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新社杭州3月10日电 题:“二十四桥明月夜”:伊家鲜味大不同
作者 严格 童笑雨
在小说家金庸的笔下,火腿蒸豆腐,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句诗——二十四桥明月夜。黄亮的金华火腿上,嵌着24颗滚圆的白豆腐,挖出豆腐品尝,清淡之余有火腿的咸香。
2024年3月10日是金庸先生百年诞辰,出生于浙江的他对杭邦菜情有独钟。叫花鸡、茭白虾仁、龙井茶叶鸡丁等常出现在杭州人餐桌上的菜品,都是金庸的“武侠美食”。
相比之下,“二十四桥明月夜”可能相对“冷门”。这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在《射雕英雄传》里成为菜名。小说里,黄蓉凭这道菜,诱得洪七公对郭靖倾囊相授“降龙十八掌”。
伊建敏复刻的金庸笔下菜肴“二十四桥明月夜”。 (受访者供图)
一道看似普通的火腿蒸豆腐,有什么魔力让“吃货”洪七公折服?日前,记者走进浙江杭州伊家鲜饭店,找杭州老饕伊建敏寻个答案。
伊建敏是杭州伊家鲜饭店的掌门人,也是金庸迷,致力于研制“经典江南菜”。金庸到访杭州时,曾多次到伊家鲜饭店品尝美食,并三次题词。其中一次写下:“世上处处有鲜味,伊家鲜味大不同,醉倒洪七公,拜倒小黄蓉,题字有金庸。”
金庸为伊家鲜题字。 (受访者供图)
“二十四桥明月夜”,是伊家鲜的招牌菜之一,伊建敏在十多年前开始复原、研制。但它一般出现在“隐藏菜单”上,得提前打招呼才能做。
《射雕英雄传》中是这样介绍的:先把一只火腿剖开,挖了二十四个圆孔,将豆腐削成二十四个小球分别放入孔内,扎住火腿再蒸,等到蒸熟,火腿的鲜味已全到了豆腐之中,火腿却弃去不食。
看着简单,但呈现很难。伊建敏说,难的不是做法,而是食材。火腿一定要选好,杭帮菜讲究鲜、嫩,金华火腿是这道菜的鲜味来源。
作为非遗美食,金华火腿已传承千年。其制作有很多门槛,需选用有“中华熊猫猪”之称的“两头乌”后腿,在立冬至第二年立春期间低温腌制,经过80多道工序。
火腿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灵魂,豆腐的选择也很重要。为还原小说中的口感,伊建敏尝试过市面上的多种豆腐,结果都不尽如人意。用榨过油的豆子做,失去了豆腐天然的香味;内酯豆腐易碎;白水洋豆腐口感不醇厚;烟熏豆腐的味道太霸道,“掠夺”了火腿的咸香。
后来,他在村里找到了用卤水点的豆腐。蒸煮后,火腿味浓、豆腐味淡,火腿虽然撤去,但肉味完全渗透于豆腐中。伊建敏觉得,这味对了,感觉也对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很有意境,虽然没尝过,但已经‘种草’了,回国时一定去尝尝。”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名誉主席毛峰看过不少金庸的作品。他说,金庸笔下的饮食,已不是纯粹的饮食,而是上升到了一种文化的高度。“比如玉笛谁家听落梅、君子好逑汤等,都是将武学、诗学、食学完美融合的菜肴,这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
在西班牙生活了近30年,毛峰念念不忘家乡美食,还有更大的期盼:除了“二十四桥明月夜”,金庸笔下的其他美食能否还原?
