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又名“三月节”或“踏青节”,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前后,我国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春光明媚,杨柳泛青,莺飞草长,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色,大江南北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清明是量“春脖子”长短的标识
清明节在阳历4月5日前后,农历计算则是三月初。农谚说“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这个意思是说清明的具体日期与“春脖子”的长短有直接关系。
“‘春脖子’是农业上的俗语说法。”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志强说,从节气上讲,“春脖子”一般指的是立春之后封冻的河流及大地升温解冻后到春播之前、进行备耕备播的一段时间。民间计算“春脖子”的长短是要看春节到清明之间的具体天数。
凡是清明赶在农历二月交接的年份,都是“春脖子”短的年份。春短,立春早,气温相对回暖快,田间作物及草木因此会萌发较早,到了清明也会生发长得更加郁郁葱葱。清明赶在农历三月的年份,“春脖子”长,立春拖得晚,气温回暖慢,田间作物和草木萌发的时间有所延后,此时到了清明节气,田野里的庄稼和草木也不会表现出太多的生机和绿意。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唐志强说,清明时节,适于瓜豆等作物田间播种以及移栽棉花的播种育苗。此时可播种瓜果类有西瓜、香瓜、甜瓜等,蔬菜类有黄瓜、南瓜、冬瓜、苦瓜、丝瓜等,还有常见的一些豆类蔬菜,如四季豆、豇豆、扁豆、豆角等。“这些瓜果蔬菜的生长特点和生长时间基本有共同之处,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基本上在15—30℃之间。”
就在此时,江淮、黄淮流域清明时节小麦节间伸长数已达3节左右,所谓“清明时节,麦长三节”。唐志强介绍,拔节期为小麦的主茎第一节间离地面1.5—2厘米,用手指捏小麦基部易碎发响。此前缺乏管理的小麦田仍可抢浇拔节水改善墒情,追施拔节肥或孕穗肥,促进小麦拔节及上部功能叶片与幼穗生长。
河南尉氏县邢庄乡农机服务队利用无人机给小麦喷洒叶面肥。李新义摄
茶山之上,春景似画。云雾间山绿、水清,茶田横成浪、纵成波,香气沁人。明前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茶农“尖起手指”采茶叶,只摘下茶叶顶端的两片嫩芽。明前茶因其温度高、生长期长、生长环境气温低,保证了春茶中维生素含量最高,即营养价值最高。福建、安徽、江西、浙江等地,把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叶为上春茶,清明时节采摘的茶叶为二春茶。
江西万安县茶农在采摘明前茶。邱哲摄
清明踏青挖野菜,有的看、有的吃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每至春回大地、草木皆绿的清明时节,人们纷纷兴致勃勃结伴前往郊外踏青、游玩。唐志强说,清明时节是很多花的花期,清明赏花成为人们到郊外踏青郊游的重要内容。
清明时节,特色野菜正当时。人们也喜欢去到野外采摘各种野菜,荠菜、蕨菜、艾草、鸡矢藤、浆麦草、马兰头、枸杞叶、香椿、榆钱等,然后做成各种青团、清明粿等食品尝新,体验新绿,享受自然。
包艾米果时全家老小齐上阵。孙雪芸摄
青团就是江南地区清明节食用的一种传统小吃,由艾草汁和糯米粉制作而成,口感香糯绵软,带着一股青草的香气。清明时节的野菜有抗菌消炎的功效,可帮助治疗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和荨麻疹、青春痘等皮肤问题。多吃预防疾病,因此人们喜欢做青团和艾粑吃。
江西赣南田野间的艾草,是客家小吃艾米粿的制作原料。江西遂川县有近一半的客家人分布,还保留着清明时节吃艾米粿的习俗。将艾叶、白头翁等植物,淖水滤干,和上糯米粉后,做成各种形状的剂子,包上过年囤的腊肉、新破土的竹笋、自家做的腌菜豆干等各种馅料,爱吃甜食也可包上砂糖。各种形状的艾米粿,随后被放入锅中的蒸笼蒸熟,揭开锅后,艾香与馅香扑鼻而来,诱人品尝。
洗净的艾草。袁卫生摄
如今,各种各样的野菜,成了越来越多人餐桌上的一道鲜美佳肴,变成农民们的“新钱袋”。“野生香椿供不应求,市场前景不错。”瞅准商机,云南省双柏县法脿镇碧庄村农民普国斌返乡建起了红油香椿种植基地。“新栽香椿每年采收1—2次,3年后可收2—3次,平均亩产可达140公斤,均价150元/公斤,亩产值达2.1万元。”普国斌满面春风。
