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羊:温顺谦逊的外表下,暗潮汹涌的财富机缘
羊儿啾啾,祥瑞临门。羊年出生的朋友们,恭喜你们啦!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你们生来就被赋予了温顺谦逊、顺从大自然的美好品性。外表上看,你们都是安安分分的好孩子,没有太多折腾,但只有你们自己知道,内心深处其实潜藏着一股迫不及待想展现自我的冲动!
生肖羊的你,性格保守内向,不喜炫耀自己的能力,宁愿将锋芒隐藏于内,看上去平平无奇。可别被这幅羞羞怯怯的外表迷惑了,暗潮汹涌,伺机而动,一旦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就能化腾云驾雾,施展出超乎常人的智慧与手腕。就像那个家喻户晓的大富豪李嘉诚,生肖羊的他,年少时靠打工维生,但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房地产巨头,成就非凡人生。
羊儿性格谦逊,但内心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被困于牢笼。所以生肖羊的人特别注重保持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既要敬业务实,同时也要给自己留出发挥创意和释放压力的空间。他们擅长在固步自封的环境中创新革新,只要给他们一个机会,就能借助独特的思维方式,为事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和转机。
正所谓"人穷志不穷",生肖羊的人内心坚韧而质朴。他们不善于表达,但对待事业和家庭都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工作中,他们勤勉尽责,脚踏实地,把每一件小事都办妥当;家中,他们体贴入微,对家人无私付出,用行动传递着对亲人的爱。总之只要付出了努力,收获的就是幸福美满的人生。
生肖羊的人对金钱有着敏锐的嗅觉,只要看准了赚钱的机会,就会毫不犹豫地前仆后继投入进去。外表上他们谦逊有加,内心深处却对财富和成功充满向往。这份挣钱的欲望来自于对安逸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命运坎坷的一种补偿。由于羊儿没有过于张扬,赚到钱也不会过多铺张浪费,而是会精明理财,渐渐积累起自己的小"财富王国"。更难得的是,一旦暴富后他们也不会忘本,仍保持了谦逊质朴的作风,真是可喜可贺啊!
生肖羊的人除了对金钱有着敏锐的嗅觉,在感情和家庭方面也是幸运的一群。羊儿温顺柔弱的外表下,暗藏着一股坚韧不拔的内心。他们对待感情专一忠诚,绝不会三心二意。一旦确定了心上人,就会全心全意去爱护对方,用行动诠释着"百年好合"的承诺。
在婚姻生活中,生肖羊的人都是模范好丈夫、贤内助。他们循规蹈矩,重视家庭和睦,对配偶体贴入微,对子女呵护有加。即使双方有了分歧,羊儿们也会选择谦逊低头,化解矛盾,尽最大努力维系家庭的和睦。正因如此,生肖羊的家人才会对他们永远心存感激。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生肖羊还是会遇到一些坎坷磨难。但只要他们保持谦逊谨慎的做人态度,就能够借助自身的智慧和勤劳,渡过难关。关键是要有信心,只要坚持不放弃,命运之路就一定能越走越顺畅。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好马好鞍"一样,懂得感恩知足,珍惜当下的生肖羊们,注定会拥有上天最大的眷顾。
生肖羊的你们,祖上一定是积德行善的好人,否则怎会被赐予如此幸运的命格呢?年少时温文尔雅,对金钱不太热衷,甘于平凡;中年时顺遂机缘,逐步积累财富,过上小康生活;晚年时子孙满堂,前程似锦,享受天伦之乐。生肖羊的一生处处皆是吉祥,好人自然有好报啊!