这件事,伊建敏正在做。
2002年,金庸在伊家鲜就餐后欣然题词:“饮食之中有真义,深思精研方得之”。今年,伊建敏61岁了,还原、创新金庸笔下的江南美食,他觉得火候到了。(完)
扬州惯有诗名,“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8月10日,扬州华侨城以诗之名举办了首届诗词歌画展,诗人舒婷、多多、唐晓渡、王家新等10余位当代诗人及诗词评论家出席活动并进行了对话,此外,选取多多、芒克、欧阳江河、西川、潞潞等15位诗人的画作的“灵性的回归——中国当代诗人绘画巡展”也在扬州展出。
许多城市都希望将自己打造为诗词之城,以凸显城市的文化底蕴,中国有许多的城市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代人才辈出、在历史中也有许多以该城市的风物、民俗为歌咏对象的诗歌,且城市在当代生活中也有文化的自我定位,成都、杭州、南京等都是如此。
诗歌评论家唐晓渡说,扬州在许多的城市中有其不可替代性,中国历史上有名和亲公主、女诗人刘细君来自扬州,扬州人的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诗歌的灵魂在于创造性,扬州有着独特的优势。
活动现场
“诗人与城市,往往是相互成就的,比如波德莱尔和巴黎,现代人想到巴黎,都会提及波德莱尔,巴黎是被波德莱尔命名的城市。扬州在历史上被李白等等无数的诗人写进诗歌里,2500多年来,文脉绵绵不绝、诗词代代相传。很多人向往扬州,就是从历代文人吟咏扬州的诗词歌赋开始的。这里有徐凝的二分明月、李白的三月烟花、杜牧的十里春风,有欧阳修的一饮千钟、苏东坡的龙蛇飞动、王士祯的衣香人影……正是这种诗缘、诗质与诗性的胶着让扬州与诗歌有着宿命般的关联,属于先天性的存在。”唐晓渡说。
诗歌像灵魂一样弥漫在扬州
诗人徐敬亚说:“我每次来扬州都有一些失望,因为我想象中的、理想的扬州是虚拟而不存在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诗歌的气息弥漫地、蒸腾地在扬州的天空中,千万年也离不开这首诗,这首诗将扬州永久钉在诗歌的柱子上,诗歌像灵魂一样弥漫在扬州。诗意是不可琢磨的、是生活之外的东西,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但是生活是如此的琐碎窒息,那么正是诗歌成为拯救的一剂良药,像一个巫师一样打破这种死寂。”
正如江户时代之于日本,如六朝之于南京,一种曾经活跃在一个地方的很高等的、熙熙攘攘繁盛着的文明覆灭以后,千百年间,这种文明在时间线索中持续衍生出的文明意义、精神气质、哪怕只是一种怀古的情愫都会填充在这座城市的当下中。
每一代的诗人都以其各自的人生况味写其心中的扬州。
唐代杜牧写:“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写的是扬州的繁华与畅意。
宋代姜夔写:“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写的是扬州的孤寂与物是人非。
当代诗人洛夫写:“曾经占据唐朝半边天空的高度,年轮,一直旋到骨子里才停住,停在扬州的陋巷中,扬州八怪猜拳闹酒的地方,依旧矗立,风中雨中,千年来一向只为别人筑梦,却让自己的梦,如败叶纷飞于荒芜的秋空,它以另一种逻辑活着,另一种语气,述说扬州的沧桑与辉煌,遂成为一种话题,一种灰尘与时间的辩证,一块长满青苔的碑石,镌刻着一部焚城的历史 ”写的是扬州的沧桑。
书写扬州,有不同层面的书写。比较浅的层面,那就是用诗歌描绘扬州的历史、扬州的风景,但是这样的书写可以被其他文学类型所取代,甚至一个介绍扬州的旅游小册子就可以替代。但是要说最好的写扬州的诗,或许要写出发自内心对扬州的深刻的感触,独特的角度、独特的语言。这就需要诗人独特的眼光,从灵与肉、主观与客观、以及对于群体意识的书写,这样的诗歌才不是简单的宣传品,而是独特的发现。
用诗歌重构城市
对于诗人多多来说,扬州颇有“十年一觉扬州梦”的况味。他谈道:“我在1983年来过扬州,时隔36年再次来这里。扬州对于诗人是很友好的,这里的气息非常好,很祥和。诗歌应该和这里发生联系,诗歌应该写写诗人们心里的一座城市,是扬州哪里也好,是其他地方也好,它是某种想象力,它是一种被创作出的扬州,而非已经有的扬州。”多多说。
活动现场的画展
诗人王家新曾经来过扬州两次,但是他认为用诗歌来书写扬州是困难的,“按照美的观念本身,扬州本身就是一首精致的诗,恰恰这种满满的文化情怀、历史底蕴对于诗人写诗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连小朋友们都会背诵的‘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的所在地恰好我是家乡,‘烟花三月下扬州’,那我就是这个下扬州的人,但是远在千里之外,在一个历史空间中,还有一个注视,比如说来自李白的注视,当然我谈的一个隐喻的意义。在一个历史的文脉下,要写扬州也并不是很容易。”
进入到历史的层面非常重要,比如说杜牧的诗歌,二十四桥明月在,读者要去追问诗中“在”的是什么?要始终保持着一种历史意识,“且最终还是要立足于当下,不是表面,而是进入历史的角度。我们不是要复制一些传统的美,而是要找到一个当下的、当代的角度。不仅是感官的愉悦,还要有一种进入灵魂的语言。扬州的历史感很重要,扬州的二十四桥、明月夜,这些诗意都还在。更重要的,还是要找到进入现代扬州的立足点,感受很多,却还没有找到角度。希望有一天,能够真正写出对于扬州的感受,不仅有扬州之古典,还要有当代扬州之韵味,希望那一首诗,能够走进别人的灵魂。”王家新说。
诗人徐敬亚感叹,扬州和诗歌特别接近,烟花三月下扬州,太美了,诗人把“烟”和“花”联系在一起,烟是朦胧的、升腾的、迷幻的,花是新鲜的、美好的、摇曳的,这就是妙不可言的城市,美好到不可思议的地方。这是诗歌和扬州的宿命,难以摆脱,也无需摆脱,扬州会和诗歌永久相连。扬州是被其他城市所羡慕的,诗歌如同灵魂一般,附在扬州城里,扬州与诗歌如同有着非常默契的约会。
“心灵折射的扬州、想象中的扬州、被创造出的扬州我都认同。但是它到底是从现实中来的还是从历史中来的呢?从我个人来说,第一我个人其实很少运用具体的地名。因此叫不叫扬州,其实在诗歌中对我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刚才有人讲到我们写不写扬州、我们的气韵进入到心灵中,那么这个扬州不一定要写出来,可能存在的更为长久。也许多少年之后,它会自动到来。由此它可以打破时间界限、历史的界限、也可以打破地域的界限。”多多说。
韩绰:杜牧的同僚兼好友。
