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初夏,苏联红军打入波兰领土,并强渡尼门河,逼近德寇的老巢,盟军亦在诺曼底登陆成功。纳粹德国陷入被东西两面夹击的狼狈境地,其彻底失败已是无可挽回。形势的发展促使纳粹德国内部企图推翻,成立新政府,与美英议和,阻止苏军打进德国的密谋集团抓紧执行代号为“女武神”的行动计划。
女武神是北欧神话中沃西神手下的女神,美丽而可怕,据说她飞翔在古战场上,寻找那些该杀死的人。以其为代号的计划一语双关,名为国内驻防军如何在外籍工人举行暴动时进行镇压,接管城市治安的部署,实为杀死后如何行动的方案。
6月底,密谋集团似乎交上了一个好运。其中坚分子冯·施道芬贝格伯爵被提升为上校,而且被任命为国内驻防军总司令弗洛姆将军的参谋长。这个职位不但使他可以用弗洛姆的名义给国内驻防军发布命令,而且使他可以直接地和经常地见到。
施道芬贝格是个出生于德国南部著名世家的贵族。时年37岁。他才气横溢,且胆大心细。1943年4月7日,他在一次战斗中,乘车经过突尼斯的凯塞林山口,遭到一架低空飞机的扫射,失去了一只眼睛和一只右手,左手的手指也失掉两个。虽已身残,但豪气不减。那时,他对到医院里去看望他的朋友们就表示,为了除掉,他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此时,在密谋分子中又只有他能够进入警卫森严的元首大本营,因此干掉非他莫属了。
1944年7月7日,施道芬贝格去上萨尔茨山向汇报“女武神”计划,他在公文包里藏了一颗定时炸弹。因为他计划同时炸死的戈林和希姆莱不在场,而未采取行动,7月15日预定在伯格霍夫开另一次会议,但在斯道芬堡已与柏林的同党联络好的最后关头,突然飞往“狼穴”去了,这不仅使他再次失去了一次机会,而且因他的同谋们过早地实施“女武神”计划,进行了军队的调动,引起了盖世太保的怀疑,受监视遭逮捕的密谋分子与日俱增。
7月19日下午,施道芬贝格奉召于第二天下午1时到元首大本营汇报工作。他决心再也不能失去这次机会,立即通知密谋集团的成员做好得手后的准备。
7月20日上午7时,施道芬贝格带着自己的副官哈夫登中尉从柏林附近的伦格斯道夫机场,飞往东普鲁士腊斯登堡的“狼穴”,他的朋友赫莫特·施蒂夫将军把两枚定时炸弹在机场上交给了他。他用衬衣把一枚炸弹包起来,放在了公文包里,另一枚交给了他的副官。
这是一种英国制造的重约两磅的定时炸弹,它装有一根盛着酸溶液的玻璃管,将其打破后,只需10分钟即可腐蚀掉一根拉着撞针的金属线,使撞针弹出来,击发雷管。这种炸弹的优点是没有机械转动发出的声音,酸溶液也没有气味。
上午10时15分,施道芬贝格到达了“狼穴”附近的飞机场,转乘一辆军官轿车径直开往大本营。大本营位于一处阴暗、潮湿、林木茂密的地方。其建筑分为内外三层,每层都围以布雷的阵地、地堡群和通电的带刺铁丝网,日夜不停地由党卫队士兵巡逻。起居和工作的“里院”是禁区,除得到特许和最重要人物之外,任何人不得进入。可是由于施道芬贝格是本人召见的,他和哈夫登没费什么力气就进了“里院”。早餐后,顺利地找到了最高统帅部通讯处长弗里茨·菲尔基贝尔将军。
菲尔基贝尔是密谋集团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施道芬堡同他约妥,随时准备好把爆炸的消息迅速传给柏林的密谋分子,以便他们立即行动。
12点过后,施道芬贝格走进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的办公室。凯特尔告诉他,因为墨索里尼要在下午2点半到达,元首的第一次每日汇报会从下午1点提前到12点半举行。时间已所剩无凡了。他把准备向报告的内容对凯特尔简述了一遍,然后借口方便一下,进到凯特尔的浴室里,匆忙用手钳把装有酸溶液的玻璃管夹碎。
