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生肖

1月日历2024日历表(1月日历)

发布时间:2024-05-13 18:13:19作者:饕餮少女来源:用户分享

1月日历2024日历表(1月日历)

本文目录一览:

1月民俗日历 寒冬腊月至除夕团年时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当听到这首诗句开始频繁出现,不用多说,农历新年的脚步已经不远了。盼望了一年,属于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已经近在眼前。

旧时成都有一句谚语,叫作“红萝卜抿抿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其实,对于老成都人来说,进入农历十二月,也就是腊月,“过年”的时钟就已经敲响了。春节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老百姓们都在充满浓郁年味跟热闹欢乐的气氛中度过。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到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再到腊月二十四“打扬尘”……“当年的成都人,要用一个多月时间把大年过完,春节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民俗专家刘孝昌的描述中,那喜悦热闹的年味,似乎穿越了时空回荡在眼前。

莫怪严凝切

春冬正月交

小寒 1月5日(农历腊月初三)

小寒,二十四节气中倒数第二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节气的到来,也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到了。据刘孝昌描述,就成都而言,大部分时候小寒时节的气温,其实要低于大寒时节。“故有‘小寒胜大寒’之说。但成都的小寒时节冷不冷,并不靠节气,重要的是看冷空气的声势大不大。”

在这一时节,行走在成都的街头巷尾,忽而闻到一抹暗香,不要怀疑,这正是在寒冬中傲然开放、芳香馥郁的腊梅香。“小寒时节,成都可谓是香城。”每当此时,花农从东郊高店子,西郊花照壁、百花潭,北郊的凤凰山等地,提着花篮、推着花车,沿街叫卖腊梅花……

“千百年来,成都人都喜爱梅花。”刘孝昌说,南宋时期,诗人陆游寓居成都,曾写下一首《梅花绝句》,诗中写到“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可见当时,成都人对梅花的喜爱。

腊月风和意已春

时因散策过吾邻

腊八节1月10日(农历腊月初八)

说到腊八节,首先想到的,自然是那一碗温热美味的腊八粥。而在刘孝昌的描述中,旧时成都人的“过年”,正是从腊八节,也就是农历腊月初八开始的。“旧时在腊八节这天,成都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祭祀祖先,合家团聚。一家老小每人吃碗腊八粥,并馈赠亲朋好友,以这种形式举家欢庆。”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早在宋代,就出现了关于腊八粥的文字记载。南宋吴自牧《梦梁录》有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所以说,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千年了。

刘孝昌说,腊八粥用料讲究,煮腊八粥的食材多选用大米、糯米、薏米、小米等谷物类,以及红豆、黄豆、饭豆、绿豆、芸豆等豆类,或用红枣、花生、苡仁、莲子、板栗、核桃仁、桂圆、白果、杏仁等干果煮熬成一锅粥。“这锅粥用的食材非常丰富,具体怎么煮,主要看这家人的家境情况,根据收入的多少而定。”

旧雪未及消

新雪又拥户

大寒1月20日(农历腊月十八)

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小寒大寒,冷成一团”。可见在大寒时节,天气已经寒冷到了极点。因为大寒节气,一般来说正处于“三九”之内。

古代没有精准的天气预报,人们发明出一种民间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叫作“数九”。根据民间算法,数九是从二十四节气“冬至”逢壬日开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般来说,“三九”时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因此有“三九四九,冻死猪狗”的说法。当数到九个“九天”,便是春暖之时。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便是立春,人们将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因为年节恰在立春前后,所以大寒一到,年味渐浓。于是,大寒节气的习俗,也大多跟农历新年相关。人们“扫尘”“糊窗”,除旧布新,打扫好卫生等待新年的到来。同时,还要“赶集”,购买腊祭用品,置办年货。

除夜春雷隐地起

小年岁雪纷未已

小年1月25\"26日(农历腊月廿三\"廿四)

小年一到,人们就开始忙着扫尘、祭灶了。一直以来,小年被视为“忙年”的开始。由于南北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一般在农历腊月廿三或者廿四。“腊月二十三祭灶,成都人喊的过小年,这一天晚上要把灶神老爷送上天。成都人家家户户都要祭灶,也就是祭祀灶神。”刘孝昌如是说。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宋代范成大所作的《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民间传说,过去每家每户的灶神,是玉皇派到人间来保护和临察这家人所行善恶的神仙。看这一家人在这一年里做多少善事又做多少恶事,灶神爷都要一一记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灶神就要上天去,给玉皇禀奏,以降祸福。”刘孝昌说,因此在这天特别要谨言慎行,不要口出秽言,以免招不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1月31日(农历腊月廿九)

除夕一到,意味着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夕又称为大年三十。但今年的除夕,并不是在大年三十。早在十余日前,话题#2022年春节没有年三十#就登上了热搜。据天文专家介绍,这主要与“朔望月”有关,月亮圆缺变化一周称为一个朔望月,一个周期平均为29.5天。恰逢2022年腊月是小月,便没有了年三十。

