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图表,北京,2024年3月6日
新华社发
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但在新式文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女性追求个性解放,试图建立新的身份认同,“去妇女节”化的趋势逐渐明显。
曾有多家媒体针对三八“妇女节”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90%以上的被调查年轻女性认为:妇女节是已婚女性的节日,这个节离自己“还有一段距离”。
很多女生甚至表示:不喜欢和不愿意接受三八节收到的祝福和礼物,认为“妇女节”是“妈妈过的节日”。
在一些商家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三八妇女节又被改为“女生节”“女神节”。
曾几何时,一些高校的男同学还会在每年的3月7日为女同学过“女生节”,以此来规避“三八”。
针对这一现象,著名女权主义者李思磐称:“女生节”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试图在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女性中,取代妇女节的节日。”
《中国妇女报》则呼吁:妇女节来之不易,请勿娱乐,也勿消费。让妇女节保持初心,是对妇女最好的问候与致敬!
导致三八妇女节被改为其他同义名称,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三八”和“妇女”这两个词语。
在一般人的认知中,“女生”指的是没结婚,或还未生子的女性。“妇女”指的是已婚生子的女性,“三八”则是好管闲事的八婆。
一些青年女性、在校学生从心底里便排斥类似“妇女”“三八”这样的字眼。
事实上,“妇女”是对成年女子的通称,不单纯指已婚妇女,年满18岁的女青年也可称“妇女”。
“妇女节”那天之所以很多大学女生会感觉很尴尬,或许是因为她们还不愿承认自己已是一个成熟的女人。
更重要的一点是她们没有了解国际妇女节的来历,与之精神象征意义。
妇女节的全称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最早起源于1908年和1909年,美国芝加哥、纽约两地的女性工人为争取各种合法权利而上街游行。
在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会议上,保加利亚的代表提出将每年3月8日定为国际劳动妇女节,这一建议得到会议的通过。
此后,三月八日成为全世界劳动妇女的节日。
国际妇女节这一重大节日的出现,其背后与特殊的历史环境,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女性有着直接关联。
长久以来,各个国家的女性社会地位普遍低于男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到了20世纪初,在新思潮、新文化的影响下,勇敢的女同胞们举起了“三八”节的战斗红旗,举行了一系列如反对帝国主义、反对饥饿、反对不公平待遇的游行。
在这一系列游行中,不少人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在这些伟大的女性先驱的集体推动下,才有了诸如国际妇女节和其他一系列为普通妇女争取合法权益的节日、活动。
可以这么说,妇女节的历史就是为争取女性权利而斗争的革命史。这段历史十分光荣,且永载世界史册当中。
由于当前社会普遍存在对“妇女”“妇女节”“三八”等词语的污名化现象,导致一些年轻的女性不认同自己已经成为“妇女”,这是当代女性自身价值提升感与认同感的体现。
年轻的女性群体试图找寻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定位,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自我认同与自我定位。所以,她们对于“三八”“妇女”这些词语并不感冒,甚至天生带有一种排斥感。
可回顾国际妇女节的发展史,能清楚地看到斗争精神与共同体意识在相关运动中所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如今人们所缺少的。
而对“三八”“妇女”这些词语污名化的现象,从目前来看,只是在我国出现得较为频繁。
2021年3月,日本雅虎新闻网发布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与中国的三八妇女节有关。
该文作者十分疑惑:在三八妇女节这一天,中国只有女性员工可以休假半天,这本是好事一件,但为何许多中国年轻女性不愿意过这个节日,一些商家甚至用“女生节”“女神节”来替代表述。
因为在日本,大部分女性员工根本没有这样的待遇,而两国一样对3月8日都会使用妇女节这种表述。日本的青年女性群体对此并不排斥,她们反而认为这种表述有强大、果敢的意思。
与日本不同的是,中国有很多女性在需要岗位工作,中国的职场也没有日本那样太大的男女性别差异。
直接原因是在于我国法律有效保障女性权利,另一部分的原因则是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国际妇女运动的成长,妇女节取得全球性的意义,这些进展使得国际妇女成为团结一致,提高她们在本国中的社会地位。
因此,就连日本人都觉得三八妇女节到了中国成为“女神节”,这种现象是不可取的。
从节日本身包括当代女性群体的自我认识来看,这种做法无异于偷梁换柱,对推动妇女权益的提高,以及认识自我价值观的进程没有任何帮助。
谈论这些不是把“三八女”的名称和表象提高到上纲上线的地步,更不是挑动群体的对立。从称呼的转变可以看成社会观念变化的结果,社会观念的变化又代表了社会发展变化。
