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清宫剧中似乎很喜欢以雍正为主人物开展剧情,雍正的一生经历过“九子夺嫡”,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看起来没有他的名字和功劳,但雍正在这场盛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他统治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重整机构,整顿财政,平定叛乱,设立军机处。在清宫剧中,一般讲述的都是主角们之间的爱情故事,雍正和他的女人们,在《步步惊心》中他与宫女马尔泰若曦之间有一段凄美虐人的爱情,但历史上的雍正真的会与宫女谈恋爱吗?
还为成为皇帝之前,胤禛的生母乌雅氏出身低微,她不能为自己的儿子带来势力,当时清宫中不允许生母抚养皇子,于是满月后的胤禛被皇后佟佳氏抚养,而佟佳氏彼时还无子无女,于是母子两人相处也算融洽。有了皇后作为母亲,六岁的胤禛进入尚书房学习,在师傅和父皇的严厉教导下,他成长为了一位优秀的皇子。
原本他并非是继承人的首选,在其他皇子忙着争夺储君的位置之时,他韬光养晦,表面上是一个闲人,和兄弟们和睦相处,孝敬父皇,暗中却和大臣密切来往。后来他多次被派往地方巡幸、办理政务,积攒处理政事的能力和经验,游历中国的主要地区,了解各个地方的乡土人情。这为他日后在储位斗争中取得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雍正继位后,勤于政事,他没有沉溺于美色中,后宫中的嫔妃不少,她们大多都是在互相勾心斗角,从历史上关于雍正后妃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有一位神秘的妃子,马佳云惠,是后宫中的一名官女子,她在后妃名册中的最后一位。但就是这样的身份低微,她在一众后妃中显得格格不入,是唯一一个留下全名的女子,没有任何封号。
这是雍正的后妃记录,皇后: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皇贵妃:敦肃皇贵妃年氏、纯悫皇贵妃耿氏。妃子:齐妃李氏、谦妃刘氏、宁妃武氏。嫔:懋嫔宋氏。贵人:郭贵人、李贵人、安贵人、海贵人、张贵人、老贵人(存在争议,一说康熙帝嫔妃)。常在:那常在、李常在、春常在、高常在、常常在、顾常在、吉常在。答应、格格、官女子:苏答应、英答应、汪答应、德答应、伊格格、张格格、云惠。位分越高,记载就更详细些,剩下的人大部分是以姓氏或者封号记载。
古代的女子名字并不重要,出嫁后就是跟着丈夫的姓,入宫后也只是以位分封号相称,一般很少会记录女子的全名,只是记录是哪个皇帝的妃嫔就足够了,或者是哪个大臣的女儿,除非她的地位十分高贵,重要的可以单独记录她一生的事迹,而不是依附于男人。由此可见云惠还是有特殊之处的,或许皇帝喜欢她,但这又与她的地位不符,实在是奇怪。
一般宫女是要做事的,官女子也只是比她们高级些,也同样算是皇帝的女人了,但同样也需要做事。根据她的身份可以推测,她很有可能是被内务府选中的,是上三旗的包衣,家世不高,成为官女子后有了在皇帝面前抛头露面的机会,也因为有些姿色,所以被皇帝看中。但宫中这样的女子实在是太多了,云惠很平凡,所以只是被皇帝喜欢了一段时间,位分一直停留在官女子,没有被晋升为嫔妃,而且她很有可能没有诞下子嗣,否则就有可能母凭子贵,在史料中有更多的记载了。
根据史料记载,雍正九年,云惠去世,而这年雍正的原配孝敬宪皇后也去世了,难道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吗?而且身为雍正的女人,死后都有专门的陵寝,她们都被葬入了泰陵、泰东陵和泰陵妃园寝,但无论专家学者怎么找,都没有找到关于云惠葬地的记载,也没有在这几处园寝找到她的墓地。这就很奇怪了,身为皇帝的女人,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是皇帝的专属,一般人是不敢觊觎的,皇帝也不会容许有人挑衅他的权威。