当凯特尔和施道芬贝格进入会议室的时候,后者在前厅停了一下,对管电话总机的上士说,他在等候柏林的办公室打来的紧急电话,电话里要告诉他最新的材料,补充他的报告,电话一来立刻去叫他。
二人走进了会议室,会议已经开始。正坐在桌子的一边中央,背对着门,一边听着陆军副参谋总长兼作战处长豪辛格将军的汇报,一边摆弄着他的放大镜。桌子四周还站着20来个军官。当这位新来的与会者踏进会议室时,抬起头来看了他一眼,并回答了他的问候。施道芬贝格站到桌子旁边,把皮包放在了桌子下面那个坚实橡木底座的里面一边,离的腿约2米远。此时是12点三7分,再有5分钟,皮包里的炸弹就要发作了。豪辛格在继续讲着,不时指着摊在桌上的作战地图。和军官们俯身在地图上仔细地看着。施道芬贝格趁人们正聚精会神的时刻偷偷溜了出去。他身旁的勃兰特俯身到桌子上去,想更清楚地看看地图,发现施道芬贝格那只鼓鼓囊囊的皮包碍事,就用一只手把它拣起来放到桌子那个厚厚底座的靠外一边。这样一来,在炸弹和之间就隔着这个厚厚的底座了。也许就是这个看来无足轻重的举动救了的命,也改变了往后的历史。
豪辛格的汇报就要完毕了,凯特尔急忙沿着桌子往施道芬贝格上校原先站的地方看去,他要暗示上校,准备好接下去汇报。然而令他十分生气的是,施道芬贝格竟不在那里。凯特尔想起上校在进来的时候对电话接线员说过的话,就悄悄地退出房间,打算去把这个毛手毛脚的青年军官找回来。可电话机旁哪有施道芬贝格的踪影。管总机的上士说,他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凯特尔无可奈何地回到会议室。这时,豪辛格正在结束他的汇报。他正在说,“俄国人正以强大兵力在杜那河西面向北推进,他们的前锋已到杜那堡西南。如果我们在贝帕斯湖周围的集团军不立即撤退,一场灾祸……”话没说完,轰地一声,炸弹开花了。时间是中午12点42分。
随着一声巨响,会议室被炸毁,房顶倒塌,墙皮剥落,窗框横飞,橡木桌被掀到了空中。正在会议室的24人当中,有4人当即身亡,3人重伤,而仅烧伤了大腿,烧焦了头发,震坏了耳膜。
站在100码外的施道芬贝格,看到爆炸引起的浓烟烈火,以为里边的人都被炸死了,匆忙和他的副官钻进等在那里的一辆汽车,乘乱通过三道岗哨,向机场驰去。
刚一镇静下来的,立刻就控制了局势。而待在柏林班德勒大街陆军总部的密谋分子从菲尔基贝尔处获悉谋杀已经进行。但不知死活的时候,他们像瘫痪了一样,什么也没敢做,“女武神”行动计划仍锁在保险柜里,白白丧失了很多无可挽回的时间。等到施道芬贝格飞行了3小时回到班德勒大街后,阴谋行动的轮子才开始慢慢地运转起来。然而,一切都已太晚了,希姆莱于炸弹爆炸后1小时就奔向了柏林,的血腥镇压当晚就开始了。逮捕的浪潮此起彼伏。来自11个机构的400名国家秘密警察和刑事警察组成了一个“7月20日事件特别委员会”,无情地清洗各军参谋部。第一批受害者中无一人生还。施道芬贝格及其首要分子的尸体被火烧化,骨灰被胡乱撒在农田里。据悉,这次大清洗约7000人被捕,498O人被判处死刑。
(中国网)
在1944年的一个深秋黄昏,德国的一个安静村庄里,一场未曾公开的戏剧正悄然上演。这不是舞台上的表演,而是一出关乎生死、荣誉与背叛的真实故事。主角是一位名声显赫的将军——埃尔温·隆美尔。一生在战场上驰骋,被誉为“沙漠之狐”的他,为何会在家中静静等待着自己生命的终结?这一幕背后隐藏的故事,充满了迷雾和悬念。
1944年7月20日,一次针对纳粹德国领袖的计划失败了。这个日期之后,隆美尔的命运似乎被重新洗牌。作为德国第三帝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将领之一,隆美尔的名字与许多辉煌的战役紧密相连。然而,随着战争的进程逐渐对德国不利,他开始质疑领袖的决策,对战争的胜利抱有深深的怀疑。但这位战场英雄,真的就愿意在风暴中默默无声地消逝吗?