清明放风筝,是传统,也很国际范儿
清明踏春除了可以欣赏花红柳绿的春光美景,放风筝也是大家喜爱的活动。唐志强说,清明是一个古老的民俗节日,放风筝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娱乐活动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里的“纸鸢”就是指风筝。
首先,为何“纸鸢”有了新名字“风筝”呢?明代陈沂在《询刍录• 风筝》中说,五代李邺放纸鸢,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俗称风筝。取“风筝”之名是因为它能够发出像筝一样的声响。
为啥大家爱在清明时节放风筝呢?“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是《清嘉录》对此的解释。经社君邀请专家,翻译下其中的科学道理:春季是升温幅度最大的时段,此时天空中云的数量较少,地面因受热快而回暖迅猛,导致气流上升,形成上冷下暖的大气层结,于是为放风筝提供了足够的升力。
提起风筝,大家是不是会联想到一个城市?山东潍坊。潍坊被称为鸢都,风筝已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制作精细、扎制传统、放飞稳定”,潍坊的这个“小风筝”已经长成大产业,打响全国、走向世界。
潍坊风筝。王春旭摄
据统计,1984年第一届风筝会时,潍坊市的风筝及相关产品生产企业仅有20家,风筝年销售收入也仅有20多万元。如今,当地企业发展到120家,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年产风筝2亿余只,销售收入已达24亿元。
潍坊风筝。刘继田 摄
风筝不仅卖全球,也深刻影响着全世界。据考证,约公元 10世纪风筝从中国传至韩国、日本,12世纪前后传至欧洲,对科技发明产生了重要影响。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其中都有风筝的功劳。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风筝上有一行文字 :“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作者:常钦
来源: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微信公号
《柳燕春归》 丰子恺
《春云烟柳》 吴湖帆
明日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为三月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八风”即八方来风,古代历书所说的“清明风”是来自东南方,东南方即《周易》所说的巽方。《周易》又有万物“齐乎巽”之语,“齐”即“洁齐”之意,农历三月一到,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就是“清明”得名之由。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从节气来讲,清明固然是“节”,但同时还是一个重大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唯有清明。正因清明身兼“两节”,故兼具自然色彩及人文内涵,既能反映天气及物候变化,又自带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
如果以一种植物来代表清明节的自然色彩和人文内涵,则非柳树莫属。
虽然古人在清明“三候”(桐始华,田鼠化为鹌,虹始见)没有提到柳,但柳在暮春时节显然是最吸引眼球之时。“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这一名句是描写二月里的春风裁出的柳叶。到了清明时节,柳色更青,柳枝更长,到处是“阳春三月柳色新”的景象,难怪辛弃疾有词句云:“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古时的清明节,是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内容的一个节日。寒食节的习俗是吃冷食、禁火;上巳节的习俗是“祓禊”、沐浴;清明节的习俗是祭祖扫墓、踏青。而这三个节日的习俗,均有柳的身影,故古代的清明节又称“柳节”。以柳为载体的习俗,有插柳、戴柳、射柳等,其中流行最广的便是插柳和戴柳。陆游的诗句“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就道出了清明节的插柳习俗。那么,这些习俗源于何时?插柳和戴柳又有什么象征意义?为什么柳会成为清明节的象征?