不过,生肖羊的朋友们也要警惕一下自己的缺点。由于你们天生谦逊内向,很容易被误解为软弱无能。所以在工作中一定要学会主动争取自己应得的权益,避免被潜力低估而错失良机。另外生肖羊有些过于谨小慎微的毛病,做事情拘谨死板,缺乏创新思维,这一点也需要改正。只有克服了这些缺陷,你们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施展自如,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总的来说,生肖羊的人只要用心努力,定能过上幸福美满的一生。热爱生活,知足常乐,珍惜眼前人,这就是最大的幸运了。生肖羊的朋友们,恭喜你们拥有如此吉祥的命格,祝你们前程似锦,万事如意!新的一年里,愿你们学会放下内心的浮躁,静下心来好好感恩生活,热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要抱有一颗感恩的心,生活中就处处都是幸福的馨香!
十二生肖家喻户晓,这些动物的前世今生却鲜为人知:龙究竟是什么动物,为何我们自称“龙的传人”?四害之一的鼠,凭什么位于十二生肖榜首?伏羲与女娲等始祖与神灵为何都是“人首蛇身”?华夏大地上动物千千万,为什么是这12种动物被选为十二生肖?
从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到青铜陶塑等文物,动物为古人所利用,所崇拜,亦串联起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
澎湃问吧邀请知名考古学家袁靖,一起聊聊十二生肖的前世今生。
袁靖,知名考古学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动物考古、科技考古,有30多年丰富的前线考古经验,曾主持调查和发掘了山东胶东半岛的21处贝丘遗址,是考古学界金鼎奖得主。
点击图片即可提问
\"龙\"真的存在吗
@Monicaaa:古时候是不是真的存在龙?为什么十二生肖中的动物,只有龙是虚构的?
袁靖:我们现代人观念中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龙并不存在,这是古人创造出来的想象体。像一些正史里言之凿凿地记载的龙,很可能指的是鳄鱼或者蛇,而并不是我们如今观念中的这种龙。
考古学里有出土过一些图像,如西水坡遗址45号墓出土的蚌壳摆塑龙虎图案中的龙图,造型十分像鳄鱼。而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制龙盘,则看上去像是蛇。而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龙则同时有蛇和鳄鱼的特征。这证明了龙的原型很可能是蛇或者鳄鱼或者二者的结合。学者闻一多考证过,龙图腾,很可能是部落战争时代,一个以大蛇为图腾的氏族,在部落兼并战争中,兼并了其他图腾部落,为拉拢人心而融合其他图腾,而形成的全新图腾。于是,这个图腾有着蛇的身体,还有“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十二生肖,都是在古人的生活或精神世界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动物。其他十一种生肖都是真实的,唯有龙是虚构的。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
首先是龙与农业的密切关系。龙的原型很可能是蛇和鳄鱼。蛇是先民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动物,因会蜕皮、冬眠、部分蛇能置人于死地等因素而成为人们畏惧的对象之一,逐渐被神化为人类的始祖。而鳄鱼则因为有雨天吼叫等习性,因雨水与农业的高度相关性,先民们逐渐也将其神化。因此,在蛇或鳄鱼或二者结合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龙的地位也日渐抬升,拥有了掌控风雨雷电的能力。
其次,龙是权力、尊贵与帝王的象征。古人从创造龙开始,就赋予龙神圣含义,这种做法代代相传,并进一步融合、升华、神化,最后形成了龙是帝王象征的观念。
封建社会结束后,龙进一步成为我们这个多民族汇聚形成的大一统国家的象征,因为龙的形象就是众多动物的集合。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由多个民族不断融合而成的结合体,如果想要找出一种动物说明这个象征意义,那么非龙莫属。
十二生肖的选取及排序
@zhi.zhi..:大象在古代中国那么显眼,甚至河南的简称“豫”也透露出当时大象在此地生活的痕迹,为何十二生肖却把大象给忘了呢?
