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中国坝上草原欢乐季##纵情草原 畅玩河北#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和河北电视台,都播出过描写京剧大师荀慧生的电视连续剧《荀慧生》,这其中就出现过一位在京剧史、晋剧史乃至河北梆子;京梆子史上都非常有影响的宗师级人物:老“十三旦”侯俊山。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在今天来说已经是尘封已久的戏曲大家。
老“十三旦”侯俊山,是唱北路梆子出身的。那么,我们首先简单说两句北路梆子。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它不同于今天我们所知道的山西梆子,也就是晋剧,晋剧是中路梆子。而山西的“四大梆子”是:蒲剧、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上党梆子。
北路梆子以其高亢的音调、慷慨激越的边塞风骨,非同凡响的艺术成就,深受内蒙古、晋北、陕北、冀西北的广大群众喜爱,是华北地区非常有影响的剧种之一。郭沫若曾写诗句赞誉道:“听罢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寻常”。
北路梆子形成于明朝的中晚期,也就是大约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初叶,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已趋于成熟。这几百年间,北路梆子以其激越慷慨的边塞演唱风格,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的包头、呼和浩特,山西忻县、雁北及河北张家口等地区。其唱腔主要以(乱弹)梆子腔为主,其中掺杂加入一些昆腔和吹腔。它的基本板式有:慢板(一板三眼)、夹板(一板一眼)、二性、三性(流水)、介板(散板)、滚白、导板等七种。其声腔跳跃幅度很大,行腔较长,音调为七声徵调式,唱腔风格热情奔放、高亢激越。伴奏为传统的四大件,即:板胡、二弦、三弦、四弦。
北路梆子受“山陕梆子”影响,是当地方言与蒲剧,以及其他剧种的一些因素和民间艺术的不断融合而形成的,其实这种戏曲形式和板腔体的皮黄也是有一定渊源的。北路梆子的唱腔、念白曲调与蒲剧很近似,但由于发源于北方的苍茫土地,其音调更加高亢激越,动人心魄。其戏曲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北方人豪放粗犷的性格。北路梆子产生以后,不断的吸收其它剧种的艺术营养,丰富了表演手段,艺人们更加注重唱功,改革演唱形式和内容,创造了许多花腔来丰富这个剧种,使其更加趋于成熟。
北路梆子成熟于清代中期,清末民初更是盛行北京,并且对当时的河北梆子也产生了一些影响。从晚清咸丰年间,一直到抗战爆发,该剧种名伶迭出,技艺精湛,特别是老“十三旦”侯俊山的出现,更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宗师,成为北路梆子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为北路梆子抹上来浓重的一笔,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来不可磨灭的一页。
候俊山(1853-1935)名达, 戏曲大家,北路梆子花旦鼻祖,河北梆子一代宗师,工花旦兼武生。生于河北张家口万全县。9岁入科班学习北路梆子花旦兼习武生,13岁成名,故而得艺名“十三旦”。后来逐渐成为名噪京冀蒙的名角儿,17岁入京,光绪十年,被赐选为“内廷供奉”,经常入宫为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献艺。因为他技艺超群,玩意儿精绝,得到皇帝太后的赏识,御赐黄马褂,封六品顶戴。据文献记载,光绪三十年, 慈禧曾下谕:“梆子文武旦角之戏, 着侯俊山专管 ,并加双份钱粮 , 以酬其劳绩”。
他唱念做打技艺无一不精,中后期艺术臻于上乘,特别在旦角的继承和发展上,艺术高超成就斐然,最终成就为一代花旦宗师。当时的人传颂说都门有三绝:“吴侍御之折、谢焕章之文、十三旦之戏”,其艺术的高超我们今天的人无法想象。
