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春节期间,回家与亲人团聚、吃年夜饭、拜年、走亲访友……许多看似普通的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期盼。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广义的春节包括年前和年后两个时段,狭义的春节指正月初一。前不久,中国的春节(农历新年)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是春节走向世界的一个信号,在未来,春节也会发挥更重要的文化桥梁作用。关于春节,还有更多有趣的小知识。
春节是怎么来的?
历史上,春节又称“新正”“元日”“元旦”“正旦”等。春节的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早在上古三代以前,人们就已经掌握“年”的时间周期概念。
正所谓,“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夏朝以“岁”称年,以农作物丰收作为年度时间周期。周代继承夏代的计时传统,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之月,并将年度周期称为年。
狭义的春节指正月初一,除夕和春节是前后接续的两天,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说的就是除夕夜守岁、辞旧迎新的过年习俗。
春节有着怎样的节日主题?
春节的节日主题和文化内涵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量:一是合家团圆,二是辞旧迎新,三是祈福纳祥。
团圆是春节的主要精神内涵,除夕夜,人们吃年夜饭、团坐守岁,尽享天伦之乐;春节后,走亲访友、拜谒问候,与亲友团圆;跨越时空,借助现代新媒体,全球的中华儿女共享民族大团圆。
辞旧迎新是年节通过仪式的主题,除夕夜,人们以爆竹迎年;新年后,接神祭祀、祭拜祖先、拜年庆贺,进入新的生命旅程。
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贴福字、逛庙会、舞龙灯……这些习俗饱含着对过去一年的感恩和喜悦,也有人们对新年的憧憬和梦想。
“过年”,是啥意思?
春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汉武帝太初元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历法虽不断修正变化,但正月岁首的时间保持不变,年节也就固定下来。
人们常常习惯说“过年了”,而“过年”,体现在“过”字上,指的是人们忙碌着迎接新年、欢快地庆祝新年的一个过程。
广义的春节包括年前和年后两个时段,过年的时段一般从腊日开始计算,腊日在魏晋以前日期不定,南朝时已定于腊月初八。
此后,民间通常将腊月初八作为年节的开始,也有的从祭灶(北方一般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开始,直到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
古代岁末为何举行驱傩仪式?
自先秦以来,民间就有岁末驱疫行傩活动。驱傩的时间或在腊日前一天、或在腊日当天、或于除夕之前,是岁末年终的主题活动。
驱傩仪式有两样法器必不可少——鼓和面具。敲起傩鼓,撼天动地;戴上面具,借神驱疫。
民间驱傩虽然没有那么隆重,但也一直传承。宋代岁末驱傩已逐渐演变为傩戏,城乡敲锣击鼓、例行舞傩。
明清以后,傩舞的表演性更强,世俗化增强,宗教性趋弱。驱傩还逐渐融入到其他年俗中,例如有的地方将其与岁末扫尘结合起来。
古代为何要燃爆竹?
“红红火火过大年”,这是喜爱热闹的中国人对年的定义。
一种说法称,爆竹起源于古代的宗教信仰。人们认为,鞭炮等响声能驱赶鬼邪。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驱逐疫鬼。
当时的爆竹是真的“爆竹”,即将竹筒置于火中烧烤,竹筒因受热膨胀而爆出声响。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古人认为,燃放爆竹不仅带来欢腾的过年气氛,还有驱瘟逐疫之功。
“拜年”习俗何时开始流行?
有观点认为,拜年传统源自汉代正日新年拜贺的习俗。汉代以前,民间祭祀庆祝年节的习俗主要在腊日、腊明日,后来移到正日。
依据东汉崔寔《四民月令》的相关记载,当时拜年的内容主要有祭祀祖先、礼敬尊长,以及拜贺宗亲乡党等等。
时日至今,人们拜年仍然如此,先是家庭内团聚,而且要敬祖先、敬尊长。在完成家庭团聚之后,人们才开始按照亲疏远近,给亲戚朋友、邻里乡亲拜年。
春节期间的美食有哪些?
