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老传统,龙是祥瑞的象征,今年恰逢龙年,是吉祥的一年,这一年里,人们为了讨个好运连连,一定会讲究不少。正月,作为新年的一个月,如果能做到开门红,那这一年一定会越过越红火。在正月的每一天,老祖宗们都定下了规矩,以此图个吉利。
正月十三这天,视为大凶之日,老祖宗们最害怕这一天的到来,但又躲不开,于是老祖宗们就企图通过饮食来祈祷平安。在民间,正月十三又被称作“阎王忌”,老一辈人说这一天拉屎撒尿都不顺,这么一看,正月十三真是太不吉利了。关于阎王忌的说法,起源于一个神话故事。
相传阎王有13个儿子,比玉帝还多3个儿子,他仗着自己儿子多,就说了一些胡话,最终招来了祸事。原来,他的这几个儿子并不是什么好人,他们仗着自己的父亲掌管人的生死,就为非作恶,惹的老百姓是敢怒不敢言。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阎王儿子的事情传到了天庭,本来以为阎王多少会害怕玉帝,没想到,他竟然张口就说,我这么多儿子,即使一个月“走”一个,也不怕,第二年我还有儿子陪我过年。
阎王的这番话刺激到了玉帝,玉帝降下惩罚,让阎王的儿子每28天就“走”一个,他第一个儿子就是正月十三离开的。不得不佩服玉帝的神机妙算,相隔28天,正好让阎王的13个儿子一年走完。阎王看着儿子一个个的离去,非常难过,知道是自己说错了话,得罪了玉帝。从那之后,每逢正月十三,阎王就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出门,也不说话,生怕又惹祸上身。
正月十三,是阎王最难过的一天,过去人们敬畏生死,因此不敢在这一天得罪阎王,故而民间有很多禁忌。老百姓们为了祈祷平安,决定在饮食方面下功夫,于是就约定这一天,“4吃,2不吃”,以求得平安。那这几样食物到底什么呢?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正月十三“4吃”豆腐在民间,正月十三是一年中最毒,最凶的日子,人们为了避免灾祸降临,会吃豆腐。因此很多地方也将这一天叫做“豆腐节”。在这一天,人们会放鞭炮吓走邪祟,男男女女们也会在大街上相互扔豆腐,也寓意把福气扔给你。豆腐节这天,人们都盼着被豆腐砸中,因为这是好事,代表今年自己有好运。
在正月十三这天,人们更喜欢吃豆腐,也和“豆腐”的谐音有关,“都福”、“多福”,寓意一年可以福气满满。除了这个原因,人们吃豆腐,也是和“阎王忌”有关,过去,白事的时候,人们都有吃豆腐的讲究,所以这天吃豆腐,也是对阎王表示同情。
白事吃豆腐的传统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叫乐毅的人,他是一个大孝子。他的父母牙口不好,总是吃软一些的食物,孝顺的他准备了很多豆腐给父母吃。乐毅将父母照顾十分妥帖,父母在他的细心照顾下,都成了长寿的人。
父母去世后,乐毅办丧事,亲朋好友、邻居们都来参加葬礼。乐毅为了感谢他们的到来,准备了豆腐宴,希望吃了豆腐的人,都能像他的父母一样长寿。这件事过后,人们就有了白事吃豆腐的习俗,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汤圆民间有句俗语,“上灯圆子,落灯面”,在正月十三这天,民间有习俗点灶灯。什么意思呢?在文献中,就有关于点灶灯的记载,“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我们都知道,正月十五是花灯节,这一天街头巷尾都会摆满花灯。可是那么多的花灯可不是一天就挂好的,人们从正月十三这天开始,就准备好了花灯。为了防止正月十五花灯出现意外情况,十三这一天,老百姓们会点灯测试,因此这一天也叫做“灯头”之日。
每一年的正月十三,老百姓都会测试花灯,到了正月十四再把花灯挂起来,而正月十五则是正式的花灯节,到了正月十六花灯节圆满结束,取下花灯,年也就算过完了。正月十三这天如何试灯呢?老百姓们会准备六条龙灯,还有好几条滚龙,夜幕初上,家家户户燃放鞭炮,这些龙灯也在街头巷尾穿来穿去。这样热闹的场景一直持续到三更天。
虽然正月十五才是元宵节,可是在正月十三这天,就有地方开始吃汤圆了。汤圆也叫元宵,只不过南方多称其为汤圆,北方称其为元宵,其实是一种食物。汤圆最早也叫“浮圆子”,因口感甜糯,外形圆圆的,故而人们认为吃了汤圆,这一年都能甜甜蜜蜜,团团圆圆。
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饮食也更加便捷,即便是平时,超市也有速冻的汤圆,人们平日里就爱吃汤圆。到了正月十三这天,大家也不要忘记吃汤圆哦!
