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每年的大事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如下:
### 一月
- **元旦**:每年的1月1日,标志着新的一年开始。
### 二月
- **春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新年(通常在公历的1月或2月之间)庆祝。
- ****:全国人大会议和全国政协会议通常在每年的3月初在北京召开 [#1](/d/file/gt/2024-03/bk4vbnopfta [#2](https://wenku.baidu/view/c2a14d7975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e.html) [#3](/d/file/gt/2024-03/2pwevrw5quo.html [#4](https://max.book118/html/2024/0101/7146040103006024.shtm)。
### 三月
- ****:全国人大会议和全国政协会议继续在北京召开。
### 四月
- **清明节**: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是中国传统的扫墓节日。
### 五月
- **五一国际劳动节**:每年的5月1日,是全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节日。
### 六月
- **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
### 七月
- **建党节**:7月23日,纪念中国成立。
- **香港回归纪念日**:7月1日,纪念香港回归祖国。
### 八月
- **建军节**:8月1日,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
### 九月
- **教师节**:9月10日,表彰教师的贡献。
### 十月
- **国庆节**:10月1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十一月
- **感恩节**:11月第四个星期四,虽然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在很多地方也有庆祝。
### 十二月
- **圣诞节**:12月25日,虽然是西方的节日,但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庆祝。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般在每年的年底召开,总结当年的经济工作,部署次年的经济工作重点。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大事可能会因年度不同而有所变化。对于具体的全国大事,可以关注官方发布的信息或者权威媒体的报道。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春节:正月初一
春节即夏历(农历)新年 英文为:Chinese New Year
汉代前春节为干支历的岁首立春,后来演变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现今春节时间狭义上是农历正月初一,广义上是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别称:岁首、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元日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等。
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
中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游神赛会、年例、押舟、祈福、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二、元宵:正月十五
元宵节,又称灯节、小正月、元夕、上元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三、龙抬头:二月初二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元时期把“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的日子。
中国北方一些地区二月二有围粮囤、引田龙、敲房梁、理发、煎焖子、吃猪头肉、吃面条、吃水饺、吃糖豆、吃煎饼、忌动针线的习俗。
为了纳吉,二月初二这天中国北方人的吃食物均取与“龙”相关的名字,面条不叫“面条”,称作“龙须面”;水饺称作“龙耳”、“龙角”;米饭称作“龙子”;煎饼烙成龙鳞状,称作“龙鳞饼”;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
在南方,有祭社神、采龙气、起龙船、舞龙、使耕牛、开笔写字的习俗,大部分南北方现在还有剃龙头的风俗。指二月初二理发,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二月二日》——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四、寒食节:清明前一两日
寒食为旧俗中流行于中国北方的一个节日,古时日期并不固定,有说在清明节前一天,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现大多和清明节过。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
寒食节是源传于中国北方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改火,源于古人的钻木取火和换取新火的制度。
古人认为,每年不能用同一个火种,火用久了就要熄灭,需要重新取火。在换火仪式中,新火与旧火不能相见,要先熄灭旧火,再迎接新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
《寒食 》——唐·韩翃(hóng)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五、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公历,也就是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拜清(清明祭祖)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拜清活动长达一个月。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节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故有踏青、植树、放风筝、扫墓祭祖、插柳、拔河、荡秋千、斗鸡、射柳、蹴鞠、蚕花会等习俗。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六、端午:五月初五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粽子节、端礼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
所以各地就有不同的:挂艾草、吃粽子、放纸鸢、洗草药水、拴五色丝线、打午时水、铸阳燧、佩豆娘、贴午时符、拜神祭祖、画额、薰苍术、挑端午担、躲端午、避五毒、采药、制凉茶、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端午雨、跳钟馗、斗草、打马球等习俗。
《浣溪沙·端午》——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十二传统节日还有六个,由于本文篇幅过长,剩下的请看下篇吧。
本文以我国的传统节日为题材,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7个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它们特有的习俗,写出了传统佳节的热闹喜庆,能够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篇课文相对之前的课文来说,结构清晰,难度不大,但是节日排序,也就是课后第二题,以及每个节日的习俗,尤其是端午节习俗,很多孩子犯难。下面是栗子老师精心备课后整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生字部分学习
(一)二类字
字形、字义方面,要根据本课生字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识记。
1.字理识字
(1)“祭”:观察它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的演变,会发现它的左边是牲肉,右边是“又”,也就是手,中间呢像祭桌,本意是杀掉牲口以礼拜鬼神。
(2)“舟”这是个象形字,通过看它的甲骨文字形,发现左边两撇像船帮,中间的三横分别是船头船尾和船身。
2.加一加:我们还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贴、统、饼。
3.偏旁归类:“艾”和“菊”都是草字头,草字头表示这个字和植物有关。
4.生活识字:“巷”表示非常小而窄的胡同,可以借助地名识记,如南京乌衣巷。
5.对比识字:“堂”和“赏”;“贴”和“帖”;“宵”和“霄”;“郎”和“朗”。
6.组词识字:
统:总统、统帅、统一、統治堂:课堂、礼堂、澡堂、大堂
乞:乞丐、乞求、乞讨
巧:巧妙、巧手、花言巧语
(二)一类字
1.热:上下宽度一致。上部“丸”笔顺为撇、横斜钩、点。四点底宽而扁,第一点与另外三点的方向不同。四个点间距均匀,高度一致。
2.“闹”和“团”,国字框和门字框要写得大而方正,我们班有的孩子把“团”写成了“闭”,注意要多观察才能把字写准确。
3.“街”是我们班孩子选出来的最难书写的生字。在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左中右三个部件的高低长短,左边的双人旁较长,中间部件写得稍高,右半部分部件稍低,起笔要和中间部件的第一横持平,第2横要穿插在中间部件的两横之间。
4.“舟”的笔顺特别容易出错,注意正确的笔顺是:撇、竖撇、横折勾、点、横、点。书写的时候注意第1笔撇从竖中线起笔,第2笔竖撇写得稍长,长横压在竖中线上,横折钩的折要写得长一些。
5.转:左部“车”的笔顺是横、撤折、竖、提,右边最后一笔是“点”。
二、课文部分的学习:
1.节日名称
我们先让孩子整体朗读课文,并在读完课文之后想一想:这篇课文按照什么顺序,讲述了我国的哪几个传统节日?
