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吃汤圆是什么节日几月份(吃汤圆是什么节日)

发布时间:2024-05-12 00:26:00作者:无药可救来源:用户分享

吃汤圆是什么节日几月份(吃汤圆是什么节日)

本文目录一览:

元宵怎样吃更健康?(吃出健康来)

本报北京2月22日电 (记者王美华)元宵佳节即将来临,吃元宵是重要的节日习俗之一。俗话说“北滚元宵,南包汤圆”,北方人爱吃元宵,南方人爱吃汤圆,两者都寓意团圆、幸福、美满。然而,元宵和汤圆个头虽小,所含的能量却不低,到底怎么吃才更健康?

“汤圆和元宵是以糯米和糖为主的食品,它们体积小、热量高,因此,不宜把元宵、汤圆当作主食大量食用,应以‘品’为主,尝尝即可。”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系教授范志红介绍,糯米本身不易消化,再加上高糖、高油的馅料,容易引起胃酸分泌过多,因此胃酸过多和胃动力不足的人不宜多吃元宵或汤圆。

“需要注意的是,元宵和汤圆的升糖指数特别高。”范志红介绍,无论是白糯米、黑糯米、黏小米、大黄米,都属于高升糖指数食物,其升糖指数比白糖还高,堪比葡萄糖。特别是糯米+糖+脂肪组合而成的元宵或汤圆,更应控制其摄入量。食用元宵或汤圆前,可先吃些蔬菜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

市场上有很多无糖元宵或汤圆宣称不含糖、糖尿病人可以放心吃。对此,范志红表示,所谓的无糖食品通常指的只是没有蔗糖,但其中的碳水化合物、油脂的含量并没有减少,因此,无糖不意味着低热量,也不意味着血糖反应低,糖尿病患者、有胆囊疾病或慢性胰腺炎的人群、肥胖或高血脂人群都不宜多吃元宵或汤圆。此外,刚煮熟的元宵或汤圆温度很高,不注意的话很容易发生烫伤,切记缓慢、小口,细嚼慢咽,以免给胃增加负担。

对于一般人群来说,一次吃几个元宵或汤圆比较适合?“元宵、汤圆有大有小,馅料也各不相同,一次吃多少不能一概而论。”范志红表示,常规大小的元宵或汤圆,建议一般人群一次食用不超过3个,并相应地减少主食的摄入。

“今年有很多主打杂粮的汤圆,例如加入高粱米、大黄米、燕麦或红小豆等。全谷杂粮营养价值较高,但关键在含量。买杂粮汤圆时,要细看食物成分表中的杂粮含量。有的产品杂粮含量只有1%、2%,有的更低,这样的含量很难起到实际的营养改善效果。”范志红表示,有的汤圆大黄米含量超过一半,营养价值会有效提升,但大黄米属于糯性食物,与糯米类似,血糖反应也比较高。因此,高血糖、高血脂人士及胆囊疾病患者仍然需要限量食用。

范志红表示,元宵和汤圆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想控制体重、血糖和血脂的人群来说,节日里可以适当少量食用,只要有节制、不贪吃、吃得合理,就能在健康的基础上为幸福生活添彩。

吃汤圆玩花灯 “宵费”活力满满

本报记者 王舒嫄 连润

“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吃元宵或汤圆、赏花灯、猜字谜、看表演是各地群众欢度传统节日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元宵节来临,各地消费市场延续了春节假期期间的火爆态势。各类春节庆祝活动渐近尾声,但消费市场春的氛围越来越浓。

食:汤圆人气高

“最近汤圆销售一直非常火爆,最受欢迎的是‘柿柿如意’黑芝麻汤圆,一周之内卖出了300多袋。”在北京市西城区一家京客隆超市里,售货员边整理货品边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三个立式冰柜被思念、北京稻香村、三全等各类品牌汤圆占据,排放整齐,待人挑选。

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作为元宵节最具特色的食物,汤圆迎来消费旺季。

思念食品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在产品品类上推出新品“柿柿如意”黑芝麻汤圆,一上市便爆火,甚至提升了行业的动销活力。可以看出,市场对速冻汤圆“好吃健康”和“颜值冲击”有双重要求。

除了传统食品品牌,今年有更多品牌“跨界”推出汤圆新品。好利来推出芋泥、玫瑰、巧克力、椰子等七种口味汤圆,大受消费者欢迎;湾仔码头和哈根达斯联合推出好运接龙汤圆冰激凌礼盒,冰激凌与汤圆的结合,引来不少关注……

在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好利来门店,短短10分钟内,就有三名顾客前来购买汤圆等商品。有位顾客咨询是否有巧克力口味的汤圆,店员告知这位顾客“已售罄”。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元宵节消费观察》显示,近期元宵、汤圆在京东上的搜索量比去年农历同期分别增长171%、149%。无糖汤圆、大黄米汤圆、榴莲汤圆、巧克力汤圆等成为较受关注的产品,抹茶汤圆成为热度提升幅度最大的产品,搜索量同比增长了253%。

