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生肖

1754年属什么(1754年)

发布时间:2024-05-05 17:54:12作者:未及挽留来源:网友分享

1754年属什么(1754年)

本文目录一览:

清朝远征伊犁,准噶尔汗国自此灭亡,西域再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首次纳入到中国版图之内。到了唐朝灭高昌、西突厥等国,西域再次纳入到了中原王朝版图。然而从唐朝以后,西域已经游离于中原王朝之外近千年。到了清朝,准噶尔汗国崛起了西域,成为了清朝最大的对手。最终,乾隆皇帝消灭了准噶尔,新疆再次纳入到了中原王朝版图之中。

一,准噶尔的内乱,机会到来

从1690年噶尔丹东征到1755年乾隆灭准噶尔汗国,清朝和准噶尔打了70年的战争的。在这个过程中,康熙三征噶尔丹将外蒙古纳入版图,“驱准入藏”将青藏高原纳入版图。雍正和准噶尔在漠北进行了拉锯战,最终打成平手,双方打了50年,最终都打不动了,于是选择和谈。

准噶尔盆地

1736年,积劳成疾的雍正帝去世,乾隆即位,继续和准噶尔谈判,最终在1739年达成协议,双方以阿尔泰山作为分界线。随后,乾隆将主要的精力用于内政,将“康乾盛世”推向了顶峰。准噶尔则相反,他在一步步走向深渊。

1745年,准噶尔的第三任大汗噶尔丹策零去世,其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尔继承汗位。他只有12岁,昏庸无能,残暴嗜杀,将自己的姐姐囚禁,引发了各部不满。随后的准噶尔汗国在短短的五年内爆发三次内乱。

雍正年间的清朝版图

(1)第一次内乱。1751年,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尔想借围猎之机来杀害长兄喇嘛达尔札,结果自己反被喇嘛达尔札击败,自己被擒获,剜去双目,囚禁于阿克苏。喇嘛达尔札登上了准噶尔汗位。喇嘛达尔札虽然是长子,却是庶出,各部不服,产生了第二次内乱。

(2)第二次内乱。1752年,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和硕特部首领班珠尔以及达什达瓦等人谋立噶尔丹策零的幼子策妄达什为汗。事情败露后,达什达瓦和策妄达什被杀,阿睦尔撒纳和班珠尔则逃到了额尔齐斯河一带,投靠达瓦齐。

达瓦齐是以前卫拉特盟主巴图尔珲的后裔,在准噶尔汗国是拥有继承权的,也因为这个原因,他遭到了喇嘛达尔札的猜忌。阿睦尔撒纳和班珠尔投靠达瓦齐后,喇嘛达尔札派遣军队去征讨。达瓦齐打算投降清朝,不过道路被喇嘛达尔札阻断,于是三人就逃亡到了哈萨克。随后,喇嘛达尔札派兵3万进入哈萨克,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又潜回原牧地,收集部众千余人进军伊犁,杀死杀死喇嘛达尔札,自立为汗。

(3)第三次内乱。达瓦齐也是无能之辈,他嗜酒好杀,部众离心。不久,小策凌敦多布之孙纳默库济尔噶尔反叛,准噶尔陷入混乱。这时候,杜尔伯特等部落开始投降清朝,准噶尔出现了分崩离析的状态。1754年,阿睦尔撒纳提出要和达瓦齐分治准噶尔,达瓦齐不同意,双方爆发战争,结果阿睦尔撒纳战败,也被迫投降了清朝。

二,军事奇迹,清军3个月就灭了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内部爆发持续的内乱,这给清朝和俄国都提供了机会。同一时间,俄国和清朝都在制定出兵准噶尔的计划,如果俄国抢先一步,那么新疆就可能永远没有了。1755年,乾隆皇帝决定进兵伊犁,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

然而,当乾隆皇帝让大臣讨论此事的时候,满朝文武只有傅恒一人支持乾隆,其他人都害怕出现和通泊之战一样的失败,可谓谈虎色变。他们认为出兵伊犁就是劳师远征,空耗国力。但是乾隆决心已下,哪里肯退让。