孩子们都能画出7个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但按照什么顺序却不好把握,我们的语文课代表回答说“按一年的顺序”,他回答的是时间长度,在描写节日的时候,按照日期的先后进行介绍,这叫做时间顺序。
2.节日习俗
接着让孩子们再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圈画出来不同的节日各有哪些活动形式,也就是那些节日习俗,你还知道哪些其它的节日习俗。
(1)春节,春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书上给我们提供的春节习俗是贴窗花、放鞭炮,我们还知道的春节习俗有贴春联,包饺子,收红包,走亲访友等。
(2)元宵节,元宵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除了看花灯的,我们还有吃元宵、猜灯谜这样的习俗。
“大街小巷人如潮”运用比喻句,写的是人就像海上的潮水一般涌现出来,形容人非常多,热闹非凡。
春节和元宵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在读的时候要读出春节和元宵节欢乐热闹的气氛。
(3)清明节:清明节在每年的清明节气那天,一般在公历的4月初。活动习俗是扫墓,缅怀先烈,也就是“祭扫”。在读清明节的时候,语气应该是低沉的。
(4)端午节: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孩子们在说端午节的习俗的时候,会说成“粽香艾香”,这样表述是不准确的。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如果能够在课前或者是课后让孩子看一看端午节的由来,也就会理解吃粽子的习俗,而不会说错了。
除了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端午节还有一些地方会喝雄黄酒,在门上挂菖蒲。
(5)七夕节: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也叫乞巧节。这一天,相传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而民间的很多女子呢,会进行一些乞巧活动。
所谓乞巧,就是很多女孩子祈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
可以在课前或课后让孩子们看一看或听一听牛郎织女的故事。
(6)中秋季:中秋节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习俗是吃月饼,赏月。可以让孩子们读一读中秋节的相关传说《嫦娥奔月》。
(7)重阳节:重阳节在每月每年的九月初九,因为和“久久”同音,有长久之意,所以人们常在这一天举行祭祖与举行敬老活动,也叫“老人节”。
重阳节的习俗有踏秋,赏菊,登高,敬老。此外我们还知道一些其他的习俗,比如喝菊花酒,插茱萸,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就有这样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课文的最后一句: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与第1句相呼应。
3.课文主题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们感受感受到了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感受到了我们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传统节日代代相传,它传递的除了节日的喜庆热闹,团圆之乐,还有孝道,美德等。
4.课后题
(1)课后第2题要求对节日进行排序。
给这些节日排序,如果能知道这些节日的时间进行排序当然最好,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记住7个节日的具体时间实在是非常有难度!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有没有巧方法呢?当然有了,我们的课文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对几个节日进行描写的,只要孩子把课文熟读成诵,按照课文中七个节日的描写顺序来进行排序就可以了。
(2)说一说自己怎样过节的?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节日的习俗进行描述,比如说:大年初一早上,我很早就醒了,穿上妈妈给我买的新衣服、新鞋子,吃过早饭:饺子,就去给爷爷奶奶拜年。爷爷奶奶笑呵呵的给了我两个大红包,别提我有多开心了!街上到处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我喜欢春节的热闹和欢乐。
(3).我们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比如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雪顿节,彝族的火把节,回族的开斋节,以及蒙古族的那达慕。
5.相关阅读延伸
(1)在我们的很多古诗中都有对传统节日进行描述,比如王安石的《元日》,苏轼的《中秋月》,杜牧的《清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读背两首。
(2)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很多神奇的传说、故事,蕴藏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一篇课文难以涵盖,建议让孩子阅读相关书籍。
有网友私信问我有没有传统节日的书籍推荐,这里分享给大家。
市场上中国节日的书非常多,有大众熟悉的《中国记忆 传统节日》,还有为二年级小学生量身定做的课外读本。《中国传统我们的节日故事》内容比较基础,简单,而且眼睛疲劳的时候,可以听有声伴读。
读书呢,没事翻翻,低幼年龄的孩子读书,除了获取知识,更多的是习惯的养成、情趣的培养、精神的熏陶。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