袁靖:我们在对全国30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动物考古研究中,发现出土象骨的遗址数量极少,也就是10处左右,因此,不能说象在古代很普遍。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就发现过一头完整的小象的骨骼,象的颈部还发现一个铜铃,当时可能是把这只小象作为宠物饲养的。至于为什么没有把象收入十二生肖之中,古代文献没有记载,我们现在还不能解释。其实不能解释的现象还有不少,比如鹿科动物在考古遗址里发现很多,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考古研究人员仅在属于战国时期的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的秦简中,发现有《日书》,上面的十二生肖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 ( 原简漏抄生肖 ) 、巳虫、午鹿、未马、申环( 猿 ) 、酉水 ( 雉 ) 、戌老羊、亥豕。这里提到鹿这种动物。但是没有流传下来,没有把它收入我们现在看到的十二生肖之中。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的十二生肖中,就改“猪”为“象” ,那个地区前段时间还有过象群出没的报道,象在那个地区比较常见,傣族人以象为生肖之一。
@向阳而生 health:明明是家禽,鸡为何被选为十二生肖?关于它的前世今生又是什么?
袁靖:依据我现在的认识,可以说十二生肖包括的十二种动物与中华文明关系密切,我们所谓的六畜兴旺中的狗、猪、牛、羊、马和鸡六畜都在十二生肖里,其他六种动物,除了龙是精神文化的象征之外,其他五种鼠、虎、兔、蛇和猴也与古人的生活关系很密切。这十二种动物或者为先民的生存做出了巨大贡献,或者代表了先民向往的某种理想,或者与先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现在看到的十二生肖可以说是中华大地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出来的生肖文化。鸡之所以被选入十二生肖,可能跟它是家禽,与古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关吧。
依据动物考古学的研究,家鸡是从红原鸡驯化而来的。红原鸡现在栖息于亚洲东南部,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家鸡可能最先在红原鸡的传统栖息地驯化,之后逐渐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北上,至少在距今3300年前,已经到达河南东部地区。动物考古的研究证实,现在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家鸡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距今大约3300多年前。中国云南、广西部分地区和海南岛及中国境外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地都是红原鸡栖息的范围,随着今后亚洲东南部地区、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探寻家鸡的起源及传播线路的研究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小兔兔:十二生肖的排序是否遵照先人们驯化动物的先后?
袁靖: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跟古人驯化动物的先后无关,依据现在的古代文献及我们的研究,还不能讲清楚为什么是这样排列的。之所以说跟古人驯化动物的先后无关,因为依据我的研究,中国古代最早驯化的动物是狗,距今至少一万年之前就驯化成功了,而狗排在十二生肖的倒数第二个,老鼠不是驯化动物,却排在第一位。
@龇牙的小土豆:十二生肖排列次序以及选取,有什么讲究?
袁靖:关于这点古人没有留下太多线索。现在我们看到的十二生肖最早不是这样的。
1975年底,考古工作者曾于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发现秦简中有《日书》。《日书》中提到了十二属,其顺序及名称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原简漏抄生肖)、巳虫、午鹿、未马、申环(猿)、酉水(雉)、戌老羊、亥豕。其中,龙、蛇、猴、鸡、狗等都没有列入。取而代之的是虫、鹿、老羊,可能是猿的环,可能是雉的水等,跟我们现在看到的十二种动物不一样。
1986年4月,考古工作者又于甘肃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放马滩1号秦墓中发现《日书》,其十二属的名称及顺序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虫、巳鸡、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豕。其中:“辰虫”不是“辰龙”。“巳鸡”与“酉鸡”相重,疑为“巳蛇”之误。
这两处遗址出土的秦简都是战国晚期的,可见当时已经有十二生肖的雏形了。
到东汉时,王充在《论衡》中有关于十二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相关的内容,他在《论衡·物势篇》中仅提到十一种动物,没有讲辰龙,在《论衡·言毒篇》中讲到辰龙,尽管是分开讲的,但已经跟现在的十二生肖里提到的动物完全一样,比战国时期的说法有了进步。
在南北朝时有范炯的十二属诗。跟现在的生肖排列完全一样。
可以说,十二生肖包括的十二种动物与中华文明关系密切,我们所谓的六畜兴旺中的狗、猪、牛、羊、马和鸡六畜都在十二生肖里,其它六种动物,除了龙是精神文化的象征之外,其它五种鼠、虎、兔、蛇和猴也与古人的生活关系很密切。可以说这十二种动物或者为先民的生存作出了巨大贡献,或者代表了先民向往的某种理想,或者与先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要真正讲清楚十二生肖的排列次序以及选取标准,还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另外,民间传说中讲到过十二生肖的排序,比如在过河时老鼠蹲在牛角上,到对岸时先于牛上岸,所以鼠排在牛前面,但是很少听到关于其它动物先后顺序排列的说法,因此这种说法似乎是不作数的。
关于生肖的传说
@澎湃网友YZnemi:蛇为什么这么受崇拜?是不是和我们农耕文明的发展有关?