难道是因为云惠犯下了什么过错吗,没有资格再被葬入园寝吗?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或许要等到将来学者们发现原因了,但现在的我们不得而知。
《步步惊心》中的马尔泰若曦和历史上的马佳云惠,两人的姓氏第一个字都是“马”,不过马尔泰这个姓氏在满洲族系中是没有的,而马佳氏的姓氏是存在的,两人在后宫中都没有太强的存在感,或许作者本人就是以云惠为原型塑造出若曦这个角色的吧,这个角色让饰演者刘诗诗一度大火。
中国历史的画卷上,婀娜多姿地刻画着新中国崭新时代的女性领导者。她们犹如画中的仙子,舞动着时光的华彩,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了毕生的智慧与汗水。
在这梦幻的画卷中,第一位闪耀的女性领导者是宋庆龄。她如一轮明月高悬于夜空,为新中国的崛起注入了灵魂。正国级的职位,不仅是一份职责,更是一份对国家的深情。宋庆龄,用她那独特的风采和智慧,为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邓颖超,是新中国历史上正国级的第二位女性领导。她的名字犹如一阵清风,吹拂过岁月的尘埃。在政治的舞台上,邓颖超以坚定的信仰和果敢的决断,展现了女性的力量。她是历史的注脚,也是新中国女性领导者的杰出代表。
康克清,作为正国级的第三位女性领导,她的一生如同一幅绚烂的画卷。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女性同样能在政治舞台上展现非凡的才华。康克清,是历史的明珠,镶嵌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
蔡畅,登上副国级的高峰,她的名字如同一曲悠扬的旋律。在政治的大舞台上,她用她的智慧和毅力书写了属于女性的华丽篇章。蔡畅,是新时代女性的典范,她的存在为更多的女性敞开了追逐梦想的大门。
何香凝,副国级的位置,是她坚守理想的舞台。她如一朵绽放的花朵,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美好贡献一份心力。何香凝,是新中国女性领导者中的佼佼者,她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女性追求更美好的人生。
,副国级的高位,见证了她在历史长河中的辉煌。她是政治的巨星,也是女性力量的象征。,用她的胸怀和担当,为新中国的繁荣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李德全,副国级的职位,是她智慧和勇气的写照。她在政治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位不可或缺的角色。李德全,是新中国女性领导者的杰出代表
给皇帝当妃子,严格来说只是一个职业。那些住在碧瓦朱甍的宫殿里的女人们,也不过是拿工资干活的人。
理想中的后宫关系。来源/电视剧《甄嬛传》截图
那么,后宫嫔妃一个月挣多少钱呢?她们的钱够花吗?都花在哪里了呢?
01
西汉大方,东汉抠门
从汉朝开始,后妃就有工资了,后代基本延续了这一传统。她们的待遇标准,是按阶品高低给的。西汉皇后地位高,与皇帝同体,所以不用跟那些妾室一样领工资。作为皇家的“外人”,她享受皇室成员一样的待遇,全国一共有40个县的税收是皇后的“汤沐邑”。所谓“汤沐”,意思是泡澡的费用。当然,这么多税收,皇后光洗澡哪洗得完,“汤沐”只是一个叫法,实际上,怎么花钱是她的自由。除皇后以外,西汉还有14个等级,分别是昭仪、婕妤、濩娥、傛华、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这些阶品在汉元帝时期定型),再之后的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都属于同一个品级。