:

白裤瑶族最重要的人生礼仪活动——葬礼

引言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布诺”,因男子穿齐膝白裤,故称为“白裤瑶”,主要聚居在广西西北部的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总人口约三万。

图1-1. 白裤瑶族

白裤瑶社会的葬礼是一项重要而且规模盛大的人生礼仪活动,同时又是一项跨村的综合性社团活动,其热闹程度是其他的社会活动无法比拟的。

白裤瑶是一个由原始社会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形态的民族,其丧葬风俗独特。

总的来说,白裤瑶族丧葬经历过两个阶段。先是洞葬,然后是土葬。

图1-2. 白裤瑶洞葬

土葬分为“开路“、砍牛、打鼓、下葬、“送水”五个步骤。

“送水”类似于民间的“头七”说法,在死者下葬后的第三天,死者的家属和亲戚会用竹筒或坛罐装水和酒放到死者坟墓后面,以表孝心。

其形式有:

如死者是男人,就放三个竹筒的酒、两筒水,如果是女的,就放两筒酒、三筒水。送水这一天,不杀什么牲口,就是烧些纸钱。

图1-3. 酒参考图

“开路”

白裤瑶传说中相信人死后会与祖先同住一片地方。

因此,死者新死时会请麽公(族中长者)为死者“开路”。

“开路”的主要阶段是送魂。

彼时,麽公会念诵咒语,咒语包括祖先的姓名、死者一生的经历及死者去阴间要途径的地名。

传统习俗上,此时亲友们要围坐在棺材边上,以灵魂护送死者出行。

其他民族也多有此习俗。

图2-1. 白裤瑶老者

整个“开路”过程用文字述说比较复杂,大致分为报丧、奔丧、送魂三个阶段。

报丧阶段即

村子里若有人新死,则需丧家请本族(白裤瑶称“油锅”)兄弟一至二人,带上砍牛刀、雨伞各一把,谷穗三根,到死者舅爷家报丧。

图2-2. 白裤瑶雨伞、百褶裙

奔丧阶段即

舅爷得知消息后,邀上本族兄弟数十名,同样带上砍牛刀和铜鼓,与报丧者一起到丧家奔丧。舅爷验尸后,丧家才能殓尸入棺。

图2-3. 白裤瑶男人背铜鼓

送魂阶段即

死者入棺前,麽公给死者“开路”,即为死者指引通往与祖先团聚的去路。

此外,麽公的职责很多,其角色类似于原始部落中的先知。

图2-4. 白裤瑶麽公祭鼓

砍牛

砍牛一般分为发丧、吊唁、舅爷走访、砍牛四个阶段。

发丧阶段即

下葬日期选定后,丧家向亲属、朋友们发丧。

图3-1. 白裤瑶山寨

吊唁阶段即

砍牛当天,亲属朋友们以氏族(“油锅”)为单位挑着酒及谷穗,背着铜鼓,赶至丧家。

亲友们进村后,先到丧家灵堂吊唁。出门接受丧家敬酒后,即把铜鼓拿到铜鼓场上挂到铜鼓架上。

如果是丧家的舅爷及其本氏族(“油锅”)兄弟奔丧,待他们吊唁完毕后,丧家还要招待吃饭。

图3-2. 铜鼓架示意图

舅爷走访阶段即

饭后,舅家挨家挨户地到住在本村的死者的直系亲属家慰问。死者家属会向舅爷敬酒,并在请他们吃饭。

舅爷及其“油锅”兄弟走访完毕后,也会像其他来奔丧的亲友一样,把铜鼓挂在铜鼓架上。

图3-3. 白裤瑶寨

砍牛阶段

下午三四点钟,砍牛仪式正式开始。

砍牛阶段大致分为哭牛、祈祷、撒包谷粒、砍牛和追垒四个过程。

哭牛过程即送葬者绕着灵棺哭一圈,鸣地炮三声。

祈祷过程即哭牛结束后,麽公一边呼喊历代过世祖先的姓名,一边从竹篮里掏出糯米撒向牛背,每头牛祈祷三次。祈祷的祝词念完后,麽公用鞭子分别在牛的身上打三下,众人再鸣炮三响。