背景简述:一位传奇将领的宿命
在二战的漫长岁月里,埃尔温·隆美尔的名字如同一道不灭的光辉,在北非的战场上照耀着德军的每一次进攻与撤退。他的战术天赋、对士兵的关怀以及对战争的深刻理解,使他在战友和对手中都赢得了极高的尊重。这位被称为“沙漠之狐”的将军,不仅在北非战场上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更在德队和社会中树立了一种光荣与尊严的象征。
然而,隆美尔的军事生涯并不仅仅局限于他在战场上的成就。随着战争的进展,他逐渐意识到的战争政策正将德国引向毁灭。1944年7月20日,一场针对的未遂事件震动了整个纳粹高层,这场未遂的尝试揭示了德国内部对于战争和领导的深度不满。尽管隆美尔并未直接参与此次计划,但他对于阴谋的存在却是知情的。
知情不参与:隆美尔的道德抉择
隆美尔的立场,处于他个人信仰和现实之间的复杂交织。他是贵族后裔,深受骑士道精神的影响,认为军人的荣誉和行为应该高于一切,包括在对抗敌人时也要保持一定的道德标准。在他看来,,尤其是针对国家领导人的,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与他所信仰的军人荣誉原则相违背。
尽管如此,隆美尔同样清楚地看到了的统治所带来的灾难。德国在的带领下,正沿着一条毁灭的道路前进,这不仅仅是对德国人民的背叛,更是对整个欧洲文明的威胁。隆美尔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他的直觉告诉他,继续这样下去,德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在内心深处渴望找到一条既能终结这场灾难性战争,又能保持军人荣誉的出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隆美尔得知有一群德官计划刺杀以期结束战争时,他的内心无疑是极度挣扎的。一方面,他深知这场战争的恶果,希望能找到结束战争的方法;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与他所坚守的军人荣誉原则相悖。这种内心的冲突,使得隆美尔在面对是否参与计划时,采取了一种更加谨慎和复杂的态度。
隆美尔希望能够通过更加正当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例如通过政治谈判或是内部逼宫等方式,来实现的和平过渡。他认为,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无谓的血腥冲突,更能保持德队和国家的尊严。在他看来,军队的首要任务是保卫国家和人民,而不是参与政治。这种信念,让他在计划中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即使他对的领导深感不满。
支持阴谋的原因:出于对德国的忠诚
隆美尔深知,若继续掌控德国的战争策略,不仅会导致更多德国士兵的牺牲,还将使德国民众遭受更大的苦难。在这样的背景下,隆美尔的考虑已经超越了军事领域,他开始思考如何保护德国免受进一步的破坏。
隆美尔在军中的经历让他深知,一位军人的首要职责是保护国家和人民,而不仅仅是服从命令。在面对德国即将到来的失败时,隆美尔试图寻找一条既能结束战争,又能最大限度减少德国损失的道路。他意识到,如果能够结束的统治,可能会为德国争取到一个更加宽容的和平条约,从而保留国家的尊严,避免进一步的破坏和牺牲。
尽管隆美尔对的不满日益增长,但他并没有选择加入那些通过刺杀行动直接对抗的阴谋集团。他的担忧不仅仅是出于对自己及家人安全的考虑,更是因为他认为通过刺杀解决问题并不符合一个军人的荣誉。隆美尔希望通过更为合法的途径来实现对的制衡,例如通过军队高层内部的政治斡旋或是与盟国谈判,以寻求结束战争的可能。
隆美尔支持推翻的决定,并非源于对权力的追求或个人恐惧,而是基于一种对于德国及其人民未来的深切关切。他清楚地看到,继续当前的战争策略将只会导致德国更深的灾难。在他看来,结束的统治,不仅是结束战争的必要步骤,也是防止德国进一步破坏和人民遭受更大苦难的唯一途径。
无路可退:失败的与隆美尔的悲剧结局
