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星座

乐史简介(乐史)

发布时间:2024-05-11 01:56:02作者:孤独是毒来源:网友投稿

乐史简介(乐史)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历代科学家】乐史

来源:《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中国历代科学家】乐史

来源:《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周人先祖在陇东的兴起

位于庆城县的周祖陵森林公园

出土于宁县的“中生父”铜鬲

被称为“华夏周祖第一陵”的周先祖不窋陵

相传为周祖养鹅之地的鹅池洞遗址(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陶兴华

甘肃陇东庆阳一带曾经是周人长期创业发展过的地方。先秦时期的陇东庆阳地区是一处农牧交错地带,这里有丰富便利的森林资源、水资源和矿藏资源,有较为发达的畜牧业,有可资早期农业获得高速发展的广袤大原和深厚酥松的黄土地。在先周史大约1100年的三大历史阶段中,其中从不窋率众“奔于戎狄”之间到古公亶父率众自豳迁岐之前的第二阶段大约500年左右时期是在陇东庆阳一带度过的。在这500年期间,前后至少经历了10代周人的生息繁衍,其中产生了12位周族首领,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数不窋、公刘、古公亶父等几位大有作为的人物。

去稷不务,奔于戎狄之间

文献记载中的周人历史是从其始祖后稷弃开始的,“后稷”曾经为上古时期负责农业工作的最高职官名,“弃”为人名,也是第一位后稷。弃生活的时代约为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他曾历仕尧、舜二帝。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对弃的一生传奇经历做了比较完整的记述。弃自幼就非寻常之辈可比,不仅出生不平凡,成长更是带有神异的灵性,似有天神护佑,这一切都注定他必将会成为一位大有作为的首领。成人后的弃在其族内极力改进和推广农耕稼穑之事,以至于形成了区域规模效应。弃的个人才能被尧得知后,尧命弃为农师,后来舜又封弃为“后稷”,此后,“后稷”成为周族首领的世袭之职,直到若干代以后的不窋之时才失此官守。

夏朝前期,周族继续从事农耕稼穑之业,其首领也仍然世袭“后稷”职位。但到了夏朝晚期孔甲继位夏王以后,整个社会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史记·夏本纪》谓:孔甲“好方鬼神,事,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当时的夏朝政局日渐趋于混乱,衰亡已呈不可扭转之势。

在夏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情势下,周族已经无法继续在原居地安闲地生活,也无法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为了保证族群正常地生息和繁衍,同时也是为了继续维护和推广周族固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周族最后一位后稷的儿子不窋继位周族首领后,毅然决然地率领族众向西北方向迁徙,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从而摆脱了衰败的夏王朝的统治。《史记·周本纪》载:“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失其官而奔于戎狄之间。”据学界研究,不窋率领周人所到的“戎狄之间”便在今甘肃陇东的庆阳一带。正如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所云:“自这一带(彬县和旬邑县一带)逆泾河,再循支流马莲河而上100多公里,为甘肃庆阳地区,传说周先公不窋‘奔戎狄间’即在此”。

周人来到陇东后,一方面充分利用陇东深厚的黄土地优势,继续从事周族所擅长的农业生产活动,从而使得陇东乃至甘、宁、青一带原有农业生产中那种经营较为粗放,产品较为单一的耕作方式逐渐向精耕细作、多样种植的经营模式转变;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入乡随俗地学习当地戎狄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彼此通婚联姻,从而大大丰富了周人的生产工具、生活产品和战略物资,周人族群规模也因之得以逐渐扩大,力量不断壮大,进而为后世所谓“周旧邦”古豳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语·周语上》篇中记录了姬周大贵族祭公谋父对其先祖业绩的简单追忆,从中可以看出,周先祖不窋在陇东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首先,继承前人,勤勉努力,发展生产;其次,整理和制定各种典章制度,注重道德教化;再次,加强族群内部团结,增进族群之间和睦,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唐代大学者杜佑治学严谨,学问精深而渊博,他在《通典》记述中认为今庆阳市庆城县一带是周祖不窋长期生活之地。唐代李吉甫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编写成了唐代的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该书对古代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在魏晋以来的地理总志中,《元和郡县图志》不但是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元和郡县图志》在庆州顺化县(约今庆阳市庆城县)条下言:“夏后政衰,后稷子不窋奔戎狄之间,今州理东南三里有不窋故城是也。”这里又说明今庆阳市庆城县一带是周祖不窋“奔于戎狄之间”后落脚并建城的地方。