史料记载,“十三旦”表演做功细腻,扮相俊美,当然这是那个年代的审美,我们今天看他留下的照片,和今天的审美还是有很大距离的。他嗓音不说特别圆润,但口齿功力极深,唱念清晰有力,富有感情,打动人心。其代表作有:《辛安驿》、《九花娘》、《红梅阁》、《双合印》、《玉堂春》、《珍珠衫》等花旦戏,《伐子都》、《黄鹤楼》、《八大锤》等武生戏。现今京剧流传的传统戏《花田错》、《小放牛》、《辛安驿》皆他所传。在对戏曲改革的态度上,他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为了使北路梆子的伴奏更加优美动听,丰富多彩,他将板胡引入该剧种,并且大胆的对该剧种的音乐伴奏进行改革。
侯俊山不但自己艺术高超,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后辈人才,这其中有梆子的还有京剧的,最典型的就是对后来的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栽培。
荀慧生是老“十三旦”的隔辈弟子,初年前后,艺名“白牡丹”的荀慧生,跟随他的师父河北梆子花旦庞启发,在河北中部东部一带农村市镇唱野台子戏和庙会戏。1910年荀慧生随师进京,得以认识前辈侯俊山,并得到侯俊山亲授的《辛安驿》、《花田错》《小放牛》等戏,这些戏后来经过荀慧生的不断完善和加工,成为京剧传统戏中的佳作和荀派名剧,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到侯俊山爱惜人才,没有门派观念,不藏私不小气,称得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大师和一代宗匠。
由于历史和年代的原因,我们今天不可能再看到这位艺术大家的风采,就和清乾隆年间秦腔名旦魏长生一样,文献中如何记载他的风采,我们也是无缘以见,只能感叹,江山代有人才出吧,那么作为晚清年间的艺人老“十三旦”侯俊山,对于我们来说,也同样具有这样的问题,他的艺术如何的好,也是与今人无缘相见,只能借助文献的描写,还原一些情况。
据说,侯俊山在艺术上是以做工儿著称和见长的,现在我们看《小放牛》这出载歌载舞的花旦小戏,就能多少在感官上有个大致印象。据记载,侯俊山表演细腻、生动、传神,他及其擅长以高难度动作刻画人物性格。比如武生戏《伐子都》,当酒宴上出现考叔的鬼魂时,扮演公孙子都的侯俊山,在面部表情十分精彩的惊觉中,猛的一下,似乎观众还没有反应过来,他已经从前面放满酒杯和切末的桌子上窜了出去,并且如“铁板桥”一样平直的身体,摔在前台上,干净利索,还不拖泥带水,桌上的酒杯不倒不晃,艺人身上蟒靠冠带,没有一丝凌乱,这得多高的技艺才能完成如此高难度的演绎。看见这些描写,我们就可以想象,侯先生的艺术是何等的精绝和动人心魄!
《伐子都》这出戏,直到几年前京剧舞台上还有人在演,只是近几年,已经鲜有人动了,我是看过的,当时觉得这样的戏对艺人技艺的考量是相当高了,但是,看了文献对老“十三旦”演这出戏的记载,立刻觉得,这戏可能也就只限于传了下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假如艺人的玩意儿不行,那精彩的部分就会不断的删减,使其光彩和动人心魄的地方不断的减少,以至于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同样的例子,在京剧的其他传统老戏的流传中,例子也是举不胜举。
在《迎春园》这出戏的演绎中,饰演淫贼采花九娘的老“十三旦”,在数把椅子组合而成的舞台切末上,翻腾跳跃,做出各种精彩的身段和舞蹈动作,并且和几位合作的艺人,如蝴蝶一样的在舞台的椅子上,上下穿梭飞舞,一斜一正,逆跳顺跳,做出各种的舞蹈身段动作,于此同时,几为演员,还要不时的开打争斗,舞台上如同花团锦簇,异彩纷呈,煞是好看。
大家知道,一位武生演员,或者说一位武旦艺人,若想在台上有个好身手,那私下不知道要下多少功夫,吃多少苦,才能把最精彩的瞬间呈现给观众,精彩的程度取决于苦练的程度;悟性的高低和对艺术理解的多少,这些缺一不可。所以,人家说:“三年出来一个练家子,十年出不来一个好唱戏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想而知,过去那些好艺人吃的苦,真是难以想象,借用电影《霸王别姬》里的小赖子的一句台词:这得埃多少打,吃多少苦啊!
