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星座

年二十三的年俗图片(年二十三的年俗)

发布时间:2024-05-23 20:08:20作者:心软是病来源:用户分享

年二十三的年俗图片(年二十三的年俗)

本文目录一览: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5样传统不能丢,寓意新年吉祥如意

明天是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我们平时俗称的“小年”,在我国大部分北方地区都是以腊月二十三作为小年节日的,过了小年也就快迎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了,还有一周的时间。小年有一些风俗习惯要准备,这些风俗要提前去做好,寓意着新年有一个新气象,也是迎福纳福的好兆头。

一,祭灶。小年这一天又叫做“祭灶日”,就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在这一天要摆上各种贡品去祭灶神。贡品的样数一般是根据当地的风俗,过年的时候喜欢吃的一些美食,各式各样的炸货、菜品都可以用来供奉,也要放一些应季的水果之类,每年都要祭灶神。也是为了祈求来年有吃有喝,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幸福美满。

二,扫尘。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也叫做扫尘日,在以前人们都比较忙碌的时候,平时很少会给家里做一个大扫除,所以在家里有一些边边角角不长整理到的地方会落灰,灰尘还是不少的,每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就是扫尘日,家家户户都把家里所有的家具都搬出来,然后整体的把家里清扫一遍,平时接触不到的一些边边角角也都打扫的一尘不染,来迎接新年的到来,也预示着新的一年焕然一新,迎来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三,贴春联。每年春节都要贴春联,春联这一项活动就是在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时候去完成的,提前把春联准备好。在早晨的时候顺便把大门口也清扫得干干净净,这个时候直接把春联就贴上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既喜庆又漂亮。

四,贴窗花。如果自己会动手剪窗花的话,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一定要亲自动手去剪一个喜庆漂亮的窗花,粘贴到窗户上,或者是买现成的去贴,窗花的各种图案也都是很喜庆的,比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狮子滚绣球等等,这些也都预示着新年有一个新气象不同的,图案不同寓意也有所不同,但都是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向往。

五,理发。民间有一句俗话叫做“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在正月里是不能够理发的,所以在过年之前一定要洗浴、理发。家人要提前给孩子把头发理得短一些,漂漂亮亮来迎接新年的到来。同时理发也寓意着新生机,因为头发理掉之后还会再长出新的头发,也就预示着朝气蓬勃,生机勃勃。头发也被称为是“青丝”,年前的时候把头发理一理,也预示着新的一年重新开始,把以前的一些不愉快、烦心事全部抛到去年,在新一年的时候迎来幸福快乐的新生活。

明日就是小年了,传统的老规矩一定不能丢,提前准备起来,把这5样活动安排上。过年也承载着对新年里的满满的祝福和期许,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幸福美满!

中国人传统过年习俗和禁忌的完整版,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最近大街上的年味也越来越浓,还有十来天就到了我们盼望已久的春节了,想想是不是还有点小激动呢。那么你知道我国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呢?小编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找全了,作为现代人的我们,看看咱们的老祖宗是如何过年的!

1、腊月二十三(1月17日)过小年

(1)习俗

民间把每个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日称为“过小年”,也同时称为小年、小年节。过小年虽然不是过年但却是在预示着新年即将到来,也是十分重要传统节日。

在清朝之前,民间传统的小年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老传统。

小年的时候一般也是祭祀灶君的时候,而北方地区的人在小年给灶君上供的时候,就要端上一碗饺子,因为“送行饺子迎风面”,给灶君送行,所以要准备饺子。山东的部分地区,有一句民谣叫做“二十三,粘糕粘”,指的就是在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要吃粘糕,粘糕的粘性很足,也有着希望灶王粘住嘴的意思。

(2)禁忌

湖北一带忌宰杀、河南一带忌捣蒜、台湾称为“送神日”忌椿米。

2、腊月二十四(1月18日)扫除日

(1)习俗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2)禁忌

尽量用新扫把,老一辈的人在春节前进行大扫除,会用竹叶扎成扫把,打扫屋顶、墙壁和洗涤家具;可由里而外扫;红纸掩神灵,如果家里有神灵和祖先牌位等,为免不敬,可使用红纸稍微遮掩神像或祖先牌位,免被沾上灰尘。

3、腊月二十五(1月19日),推磨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的风俗。

4、腊月二十六(1月20日 大寒),杀猪割年肉

关于腊月二十六,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割年肉”是因为部分地方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5、腊月二十七(1月21日),洗疚疾

(1)风俗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俗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二十七“洗疚疾”,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传说在这天沐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洗去一年来的疾病,其实就是为了祈求来年能健健康康,无病无疾!