陕甘总督永常提出“裹粮进剿”,让军队带足6个月的粮草,一共数万百斤出征。乾隆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现在准噶尔内乱,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要用“蒙古行走之法”,以轻骑兵进行远距离进攻,速战速决。因此,他只允许士兵带少量的肉干和干粮,除此之外就只能就地补给。

乾隆的计划是两路出击,分别从哈密和科布多出发,原定时间是1755年秋季。阿睦尔撒纳则认为秋季时候,我方马肥,对方也会兵强马壮,不如趁早攻其不备,一战而决后患。乾隆接受了此建议,将出征的时间提前到春季。

1755年二月,清朝的5万大军正式出发了。北路大军从外蒙古出发,主将为定北将军班第,副将为阿睦尔撒纳,一起出征的还有外蒙古的王公、乌里雅苏台的参赞大臣,一共2.5万军队,7万匹马。西路大军以永常为定西将军,萨刺尔为副将,也是2.5万人,7万匹马。两路大军约定在博罗塔拉河(伊犁东北300里)会师,然而直捣伊犁。

乾隆帝在推进过程中采取“以准攻准”,让阿睦尔撒纳和萨刺尔分别带领6000人先行出发,作为先锋,清朝大部分则殿后。阿睦尔撒纳在行军过程中打出准噶尔的国旗,一路上招降准噶尔各部,“各部落大者数千户,小者数百户,无不携酒牵羊以降,兵行数千里,无一人敢抗者”。

伊犁

仅仅用了两个月,清朝两路大军都到达了博罗塔拉河,随后清军向伊犁发动了总攻。乾隆皇帝早已察觉到阿睦尔撒纳的异常举动,下令班第暗中观察其行为,并要求班第一定要抢先攻克伊犁。然而,班第的的速度还是慢了,阿睦尔撒纳抢先攻克了伊犁,又招降大批部众。

达瓦齐则拒绝投降,他带领1万军队退守到伊犁西南的格登山,这里后负山崖,前临泥淖,易守难攻。五月十四日,阿睦尔撒纳和萨刺尔抵达格登山下,在此安营扎寨。晚上,阿睦尔撒纳派遣20多人到达瓦齐军营侦查,结果达瓦齐军以为清军杀到,纷纷逃散。阿睦尔撒纳趁机进军,收降了4000人,达瓦齐带着2000人逃走。

达瓦齐逃到南疆,清军一路穷追,并向南疆各部下达檄文。南疆各部纷纷聚集起来,响应清军的号召,围堵达瓦齐。乌什维吾尔族领袖霍集斯和达瓦齐有一些交情,他接到清军檄文后也立即带领部众在各关口堵截,最终在乌什附近遇到了达瓦齐。达瓦齐的部众不断逃散,现在仅仅剩70多人。霍集斯将他引到城内,用酒肉招待,待到喝醉后就绑起来献给了清军。

如此,准噶尔汗国就宣告灭亡了。清军从出兵到胜利,只出兵5万,用时3个月,在军事上堪称奇迹。

三,西域再次纳入到中国版图

战争结束后,乾隆皇帝决定对准噶尔进行分而治之,阿睦尔撒纳被封为双亲王、辉特汗,管理辉特部;车凌被封为杜尔伯特汗、班珠尔被封为和硕特汗、噶勒藏多尔济被封为绰罗斯汗。四部按照蒙古的制度,设置盟旗。如此,就打破了阿睦尔撒纳成为准噶尔大汗的企图,准噶尔汗国正式宣布解体,西域时隔1000年再次纳入到了中原王朝版图。

这里提一下,以前发动青海之乱的罗卜藏丹津投靠了准噶尔,现在也被迫投降了清朝。乾隆皇帝念他曾经平定西藏有功,于是赦免其罪,但是将他软禁在北京,后来转移到蒙古。达瓦齐被押送北京后,乾隆帝赦免其罪,封为亲王,软禁在北京。