1944年7月20日的未遂事件震动了整个纳粹德国,这次失败的不仅揭露了对统治的内部不满,同时也暴露了参与者及知情人士于无情的追捕与清洗之下的脆弱境地。克鲁格元帅的自杀,是这场悲剧中的一幕,也是德人在绝望中做出的极端选择。克鲁格的行为,不仅是对自身命运的一种了结,更是对当前局势无力回天感的深刻体现。
在纳粹德国,军人的誓言不仅是对国家的效忠,更被看作是对领袖个人的忠诚宣誓。这种深植于军队文化中的效忠原则,构成了德队的核心价值之一。因此,当计划被揭露,任何与之相关的人士都将面临严重的叛国罪指控。在这种背景下,克鲁格元帅的自杀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军队中一些人在面对不可避免的灾难时所作出的绝望选择。
克鲁格元帅的离世对隆美尔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作为军中的同僚,他们共同经历了战场的磨难与荣誉。克鲁格的自杀不仅意味着一个勇敢的军人的悲剧性结束,更是对隆美尔个人一个明确的警示。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即便他个人并未直接参与计划,但作为一名知情者,他同样处于危险之中。
隆美尔深知,德人的誓言是一种双刃剑。一方面,这份誓言要求他们绝对忠诚于领袖和国家,另一方面,当国家领袖的行为显然正在导致国家走向灭亡时,这份誓言又变得极为矛盾。隆美尔的困境在于,即便现在他知道会带着德国走向灭亡,但只要隆美尔还为他效忠一天,就不能杀死他,这是德人誓言所带来的约束。
克鲁格元帅的自杀,对隆美尔来说,是一个冷酷的提醒,表明纳粹不会容忍任何形式的背叛或不忠。这种极权统治下的恐惧文化,迫使即便是最勇敢的军人也必须在忠诚与生存之间做出选择。隆美尔清楚地意识到,他自己的生命也处于危险之中。尽管他对的政策深感反感,但在忠诚与反抗之间的道德困境,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
难以抗拒的命运:隆美尔的选择与牺牲
1944年10月14日,成为了埃尔温·隆美尔生命历程中的一个决定性日子。在这一天,派遣的将军们带着一个残酷的选择来到了隆美尔的家门前:要么选择自杀,要么面对公开审判及其带来的一切不可预知的后果。对于隆美尔而言,这个选择不仅关乎个人的生死存亡,更关乎他作为军人、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荣誉与责任。
隆美尔作为德国在二战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将军之一,其军事才能和领导力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他逐渐对的领导及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尽管隆美尔并未直接参与到针对的计划中,但他对于阴谋的知情使他被卷入了这场政治风暴。
在那个秋天的午后,隆美尔面对的不仅是自己的命运抉择,还有对家人未来的深切考虑。的特使明确表示,如果隆美尔选择自杀,政府将保证他的名誉不受污损,他的家人也将免于受到迫害。在纳粹德国,被公开审判意味着不仅个人名誉将被彻底摧毁,其家人也将遭受连带的打击,这是隆美尔无法接受的。
面对这样的选择,隆美尔最终决定接受自杀的要求。这个决定虽然是在极度不情愿和无奈中做出的,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似乎成为了隆美尔能够为家人留下一线生机的唯一方式。隆美尔的这一决定,是在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他深知,一旦自己被带走进行公开审判,那么等待他的将不仅仅是个人的终结,更是家族名誉的彻底破坏。
蓝津.纳粹之狐——隆美尔的军事生涯:从辉煌到毁灭的征途[J].国际展望,2001(5):83-87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岁 月
丁姓起源
