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紫微斗数

葛的拼音怎么读? 葛的拼音组词

发布时间:2024-05-01 18:53:57作者:孤独是毒来源:用户分享

葛的拼音怎么读? 葛的拼音组词

本文目录一览:

葛-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gé gě

注音: ㄍㄜˊ ㄍㄜˇ

汉字结构: 上下结构

造字法:艹

简体部首: 艹

五笔86:AJQN

五笔98:AJQN

UniCode:U+845B

四角号码:44727

仓颉:TAPV

GBK编码:B8F0

规范汉字编号: 2550

葛的部首笔画: 3

总笔画: 12

笔 顺: 横竖竖竖折横横撇折撇捺折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可编篮做绳,纤维可织布,块根肥大,称“葛根”,可制淀粉,亦可入药(通称“葛麻”):葛布。葛巾(葛布做的头巾,古人不分贵贱常服)。葛履。

表面有花纹的纺织品,用丝做经,棉线或麻线等做纬。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葛氏源于葛天氏,出自远古部落葛天氏族,属于以部落名为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远古时期,有个部落居葛地,以居邑名称为部族姓氏,称葛天氏。按史书记载,葛天氏起源非常古老,而且还在人文始祖伏羲氏之前。据传,葛天氏的后裔子孙在后来省文简化为单姓,称葛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最古老的葛氏之始。

葛天氏下传四十二世至伯益之时,当时属于嬴姓之国。伯益帮大禹治水有功,禹想让位给伯益,伯益隐退,禹子启继位,封伯益长子大廉为诸侯伯爵国葛国国君,称葛伯并准其在古葛地(今河南省宁陵县周边)建葛国。据典籍《孟子·滕文公》中的记载:“汤居毫,与葛伯为邻。”司马迁《史记》记载:『商汤始居亳,与葛伯为邻,商征诸侯,葛伯不祀,商汤罚之』。商汤灭葛国和其他诸侯国并建立商朝后,商汤封葛伯后裔为商朝附庸国葛伯国。葛国被灭后,葛伯的后世子孙多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葛氏。

周武王灭殷商后,在西周初期,又寻回葛伯后裔,封赐有葛国,为子爵,这是葛伯国第二次被灭。周桓王姬林二年(公元前718年),葛国被郑庄公姬寤生所吞灭,其后在其故国之地还爆发了宋、郑两国之间的著名“长葛之战”;十年后的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郑国为了争霸中原,又在其地爆发了针对周王朝的著名“繻葛之战”;葛国故地成了楚国、鲁国等诸侯们争霸春秋的的古战场,于公元前557年葛伯国被场地灭亡。

葛国再次灭亡后,其王族子孙和国民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葛氏,世代相传至今,一支系留居古葛地,后世称梁国郡,外迁四大支系:顿丘郡、琅琊郡、颖川郡、扶风郡。原居于琅琊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氏,遂称后迁来的葛氏为诸葛氏,后有省文再称葛氏者。

葛氏正确读音作gài(ㄍㄞˋ),今读作gě(ㄍㄜˇ)亦可。

源流二,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贺葛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北魏时期,有戎狄民族的分支贺葛氏部落,后为鲜卑拓拔部吞并。据史籍《魏书·官氏志》的记载,贺葛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洛阳,在汉化改革过程中改为汉姓葛氏,是为河南葛氏的一支。

该支葛氏正确读音作gě(ㄍㄜˇ)。

源流三,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回族、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葛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时期成吉思汗后裔脱欢,属于避难汉化改姓为氏。从元朝顺帝孛尔只斤氏·妥欢帖睦尔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到今天已有六百四十年了,其缔造者成吉思汗本名为孛尔只斤氏·铁木真。如今居住在江苏泰州、兴化两地的葛氏居民一直认定是蒙古族后裔,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并以一本清朝咸丰年间所修《葛氏宗谱》为证。据该部《葛氏宗谱》记载,元朝末期元顺帝执政时期民不聊生,全国范围内爆发了红巾军起义。当时成吉思汗的后代镇南王孛尔只斤氏·脱欢之子淮王孛尔只斤·帖木尔不花正在元大都(今北京)朝中任监国,侄儿义王孛尔只斤·和尚辅佐其执政。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明太祖开始大举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所率明军的强力攻击下,于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农历8月攻陷元大都,元朝政府自此灭亡,元顺帝逃往应昌(今内蒙古克什腾旗西北一带)。如今,江苏如皋一带冒氏已被当地民政部门确认为成吉思汗后代。同时,《如皋冒氏宗谱》和《兴化葛氏宗谱》中关于孛尔只斤氏·帖木尔不花等的事迹与历史记载相互吻合,证明在泰州、兴化的葛氏族人确为成吉思汗后代。

该支葛氏正确读音作gě(ㄍㄜˇ)。

源流五,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各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格佳喇氏,亦称葛加尔氏,满语为Gegiyala Hala,世居长白山。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葛氏、盖氏等。

⑵.满族格济勒氏,亦称葛济勒氏,满语为Gejile Hala,汉义“捕鸟笼的木框”,世居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伊兰包托克索(今黑龙江齐齐哈尔三家子)、绥分(今吉林绥分河上游地区)、通吉(今吉林敦化)、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葛氏、鄂氏等。

⑶.满族果尔吉氏,亦称郭尔吉氏,满语为Gorgi Hala,汉义“铲子”,世居郭洛罗河(今黑龙江乌苏里江诺罗河支流)、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葛氏、郭氏、高氏等。

⑷.满族墨勒哲哷氏,亦称莫尔哲勒氏,满语为Moljere Hala,汉义“用刀复仇”,世居松花江、黑龙江、巴林(伯力,今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白石(今牡丹江镜泊湖)、阿穆达(今黑龙江哈尔滨山彦倭和)等地。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葛氏、孟氏、曹氏、莫氏等。

满族葛氏正确读音皆作gě(ㄍㄜˇ)。

源流六,源于鄂温克族,出自明朝时期鄂温克族喀尔佳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鄂温克族喀尔佳氏,亦称卡尔他昆氏、卡尔他考廖夫,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arja Hala。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满族喀尔佳氏多冠汉姓为葛氏。

该支葛氏正确读音作gě(ㄍㄜˇ)。

四、得姓始祖

葛氏源于葛天氏,出自远古部落葛天氏族,属于以部落名为氏。

五、人口分布

先秦时期,葛姓一直生活在华北地区,东迁山东,南入河南。秦汉时期,葛姓已经南下江苏、江西、安徽。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板荡,战火连天,使得原居于河南之葛氏有迁江南者,而居句容之葛氏族人却一直长盛不衰,并有东晋葛洪为炼丹,携子侄至广州。此际至隋唐,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今山东、山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均有葛氏族人。