隐隐:隐约不分明。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一说是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
玉人:一说指韩绰,一说指美人。
插图作者:宜
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下做官,驻地就在扬州,韩绰应该就是他在这一时期的同僚。这首诗是诗人离开扬州后所作寄给韩绰的。他们曾经在扬州宴饮游乐,出入声色场所,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正如杜牧自己所说“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人离开扬州后,对于江南的生活和风景依旧念念不忘,对于扬州的友人也十分想念。他在北方的秋天,还时时想着那遥远的南方的绿水青山。秋末冬初的北方已是一片萧条,而江南因为地暖,草木都还没凋零。这是诗人对江南的记忆,也是对江南风景的怀念。前两句通过写景而意在怀人。后两句诗人把目光直接转到了扬州城,选取了二十四桥这样具有风月故事的意象。据说曾经有二十四个美人吹箫于此,所以得名二十四桥。对于扬州的风流生活,诗人实在难以忘怀。
唐代的扬州,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也是艺术生活和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就是扬州天下第一,益州天下第二,益州就是现在的成都。
(鸣谢:上海江东书院)
书法:内蒙古克旗电视台 梁英
蘅塘退士在编选《唐诗三百首》时,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下评“千古丽句”,又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下评“二语与谪仙“烟花三月”七字,皆千古丽句”。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此前小楼已经精读过,今天,我们就一起精读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看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叫吹箫”为什么会被评为千古丽句。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韩绰判官,大和七年(833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史书记,时韩绰任判官,两人交情颇深。大和九年杜牧入朝为监察御史,抑郁不得志,作此诗寄韩绰以表思念之情。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迢迢,形空江水悠长遥远。
草未凋,一作“草木凋”,但“草木凋”不符合全诗的格调意境,疑是传写之误,江南因地气温暖,故虽秋尽,草木依然未凋零。
青山隐隐约约,江水悠长遥远,秋天已将过去,但江南的草木依然尚未凋零。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有两种说法,一是指扬州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记载了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是指吴家砖桥,又名红药桥,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于桥上吹箫,故得名。
玉人,美人,即可指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指风流俊美的才子,这里“玉人”既可指歌女,也可指韩绰。
教,多义,在这句诗中,可指韩绰教歌女吹箫,也可指韩绰让歌女吹箫,
“玉人”和“教”的多义性,使得这两句诗在可解不可解之间,但这并不影响诗的意境和审美,正是可言不可言这间,让我们更能体会内蕴的情趣和微妙的思绪。
杜牧的这首诗,写得风流秀曼、风神摇曳,在对友人韩绰的调侃戏语中,表达出诗人对扬州的无限留恋。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此时,诗人已在长安为官,自然是看不到江南的,但是,文人的视界从来不会时空的限制。在诗人留恋的眼神之中,他看到了隐隐约约的青山,看到了遥远悠长的江水,看到即使已是秋天的末尾,但是依然草木清丽的江南。
在诗人留恋的眼神之中,扬州就曾经让诗人留恋的每一个佳人,一直风流清丽,让人怀念。
这两句诗,以高远的视角,清雅的笔调,描摹出一幅清丽秀曼的江南图景,在整体上渗入诗人对江南浓郁的情感。
诗的后两句,视角缓缓收缩,最后聚焦在韩绰的风流,带出扬州的风流。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两句诗调侃韩绰,无论是教美人吹箫,还是让美人吹箫,都显现出韩绰高雅的风致。而韩绰的高雅致,背后蕴寓的是扬州风流高雅的精神。
扬州的每一座桥,都是用文化的积淀大砌成,桥上走过的每一个人,都浸润着扬州的风流气韵。明月映桥,玉人吹箫,此中风流,自可流溢千古。
这两句诗还巧妙地将二十四美人桥上吹箫的美丽传说融合其中。读之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之上,美人身姿曼妙,洁白光润如同玉人,朱唇轻启,风调悠扬箫声的飘荡在扬州月光皎洁的夜空之中,回荡在江南的青山绿水之中。
所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被评为千古丽句。
千古扬州诗,杜牧的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最得扬州风流清丽的精神,故此诗亦可称千古丽诗。
文 | 谢小楼
精读《唐诗三百首》049: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小年一到,新年也就不远了。咬一口糖瓜,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人们开始为迎接春节做准备。
不过,不同地方过小年的日期并不一致。一般而言,北方地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地区则多半把腊月二十四定为小年。据专家解释,这与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
你家哪一天过小年呢?