在腊月二十七这天也有宰公鸡的习俗。除了昨天炖肉今天炖鸡以外,还要准备更多的肉菜、素菜等以备过年时候享用。

(2)禁忌

6、腊月二十八(1月22日),打糕蒸馍贴花花

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根据汉族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

7、腊月二十九(1月23日),上坟请祖上大供

(1)风俗

在整个年节中,二十九这天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筹备年节中的各种衣食祭品,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上坟请祖”。所以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2)禁忌

首先就是禁止与人发生摩擦,出口出手伤;还有就是一些比较常规的禁忌了,比如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要多说好话,不能吃药,不能动刀剪,不能打碎东西等等。

8、大年三十(1月24日 除夕)

(1)风俗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除夕,中国传统节日。指阴历腊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 。这一天有许多古老的中国民俗活动,如包饺子,吃年夜饭,烧金纸、放爆竹、守岁等。

(2)禁忌

福字不能倒贴,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福字倒贴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 ;忌倒污水、倒垃圾、丢弃杂物、扫地、洒水、随地便溺。据说这样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就会降祸于人;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忌说不吉利的字眼;过年期间鱼是必备菜,曰“有余”。吃鱼时,应将头尾留下不吃,这样就表示来年不仅有吃穿,还有剩余。

9、大年初一(1月25日)

(1)风俗

正月初一,是农历年、月、日的开始,这一天是农历正月的头一天; 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拜年,放鞭炮,贴春联,给压岁钱。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2)禁忌

已嫁之女不可回娘家,过年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餐忌吃稀饭、荤食及药品,过去的常规穷人家才吃稀饭,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乾饭,表示家里整年度都会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万神盛会,表示所有的神出来拜年,因此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荤,要吃素,另外除了重病不得不吃之外, 一般的补品补药初一最好不要吃。

10、大年初二(1月26日)是传统的姑爷节

(1)风俗

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家 、岳母拜年。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利是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2)禁忌

迎婿日回娘家,夫婿当同行,回门时不能空手,且带给娘家的礼物,必须是双数,单数则不吉利;大年初二是水神的生日,所以要忌洗衣;忌倒污水、垃圾,扫地,不要从事洒扫的工作,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忌被他人自口袋掏取对象,这样表示整年度钱财都会被人家掏走。

11、大年初三(1月27日),猪日,肥猪拱门

(1)风俗

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若有亲朋好友尚未互相 ... 中国大陆的一些农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

初三又叫“小年朝”。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是日,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拿香火、素菜供于井栏,并将井上除夕所封的红纸条揭去,名曰开井;有些地方,人们扫积尘于箕中,加上敝帚,倒在三又路口.以示送穷。

(2)禁忌

大年初三忌食米饭,大年初三又为谷子生日,汉族民间有忌食米饭的习俗,以为如有犯者,会导致谷物减产或一年内有口舌之灾;大年初三忌探亲访友;大年初三,旧习称为“饿鬼日”,这天忌探亲访友;不宜外出也不宜拜年,不管是亲戚还是朋友家都不可以;忌点灯,这日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入夜后必须早早熄灯就寝,以让老鼠家族举行婚礼;并在家中各处撒盐与米,称为“老鼠分钱”。

12、大年初四(1月28日),羊日,三羊开泰

(1)风俗

大年初四即农历正月初四,这一天为羊日,是中国民间迎神的日子,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初四这天接灶神,迎五路财神。

(2)禁忌

大年初四不能骂人,吵架等。如果在这一天吵架骂人了,那就意味着这一年都是败兴的一年,而且骂人也会给自身带来凶兆。大年初四一般不能出远门。因为这天灶王爷要查户口。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四,都是不可以用针线的。

13、大年初五(1月29日),破五

(1)风俗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在中国年俗中,过年要把五穷赶走。人们烧鞭炮,到处串门,喜庆气氛带旺人气,赶走牛鬼蛇神,还要拿起扫帚把垃圾清扫出门,意指把脏东西都赶出去,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鞭炮要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

(2)禁忌

初五这天按照旧例不宜做事情,否则会破财。“五忙日”,禁止动土,否可能会有灾害发生。不宜串门,初五不串门其实就是避免见到穷神。但是现在除了一些老人家还忌讳这些不准走亲访友,怕会带来晦气。

14、大年初六(1月30日),马日,马到成功

(1)风俗

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中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这一天也表示旧时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2)禁忌

正月初六,百无禁忌,出门活动筋骨。对于商家来说,正月初六是马日,也是送神的日子,因此需要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各类商店开始复业。