袁靖:简单来说,十二生肖其实反映的是与古人有密切关系的十二种动物。它们或许为农耕文明做出过重要贡献,或许曾经在古人的精神世界中发挥重要影响。
现在很多汉画像出土,都有人首蛇身的形象,因而有一种说法是蛇是人类的始祖。蛇之所以受崇拜,很可能与蒙昧时代人对蛇的恐惧有关。
蛇有几个重要习性,会令蒙昧时代的人类觉得其十分神秘,继而恐惧之。首先,蛇是冬眠动物,每逢气温下降,蛇会寻找地方冬眠,直到来年春暖花开才苏醒过来。这在古人看来,蛇是具有死而复生的能力的。再者,蛇还有蜕皮的能力,这也会令古人觉得蛇可以重生。另外,有些蛇还能置人于死地。死亡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大的恐惧,这种种因素加起来难免让人觉得蛇十分神秘,且超脱生死。渐渐地,人们将其神化,甚至将其视作自身的始祖,希求得到这种生物的神力庇护,来对抗死亡威胁,求得生存。
@fred:目前对“人首蛇身”是如何理解的?国外有没有相似的例子?
袁靖:我国关于人首蛇身的传说不少,在古代文献中,上古时期的神灵大多都是人首蛇身的模样,最典型的就是女娲和伏羲,它们被视为华夏的始祖。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T形帛画中绘有人身蛇尾的形象,较为流行的说法便是认为这是女娲。
考古学者还在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等地出土过大量刻有人首蛇身像的画像石。
始祖与神灵很多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可能反映的是早期人类盛行的图腾崇拜。
蛇在我国广泛存在,它们拥有的一些特性,让尚处于蒙昧时代的古人觉得它们神秘而神奇。例如它们会冬眠,会蜕皮,似乎象征着长生不死和死而复生;它们没有脚却能游走,有些毒蛇还能致人死命。生存环境恶劣的古人,肯定是非常希望能与这样的动物产生联系,得到它们的庇佑的。他们把这种感情投射到蛇身上,于是就有了蛇成为人类的始祖或者神灵。
国外似乎也有蛇崇拜,比较突出的是蛇发女妖美杜莎。
@阿飞负传:圆明园失窃的文物不计其数,为什么十二生肖青铜兽首最被重视?作为国人该怎样理解它们的价值?