史书曰,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被封为齐国君,称太公吕尚。传位于子丁公吕伋,其子有一支以“丁”为姓。唐人林宝《元和姓篡》说:“丁,姜姓,齐太公生丁公伋,支孙以丁为氏。”据昆明世博园河南园石刻称,丁姓源于商丘、开封。
家庭背景
我叫丁海峰。原名庆喜、庆禧。我于1944年4月20日(农历甲申年3月28日谷雨金牛座)出生。父亲丁智千(1892.2.17—1978.2.11)从八岁起由于祖父母给地主扛活而得以在地主家读私塾,二十三岁进山东莒县仁术医社学徒,二十八岁在莒县仁术堂任中医师。二十九岁闯关东来到抚顺,在千金寨通顺永粮店当雇工,三十九岁又开始行医。1937年迁到新抚顺二町目这里开设千芝堂药铺。1942年参加伪满奉天汉医学讲习会抚顺市支部第一期讲习汉西医学术班,获“修了”证书。听爸爸讲,日伪时期曾给一个当矿工的关里人看过病,他告诉爸爸,“行医不要多挣钱,够吃饭就行了,要好好给穷人医病,将来穷人要坐天下。”后来得知他就是化名张贯一的杨靖宇将军。解放后,
爸爸的药铺被联合到新抚区中医联合医院,后转为抚顺市中医院。1958年爸爸被调到西部医院(现市第二医院)中医科任主任。自第二届直到爸爸一直是抚顺市人民代表。曾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前父亲是享受高级知识分子待遇的,月薪200元,据说当时全市只有五人工资这么高。困难时期父亲的粮食定量全是细粮,每周还可以到宾馆吃一次,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母亲王守箴(1904.11.4-1971.8.14)也是闯关东来到抚顺的,解放后参加过抚顺市各界人士政治夜校学习。还有哥哥丁常喜、丁连喜,常喜大哥与我不是一母所生,一直在原籍居住。
我家祖籍山东安丘石埠王家庄子,该地原属莒县,建国后属诸城,1964年划归安丘。
母亲祖籍山东诸城百尺河王家大村。
在1944年的一个深秋黄昏,德国的一个安静村庄里,一场未曾公开的戏剧正悄然上演。这不是舞台上的表演,而是一出关乎生死、荣誉与背叛的真实故事。主角是一位名声显赫的将军——埃尔温·隆美尔。一生在战场上驰骋,被誉为“沙漠之狐”的他,为何会在家中静静等待着自己生命的终结?这一幕背后隐藏的故事,充满了迷雾和悬念。
1944年7月20日,一次针对纳粹德国领袖的计划失败了。这个日期之后,隆美尔的命运似乎被重新洗牌。作为德国第三帝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将领之一,隆美尔的名字与许多辉煌的战役紧密相连。然而,随着战争的进程逐渐对德国不利,他开始质疑领袖的决策,对战争的胜利抱有深深的怀疑。但这位战场英雄,真的就愿意在风暴中默默无声地消逝吗?
背景简述:一位传奇将领的宿命
在二战的漫长岁月里,埃尔温·隆美尔的名字如同一道不灭的光辉,在北非的战场上照耀着德军的每一次进攻与撤退。他的战术天赋、对士兵的关怀以及对战争的深刻理解,使他在战友和对手中都赢得了极高的尊重。这位被称为“沙漠之狐”的将军,不仅在北非战场上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更在德队和社会中树立了一种光荣与尊严的象征。
然而,隆美尔的军事生涯并不仅仅局限于他在战场上的成就。随着战争的进展,他逐渐意识到的战争政策正将德国引向毁灭。1944年7月20日,一场针对的未遂事件震动了整个纳粹高层,这场未遂的尝试揭示了德国内部对于战争和领导的深度不满。尽管隆美尔并未直接参与此次计划,但他对于阴谋的存在却是知情的。
知情不参与:隆美尔的道德抉择
隆美尔的立场,处于他个人信仰和现实之间的复杂交织。他是贵族后裔,深受骑士道精神的影响,认为军人的荣誉和行为应该高于一切,包括在对抗敌人时也要保持一定的道德标准。在他看来,,尤其是针对国家领导人的,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与他所信仰的军人荣誉原则相违背。