唐、宋时期,葛姓继续南下,东部的浙江、西部的四川都有了葛姓的分布。

宋朝时期,葛姓近18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3%,排在第七十九位。葛姓主要分布于河北、江苏,这两省的葛姓大约占葛姓总人口的55%,河北是葛姓的第一大省,约占葛姓人口的28%。其次分布在湖南、陕西、浙江、江西、河南、福建、四川等地。全国形成了以北方河北、东南江浙为中心的两大块葛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葛姓15万多,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一百零三位。当时浙江、江苏为葛姓比较集中的地区,大约占葛姓总人口的48%。其次分布于甘肃、安徽、山东等地。浙江为葛姓第一大省,大约占葛姓总人口的27%。这一时期,葛姓人口的移动方向是东南和西北,最终形成了以东南江浙和西北甘肃为中心的葛姓聚集地。

当代葛姓的人口近140万,为中国第一百二十六位姓氏,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11%。自宋朝至今近1000年来葛姓人口增加率呈下降的态势。截至2007年,葛姓的第一大省为江苏,大约占全国葛姓人口的18%,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是葛姓的主要分布区,四省葛姓大约占全国葛姓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浙江、山东、黑龙江、辽宁、吉林、山西、内蒙古,七省区又占葛姓人口31%。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沿海岸线向北,直入东北的葛姓分布区。葛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右图)表明:在苏沪皖鲁、浙江北部、河南东部、山西东南端、河北大部、京津、辽吉西部、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部,葛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为0.1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1.2%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9.5%,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2%的葛姓人群。在河北南部、鄂豫晋大部、陕宁、甘肃西部和东部、新疆西北、内蒙古中部、重庆北端、湖南东北、赣闽大部、贵州西段、四川南部、云南大部、辽宁东部、吉林中部,葛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为0.09%~o.18%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9%,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6.5%的葛姓人群。

六、家谱文献

泮南葛氏宗谱八卷,()葛德堂总理,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义乌葛辞何氏宗谱十五卷,(现代)何刚等,2003年计算机排印本

上海青浦倪葛一家谱, ,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

上海青浦倪葛一家谱二十二卷,首一卷,()葛志坚续编,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编抄本

浙江金华葛湖盛氏上世世系补考,附金华葛湖盛氏上世谱传,()盛俊撰,二十年(公元1931年)铅印本一册

辽宁本溪葛氏家谱单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上海葛氏家谱三卷,()葛尚钧,十七年(公元1928年)铅印本三册

上海嘉定葛氏宗谱十卷,首一卷,()葛雪来,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覃兮堂铅印本二十册

江苏吴县苏州洞庭东山葛氏四修族谱,()葛揆中、葛其忠,十三年(公元1924年)石印本十册

浙江萧山肃邑苎罗葛氏宗谱,(清)葛肇增,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读书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浙江鄞县鄞江句章高尚宅葛氏宗谱,(清)葛世授、葛奎先,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7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鄞县鄞江慈树葛氏宗谱,(清)陈鸿谟,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承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鄞县葛氏宗谱十八卷,(清)葛鸿福、葛启时等,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905年)光达堂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鄞县四月葛氏宗谱四卷,()葛昌达、葛昌兴等,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抱朴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慈溪章桥葛氏家乘,(清)葛惟辛,清道光年间明德常人红格手写本八册

安徽续溪稷庆坊葛氏重修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明)葛文简,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安徽桐城葛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清)葛履成、葛拔萃等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安徽潜山葛氏族谱四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葛起旋续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正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

福建建瓯璜溪葛氏宗谱,()葛梁城修,葛赞新等纂修,十六年(公元1927年)福州焕文五彩石印局石印本十二册

山东临邑德平葛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葛周玉重纂,清嘉庆八年(公元1801年)树滋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浙江绍兴山阴天乐葛氏宗谱,()葛毓兰等,六年(公元1917年)读书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谱

上海葛氏四修家谱三卷,清咸丰癸丑年(公元1853年),清同治丁卯年(公元1867年)续修,清光绪年间再修,()葛尚钧于戊辰年(公元1928年)四修,铅印本三册

七、郡望堂号

郡望

顿丘郡:汉朝初期置顿丘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一带地区。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下领四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曾废黜。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

梁郡:亦称梁国、梁国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北魏时期又回故治,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后曾以宋州为梁郡。唐朝时期为睢阳郡。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东魏时期迁治颍阴(长社,今河南许昌)。隋、唐两朝为许州颍川郡。

句容县:汉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置县,即今江苏省句容县。起初隶属鄣郡,西汉朝元封元年壬申(公元前109年)改其为隶属丹阳郡。

堂号

梁国堂:因国立堂。

顿邱堂:以望立堂。

张掖堂:以望立堂。

梁国堂:以望立堂。

顿丘堂:以望立堂。

颍川堂:以望立堂。

句容堂:以望立堂。

清柳堂:以望立堂。

余庆堂:以望立堂。

崇德堂:以望立堂。

正德堂:以望立堂。

承德堂:以望立堂。

载德堂:以望立堂。

读书堂:以望立堂。

树滋堂:以望立堂。

抱朴堂:以望立堂。

光达堂:以望立堂。

读书堂:以望立堂。

覃兮堂:以望立堂。

八、字辈排行

山东邹城葛氏字辈:“庆长春瑞景清泉“(之后已遗失)。

山东莘县葛氏字辈:“思庆兆序广宪“。

山东阳谷葛氏字辈:“景东学文传、邦广瑞兆庆”。

山东潍坊葛氏字辈:“寿春廷怀宝”。

山东青州葛氏字辈:“本万(茂)树孚汝怀宝乃”。

山东鄄城葛氏字辈:“梦阎慎广玉兆”。

山东郓城葛氏字辈:“济会曾敬宪”。

山东陵县葛氏字辈:“传本懋树孚汝怀葆乃大尚从”。

山东高密、吉林松原葛氏字辈:“春培巨(建)连(文)”。

山东长岛葛氏字辈:“大全育培远长茂骏其祥”。

山东莒南葛氏字辈:“亭永丕秀昌文明继”。

山东临沂葛氏字辈:“廷永佩秀昌文明记世常余华学中力富贵山有光”。

山东平邑葛氏字辈 :”汝相振现成·······“

山东沂南葛氏字辈:“有贵英洪中谷一根草覃延年长生繁昌满长贵福禄寿康宁”。

山东兰陵葛氏字辈:“玉(学洪)凤庆兰”。

山东泗水葛氏字辈:“文玉广呈祥德洪福团常恩隆天熙瑞林凤永传芳”。

山东曲阜葛家庄葛氏字辈: “井西增瑞亚”。

安徽蒙城葛氏字辈:“广佩志续建立维新绍先启后”。

安徽淮北葛氏字辈:“成明献瑞……”

