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什么时候立秋2024年的几月份立春(什么时候立秋)

发布时间:2024-05-09 16:54:05作者:隐身守侯来源:网友投稿

什么时候立秋2024年的几月份立春(什么时候立秋)

本文目录一览:

2024年立春具体时间 几月几日几点几分打春

新华社天津2月2日电 不觉年,已去年;不觉春,已立春。北京时间2月4日16时27分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立春后,天气开始回暖,大地渐渐苏醒,从此阡陌有春意。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数九”习俗,即从冬至起,每九天算一“九”,数“九九”八十一天,即为“出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说,立春在每年公历的2月3日至5日。立春这一天要么在五九最后一天,要么在六九第一天,前者人们把它称之为“春打五九尾”或“春打五九尽”,后者人们把它称之为“春打六九头”。2023年12月22日冬至,数一数会发现,2024年2月4日是数九寒天当中的五九最后一天;最近一次的“春打六九头”是2022年的立春。

为何会出现“春打五九尾”和“春打六九头”这种现象?杨婧解释说,二十四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即黄道,以15度为间隔等分为24份,约定太阳从春分点起算,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称为一回归年,共360度。

24个节气以角度均分,间隔时间平均应为15.2天,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在运行过程中距离太阳的远近也不相等。当地球运行到近日点时(公历1月4日前后),速度较快,跨15度的时间短,每个节气14-15天;当地球运行到远日点时(公历7月6日前后),速度较慢,跨15度需要的时间延长,每个节气是15-16天。

经过测算,冬至、小寒、大寒这3个节气的总天数是45-46天,所以,从冬至开始数九,数到“五九尾”是45天,数到“六九头”是46天。由此看来,节气交节时间的早与晚,是决定“春打五九尾”还是“春打六九头”的主要原因。

“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立春时节,大地回暖,冰化雪消,春意初生。春卷、春饼、春酒、春牛、春幡……春天是美好的,生活也是美好的,让一切的美好都从立春开始吧。(记者周润健)

(新华社)

今日立秋!夏天结束?谁说的

今天(7日)20时29分,

我们将迎来“立秋”节气。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秋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有说法称,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

这对于煎熬在“桑拿天”的河南人来说,

无异于天大的好消息。

但是,通往秋天的道路

仍然是“漫漫其修远兮”。

这是因为,

立秋并不等于入秋。

常年来看,河南大部分地区入秋时间

一般在9月中旬。

1991-2020年30年数据统计显示。

从18地市常年入秋时间来看,

河南真正大规模入秋要等到白露节气,

尤以9月中旬的数量为多。

气象学意义上入秋也有严格的标准,

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

便可视为入秋,

这是“简标”,“滑标”更为严苛。

由此可见,

立秋不是河南秋天的第一个节气,

自然也不是夏天的结束。

目前我们所经历的“桑拿天”,

至少还再蒸三天(包括今天),

下周二、周三,

受降雨和风向转变等影响,

“桑拿天”暂时结束,

从下周四开始,又一轮高温开启,

依然是同样的配方和味道,

下一轮“桑拿天”至少要热到下周末了。

看到这儿,

是否觉得“透心凉”了?

河南省气象台2022年08月07日 08时00分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预计8月7日白天,全省大部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其中三门峡南部、洛阳、南阳西部部分县市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8月8日白天,黄河以南大部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其中洛阳市区、南阳西部和南部、平顶山南部、信阳东部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刘瑞朝、央视新闻

来源: 大河报

你知道吗?从2015年到2024年,每年“三伏”都有40天

新华社天津7月12日电(记者周润健)入伏啦!12日,长达40天的“三伏”正式登场,这也标志着真正暑天的开始。天文专家表示,根据统计数据,从2015年至2024年,连续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

“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当出现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2015年至2024年的夏至到立秋都是有5个庚日,因此这10年的‘中伏’是20天,‘三伏’自然也都是40天。”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说。