圣虫民间有故事讲,正月十三是刘猛将军的生日,他是宋钦宗时期的大学士,曾受命出使金国,因为拒绝接受金人的贿赂,而自杀。在老百姓心中,凡是正义之士都是神仙转世,故而刘猛也被封为虫王。有一年,北方地区出现旱情,蝗虫四起,把能吃的东西都给吃了,老百姓们苦于不能消灭蝗虫,于是就供奉刘猛,认他为驱赶蝗虫的神仙,简称为虫王。
每年正月十三,人们为了祈祷这一年不闹蝗虫灾害,也祈祷粮食丰收,就去祭拜虫王。在山东一带,祭祀虫王时除了准备瓜果、肉类,还会准备圣虫。
所谓的圣虫,其实是一种面食。妇女们将面粉发酵后,揉捏成一对虫子,一公一母。因为它的形状是虫子样,又是神圣的祭祀仪式,所以得名圣虫。但也有人认为,圣虫源于谐音梗。圣有“剩”和“升”的意思,有粮食剩余,步步高升的意思,是古人对未来的美好祝福。
十三粑粑老话说,新媳妇不用夸,就看十三做粑粑。到了正月十三这一天,南方地区的老百姓都会准备粑粑这种美食。粑粑是中国传统美食之一,是一种饼状小吃,圆圆的外形寓意圆满,团圆。粑粑的口感香甜软糯,寓意生活甜蜜。每个地区的粑粑制作方式都不一样,但是正月十三吃粑粑的习俗却是一样的。
这一天,人们会举着龙灯走遍城镇的每个角落,因此消耗的体力非常大,很容易就感觉饿了。妇女们会多做一些粑粑,让男人们带着吃,以便有力气点灶灯。
对于南方的人们来说,制作粑粑可是正月十三的头等大事。一大家子人都围在餐桌旁,一起聊天,一起做粑粑,欢乐的氛围也让过年的气氛更浓烈了。记得自己小时候,家里穷,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一点美食。那甜甜的粑粑,总是让我感觉过年真幸福。那时候,人们送礼也不像现在送烟酒,而是送粑粑,可见粑粑在春节期间,是同饺子一样重要的美食。
正月十三“2不吃”不吃海鲜南方地区有一种说法,正月十三是龙王的生日,也有地方说是海神娘娘的生日,总之就是掌管海的神仙的生日。人们靠海吃海,既然这天是海神的生日,自然也是要尊重大海的。因此老百姓们这一天会准备一些供品扔进大海,这一习俗也被称为“祭海”。也有人会制作渔灯放进大海,通过渔灯告诉海神自己的愿望。老百姓们通过这种举动,祈祷往后出海可以风平浪静,多多捕鱼。
正月十三不出海,自然也不吃海鲜。因为出船最忌讳的就是翻船了,一旦出现翻船事故,那这一船的人就九死一生,十分危险。在吃海鲜的时候,会将海鲜翻过来吃的习惯,因此“翻”预示翻船,故而正月十三不吃海鲜。
不吃剩饭正月十三本就是不吉祥的日子,人们想改变不好的日子,自然得多吃点东西。在过去,剩菜剩饭都是穷人才吃的东西。如果这一天吃剩饭,那么就寓意着一年到头都穷困潦倒。那么显然,这是老百姓不想看到的场景。
正月期间,老百姓讲究过好年,穿新衣,吃好饭,如果吃了剩饭,会造成这一年的财运受挫。正月十三毕竟还处于正月期间,所以这一天尽量避免吃剩饭,把剩饭留一留,等过了十五再吃也不迟。
民以食为天,饮食讲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虽然这些食物的寓意是人们强加的,但是却反应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正月十三这一天,除了遵守这些老传统,我们还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要被吉凶所影响,要相信人定胜天。
临近年底,关于年终奖、十三薪的话题日渐热门。有人问:到底什么是十三薪?它与年终奖是不是一回事?在这里,我们一起详细了解吧。
【争议案例】 “十三薪”等同年终奖?要看合同真实意思
年终奖,顾名思义是对员工一年工作的奖励。十三薪,即第十三个月工资,也称“年底双薪”。当然也有单位发的是十四薪、十五薪等。它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而逐步形成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内资企业相比,外资企业在工资分配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当时政策也允许这些企业可以不比照国有企业发放各类餐补、交通补贴等,以年终加发一个月工资来代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十三薪更多体现了各类补贴的综合发放。
随着国家对企业工资分配的改革,内资企业也拥有了工资分配自主权,一些内资企业就借鉴了十三薪的做法。目前很多企业的十三薪也具有一定的年终奖励性质。甚至在某些人的日常表述中,十三薪和年终奖经常被混用。所以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就两者是否系当事人约定的同一个名目的款项发生争议,首先应结合案情判断当事人相关约定的真实意思表示。