安徽潜山葛氏字辈:“一宗高显起万世大贤良立德成先志”。

安徽当涂葛氏字辈:“兆士代存良天家金于瑞祥福乐荣昌”。

安徽合肥葛氏字辈:“立学明伦进宗圣本……”

安徽肥西葛氏字辈:“树德茂宜基传家卫学业”。

安徽阜阳葛氏字辈:“一是三清天起西志布文国家友浩修庭光永祥云”。

安徽马鞍山葛氏字辈:“福禄得安……”

安徽凤台葛氏字辈:“正学传文广本立道生长”。

安徽霍邱葛氏字辈:“国天荣远,光大治强,宇锋维益,昌盛世家,付文石东”

安徽安庆葛氏字辈:“永怀宗德其泽自昌”。

安徽含山、江苏溧阳葛氏字辈:“常人文明盛世英俊庆家邦诗礼传基业忠良定福昌”。

江苏宿迁葛氏字辈:“怀绍高恒志盼望善勇诚”。

江苏南通葛氏字辈:“祖德汉明扬”。

江苏淮宁葛氏字辈:“兆章怀其乃”。

江苏盐城葛氏字辈:“德佑龙光裕步文章学士长春富贵”。

江苏连云港海州区板浦镇东西葛庄一支字辈:”长景秀家邦仕荣登显其祥继业利富......“。

江苏连云港葛氏字辈:“维昌长洪绍”。

江苏南通葛氏字辈:“辉声昭兹来许永言孝思”。

江苏睢宁葛氏字辈:“兆以德树崇本齐昌怀荣良厚”。

江苏新沂葛氏字辈:“守文天(臣)芳(岭)德秉(显)士(以)宗(成锡嘉修维音建盛)万(统昌汝如永庆其山若学常龄立保毓廷)兆(延振殿景春思继道秀增先兴惟)传(树玉裕有佑赐)恒(俊凤聿)修彝德克裕其后孝慈忠信荣光耀祖绵远家声恒长则久诗书易礼教学勤读”。

江苏太湖葛氏字辈:“绳其维孝友肇”。

河南周口葛氏一支字辈:“天永世德相传家泽广照”。

河南周口葛氏一支字辈:“月风永世振友怀怀民百计星”。

河南商丘葛氏字辈:“志善久安泰贻惠昭慈爱君赫孝贤家恩恭敬贵来聚业诚实迈才博旭厚楷慎思祖宗训高尚赐恒远圣载伟铭戴忠士涌多创华衍绩超群培育子繁赛”。

河南宁陵葛氏字辈:“登芳先占清志善久安泰”。

河南信阳葛氏字辈:“世应均保全荣光炳耀先明清方建树家国庆昌年”。

河南清丰葛氏字辈:“先泽传万世鸿(洪)恩如海深”。

河南博爱葛氏字辈:“广凤相卿堂荣公锡祚昌”。

河南新野葛氏字辈:“文家占永中”。

河南罗山葛氏字辈:“世荫均保全荣光炳耀先明新方建树家国庆昌延”。

河南唐河葛氏字辈:“清太祖应景明”。

河南淅川葛氏字辈:廷天文中(春)玉全德吉象贵……

河北廊坊葛氏字辈:“天永万文兰怀”。

河北唐山葛氏字辈:“云会玉儒振昌永”。

河北唐山路南侯边庄葛氏字辈:应、进、聪、文、天、万、维、有、廷、凤、庆、昌、绍。

河北葛氏一支字辈:“文秀瑞春艳”。

贵州金沙葛氏字辈:“世守少景彦舜运仕如寿贵自文志同廷衍宗愈茂尚以……”

贵州毕节葛氏字辈:“覃公仁汉臣廷春嘉美梦纹竹如周金磷日宏世阳附亮天发永传枝继启伦横绵忠组财光衍盛贤人”。

江西于都葛氏字辈:“文以子景昌挺成良添世绍元明德礼永接燕贻志孝友振家声诗书开甲第”。

江西南昌葛氏字辈:“广豹玉良洁静精善公”。

吉林和龙葛氏字辈:“云盛永文世福增庆贵明”。

四川成都葛氏字辈:“昌仕晋绥履仁师石鼎恒”。

陕西西乡葛氏字辈:“山玉春必泰永臣开国贤兰贵京大华紫伦登尚元”。

辽宁东港葛氏字辈:“兴万传家……”

湖南邵阳葛氏字辈:“树开基在宝,光永良世一,大亮伯定国,安万载昌隆,南邦鸿肇业,德远泽自长,继述逢景运,诗礼名共扬。 ”。

甘肃武威、天津葛氏字辈:“兴天生明元基”。

甘肃永登葛氏字辈:“景同延春正祖德永世明”。

浙江义乌葛氏字辈:“千万继承英明光道谊诚敬宗文德尚贤衍蕃邵达(永)显(绍)曾(崇)元(隆)康(世)宁(德)富(彰)贵(敦)咸(贤)孚(务)寿(本)和(允)顺(纯)贞(良)祥(秉)世(怀)善(公)昌(正)修宜慎树立钦培学景芳”。

湖北葛氏一支字辈:“先列文章永存世昌”。

湖北枣阳葛氏字辈:“万金玉文治光华”

上海葛氏一支字辈:“君仲天应元林成学士尚益邦”。

北京葛氏一支字辈:“铁德国玉……”

葛氏永和堂一支字辈:“维绍纪周居仁贤良明元士广修齐何太”。

葛氏一支字辈:“开国发传永万年古代兴”。

葛氏一支字辈:“国家有好修青光永祥云”。

葛氏一支字辈:“明仲文广兆学(增)士现”。

葛氏一支字辈:“传家有道训子以经克绍廼祖永茂尔宗”。

葛氏一支字辈:“雨以彩勤家道永昌立新斯德忠良宽厚必振其宗”。

九、姓氏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葛姓历代名人59人,占总名人数的0.13%,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135位;葛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2%,排在并列第91位;葛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1%;排在第67位;葛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31%,排在并列第84位。