侯俊山不仅幼年的时侯在严师的管教之下吃大苦辛勤练功, 在他享大名以后,并且直到老年,仍然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从没有停止过练功。荀慧生回忆:侯先生每天早早的就起床了,这可能是他多少年养成的习惯吧,起来以后, 绑上跷, 在院中立两块砖, 一站就是数个小时, 每天练完功以后, 一般情况,只喝小米粥一碗, 这样的名角儿,生活一点也不奢华却非常俭朴。侯先生还善于编剧, 比如《小放牛》、《辛安释》等都是由他首创并演出的。
侯俊山出身科班,过去的科班那打的是很厉害的,但它的好处也有,就是能奖勤罚懒,迅速提高习学者的技艺,老“十三旦”来自民间艺术十分丰富的张垣农村,所以他不仅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和幼功,而且还特别擅长吸取塞北农村的民间艺术精华,丰富他个人在戏曲中的表演艺术。《小放牛》这出戏,就是取材于山西北部、河北北部一带的民间小曲和歌舞,并且经他手编演而成的。另一出戏《花田错》中的搓麻绳,一看就是来源于生活,今天,我们还能从京剧舞台上,看到一些著名演员演出的风采,比如荀派花旦宋长荣,在《花田错》中的搓麻绳,纳鞋底子演绎的非常精彩,其实根源在老十三旦这里。
另一出应该失传了的戏《采花赶府》中的采花,均取自乡下姑娘的身段动作和劳动姿态,经他艺术加工提炼,而成为一出佳作。《辛安驿》这出戏,今天京剧舞台上仍然在上演,大家都知道它是荀派名剧,最善演的是荀慧生,留下的也是他的路子,但今天的人已经没几个知道,这出戏的编剧和首演是侯俊山先生了。侯俊山首创而唱红很多歌舞小戏,成为一代花旦鼻祖实至名归。他的表演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平民百姓爱看,而且受到皇帝和太后,以及王公大臣们的称赞喜爱。晚清大学士徐颂阁曾赞誉道:“状元三年一个,十三旦盖世无双”。
他在京演出时与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京剧鼻祖大老板程长庚、名小生徐小香交情过密, 对徐小香常以师礼待之。他的同辈和晚辈王瑶卿、杨小楼、梅兰芳、荀慧生、对他十分敬重,他和京剧一代武生宗师杨小楼交情尤其深厚。光绪十七年(1891),他加入北路梆子戏班“宝胜和”,并且数次到天津、上海演出。初年告老还乡,定居张家口桥西行宫巷,1935年夏寿终,享年82岁。
其实,晚清的很多戏曲故事和掌故里,都能看到这位艺人的身影,再讲一个与十三旦有关的故事。现在的《玉堂春》“好比那鱼儿落网有去无还”,这句词原来不这样唱,原词是“我好比羊入虎口有去无还”,戏词的改动还与侯俊山有关。当年的大清国慈禧太后本属羊,她生于1835年(乙末年),故而“羊”被列为宫廷忌字。她“垂帘听政”统治中国40余年,一生中最大爱好,那就是看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京剧的兴盛,前期是离不开这位叫叶赫那拉的女人的扶持,是很有道理的。
据记载,她看戏很是挑剔,很多时候不但手拿总讲,对台上艺人的唱念做表进行衡量和比较,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惹她不高兴了,那结果轻的训诫罚俸,重的打板子,据说连谭老板都被打过板子。因为慈禧属“羊”,所以,不仅戏中不许带“羊”字,就连有“羊”字的剧目也禁止在宫里演。伶人“入宫侍戏”,如若事先不问清,或是偶尔不留意,唱念中带出“羊”字,她便会立即降罪。
同治年间,侯俊山在宫廷里演出《玉堂春》,不知道这位是不清楚还是话没问到,一句:“我好比羊入虎口有去无还”还没唱完。慈禧太后勃然大怒,立即就不让唱了,并要严责艺人。这侯俊山在台上也是傻眼了,这眉头触的,都不知道什么原因,伺候帝王真是太难了啊!后来经过李莲英再三解释和讲情,“老佛爷”的怒气这才慢慢的消了,也在于平时这老“十三旦”的艺术那真没得说,太后也是喜欢他,要赶上个不上眼的,那就难说了,打板子是小事,没准性命难保啊。