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生肖

小孩吃屎了怎么办 小孩吃钙片会导致骨龄闭合吗

发布时间:2024-05-06 08:40:45作者:旧人陌兮来源:网友整理

小孩吃屎了怎么办 小孩吃钙片会导致骨龄闭合吗

本文目录一览:

儿子竟然吃了自己的屎!为什么不管啥,孩子都想尝一尝?

文 | 李核桃

刷微博时,看到一个段子:

哈哈哈……虽是段子,却真实得过分。

因为孩子爱吮手指、啃指甲而涂抹辣椒、芥末的家长,绝非个例。

想起我女儿小时候,不但吃手,还啃脚趾头呢!

小朋友的脚丫白白胖胖多可爱呀,啃就啃吧!可她连爸爸那双大汗脚也下得去口!

家里的玩具、遥控器、拖鞋、卫生纸……统统难逃“虎口”。

让人哭笑不得,又暗暗着急。可看到下面这个故事,我再也不焦虑了。

原来,大家的孩子都差不多呀!

笑过之后,更多的是疑惑:

有些东西,小朋友难道不觉得根本不好吃吗?

为什么无论什么东西,他们都要拿来啃一啃、咬一咬呢?

01“嘴巴”,孩子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从发展心理学上来看,0~2岁的宝宝,吃手、啃东西是一件很健康的事,说明孩子生长发育到了一个新阶段。

(1)进入口腔敏感期

90%以上的孩子,出生后6个月左右,会主动抓住眼前的物品,送到嘴里尝一尝。

不管这个物品是软还是硬,能吃还是不能吃,都要啃一啃、咬一咬,还会咬大人的手指头、妈妈的。

这些都是进入口腔敏感期的表现。

而手是距离宝宝嘴巴最近的东西,所以啃手、吸吮手指是这个阶段孩子的突出表现。

早教专家林怡指出:如果强行阻止孩子吃手、啃咬,孩子口腔敏感期的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孩子被迫通过其他形式来满足。

比如超过2岁还咬人、成年后还啃指甲等。

(2)探索世界的方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孩子的智力发育分为4个阶段,其中0~2岁的宝宝属于感知运动阶段。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通过感觉、知觉动作来适应世界。

嘴巴,在我们看来是吃饭和说话的器官,但在宝宝的世界里,嘴就像昆虫的触角,发挥着感知世界、探索世界的功能。

基于这种探索新知的需求,无论孩子看见什么东西,都会拿到嘴边,或吸吮,或舔舐,或啃咬,好好“认识”一番。

这种认知方式会让孩子获得很多体验,进而刺激大脑神经元的连接,促进大脑发育。

而且,这个过程中,如何抓握、手与嘴如何配合,还需要复杂的手部运动,能起到锻炼孩子手眼协调能力的作用,为手部精细动作打下良好基础。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因此总结道:“在生命的早期,口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用它来唤醒身体的其他部分,并且用它来认识外在的世界。”

2岁之后,随着手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孩子渐渐就不再需要用嘴来探索世界了。

(3)一种自我安抚方式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2岁的淼淼被送到幼儿园,每天午睡时,会挨个把手指伸进嘴里吸吮几分钟。

吃饭时,把勺子放到嘴里不停地咬,把勺柄反复伸进拿出。为了感知勺柄的长度,他甚至把整个勺柄都往嘴里塞,把刚吃的饭给呕了出来!

他还把教具中的生豆子、珠子放在嘴里把玩,啃鞋后跟……

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容易有入园焦虑。

因为最亲爱的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因为远离了温暖熟悉的家,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而啃咬可以帮他缓解内心的不安。

无论哪种原因,2岁之前的孩子,无论啃咬也好,吸吮也好,只要他营养均衡,各项指标发育正常,家长就毋须担心。

02真正该担忧的是什么?

但这并不意味着任由孩子就这么一直吸、啃下去。

网上看到一个孩子,吸吮手指太频繁,大拇指根部硬生生吸出一个老茧!