葛天氏:是中国上古传说中一位贤能的首领,在位期间人民安康,被后人尊为乐神。

部落驻地在今河南省宁陵县一带,后世将他的统治视为理想社会。

葛伯:夏朝时葛国国君。夏末,商汤居亳(今河南商丘),与葛国(今河南宁陵北)相邻,商汤以葛伯不祭祖神、冤杀儿童为名,伐灭葛国,自此开始灭夏战争。

葛婴:(?-前209),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人,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陈胜义军首席名将,曾在攻取陈、蕲二县中立下汗马功劳。陈胜建张楚国,册封葛婴为征南将军,因葛婴南征九江,不知陈胜称王,私立楚国后裔为楚王,为陈胜设计杀害,英年早逝,以故在楚汉史中没有留下什么可圈可点的事迹。后代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葛龚:东汉梁国宁陵人,性慷慨壮烈,勇力过人,以善文记知名,有人请其捉刀写奏章,并照抄上奏,忘自载其名,以龚名进之,故当时有语:“作奏虽工,宜去葛龚。”

葛玄:丹阳郡(今属江苏省句容)人,三国吴道士,曾从左慈学道,并入深山修道。道教尊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

葛洪丹阳句容人,葛玄曾孙,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自号抱朴子,好神仙导养之法,后卒于罗浮山。其对化学、医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著有《抱朴子》等传世。

葛荣:(?~528年),北魏末河北农民起义首领,孝昌二年(526年)九月,于博野白牛逻(今河北蠡县)一战,斩杀魏章武王元融,自称天子,国号齐。后被尔朱荣俘获杀害,起义失败。

葛从周:(生卒年待考),字通美;濮州鄄城人(今山东鄄城)。著名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名将。

葛邲:吴兴(今属浙江省)人,宋代名臣。祖籍丹阳,进士及第,官刑部尚书。绍熙年间任左丞相,论疏皆切中时弊。身居相位,能遵守法度,推荐人才。

葛密:江阴(今属江苏省)人,宋代官吏。中进士,任光州推官,善于审决案件,官至太常博士。性格淡泊,号草堂逸老。

葛起耕:(生卒年待考),字君顾;句容人(今江苏丹阳)。著名宋朝诗人。负才沦落,以诗自鸣,有《桧庭吟稿》。

葛胜仲:(公元1072~1144年),字鲁卿;丹阳郡人(今江苏句容)。著名宋朝词人。卒谥“文康”。 葛胜仲著述至明以后即失传,今存《丹阳集》二十四卷,是清人修《四库全书》时,据《永乐大典》所辑,其中文十五卷,诗七卷,词一卷。其《丹阳词》有《宋六十名家词》本。

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法名义铦,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与姜夔、赵师秀等多有唱和。其诗为叶绍翁所推许,有《无怀小集》。

葛立方:(公元?~1164年),字常之,自号懒真子;祖籍丹阳(今安徽宣城),后定居湖州吴兴(今浙江湖州)。著名南宋诗论家、词人。葛立方《归愚集》有《常州先哲遗书》本,《韵语阳秋》有《历代诗话》本。《归愚集》中有词一卷。《归愚词》一卷别行,有《宋六十名家词》本。

葛长庚:(公元1194~1229年),字以阅,号缤庵、海琼子、武夷散人;祖籍福建闽清县,出生于海南岛琼州,后来母亲改嫁,继为白氏子,遂易名白玉蟾,字象甫、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著名宋朝道家、画家、诗人。葛长庚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现有《宋白真人玉蟾全集》十一卷,约八十万字。白玉蟾的《道德经章句注》共八十一章,是作者对老子经典著作《道德经》的注解。

葛徵奇:(生卒年待考),字无奇,一字轮以,号介龛;浙江海宁人。著名明朝画家。传世作品有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作《溪山清趣图》。录于《支那名画宝鉴》;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作《山水图》十开,金笺,墨笔,纵二十八厘米,横二十八厘米。笔墨沉着,浓淡相宜,功力颇深,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葛林:(生卒年待考),浙江杭州人。著名明朝太医院官。善小儿科,杏林悬壶,医术高超,因一匕药治愈襁褓中的明武宗,而名声大噪,累官至太医院判。著有《杏坞秘诀》。

葛天民:(生卒年待考),号田纯;东台台城人。著名明朝抗倭英雄。

葛德新:(生卒年待考),山西浮山人。著名清朝官吏。

葛元煦:(生卒年待考),号理斋,学古斋为室名;仁和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书画家。清朝时期少工篆、隶,不轻以酬应。家藏书画甚巨,尝辑刻丛书。兼擅铁笔。著有《沪游杂记》、《啸园》。

葛士达:(生卒年待考),上海人。著名清末将领。清同治初随军剿捻,官知平定知州。工诗古文。著有《从戎日记》、《遂志斋集》。

葛云飞:(公元1789~1841年),字鹏起;浙江山阴人(今浙江绍兴)。著名清末抗英将领。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荀卿庠 >>>

1.《千字文》-每日一字练字视频。

2.《百家姓》-姓氏文化,家族历史。

3.《荀子》-传统文化,国学学习。

葛-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gé gě

注音: ㄍㄜˊ ㄍㄜˇ

汉字结构: 上下结构

造字法:艹

简体部首: 艹

五笔86:AJQN

五笔98:AJQN

UniCode:U+845B

四角号码:44727

仓颉:TAPV

GBK编码:B8F0

规范汉字编号: 2550

葛的部首笔画: 3

总笔画: 12

笔 顺: 横竖竖竖折横横撇折撇捺折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可编篮做绳,纤维可织布,块根肥大,称“葛根”,可制淀粉,亦可入药(通称“葛麻”):葛布。葛巾(葛布做的头巾,古人不分贵贱常服)。葛履。

表面有花纹的纺织品,用丝做经,棉线或麻线等做纬。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葛氏源于葛天氏,出自远古部落葛天氏族,属于以部落名为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远古时期,有个部落居葛地,以居邑名称为部族姓氏,称葛天氏。按史书记载,葛天氏起源非常古老,而且还在人文始祖伏羲氏之前。据传,葛天氏的后裔子孙在后来省文简化为单姓,称葛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最古老的葛氏之始。

葛天氏下传四十二世至伯益之时,当时属于嬴姓之国。伯益帮大禹治水有功,禹想让位给伯益,伯益隐退,禹子启继位,封伯益长子大廉为诸侯伯爵国葛国国君,称葛伯并准其在古葛地(今河南省宁陵县周边)建葛国。据典籍《孟子·滕文公》中的记载:“汤居毫,与葛伯为邻。”司马迁《史记》记载:『商汤始居亳,与葛伯为邻,商征诸侯,葛伯不祀,商汤罚之』。商汤灭葛国和其他诸侯国并建立商朝后,商汤封葛伯后裔为商朝附庸国葛伯国。葛国被灭后,葛伯的后世子孙多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葛氏。