从那时起,宫廷里再唱《玉堂春》,便将这句唱词改为“好比那鱼儿落网有去无还”,结果一来二去,连外面也都改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鱼儿落网”也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老“十三旦”侯俊山学的是北路梆子,早期在晋北和张家口演的亦是北路梆子,到北京以后改演直隶梆子,又称京梆子,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梆子,为直隶梆子山陕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花旦和武生表演艺术对河北梆子、山西梆子、京剧都产生过很大影响,是中国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表演艺术家和一代花旦宗师。
2020年2月29日对侯俊霞来说有点特别,在每4年才会有的这一天,新一学期的外语教师行动研究工作坊(第八期)在线开讲了。疫情之后,新疆大学首次通过网络直播形式进行授课,外语教师在信息素养、课程设计、角色转换等方面面临突出问题。为了实现“同质等效”授课效果,侯俊霞带领团队将行动研究工作坊搬到线上,这是疫情防控期间举办的第一次在线工作坊。
当天下午4点半,侯俊霞和新大外国语学院的4位老师早早进入了在线会议室。
“会有人来吗?”“会,我有个好朋友要来观摩。”
“没事,咱们最初的定位不就是一群女人聊聊工作嘛。”
正说着,1位、2位、3位……不一会儿,会议室里有了70多位成员,同时进行直播的雨课堂里也来了160多位老师,超过以往任何一次。除了新疆大学的伙伴们,还有来自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高校的外语教师。下午5点,直播准时开始,5位主讲人开始轮流分享两周以来的在线教学心得体会。大家围绕在线外语教学中的互动设计实践及反思,探讨解决如何实现“同质等效”。分享人越讲越兴奋,直播下方的聊天区也热闹非常。一个半小时后,直播虽然结束了,但主讲人似乎仍意犹未尽,沉浸在成果分享的幸福快乐之中。
点亮
这样特殊的日子在侯俊霞来到新疆大学后是常有的。作为中组部/教育部第九批援疆干部,侯俊霞受北京外国语大学委派来到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任副院长,分管学科建设、对口支援和教师发展等工作。初到时,她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真的太需要人了!”
侯俊霞所在的外国语学院公共英语在岗教师不到70人,却承担着全校近万名本科生(其中三分之一英语基础几乎为零)和2000多名研究生的公共英语授课任务。在这里,每一位老师都不敢生病;在这里,科研,一直都离他们很远。
然而随着学校“双一流”建设步伐加快,绩效考核改革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听到一位老师称自己为“三无”(无方向、无方法、无成果)产品时,侯俊霞很揪心,她决定帮助他们突破教师发展的瓶颈。于是,在她到新大第一学期,便与来自英语专业、俄语专业和大学英语团队的50多位老师共同开始了第一期外语教师行动研究工作坊。大家围绕课堂教学提出研究问题,组成研究团队,从不同的视角对研究题目进行剖析,相互提问,给出建议。就这样,一个教师学术发展实践共同体逐渐形成,他们的群名叫“一路同行”。
渐渐地,老师们在工作坊中体验到合作研究的乐趣,也找到研究的意义,增强了从事科研的自信心和作为一名外语教师的自豪感。“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围绕教学、课堂,围绕人才培养开展的研究是最有生命力的研究,也是最有意义的研究。”侯俊霞说,这里没有专家,有的是一群充满智慧、踏实肯干、热血与温情的一线老师。这其中也有学院在师资紧缺情况下仍全力支持脱产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如今他们学成回来,迫切希望能为共同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每一次工作坊从未缺席,舍不得错过一个字、一句话。”
“一期接一期的工作坊,是和老师们从去年秋季走到今年春季的一场又一场约定,一诺千金,不见不散;更是老师们久旱逢甘霖的一种满足与欣喜:在用心聆听同事们无私分享的过程中,触类旁通,对照反思。”
“工作坊给我们踟蹰前行的青年教师指明了发展方向,给我们这群在孤帆远影中苦思冥想的学者一个温暖的家。”