尽管如此,隆美尔同样清楚地看到了的统治所带来的灾难。德国在的带领下,正沿着一条毁灭的道路前进,这不仅仅是对德国人民的背叛,更是对整个欧洲文明的威胁。隆美尔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他的直觉告诉他,继续这样下去,德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在内心深处渴望找到一条既能终结这场灾难性战争,又能保持军人荣誉的出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隆美尔得知有一群德官计划刺杀以期结束战争时,他的内心无疑是极度挣扎的。一方面,他深知这场战争的恶果,希望能找到结束战争的方法;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与他所坚守的军人荣誉原则相悖。这种内心的冲突,使得隆美尔在面对是否参与计划时,采取了一种更加谨慎和复杂的态度。
隆美尔希望能够通过更加正当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例如通过政治谈判或是内部逼宫等方式,来实现的和平过渡。他认为,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无谓的血腥冲突,更能保持德队和国家的尊严。在他看来,军队的首要任务是保卫国家和人民,而不是参与政治。这种信念,让他在计划中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即使他对的领导深感不满。
支持阴谋的原因:出于对德国的忠诚
隆美尔深知,若继续掌控德国的战争策略,不仅会导致更多德国士兵的牺牲,还将使德国民众遭受更大的苦难。在这样的背景下,隆美尔的考虑已经超越了军事领域,他开始思考如何保护德国免受进一步的破坏。
隆美尔在军中的经历让他深知,一位军人的首要职责是保护国家和人民,而不仅仅是服从命令。在面对德国即将到来的失败时,隆美尔试图寻找一条既能结束战争,又能最大限度减少德国损失的道路。他意识到,如果能够结束的统治,可能会为德国争取到一个更加宽容的和平条约,从而保留国家的尊严,避免进一步的破坏和牺牲。
尽管隆美尔对的不满日益增长,但他并没有选择加入那些通过刺杀行动直接对抗的阴谋集团。他的担忧不仅仅是出于对自己及家人安全的考虑,更是因为他认为通过刺杀解决问题并不符合一个军人的荣誉。隆美尔希望通过更为合法的途径来实现对的制衡,例如通过军队高层内部的政治斡旋或是与盟国谈判,以寻求结束战争的可能。
隆美尔支持推翻的决定,并非源于对权力的追求或个人恐惧,而是基于一种对于德国及其人民未来的深切关切。他清楚地看到,继续当前的战争策略将只会导致德国更深的灾难。在他看来,结束的统治,不仅是结束战争的必要步骤,也是防止德国进一步破坏和人民遭受更大苦难的唯一途径。
无路可退:失败的与隆美尔的悲剧结局
1944年7月20日的未遂事件震动了整个纳粹德国,这次失败的不仅揭露了对统治的内部不满,同时也暴露了参与者及知情人士于无情的追捕与清洗之下的脆弱境地。克鲁格元帅的自杀,是这场悲剧中的一幕,也是德人在绝望中做出的极端选择。克鲁格的行为,不仅是对自身命运的一种了结,更是对当前局势无力回天感的深刻体现。
在纳粹德国,军人的誓言不仅是对国家的效忠,更被看作是对领袖个人的忠诚宣誓。这种深植于军队文化中的效忠原则,构成了德队的核心价值之一。因此,当计划被揭露,任何与之相关的人士都将面临严重的叛国罪指控。在这种背景下,克鲁格元帅的自杀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军队中一些人在面对不可避免的灾难时所作出的绝望选择。
克鲁格元帅的离世对隆美尔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作为军中的同僚,他们共同经历了战场的磨难与荣誉。克鲁格的自杀不仅意味着一个勇敢的军人的悲剧性结束,更是对隆美尔个人一个明确的警示。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即便他个人并未直接参与计划,但作为一名知情者,他同样处于危险之中。