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胜利,乾隆下令在伊犁立下《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和《格登山碑》,以满、汉、蒙、藏4种文字镌刻。两碑是新疆再次纳入中原版图的见证。

但是,乾隆的一系列措施又埋下了隐患。在军事布置上,乾隆将伊犁的军队大量撤回内地,只让班第带领500人驻守伊犁,另外少量军队驻扎在乌鲁木齐。由于清朝在伊犁驻扎的军队过少,使得清军无法对各部的叛乱进行有力的镇压。不久之后,阿睦尔撒纳就发动了叛乱,直到1757年才将之平定。

清军攻克伊犁后,被以前的策妄阿喇布坦囚禁的叶尔羌汗国黑山、白山两派的后裔大小和卓投降清朝,表示“我等情愿带领属下三十余户投降大皇帝为臣仆”,“若荷恩得回故土,情愿招服喀什噶尔、叶尔羌各处人众,同来归顺”。于是,清军让大和卓到南疆招降,小和卓继续扣留为人质。

不久,布拉呢敦带领卫拉特蒙古兵1000人,清军400人进入南疆,在乌什击败黑山派,占领了喀什噶尔和叶尔羌,控制了天山南路。此事标志着南疆地区也纳入到了清朝的版图。

不过,清军忽视了对大小和卓的控制,最终大小和卓在阿睦尔撒纳之乱后也发动了叛乱。最终到1759年,清朝才彻底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

尽管西域的局势反复无常,但是清朝此次灭准噶尔汗国依然是彪悍史册的。西域自从唐朝中期(790年)之后就一直被北方的游牧民族占据,先后出现了高昌回鹘、喀喇汗王朝、西辽、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准噶尔汗国等,直到1755年才再次被纳入到中央王朝的版图,中间有了将近1000年的时间。因此,这次远征伊犁,是一次伟大的胜利。

中式棂格与奇彭代尔家具

  托马斯·奇彭代尔是18世纪欧洲知名的家具设计师,他开启了以设计师名字为家具风格命名的时代。他于1754年出版的家具设计书《绅士及家具制造者指南》(The Gentleman and Cabinet-Maker’s Director,以下简称《指南》),让18世纪的世界都刮起了“奇彭代尔式家具”的风潮。奇彭代尔身处欧洲中国风时期,他的家具设计吸收了大量中国元素,其中最显著美观的元素就是以窗棂纹样为基础的中式棂格。奇彭代尔设计中使用的棂格素材来源较广,有中国古代建筑窗格内的窗棂,还有建筑廊下蜿蜒的楣子、围栏。二者的类型在英文文献中被称为lattice-work和fret-work,lattice-work的原意是建筑中由线条交错组成的通透格子,更强调一个平面内四方连续的网状结构,fret-work原意指古希腊艺术中的线状回纹,常作为希腊陶瓶图案的边框,或以浅浮雕形式出现在古风建筑晚期柱上楣的中楣装饰部分,更强调线条形成的纹样和纹样二方连续形成的装饰带。但因为fret-work更强调纹样和装饰性质,部分研究者也将平面的单个或四方连续的细木格称为fret-work。奥利弗·因佩在Chinoiserie中说,“我们将棂格(fret-work)视为欧洲直接使用的中国装饰元素之一”。

  梳理中式棂格在英国设计界的传播,1749年,约瑟夫·古皮(1689—1769)在丘园设计的孔子屋上最早应用了中式棂格。1750年,威廉·哈夫潘尼的New Designs of Chinese Temples上印了第一张有中式棂格装饰的版画。1751年,奇彭代尔的好友马修·达利(1741—1778)在A New book of Chinses, Gothic and Modern chairs上登载了第一个使用中式棂格的椅子,这是中式棂格第一次在家具上使用。而奇彭代尔的出现为中式棂格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并将它推向了更广泛的市场。