……
这是老师们对这个“家”的心声与期待。
疫情期间开展的在线直播使工作坊的人气越来越旺,大家针对直播教学中的互动设计、环节监管、课程思政、在线测试和金课建设等展开系列专题讨论,吸引了新疆、西藏、青海、河南、湖南,以及北上广深等地高校教师上千人次共同对教学实践展开反思,提升了新疆大学和西部外语教师的在线教学技能,为抗疫贡献高校教师的一份力量。这极大鼓舞了新大的老师们,每一期工作坊他们都竭尽全力积极参加,在与国内多所高校老师的在线交流中,他们向着共同的愿景,结伴同行。
在与一线外语教师一同体验教育研究的过程中,看到他们在改进教学方法时逐渐提升了研究意识,侯俊霞觉得,援疆在让她在为西部外语教育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也在慢慢实现自己的梦想。
梦想
在国防科技大学读本科时,侯俊霞学的是英语专业,毕业后怀着对人生的无限憧憬,她去了国家一类艰苦地区——内蒙古兴安盟支边。在内蒙古的6年里,她做了许多与专业无关的“杂事”,正是因为这些“杂事”,她不断学到新东西,也不断发现自己的潜能。从内蒙古回来后,侯俊霞去高校当英语老师,与当时同批入职的许多英语老师一样,入职后便承担起大量公共英语教学任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感到有些迷茫,不知该怎么教。当时侯俊霞恰好负责学校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她好奇中国学生在国外的留学生活是什么样?会遇到哪些困难?在国内时要为他们提供怎样的帮助才能让他们在国外顺利毕业……带着对教学的迷茫和对留学的向往,本科毕业8年后,侯俊霞选择去英国诺森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那时她已经31岁了。
从小就喜欢问为什么的侯俊霞一下子就被英国课堂上小组讨论合作研究的模式吸引住了,在以年级第一的成绩获得优等硕士学位后,侯俊霞开始申请学校CETL(Centre for Excellenc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优质教学促进中心)的全额奖学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面试时,3位教授问她:“你为什么来参加申请?”侯俊霞回答:“我想成为Dr. Hou,成为一名教育家。”“好,有梦想!”教授又问:“那你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她答:“我能带来不一样的国际视角。”就这样,32岁的侯俊霞开启了她的读博之路。
因为国际学生与英国本土学生间存在学费差额,侯俊霞每年要支付6000英磅。开学后的一天,她和导师丽兹·麦克道尔教授在茶水间做咖啡,丽兹对她说:“杰西(侯俊霞的英文名),我要为你支付你的国际学费差额,连续3年。”“为什么?”侯俊霞有些惊讶,3年就是18000英镑,算是一笔巨款了。“这样更公平,你和英国同学同样在做研究,不能因为你的国籍就要承担更多。”受导师影响,侯俊霞在后来的岁月里不断思考着教育公平问题。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得到过很多“重要人物”(significant others)的帮助,对侯俊霞来说,丽兹就是这样一位。在丽兹身上,侯俊霞看到了一个教育者该有的模样。丽兹尊重并支持侯俊霞的所有选择,为她提供科研条件,资助她参加国际会议、学术活动,为她购买昂贵的专业软件,支持她想做的选题方向,等等。侯俊霞曾一度想在博士毕业后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非洲工作,丽兹却鼓励她回国。她说,中国还有很多贫困地区,特别需要学教育学的老师去改善当地的教育状况,尤其是中国的西部地区。