除夕之夜,对于中国家庭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团年饭了。对于老成都人来说,自然也不例外。“其实,团年从腊月开始,成都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就连没有钱的人也要想方设法割几斤新鲜肉,做点腊肉在灶头上挂起。有个别人家很能干,自己做糕点、蒸年糕,还要做糖果。”刘孝昌描述到。

“一餐年饭送残年,辣味鲜肴杂几筵。欢喜连天堂屋内,一家大小和团圆。”成都有一首竹枝词所描写的,正是旧时成都人团年的真实写照。当然,在团年饭之外,除夕之夜还有许多传统习俗:祭祖、贴春联、贴窗花、挂年画、守岁、发压岁钱……家人们围坐一桌,看着小孩子欢天喜地接过红包,桌上的年夜饭香气扑鼻,满目都是春联和窗花的红色。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年的辛勤劳动,应该就是为了这一刻的团圆和温暖吧。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来源: 华西都市报

1月民俗日历 寒冬腊月至除夕团年时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当听到这首诗句开始频繁出现,不用多说,农历新年的脚步已经不远了。盼望了一年,属于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已经近在眼前。

旧时成都有一句谚语,叫作“红萝卜抿抿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其实,对于老成都人来说,进入农历十二月,也就是腊月,“过年”的时钟就已经敲响了。春节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老百姓们都在充满浓郁年味跟热闹欢乐的气氛中度过。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到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再到腊月二十四“打扬尘”……“当年的成都人,要用一个多月时间把大年过完,春节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民俗专家刘孝昌的描述中,那喜悦热闹的年味,似乎穿越了时空回荡在眼前。

莫怪严凝切

春冬正月交

小寒 1月5日(农历腊月初三)

小寒,二十四节气中倒数第二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节气的到来,也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到了。据刘孝昌描述,就成都而言,大部分时候小寒时节的气温,其实要低于大寒时节。“故有‘小寒胜大寒’之说。但成都的小寒时节冷不冷,并不靠节气,重要的是看冷空气的声势大不大。”

在这一时节,行走在成都的街头巷尾,忽而闻到一抹暗香,不要怀疑,这正是在寒冬中傲然开放、芳香馥郁的腊梅香。“小寒时节,成都可谓是香城。”每当此时,花农从东郊高店子,西郊花照壁、百花潭,北郊的凤凰山等地,提着花篮、推着花车,沿街叫卖腊梅花……

“千百年来,成都人都喜爱梅花。”刘孝昌说,南宋时期,诗人陆游寓居成都,曾写下一首《梅花绝句》,诗中写到“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可见当时,成都人对梅花的喜爱。

腊月风和意已春

时因散策过吾邻

腊八节1月10日(农历腊月初八)

说到腊八节,首先想到的,自然是那一碗温热美味的腊八粥。而在刘孝昌的描述中,旧时成都人的“过年”,正是从腊八节,也就是农历腊月初八开始的。“旧时在腊八节这天,成都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祭祀祖先,合家团聚。一家老小每人吃碗腊八粥,并馈赠亲朋好友,以这种形式举家欢庆。”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早在宋代,就出现了关于腊八粥的文字记载。南宋吴自牧《梦梁录》有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所以说,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千年了。

刘孝昌说,腊八粥用料讲究,煮腊八粥的食材多选用大米、糯米、薏米、小米等谷物类,以及红豆、黄豆、饭豆、绿豆、芸豆等豆类,或用红枣、花生、苡仁、莲子、板栗、核桃仁、桂圆、白果、杏仁等干果煮熬成一锅粥。“这锅粥用的食材非常丰富,具体怎么煮,主要看这家人的家境情况,根据收入的多少而定。”

旧雪未及消

新雪又拥户

大寒1月20日(农历腊月十八)

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小寒大寒,冷成一团”。可见在大寒时节,天气已经寒冷到了极点。因为大寒节气,一般来说正处于“三九”之内。

古代没有精准的天气预报,人们发明出一种民间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叫作“数九”。根据民间算法,数九是从二十四节气“冬至”逢壬日开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般来说,“三九”时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因此有“三九四九,冻死猪狗”的说法。当数到九个“九天”,便是春暖之时。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便是立春,人们将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因为年节恰在立春前后,所以大寒一到,年味渐浓。于是,大寒节气的习俗,也大多跟农历新年相关。人们“扫尘”“糊窗”,除旧布新,打扫好卫生等待新年的到来。同时,还要“赶集”,购买腊祭用品,置办年货。

除夜春雷隐地起

小年岁雪纷未已

小年1月25\"26日(农历腊月廿三\"廿四)