袁靖:在圆明园众多的失窃文物中,大家格外关注十二生肖青铜兽首,可能是因为十二生肖在国人心目中的特殊意义。谈其他文物,大家或许未必谈得上来,但说到十二生肖,每个人都能说上一两句。在某种程度上,十二生肖代表着中华民俗文化。
圆明园的青铜兽首,原本是海晏堂外喷泉的龙头,由意大利传教士、宫廷画家郎世宁在乾隆年间主持设计。兽首以精炼红铜铸成,身躯是身穿袍服的石雕坐像。中国古代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到一个时辰,属于该时辰的生肖兽首就会张开嘴巴自动喷水。每天正午12点,十二兽首会同时喷水。此设计极为精巧,闻名世界。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圆明园,十二兽首铜像也随之流失海外。2000至2019年间,十二兽首铜像中的七首,即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鼠首、兔首、马首陆续回归大陆。其余五首,除龙首在台湾,羊首、蛇首、鸡首和狗首都还在海外漂泊。
因此,圆明园的兽首除了文物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也记录了我们国家经历过的那段屈辱过往,见证着我们的历史。全部兽首的回归,将象征着国家尊严的恢复,我们才算是跟那段过往告别。
《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 袁靖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3年4月
#最暖团圆年# “十二生肖”到底有没有“鹿”?让考古和史载说话
作者 陈伟群
十二生肖在中国,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属相,每个农历年都对应有一个生肖动物。但人们却很难说出:十二生肖的起源到底是怎么来的?世间那么多动物,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这十二种动物代表十二生肖呢?又为什么十二生肖中以鼠为首,猪为尾呢?为什么其中既有家畜,又有野生动物,更有像龙这样的虚构的图腾呢?人们试图加以求证,整理后发现最少已有十种说法:天象星宿说,图腾崇拜说,古代生活说,趾爪奇偶说,动物习性说,木星运转说,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说,轩辕黄帝说,道教玉帝说。表现出人们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如果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从“鹿”和“十二生肖”的角度来分析,应该会增进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来我们一起看看和分析这四个变化:从生活反映的分类变化看,从实物反映的历史变化看,从史载反映的关联变化看,从时辰反映的取舍变化看。这是独创的和首次的研究分析。
从生活反映的分类变化看
在中国古代,用于计算一日的时辰,采用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在现今的文化生活中,仍为习惯沿用。每一种动物的特性反映了这一时辰特点阐释的记忆。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古代就有的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在现今的生活中,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重要元素。
十二生肖,又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中国自古以来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五行、方位和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在某种程度牵动着今天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国数千年直至今天,如果没有现古的发现,我们无法靠想象或靠愿望,把“鹿”和“十二生肖”系列在一起,更不知道曾经有过:“午,鹿也。未,马也”。而今天则是“午马”;鹿,不在“十二生肖”系列。
从实物反映的历史变化看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即1975年12月间,在我国湖北云梦睡虎地第11号秦墓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上千支竹秦简。其中,《日出盗者》清楚地记载着用十二地支(生肖)占卜盗贼相貌特征的文字,而“鹿”在这系列中。这实物让我们见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使用动物代表十二地支(生肖)了,而“鹿”在“十二地支(生肖)”系列中(因为第11号秦墓,据考证葬于始皇帝三十年,即公元前217年)。
与我国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处于同一时代的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1986年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放马滩1号秦墓,论定墓葬为秦王政八年,即公元前239年)中记载“午,马也。”而“鹿”没有在这“十二地支(生肖)”系列中。放马滩秦简还有五音、干支、主客、五色、五方、十二时、五行、五灵相配法则,也表明五行、方位和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及关联的阐释系统,最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有雏形。