在导师的指导下,侯俊霞采用民族志研究方法,历时5年完成中国工科学生跨国学习经历研究。在读博的最后一年,36岁的侯俊霞准备做妈妈了,一边怀孕一边写她的博士论文,有时压力太大也会哭鼻子。丽兹每周会和她讨论论文进展情况,看到侯俊霞落泪便会递给她一包Ph.D tissue,丽兹说这是每一个博士生到最后都要用到的纸巾,于是她们就一边抽着纸巾一边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丽兹的温暖陪伴让侯俊霞意识到在这个困难阶段她并不孤单,便冷静下来继续前进。在怀孕第32周时,侯俊霞决定回国待产。丽兹有些担心她会就此放弃,但在之后发给侯俊霞的邮件中,丽兹只表达了对她与她女儿萱萱的关切。侯俊霞明白丽兹不仅关心她们母女的情况,也同样关心她是否会继续完成博士学业。生产7天后,侯俊霞坐起来继续写论文,因为是手术后不久,她只能一点儿一点儿写然后邮件发给丽兹,但第二天早上她一定会收到丽兹的反馈。这样高频率的互动让侯俊霞在女儿萱萱两个月大时便顺利提交了博士论文。在萱萱4个月时,侯俊霞回到英国完成论文答辩。萱萱一岁生日那天,侯俊霞在丽兹陪同下参加了博士毕业典礼,同时也接到国防科技大学邀请她回国任教的通知。
侯俊霞很庆幸自己在而立之年选择出国留学,在这段路上她收获了太多。“那些年我得到太多人的帮助,导师丽兹帮我支付了国际学费差额,让我和英国学生拿到了等额生活费;珍妮弗、格里、詹姆斯和简帮我联系国内合作高校,在回国进行数据采集时更是得到国内学生和老师全力相助;约翰、埃里克和凯瑞在我读书期间为我提供授课任教的机会;莎拉、吉莉安、淑婷、罗斯和小青在我论文答辩期间给予我无私的帮助;怀孕时泰国同学Rung每天帮我背书包,餐厅的阿姨也会给我盘子里多打一勺菜,因为我eat for two,连学校的保安锁门时都会去研究室看看那个中国来的杰西走了没有。感谢导师和CETL其他专家学者,感谢每一位帮助过我的人,我知道名字的,我不知道名字的,都在我的记忆里不曾远去。”
6年的留学经历赋予了侯俊霞更多的力量,可以承载自己的梦想,也可以照亮更多人的梦想。
方向
回国时,侯俊霞立下了这样的志向:成为一个有自己教育思想的人,用自己的所学所知让身边的环境发生改变,哪怕只是一点点。
2012年,侯俊霞回到母校。当时学校正进行分级教学改革,6年的异国奋斗,如今终于可以将自己所学所知实践应用出来,侯俊霞满怀热血。2013级新生入学时,她对分给自己的81名学生开始进行历时4年的跟踪研究。
通过在英国跟踪研究50名中国工科学生的跨国学习经历,侯俊霞意识到要想提升中国学生在全英语环境下开展合作研究的能力,需要对国内的英语课堂进行改革。但如何改,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她先通过问卷对81名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之后在3个自然班开始历时16个月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把81名学生分成14个研究小组,鼓励他们将课本中的通用英语内容用学术英语方法进行学习研究,让英语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途径。他们用英文撰写研究周记,记录学习和研究过程,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语言输出。一直等到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在最后一次访谈中说出3个学期里“大学英语”学术研究经历对他们后期学业的帮助时,侯俊霞悬着的一颗心才算放下。
通过在母校开展的行动研究,侯俊霞慢慢理清了思路,也构建出ACROSS课程设计模型。4年的跟踪研究,侯俊霞亲历了中国外语教学改革的探索期。“我很庆幸能经历这些变革,也感谢我的导师丽兹在读博期间对我严格的学术方法和学术伦理训练,为我回国后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她还建议我说:先记录你的经历,不要考虑结果。”在母校任教的6年里,侯俊霞撰写了十几万字的教学反思日志,在反思中找到了那个想成为的自己。
2018年,侯俊霞转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并被学校委派参加教育部直属高校团队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建设任务。“从一个研究场域里跳出来,让我对之前的经历有了更清晰、客观的认识,也让我把‘事实’得以从‘情绪’中剥离。”半年的支教经历,让她喜欢上了新疆,她被这里默默奉献的老师所感动。在从克拉玛依回京的航班上,她写下这样的感悟,“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克拉玛依,因从事教师这一职业而满足,因从事教育这一事业而自豪。”