撒包谷粒过程即祈祷完毕后,由7位穿裙子的姑娘绕场一圈,向围观群众撒包谷粒。

砍牛过程即舅爷先给每头牛敬两口酒,撒三把米,再跪拜三下,然后舅爷家的两名砍牛手轮番砍牛头,每头牛只砍三头。三刀砍不死则用麻绳放翻牛,用杀牛刀杀死。

砍牛祭丧和铜鼓祭丧都是白裤瑶族重要的祭丧手段,砍牛祭丧体现出白裤瑶族作为原始农耕社会的农耕崇拜。

图3-4. 白裤瑶《牛角尖尖尖向天》现代舞

追垒阶段即

牛被杀死后,丧家将牛头上的牛角钉在“追垒”上。

追垒即牛走进阴间的阶梯,削多少个坎即有多少个阶梯,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坎数。本意可能是不同年龄的人住在阴间的不同层。

砍牛及追垒自然都由白裤瑶族男人来完成。

顺带提一句,白裤瑶族是全国唯一合法持枪的民族。

图3-5. 扛枪的白裤瑶族汉子

打鼓

打鼓分为祭鼓、敲鼓两个阶段。

祭鼓阶段即

对每一位亲友带来的铜鼓,麽公都要念一遍。其过程为手拿稻穗糯米酒从左到右祭铜鼓,将稻穗在鼓边、鼓面由外到里、再由里到外洒一遍。

图4-1. 白裤瑶族祭鼓人

敲鼓阶段

分为头人开场、祭鼓群、惊灵、“勤泽格辣”、送葬前奏五个过程。

头人开场过程即

丧家“油锅”头人指定打木鼓的师傅试鼓,并宣示死者享年,以表示该仪式是专为死者而设。

图4-2. 白裤瑶男人制木鼓

祭鼓群过程

包括焚香绕场、蘸酒洒扫、挂糯米饭几个流程。

焚香绕场即

头人点燃一炷香,双手捧在心窝处,一边慢慢走,一边念念有词,走到事先摆好的祭桌前,把香插入一碗米中,低头绕桌一圈后退场。

蘸酒洒扫即

用一张枫树叶蘸酒,在每个铜鼓的“猫爪花”上擦三遍。

“猫爪花”即铜鼓中心太阳纹,类似猫爪一样突起的纹饰。

挂糯米饭即

把一扎十斤重的糯米饭挂在吊铜鼓的横木上,表示参加葬礼的鼓神酒足饭饱,可以进行哀歌了。

惊灵过程即

祭鼓后到砍牛前几分钟,亲朋好友要一直敲鼓,以惊动冥冥中的神灵准备好迎接死者的灵魂。

这个过程中虽然一定要敲鼓,但敲鼓的方式随意,可以以尽情歌舞的方式进行。

图4-3. 白裤瑶打铜鼓、跳老猴舞

“勤泽格辣”(猴鼓舞)过程即

砍牛结束后以特定的规则,一边打鼓,一边跳“勤泽格辣”舞。鼓手们轮番接替。这个过程需要持续到出殡之日,灵柩抬出村寨为止。

图4-4. 白裤瑶猴鼓舞

送葬前奏过程

即凌晨五点左右,由麽公按照特定规制亲自敲打木鼓的流程。

打完送葬前奏后就不再打铜鼓了,鼓主们会给每面铜鼓挂上红布条,等下葬后再把铜鼓扛回家收藏。

下葬

下葬在砍牛的第二天,主要分为挖墓、抬棺、滚坑、暖坑、下葬、“长席宴”六个阶段

图5-1. 白裤瑶族下葬时挖墓

挖墓阶段即

出殡当天由丧家的本族(“油锅”)兄弟去挖墓穴,然后鸣枪放炮,告示天神、祖宗。

图5-2. 白裤瑶族下葬时挖墓

抬棺阶段即

挖墓完毕后,人们抬灵柩上山。

届时,麽公会在抬灵柩经过的路口放一个鸡蛋,让送葬的人踩烂,

为丧家驱除邪气。

滚坑阶段即

棺材抬到墓地后,麽公用一只公鸡滚坑。

麽公先念一段祝词:

“此鸡不是非凡鸡,它是王母娘娘送来的,别人拿去无用处,xxx(死者名字)用来滚坑的。”