小年VS祭灶节
提到小年,就不得不说它的另外一个名字“祭灶节”。
资料图:此前,农历腊月廿三小年儿来临,北京东岳庙举办迎新春送春联活动。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祭灶是一项古老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户户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其为“灶君司命”,在传说中,他被视为一家的保护神,因此受到崇拜。
有说法称,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提到:“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明代,于谦在《腊月二十四夜口号》中写道:“金炉银烛夜生春,爆竹声催节候新。自笑中年强随俗,买饧裂纸祀厨神。”祭灶实际寄托了人们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心愿。
相传,灶君很早就已经成为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 ,《论语》中说:“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先秦时期,祭灶更是位列“五祀”之一。
“祭灶是很早就有的一个仪式,但祭灶节或者说小年成为春节年俗的一部分,应该是在汉代以后。”民俗专家王娟解释,由于历法等种种原因,在汉代前,许多节日的时间并不统一。
她解释,到了汉武帝时期,人们结合太阴历与太阳历,采用了一种更为科学的历法,农历新年的日子固定下来,即正月初一。
祭灶又是民间传统习俗,新年开始的标志之一,就是过小年时,把灶神送到天上之后,人们进入一个比较放松的时段,忙着为过大年做准备。
“简单来说,就是过年的日子确定了,祭灶、过小年的日子也跟着确定下来,变成一个标志性的起始点。”王娟说,从这个角度讲,有说法称腊八是过年拉开序幕的标志,并不准确。
为啥小年日期不一致?
作为春节的序曲,小年通常被视作忙年的开始,家家户户高高兴兴准备年货、打扫屋子。但实际上,不同地方过小年的日期却不一致。网友们对其争论程度,丝毫不亚于“咸甜粽子”。
资料图:江西省新余市仙女湖区观巢镇农民舞龙队开展舞龙走村传统民俗活动,喜迎中国传统小年的到来。(航拍) 赵春亮 摄
对过小年的日期,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意思就是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晋代名人周处写过一部《风土记》,记录了不少地方习俗与风土人情,其中提到:“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有说法称,传统上的小年是在腊月二十四,因清朝中后期帝王家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拜灶王爷,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北方地区逐渐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地区则多半把腊月二十四定为小年。
对过小年的日期,王娟对“官三民四”的说法基本认可,“总体来说,北方一般都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则是腊月二十四,但由于人口流动等原因,这并不绝对。”
在她看来,古代皇家修历法时,一般会规定重要节日的时间。过小年日期的不同,可能与古代不同朝代实行的历法、习俗的地区性差异等很多因素有关,难免会出现日期不统一的情况。
小年日期的不一致,也在侧面说明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王娟觉得,不管是哪天,都是表达人们对庆祝活动阶段性的区分,期待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渐渐浓起来的年味
小年到来,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街头的红灯笼、琳琅满目的年货,都让年味变得越来越浓。
资料图:此前,农历腊月二十三,中国北方的“小年”,一副超大的巨幅春联亮相千年古城河北正定,民众感受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图为春联中间的巨大“福”字。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过节,少不了吃吃吃。“糖瓜”是小年比较有特色的食品,一般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而成,把如此制作而成的长条形麦芽糖称为“关东糖”,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冬天天气比较寒冷,糖瓜可以凝固得很坚实,做好的糖瓜里会有一些很微小的气泡,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一番风味。
“糖瓜粘性很大,过去也叫‘胶牙饧’,在北方习俗中比较常见。”王娟记得,对许多年长的人来说,过去物质很匮乏,小时候吃的糖瓜,是一种带点奢侈性质的食物。
新年的甜味,就藏在小小的糖瓜里,但也不是仅此而已。
有资料显示,“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爆米花糖是江西靖安小年的特色食物。在小年这天,当地百姓会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美满。
有的地方也会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蒸粘糕吃粘糕,寓意“年年高”;在福州,甘蔗是祭灶必备的食物,取其“节节高”之意,为新一年讨个好彩头。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一首流传至今的过年谣,也唱出了人们最为简单质朴的心愿:新一年平安喜乐,生活甘甜如蜜。
(来源:中国新闻网)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