  以《指南》为线索,奇彭代尔设计的中式棂格出现的地方有:椅子的椅背和扶手、橱柜的柜门、木柜的檐口下装饰带、早餐桌和托盘的边沿以及庭院围栏。与其他的雕刻装饰相比,中式棂格虽也是透雕的形式,但因其线性构成的特点,仍然保持了平面艺术的美感。 

  组合数个棂格纹样的应用 

  椅背的形状天然分割出了一个完整有边界的装饰面,给设计师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奇彭代尔的中国椅椅背的典型结构(图2、3、4)通常由椅背外框、装饰性内轮廓和中心发散点三个部分构成。外框是椅子结构的一部分,比棂条宽数倍,起到支撑作用。外框上的装饰很少,偶尔有装饰也会优先让位给椅子结构和支撑的功能。在外框以内有一圈由椅背中心发散出来的装饰轮廓,它灵活而富有变化地依照外框的走向,划分出一圈属于自己的装饰带,一方面在呆板的外框和灵动的中心之间起到缓和作用,另一方面仿佛变成 “画框”,将椅背的视觉落点进一步收紧。这个结构采用的纹样有八角锦(八角景)、八角套方和四合盘长。椅背最中心往往是一个中心点明确的发散式图案,如万字纹、风车纹、菱形纹、方胜纹,它将来自四面八方的线条都收归自身进行统一,又与周围的装饰带联系起来,将自身吸收的张力发射向四方,控制着整张装饰面的平衡。除了上述典型构图以外,《指南》中还有两张不规则外框的二分、三分装饰面的中国椅子椅背(图1),它们构图的共同点就是每一个装饰区都有自己明确的中心。

  在选择合适的纹样安排到上述结构中后,纹样之间的组合也是奇彭代尔才能的施展之处。以图1为例,椅背的两个中心都是一个万字纹与风车纹的结合。传统的万字纹是以卍字交错的两条主线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再与其他万字主线相连的四方连续图案,或是两条主线汇入外框的二方连续图案。风车纹是数个长方形(负形)围绕一个固定中心旋转排列形成的图案。图1、2、3椅子的中心点装饰都是由相似的“卍字+风车纹”形式构成。为了更好地发挥装饰轮廓的缓冲作用,奇彭代尔还会对装饰轮廓采用的纹样加以改动,图3的八角套方加入合盘长的方格。椅腿等部件的镂空雕饰常常较为自由地运用各种花式组合变化的花结纹样。

  《指南》中给出了三页共9张命名为“Chinese chair”(中国式椅子)的设计稿,在经过对以上纹样的参考、吸收和应用以后,奇彭代尔对这些纹样的应用形式的把握越来越轻车熟路。在图4椅子上应用的中式棂格虽然沿用了此前设计上使用过的基本纹样,但其组合形式却越来越纷繁复杂,大胆创新。再也没有一个纹样是单独以原本的形态出现的,设计师敏锐地寻找不同纹样之间相互契合的可能,所有的纹样都被改造后安排在合适的位置。 

  棂格纹样的四方连续应用 

  装有玻璃的书柜门是另一个适合应用中式棂格的地方,在《指南》的设计说明中,奇彭代尔说过:“这些所有书柜都是专为玻璃门设计的。”欧洲在17世纪已经发明出了大块的透明平板玻璃,中式棂格通透性强,装饰纤巧而不烦琐,是门窗玻璃的绝佳固定材料和装饰。与椅背一样,柜门的待装饰面平整开阔,创作空间大,但与椅背装饰的“密”相比,书柜门的中式棂格“疏”了很多,二者的特点都是由自身的功能需求决定的。稀疏的棂格不能满足椅背承托背部的需要,过密的棂格则会影响书柜玻璃的展示效果。于是,在椅子上设计师精心设计的多种纹样组合没有出现在书柜门上,只有以单一纹样的四方连续形式组成的棂格被采用。八角套方、方胜和八角景等中心留白、曾作为椅背装饰性轮廓的纹样在此处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中式棂格在奇彭代尔书柜门上的排列方式,是在每一扇纵向的长方形柜门上完成2个左右纹样元素的纵向排列,再把若干扇柜门横向拼合起来,这种方式相对保留了单扇门板上装饰的完整性(图5—6)。 