西汉妃子。来源/电视剧《美人心计》截图西汉后妃的待遇是跟朝廷官员比肩的,最高的昭仪,按《汉书》说法,“位视丞相”,而丞相的年薪号称有“万石”。“石”是粮食单位。也就是说,西汉的工资经常发粮食(有时候也换成钱发)。再之后的所有阶品,都和朝廷正式的官员同等待遇,比如,濩娥是中二千石,傛华是真二千石,美人二千石,八子千石,充依千石,七子八百石,良人八百石,长使六百石,少使四百石,五官三百石,顺常二百石。最末品的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都是百石。以上数据都是年薪,《后汉书》给具体到了月薪,又说“凡诸受奉,皆半钱半谷”,意思是,朝廷的工资也不只是发放粮食,有时也会折算成钱。我们用更具体的表格展示一下:注:钱和粮食各一半的数据来源于《通典》,以上钱粮各一半是东汉殇帝延平年间。八百石这个阶品被汉成帝去除了按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史(上)》里的说法: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那么1石=27市斤粟。做个简单乘法,如果以濩娥为例,她的年薪2160石,就是58320市斤粟。即使是最低阶的无涓等人,一年也有5184市斤粟。作为西汉续集的东汉,历来被人嘲讽是个“缩水版”,让后妃愤愤不平的是,连她们的工资也是缩水的。光武帝时,后宫只设置了皇后和贵人两个阶品,皇后不需要跟妃子一样按时拿工资,也就等于只有贵人一个“员工”。而贵人的工资,也少得可怜,“奉不过粟数十斛”。按古书记载,说“石”的都是年薪,以“斛”为单位的都是月薪,就算贵人的“数十斛”是顶配的80斛,对比起来,也不过千石官员。后来,东汉又勉强增加了美人、宫人、采女三个等级,然而,她们更惨,完全没有具体的工资,只是“岁时赏赐充给而已”,定时发点恩赏而已,就像老板看你表现不错,偶尔发个小红包奖励一下,抠到极致。随后,历代大多没有记载妃嫔的俸禄和等级,到唐朝时,后妃的地位也和朝廷官员一样,以阶品算,比如皇后之下的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妃是正一品,九嫔是正二品,婕妤正三品,一直到最末的采女是正八品。唐朝的工资发放标准复杂,除了俸钱,还有粮食、职田、仆役等等,全部加起来,算是福利很好了。影视剧中的杨淑妃。来源/电视剧《武媚娘传奇》片段02
清朝后妃工资水平
到了离我们最近的清朝,史料浩如烟海,后妃的待遇也比前代清晰多了。清朝后宫编制完全成型在康熙朝,有皇后1人,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贵人、常在、答应之类的没有定数。这些后妃的工资由几个板块构成,分别是:吃、住、工资、红利等。首先,她们享受的是包吃包住待遇,但具体工资也像金字塔结构的公司一样,各等级之间有很着明显区别。因为吃食是日消品,所以,后妃们的食物供量是按日结算的,这些食材荤素搭配,还有主食、小食、米面油醋、糖、蜂蜜、瓜果等方方面面,据乾隆七年编纂的《国朝宫史》记载,皇后每天的荤菜就要配备猪肉16斤、羊肉1盘、鸡鸭各1只等。可想而知皇后每天的份额有多富余,只可惜,这些肉类并不能拿去等价变卖或交换,只能自己内部消化。后宫中最低级的官女子也有猪肉1斤、白老米七合五勺、黑盐三钱和时鲜十二两的伙食。淳贵人吃点心。来源/电视剧《甄嬛传》截图再来看看住的部分。皇宫给后妃们安排宿舍,和吃的待遇一样,有些人住的是集体宿舍,有些人则享受单间,其中的装修风格和一应用具也完全不同。比如,皇后的宫里极尽奢华,有各种玉盏金台、金碟、金瓯,再掺杂银器、铜器、锡器、铁器等等,低一等的皇贵妃则只有银具供应。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的宿舍,各类重金属进行数量递减。