小年一到,人们就开始忙着扫尘、祭灶了。一直以来,小年被视为“忙年”的开始。由于南北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一般在农历腊月廿三或者廿四。“腊月二十三祭灶,成都人喊的过小年,这一天晚上要把灶神老爷送上天。成都人家家户户都要祭灶,也就是祭祀灶神。”刘孝昌如是说。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宋代范成大所作的《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民间传说,过去每家每户的灶神,是玉皇派到人间来保护和临察这家人所行善恶的神仙。看这一家人在这一年里做多少善事又做多少恶事,灶神爷都要一一记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灶神就要上天去,给玉皇禀奏,以降祸福。”刘孝昌说,因此在这天特别要谨言慎行,不要口出秽言,以免招不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1月31日(农历腊月廿九)

除夕一到,意味着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夕又称为大年三十。但今年的除夕,并不是在大年三十。早在十余日前,话题#2022年春节没有年三十#就登上了热搜。据天文专家介绍,这主要与“朔望月”有关,月亮圆缺变化一周称为一个朔望月,一个周期平均为29.5天。恰逢2022年腊月是小月,便没有了年三十。

除夕之夜,对于中国家庭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团年饭了。对于老成都人来说,自然也不例外。“其实,团年从腊月开始,成都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就连没有钱的人也要想方设法割几斤新鲜肉,做点腊肉在灶头上挂起。有个别人家很能干,自己做糕点、蒸年糕,还要做糖果。”刘孝昌描述到。

“一餐年饭送残年,辣味鲜肴杂几筵。欢喜连天堂屋内,一家大小和团圆。”成都有一首竹枝词所描写的,正是旧时成都人团年的真实写照。当然,在团年饭之外,除夕之夜还有许多传统习俗:祭祖、贴春联、贴窗花、挂年画、守岁、发压岁钱……家人们围坐一桌,看着小孩子欢天喜地接过红包,桌上的年夜饭香气扑鼻,满目都是春联和窗花的红色。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年的辛勤劳动,应该就是为了这一刻的团圆和温暖吧。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来源: 华西都市报

“1月日历”手机壁纸套图

党史日历 | 1月1日

1923年1月1日,广东海丰县农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县农会,内设教育、卫生、财政、农业、仲裁等部。彭湃任会长,会员约10万人,占海丰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在海丰农动的影响下,陆丰、惠阳等县的农动相继发展起来。

1924年1月1日,中央和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在上海举行联席会议,讨论改组问题。鲍罗廷在会上作报告;陈独秀报告自党的三大以来国共合作进展情况。会议通过以下决议:(1)中央和青年团中央联席会议在听取鲍罗廷同志和陈独秀同志关于改组工作的报告后,认为工作进行得正确;(2)员在加入以后应该反对老人对国民革命运动的错误理解;(3)员不应该在各种委员会中谋求职位;(4)关于宣言问题,全体员代表应当捍卫它的所有条款。在组织问题上,不应用章程来束缚代表。在各省,必须选举左派作为出席代表大会的代表。

1948年1月1日,由各派别联合组成的中国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并发表宣言,明确提出要“推翻”。1月5日至19日,中国同盟中央常委沈钧儒、章伯钧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调整和充实民盟领导机构,恢复活动,并发表宣言,主张采取革命方法,反对政府和美国的对华政策。中央发言人对民革的成立和民盟恢复活动表示欢迎,指出:这“表示反对美国帝国主义与统治集团的民族运动的统一战线,是何等广阔”。

1952年1月1日,在元旦团拜会上号召:“我国全体人民和一切工作人员一致起来,大张旗鼓地,雷厉风行地,开展一个大规模的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将这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毒洗干净!”4日,中央发出《关于立即限期发动群众开展“三反”斗争的指示》,要求各单位立即按限期发动群众开展斗争。

1953年1月1日,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指出: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我国领导人已经表示决心,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我们建议双方首先结束军事对峙状态;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进行经济交流。当天下午,全国政协就此举行座谈会。在会上发表《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上具体日程》的讲话。同日,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宣布从即日起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至此,从1958年开始的对上述地区的炮击结束。

(二)1979年1月1日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82年1月1日,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82年中央1号文件)。《纪要》指出:目前,全国农村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各级党的领导应向干部和群众说明,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

1984年1月1日,中央发出《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简称1984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提高生产水平,疏通流通渠道,发展商品生产,延长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6日至26日,农牧渔业部召开全国农业工作会议,讨论贯彻落实《通知》精神,表示要用大胆探索、勇于改革的精神,巩固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把主要精力转到抓好商品生产上来,使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1985年1月1日,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简称1985年中央1号文件)。文件指出:打破集体经济中的“大锅饭”以后,农村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一步把农村经济搞活。以这个文件为标志,我国的农村开始了以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调整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改革。

1986年1月1日,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简称1986年中央1号文件)。文件指出:我国农村已开始走上有计划发展商品经济的轨道。农业和农村工业必须协调发展,把“无工不富”和“无农不稳”有机地结合起来。1986年农村工作总的要求是:落实政策,深入改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组织产前产后服务,推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取消农业税。

2012年1月1日,从今日起,为2011年12月31日前已经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退休人员再次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按照2011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确定调整水平。至此,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实现“八连增”。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