“妇女节”变为“女神节”,其实体现了女性地位的变化和提高。因为“女神”本来是男性对于自己无法企及女生的称呼,这一类型的女生群体往往容貌出众,只能远远观望。
之所以导致“妇女节”被改为“女神节”,也是在新媒体的语境下,人们拥有更多的定义权。不少女生群体对传统文化重新定义,这些定义是有颠覆性的。
时至今日,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飞速提升,尽管在女性教育,职业保障等方面还有一段很长的路。
但不可否认,全社会对于女性群体的关注已经有大幅度提高。
那在这些现实面前,污名化妇女或沉浸在“女生节”与“女神节”的狂欢里,都显得很不妥当。
参考文献:
[1]张文.身份想象与角色认同:妇女节电商营销的文化建构和话语策略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2,8(11):81-83+90. DOI:10.16604/jki.issn2096-0360.2022.11.021.
[2]陈舒楠.一个被拒绝的节日——由“妇女节”到“女生节”“女神节”[J].长江文艺评论,2018(06):37-41.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此次记者会上,王毅回答了21个涉及中国外交、大国关系以及区域热点问题,发出中国声音。今日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两会动态?一起来看。
图片来源:新京报记者薛珺/摄
王毅回应外交热点问题,信息量很大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记者会前,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向中外记者挥手问好。长期以来,外长记者会一直是全国“两会”热度最高、最受关注的记者会之一。此次记者会上,王毅回答了21个涉及中国外交、大国关系以及区域热点问题,发出中国声音。
开场白中,王毅简洁明了地对国际形势做出总结,并强调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站位,“当前,世界格局正在深刻变革,人类社会遭遇多重挑战。面对变织的国际环境,中国将坚定做这个世界的和平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
更多阅读请点击:
这场近两小时的外长记者会,信息量很大!
王毅回答的21个问题
新京报同时整理了这些金句,一起来重温。
视频来源:我们视频
王毅在回答中阿卫视记者提问前对提问记者说:“我看过你跳‘科目三’”。王毅说,这几年外国驻华记者报道了许多生动鲜活的故事,外国记者向世界讲述亿万中国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感人故事,让世界看到新时代中国的蓬勃生机,借此机会要向为此做出努力的记者朋友们表示诚挚感谢。
迄今为止,王毅一共参加了10场两会期间的外长记者会。此前9次记者会上,王毅经常回答近20个问题,最多的两次达到27个问题。
“在今年外长记者会上,既有纵论天下大势,又有玩笑打趣,体现出外长形象的立体真实与可亲。”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李家成对新京报记者分析道。
更多阅读请点击:
解读 | 王毅第十次外长记者会,中国外交已超越传统国际关系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东北振兴、中医药、社区服务……第二场委员通道聚焦这些热点话题
3月7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9位全国政协委员就东北振兴、国家文化符号、中医药、社区服务等热点话题进行回应。
点击阅读全文:
东北振兴、中医药、社区服务……第二场委员通道聚焦这些热点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宁吉喆。 新京报记者何强/摄
全国政协委员宁吉喆:就业、增收、消费是综合性问题,需各方共同努力
期间,新京报记者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宁吉喆,就GDP增速目标、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扩大消费与投资、就业、增收等多个话题,深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宁吉喆说,“去年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来之不易。今年继续提出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这是鼓舞人心、有利于引导预期的目标,是积极进取、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市长张起翔。
“尔滨”热度是否会昙花一现?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市长张起翔回应
有媒体提问,刚刚过去的冰雪季,“尔滨”火爆出圈、黑龙江冰雪旅游成为现象级“顶流”。黑龙江冰雪热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现在网上还有一种声音,说“尔滨”的热度会不会是昙花一现,想请问哈尔滨将如何把握这次热度?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市长张起翔说,今冬黑龙江冰雪旅游冲上“顶流”,哈尔滨火爆“出圈”,展现了黑龙江振兴发展新局面新气象,唱响了中国经济光明论旅游最强音。