如在某案中,关于十三薪争议的焦点在于,公司发送的录用信中约定的“服务至年底的员工获发第十三个月工资,当年新入职员工工作未满一年(但服务至年底的),第十三个月工资将按比例计发”,与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年终奖金为30000元,如在该年度的工作时间未满一年,且在发放奖金时为在职,则年终奖金按照在该年度内的实际工作天数与该发放周期内的全部工作天数的比例相应折算”,两者是否系同一个名目的款项?
对此,法院认为,从录用信及劳动合同的内容来看,录用信明确原告年薪为390000元,剔除每月工资30000元后,剩余固定发放30000元(除工作未满一年予以折算外);劳动合同明确员工年薪为360000元,另有30000元固定发放的年终奖(除工作未满一年予以折算外)。两项约定的数额相同,计算方式相同,且均系用人单位对于劳动者工作至年底的奖励,而公司未同时发放过该两笔奖励,故采信公司意见,确认该两项约定系同一个名目的款项。现公司已支付2022年度年终奖,故对于员工要求支付2022年十三薪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案号:(2023)沪0115民初67655号)
【规范意义】 两者并非同一名目 发放条件也不同
尽管法院认可在以上案例中,年终奖已成为是“十三薪”的别名,但是规范意义上的十三薪与年终奖,确是不同名目的款项。
按照会计准则,对于年底一次性奖励,即与每月无关,公司年底根据经营情况,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员工的奖金,会计处理一般直接记入工资。而十三薪则属于职工福利。当然实务中,为了扩充工资基数,增加职工福利可抵扣数额,一般也将十三薪直接记入工资。但说明两者并非同一名目。
在实际运用上,年终奖更能体现绩效考核的结果,在没有相关约定的情况下,有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激励机制,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范畴,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其经营状况决定是否发放以及如何发放。而十三薪更能体现公平性,一般在员工提供了正常劳动的情况下,企业不得以经营亏损为由拒绝发放。
与年终奖一样,法律法规没有对用人单位发放十三薪做出具体的规定,它属于企业自主管理的范畴,公司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考虑是否发放以及如何发放。但用人单位一旦规定了十三薪制度,十三薪就成为劳动者的一种可期待利益,不再属于企业单方决定的范畴,用人单位就应按规定支付。
如在某案中,2020年9月25日,某公司向叶某发出录取通知书,告知职位为高级客户经理,月薪标准为25000元,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全年享受13个月月薪。后叶某经劳动仲裁向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公司支付2020年度年终奖差额6000元和第十三薪25000元等。公司辩称年终奖是根据考评规则通知发放的,劳动合同中对于十三薪没有约定,应当以劳动合同约定为准,十三薪已通过年终奖的形式发放完毕。
法院认为,公司按照相关标准发放年终奖并无不当,但十三薪并非是员工提供劳动的对价,而是用人单位给予员工的福利,现双方《劳动合同》仅对工资报酬进行了约定,未涉及年终奖金、福利等,叶某也没有同意取消十三薪,故录用通知书中关于十三薪的约定仍然有效。根据录用通知书,十三薪的享受前提为“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叶某在2020年不存在未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形,公司理应支付十三薪。
公司又辩称“十三薪”与“年终奖”系同一性质,法院认为,十三薪的支付条件为叶某只要“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即可取得25000元,而年终奖需根据公司年终奖考评规则进行考核后确定支付金额,金额随奖项不同而不同,故而两者性质并不相同,对此抗辩不予采纳。(案号:(2021)沪0120民初22343号)
【司法实践】 哪些情况下劳动者维权获支持