15、大年初七(1月31日),人日,人寿年丰

(1)风俗

初七的习俗有:家长不能教训孩子,吃饺子,顶八卦,戴人胜,捞鱼生,摊煎饼,登高,土地庙送灯,吃面条,吃七宝羹。

正月初七,又叫“人胜日”“人庆”等,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

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

(2)禁忌

遇殡葬,有的地方习俗正月里忌遇殡葬事。遇之则以为不吉,主此年内有灾祸降临;丧家忌拜年,家有丧事,三年服丧期间,过年的一切行事都要取消。最忌讳的就是到别家去拜年,别人也尽量在正月里不到丧家去,不得已要来往时,不进屋内,而是站在门外说话。

16、大年初八(2月1日),放生祈福

(1)风俗

大年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在汉族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

(2)禁忌

忌婚嫁,初八乃黄道吉日,但古代男女结婚很少用着一天。古代有抬头红一说,是说正月乃太岁压头,不利儿孙。现如今,月月都是大利月,天天都是黄道日,早就没人相信那一套了;米缸不能空,初八为谷日,所以米缸必须有米;忌理发,整个正月都忌理发,有一种说法是正月理发死舅舅。

17、大年初九(2月2日),玉皇天诞

(1)风俗

正月初九俗称天公生,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诞辰,天公就是玉皇大帝,是主宰三界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内外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这一天的传统民俗,妇女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2)禁忌

小孩不可在露天场所小便,否则是对天公不恭,天公必责;妇女内长短裤一律不准晾于外面,要在室内,否则有辱天公,阴阳相冲,必遭天责;大小便桶当天不可到池塘洗涤;农民不去挑粪,恐怕泼在地上污了天神、日爷。

18、大年初十(2月3日),祭石感恩

(1)风俗

正月初十是石头节,所以这一天凡是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需要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所以也称为“石不动”“十不动”。河南有部分地方这一日家家都要向石头焚香致敬,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这一天,民间忌动石器,不搬石头,并且会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当神等等。

(2)禁忌

初十禁忌动土,特别是一些石头类的工具,比如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因为这一天是石头节。同时,生肖属蛇、虎、猪、猴、鼠的朋友更是要谨慎;初十禁忌在家里打死老鼠,特别是属鼠的朋友,更是要注意。

19、正月十一(2月4日 立春),请子婿

(1)风俗

正月十一,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中国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2)禁忌

忌观红喜事;忌打碎器物;米缸不能空着;忌遇殡葬事;丧家忌拜年;忌更换、洗涤衣被。

20、正月十二(2月5日),搭建灯棚

(1)风俗

正月十二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藏剪刀,收旧鞋,捏老鼠嘴,搭灯棚等。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2)禁忌

忌杀生。畜生的轮回道在正月停止,古代传闻说掌过畜生轮回道的。‘司祭神’的母亲生日是在正月初八,因此‘司祭神’在正月会关闭轮回道给母亲过寿,因此被你杀死的畜生的亡灵无法进入六道轮回,会跟在你的身边,直到下个月的第三日(也就是二月初三)。

  

21、正月十三(2月6日),灶下点灯

(1)风俗

正月十三,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

(2)禁忌

据南部山区的一些老者说,正月十三是一年当中最大、最狠、最毒、最不吉祥的“禁忌日”。在传统习俗的“正月十三”这一天,人们不走亲戚,也不外出,也没有婚丧嫁娶,更不能动土、搬迁……凡婚姻嫁娶的喜事,都不用农历十三这一天,因为一大堆的禁忌让人们只得乖乖呆在家里“躲着”。

22、正月十四(2月7日),拜临水娘娘

(1)风俗

正月十四即农历正月第十四天,作为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到了这一天,年基本已经过去了,之后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过后,年就宣告结束了。

(2)禁忌

在这一天人们也要注意打扫家中卫生,避免家里存在过多的灰尘、脏污,如果家中不够洁净的话意味着个人的双眼受到了蒙蔽,分不清是非祸福。

23、正月十五(2月8日 )元宵节

(1)风俗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2)禁忌

民俗认为此日是天宫大帝的诞辰日,应以喜庆为主。元宵节当日,夫妻之间绝不能闹矛盾,也尽量避免孩子哭闹,以免给家庭带来霉气。

年俗|原来大年初三有这么多讲究,知道3条算你厉害!怪不得年轻人喜欢……

踏入大年初三,不知小伙伴们抢红包情况如何?