隆美尔深知,德人的誓言是一种双刃剑。一方面,这份誓言要求他们绝对忠诚于领袖和国家,另一方面,当国家领袖的行为显然正在导致国家走向灭亡时,这份誓言又变得极为矛盾。隆美尔的困境在于,即便现在他知道会带着德国走向灭亡,但只要隆美尔还为他效忠一天,就不能杀死他,这是德人誓言所带来的约束。
克鲁格元帅的自杀,对隆美尔来说,是一个冷酷的提醒,表明纳粹不会容忍任何形式的背叛或不忠。这种极权统治下的恐惧文化,迫使即便是最勇敢的军人也必须在忠诚与生存之间做出选择。隆美尔清楚地意识到,他自己的生命也处于危险之中。尽管他对的政策深感反感,但在忠诚与反抗之间的道德困境,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
难以抗拒的命运:隆美尔的选择与牺牲
1944年10月14日,成为了埃尔温·隆美尔生命历程中的一个决定性日子。在这一天,派遣的将军们带着一个残酷的选择来到了隆美尔的家门前:要么选择自杀,要么面对公开审判及其带来的一切不可预知的后果。对于隆美尔而言,这个选择不仅关乎个人的生死存亡,更关乎他作为军人、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荣誉与责任。
隆美尔作为德国在二战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将军之一,其军事才能和领导力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他逐渐对的领导及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尽管隆美尔并未直接参与到针对的计划中,但他对于阴谋的知情使他被卷入了这场政治风暴。
在那个秋天的午后,隆美尔面对的不仅是自己的命运抉择,还有对家人未来的深切考虑。的特使明确表示,如果隆美尔选择自杀,政府将保证他的名誉不受污损,他的家人也将免于受到迫害。在纳粹德国,被公开审判意味着不仅个人名誉将被彻底摧毁,其家人也将遭受连带的打击,这是隆美尔无法接受的。
面对这样的选择,隆美尔最终决定接受自杀的要求。这个决定虽然是在极度不情愿和无奈中做出的,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似乎成为了隆美尔能够为家人留下一线生机的唯一方式。隆美尔的这一决定,是在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他深知,一旦自己被带走进行公开审判,那么等待他的将不仅仅是个人的终结,更是家族名誉的彻底破坏。
蓝津.纳粹之狐——隆美尔的军事生涯:从辉煌到毁灭的征途[J].国际展望,2001(5):83-87
1944年7月20日的12:37,将含有炸弹的公文包放置在会议桌下后,施陶芬贝格赶紧趁着还有5分钟的爆炸时间离开了会场。而他离开的借口就是费吉贝尔来电话找他。
但就在他离开之后,原本站在他身旁的勃兰特一个无意间的动作而改变了历史。他为了想更清楚的观看地图,于是俯身上桌突然发现脚边的公文包非常的碍事。于是他随即将他捡起放到了拥有结实材质的会议桌底座旁。
这样一来在与炸弹之间就被这块12公分厚的橡木隔板给隔开了。波兰特的这一举动无意间救了一命,但却把自己的命给搭上了。更有意思的是,这个伯兰特上校居然也是施陶芬贝格反对阵营中的一员,而他的一个举动却破坏了整个大局。
此时豪辛格的汇报已来到了尾声,凯特尔急忙沿着桌子往施陶芬贝格上校原先站的地方望去,因为他想要暗示他做好下一个汇报的准备。而这时他才发现施陶芬贝格已经不见了,在这么重要的时刻掉链子令凯特尔十分生气。但随后他又想起来。
施陶芬贝格在会议开始前对电话接线员说过的话,心想他肯定是去接费吉贝尔的电话去了。于是他就趁着大家没有注意悄悄地离开了房间,打算去把接电话的施陶芬贝格给赶紧找回来。但当他来到电话机旁却并未看见施陶芬贝格的身影。于是他上前询问接线员有没有见到施陶芬贝格。
接线员表示看见他刚才匆匆忙忙的走出去了。眼看做报告的时间就快到了,凯特尔也没有时间多想,只能自己回到会议室准备即将要演讲的内容。此时的豪辛格也正在结束他的汇报。当他说到俄国人正以强大兵力在杜纳河西面向北推进,他们的先锋部队已到达杜纳堡西南。如果我们在贝帕斯湖周围的集团军再不立即撤退,一场灾祸话音未落。刚说到灾祸两个字便听见轰的一声巨响,炸弹爆炸了。