  棂格纹样的带状应用 

  西方自古以来就有以线性几何纹样二方连续做fret装饰带的传统,奇彭代尔吸收了中式棂格的养料后,立即把这种灵感投入到西方传统中,创作出了一批当时流行的装饰带纹样。

  第一,这些纹样直接还原到了仿中国传统建筑的家具上对应建筑坐凳楣子的部分(图7)。模仿中国建筑是奇彭代尔家具的另一大主题,楣子本身就是中式棂格素材的来源,可以说是取之于楣用之于楣。但中式棂格在仿中国建筑家具中的应用并不是对中式建筑倒挂楣子或坐凳楣子的单纯复刻,它一方面实现了橱柜功能区域的划分,另一方面也用自己的身份替以“中国式”为名的家具完成背书。第二是应用到了待装饰的带状功能部件上,作为一名家具设计师,奇彭代尔敏锐地发现可以无限横向延伸的中式棂格能够替代需要依据装饰面积大小来设计的长条部分,例如托盘的边缘(图8)和早餐桌的桌面围栏。第三是仿建筑的家具顺应西方建筑在柱上楣上装饰fret的传统(图9),将二方连续的中式棂格替代古希腊的传统回纹,围绕在箱柜的檐口下方。这类挪用因为有在西方传统中的对应物,是在西方最不被注意也是最容易在装饰习惯中保留下来的。

  除了在家具上使用以外,在书中的160幅插图中,奇彭代尔用了整整11页的内容来提供单纯的中式棂格的二方连续设计图(图10),这是这本书中唯一脱离家具单列出来的设计元素。

  中式窗棂纹样无论是在做组合设计、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时都有很强的灵活性,几何形图案也让纹样可以自由放大或缩小来使用。大小自由和连续图案这两个特点加以组合,又让窗棂纹样在疏密控制上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窗棂纹样的这些特质让它很容易融入各个需要装饰的空间里(图11—12)。值得注意的是,在装饰有中式棂格的箱柜檐口下方或屉面的设计里,设计说明中从来没有提到过“中国”或“中国式”等字样。中式棂格也不止被用在以中国家具为名的设计中,在命名为“哥特式”“洛可可式”的设计图中也有出现。我们可以看到,中式棂格已经不再被视为猎奇的异域风格,正如奇彭代尔将它挪用到仿建筑家具的fret上一样,它正在被欧洲逐渐接纳吸收进入自己的装饰系统中。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明互鉴视域下中华审美文化对近现代西方的影响研究”(17ZDA01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周宁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如懿传》里富察氏皇后的家族有多厉害?堪称满洲八大姓之首

正在热播的《如懿传》里有一位富察氏皇后娘娘,可谓前一部《甄嬛传》中的乌拉那拉氏的翻版,好话说尽,坏事做绝!这位乾隆的富察氏皇后她有什么样的背景?

今天,笔者就带您去看一看!

富察氏的起源

富察氏,满语按照穆麟德翻译:hiyoo?ungga erdemungge yongkiyangga hūwangheo,满洲镶黄旗出身。按照大庆八旗制度,正黄、镶黄、正白为上三旗,所以说,富察氏是满洲上三旗的大姓!另据《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是女真最古老的姓氏——能上溯到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蒲察。

《如懿传》中的富察·琅嬅,董洁(饰)_图

曾经做过“两金”的皇后

是的,富察氏曾做过与两宋对峙的金朝皇后——不可思议吧!

那是因为,由于富察氏是出身古老的名门,自然也备受完颜氏的青睐——那就是完颜阿古打建立的“金”的国姓。所以,富察氏不仅曾出过爱新觉罗家族的皇后,也出过金的两位皇后!