周武王灭殷商后,在西周初期,又寻回葛伯后裔,封赐有葛国,为子爵,这是葛伯国第二次被灭。周桓王姬林二年(公元前718年),葛国被郑庄公姬寤生所吞灭,其后在其故国之地还爆发了宋、郑两国之间的著名“长葛之战”;十年后的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郑国为了争霸中原,又在其地爆发了针对周王朝的著名“繻葛之战”;葛国故地成了楚国、鲁国等诸侯们争霸春秋的的古战场,于公元前557年葛伯国被场地灭亡。

葛国再次灭亡后,其王族子孙和国民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葛氏,世代相传至今,一支系留居古葛地,后世称梁国郡,外迁四大支系:顿丘郡、琅琊郡、颖川郡、扶风郡。原居于琅琊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氏,遂称后迁来的葛氏为诸葛氏,后有省文再称葛氏者。

葛氏正确读音作gài(ㄍㄞˋ),今读作gě(ㄍㄜˇ)亦可。

源流二,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贺葛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北魏时期,有戎狄民族的分支贺葛氏部落,后为鲜卑拓拔部吞并。据史籍《魏书·官氏志》的记载,贺葛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洛阳,在汉化改革过程中改为汉姓葛氏,是为河南葛氏的一支。

该支葛氏正确读音作gě(ㄍㄜˇ)。

源流三,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回族、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葛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葛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时期成吉思汗后裔脱欢,属于避难汉化改姓为氏。从元朝顺帝孛尔只斤氏·妥欢帖睦尔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到今天已有六百四十年了,其缔造者成吉思汗本名为孛尔只斤氏·铁木真。如今居住在江苏泰州、兴化两地的葛氏居民一直认定是蒙古族后裔,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并以一本清朝咸丰年间所修《葛氏宗谱》为证。据该部《葛氏宗谱》记载,元朝末期元顺帝执政时期民不聊生,全国范围内爆发了红巾军起义。当时成吉思汗的后代镇南王孛尔只斤氏·脱欢之子淮王孛尔只斤·帖木尔不花正在元大都(今北京)朝中任监国,侄儿义王孛尔只斤·和尚辅佐其执政。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明太祖开始大举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所率明军的强力攻击下,于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农历8月攻陷元大都,元朝政府自此灭亡,元顺帝逃往应昌(今内蒙古克什腾旗西北一带)。如今,江苏如皋一带冒氏已被当地民政部门确认为成吉思汗后代。同时,《如皋冒氏宗谱》和《兴化葛氏宗谱》中关于孛尔只斤氏·帖木尔不花等的事迹与历史记载相互吻合,证明在泰州、兴化的葛氏族人确为成吉思汗后代。

该支葛氏正确读音作gě(ㄍㄜˇ)。

源流五,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各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格佳喇氏,亦称葛加尔氏,满语为Gegiyala Hala,世居长白山。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葛氏、盖氏等。

⑵.满族格济勒氏,亦称葛济勒氏,满语为Gejile Hala,汉义“捕鸟笼的木框”,世居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伊兰包托克索(今黑龙江齐齐哈尔三家子)、绥分(今吉林绥分河上游地区)、通吉(今吉林敦化)、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葛氏、鄂氏等。

⑶.满族果尔吉氏,亦称郭尔吉氏,满语为Gorgi Hala,汉义“铲子”,世居郭洛罗河(今黑龙江乌苏里江诺罗河支流)、吉林乌拉(今吉林永吉)、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葛氏、郭氏、高氏等。

⑷.满族墨勒哲哷氏,亦称莫尔哲勒氏,满语为Moljere Hala,汉义“用刀复仇”,世居松花江、黑龙江、巴林(伯力,今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白石(今牡丹江镜泊湖)、阿穆达(今黑龙江哈尔滨山彦倭和)等地。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葛氏、孟氏、曹氏、莫氏等。

满族葛氏正确读音皆作gě(ㄍㄜˇ)。

源流六,源于鄂温克族,出自明朝时期鄂温克族喀尔佳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鄂温克族喀尔佳氏,亦称卡尔他昆氏、卡尔他考廖夫,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Karja Hala。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满族喀尔佳氏多冠汉姓为葛氏。

该支葛氏正确读音作gě(ㄍㄜˇ)。

四、得姓始祖

葛氏源于葛天氏,出自远古部落葛天氏族,属于以部落名为氏。

五、人口分布

先秦时期,葛姓一直生活在华北地区,东迁山东,南入河南。秦汉时期,葛姓已经南下江苏、江西、安徽。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板荡,战火连天,使得原居于河南之葛氏有迁江南者,而居句容之葛氏族人却一直长盛不衰,并有东晋葛洪为炼丹,携子侄至广州。此际至隋唐,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今山东、山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均有葛氏族人。

唐、宋时期,葛姓继续南下,东部的浙江、西部的四川都有了葛姓的分布。

宋朝时期,葛姓近18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3%,排在第七十九位。葛姓主要分布于河北、江苏,这两省的葛姓大约占葛姓总人口的55%,河北是葛姓的第一大省,约占葛姓人口的28%。其次分布在湖南、陕西、浙江、江西、河南、福建、四川等地。全国形成了以北方河北、东南江浙为中心的两大块葛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葛姓15万多,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一百零三位。当时浙江、江苏为葛姓比较集中的地区,大约占葛姓总人口的48%。其次分布于甘肃、安徽、山东等地。浙江为葛姓第一大省,大约占葛姓总人口的27%。这一时期,葛姓人口的移动方向是东南和西北,最终形成了以东南江浙和西北甘肃为中心的葛姓聚集地。

当代葛姓的人口近140万,为中国第一百二十六位姓氏,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11%。自宋朝至今近1000年来葛姓人口增加率呈下降的态势。截至2007年,葛姓的第一大省为江苏,大约占全国葛姓人口的18%,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是葛姓的主要分布区,四省葛姓大约占全国葛姓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浙江、山东、黑龙江、辽宁、吉林、山西、内蒙古,七省区又占葛姓人口31%。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沿海岸线向北,直入东北的葛姓分布区。葛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右图)表明:在苏沪皖鲁、浙江北部、河南东部、山西东南端、河北大部、京津、辽吉西部、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部,葛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为0.1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1.2%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9.5%,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2%的葛姓人群。在河北南部、鄂豫晋大部、陕宁、甘肃西部和东部、新疆西北、内蒙古中部、重庆北端、湖南东北、赣闽大部、贵州西段、四川南部、云南大部、辽宁东部、吉林中部,葛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为0.09%~o.18%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9%,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6.5%的葛姓人群。

六、家谱文献

泮南葛氏宗谱八卷,()葛德堂总理,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义乌葛辞何氏宗谱十五卷,(现代)何刚等,2003年计算机排印本