此时的时间正好是中午12:42。巨响过后24名参会者中有4名被当场炸死,3人重伤。但此次刺杀的目标却奇迹般的逃过了一劫,仅烧伤了大腿。烧焦了头发以及震坏了耳膜。
巨响之后,当站在100码以外的施陶芬贝格,亲眼目睹了从会议室冒出的浓烟和巨大的火舌后,毫不怀疑在屋内开会的人,还有没被炸死或重伤的。
随着警报响起,施陶芬贝格带着他的副官,匆忙地钻进了一直等候他的汽车,并趁乱顺利地通过了四道由党卫军把守的检察哨所。在前往飞机场的路上,车辆并未被盖世太保所阻拦,于是他很顺利的搭乘飞机飞回了柏林。
可正当他开心的抵达了柏林,与其他严阵以待的军官,启动女武神计划企图争辩夺权时,却发现,军中依然没有传来的死讯。当军官们在焦急的等待了几个小时后,传来的居然是完好无损的消息。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般,打在了每个准备发起的军官头上,尤其是此次刺杀行动的执行者。施陶芬贝格更是惊得目瞪口呆,大呼不可能。
而策划的德国陆军元帅克菜斯特,则赶忙来到了施陶芬贝格的面前,说道我们现在遇到了一个烦,你要赶紧想想办法。可施逃芬贝格则还在坚持着,已死。因为是他亲眼看见了爆炸,以现场的火势来看即使没被当场炸死也不可能全身而退。
而那则没死的消息肯定是高层故意放出的烟雾弹来迷惑大众的视线。可是当克莱斯特将顺利的与墨索里尼会面的消息告诉了他后,史逃芬贝格傻眼了。此时已瘫坐在椅子上的他心里清楚这次多人精心策划的女武神刺杀行动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缓过神来的他只好让那些身份已暴露的官员们立即先行撤离,而自己也将随即找个地方隐藏起来。
克莱斯特说的没错,虽然在刺杀行动中受了伤,但却无伤大雅,仍然按照原定的计划接见了墨索里尼。不仅如此,他还得意的向这位好基友展示了一下受伤的右臂,并轻蔑的说道:我们这有几个该死的叛徒,居然想要谋杀我,可是我命硬,因为我是上帝派来为德国人民服务的。那几个跳梁小丑又岂能伤我分毫?
就在墨索里尼向送去关心与问候的同时,党卫军的老大希姆菜已经带着他的盖世太保们行动起来了,这也预示着。一场血腥的抓捕行动即将开始。
时间来到了晚间6点整。通过了国家电台向德国民众发表了对于此次刺杀事件的讲话,并表示国内有着一群野心勃勃,毫无理智的军官们企图通过利用卑劣的手段来刺杀我,并想在国内发起,可上帝则保佑了我,让我继续为德国人民服务。而现在是该到了收拾那些叛徒的时刻了。
随着的讲话,盖世太保的报复开始了,据说他们此后一共拘捕了约7000名涉案男女,并当场处决了约5000人,而其中大部分人并没有参与的行动。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被处决的人中,除了极少部分人是被枪决外,其余大部分人则都被盖世太保投入了集中营,以残忍的酷刑折磨致死。
而待在柏林班德勒大街,陆军总部的那些密谋分子,在得知刺杀行动失败后,则什么也没敢做,而他们策划的那则女武神行动计划,仍锁在保险柜里,白白丧失了很多无可挽回的时间。
当来自11个机构的400名国家秘密警察以及刑事警察,组成一个叫做720事件特别委员会后,便开始无情地清洗着国内的各军。参谋部据悉,这次大清洗约七千人被捕,四千九百八十人被判处死刑。
而我们的主角施陶芬贝格上校则在七月二十一日晚也被抓捕。与他同时被捕的还有奥尔布里希特上将以及陆军元帅克莱斯特的父亲抓捕他们,正是那位思想左右摇摆不定的弗雷特里西弗洛姆上将。就在这天午夜,施陶芬贝格上校与其余四名同伴被处以死刑,立即执行。
在临刑之前施陶芬贝格还在不断的为同伴开脱,但显然一切都已是徒劳。随后在施陶芬贝格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高呼着我们神圣的德意志帝国万岁!
随着枪声响起,年仅三十六岁的师陶芬贝格结束了他复杂的一生。盖世太保将他的尸体埋在了刑场附近,但却被之后赶来的希姆菜派人又挖了出来,并将其焚毁。随后将他的骨灰抛洒进了污水之中,做到了真正的挫骨扬灰。
随着这次的国内大清洗还有一个高级将领也随即遭了殃,他就是被誉为帝国三英中的隆美尔。
谢观看,谢谢。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