从留学到回国,这些年,带着梦想,侯俊霞完成了对中国工科学生海外学习经历的历时研究,获得了博士学位,出版了专著;带着梦想,她回到母校,将研究发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设计,希望能用高层次思辨活动拉动学生外语能力的提升,用英语做有意义的事情;带着梦想,她忽略一切带给自己负能量的东西,关注自己前进的方向。她在给母校即将毕业的2013级学生的一段话里这样写道,“接下来的人生我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我知道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想成为谁。”
同行
侯俊霞说她与边疆有缘。2019年初,才刚刚与克拉玛依的小伙伴们依依惜别,3个月后她就再次登上飞往新疆的航班,这一次的目的地是新疆大学。
两度援疆让侯俊霞深深爱上了新疆,这里留给了她难忘的记忆,也让她看到很多原先没有看到的东西。在新疆,她更加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短缺及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意识到小学、中学、大学的英语教师应该成为一个更大的共同体。在新疆,她关注到多语地区的英语教学和语言使用,她带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围绕民族地区濒危语言保护、多语地区的英语教学和语言使用等作选题研究。在她看来,这样的选题更有现实意义,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当地培养自己的教学科研人才。在新疆,她更意识到外语教学与国家间深层次的关系,“之前关注的是如何做外语教学,但到新疆后,我才发现原来的自己很‘小’,不由自主会产生全力缩小教育发展水平差距的责任感,更深切感受到小我融入大我的意义。”
来到新大后,侯俊霞拜访了北外校友沙广辉老师。沙老是江苏人,扎根边疆已有70年,听着沙老讲述他们曾经的援疆故事,侯俊霞几度落泪。1955年,从北外毕业后,洪雪青、孙椿毓、沙广辉、高登章和曹祥慧5人入疆支边。在他们那一届,全班43位毕业生中有22人选择奔赴新疆和西藏。1966年,自治区着手在新大外语系开办英语专业,他们5人先后从新疆各地赶来共同参与建设。1980年暑假,他们邀请他们的老师,北外的戴维·柯鲁克和伊莎白·柯鲁克夫妇到新疆大学,为全疆100多名师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讲学,这是“‘一路同行’研修活动”的首次活动。看到越来越多的北外人接力来到新疆参与建设,沙老感到这是对他们那一辈人工作的支持和认可。
2020年6月28日至7月31日,两校联合举办“2020CETL外语教师‘一路同行’研修活动”,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宁波诺丁汉大学的13位中外学者在云端与全国1000多名教师一同研修,18场别开生面的讲座让每一位听众都获益匪浅。始于40年前的“一路同行”如今秉持着提升西部地区外语教学水平的初心再次“同行”,并相约2021年不见不散。对口支援不仅让北外与新大两校的红色基因相融更深,也给了侯俊霞一段十分珍贵的记忆。
在新大工作时,与侯俊霞一路同行的还有她的丈夫和女儿萱萱。在最初知道妈妈又要远行时萱萱还有些不明白。
“为什么呀?那里没有老师吗?”
“那里老师少,学生多,需要妈妈。”
“我也需要你!”
“因为我们在北京,所以我们获得了这里的很多资源,但我们不能把它当成理所应得的。如果大家都到内地来,新疆谁来建设呀?”
“什么是建设呀?”
“建设就是在那个地方生活工作,让那里变漂亮。”
“那我也可以帮新疆小朋友学英语。”
“对呀,你做萱萱英语小教室,我做妈妈英语大教室”。
“那爸爸呢?”
“爸爸继续做他的编程在线教室啊。你和爸爸可以到南疆教那里的小朋友学编程呀。”
“好,我要去新疆!”