上海青浦倪葛一家谱, ,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

上海青浦倪葛一家谱二十二卷,首一卷,()葛志坚续编,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编抄本

浙江金华葛湖盛氏上世世系补考,附金华葛湖盛氏上世谱传,()盛俊撰,二十年(公元1931年)铅印本一册

辽宁本溪葛氏家谱单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上海葛氏家谱三卷,()葛尚钧,十七年(公元1928年)铅印本三册

上海嘉定葛氏宗谱十卷,首一卷,()葛雪来,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覃兮堂铅印本二十册

江苏吴县苏州洞庭东山葛氏四修族谱,()葛揆中、葛其忠,十三年(公元1924年)石印本十册

浙江萧山肃邑苎罗葛氏宗谱,(清)葛肇增,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读书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浙江鄞县鄞江句章高尚宅葛氏宗谱,(清)葛世授、葛奎先,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7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鄞县鄞江慈树葛氏宗谱,(清)陈鸿谟,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承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鄞县葛氏宗谱十八卷,(清)葛鸿福、葛启时等,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905年)光达堂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鄞县四月葛氏宗谱四卷,()葛昌达、葛昌兴等,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抱朴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慈溪章桥葛氏家乘,(清)葛惟辛,清道光年间明德常人红格手写本八册

安徽续溪稷庆坊葛氏重修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明)葛文简,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安徽桐城葛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清)葛履成、葛拔萃等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安徽潜山葛氏族谱四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葛起旋续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正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

福建建瓯璜溪葛氏宗谱,()葛梁城修,葛赞新等纂修,十六年(公元1927年)福州焕文五彩石印局石印本十二册

山东临邑德平葛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葛周玉重纂,清嘉庆八年(公元1801年)树滋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浙江绍兴山阴天乐葛氏宗谱,()葛毓兰等,六年(公元1917年)读书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谱

上海葛氏四修家谱三卷,清咸丰癸丑年(公元1853年),清同治丁卯年(公元1867年)续修,清光绪年间再修,()葛尚钧于戊辰年(公元1928年)四修,铅印本三册

七、郡望堂号

郡望

顿丘郡:汉朝初期置顿丘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清丰西南一带地区。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下领四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曾废黜。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曾以顿丘为澶州治所。

梁郡:亦称梁国、梁国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北魏时期又回故治,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后曾以宋州为梁郡。唐朝时期为睢阳郡。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东魏时期迁治颍阴(长社,今河南许昌)。隋、唐两朝为许州颍川郡。

句容县:汉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置县,即今江苏省句容县。起初隶属鄣郡,西汉朝元封元年壬申(公元前109年)改其为隶属丹阳郡。

堂号

梁国堂:因国立堂。

顿邱堂:以望立堂。

张掖堂:以望立堂。

梁国堂:以望立堂。

顿丘堂:以望立堂。

颍川堂:以望立堂。

句容堂:以望立堂。

清柳堂:以望立堂。

余庆堂:以望立堂。

崇德堂:以望立堂。

正德堂:以望立堂。

承德堂:以望立堂。

载德堂:以望立堂。

读书堂:以望立堂。

树滋堂:以望立堂。

抱朴堂:以望立堂。

光达堂:以望立堂。

读书堂:以望立堂。

覃兮堂:以望立堂。

八、字辈排行

山东邹城葛氏字辈:“庆长春瑞景清泉“(之后已遗失)。

山东莘县葛氏字辈:“思庆兆序广宪“。

山东阳谷葛氏字辈:“景东学文传、邦广瑞兆庆”。

山东潍坊葛氏字辈:“寿春廷怀宝”。

山东青州葛氏字辈:“本万(茂)树孚汝怀宝乃”。

山东鄄城葛氏字辈:“梦阎慎广玉兆”。

山东郓城葛氏字辈:“济会曾敬宪”。

山东陵县葛氏字辈:“传本懋树孚汝怀葆乃大尚从”。

山东高密、吉林松原葛氏字辈:“春培巨(建)连(文)”。

山东长岛葛氏字辈:“大全育培远长茂骏其祥”。

山东莒南葛氏字辈:“亭永丕秀昌文明继”。

山东临沂葛氏字辈:“廷永佩秀昌文明记世常余华学中力富贵山有光”。

山东平邑葛氏字辈 :”汝相振现成·······“

山东沂南葛氏字辈:“有贵英洪中谷一根草覃延年长生繁昌满长贵福禄寿康宁”。

山东兰陵葛氏字辈:“玉(学洪)凤庆兰”。

山东泗水葛氏字辈:“文玉广呈祥德洪福团常恩隆天熙瑞林凤永传芳”。

山东曲阜葛家庄葛氏字辈: “井西增瑞亚”。

安徽蒙城葛氏字辈:“广佩志续建立维新绍先启后”。

安徽淮北葛氏字辈:“成明献瑞……”

安徽潜山葛氏字辈:“一宗高显起万世大贤良立德成先志”。

安徽当涂葛氏字辈:“兆士代存良天家金于瑞祥福乐荣昌”。

安徽合肥葛氏字辈:“立学明伦进宗圣本……”

安徽肥西葛氏字辈:“树德茂宜基传家卫学业”。

安徽阜阳葛氏字辈:“一是三清天起西志布文国家友浩修庭光永祥云”。

安徽马鞍山葛氏字辈:“福禄得安……”

安徽凤台葛氏字辈:“正学传文广本立道生长”。

安徽霍邱葛氏字辈:“国天荣远,光大治强,宇锋维益,昌盛世家,付文石东”

安徽安庆葛氏字辈:“永怀宗德其泽自昌”。

安徽含山、江苏溧阳葛氏字辈:“常人文明盛世英俊庆家邦诗礼传基业忠良定福昌”。

江苏宿迁葛氏字辈:“怀绍高恒志盼望善勇诚”。

江苏南通葛氏字辈:“祖德汉明扬”。

江苏淮宁葛氏字辈:“兆章怀其乃”。

江苏盐城葛氏字辈:“德佑龙光裕步文章学士长春富贵”。

江苏连云港海州区板浦镇东西葛庄一支字辈:”长景秀家邦仕荣登显其祥继业利富......“。

江苏连云港葛氏字辈:“维昌长洪绍”。

江苏南通葛氏字辈:“辉声昭兹来许永言孝思”。

江苏睢宁葛氏字辈:“兆以德树崇本齐昌怀荣良厚”。

江苏新沂葛氏字辈:“守文天(臣)芳(岭)德秉(显)士(以)宗(成锡嘉修维音建盛)万(统昌汝如永庆其山若学常龄立保毓廷)兆(延振殿景春思继道秀增先兴惟)传(树玉裕有佑赐)恒(俊凤聿)修彝德克裕其后孝慈忠信荣光耀祖绵远家声恒长则久诗书易礼教学勤读”。