包括饺子在内,春节期间的美食相当丰富。
比如,有的地方过年要吃汤圆,寓意团圆。春卷一般被认为是立春的节令食品,但在江南地区过年也吃春卷,寓意迎春。
糍粑是湖北、湖南一带的年节食品。每到岁末,人们就忙着浸泡糯米,准备打糍粑。通常而言,要先泡好糯米,上饭甑蒸熟,趁热倒入石臼中,将糯米熟饭捣烂。
此后,将捣烂成团的糯米团取出,平铺在簸箕或案板上,待冷却后,切成圆形或长方形,或火烤、或油煎、或水煮,同样美味。糍粑亦是待客佳品。
吃年糕有啥讲究?
早期社会粘性的米糕用作祭神,后来逐渐成为年节的标志性食品。过年吃年糕,意味步步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山东高密农家一般用黍米面做年糕,把糕面和水后平铺在大盘子上,上锅蒸熟。然后,将其用手拍成两三厘米厚的饼,拍平后插上红枣,凉透之后切成方块保存,年节期间可以切成薄片蒸着吃,更大的用途是腊月二十三祭灶和过年时祭神摆供。
苏州年糕用糯米面制成,制作方法和食用方法在这首诗中被描写得淋漓尽致,“珍重题糕字,风光又一年。”
为何正月初七是“人日”?
人日又称“人庆节”“人七日”。据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至于古代因何原因将七日定为人日,历史文献中尚无清晰的解释。据民间传说,女娲在前六日造出鸡狗猪羊牛马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天是人的生日。
人日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积淀了浓郁的本土文化,例如有剪彩戴胜、登高,以及吃七宝羹等习俗。
转自:中国新闻网
来源: 青海日报
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有人说除夕那一天才是真正的过年,也有人说大年初一这一天才叫做过年,那么过年到底是从哪一天开始计算的?
每年冬尽春来、新旧交接的时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就迎来了一个盛大的节日,我们把这个节日叫做春节。这种传统节日在我们国家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
春节在民间也叫做大年,人们将岁末年初(农历)的过度时节叫做过年,年的起点和终点在民间是有不同的算法的。但是一般是从农历腊月初八(农历十二月初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有些地区一直延续到农历二月初二。
在过去,人们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享受和庆祝自己的传统节日,而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也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欢乐。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把时间投入到工作中,春节的这种传统节日时间也逐步被压缩。
严格说来,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说,过年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超过6天,特别是今年,除夕这一天还是工作日,也就是把除夕这么重要的一天都踢出春节的行列了。所以现在的春节,或者说过年,就那么几天,已经丧失了它的意义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知道将来会不会出现春节不放假的现象,但是按照这个形式,相信不久的将来,国人可能真的会完全西化,把所有传统的节日都踢出去,那个时候可能我们已经习惯了吧?
记者 | 叶雨晨
编辑 | 陈锐