复修后稷之业,周道之兴自此始

经过不窋和鞠陶两代首领的励精图治,到了公刘做周族首领时,周人在陇东的势力获得了迅猛发展,早期周文化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顿挫和消沉后,也迎来了又一个昌盛期。

周族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公刘时期全面恢复,关中、陇右之间联系扩大,客观上使华夏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广泛传承,周人的社会财富也持续增加,出现了《史记·周本纪》所谓“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的美好局面。公刘还创立了先进的赋役制度,社会集体财富增加。为了保卫族人和家园安全,巩固文明成果,周人在公刘时期开始建立起一支专门的武装力量,族人亦兵亦农,分三部分轮流执行戍守任务,借以节省民力,维持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公刘时期还修建了城邑和宗庙,并召集族人在“京师”内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初步创设了周人君统和宗统合一的制度,正如《诗经·大雅·公刘》篇所谓:“食之饮之,宗之君之。”

周人在陇东经过三代人的全面发展和深厚积淀,到了公刘统治时期,周人力量壮大,制度草创,建立,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早期周文化,为后来周文化的全面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司马迁很看重周人这一时期的飞速发展,《史记·周本纪》称“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公刘在位后期,周人主要活动区域虽然依旧在陇东一带,但统治重心有所南移,公刘率领族众迁徙到了著名的“豳”地。对于豳地究为何处,学界长期存在着争议。近年,有学者在前人旧说基础上提出了“(豳)是北距庆城县50公里的宁县‘公刘邑’,即‘古豳国城’,今庙咀坪”的说法,可备一说。

历代对公刘在陇东庆阳一带建立古豳国的记载有很多,兹录数条如下:

汉代班彪作有《北征赋》一文,记录了更始年间班彪欲避难凉州,遂由长安出发,途经今陇东一带时的个人行程和沿途感受,其文曰:“乘陵岗以登降,息郇邠之邑乡,慕公刘之遗德……登赤须之长阪,入义渠之旧城。”通过对此文分析可知,汉代班彪认为公刘所居之豳国大于今陇东庆阳市宁县和正宁县一带。

2004年,在宁县县医院建筑工地现场出土北魏时期石碑一方,碑额书“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颂”,该碑的发现证明今甘肃宁县一带早在北魏以前就被看作周人先祖公刘时期古豳国所在地。

《括地志》是唐代初年成书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由魏王李泰主编。《括地志》载:“宁、原、庆三州,秦北地郡,为义渠戎之地,周先祖公刘、不窋居此,古西戎地。”唐代宁、原、庆三州大体对应今陇东庆阳一带,《括地志》作者明确指出陇东是周先祖公刘、不窋长期生活过的地方。唐代杜佑在《通典》记述中也认为今庆阳市宁县一带是周祖公刘营建都邑之地。

《元和郡县图志》在宁州(治今庆阳市宁县)彭原县(约当今庆阳市西峰区)条下言:“当夏之衰,公刘邑焉。周时为义渠国,其后戎狄攻太王,亶父避于岐山而作周。按今州理城,即公刘邑地也。”这里说明今庆阳市宁县一带是周祖公刘建立豳国城的地方。

《太平寰宇记》由乐史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全书共200卷,该书是继《元和郡县图志》之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而且完整的地理总志,其中多处记述证明庆阳一带是周人先祖不窋到公刘时期周人生活的核心地区。同样是宋代的记录,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所立碑刻《大宋宁州承天观之碑》的碑文记述也从实物角度说明庆阳为公刘时期豳国所在地。

《明一统志》是成书于明英宗天顺年间的官修地理总志,该书从多个方面记载说明陇东庆阳一带是周先祖不窋、公刘时代周人长期生活之地,并且从历史遗迹角度证实庆阳一带在后世保留有大量相关早期周文化遗迹和遗物。

