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一十九位,在长江流域地区比较有影响。当今倪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2%,总人口大约在163万。
倪的名义《说文》是一部专门解释字的源和义的古代权威之书。它解释“倪,俾也。从人,儿声”。在甲骨文中,儿字象一个身小头大,囟门尚未闭合的婴儿形。倪字的本义是弱小。倪字引申有边际之意义。
倪作为姓氏,其实来源于郳,郳是春秋时国名,是邾国的附庸,也称小邾,是邾国周边的小邑,非常弱小。邾人以蜘蛛为氏族图腾,那么郳人即小邾人也是以蜘蛛为氏族图腾了。
倪姓起源倪姓的起源与演变:
一、出自曹姓
相传黄帝之孙为高阳氏颛顼帝,其后裔吴回为尧舜时代的祝融氏,祝融氏之子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即六个大氏族,其中一支以枣为氏族图腾的称为曹部落,曹姓。曹姓的一支以蜘蛛为氏族图腾,称为邾氏族,活动在河南淮阳地区。西周初,周武王封曹姓后裔邾武公于邾,并向东移到今山东邹县东南,是为邾国,属于鲁国的附庸国。春秋初期,邾武公封其次子肥于郳,郳在今山东滕县东的一小城,为邾国的附庸,也称小邾。公元前473年楚国灭了邾和小邾,遂有邾氏、郳氏。为了避仇人的迫害,郳改姓倪。曹姓倪氏的历史也有1400多年。
外族基因融入
倪姓氏族中几乎没有发生过其他民族血液大批融入的事件。倪姓基因融入到其他民族中时有发生,这主要发生在明清时期,重要的是融入到东北的满洲八旗中,以及西南的土家族、苗族之中。
倪姓分布当代倪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两省,大约占倪姓总人口的31.8%。其次分布于安徽、四川、上海、山东,这四省市大约又占倪姓人口的26.7%。江苏居住了倪姓总人口的19.3%,为倪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国已形成东起江浙,沿长江达四川的倪姓人口聚集区。
倪姓血型倪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3.2%,A型占29.1%,B型占28.7%,AB型占9%。
倪姓名人倪宽
倪宽(?—公元前103年)西汉官员,字仲文。因精通经学和历法,且善文辞。为汉武帝所赏识,擢升左内史,历仕廷尉、掾举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御史大夫。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倪宽升任御史大夫,随武帝东封泰山。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倪宽奉诏与司马迁、公孙卿、壶遂等修改历法,经过精心推算制订出新历法--《太初历》,比秦朝的《颛顼历》有很大进步。广饶城西2.5公里处有倪宽墓。
倪瓒
倪瓒(1301年—1374年),初名倪珽,字泰宇,别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江苏无锡人。元末明初画家、诗人,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倪瓒家中富有,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年,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倪瓒擅画山水和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书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洪武七年,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著有《清閟阁集》。
倪元璐
倪元璐(1593年—1644年),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明末官员、书法家。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官至户、礼两部尚书,书、画俱工。倪元璐书法灵秀神妙,行草尤极超逸,最得王右军、颜鲁公和苏东坡三人翰墨之助,用笔锋棱四露中见苍浑,并时杂有渴笔与浓墨相映成趣,结字奇侧多变,书风奇伟,后人对他有“笔奇、字奇、格奇”之“三奇”,“势足、意足、韵足”之“三足”的称誉。他突破了明末柔媚的书风,创造了具有强烈个性的书法,与黄道周、王铎鼎足而立,并称“明末书坛三株树”,又与王铎、傅山、黄道周、张瑞图并称“晚明五大家”,成为明末书风的代表。
倪姓传统文化郡望和堂号:倪姓的郡望为千乘。倪姓以清閟为其堂号。“清閟”堂号典出元朝的倪瓒,倪瓒是一位有名气的画家,在其家中有一画室叫“清閟阁”,内藏书法和名画甚多。其后人就以“清閟”为堂号。
倪姓的重要楹联有四副:
衣冠全节;饘粥阴功。
宋朝遗逸;汉吏循良。
汉代仁良;唐廷直亮。
系衍邾封;世承鲁绪。
家训格言:倪氏的家训当推清朝的倪元坦的《家规》。倪元坦是道光年间上海松江人。家规中主要论述了家庭关系和处世谋事。他认为处世不可怀有慢心、诈心、妒心、疑心,此皆易结怨于人,贻祸于己。要以道处世,常存忠信笃敬之心。居家要善于忍,出一言发一念,必要有益于人。时时慎独,时时反照。遇事不可自专自用,干事勿避劳苦。若有余力,还要周助贫困及孤寡之人。他特别提到,的害人胜过水火盗贼,能坏心术、丧品行、伤生命、玷祖宗、失家教、荡家产、生事变、离骨肉、犯国法、遭天遣。
倪 读音 ní部首 亻 笔画数 10 五笔 WVQN参考:齯 睨 倪 (ní-名词)(形声。从人,“兒”(ní)声。本义:小孩)⑴ 同本义 [child]