实际操作中,如果劳动合同或单位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十三薪的支付条件、时间、范围、标准等,原则上应按约定和规定执行。比如规定发放当月时在职或工作满一年的职工才可获得十三薪,在员工未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十三薪。
但如果用人单位并未具体规定十三薪的发放方案,而仅仅规定每年发放十三薪,司法实践中也可能将其认定为发放时间为“每年第12个月”,且不要求限于在职范围,从而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员工当年在职时间占全年比例发放十三薪。
最高院指导案例183号指出:虽然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规定年终奖发放前离职的劳动者不能享有年终奖,但是劳动合同的解除非因劳动者单方过失或主动辞职所致,且劳动者符合年终奖发放标准时,劳动者主张用人单位支付年终奖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以上裁判规则同样适用于十三薪争议。司法实践中,如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劳动者在十三薪发放之前离职的,或者用人单位被认定为违法解除终止的,则劳动者要求支付十三薪,也可能得到法律的支持。
但十三薪的计算标准与年终奖可能会有所区别。在劳动争议处理中,如相关标准有明确规定的,都按照规定执行;如没有明确规定,年终奖标准可能参照上年度标准或几个年度的平均值,而十三薪标准可能参照发放当月员工固定工资,或解除劳动合同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
如某案中,法院认为,尽管公司员工手册规定,员工须每年到12月31日在职才可享受十三薪待遇,然而公司的违法解约阻止了员工获取十三薪条件的成就,公司应由此承担不利后果。员工确认十三薪按发放当月时员工的固定工资金额计,故按照员工2021年在职的天数,计算得出应支付2021年十三薪数额。(案号:(2022)沪0101民初20482号)
(劳动报 阿斌)
来源:中工网
#天南地北大拜年#明天是正月十三,还有两天就到元宵节了。在传统的年俗文化中,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几乎都是吉祥的日子。但是很多人不了解,正月十三这一天恰恰相反。在民间,正月十三被称作“阎王忌”,就是阎王都要害怕的日子,所以这一天又被人们称作“凶日”。
关于阎王忌的由来,在民间有一个传说,在古代阎王被视为掌管生死的神,人们闻风丧胆,非常惧怕他。相传阎王有十三个儿子,有一日,阎王因一时得意忘形,夸口说自己的十三个儿子,即便每月死一个,一年也死不完。这番妄言被玉帝得知,下令从二月份开始,每隔28天就处死阎王的一个儿子,直至正月十三,十三个儿子就全部被收走了。从此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三便成为了阎王最为惧怕的日子,这一天阎王闭门不出,因此人们称之为“阎王忌”。
正月十三是阎王都惧怕的日子,所以在民间被人们称作“凶日”、“毒日”,是不祥之日,这一天人们最好闭门不出,不做任何事情,以避免发生灾祸,影响运势。很多地方也会举办一些仪式,比如家中点灯笼,用光明驱散黑暗。这一天也被称作“百事忌”,提醒大家注意以下禁忌:1不出、2不开、3不动、4不办,驱灾避祸,祈福保平安。
正月十三1不出古代出远门对于人们来说是很大的事情,所以在出门之前都要选一下日子,一般会在大吉之日出门,以避免在外发生意外。正月十三为凶日,而且十三有“失散”之音,这一天不适合出远门,人们最好待在家中,没有特殊的事情,不乱走动。
正月十三2不开春节过后,很多商铺陆续开门营业,做生意的人,一般会选择吉祥的日子来开张,以求新的一年生意兴隆,大吉大利。正月十三是阎王都忌讳的日子,这一天当然也不适合开张做生意,如果想选择十三开张的,一般也会延后或者提前一天,新的一年讨个吉利。
正月十三3不动古代人们在动土、动工或者搬迁的时候,都要选一个吉利的日子。正月十三为凶日,这一天自然不适合动土、搬迁等,否则会触动地脉风水,影响新的一年的收成和运势。
正月十三4不办在正月十三这一天,也不适合办婚宴,寿宴,升学宴等,就是不适合举办一些大型的庆祝活动,所以人们一般不会在这一天领证、订婚或者举办婚礼等。举办庆祝仪式,最好选择吉利的好日子。
除了以上的四个忌讳,正月十三这一天最好待在家里,不要到处走动,尽量不串门,不动针线,不与人发生口角,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