还有的妈妈发现,孩子上幼儿园后基本不用剪指甲了——指甲全被孩子啃掉了!

有的孩子甚至将指甲咬秃、生倒刺,或者甲床咬得血肉模糊,甚至引发甲沟炎!

美国儿科学会指出:

孩子超过2岁,如果仍然喜欢吃手、吸吮安抚奶嘴,就需要逐渐引导和干预了。

超过4岁,如果仍然有这些习惯,就必须采取措施了。

否则不但损伤指甲、甲床,还会影响孩子身心发育。

重庆一个7岁小女孩玥玥,因为“龅牙”问题被妈妈带到医院做纠正。

妈妈说,玥玥小时候很漂亮,但越长大,龅牙问题就越突出,越难看。

医生询问后才得知,玥玥从小就有吮手指的习惯。

重庆医科大学口腔科主任李万山指出:孩子在吸吮时,下唇会对上下颌的前牙产生持续的力量,使上前牙向前移动,上前牙前突,久而久之会形成“龅牙”。

同时,这个坏习惯还会造成下前牙向舌侧倾斜,下颌后缩,形成“地包天”,使孩子越长越丑。

浙江大学医学院口腔科全科医生何剑亮还指出:超过4岁还经常吃手的孩子,颌骨发育受限,正常咬合会受到永久性不良影响。

人的口腔内有多块肌肉,每块肌肉担负着不同的功能。长期吸吮手指会影响孩子的发音功能、吞咽功能等。

由此可见,孩子吃手、啃指甲的行为可以理解,但不能纵容。

3应该怎么办?

鉴于不同年龄段孩子吸吮、啃咬的原因不同,所以解决方式也不能一刀切。

0~2岁孩子,不必干预。

出于干净卫生考虑,家长只需将孩子的小手洗干净、玩具洗干净,让他自由吸吮、啃咬。

也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适合吃的东西,比如水果块、蔬菜条、磨牙饼干等。

或者准备各种材质的咀嚼玩具,让他“尝”个够。

千万不要将细小物品放在孩子可触碰范围内,比如弹珠、硬币、扣子、玩具小配件等,避免孩子误吞。

前不久,哈尔滨一个3岁男孩就误吞了一个一角硬币,过了13天仍然没有排出,不得已通过手术取出,让孩子受了很大罪。

2岁以后的孩子,积极引导。

《儿童行为心理学》一书指出:父母可以通过带孩子外出的方式,丰富他的精神生活。

比如经常带孩子去大自然中玩一玩,或者与其他小朋友玩一玩,让孩子接触不同类型的事物,感受各种各样的新奇有趣。

孩子在开心玩耍的过程中,有了更健康的精神寄托,注意力就会从吃手、啃指甲上转移。

如果在家里,可以经常给孩子找点事情做,占住他的双手。

比如陪孩子玩游戏、让他帮忙拿东西等。孩子的手忙了起来,他就顾不上吃和啃了。

也可以借助故事的力量。

同事的女儿从小喜欢吸吮大拇指。一开始,她尝试过涂抹辣椒汁、大蒜汁,也试过贴创可贴,但都没有明显效果。

直到有一天她给女儿读了绘本《我不再吃手了》,女儿才改掉这个坏习惯。

因为她担心手上的茧子越来越大,像绘本上所讲的那样,最后变成一个小妖怪!