嫔是清朝后妃身份的分水岭,到嫔以下,银器就没了,她们只有铜器用。接下来,就要说到工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货真价实的通行货币了。钱这玩意儿,对最尊贵也可能是最与世无争的皇太后来说也是必需品,所以,清朝后宫女人中工资最高的是历任宫斗冠军皇太后。清宫后妃们算的是年薪,而且,无论多尊贵的女人,都只是拿固定的工资而已。比如,皇太后每年有黄金20两,银子2000两,除此之外,还有各类布匹、绸缎、貂皮等,毕竟,这些也是需要钱来购买的,可以作为工资一环。算起来,清宫的福利也还不错,不仅包吃包住,完全是衣食住行全揽。我们也有阅读起来更便利的表格展示一下:后妃年薪表除了真金白银,衣服布料也是按等级递。看完工资,下面是红利部分,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发红包。一般这种活动都发生在妃子生辰、皇子公主满月等喜庆日子,基本上一年也没几次。皇后的生日叫千秋节,一次性恩赐数量的比年薪还多,有金90两、银900两,以及各种绸缎。皇后待遇不是爱妾宠姬可比的,这不,到了皇贵妃的千秋节,金银一两没有,只发布匹绸缎和桌子等家具。再之后的贵妃和妃子东西就更少了,“上用縀四疋、官用縀五疋、春绸五疋、绫五疋、上用果桌一张、赏用果桌六张”,没啥太大的期待值。嫔比妃又下降了一大等级,它的生日不能叫千秋节了,只能是寿辰,所有的东西和贵妃、妃子一样,只是按量减少。贵人的生日就叫生辰,物资也减到最少。皇后千秋节赏赐。来源/电视剧《延禧攻略》截图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如果你认为嫔和贵人的生日红包挺寒碜的,常在、答应就要哭了,因为,她们的生日,皇帝根本没有任何表示。但是,如果常在、答应等低级妃嫔完成了工作中最大的指标——生了孩子,那么,孩子们满月时,她们还是有红包可拿的。后妃孩子满月表这里的币是丝织品的代称,端是布匹的量词单位,一端为两丈,也就是半匹。除此之外,皇后如果按时按节举办宴会让宫里姐妹聚一聚,她也不用从自己的工资里扣,宫中还有另外的额度供她使用,这相当于现代环节中的“差旅费”报销项目了。所以,有人问,为什么后妃们非要宫斗呢?做个岁月静安的女子不好吗?妃子们如果听到了一定大声驳斥你:不好!她们削尖了脑袋往上爬,那不仅事关自己的终身待遇,还关系到孩子们的脸面和将来的发展呀,能不积极向上吗?如此看来,从工作角度看,后妃们完全是凭自己的本事赚钱。03
钱从哪儿来,钱花在哪儿?
有人看了后妃还有工资拿,就产生了两个众人皆有的疑惑:既然她们已经是包衣食住行了,几乎没有用钱的地方,为什么还要发钱呢?这些后妃的工资是从哪里来的?先说第一个。后妃们虽然没有地方买东西,但不代表不需要用钱,而且,她们用钱的地方太多了。首先,妃子需要社交,她们生活的地方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也是需要用钱衡量的。比如,一个品阶在妃位的妃子,如果想在后宫生活得很好,就要有长袖善舞的社交能力。对上得孝敬贵妃、皇后、皇太后,甚至是皇上;对“同事”,如果想交朋友,也得拿出礼物探探路;除了妃嫔之间的交往,后妃的社交圈子还有官员的夫人、其他兄弟家的妯娌等等,如果想为自己打开局面,广结“善缘”,谁家都是礼多人不怪。这些所有人际关系里,但凡谁过生日,或谁家孩子降生、满月、周岁、老人去世等婚丧嫁娶之类的大事,“随礼”一下,就可能让她们变成了“月光族”。芈月与大王的妃子社交。来源/电视剧《芈月传》截图其次,后妃宫里都配备了服侍自己的宫人、太监,为了笼络人心,让他们更尽力为自己工作,妃子们在日常或节庆日,也需要给他们一些恩赏。道光的彤贵妃,就经常大手笔赏赐宫内的太监李得喜。再者,银子还需要拿来行贿。太监们虽然只是宫廷仆役,但他们身后都有一个尊贵后台,因此,善于敛财的他们形成了一些鄙陋的潜规则,办什么事、见什么人都得给钱,没有银子打点,根本运转不起来。