反其旄倪。——《孟子·梁惠王下》垂髫之倪。——《旧唐书·玄宗本纪》倪子(方言。儿子);倪倪(幼弱) ⑵ 涯际;边际 [limit] 绝境胜无倪,归途兴不尽。——钱起《自终南山晚归》端倪(事情的眉目;头绪);倪露(露出端倪) ⑶ 端;头绪[end;main threads of a complicated affair]
不知端倪。——《庄子·大宗师》 乾端坤倪,轩豁呈露。——韩愈《南海神庙碑》通“齯”。老人齿落复生的齿 [footh that grows in old age]
皆黄耄倪齿也。——《列女传·鲁季敬姜》 ⑷ (动词)通“睨”。斜视 [look askance] 龟俯者灵…左倪不类,右倪不若。——《尔雅·释鱼》注:“倪与睨同。”⑸ 姓
倪姓是由郳姓改来,原因是避仇。宋代以后,倪姓之杰出人物多见于史,出现了倪思、倪美堂、倪赞腾、倪闪、倪文一、倪涛、倪祖常、倪朴、倪天隐等名垂青史的人物。在殷商之前,黄帝后裔就建立了邾娄部落。历史周武王灭商后,邾娄被封为诸侯国,称为邾,其古都在峄山之阳(今邹城市内)。周公旦摄政时期,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势力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借邾国夷父颜有功于周室,封其次子友郳地,故叫郳国。因从邾国分出,故名小邾国。叔术到滥(今山东滕州),建立了郳国(以倪立国)。
“郳”、“倪”为同源字,一城邑,一姓氏,
“郳”去“邑”为姓氏“倪”。这是倪姓源于滕州故地的依据。 源于:郳姓 故地:今山东滕州、江西万年倪ní⑴ 端,边际:端倪(头绪)
⑵ 弱小,小孩:旄倪(“旄”,年老,八九十岁的年纪。“旄倪”,即老幼)
⑶ 分际:天倪(自然之分际)
⑷ 傲慢:“力罢,则不能毋堕倪”
⑸ 姓。(见上)
包含“倪”的成语◆ 不可端倪 【bù kě duān ní】
释义: 端倪:头绪。找不着头绪。形容变化莫测。 (Clue: clue. I can't find a clue. Describe unpredictable changes.)出处: 《庄子·大宗师》:“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始终,不知端倪。”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示例: 日向午,犹不肯成一字,同人来相敦迫,方始振笔直书,涛怒云舒,不可端倪。 【清·王晫《今世说·文学》】
◆ 不知端倪 【bù zhī duān ní】
释义: 端倪:头绪。不知头绪。 (Clue: clue. I don't know.)出处: 《庄子·大宗师》:“反复终始,不知端倪。”◆ 端倪可察 【duān ní kě chá】
释义: 端倪:线索。事情已经可以看出眉目来了。 (Clue: clues. Things can already be seen.)出处: 《庄子·大宗师》:“反复始终,不知端倪。”◆ 干端坤倪 【gàn duān kūn ní】
释义: 天地显示的征兆。 (Refers to the signs displayed by heaven and earth.)◆ 乾端坤倪 【qián duān kūn ní】
释义: 指天地显示的征兆。(Refers to the signs displayed by heaven and earth.)PS:小编刚刚看到了你们的一些想法,是我以前考虑的不周到了,今天做了一些改变,希望你们可以喜欢。我非常欢迎亲们在下面留言告诉我你们的想法,如果是我的问题,我一定会改正和补充。
叶姓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台湾、海南、江苏、江西、四川、安徽、湖南、湖北、广西、河南和河北等地,是现代典型的南方姓氏。叶姓的来源主要有四种说法。
1. 出自芈姓,颛顼后裔叶公之后,以封邑为氏。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资料所载,颛顼后人沈诸梁,又称叶公,叶公即成语\"叶公好龙\"中的叶公,原名沈诸梁,字子高,系春秋时期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才能出众,楚惠王时期被任命为楚国北边要邑叶邑的行政长官,因楚县尹通称为\"公\",故称\"叶公\"。叶公在叶邑兴修水利,使当地的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邑人\"莫不欣戴\"。他平定白公之乱,身兼要职而不恋权位,激流勇退并归隐终老于叶邑。其后裔以邑为氏,叶邑成为叶氏祖地,叶公成为叶氏始祖。2、出自叶调国。叶调为古国名,故地在今天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者苏门答腊岛,东汉永建六年曾经遣使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来中国的移民多以叶为姓,传名竹帛。3、出自中国古姓。中国古姓中的\"叶阳氏\"、\"叶大夫氏\"今天已经见不到。按照两字姓、三字姓转为单字姓的规律,叶阳氏、叶大夫氏后来也改为叶氏。4、出自其他源流和少数民族有叶姓:据《姓氏考略》所载,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日南郡(今越南境内)蛮有以叶为姓者。如春秋时吴国人叶雄即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后裔。另外满族纳喇氏、叶赫勒氏、德昂族亥氏,台湾土著、彝、蒙、土家、锡伯、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叶姓。
叶氏宗祠