很多时候,单纯的唠叨、讲道理,孩子未必愿意听,简单粗暴的方式则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

而夸张的故事则能给孩子带来更直观的感受,让孩子在无形中得到启迪,从而改变不良行为。

最重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

超过4岁的孩子,如果仍然有吸吮手指、啃指甲等行为,同时伴有胆小、自卑等性格特征,家长就要反思自己的育儿习惯了。

越小的宝宝,越需要安全感,越渴望爸爸妈妈的陪伴。

家长要多抱抱他、亲亲他,跟他聊聊天,玩玩游戏,讲讲故事。在孩子呼唤时,给予积极的回应,让他感到被关注、被呵护。

内心被安全感填满的孩子,才不会用手指塞满口腔。

心理咨询师李雪说:爱向内灌注满了,才会流向外界。

口欲得到满足的孩子,才能用双手来迎接更广阔的世界。

作者:李核桃,社科图书编辑,正走在婚姻路上,探求着育儿密码。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儿子竟然吃了自己的屎!为什么不管啥,孩子都想尝一尝?

文 | 李核桃

刷微博时,看到一个段子:

哈哈哈……虽是段子,却真实得过分。

因为孩子爱吮手指、啃指甲而涂抹辣椒、芥末的家长,绝非个例。

想起我女儿小时候,不但吃手,还啃脚趾头呢!

小朋友的脚丫白白胖胖多可爱呀,啃就啃吧!可她连爸爸那双大汗脚也下得去口!

家里的玩具、遥控器、拖鞋、卫生纸……统统难逃“虎口”。

让人哭笑不得,又暗暗着急。可看到下面这个故事,我再也不焦虑了。

原来,大家的孩子都差不多呀!

笑过之后,更多的是疑惑:

有些东西,小朋友难道不觉得根本不好吃吗?

为什么无论什么东西,他们都要拿来啃一啃、咬一咬呢?

01“嘴巴”,孩子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从发展心理学上来看,0~2岁的宝宝,吃手、啃东西是一件很健康的事,说明孩子生长发育到了一个新阶段。

(1)进入口腔敏感期

90%以上的孩子,出生后6个月左右,会主动抓住眼前的物品,送到嘴里尝一尝。

不管这个物品是软还是硬,能吃还是不能吃,都要啃一啃、咬一咬,还会咬大人的手指头、妈妈的。

这些都是进入口腔敏感期的表现。

而手是距离宝宝嘴巴最近的东西,所以啃手、吸吮手指是这个阶段孩子的突出表现。

早教专家林怡指出:如果强行阻止孩子吃手、啃咬,孩子口腔敏感期的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孩子被迫通过其他形式来满足。

比如超过2岁还咬人、成年后还啃指甲等。

(2)探索世界的方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孩子的智力发育分为4个阶段,其中0~2岁的宝宝属于感知运动阶段。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通过感觉、知觉动作来适应世界。

嘴巴,在我们看来是吃饭和说话的器官,但在宝宝的世界里,嘴就像昆虫的触角,发挥着感知世界、探索世界的功能。

基于这种探索新知的需求,无论孩子看见什么东西,都会拿到嘴边,或吸吮,或舔舐,或啃咬,好好“认识”一番。

这种认知方式会让孩子获得很多体验,进而刺激大脑神经元的连接,促进大脑发育。

而且,这个过程中,如何抓握、手与嘴如何配合,还需要复杂的手部运动,能起到锻炼孩子手眼协调能力的作用,为手部精细动作打下良好基础。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因此总结道:“在生命的早期,口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用它来唤醒身体的其他部分,并且用它来认识外在的世界。”

2岁之后,随着手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孩子渐渐就不再需要用嘴来探索世界了。

(3)一种自我安抚方式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2岁的淼淼被送到幼儿园,每天午睡时,会挨个把手指伸进嘴里吸吮几分钟。

吃饭时,把勺子放到嘴里不停地咬,把勺柄反复伸进拿出。为了感知勺柄的长度,他甚至把整个勺柄都往嘴里塞,把刚吃的饭给呕了出来!

他还把教具中的生豆子、珠子放在嘴里把玩,啃鞋后跟……

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容易有入园焦虑。

因为最亲爱的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因为远离了温暖熟悉的家,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而啃咬可以帮他缓解内心的不安。

无论哪种原因,2岁之前的孩子,无论啃咬也好,吸吮也好,只要他营养均衡,各项指标发育正常,家长就毋须担心。

02真正该担忧的是什么?