专家表示,今年汤圆市场依旧以品牌为主,头部品牌用全渠道覆盖消费者。汤圆开始从口味创新向形态创新转变。

玩:灯笼最红火

“支付宝到账58元……”2月23日,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内,周老板刚刚卖出去两个“龙灯”。他的小店内挂满了各种样式的灯笼和春节用品,“红红火火”,一片喜庆的景象。“这款龙灯29元,卖得特别好,最近每天能卖出十几二十个。为了过元宵节,很多家长都带着孩子来买灯笼,既好看又能全家一起做手工。”周老板告诉记者。

《元宵节消费观察》显示,随着元宵节临近,关联搜索热度高涨,其中“元宵节”在京东上的搜索量比去年农历同期增长了101%,灯笼搜索量增幅达114%。有不少消费者选择购买手工制作款式的灯笼,其中“DIY灯笼”“花灯手工材料”等关键词的搜索量增长均超过10倍。

业内人士表示,灯笼在中国文化中有寓意吉祥的象征,代表着希望、美好和团聚,不少消费者会选择在元宵节以灯笼作为家居装饰,提升节日的氛围感。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现有与灯笼相关的企业7900余家,2024年1月新增注册企业近40家,同比增加105.3%。

热:消费活力足

元宵节一过,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就算结束了。虽然春节过去了,但是,消费热度仍有望持续。

2月22日晚,商务部联动京津冀三地,举办“2024年全国消费促进月”启动仪式。记者获悉,“2024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是春节后启动的首场全国性重点活动,将聚焦“国货潮品”主题,推出喜闹元宵、春分小食、绿色消费、智能家居、春游踏青等消费场景,举办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

活动主办方表示,“2024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旨在丰富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商旅文体健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延续春节旺季消费热潮,助推消费市场实现“开门红”。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22日表示,在新春消费旺季和各项政策措施带动下,预计一季度消费市场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元宵节为何赏灯?吃汤圆有啥讲究?

中新网北京2月24日电(记者 上官云)元宵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元夕、灯节等。

一元复始,大地春回。随着岁月流逝,元宵节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人们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扭秧歌……共同欢庆佳节。

元宵节的特别之处在哪里?有什么节日美食?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对中新网记者表示,汤圆和元宵外形相似,区别主要在制作方法、馅料等方面。元宵节吃一碗汤圆,表达了人们希望全家团圆、幸福和睦的美好愿望。

为啥说正月十五“闹元宵”?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很形象地表达了元宵节的狂欢性质。

元宵节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彩的习俗,舞龙舞狮、闹社火等活动精彩纷呈,它们打破了传统的生活秩序和日常规范,具有重要的狂欢性质。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从各种热闹的习俗来看,元宵节的狂欢是一种集体性的活动,体现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把欢乐的氛围扩大到公共空间。

节日主题有哪些?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团聚在一起,品尝象征团圆的汤圆,因此,“团圆”是元宵节的第一个节日主题。

除了舞龙灯、猜灯谜等之外,元宵节亦有迎紫姑等信仰习俗,古人通过这种方式,祈求平安顺利。很多元宵节的活动都十分热闹喜庆,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此外,在“花市灯如昼”的元宵节,“人约黄昏后”,青年男女得以结识,这体现出的是浪漫的爱情主题。

为何要赏灯?

东汉时期,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已经比较流行。唐代,元宵节期间处处张挂彩灯,还有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官府打破宵禁,人们彻夜狂欢。

到了宋代,《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元宵灯会的盛景,而人们从严苛的礼教秩序中暂时脱离,恣意玩乐,青年男女“人约黄昏后”,使得灯会也充满了诗情和浪漫色彩。

明朝时,元宵节京城百官放假十日,东华门外的灯市热闹非凡;此外,张岱的《陶庵梦忆》中也记述了元宵节时杭州龙山放灯的情景。

总体说来,彼时元宵赏灯的习俗,打破了时间、空间、伦理、等级等方面的一些限制,对日常生活起着调剂、补偿等作用。

元宵何时成为节日美食?

程鹏表示,依据史料记载,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等。

宋代周密《武林旧事》提到:“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十般糖之类。”此外,《平园续稿》、《岁时广记》等史料中,也都有相关的记载。

早期,元宵主要用来祭祀。在宋代,逐渐成为普遍性的节日美食,而且做法也比较多元,如据郑望之的《膳夫录》记载:“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据说“油锤”即为炸元宵。

如何制作元宵?

从制作方法上看,元宵一般是将馅料和好后切成小方块,蘸上水,在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使其自然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

在馅料方面,制作元宵时,选用的馅料大多是芝麻、花生等等。

清朝符曾的《上元竹枝词》写道:“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描述的就是元宵的做法。

汤圆和元宵有哪些不同?

汤圆和元宵外形相似,区别主要在制作方法、馅料等方面。

相较于“滚元宵”,汤圆一般将糯米面和好,像包饺子一样将馅包进去。在口味上,汤圆的馅料几乎没有太多要求,可以是芝麻、水果等甜食,也可以是蔬菜、肉类等。

无论是元宵还是汤圆,其外形都与圆月相似,象征着团圆美满。因此,这类节日美食代表了人们希望全家团圆、幸福和睦的愿望。(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