打赏下人。来源/电视剧《甄嬛传》片段最后,不少后妃虽然已经进宫成为全天下都仰望的人,可她们的出身不一定都很好。即使出身高贵的,也不见得家里就富裕。于是,后妃们拿到的那些工资,可能还需要接济家里的父母和弟弟。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皇后袁齐妫就是典型的例子。她“母本卑贱”,家里又“贫薄”,所以,但凡得点钱,她都要拿去娘家。就这还完全不够,因为和皇帝关系好,袁皇后还经常“每就上求钱帛以赡与之”,请皇帝赐钱再接济娘家。打入冷宫后需要用银子换伙食。来源/电视剧《如懿传》片段真是处处都是销金窟,人人都是吞金兽。所以,想维护一个完整而体面的妃子形象,怎么能不好好经营、天天向上呢?那么,娘娘们这么大的开销,都是哪个财政机构在支撑呢?从秦汉起,皇家的财务部门有两个,一个叫大司农,类似于后来的户部,管国家15岁以上成年人的人头税,以及卖官、盐铁专卖的收入,这部分钱是国库的,用于打仗、外交等大事;还有一个叫少府,土地的贡献、山泽园池里的特产,以及关水、酒税等工商营业税等等,都归它管。这部分收入,是用来给皇家开支的。汉武帝时,增了一项“口赋”——征收3岁到14岁孩子的人头税。每个孩子每年交23文钱,其中“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也就是说,后妃的工资,以及日常的用度,还有一部分是这些未成年的小孩出的钱。清朝设置了内务府,专管皇家的用度。随着皇家“剁手党”越来越狠,清朝皇帝想出了很多给内务府创收的办法,比如剥削贪官,让他们交议罪银。另外,皇帝还让内务府的人去主管盐税和关税,也就是收商业税,这一部分钱,本来都属于国库。这样“劫富济皇”,清朝皇家的钱包像充气一样鼓起来了,但国家的财政就穷途末路、不断亏空了。内务府发放银两。来源/电视剧《甄嬛传》截图还有更差的影响,皇室不断逮住商人“薅羊毛”,使得商业市场失序。另外,在一些重要的海关,也有内务府的人拼命敛财,这最终引发中英的国际冲突。无论是西汉征收“口赋”,导致民间“生子不举”和普遍的溺婴现象,还是清代的占国库为私有,一个国家如果财政问题搞乱了,基本也代表社会内部积压的矛盾已无可调和了。本文经“国家人文历史”(微信ID:gjrwls)授权转载-全文完-
多多教育:给孩子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博物馆中学习。让孩子在历史文化遗迹中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探索世界。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甄嬛传》热播以后,时见媒体刊文批评古装影视剧中皇后妃嫔等对皇帝自称“臣妾”的现象。例如《北京青年报》刊出《女人不应自称“臣妾”》一文,明确指出“这种自称是错误的”。《羊城晚报》也刊发《“臣妾”的滥用》一文,则更是指责相关影视剧中“一干珠光宝气绫罗绸缎浓妆艳抹的女子”,在皇帝面前“飘飘万福,自称臣妾”,是“糊涂的编剧导演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是对臣妾这个词的滥用”。“臣妾”作自称果真是“错误”“滥用”吗?从历史事实看,答案是否定的。
相关史料充分表明,古代女子上自皇后,下至妃嫔、命妇乃至地位更低者,都有用“臣妾”自称的情况。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例子出自南朝梁代刘昭为《后汉书·礼仪志》所作的注。刘昭认为,原《礼仪志》中没有册立皇后的仪注,是不应有的缺失,于是抄录东汉蔡质(当即蔡邕的叔父,著有《汉职仪》)所记的汉灵帝“立宋皇后仪”以“备阙”。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皇后初即位章德殿,太尉使持节奉玺绶,天子临轩,百官陪位。……宗正读策文毕,皇后拜,称臣妾……皇后伏,起拜,称臣妾。”这是皇后对皇帝自称臣妾,时间早至将近两千年前的东汉。《明史·礼志八·嘉礼二·册皇后仪》更有这样的记述:“古者立后无册命礼。至汉灵帝立宋美人为皇后……皇后北面称臣妾,跪受。其后沿为定制,而仪文各代不同。”这里说“沿为定制”,足见其一贯性与普遍性。