2024年春节档结束了。灯塔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档(2月10日-2月17日),全国电影票房为80.16亿元,观影人次为1.63亿,相比2023年春节档票房和人次分别增长了18.47%和26.36%,均创造了同档期新的纪录。其中,《热辣滚烫》映后热度快速上涨,连续6天票房破3亿元,最终以27.18亿元夺得档期票房冠军。《飞驰人生2》则是同档期影片中男性占比最高的影片,收获23.98亿元票房,位列第二。《熊出没·逆转时空》作为系列十周年作品,再度刷新纪录,获得13.89亿元。《第二十条》位列第四,档期内票房为13.4亿元。2024年春节档主要电影。春节档市场向好,但各项数据增长背后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春节档天数的增加。档期票房是按放假天数计算的,今年公众假期比往年增加两天,以观影人次为例,今年春节档的观影人次1.6亿,2023年为1.3亿,如果按每天的平均观影人次计算,今年的观影人次大概率是负增长的,今年33.1%的上座率也低于去年的41%。另外,今年春节档虽然有8部电影定档,但都是中小体量的故事片,没有出现类似《流浪地球》的特效大片,暴露了国产特效大电影储备不足的现状。从长远看,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也不应该只有中小成本电影。而且今年春节档喜剧片扎堆,类型趋同,对市场形成了挤压效应——《第二十条》这种由案件改编、实际是社会批判类的电影都尽量包装成了合家欢,而《红毯先生》《我们一起摇太阳》这类定位独特的影片在撤档时的票房都没能过亿元。这在未来也会影响更多电影的投资方向、院线的排片计划以及降低档期的包容度。01
关键词1:减重100斤《热辣滚烫》贡献了今年春节档最多的话题。灯塔数据显示,春节档《热辣滚烫》的微博热搜达447个,热搜在榜时长达789小时,远超同档期其他电影。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抓住观众眼球,是每部电影都要面临的挑战,宣发手段的不断变化也开始影响电影本身。《热辣滚烫》能被持续关注,不仅是凭借贾玲的个人努力和路人缘,业界提了多年的“电影营销从立项这一刻就开始了”在该片选题创作和宣发全链路中更是得到了完整体现。上档之前,《热辣滚烫》只有一篇小作文和常规物料,贾玲提前一年在公众面前消失,保持形象的神秘感。但在大年初一电影上映之后,片方发布了贾玲瘦身后影像片段,并组织多场直播,让整个大年初一的热搜都被《热辣滚烫》霸屏。之后不断放出瘦身前后对比的幕后花絮,制造话题,路演和视频采访片段在社交媒体不断转载,还官宣了幕后纪录片定档2月22日网络上线。每一环的物料都提前准备,露出的时间也恰到好处。贾玲在电影《热辣滚烫》首映礼。
减重100斤放在小红书里本身就是高讨论度话题,从彩蛋备忘录中的减重曲线,到无盐脱水记录,再到路演期间的每套穿搭,每一个细节都被健身、情感、穿搭等赛道的KOL们拿出来研究一番。这些自动衍生出的话题,以及对电影素材的二次创作也助推了话题热度。电影还精准地捕捉了女性群体的情感需求,鼓励普通人为自己而活,把励志、讨好型人格等大众情绪共鸣点,塞进了电影甚至营销的每一个小细节。从去年暑期的《消失的她》《孤注一掷》,到今年元旦的《年会不能停》,都给观众提供了情绪价值,引起观众广泛共鸣,从而抬高票房。今年春节档票房前两名《热辣滚烫》和《飞驰人生2》也讲的是普通人“拼一把”的故事,给观众带来情绪上的满足和宣泄,毕竟在春节档这个主打下沉市场的档期中,大部分观众并不追求电影的艺术水准。另外,在贾玲的两部电影中,角色塑造与艺人成长都是互相推动的。《你好,李焕英》拍的是贾玲与妈妈的故事,《热辣滚烫》是一个自救的故事。杜乐莹这个名字与“玲”相近,打工的烤鱼店也是贾玲公司“大腕娱乐”的谐音,这些设计已经模糊了角色与真人演员之间的界限,片尾超长彩蛋的记录更是让现实与电影重叠。在如今的电影市场中,院线商业电影的艺术成就与票房并不完全正相关,甚至更多时候是倒挂的,特别是春节档,观众消费的是情绪和氛围。02
关键词2:撤档今年春节档共上映了8部电影,但撤档的就有4部。2月14日(正月初五),《我们一起摇太阳》宣布撤档,改档3月30日再次上映;2月16日(正月初七)《红毯先生》宣布将退出春节档,重新选择档期与观众见面;随后两部动画电影《黄貔:天降财神猫》《八戒之天蓬下界》也相继宣布退出春节档。这样大规模的撤档在中国影史上还是第一次。作为韩延导演“生命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前两部是《滚蛋吧,肿瘤君》《送你一朵小红花》票房分别是5.1亿元和14.32亿元,在当年都算得上热卖的电影——生死题材的《我们一起摇太阳》确实不适合春节档,过年期间观众对不治之症的故事有着天然的抗拒,转移到年中的中小档期才更有口碑发酵的机会。