据对本世纪100年间的“三伏”统计,伏期为30天的有30年,伏期为40天的有70年,后者是前者的2.33倍。

“如果用数据来说话,我国民间百姓笼统所说的‘三’伏天,其实应该叫‘四’伏天,‘四’伏天更切合实际,也更准确一些。”史志成说。

那么,40天的伏天一定比30天的伏天热吗?未必!天文专家表示,伏天究竟有多热,是由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阳光照射强度、地表湿度等多种气象因素综合而成,因此,40天的伏天不一定比30天的伏天炎热。

入伏后,一年中气温高、湿度大的日子来了。史志成提醒,伏天期间,高温时段多注意休息,及时补水,清淡饮食,加强对心脏的保养,避免熬夜,规律饮食,充足睡眠,适当午憩。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然而,真相是……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气象报社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南方高温,北方闷热,就连内蒙古西部都被热浪笼罩。

过去一段时间,被夏日“热情”折磨的人们,突然发现,一个带着丝丝凉意的名字越来越近了——立秋,就在8月7日。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免费版)

且慢,

不要看到“秋”

就联想到秋高气爽、秋风萧瑟……

立秋这个节气,

曾有一句与它如影随形的民谚: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秋日将至,怎么就和热扯上了关系?

让我们从头讲起。

【如何区分早立秋和晚立秋?】

当我们想通过数据验证这句民谚究竟是否“灵验”时,首先要搞清楚,如何区分早立秋和晚立秋。

一直以来,这件看似简单的事就有争议。

一种说法认为,立秋当天的农历日期是确定早晚的依据。如果在农历六月,就是早立秋;如果在七月,就是晚立秋。这么说来,今年立秋从农历六月廿七开始,是毫无疑问的早立秋。

但另一种说法,以进入立秋的具体时间点来区分。在上午进入就是早立秋,在下午进入就是晚立秋。更严格的说法认为,只有日出前和日落后这两个区间,才能分别对应“早/晚立秋”。而今年进入立秋的具体时间点是8月7日21时30分34秒,按这两种算法,今年属晚立秋无疑。

表面上看,用于指导农事的二十四节气对应农历,似乎更有道理;时点法似乎过于复杂,本身内部还有矛盾。但仔细探究起来,却没这么简单。

刚才我们提到了今年进入立秋的具体时间点,那么你有没有好奇,这么精确的时间点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其实,农历本身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确定,每15°设置1个节气。这样一来,太阳何时运动到哪个位置,就可以算出精确的时间点。

而农历的月份,以月相为依据,朔日(太阳直射月球背面的时候,也就是月亮几乎看不见的时候)为初一,望日(太阳直射月球正面的时候,即满月)为十五,再到下一个朔日,一个月就过去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因此,由太阳位置决定的节气和由太阳与月亮相对位置决定的农历月,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也很难总结出什么规律。倒是时间点法,还有一些“科学规律”可以比较。

【立秋早晚和天气热不热到底啥关系?】

是时候上科学数据了。

先说结论,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数据告诉我们,立秋早晚和天气热不热之间没有明显对应关系。

这组数据来自国家气候中心,将年份分为早立秋和晚立秋两组,统计了2009至2017年从立秋到8月底的平均气温。对比数据则是这段时间的常年全国平均气温20.4℃。

2009年至2017年的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2010年、2013年、2014年、2017年出现了“晚立秋”;2011年、2012年、2015年、2016年为“早立秋”。而从对应的全国平均气温数据来看,从立秋到8月底的平均气温显示,2009年、2010年、2013年、2014年、2017年的平均温度分别为20.8℃、21.2℃、21.6℃、20.2℃和20.9℃;2011年、2012年、2015年、2016年分别为21.3℃、21.1℃、20.6℃和21.8℃。

在这9年中,只有2014年(晚立秋年)气温偏低0.2℃。其他年为接近常年到偏高,其中2016年(早立秋年)偏高达到1.4℃。

看来,早立秋不但没有冷飕飕,有时气温还更胜一筹,而且数据似乎只能证明气候整体偏暖,不能体现早晚立秋的差别。

有人说,全国平均范围太大,隐藏了真相,但分城市统计早晚立秋的结果,仍没有明显差距,特别是平均气温和极端高温两个重要数据,各个城市早晚立秋的差异都很小。

这足以证明,早晚立秋对气温的指示意义有限。因此,公众也不必对这句民谚太当真。立秋虽然象征着天气的转折,但在这个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在盛夏的尾巴,真正能够决定立秋时节气温如何的,还要看具体的天气形势。