湖北随州孔家坡简牍,2000年1月出土于湖北随州孔家坡8号汉墓,有785枚。其中数术筒703枚,内容基本相同于睡虎地、放马滩秦简《日书》,可以互相比勘;孔家坡简牍《盗日》也是“午鹿”“未马”。这实物让我们见证:在秦末汉初时期,“鹿”也还有出现在“十二地支(生肖)”系列之中(根据木犊“二年正月王子朔”的记载,论定墓葬时间应为淮南王刘长二年,即汉高祖十二年,即公元前195年)。
今湖北在战国时期属楚国,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湖北随州孔家坡简牍表明,在公元前223年秦军破城俘获楚王负刍,楚国亡后,经秦代到汉代初,在今湖北这地域的“十二地支(生肖)”系列中还是“午鹿”有“鹿”。而今甘肃在战国时期属秦国,通过比斟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公元前239年)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公元前217年)、湖北随州孔家坡简牍(公元前195年),表明秦国、楚国的“十二地支(生肖)”最突出的不同点是:秦国为“午马”“未羊”,楚国为“午鹿”“未马”。到了秦代并没有统一“十二地支(生肖)”的动物,最少直至汉代初期(汉高祖)还是这样。显然,不是战国时期或秦代、汉代,不分鹿和马,指鹿为马。
还要指出:放马滩秦简《日书》中已经出现配有干支的十二兽,在兽名、干支排列上与后世十二生肖总体相似,其使用方法、占卜逻辑也与后世生肖相类,由此可推测睡虎地秦简、放马滩秦简《日书》中出现的配有干支的十二兽应是后世十二生肖的雏形。即:中国的“十二地支(生肖)”为域外泊来之说是占不住脚的。
从史载反映的关联变化看
我国古籍中记载,自先秦的帝舜时代在我国中原地区,最初使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个天干符号,相配合来纪年。同时,也有采用地支配合十二种动物来简单纪年。
世界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经·小雅·车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又见于《礼记·月令·季冬》:“出土牛,以送寒气”。是兽与时辰、与月季的星点关联运用的最早记录。
早在东汉王充的《论衡》有完整记录,十二生肖之说,最晚应形成于汉代的东汉时期。依据是东汉王充《论衡·物势篇》云:“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又云:“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申,猴也”。共提出十一种生肖名。加上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中有“吴在辰,其位龙”。恰好补上了“辰龙”,而成全了十二生肖。可见在东汉十二生肖已经形成。至于与人出生相对应的十二生肖的使用,至少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出现。《北史·宇文护传》中,记载了宇文护的母亲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中说:“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表明当时民间已有12生肖的用法了。
到隋朝时中原历法传至中国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在历法的纪年上仅吸收了十二种动物纪年法。因此才有《唐书》中记载:“黠戛斯国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另外,《宋史·吐蕃传》中也记载说,吐蕃首领在叙事时,以物纪年,所谓“道旧事则数十二辰属日,兔年如此,马年如此”。正像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指出的那样,“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这种关于12生肖来历的解释,已经被许多人认可。
唐始有中国“十二生肖”文化向域外传播和演变。日本的猪属相为野猪,原因是唐朝时期十二生肖传入日本后日本国内并将未野猪驯化为家猪;越南将十二生肖的兔属相变为在本土更加常见受喜爱的猫做为属相(动物猫,是在于“十二地支(生肖)”形成后才被引进到中国,所以中国的“十二生肖”文化的形成不可能选猫入系列);韩国的十二生肖与中国的十二生肖没多大区别。
从史载反映的关联变化看,我国最早可能是在汉代的汉高祖之后的时期开始,在时辰和“十二地支(生肖)”中的“鹿”,已改定统一为“马”。
从时辰反映的取舍变化看
时辰是中国古代计时单位,十二时辰,也称为十二地支。中国人的祖先白天观日、夜间观星,根据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将一天平均分为十二个时段。又因古人将天穹以北极星为中心划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方位,他们认为太阳每昼夜绕北极星旋转一周,分别经过这十二个方位。于是,表示十二方位的地支序数,同时也就表示了时间,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为一个时辰,约合现在的2个小时,从子时、丑时直至亥时,这就是十二时辰。十二时辰制在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时就已使用,那时就用“漏壶”(记载见于《周礼》)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只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来命名纪时时,要比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来命名纪年时(纪年时,不会晚于汉代东汉)稍迟后,最早是用十二生肖中的动物来命名方位(命名方位,不会晚于战国末),而根据十二生肖动物来对应人的出生年,不会晚于魏晋南北朝。