《我们一起摇太阳》片方在撤档声明中坦承了档期选择的重大失误,《红毯先生》的撤档则更令人唏嘘。这不是《红毯先生》第一次改档期。去年10月,片方曾宣布定档11月17日上映,在一个普通的周末档上映或许更能实现宁浩想要跟观众“充分交流”的愿望。或许是平遥影展的首映大获成功拉高了片方对《红毯先生》票房的预期,在原定上映时间的前一周,片方突然宣布改档至2024年大年初一。在改档宣传视频中,宁浩和刘德华电话连线,用一句“听资方的”解释了原因,成为了最早宣布进入2024年春节档的真人电影。2023年9月16日,宁浩携《红毯先生》亮相第48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期间接受采访照。
过去几年的市场共识是,春节档不仅是喜剧片、合家欢片的天下,更多的类型片可以在这个档期里找到自己的受众,只要质量过关就能在春节档后获得长线票房回报。比如2021年饶晓志的《人潮汹涌》票房7.6亿元,2022年张艺谋的《狙击手》突破6亿元,2023年程耳的《无名》9.31亿元、动画电影《深海》9.19亿元。而且宁浩上一部电影《疯狂的外星人》就在2019年的春节档拿到了22亿元的票房,仅次于当年的黑马《流浪地球》。这些因素让片方决定在春节档中再赌一把,去年春节档《红毯先生》的出品方欢喜传媒就凭借《满江红》的45亿元票房成为冠军。但市场变幻莫测,灯塔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档票房下沉的趋势更加明显,一线城市票房占比仅为9.6%,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则达到53.5%。对比贾玲的真人减肥,宁浩的《红毯先生》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一场娱乐圈的真人秀。可惜,这个故事本身离普通观众太远了。这种距离,不是主创团队去草根明星主播董宇辉的直播间做一次嘉宾访谈就能拉近的。不过,即便电影选在一个不合宜的档期上映,其实节后的空档期中也还有长线放映的可能。比如随着头部影片话题热度的下降,《第二十条》在开工后的单日票房和排片率都开始反超,连续几天成为第一。可惜资本等不起了,欢喜传媒股价2月16日一度跌至历史最低的0.54港元。或许是为了稳定股价,《红毯先生》才在当天深夜宣布撤档。很难预料撤档之后《红毯先生》重上大银幕的机会有多大,毕竟重映成功的先例并不多见。宁浩很清楚如何拍出能实现商业与作者表达双赢的电影,坏猴子影业是近几年市场上最重要的爆款制造者,但《红毯先生》是个叛逆的存在,有一定观影门槛,注定无法完成大众层面的传播。在宣传期的采访中,宁浩多次表达了自己想要回归最初做电影的状态。在大部分电影为了顾及观众的观影习惯,拍摄一两千个镜头加快电影节奏时,《红毯先生》只有380多个镜头。宁浩认为用最简约的方式拍好最想讲的故事,可以治疗自己目前的焦虑和自我怀疑。一面是对自己作品还有追求的创作者,一面是需要对股价负责的资方大股东,投资背后的复杂考量让电影很难只是电影,这或许能解释了《红毯先生》撤档、换档、再撤档的拧巴选择。03
关键词3:屏摄2月15日,薛之谦在《飞驰人生2》的宣传长文中夹杂着他在观影时拍的几张电影照片,引发众多网友谴责他盗摄,侵犯了电影的版权。随后2月16日晚,央视新闻在报道屏摄事件时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后者对“屏摄行为”认定为不违法。薛之谦转发了该报道,将其当作对屏摄的一种支持。粉丝为支持偶像,发布的大量屏摄图片席卷社交平台,董润年、邵艺辉、路阳等电影人、部分影院、媒体人则发文抵制,明确屏摄为不文明行为。就此引起了对于屏摄合法与合情之间的大讨论。“屏摄”通常指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用手机等设备拍摄大银幕里的影片画面,如果对影片盗录并商业传播,则被称为“盗摄”。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屏摄并无显著恶意,就跟旅游、美食打卡一样,是在社交平台分享生活的一部分,在电影院拍照打卡,安利自己喜爱的影片甚至成为了很多普通观众观影时的一种习惯。目前,片方对屏摄行为只停留在口头呼吁,没有明令禁止。毕竟屏摄已经变成一种映后的非官方物料,某种程度也起到了宣传影片的作用。法律对屏摄的界定也并不清晰。但广泛纠结电影院屏摄发微博是否违法这件事情本身毫无意义,更多时候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标准,甚至法律本身也未必没有改进空间。屏摄对于观众来说首先是不文明观影行为,等同于不要在影厅内大声喧哗、随意走动、打电话。尤其薛之谦这样的公众人物,在公共平台表达观点更需注意自身言行对关注者的引导效应。这么简单的逻辑还需要国民大讨论吗?本文版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识别下图二维码,