2019年8月,侯俊霞迎来了她的援疆“小帮手”,萱萱借读在一所以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学生为主的小学,能同这么多少数民族同学一起学习对萱萱来说十分难得。同学们的名字都很长,但萱萱用一个星期就记下来了,渐渐地,他们成为了朋友。萱萱爸爸也在萱萱所在的小学做创客辅导员,他们还一起在学校创建了“石榴籽”创客空间。作为援疆“小帮手”,萱萱十分称职地完成了爸爸妈妈交给她的每项工作。为了让妈妈们在进行工作坊时也能兼顾家庭,萱萱带着弟弟妹妹们在工作坊旁边的教室里组织读书会;在爸爸到各个学校作公益讲座时,萱萱便做起小助教和摄影师。“雷锋创客”也是萱萱爸爸在新大软件学院担任创新创业导师时建立的第一支学生双创团队,其公益编程项目还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新疆自治区铜奖。
援疆路上能与家人一路同行,也难怪侯俊霞总说自己是幸运的。幸运地有着支持她的家人,幸运地始终耕耘于自己热爱的事业,幸运地有着与她一路同行、帮她逐梦的同事知己……
闪耀
读博时,侯俊霞关注到CETL的工作模式和教育研究是十分值得国内教师发展和教学改革借鉴使用的。在CETL时,侯俊霞会参加导师组织的各种教师发展工作坊,她逐渐了解到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间的重要影响作用。而CETL通过与诺森比亚大学的多个学院老师进行合作,在课程中推行的关注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也让侯俊霞感受到评价体系改革对改进教学效果的无限魔力与魅力。回国后,无论在哪所学校工作,侯俊霞都会建一个虚拟的CETL。
在国防科大时,CETL侧重学生学习体验的提升;在援疆时,CETL侧重教师能力素养的发展;如今回到北外,侯俊霞希望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涵盖在CETL中。一方面,继续通过线上线下工作坊建设已初步形成的教师发展共同体,之后逐渐扩大共同体范围,让更多外语类院校甚至综合类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师加入进来,一起抱团取暖;另一方面,为即将从高中进入北外学习的学生提供暑期线上英语研修营,并在其入学后提供相应资源和平台,以个性化学习增强每位学生的英语学习体验。
“大学英语老师一直是我非常关注的群体,特别是我们那个年代的英语老师,进入高校后承担起大量公共英语教学任务,到40岁左右学校开始对教师的科研指标有所要求,但我们也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多重压力下又缺少研究方法方面的系统培训。这个群体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同时又是被时代慢慢忽略的一群人。”回国以来,侯俊霞始终关注着这个群体。
在高校里,女教师的数量不亚于男教师,在教师评价上也从来没有性别之分,但发展后劲不足却存在于女教师的职业发展中。侯俊霞认为,女性在科研方面有很多天然优势,“比如女性的细腻使我们可能更适合做质性研究,可以非常细致地去记录,并敏锐地找到其中的研究点;女性的敏感使我们可以发现别人忽略的研究场域和研究问题;而女性的心理韧性可以更好地应对科研压力。”
在侯俊霞眼中,无论性别也无论年龄,每一位老师都有闪光点,而自己要做的是为他们搭建舞台,让每一个人都能发光发亮,“相比耀眼的学术明星,我们更加需要漫天繁星,所以要去营造相互欣赏、勇于分享、乐于奉献的文化氛围,让漫天繁星一同闪耀光明。”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即使是微弱的光,聚在一起就是光明。侯俊霞的援疆故事点亮很多人,在援疆任务完成后,她被授予“第九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称号,记功一次。援疆时间到了,但是任务还没完成。侯俊霞的心中始终牵挂新疆,牵挂更多西部地区的老师和学生。2021年2月,侯俊霞已开始拼搏在她的新岗位上,作为北外专用英语学院院长,她要肩负起为学校实施人才兴校、学术强校、全球立校三大战略提供“专英”智慧、“专英”方案和“专英”经验的重任,也担起了学院人才培养、教学科研、队伍建设、教师发展的责任。在这条新的路上,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神州学人》2021年第3期)
作者:季昕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