这两位皇后是金肃宗靖宣皇后、金睿宗钦慈皇后。

由于当时的富察氏还是叫做“蒲察氏”,所以我们暂且叫做蒲察氏皇后。

先说第一位皇后,那就是金肃宗完颜颇剌淑的皇后。历史上没有过多的记载,但是毕竟是富察家族的第一位皇后!

第二位就是金睿宗的钦慈皇后,金睿宗名叫完颜宗辅,是金太祖第三子。金世宗的父亲。

虽然两位皇后生平都未有记载,但是毕竟是富察氏家族的两位最早的皇后!

后来,又出了《如懿传》中的富察氏皇后做大清的皇后——大清最早称“后金”,富察氏岂不是做过“两金”的皇后?!

康熙皇帝_图

富察氏三代良相

富察氏在清朝一代,特别是清前期,可谓人才辈出,称得上是三朝良相!

第一代:富察米思翰

富察家族在满清崛起的第一代是富察米思翰!富察米思翰,为富察哈什屯的长子,在其父逝世之后承袭世职,兼管牛录,被授为内务府总管。他的发迹是从为官清正开始的!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康熙深知富察米思翰为官清正,所以授他为礼部侍郎。后来,米思翰又被提拔为户部尚书,位列议政大臣。米思翰的崛起不仅由于其出身名门,更由于其力主削藩!众所周知,康熙初年,三藩成为大清的心腹之患,康熙力主削之,但是满朝文武反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皇后的叔父、在皇帝除鳌拜的时候立过大功的索额图。但是米思翰与明珠力主削藩!后来康熙皇帝再次下诏询问,米思翰又力主反对!这坚定了康熙削藩的决心!所以,米思翰可谓大清削藩的功臣!

爱新觉罗·胤礽_图

第二代:富察马齐

二月河的《雍正皇帝》中有一个错误,说马齐是汉人!其实错了!这在《雍正王朝》中有所纠正。其实,马齐是彻彻底底的满洲镶黄旗富察家的后人!提一句,“马齐”的“马”音译自“富察”的“察”!马齐自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担任左都御史,参担任武英殿大学士开始,直到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担任武英殿大学士止,可谓风生水起,一路上升!转折出现在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九月,康熙第一次废黜皇太子胤礽后。康熙命令群臣举荐太子。马齐党附时任国舅的佟国维之下,保举八阿哥胤禩,被康熙怒斥后革去大学士职务!马齐重新被启用。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五月,康熙仍命马齐为首席满洲大学士,兼任户部尚书。此职位一直兼任到雍正年间!

富察·傅恒(约1720年—1770年)_图

第三代:傅恒

傅恒起步于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那一年傅恒官任蓝翎侍卫,不高也不低;但是,由于其是皇后弟的身份,又由于乾隆非常爱富察氏皇后,所以很快就给傅恒提官——等到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富恒已经是任御前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相当于现在的部级干部);一年后,乾隆又命他出任户部右侍郎,这下好了,他成了部院大臣;这还没完,没过多久,乾隆就命他出任山西巡抚——开衙建府起居八座,傅恒成了一方诸侯。

但这些都是乾隆为其做的铺垫。乾隆的算盘让傅恒经历“部院大臣-封疆大吏-军机处”——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傅恒进入军机处。

清朝 平定金川得胜图_图

贪姐之功,军机首辅

要说傅恒这一辈子,也没什么大的功绩!可以说,他的上位与其姐姐富察皇后备受宠爱密切有关,同时也有着运气的因素!

我们今天看到,傅恒的三大功勋:平定金川、平定准噶尔与督师缅甸都与乾隆的眷顾和运气有关!