但这并不意味着任由孩子就这么一直吸、啃下去。

网上看到一个孩子,吸吮手指太频繁,大拇指根部硬生生吸出一个老茧!

还有的妈妈发现,孩子上幼儿园后基本不用剪指甲了——指甲全被孩子啃掉了!

有的孩子甚至将指甲咬秃、生倒刺,或者甲床咬得血肉模糊,甚至引发甲沟炎!

美国儿科学会指出:

孩子超过2岁,如果仍然喜欢吃手、吸吮安抚奶嘴,就需要逐渐引导和干预了。

超过4岁,如果仍然有这些习惯,就必须采取措施了。

否则不但损伤指甲、甲床,还会影响孩子身心发育。

重庆一个7岁小女孩玥玥,因为“龅牙”问题被妈妈带到医院做纠正。

妈妈说,玥玥小时候很漂亮,但越长大,龅牙问题就越突出,越难看。

医生询问后才得知,玥玥从小就有吮手指的习惯。

重庆医科大学口腔科主任李万山指出:孩子在吸吮时,下唇会对上下颌的前牙产生持续的力量,使上前牙向前移动,上前牙前突,久而久之会形成“龅牙”。

同时,这个坏习惯还会造成下前牙向舌侧倾斜,下颌后缩,形成“地包天”,使孩子越长越丑。

浙江大学医学院口腔科全科医生何剑亮还指出:超过4岁还经常吃手的孩子,颌骨发育受限,正常咬合会受到永久性不良影响。

人的口腔内有多块肌肉,每块肌肉担负着不同的功能。长期吸吮手指会影响孩子的发音功能、吞咽功能等。

由此可见,孩子吃手、啃指甲的行为可以理解,但不能纵容。

3应该怎么办?

鉴于不同年龄段孩子吸吮、啃咬的原因不同,所以解决方式也不能一刀切。

0~2岁孩子,不必干预。

出于干净卫生考虑,家长只需将孩子的小手洗干净、玩具洗干净,让他自由吸吮、啃咬。

也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适合吃的东西,比如水果块、蔬菜条、磨牙饼干等。

或者准备各种材质的咀嚼玩具,让他“尝”个够。

千万不要将细小物品放在孩子可触碰范围内,比如弹珠、硬币、扣子、玩具小配件等,避免孩子误吞。

前不久,哈尔滨一个3岁男孩就误吞了一个一角硬币,过了13天仍然没有排出,不得已通过手术取出,让孩子受了很大罪。

2岁以后的孩子,积极引导。

《儿童行为心理学》一书指出:父母可以通过带孩子外出的方式,丰富他的精神生活。

比如经常带孩子去大自然中玩一玩,或者与其他小朋友玩一玩,让孩子接触不同类型的事物,感受各种各样的新奇有趣。

孩子在开心玩耍的过程中,有了更健康的精神寄托,注意力就会从吃手、啃指甲上转移。

如果在家里,可以经常给孩子找点事情做,占住他的双手。

比如陪孩子玩游戏、让他帮忙拿东西等。孩子的手忙了起来,他就顾不上吃和啃了。

也可以借助故事的力量。

同事的女儿从小喜欢吸吮大拇指。一开始,她尝试过涂抹辣椒汁、大蒜汁,也试过贴创可贴,但都没有明显效果。

直到有一天她给女儿读了绘本《我不再吃手了》,女儿才改掉这个坏习惯。

因为她担心手上的茧子越来越大,像绘本上所讲的那样,最后变成一个小妖怪!