《庆阳府志》最初编修于明嘉靖年间,后又经过了清朝顺治、乾隆年间的两次整理和修订,主要由甘肃庆阳地区的官员和学者负责编修而成。该书对庆阳地区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变迁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记述,内容涉及当时庆阳府的建制、疆域、形胜、城池、山川、风俗及人物等诸多方面。虽然《庆阳府志》在内容和体例等方面并未对原有全国一统志作太多超越,但它毕竟是由庆阳本地官员和学者接连数世最终编修而成,这不仅反映了编修者的个人学识和切身体悟,更体现了历代陇东人对先周历史与文化的恒久记忆和深厚感情。

公刘死后,其子庆节继位为周族首领,正式公开在甘肃陇东一带建立豳国。庆节之后数位周人领袖似乎缺少较大作为,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只是简单记述了他们的继承谱系如下:“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

高圉、亚圉作为周人首领的时候,正值殷商中兴之王武丁在位时期,从相关甲骨卜辞记载可以看出,此时的周人已经成为商朝西部的一支强大力量,经常与商王朝发生冲突,商朝也多次派出军队对周人进行攻伐。虽然周人早期与殷商王朝时有冲突,但主流仍是服输与和平相处。周人努力向殷人学习,不断引进和吸收殷商的文明成果,从而使得早期周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整体水平也得以持续提高。

贬戎狄之俗,实始翦商

公叔祖类死后,其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是周族历史上继公刘之后的又一位杰出首领,他“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在古公亶父时期,周人力量在关陇区域继续发展壮大,周文化则向更加深厚宽广的方向迈进。

在古公亶父的筹划和率领下,周人实现了又一次的战略大转移,即统治重心由陇东迁移到了“岐下”,周人势力再次进入了关中之地。古公亶父在位时期,周人开始废除一些从戎狄族群中吸收的民风习俗,进一步扩大古豳国的统治范围,城市规模和内涵都得以扩展,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古公亶父因之颇受民众爱戴。

周族自夏朝末年由其先祖不窋率领举族西迁,来到约当今陇东庆阳一带的“戎狄之间”,韬光养晦,周人在庆阳一带不断积聚力量,势力逐渐发展壮大,乃至建立了区域性——豳国。到了殷商晚期,周人又由其杰出首领古公亶父率领自豳迁岐,即从陇东迁入关中继续发展。周人在陇东庆阳一带生活时间长达五百年左右,见证了夏、商两个王朝的兴衰变迁,自豳迁岐以后,周人开始以关中为基地展开了与殷商争霸天下的光辉伟业。正如《诗经·鲁颂·閟宫》所言:“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古公亶父在周人历史发展过程中贡献巨大,且德行突出,遂在武王克商定天下后被追尊为“太王”,后世学者对该尊号相沿不废。

古公亶父死后,其子季历继位。季历率师讨伐戎狄势力,功勋卓著,遂被商王任命为商王朝的“牧师”。季历死后,其子西伯姬昌继位,是为周文王。在周文王统治时期,周人实力大增,形成了《论语·泰伯》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宏大局面,正式展开了灭商大业。周文王去世后,其子武王姬发继位。周武王十一年,周人军队在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方国和部族的所谓“西土之人”的辅助下全力东进,目标是一举攻灭殷商王朝。周武王亲率联军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郊外的牧野和商纣王的军队展开激战,殷商军队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占朝歌,商纣王逃奔鹿台自焚而死,曾经辉煌一时的殷商王朝宣告灭亡。周朝建立,都于镐京(约当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中国历史进入西周时期。

乐安县总医院成立暨挂牌仪式举行

  2024年3月7日上午,乐安县总医院成立暨揭牌仪式在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举行。县委副书记、县长郑军,副县长叶芝云出席并为总医院揭牌。县直相关部门、县卫健委、县直卫生健康单位、各乡镇卫生院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县人民医院医务工作代表共60余人参加挂牌仪式。

  乐安县总医院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乐安医改工作进入了新阶段。下一步,乐安县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医疗资源均衡下沉,以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为目标,创新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服务。(陈英英)

编辑:小雨

审核:隽青

来源:江西广播电视台文旅新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