张起翔表示,哈尔滨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坚持以游客满意为导向,强化市场意识,突出正向激励,做市场的服务员、勤务员、护航员,依靠千万市场主体、千万人民群众创新创意创举和真诚热情服务,促进冰雪旅游上台阶上水平有特色有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沈建忠。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摄
全国政协委员沈建忠:建议加强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
“重大动物疫病、共患病、微生物耐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等是影响动物和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期间,新京报记者对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沈建忠。
他建议,加强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涉及医疗卫生、农业、海关、疫控、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不仅对保障生物安全意义重大,还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王淑英。受访者供图
全国人大代表王淑英建议构建城乡一体化“30分钟科学教育圈”
“政府、大学、研究机构、社会家长力量没有聚合起来,学校科学教育教师兼职较多,乡村学校存在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优问题。科学教师的队伍规模和师资培训工作都需要加强。”3月6日,2024年正在进行中,科学教育成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们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中学教育集团联合党委书记王淑英关注目前科学教育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校家社协同构建城乡“科学+”育人新格局,打造城乡一体化“30分钟科学教育圈”。
王淑英提到,在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开设上,存在内容脱离社会实际,体验性、实践性、趣味性的科学教育活动不足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陆铭:建议全国社保一体化 提高新就业群体缴纳社保积极性
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接受了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的采访,他表示,到目前为止,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保障还没有实现全国一体化,他建议,首先要从全国社保一体化的角度解决问题,让社保缴纳与户籍身份、人员流动脱钩,真正变成社保可携带,提高这部分人群缴纳社保的积极性。
小慧话两会丨越在世界动荡之时,越应警惕“餐桌菜单论”
小慧话两会,今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外交主题记者会,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媒体的提问。
王毅表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各方对需要什么样的多极化和全球化,看法并不一致。中方的主张是,应当实现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王毅说,平等的多极化,是要体现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不能再允许个别或少数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不能再允许以所谓实力地位把国家分成三六九等,不能再允许谁的拳头大谁就说了算,更不能允许有的国家必须在餐桌上、有的国家只能在菜单里。要确保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能在多极化进程中平等参与,享受权利,发挥作用。
不能再允许 “餐桌菜单论”泛滥,就有必要提出自己的主张。中方提出的“实现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就是针对剧烈动荡的国际形势,提出的建设性解决方案。
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为以主权平等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加盖了防火墙;各国都能在多极化进程中平等参与,享受权利,发挥作用,是对“小院高墙”和阵营对抗式的“伪多边主义”的有力矫正。
丛林法则代替不了平等诉求和发展诉求,多方博弈代替不了合作共赢,单边主义式的全球化带不来经济繁荣,这才是国际政治的最大现实。可以说,中国针对“餐桌菜单论”提出的建设性方案,不仅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有利于维护国际社会多数成员的利益。
也正因此,国际社会有必要就反对“餐桌菜单论”继续发出自己的声音。国际体系不是餐桌,全球治理不是个别国家或个别集团的独享权利。秉持相互平等、共同发展、共享和平的理念,国际社会才能走出当前的安全困境和发展瓶颈,迈向共同繁荣。
编辑 常江
校对 杨许丽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