很多时候,单纯的唠叨、讲道理,孩子未必愿意听,简单粗暴的方式则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

而夸张的故事则能给孩子带来更直观的感受,让孩子在无形中得到启迪,从而改变不良行为。

最重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

超过4岁的孩子,如果仍然有吸吮手指、啃指甲等行为,同时伴有胆小、自卑等性格特征,家长就要反思自己的育儿习惯了。

越小的宝宝,越需要安全感,越渴望爸爸妈妈的陪伴。

家长要多抱抱他、亲亲他,跟他聊聊天,玩玩游戏,讲讲故事。在孩子呼唤时,给予积极的回应,让他感到被关注、被呵护。

内心被安全感填满的孩子,才不会用手指塞满口腔。

心理咨询师李雪说:爱向内灌注满了,才会流向外界。

口欲得到满足的孩子,才能用双手来迎接更广阔的世界。

作者:李核桃,社科图书编辑,正走在婚姻路上,探求着育儿密码。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儿子竟然吃了自己的屎!为什么不管啥,孩子都想尝一尝?

文 | 李核桃

刷微博时,看到一个段子:

哈哈哈……虽是段子,却真实得过分。

因为孩子爱吮手指、啃指甲而涂抹辣椒、芥末的家长,绝非个例。

想起我女儿小时候,不但吃手,还啃脚趾头呢!

小朋友的脚丫白白胖胖多可爱呀,啃就啃吧!可她连爸爸那双大汗脚也下得去口!

家里的玩具、遥控器、拖鞋、卫生纸……统统难逃“虎口”。

让人哭笑不得,又暗暗着急。可看到下面这个故事,我再也不焦虑了。

原来,大家的孩子都差不多呀!

笑过之后,更多的是疑惑:

有些东西,小朋友难道不觉得根本不好吃吗?

为什么无论什么东西,他们都要拿来啃一啃、咬一咬呢?

01“嘴巴”,孩子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从发展心理学上来看,0~2岁的宝宝,吃手、啃东西是一件很健康的事,说明孩子生长发育到了一个新阶段。

(1)进入口腔敏感期

90%以上的孩子,出生后6个月左右,会主动抓住眼前的物品,送到嘴里尝一尝。

不管这个物品是软还是硬,能吃还是不能吃,都要啃一啃、咬一咬,还会咬大人的手指头、妈妈的。

这些都是进入口腔敏感期的表现。

而手是距离宝宝嘴巴最近的东西,所以啃手、吸吮手指是这个阶段孩子的突出表现。

早教专家林怡指出:如果强行阻止孩子吃手、啃咬,孩子口腔敏感期的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孩子被迫通过其他形式来满足。

比如超过2岁还咬人、成年后还啃指甲等。

(2)探索世界的方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孩子的智力发育分为4个阶段,其中0~2岁的宝宝属于感知运动阶段。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通过感觉、知觉动作来适应世界。

嘴巴,在我们看来是吃饭和说话的器官,但在宝宝的世界里,嘴就像昆虫的触角,发挥着感知世界、探索世界的功能。

基于这种探索新知的需求,无论孩子看见什么东西,都会拿到嘴边,或吸吮,或舔舐,或啃咬,好好“认识”一番。

这种认知方式会让孩子获得很多体验,进而刺激大脑神经元的连接,促进大脑发育。

而且,这个过程中,如何抓握、手与嘴如何配合,还需要复杂的手部运动,能起到锻炼孩子手眼协调能力的作用,为手部精细动作打下良好基础。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因此总结道:“在生命的早期,口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用它来唤醒身体的其他部分,并且用它来认识外在的世界。”

2岁之后,随着手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孩子渐渐就不再需要用嘴来探索世界了。

(3)一种自我安抚方式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2岁的淼淼被送到幼儿园,每天午睡时,会挨个把手指伸进嘴里吸吮几分钟。

吃饭时,把勺子放到嘴里不停地咬,把勺柄反复伸进拿出。为了感知勺柄的长度,他甚至把整个勺柄都往嘴里塞,把刚吃的饭给呕了出来!