在汉代命名十二时辰依次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从名词的出处和唐诗宋诗中看,汉代的十二时辰命名被运用了很长时间。如:【子时】(23点-01点)汉代命名“夜半”,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左传·哀公十六年》中的“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是迄今所见到的,“夜半”一词作为时间使用的最早用例。《枫桥夜泊》唐代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丑时】(01点-03点)汉代命名“鸡鸣”,诗经中曾多次提到“鸡鸣”,如“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而“鸡鸣”一词作时间使用,源于《春秋左传正义》。《登飞来峰》宋代王安石“闻说鸡鸣见日升”。【寅时】(03点-05点)汉代命名“平旦”,这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孟子·告子上》说:“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是迄今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早上五盘岭》唐代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卯时】(05点-07点)汉代命名“日出”,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日出”一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唐代韩愈“日出潼关四扇开”。【辰时】(07点-09点)汉代命名“食时”,又名早食。这一时间,是古人吃早饭的时间。秦汉时期,民间一天只吃两餐,以早餐为主餐。“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便已出现。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另外,《管子·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拟寒山自述其七》宋代释咸静“辰时一顿饭”。【巳时】(09点-11点)汉代命名“隅中”,是临近中午的时候。“隅中”一词最早出现于《淮南子·天文训》:“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粥罢》宋代程珌“隅中粥一盂”。【午时】(11点-13点)汉代命名“日中”,此时,太阳行至中天,烈日当头。在古代,午时是集市交易的时间,《易经·系辞下》中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也说,“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菩萨蛮·初夏》宋代王齐愈“午时初困人烦暑”。【未时】(13点-15点)汉代命名“日跌”,太阳偏西为日昳,以中天为界,与隅中相对。日昳最初作为时间名词出现是在《史记·天官书》中:“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幽事绝句》宋代陆游“日昳方炊饭,秋深始采茶”。【申时】(15点-17点)汉代命名“晡时”,是古时汉人吃晚饭的时段。 “晡时”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文学作品中,古人常以“晡”字来代替“晡时”。《资治通鉴·唐纪》里:“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十二时行孝文》唐代白居易“晡时申,父母堂前莫动尘”。【酉时】(17点-19点)汉代命名“日入”,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古人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日出为昼,日入为夜。”日入始见于《春秋左传正义》:“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庄子·让王》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饮酒·七》魏晋陶渊明“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戌时】(19点-21点)汉代命名“黄昏”,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屈原在《离骚》中初次使用黄昏一词:“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乐游原》唐代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亥时】(21点-23点)汉代命名“人定”,是十二时辰中最末一个时辰。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孔雀东南飞》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人定》唐代白居易“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通过考析可见,汉代对十二时辰的命名,直到唐代还为诗人完全运用,而其中的四位南宋的诗人只有两位按汉代命名运用。可见,把“十二生肖”动物运用到十二时辰的表述上来,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