江苏太湖葛氏字辈:“绳其维孝友肇”。

河南周口葛氏一支字辈:“天永世德相传家泽广照”。

河南周口葛氏一支字辈:“月风永世振友怀怀民百计星”。

河南商丘葛氏字辈:“志善久安泰贻惠昭慈爱君赫孝贤家恩恭敬贵来聚业诚实迈才博旭厚楷慎思祖宗训高尚赐恒远圣载伟铭戴忠士涌多创华衍绩超群培育子繁赛”。

河南宁陵葛氏字辈:“登芳先占清志善久安泰”。

河南信阳葛氏字辈:“世应均保全荣光炳耀先明清方建树家国庆昌年”。

河南清丰葛氏字辈:“先泽传万世鸿(洪)恩如海深”。

河南博爱葛氏字辈:“广凤相卿堂荣公锡祚昌”。

河南新野葛氏字辈:“文家占永中”。

河南罗山葛氏字辈:“世荫均保全荣光炳耀先明新方建树家国庆昌延”。

河南唐河葛氏字辈:“清太祖应景明”。

河南淅川葛氏字辈:廷天文中(春)玉全德吉象贵……

河北廊坊葛氏字辈:“天永万文兰怀”。

河北唐山葛氏字辈:“云会玉儒振昌永”。

河北唐山路南侯边庄葛氏字辈:应、进、聪、文、天、万、维、有、廷、凤、庆、昌、绍。

河北葛氏一支字辈:“文秀瑞春艳”。

贵州金沙葛氏字辈:“世守少景彦舜运仕如寿贵自文志同廷衍宗愈茂尚以……”

贵州毕节葛氏字辈:“覃公仁汉臣廷春嘉美梦纹竹如周金磷日宏世阳附亮天发永传枝继启伦横绵忠组财光衍盛贤人”。

江西于都葛氏字辈:“文以子景昌挺成良添世绍元明德礼永接燕贻志孝友振家声诗书开甲第”。

江西南昌葛氏字辈:“广豹玉良洁静精善公”。

吉林和龙葛氏字辈:“云盛永文世福增庆贵明”。

四川成都葛氏字辈:“昌仕晋绥履仁师石鼎恒”。

陕西西乡葛氏字辈:“山玉春必泰永臣开国贤兰贵京大华紫伦登尚元”。

辽宁东港葛氏字辈:“兴万传家……”

湖南邵阳葛氏字辈:“树开基在宝,光永良世一,大亮伯定国,安万载昌隆,南邦鸿肇业,德远泽自长,继述逢景运,诗礼名共扬。 ”。

甘肃武威、天津葛氏字辈:“兴天生明元基”。

甘肃永登葛氏字辈:“景同延春正祖德永世明”。

浙江义乌葛氏字辈:“千万继承英明光道谊诚敬宗文德尚贤衍蕃邵达(永)显(绍)曾(崇)元(隆)康(世)宁(德)富(彰)贵(敦)咸(贤)孚(务)寿(本)和(允)顺(纯)贞(良)祥(秉)世(怀)善(公)昌(正)修宜慎树立钦培学景芳”。

湖北葛氏一支字辈:“先列文章永存世昌”。

湖北枣阳葛氏字辈:“万金玉文治光华”

上海葛氏一支字辈:“君仲天应元林成学士尚益邦”。

北京葛氏一支字辈:“铁德国玉……”

葛氏永和堂一支字辈:“维绍纪周居仁贤良明元士广修齐何太”。

葛氏一支字辈:“开国发传永万年古代兴”。

葛氏一支字辈:“国家有好修青光永祥云”。

葛氏一支字辈:“明仲文广兆学(增)士现”。

葛氏一支字辈:“传家有道训子以经克绍廼祖永茂尔宗”。

葛氏一支字辈:“雨以彩勤家道永昌立新斯德忠良宽厚必振其宗”。

九、姓氏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葛姓历代名人59人,占总名人数的0.13%,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135位;葛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2%,排在并列第91位;葛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1%;排在第67位;葛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31%,排在并列第84位。

葛天氏:是中国上古传说中一位贤能的首领,在位期间人民安康,被后人尊为乐神。

部落驻地在今河南省宁陵县一带,后世将他的统治视为理想社会。

葛伯:夏朝时葛国国君。夏末,商汤居亳(今河南商丘),与葛国(今河南宁陵北)相邻,商汤以葛伯不祭祖神、冤杀儿童为名,伐灭葛国,自此开始灭夏战争。

葛婴:(?-前209),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人,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陈胜义军首席名将,曾在攻取陈、蕲二县中立下汗马功劳。陈胜建张楚国,册封葛婴为征南将军,因葛婴南征九江,不知陈胜称王,私立楚国后裔为楚王,为陈胜设计杀害,英年早逝,以故在楚汉史中没有留下什么可圈可点的事迹。后代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葛龚:东汉梁国宁陵人,性慷慨壮烈,勇力过人,以善文记知名,有人请其捉刀写奏章,并照抄上奏,忘自载其名,以龚名进之,故当时有语:“作奏虽工,宜去葛龚。”

葛玄:丹阳郡(今属江苏省句容)人,三国吴道士,曾从左慈学道,并入深山修道。道教尊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

葛洪丹阳句容人,葛玄曾孙,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自号抱朴子,好神仙导养之法,后卒于罗浮山。其对化学、医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著有《抱朴子》等传世。

葛荣:(?~528年),北魏末河北农民起义首领,孝昌二年(526年)九月,于博野白牛逻(今河北蠡县)一战,斩杀魏章武王元融,自称天子,国号齐。后被尔朱荣俘获杀害,起义失败。

葛从周:(生卒年待考),字通美;濮州鄄城人(今山东鄄城)。著名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名将。

葛邲:吴兴(今属浙江省)人,宋代名臣。祖籍丹阳,进士及第,官刑部尚书。绍熙年间任左丞相,论疏皆切中时弊。身居相位,能遵守法度,推荐人才。

葛密:江阴(今属江苏省)人,宋代官吏。中进士,任光州推官,善于审决案件,官至太常博士。性格淡泊,号草堂逸老。

葛起耕:(生卒年待考),字君顾;句容人(今江苏丹阳)。著名宋朝诗人。负才沦落,以诗自鸣,有《桧庭吟稿》。

葛胜仲:(公元1072~1144年),字鲁卿;丹阳郡人(今江苏句容)。著名宋朝词人。卒谥“文康”。 葛胜仲著述至明以后即失传,今存《丹阳集》二十四卷,是清人修《四库全书》时,据《永乐大典》所辑,其中文十五卷,诗七卷,词一卷。其《丹阳词》有《宋六十名家词》本。