他还把教具中的生豆子、珠子放在嘴里把玩,啃鞋后跟……

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容易有入园焦虑。

因为最亲爱的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因为远离了温暖熟悉的家,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而啃咬可以帮他缓解内心的不安。

无论哪种原因,2岁之前的孩子,无论啃咬也好,吸吮也好,只要他营养均衡,各项指标发育正常,家长就毋须担心。

02真正该担忧的是什么?

但这并不意味着任由孩子就这么一直吸、啃下去。

网上看到一个孩子,吸吮手指太频繁,大拇指根部硬生生吸出一个老茧!

还有的妈妈发现,孩子上幼儿园后基本不用剪指甲了——指甲全被孩子啃掉了!

有的孩子甚至将指甲咬秃、生倒刺,或者甲床咬得血肉模糊,甚至引发甲沟炎!

美国儿科学会指出:

孩子超过2岁,如果仍然喜欢吃手、吸吮安抚奶嘴,就需要逐渐引导和干预了。

超过4岁,如果仍然有这些习惯,就必须采取措施了。

否则不但损伤指甲、甲床,还会影响孩子身心发育。

重庆一个7岁小女孩玥玥,因为“龅牙”问题被妈妈带到医院做纠正。

妈妈说,玥玥小时候很漂亮,但越长大,龅牙问题就越突出,越难看。

医生询问后才得知,玥玥从小就有吮手指的习惯。

重庆医科大学口腔科主任李万山指出:孩子在吸吮时,下唇会对上下颌的前牙产生持续的力量,使上前牙向前移动,上前牙前突,久而久之会形成“龅牙”。

同时,这个坏习惯还会造成下前牙向舌侧倾斜,下颌后缩,形成“地包天”,使孩子越长越丑。

浙江大学医学院口腔科全科医生何剑亮还指出:超过4岁还经常吃手的孩子,颌骨发育受限,正常咬合会受到永久性不良影响。

人的口腔内有多块肌肉,每块肌肉担负着不同的功能。长期吸吮手指会影响孩子的发音功能、吞咽功能等。

由此可见,孩子吃手、啃指甲的行为可以理解,但不能纵容。

3应该怎么办?

鉴于不同年龄段孩子吸吮、啃咬的原因不同,所以解决方式也不能一刀切。

0~2岁孩子,不必干预。

出于干净卫生考虑,家长只需将孩子的小手洗干净、玩具洗干净,让他自由吸吮、啃咬。

也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适合吃的东西,比如水果块、蔬菜条、磨牙饼干等。

或者准备各种材质的咀嚼玩具,让他“尝”个够。

千万不要将细小物品放在孩子可触碰范围内,比如弹珠、硬币、扣子、玩具小配件等,避免孩子误吞。

前不久,哈尔滨一个3岁男孩就误吞了一个一角硬币,过了13天仍然没有排出,不得已通过手术取出,让孩子受了很大罪。

2岁以后的孩子,积极引导。

《儿童行为心理学》一书指出:父母可以通过带孩子外出的方式,丰富他的精神生活。

比如经常带孩子去大自然中玩一玩,或者与其他小朋友玩一玩,让孩子接触不同类型的事物,感受各种各样的新奇有趣。

孩子在开心玩耍的过程中,有了更健康的精神寄托,注意力就会从吃手、啃指甲上转移。

如果在家里,可以经常给孩子找点事情做,占住他的双手。

比如陪孩子玩游戏、让他帮忙拿东西等。孩子的手忙了起来,他就顾不上吃和啃了。

也可以借助故事的力量。

同事的女儿从小喜欢吸吮大拇指。一开始,她尝试过涂抹辣椒汁、大蒜汁,也试过贴创可贴,但都没有明显效果。

直到有一天她给女儿读了绘本《我不再吃手了》,女儿才改掉这个坏习惯。

因为她担心手上的茧子越来越大,像绘本上所讲的那样,最后变成一个小妖怪!