叶氏族人的南迁始自东汉末年,始迁祖叶望,字世贤,雁门太守,汉末时为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归隐,人称\"楼舟先生\"。晋朝时期,因战乱,叶氏移居到了福建、江西等地。唐宋是叶姓迁徙最频繁时期,有避唐末之乱的,有在宋朝为官随宋室南渡的,其中从河南叶县迁居固始、光山的一支对叶姓以后的流徙有很大的影响。宋末迁往福建的叶昂、叶洙、叶霆成为安柄、佛岭、莲溪叶姓的始祖。世居下邳的叶姓,此时也大量迁居浙江括州、宁波一带。与此同时,唐宋时期,也是叶姓名人辈出的时期,叶姓成为江南的著姓。明清时期。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明清时期沿海一带的有志之士,纷纷到海外发展。明朝过海去台湾的人为数不少,到清代去台湾的开创基业的更多。可以说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的叶姓客家人,没有那个分支不出海发展,居港、澳、台各地的叶氏都是其后裔。叶姓在台湾人口有20余万,在各大姓中排名第20位。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美、加、澳、日等国也出现了叶姓的贤达与精英。旅居马来西亚的叶亚来,其后裔在马来群岛成为大族。
叶姓,中国姓氏之一,源自芈姓,颛顼为其远祖,尊叶公沈诸梁为始祖。望出南阳、下邳,堂号有下邳堂、梅州堂、辽东堂、南阳堂等。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台湾、海南、江苏、江西、四川、安徽、湖南、湖北、广西、河南和河北等地。在宋人编撰的《百家姓》中排名第257位。2010年11月,根据第六次中国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公安部对全国户籍人口的统计数据,叶姓人口总数全国排名第49位。截至2016年07月,叶姓人口全国排名42位。据第三届世界叶氏联谊会(2009.5.15——18日,在河南叶县召开)资料:由公安部提供全国叶氏大陆总人口为(2008年):6051651人,台湾人口为:270378人,港澳及海外约70万人。当今全球叶姓约580万人。
叶姓源出有四:
1、出自芈姓,颛顼后裔叶公之后,以封邑为氏。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资料所载,颛顼后人沈诸梁,又称叶公,叶公即成语\"叶公好龙\"中的叶公,原名沈诸梁,字子高,系春秋时期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才能出众,楚惠王时期被任命为楚国北边要邑叶邑的行政长官,因楚县尹通称为\"公\",故称\"叶公\"。叶公在叶邑兴修水利,使当地的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邑人\"莫不欣戴\"。他平定白公之乱,身兼要职而不恋权位,激流勇退并归隐终老于叶邑。其后裔以邑为氏,叶邑成为叶氏祖地,叶公成为叶氏始祖。
2、出自叶调国。叶调为古国名,故地在今天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者苏门答腊岛,东汉永建六年曾经遣使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来中国的移民多以叶为姓,传名竹帛。
3、出自中国古姓。中国古姓中的\"叶阳氏\"、\"叶大夫氏\"今天已经见不到。按照两字姓、三字姓转为单字姓的规律,叶阳氏、叶大夫氏后来也改为叶氏。
4、出自其他源流和少数民族有叶姓:
① 据《姓氏考略》所载,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日南郡(今越南境内)蛮有以叶为姓者。如春秋时吴国人叶雄即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后裔。
② 满族纳喇氏、叶赫勒氏、德昂族亥氏,台湾土著、彝、蒙、土家、锡伯、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叶姓。
得姓始祖:叶子高。上古时代,颛顼的后裔陆终有六子,其中幼子名季连。季连的后裔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被周成王追封在荆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带,立国为荆,定都丹阳,后迁都于郢,改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曾孙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省临泉县)尹,其后人便以沈为氏。戌后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的敬重。楚昭王十八年(公元前498年),在与吴军打仗时英勇战死,楚昭王遂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为尹。沈诸梁承其父志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为楚国立下大功,被封到南阳,赐爵为公,世人尊为叶公。于是其后人便以邑为氏,沈诸梁则被尊为叶姓始祖,因其字号子高,后人也习惯称其为叶子高。
迁徙分布:1、叶公去世后,经历战国时代,秦国灭楚之际,其后裔为避免灭族之祸,其中一支或者数支改沈为叶,尊沈诸梁为始祖,辗转迁居于河北河间、陕西雍州、江苏下邳。这就是叶县虽然是叶姓的祖地,而叶姓族人并不多,河南一带的叶姓,多为后来南迁重返故乡留下来的原因。
2、西晋末年,由于各少数民族问鼎中原,流徙到陕西、河北的叶姓后裔一部分向南迁徙,一部分重返中原,此时形成了以\"南阳叶氏\"为代表的望族概念。