插柳、戴柳最初与春秋战国时期介子推有关
清明节插柳、戴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据史籍记载,晋文公重耳早年为避难逃亡在外,随行的侍从有一人名为介子推。他在重耳断粮时曾“割股”救他。重耳回国即位后,对一直追随他的人论功行赏,却偏偏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争利禄,带着老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令人从三面火烧绵山,想逼介子推下山,但介子推宁死不屈,和老母亲焚身于一棵大柳树下。
晋文公见状痛心不已,为纪念介子推,他下令全国每逢介子推的忌日不得举火煮食,只能吃冷食,是为寒食节。又传说晋文公第二年率群臣上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生前所抱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插在介子推坟上,以寄哀思。
古代的寒食节,也是早期的祭祖扫墓节,古称“野祭”。因晋文公有折柳枝以寄哀思之举,后人纷纷仿效,在扫墓时也在坟头上插柳枝。由此可见,插柳和戴柳,最初有可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另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柳树有辟邪祛病之效,清明节插柳和戴柳,可防邪气入侵及疾病瘟疫。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认为,柳絮、柳皮、柳根、柳枝、柳叶均可入药,可治黄疸、溃痈等疾病。晋人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也认为:“治卒得恶疮,不可名识者,及面上恶疮。柳叶或皮,水煮汁,入少盐频洗之。”
清明戴柳,还有纪年华、惜红颜之意
至唐宋时期,因清明节与寒食节、上巳节渐渐合一,插柳、戴柳之风更加盛行。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三月三日,(唐中宗)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免虿毒。”三月三本是上巳节,上巳节的主题是以搞好公共卫生为目的的“祓禊”,主要活动是家中沐浴及水边洗濯,以除污垢及邪气。三节合一后,戴柳也成为节日习俗之一,并与上巳节的主题合流。“免虿毒”就是避免各种虫毒的侵害。
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说:“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旧俗以冬至后105天为寒食节,一般在清明前两三日。宋人的习俗,是在寒食节前用面粉做嵌有枣子的馒头,并做成飞燕状,然后用柳条串起,插在门楣上,名为“子推燕”,可见门上插柳的确与纪念介子推有关。
此外,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吴自牧的《梦粱录》等,均记载了清明节“家家杨柳插门”的习俗。
插柳、戴柳之风演变至明、清时期,又增加了一些含义。据清人顾禄的《清嘉录》记载,在江苏吴地一带,每逢清明日,“满街叫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上。农人以插柳日晴雨占水旱,若雨主水。”古民谚也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之说。
清明戴柳,还有纪年华、惜红颜之意。青青杨柳,是春天的信号,也是青春的象征。古代女子及笄上头(举行成人礼),多在清明节期间,束发插笄后,再插上柳枝或戴上柳圈,更显青春亮丽。
2021年4月4日,周日,清明。
提到清明,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重大的祭祀节日,实际上,清明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到了清明时节,雨水增多,万物都被滋润得晶莹干净。因此,除了扫墓祭祀的庄严肃穆,清明也有踏青郊游的言笑晏晏。
今年的清明是在4月4日,细心的你可能会发现,清明并不是固定在4月4日,有些年份则是4月5日。比如,但2019年和2018年的清明就是在4月5日。
那么,问题来了,清明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为何跟阳历对应起来呢?为何不像春节、中秋节那样固定一个农历日期?
首先,要明确一下,二十四节气本质上是阳历,而非大家印象中的阴历。
阴历就是“月亮历”,是依据月亮的变化来修订的历法。月亮每经历一次从圆到缺的循环,就是一个月。这个周期大致是29天12小时44分4秒左右,因此大月30,小月29天,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354天,比阳历少11天。
阳历就是“太阳历”,是依据太阳的变化来修订的历法,以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这一周一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方便以365天做为一年。
聪明的古人慢慢发现,虽然月亮的阴晴圆缺更加直观,但每12次月亮的圆缺周期后,就会比太阳的一个周期差出一段时间来。日积月累,差距越来越大,这可怎么指导农业生产呀?于是,就在阴历的基础上补充了阳历,所以农历并不等同于阴历,它兼顾了太阳和月亮的双重变化,属于“阴阳合历”。
24节气就是依据太阳的变化而建立,自清始,定以春分点为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定为一个节气,24个节气正好360度。二十四节气因而为24个特定的时刻,而非特定的24天,这个特定的时刻可以精确到某天某时某秒,比如今年清明在2021年4月4日21点34分58秒。
由于一年的长度是用太阳的运行定出,二十四节气也是用太阳的视位置定出,基本上,每一节气在每年中的日期变动不大。
明白了二十四节气本质上是阳历后,可能很多人还是疑惑:为何节气的时间也“前后跑”呢?比如,清明有时4月4日,有时4月5日?
实际上,清明还有可能落在4月6日。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解释说,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称为“回归年”。一个回归年实际长度为365.2422天,历法上的一年长度则为365天,因此每年会多出0.2422天(相当于5.8小时),节气的特定时刻也会每年“顺延”0.2422天;如此一来,累积4年后几近一天,为修正它,公历历法中有“闰年”制度,每4年会多出2月29日一天。
史志成表示,节气时刻的顺延,有时会使得某节气的时刻越过午夜至隔日;多了一天的闰年也会使得节气时间发生改变。当然,不管如何变动,节气的日期差异只会在3天内。
所以,清明一般在4月4日到6日之间变动,并不固定在某一天,但以5日最常见。值得注意的是,本世纪没有清明节落在4月6日的时候。
说了这么多,你对清明有更深的了解了吗?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