今天小南继续给大家涨知识,讲讲年初三的年俗。

小南先简单给大家数一数!如果知道3条那就很厉害了↓↓↓

大年初三,按照古人的说法,称为“小年朝”,有很多禁忌,如不宜出门拜年、要早点睡觉等。古人的说法今人不管,但经过了前几天的狂欢后,朋友们应注意休息。

早安睡迟起

经历了除夕和初一的热闹不免劳累,所以到了初三这天便可以早睡迟起,不宜外出或宴客,必须早点熄灯睡觉,好好调理身体,以备新年里精神抖擞。

送穷神

大年初三

在民间是送穷神的日子

有诗为证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广东人习惯

从年初三就开始「送穷神」

一送送到年初五!

这一天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

谓之送穷鬼

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扔出去

叫做送穷神

老鼠娶亲

民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至于“老鼠娶亲”故事的来源,可能是因为从过年到初一、初二也忙了一阵了,若不早些休息,恐会体力不继,无法办完其它的事;至于过年谣中说: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饱,就是说初三不但是赤狗日,而且一连几天的忙碌,到了初三,总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补补前两天的睡眠,长保健康。

“赤口日”

广东人认为正月初三是“赤口日”,又称“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会不吉利,因此,最好不出门避“赤狗”。这天,一般不去拜年,怕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易生口角纷争。

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同时会打扫房屋和灶头,将垃圾、火灰送出家门。更有甚者会把废旧的家具以及大件头的器物烧掉,这些,被老广人视为“送走穷鬼”。

“赤口日”习俗是旧习俗,今天有聚会、饭局的话,大家有必要参加的,还是去吧。其实,不管是什么日子,与人相处多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与人发生冲突就对了。

广东年初三风俗是不宜出门,那么我国其他地方又是怎样的呢?

东北:扫帚日

每年的正月初三,东北很多老百姓都称之为“扫帚日”,因为这天老百姓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而且在打扫院落的时候,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要从外往里扫,这表示聚财的意思。

山东:回娘家

“过完年,回娘家”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在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时间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烟台、莱芜、聊城等地,却是初三、初四才“回娘家”。需要注意的是给父母带的礼物数量一定要是双数的,女方父母家里也会准备好丰富的酒菜来招待女儿女婿。

甘肃:送灶神

在西北农村的大部分地方,年初三这天是要送灶神的。从小年也就是腊月二十三请回灶神爷贴在灶台中间,并摆放供品,每天上三次香供奉,寓意保佑家里面五谷丰登,来年庄稼有好收成,全家人丰衣足食,年年有余。而到了正月初三,就要把灶神爷送走。

江浙:开井

在江浙嘉兴、湖州,初三是被叫做“小年朝”,是接灶神日子,意为迎接灶君自天上回归。在杭州旧时候,初三需要进行“开井”仪式。古人初一初二的时候,让劳累一年的井绳休息,就用红纸条把井口封住,大家不能取井水。初三这一天要举行一个很特殊的仪式,把封条揭去。

闽南:竹竿舞

在福建闽南漳浦,在初三当地的畲族同胞会用喜庆的竹竿舞来迎接八方来客。当地从初三开始,用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来庆祝新年。因为在闽南初一是要互相拜年,初二是女婿日,女儿女婿都要回娘家,所以畲族人非常好客,他们从初三开使用这样的竹竿舞表达欢乐的心情。

原来大年初三有这么多讲究和习俗,港真,你知道几条呢?

【整合】陈海燕

【视频】报网端音视频部编辑工作室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综合

春节民俗日历来了!正月初一:放炮仗、拜大年

大年初一有哪些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因此,这一天是春节庆祝中最隆重的一天。

辛亥革命之后,将西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新中国成立之后,保留了这一做法。因此,春节作为农历新年是比较新的说法。

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开门大吉,传统上是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据说放“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当年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农民会五谷丰登。

目前,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仍然流行放炮仗。不过,由于很多地方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基于环保等因素的考虑,在一定区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人们过年也越来越环保,年俗本身也在不断变化。

拜大年

拜年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通常,正月初一的拜年是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之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幼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随着时代变迁,拜年的习俗也日趋简单了。孩子们给祖父母、父母拜年时尚有叩头作揖的,给邻居拜年就不必拘泥了。问候语也变成了“新年好!”“过年好!”等时新语言。语言和形式虽然变了,但是祝福的心情没有变。

扫帚的“生日”

传说中,大年初一是扫帚的生日,这一天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除夕夜将家里扫除干净后,年初一不动扫帚,不倒垃圾,如果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怕因此破财。这一习俗至今还有地方保留着。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杯子、碗等瓷器,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转自:央视新闻

来源: 白银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