念完后,麽公用嘴咬断鸡颈,丢入坑内。

如果鸡死后头朝东,则表示吉利。

暖坑阶段即

鸡死后,麽公在挖好的坑里点燃香纸。

下葬阶段即

暖坑后,众人将棺材放下,在跨棺后进行垒土,并将砍牛时为牛(必不可少的祭品)准备好的“追垒”立在墓前。

牛的灵魂会利用“追垒”进入死者生活的阴间,继续在地狱为死者驱策。

保死者温饱,保后代昌荣。

坟墓垒好后,再将死者生前喜爱之物系在一根木桩或竹子上,埋在坟墓的尾端。

“长席宴”阶段即

下葬后,亲朋好友都回到丧家吃“长席宴”。

长席宴不能摆桌子板凳,也不能用碗筷。丧家将门板一块接一块地铺在地上,众人就蹲在木板旁边,用芭芒秆或蕨菜的秆子折断代替筷子,用芭蕉或洋芋叶当碗把煮好的牛肉和饭团包着吃。酒罐就摆在板子中央,各人根据所需随意用竹筒装来喝。

图5-3. 白裤瑶长桌宴供参考(非“长席宴”)

“送水”

下葬后第三天,死者的家属和亲戚会用竹筒或坛罐装水和酒放到死者坟墓后面。

据介绍说,白裤瑶给死去的人“送水”,实际上是一份精神寄托,表一份孝心,希望死者能重返人间与家人团聚。

图6-1. 白裤瑶居住的山区

注:文中所有引用皆来自《铜鼓》一书,作者为万辅彬、蒋廷瑜及韦丹芳,主编为刘魁立和张旭。且本文最主要参考资料即为《铜鼓》一书。

墓碑刻字有讲究,“故、显、考、妣”四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古往今来,生老病死是人之常事。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怀念,立墓是必须;然后刻上墓碑文,以示尊重。墓碑文上一般刻记死者的姓名、籍贯、成就,逝世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与死者的关系。写碑文是对逝者充满敬意和感情。

或许在农村,墓碑刻字没有那么复杂,但也是有讲究。来人世走一遭,经历生老病死或意外降临死亡的,终是归落尘土。墓碑多是是竖放或者平放在坟墓前的石碑,上面篆刻墓主信息。

而在农村的墓碑刻字多见“故、显、考、妣”这几个字,那么它们是分别什么意思呢?

一、“故”

故的代表的意思有很多,但在这里说的就是故去,去世/过世的意思。故字通常处于墓碑的正首方,代表了子女或者后代们对先辈的纪念。虽然现在很多地方禁止土葬,但还有一些地方或者农村依旧保留了土葬的方式。在农村地区来说,这些应该已久的不成文的习俗,很多年轻人可能都不太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但是村里的很多老人应该是知道的。再者故字在农村的墓碑上多常见。

二、“显”

墓碑刻字里,说到显,就不得不说下与之有关系的先字了。墓碑上的先字用的比显字偏多一点。这二字读音相差不大,但使用条件是相差甚大。有的地方,假如父母其中一人去世了,就会用先字,两位都去世了才用显字。显还有带有显赫的意味,是称赞。而先就是一种尊称。当然不同地方,说法也不太一样。显和先的存在最大区别。用显的话,要求已故之人的上一辈没有亲人了,包括父母、岳父母,此时他是辈分最高的人,而且下面还必须有子孙后代,这种情况下会用显。

而先的话简单很多,它没有太多要求,没满足显的条件的就可以。比如在已故之人的上一辈还有人活着,或者没有子孙都可以先。所以显和先对比中,显的条件还是需要有一定要求的。

三、“考与妣”

考和妣其实是要放在一起用的。先考指的是去世的父亲,说的是儿子或者女儿给自己的父亲立的碑。而先妣就是去世的母亲,说的是儿子或者女儿给自己的母亲立的碑。再者,考妣在古代时,也用作对父母的一种称呼。只不过是随着历史的前进、时间的推移,最后自然而然的成了去世父母得专用。

还有一点,考在古代还属于是五福之一呢。其实,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他们自己特殊的讲究,虽然尽不相同,但都是在尊重逝者和怀念逝者罢了。

“死者为大”,生者愿让逝者安息。愿安,甚好!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们可以关注我们哦,每天都有新鲜的资讯给到大家!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