即可购买《第一财经》杂志2024年2月刊
即可购买《公司的秘密》第五辑
韩国的新年是哪一天?和我国的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我们都知道春节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韩国的新年和我们的春节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韩国的春节和我们一样也是在农历的大年初一,但是在韩国他们称春节为\"旧正\",而且与称新年为\"新正\"相对应,也就是旧历年的意思,但是他们国家在春节的时候只规定放三天假,而且还是一年中假期最长的。而在韩国春节是仅次于中秋节的第二大节日。
韩国人春节也是非常讲究的,他们在大年三十之前是要回到家中进行探亲的,而且每年除夕前面,还会出现和我国是非常相似的。而且他们的年夜饭也是在自己的家中动手做的。在他们这里认为春节还是祭奠先祖以及传承孝道的大事情。对于他们来说除夕的时候在一起吃饭不仅是非常难的,而且还象征着家族的兴旺。
在韩国春节的时候最为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祀祖先了,春节这一天的早上,他们会早早的起床而且穿上非常漂亮的衣服去祭祀祖先。他们认为去世的祖先只有在这一天才会回来,并且品尝祭祀的食物,在韩国最有名的是初一早上喝的年糕片汤,象征着新的一年美好与团圆。
但是韩国与我国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首先就是韩国不会在这期间放鞭炮,而且他们保持传统的东西要比我们多得多,所以要准备的东西也是非常多的,但是在他们那里是没有正月这个概念的,在我们国家感觉从大年初一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都是在过年,但是他们只过除夕与大年初一,在大年初二以及初三的时候就开始上班了,可以说放假的时间是真的很短。
他们的春节与我们的春节由于使用农历的缘故是在同一天的,但是他们的传统风俗和我们却有很大的差别,在他们那里,春节是一个仅次于中秋节的节日。而且他们在过春节时候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祀祖先,同时他们祭祀的程序也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在摆桌的时候,规则就有很多。每到春节的时候,韩国的妇女就会穿上非常华丽的服装,从早到晚都要在厨房里忙个不停,即使是嫁到韩国的姑娘也一样。当然了过年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压岁钱了,韩国的长辈也是要给拜年的晚辈压岁钱的。这就是韩国新年与中国春节的区别了。
礼节大概是一种最具文化代表性的规矩,它缺乏明文规定,又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改变,因而学起来非常麻烦,遵守起来也并不容易,异域中的异乡人常常因为对礼节问题的误读和误解闹出文化笑话。
今年“拜错年”的是模特刘雯。
刘雯2018instagram拜年页面
大年初三,刘雯在社交网站上晒出一张和邓文迪的合影,配文“Happy Lunar New Year!!!”遂遭阵阵责骂声,借助平台提供的编辑功能进行修改,顺应改成“Happy Chinese New Year!!!”(缩写CNY)之后仍然没有平息舆论。
刘雯除了“错误”地使用了“农历新年”外,还有一项问题在于她此前发的都是祝福大家“中国新年”快乐,成了明知故犯的罪过。
刘雯2016instagram拜年页面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建议实行新历,提议为临时参议院审议通过,次年就任临时大总统第二天,也就是1912年1月2日,发布《改历改元通电》,各省开始使用公历,与农历(阴历)并用。于是才有了“新年”和作为“春节”两个不同的新年。