很多时候,单纯的唠叨、讲道理,孩子未必愿意听,简单粗暴的方式则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

而夸张的故事则能给孩子带来更直观的感受,让孩子在无形中得到启迪,从而改变不良行为。

最重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

超过4岁的孩子,如果仍然有吸吮手指、啃指甲等行为,同时伴有胆小、自卑等性格特征,家长就要反思自己的育儿习惯了。

越小的宝宝,越需要安全感,越渴望爸爸妈妈的陪伴。

家长要多抱抱他、亲亲他,跟他聊聊天,玩玩游戏,讲讲故事。在孩子呼唤时,给予积极的回应,让他感到被关注、被呵护。

内心被安全感填满的孩子,才不会用手指塞满口腔。

心理咨询师李雪说:爱向内灌注满了,才会流向外界。

口欲得到满足的孩子,才能用双手来迎接更广阔的世界。

作者:李核桃,社科图书编辑,正走在婚姻路上,探求着育儿密码。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吃屎”有好处!专家称婴儿粪便含优质益生菌

作者 | 周亦川

来源 | 搜狐健康

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益生菌?我们很容易想到酸奶、泡菜、面包,其实还有一个地方也有不少的益生菌,那就是一条婴儿的脏尿布——科学家发现,婴儿的粪便中含有益生菌,这些肠道细菌有助于提高身体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能力。#健康科普大赛#

这份发表于《科学报告》的研究中,来自于维克森林医学院分子医学副教授Hariom Yadav博士介绍,短链脂肪酸(例如乙酸盐、丙酸盐和丁酸盐)含量正常是肠道健康良好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是一种未消化膳食纤维细菌发酵而成的产物。患有糖尿病、肥胖、自身免疫疾病和癌症的人含有较少的短链脂肪酸,而提高这种成分的含量可有助于维持甚至恢复正常的肠道环境,并有望改善健康。

Yadav说,在人类的胃肠道中,有一个高度多样化和复杂的群落,十万到百万亿的微生物在这里以共生的方式生存,对人类的健康和新陈代谢至关重要,它们通过酶和生物合成能力促进宿主吸收代谢复杂的营养物质。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异常改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包括慢性肠胃病、神经系统疾病和代谢疾病,因此肠道微生物群也成为了潜在的风险因素以及疾病的治疗靶点。

用肠道菌群治疗疾病并不是新闻,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大量研究实践表明,特定的益生菌菌株可以有效预防或治疗动物和人类的某些疾病。使用抗生素、益生元或者足够量的益生菌可促进肠道健康。这推动了市场对益生菌补充剂的广泛需求,促进新型益生菌产品大量开发。然而,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患有潜在疾病或已经患病的动物或人类受试者进行的,益生菌对健康无疾病的人类影响的科学报告仍然有限。

Yadav说,为了保证菌群的安全,所选用的菌株一定来源于人类;在人类中,婴儿非常健康,而且他们没有与年龄有关的疾病,比如糖尿病和癌症。因此,他的研究团队从34名健康婴儿的尿布中收集粪便样本,将其中的乳酸菌与肠球菌菌株分离、鉴定和验证安全性后,从321个菌株中选出了10个最佳菌株。而后,将10株益生菌株分别为小鼠单次以及五次服用,以及将菌株注射到人类粪便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这些选定的益生菌混合物可以对肠道微生物群进行调节,增加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并提高了小鼠肠道和人类粪便的短链脂肪酸的含量,特别是丙酸酯和丁酸酯。

Yadav认为,这项研究证明婴儿的益生菌群可以作为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下降的治疗方案进行开发,这些益生菌如乳酸菌和肠球菌菌株可能有利于改善肠道微生物群分布,可能成为预防或治疗包括肥胖、2型糖尿病、癌症和炎症性肠病在内的几种人类疾病中的潜在生物疗法,还可进一步研究其对人类微生物群、新陈代谢和相关疾病的影响。

参考资料:

https://www.eurekalert/pub_releases/2018-08/wfbm-bpm082218.php

https://www.nature/articles/s41598-018-30114-4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