3、唐宋时期是叶姓迁徙最频繁时期,这次因支系较多,迁徙往返不定,有避唐末之乱的,有在宋朝为官随宋室南渡的,其中从河南叶县迁居固始、光山的一支对叶姓以后的流徙有很大的影响。宋末迁往福建的叶昂、叶洙、叶霆成为安柄、佛岭、莲溪叶姓的始祖。世居下邳的叶姓,此时也大量迁居浙江括州、宁波一带。唐宋时期,也是叶姓名人辈出的时期,叶姓成为江南的著姓。
4、明清之际,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沿海一带的有志之士,纷纷到海外发展,其中就有叶姓名流。明朝过海去台湾的人为数不少,到清代去台湾的开创基业的更多。可以说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的叶姓客家人,没有那个分支不 出海发展,现居港、澳、台各地的叶氏都是其后裔。叶姓在台湾人口有20余万,在各大姓中排名第20位。
5、清末民初,沿海和港、澳、台的叶氏后裔开始发展到南洋诸国,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美、加、澳、日等国也出现了叶姓的贤达与精英。旅居马来西亚的叶亚来,其后裔在马来群岛成为大族。
目前,叶姓经历了数千年的繁衍,此时已是足迹遍天下了。尤以福建、台湾、广东、江苏、江西等地人数最多,分布最密集。海外则依然以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叶姓华人,已经遍布全球很多地方。
倪姓中华姓氏之一。 倪姓同源姓氏“郳”,起源于山东。
姓氏起源源流一
出自曹姓, 属于以国名为氏。春秋时期,邾武公将次子封于郳(又称小邾国,故城在今山东山亭东江遗址境),建立郳国,为邾国附庸。子孙以国名为氏,称为郳氏。
源流二
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曹氏、倪氏、朱氏三姓实际上同宗同源。出自远古颛顼帝后人邾侯之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远古时代,今山东半岛上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因种种说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认为全氏族成员都是这种神圣的蜘蛛的后裔,并受其庇佑。于是,他们把蜘蛛当作自己氏族的祖神来祭祀,用它来做氏族的图腾和徽志,而称呼本氏族为“邾”。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牧童鲜卑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后魏代北复姓贺郳氏改郳姓,后又改为倪氏。
贺郳氏,其祖先为慕容鲜卑的分支吐谷浑部,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时,将其多改成汉字单姓,一部分人称贺氏,亦有一部分人称郳氏,后随着融入汉族的历史过程,改称倪氏,且人数远远多于邾侯后裔,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出自商诸侯儿伯,商诸侯有儿伯,子孙为倪姓。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乃马真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五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盍散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迁徙分布倪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
战国时,有宋国人 说,说明此期已有倪姓人在河南落籍。两汉时,见诸史册之倪(郳)姓渐多。
两宋时,倪姓入载史册之人甚多,从其籍贯来分析,说明此期倪姓已分布今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宋末,由于元世祖大肆围剿南宋之残留势力,江南之江、浙、闽一带,烽火四起,元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百姓闻风而逃,故倪姓渐分衍于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元末,百姓再次遭受劫难,兵火过处,玉石俱焚,华东、中原、中南之地人口锐减。
明初,明政府为恢复当地经济,从山西大量移民,倪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河北等地。倪姓迁台,时在清代,有倪姓从福建渡海而去。此期亦有倪姓人由山东闯关东去东北三省者。
倪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湖北、上海等省市为多,上述三地之倪姓约占全国汉族倪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姓氏名人倪说:战国时期宋国人,一说宋国大夫,著名哲学家,游学稷下,以善辩著称,较早提出“白马非马”的问题。
倪若水:藁城(今属河北石家庄)人,唐代名臣。进士出身,出任汴州刺史时,政尚清静,风化大行。唐玄宗派人捕珍禽异兽于南方,若水谏止之。官至右丞。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倪瓒山水课徒稿诗人。原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幻霞生、荆蛮民等。常州无锡梅里祇陀村(今江苏无锡梅里镇)人。
倪大红:1986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
倪妮:青年女演员,出生于江苏南京。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