譬如,如今异常偏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就让东北人民好好体验了一次酷暑的感觉。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在哪,恐怕也不是进入立秋的时间可以决定的。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均已获得授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协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中国气象报社记者刘钊

数据支持:国家气候中心

图表制作:刘钊

编辑:金小喵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立秋是几月几号2021年几点立秋!2021年立秋具体时间 立秋后还热吗立秋吃什么立秋贴秋膘

一般来说,节气前后总会有一些变化,例如气温、降水等。所以人们会非常关注节气,从而来安排各种农事活动,有时候也会根据节气来为自己准备一些特殊的食物。那么,2021年立秋是什么时候呢?立秋有什么习俗呢?

2021年立秋时间

《2021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8月7日14时54分将迎来“立秋”节气,意味着夏尽秋来,金风渐至。

谚语中把立秋分为三候,即“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生动形象描绘了这个阶段的气候特点,凉爽的风吹来,已不及大暑天时的炎热,清晨时会有露水,也就是大雾凝结而成的,寒蝉在天冷时叫声低微,通常于夏末秋初时在树上鸣叫。

解读立秋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七月节。 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初候,凉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天气

“立秋”虽到了,但这并不代表季节中的“秋天”已经到了,实际上,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这时才算过了暑伏。而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

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

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

立秋后还热吗

民间有“立秋3日凉风至”的说法,但立秋后大局部地域仍以晴、阴相间的天气爲主,降雨天气不分明,气温仍可到达31-33℃,日均匀气温仍属偏高形态,天气仍然“闷热”。

但是,由于早晚和午间的温差变大,一早一晚人们的体感温度将比前几日偏低一些。

依照以前历年来的经历,立秋后天气还会热上一段工夫,不长。一般有立秋后还有18天地*的说法,过了18天,开始早晚比较凉爽儿,那时的天气才比7月份要舒适一些。

立秋后的秋老虎一般发作在8、9月之交,继续的时间大约为14-25天,所以不论是哪一年,普通来说立秋之后根本还会热一个月左右。

在立秋后的秋老虎这段时期,天气还是很热,和夏天差不多,大家外出还是要留意防暑、防晒、多饮水,尽量增加在阳光*激烈时停止户外活动,以及多吃西瓜、莲子、绿豆等解渴消暑的食物。

但是就农历来说,立秋这个节气还是差的比拟大的,有时分能差出一个月之多,所以,当然有的热有的冷了,差的很多了。

立秋习俗盘点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全国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

贴秋膘

“立秋”这一天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 ,但“贴秋膘”要适度。伏天人们胃口普遍较差,食欲不振,不少人会瘦一些,因此有了“贴秋膘”的习俗。专家提醒,适当的“贴秋膘”有益于恢复体力,但是若贴补过分,相对运动不足,消耗热量过低,则易导致“秋胖”。

啃秋

“啃秋”,也称“咬秋”,在立秋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

喝秋水

由于夏季流汗较多,人们会在立秋这一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积暑,免秋来腹泻、闹肚子。

各地立秋习俗

山东: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天津:咬秋

天津等地流行“咬秋”,就是吃瓜。人们详细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春天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江苏:吃西瓜

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而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东北:吃饺子

沈阳立秋当然要“抢秋膘”包饺子(吃黄瓜会越来越瘦,吃茄子会越来越胖)。在东北有句俗语: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杭州:食秋桃

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四川:喝“立秋水”吃“凉宵”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而川东的传统习俗,立秋这一天老百姓要吃“凉宵”,即用优质糯米制作、再进行冰冻的粥。一方面表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方面象征夏日即将结束,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由来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正如诗《立秋》所言:“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转自:中国小康网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