再看几个自称“臣妾”的例子。《元史·阿沙不花传》:“居二年,(阿沙不花祖母)闻国(康里国)中已定,谒帝(元太宗)欲归。帝曰:‘汝昔何为而来,今何为而去?’且问其所欲。对曰:‘臣妾昔以国乱无主,远归陛下,今赖陛下威德,闻国已定,欲归守坟墓耳。妾惟二子,虽愚无知,愿留事陛下。’”这是外来女子对皇帝的自称。《明史·杨继盛传》,“其妻张氏伏阙上书,言:‘臣夫继盛误闻市井之言,尚狃(niǔ,拘泥)书生之见,遂发狂论。……倘以罪重,必不可赦,愿即斩臣妾首,以代夫诛。’”这是官员配偶(当为命妇)对皇帝的自称。宋代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二《宪圣不妒忌之行》,“上(宋高宗)尝语宪圣曰:‘极知汝相同劳苦,反与后进齿,朕甚有愧,俟姐姐归,尔其选已。’宪圣再拜对曰:‘大姐姐远处北方,臣妾缺于定省,每遇天日清美,侍上宴集,才一思之,肚里泪下。臣妾诚梦不到此。’”这是妃嫔对皇帝的自称。
除了这些称谓实例以外,还有见于正史的礼仪规定以为佐证。例如《宋史·礼志十三·嘉礼一》,“绍圣元年,诏:‘奉太皇太后旨,皇太妃特与立宫殿名,坐六龙舆,张繖(伞),出入由宣德殿正门。’有司请应宫中并依称臣妾,外命妇入内准此;百官拜笺称贺,称殿下”。这是规定宫中妃嫔等凡地位低于皇太妃者,在与皇太妃对话时要自称臣妾,外命妇入宫亦循此例。
批评文章都说,“臣”和“妾”本分别指和女奴,后来又分别用作男子和女子的自称,这是对的;但进一步断定“‘臣’‘妾’……不能二字同用以自称”,则未免绝对化了。语言是发展的,“臣”“妾”二词由分指和女奴引申为男女各自的谦称,再组合成“臣妾”一词,用作女子对皇帝(应该也包括皇后皇太后等人)的自称(谦称),完全顺理成章。其实古人已经注意及此。例如宋代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男曰人臣,女曰人妾,臣妾对君上之称,男女之别也。今妇人奏状则曰‘臣妾某氏’,是以妇人兼男子之称也。……自汉以前,妇人皆称妾,如‘妾得无从坐’‘奈何妾薄命’之类是也。兼臣妾而言不知起自何代。”这则史料说明,至迟在宋代,“妇人奏状”以臣妾自称,已是普遍现象。只是朱翌可能没有注意到前文所引《后汉书》刘昭注的材料。
批评者又说:“皇后、嫔妃对于皇上,可自称‘妾’或‘贱妾’‘小妾’等,而不应称‘臣妾’。”从上文所引《元史·阿沙不花传》和《明史·杨继盛传》可以看出,在同一交际场合,说话者对皇帝既可自称“妾”,又可自称“臣妾”。类似现象在古代言语交际中十分常见,《左传·成公二年》晋大夫韩厥对齐顷公说:“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这里韩厥就兼用“下臣”和“臣”来作自称。
其实,“臣妾”作自称的用法早已被当代的权威工具书认可。出版于1991年的《汉语大词典》第8卷“臣妾”条义项③:“古时仕宦之女对人的谦称。”所举书证为清代李渔《玉搔头·谬献》:“臣父接臣妾上任,在中途遇了乱兵。”2001年出版的《汉语称谓大词典》“臣妾”条义项②:“妇女在君王面前自称。”所举书证最早为元代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愿陛下海量纳,听臣妾说一套儿伤心话。”《汉语称谓大词典》晚出,释义比《汉语大词典》准确,书证也早了很多。但两书共同的不足是:第一,书证仍嫌太晚;第二,书证都出自文学作品,显得权威性不够。
综上所论,女子对皇帝等人自称“臣妾”,于古有据,并非“错误”,也不是“滥用”。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