关于“春节”用英语到底应该怎么讲,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似乎没有特别的讲究,涌入社交网络平台批评刘雯措辞的理论根据在于高晓松的文化普及。
高晓松关于Lunar New Year和Chinese New Year的“讲究”最早出现于2013年高晓松的电视节目《晓松说》,后又收录于次年出版的“晓松说历史上的今天丛书”之《鱼羊野史·第一卷》。
文字版的叙事是这样的:“我知道很多节日是可以共用的,并不是汉族专有的节日……春节,像这种历法上的节日,不是为了纪念某一个人的节日,我觉得可以共用,中秋节也是一个历法上的节日,因为月亮圆了,月亮照亮了中国,也照亮了韩国,我觉得是大家共有的节日。
“韩国的移民在美国,尤其在加州,他们每年不遗余力地呼吁、奔走,进行公关、游说等。美国每年到了春节的时候,包括市长、州长、总统都要发言祝贺,以前官方说叫Chinese New Year,祝贺中国新年,也就是春节。但由于越南、韩国移民不遗余力地努力,加之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投的票也越来越多,影响了政府。最近几年美国的官方到了春节的时候,已经不叫Chinese New Year,而叫Lunar New Year,也就是农历新年。当然很多华侨非常愤怒,我觉得还好,我觉得有些东西本来就是我们各个民族共有的,有些东西是人类共有的。”
高晓松将关于这一天解读的落脚点放在了“月亮照着每一个民族,实际上大家可以共有。春节我认为也可以由东亚民族共有……互相尊重对方的文化,这是民族自己的选择,我觉得这是人类向文明进步的一个应有的姿态。”
这段落脚点在于倡导民族之间互相尊重对方文化的文字,会在若干年后成为批判的理论根据,在于高晓松的整个叙事导向在于“韩国的去中国化”问题,“汉城”改名“首尔”是表现,但笔锋一转,将问题指向本土之外的美国,引向了移民多元文化争端。
这种具有强导向性的写法,容易让阅读能力有限的读者将韩国本土“去中国化”和美国移民文化纷争混淆起来,并将后者解读为韩国试图在国际上取代中国的“去中国化”,进而将在美韩侨、越南侨胞主张用“农历新年”的称呼替换“中国新年”的称谓视为是韩国、越南取代中国文化地位的第一步。
加州迪士尼乐园春节活动宣传页面
高晓松所述的情况并非子虚乌有,从2004年开始,美国加州的韩侨社群和越南侨胞社群开始积极举办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新年活动,并开始以该民族国家在相似的时间举办主题类似的庆祝活动,呼吁官方及商业机构使用表意更多元的“农历新年”替换具有特定指向的“中国新年”。
许多位于加州的知名观光旅游景点,例如迪士尼乐园、环球电影城等大多使用“农历新年”作为春节活动的官方称呼,并在服务上顾及非华裔群体的需求,比如提供更有韩式、越南特色的餐饮等,但活动策划仍然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加州迪士尼针对戊戌狗年展开的春节活动主题是《花木兰》,环球电影城的主题则是《功夫熊猫》。
加州当地博物馆等公共场所也多使用“农历新年”,除了作为华人阵地的唐人街坚持使用“中国新年”外,许多商业场所也会并列使用两种称谓,从活动内容上看说“农历新年”有名无实也不为过。
严格地讲,越南和韩国的“农历新年”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国农历新年”。首先是习俗和庆祝方式完全不同,其次韩国使用的“农历”并不完全等同于中国的农历,韩国会不会和中国同一天进入农历新年完全取决于韩国使用的新月在协调世界时和中国使用时间之间的关系,有可能同时,也有可能是后一天。
中国春节并不存在被韩国新年、越南新年取代之虞。中国春节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更广、名声更响、影响力更强、参与者更多、更具深厚的文化底蕴,本应更有自信应对多元文化的挑战。多个国家在同一时间段以自己的方式过节,在异地他乡主张自身民族文化独立性也无可厚非,即便发生纠纷也是局限于一定范围内的冲突。
高晓松也承认春节是具有共享性的,以最大恶意揣测他人实在和春节所倡导的文化不符。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