应该注意到由广州人冼运行、杜子盛等铸造于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的“铜壶滴漏”,从制成之日一直被使用到公元1900年前后,历时将近700年,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最完整的铜壶滴漏。整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其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说明此件文物已完成了每日十二时辰、每年十二个月、十二年为一周期(即纪时、纪日、纪月、纪年)的统一名称系统,也就是说最迟在元代,十二时辰已统一改变了汉代的命名。
从《太初历》始“十二地支兽(生肖)”中没有“鹿”
综上所述,从实物反映的历史变化看,十二地支兽(生肖)在秦国为“午马”“未羊”,楚国为“午鹿”“未马”,秦代并没有统一“十二地支兽(生肖)”的动物,最少直至汉代初期(汉高祖)还是这样。而从史载反映的关联变化看,我国最早可能是在汉代的汉高祖之后的时期开始,在时辰和“十二地支(生肖)”中的“鹿”,已改定统一为“马”。
由于,汉初使用从十月朔日开始的历日制度,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渐觉这种历日年度和人们习惯通用的春夏秋冬不合。公元前104年(元封七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汉武帝元封七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颁布年号称呼此历为《太初历》。《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第一次将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收入历法;采用以寅月为岁首,到季冬十二月年终,与春种、夏忙、秋收、冬闲的农耕节奏合拍,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对指导农业及畜牧业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方便;它同时考虑到太阳视运动和月亮圆缺变化规律,采用回归年和朔望月平均值为基本周期,属阴阳合历,继承了中国古代阴阳合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这样《太初历》的月份对应的地支为: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丑。之后,人们考虑还可以从“十二地支兽(生肖)”五行阴阳关系和动物特征及习性,来选择和排列动物。发现以动物的趾爪奇偶来选定能满足合理性。其中,“鼠”(鼠脚前爪有四个,后脚趾五个)“虎”“龙”(在汉代是指“扬子鳄”而不是神兽,“龙”成为“神兽”在宋始有;扬子鳄,脚前爪有五个,脚趾如鸭脚支一体)“猴”“狗”都各有五个脚趾,加上“马”是单蹄,都是奇数属阳;“牛”“鹿”“羊”“鸡”“猪”都各有四趾,兔有两爪,蛇的舌分两叉,都是偶数属阴。这一来,选“午鹿、未马”或选“午马、未羊”虽然都是总数上阴阳平均,但阴阳没有间隔排列,更主要还有“猪、牛、羊、马、鸡、狗”,已被驯化称“六畜”,都是与人们生产、生活食用和驾驭密切相关;而“鼠、虎、龙(扬子鳄)、鹿、兔、蛇、猴”是野生动物,从综合考虑,特别是“指导农业及畜牧业生产生活”,自然是“午马、未羊”的选定要优于“午鹿、未马”的选定。相传以十二种动物名称来对应十二地支的名称,来代表十二个月令,是汉朝东方朔的杰作。有明确记载的是东汉王充所写《论衡》中的《言毒篇》,他提到了十二种动物的名称:子禽鼠,丑禽牛,寅禽虎,卯禽兔,巳禽蛇,午禽马,未禽羊,申禽猴,酉禽鸡,戌禽犬,亥禽豕(豕即猪)。用十二生肖动物来纪年,也起于东汉。清朝赵翼所著《陔余从考》也指出这一史实。
我国古代南北朝不仅使用十二生肖纪年,而且出现了沈炯创作的《十二属诗》: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龙阴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怀。狗其怀屋外,猪蠡窗悠哉。这首诗在首字按序嵌入了十二生肖名,且突出了每种动物的生性特点,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到了宋代和明代,学者发现了中国“十二生肖”“十二时辰”“十二地支”的规律并加以阐述由来。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十二生肖动物的选用和排列,是根据每天动物活动的时间确定的。子时鼠最活跃(且子时跨昼夜,正好鼠,脚前爪有四个,后脚趾五个),丑时牛反刍,寅时虎最凶,卯时月亮将退,太阳将升,月中玉兔捣药忙,辰时龙行雨,巳时蛇开始活跃,午时太阳当空,阳极之象以马配之,未时被羊啃过的草会长得更茂盛,申时猴子活跃,酉时鸡归窝,戌时狗开始守夜,亥时猪熟睡。
明代学者郎瑛和王逵在解释生肖的由来时,既根据趾爪、阴阳、时间,又掺和了动物的习性。他们认为,子时阴气极盛,象征幽潜阴晦,鼠的特征是藏迹,所以配之以鼠。午时阳气极盛,马疾驰而刚健,代表了阳极的意义,所以配之以马。丑属阴,牛有舐犊之情,以牛为属相,赞颂了俯首而慈爱的亲情。未属阴,羊跪吃母乳,以羊为属相,褒扬了尊长秉礼的道德。寅为三阳,阳胜则暴,所以用性暴的虎配之。申为三阴,阴胜则黠,所以用性黠的猴配之。日月出生离不开阴阳交感,卯酉为日月的产门。兔舐雄毛而孕,鸡合踏而无形,它们无须交合,单凭感应便可怀孕,达到了阴阳交感的最高境界,所以卯酉分属兔鸡。辰时巳时阳气渐盛,龙蛇善于变化,所以龙蛇配属辰巳。戌时亥时阴敛潜寂之气渐深,狗司夜,猪镇静,所以狗猪配属戌亥。
通过对自先秦以来我国十二生肖文化的考和析,让我们再次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作者学术职务:中国畜牧业协会鹿文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相关著书:《秋高听鹿鸣》著作人,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