先说平定金川: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劫夺小金川土司泽旺;次年,莎罗奔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等地,清朝乾隆帝先后派川陕总督张广泗、大学士讷亲前往前线平定叛乱,均遭到莎罗奔的抵制,铩羽而归!盛怒下的乾隆将张广泗、讷亲先后处死。这时,时间指向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九月——注意这个时间——傅恒毛遂自荐乾隆大喜,连忙授傅恒为保和殿大学士。慢悠悠折腾了两个月,才让傅恒启行,有慢悠悠乾隆帝赐宴,告祭。。

直到十二月,傅恒方才到达金川前线——一战未开,又赠太保衔,加军功三级?!一个月后——对,你没看错——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由于金川土司莎罗奔久战乏力,终于乞降,傅恒就这样“捡”了一个大“胜仗”!但是这时候的乾隆沉浸在富察皇后逝世的悲痛中(富察皇后与乾隆十三年逝世),正急着借此安慰皇后在天之灵,于是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二月就让傅恒匆匆班师回朝——之后马上封了不到三十岁的傅恒一等忠勇公,并赏穿四团龙补服。

笔者不禁疑问:一个三十不到的人,率军队出征,就三个月,全因为敌人已经久战力乏这才获胜,这算什么样子的胜仗?不就是皇帝的眷顾与运气么?

乾隆皇帝_图

再来说第二段——平定准噶尔,这就更是可笑,就是因为在乾隆征询群臣意见的时候,只有傅恒力排众议支持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没准儿乾隆早就与他通气儿了),然后就是因为他已经任军机首辅,负责调度粮草工作,结果打了胜仗,傅恒不仅大获赞扬,甚至乾隆帝将百名功臣画像陈列于紫光阁,没有出战的傅恒居然荣居首位!?

最后再说说督师缅甸——这一仗傅恒明明败了,还败的连命都丢了,要是别人,恐怕免不了“身死-名裂-抄家”的结果——刘藻、杨应琚、明瑞前后三任云贵总督,先后都因征缅战争失败自杀-抄家,前往勘察的参赞大臣舒赫德与新任云贵总督鄂宁联合上疏,提出征缅“实无胜算可操”,都只换来乾隆申斥!但是是傅恒去了,虽然败了,但是也染病一病不起(最后死在这上边),那就不一样了!乾隆大惊失色,连忙,颁谕令傅恒立即班师回京。马上同意前方清军与缅方议和息战。傅恒死了,乾隆“悲恸良久”,给予富察家族巨大的殊荣!

准噶尔_图

傅恒虽说贪姐之功,打仗没那么好,但是做人不错,有德,谨慎——《清史稿》说他“德心孚契,自以其谨慎”。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如懿传》中另一位女主角,高贵妃的哥哥高恒因为贪污被乾隆判处死刑,傅恒还为其求情(看来宫斗戏中皇后暗害高贵妃不太靠谱儿)

“方上诛高恒,大学士傅恒从容言乞推慧贤皇贵妃恩贷其死”,但是没想到碰了傅恒这一辈子唯一在乾隆那里的钉子——“乾隆大怒,说:“如皇后兄弟犯法,当奈何?”方才作罢!

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_图

富察氏最后的荣光——福康安

富察家族到了傅恒这一辈,应该来说是无上荣光了!但是没想到乾隆还想为期锦上添花,结果就封了大清王朝不可多得的异姓王给傅恒的儿子福康安,结果还传出了福康安是乾隆“私生子”的传言!

福康安,(公元1754年-公元1796年),官方说法是傅恒第三子,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同其父)。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赐福康安贝子,五个月后福康安去世,追封嘉勇郡王,谥号文襄。

说他是乾隆私生子大约有两种一句,一是异姓封王。自古以来“非刘不王”,异姓王多没有好下场,封建统治者一般也不封异姓王,但是却给了福康安郡王爵;二是傅恒家族许多孩子都与乾隆公主联姻,唯独他没有,据说是怕兄妹通婚!

是非曲直,只有乾隆福傅恒知道了!

总之,富察这个家族,可谓豪门大足,称得上是满洲八大姓之翘首!

文:牛奕达

参考文献:《清史稿》《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