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徙台州黄岩(今属浙江)曾为僧,法名义铦,字朴翁,其后返初服,居杭州西湖。与姜夔、赵师秀等多有唱和。其诗为叶绍翁所推许,有《无怀小集》。

葛立方:(公元?~1164年),字常之,自号懒真子;祖籍丹阳(今安徽宣城),后定居湖州吴兴(今浙江湖州)。著名南宋诗论家、词人。葛立方《归愚集》有《常州先哲遗书》本,《韵语阳秋》有《历代诗话》本。《归愚集》中有词一卷。《归愚词》一卷别行,有《宋六十名家词》本。

葛长庚:(公元1194~1229年),字以阅,号缤庵、海琼子、武夷散人;祖籍福建闽清县,出生于海南岛琼州,后来母亲改嫁,继为白氏子,遂易名白玉蟾,字象甫、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著名宋朝道家、画家、诗人。葛长庚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现有《宋白真人玉蟾全集》十一卷,约八十万字。白玉蟾的《道德经章句注》共八十一章,是作者对老子经典著作《道德经》的注解。

葛徵奇:(生卒年待考),字无奇,一字轮以,号介龛;浙江海宁人。著名明朝画家。传世作品有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作《溪山清趣图》。录于《支那名画宝鉴》;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作《山水图》十开,金笺,墨笔,纵二十八厘米,横二十八厘米。笔墨沉着,浓淡相宜,功力颇深,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葛林:(生卒年待考),浙江杭州人。著名明朝太医院官。善小儿科,杏林悬壶,医术高超,因一匕药治愈襁褓中的明武宗,而名声大噪,累官至太医院判。著有《杏坞秘诀》。

葛天民:(生卒年待考),号田纯;东台台城人。著名明朝抗倭英雄。

葛德新:(生卒年待考),山西浮山人。著名清朝官吏。

葛元煦:(生卒年待考),号理斋,学古斋为室名;仁和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清朝书画家。清朝时期少工篆、隶,不轻以酬应。家藏书画甚巨,尝辑刻丛书。兼擅铁笔。著有《沪游杂记》、《啸园》。

葛士达:(生卒年待考),上海人。著名清末将领。清同治初随军剿捻,官知平定知州。工诗古文。著有《从戎日记》、《遂志斋集》。

葛云飞:(公元1789~1841年),字鹏起;浙江山阴人(今浙江绍兴)。著名清末抗英将领。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荀卿庠 >>>

1.《千字文》-每日一字练字视频。

2.《百家姓》-姓氏文化,家族历史。

3.《荀子》-传统文化,国学学习。

统版六年级上册第15课《夏天里的成长》重点知识点+课件

知识点

一、我会写组词

棚:péng(棚架、工棚、凉棚)

苔:tái(苔痕、苔原、青苔)

藓:xiǎn(苔藓、青藓、石藓)

坪:píng(草坪、坪坝、停机坪)

蔗:zhè(甘蔗、蔗糖、蔗田)

瀑:pù(瀑布、飞瀑、悬瀑)

增:zēng(增加、增添、增高)

缝:fèng(缝补、裂缝、天衣无缝)

谚:yàn(谚语、农谚、民谚)

多音字

蔓:wàn(瓜蔓) màn(蔓生)

尽:jǐn(尽管)jìn(尽头)

缝:fèng(缝隙)féng(缝缝补补)

近义词

迅速——快速 俗话——俗语 飞快——飞速

丰满——丰盈 增加——增添 尽量——尽力

反义词

迅速——迟缓 丰满——干瘪 飞快——缓慢

增加——减少 软绵绵——硬邦邦

理解词语

迅速:速度高;非常快。

苞蕾:指没有开放的花骨朵。

苔藓:植物界的一大类,植株矮小,有假根。分为苔和藓两类,有很多种,多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丰满:(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胖得匀称好看。本文把山当作人来写。

谚语:在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风后暖,雪后寒”“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尽量:表示力求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限度。

句子解析

1.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生物在夏天成长的共同特点是非常迅速,从“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的长。”这句话说明了这一特点。

2.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

这句话写“看见”“听见”了植物的生长,短短“一天”“一夜”的生长,更突出了植物长得飞快的特点。

3.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

这句话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植物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才出现的“苞蕾”“鲜花”“小果实”几种生长状态浓缩在“昨天”“今天”“明天”这三个较短的时间段里,巧妙地写出了植物生长迅速的特点。

4.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

“几天不见”“长满”“变成”形象地表现出苔藓、草坪菜畦短短的时间里生长的状态,生动、形象。

5.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也要及时长,尽力长,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经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作者通过表达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意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

作者通过描写夏天植物、动物乃至不具生命的山水、铁轨和柏油路等事物都在生长的现象,说明了夏天的确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最后水到渠成,说明人也一样,要在自己的“夏季”尽量地用力地长。

3.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变丰满。作者用“丰满”一词,有什么好处呢?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夏天里因草木的快速生长而变化着的山当成人来写,富有生命力。从“丰满”一词可以体会出:在作者眼中,夏天里的山更像体态匀称,富有韵味的成熟的女人,表现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4.“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在这里,“热天”并不是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长”不仅仅指身体、年龄等的生长,还指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等。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汲取知识、提高能力、增长经验,不能错过成长成才的最佳时机。

5.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这句引用的谚语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作者引用“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表达生长要趁最适宜的时机赶快长,时不待人的意思,语言生动活泼。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

第二部分(2-3):写夏天里植物、动物、山、地、河和铁轨、柏油路都在快速地成长。

第三部分(4):写夏天里人也要赶时候,尽量地长。

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表达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意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进取,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十、教材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找出全文的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

课文的中心句是“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作者通过描写夏天植物、动物乃至不具生命的山水、铁轨和柏油路等事物都在生长的现象,说明了夏天的确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最后水到渠成,说明人也一样,要在自己的“夏季”尽量地用力地长。

2.课文第2自然段写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读一读,说说写到了哪些动植物,是怎样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

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棚架上的瓜藤、竹子、高梁、 苞蕾、苔藓、草、蔬莱等植物, 以及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等动物。通过描写这些动植物在夏季的快速生长,突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

图文解读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一个活泼的小女孩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人 之 初 , 性 本 善。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性 相 近 , 习 相 远。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苟 不 教 , 性 乃 迁。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教 之 道 , 贵 以 专。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昔 孟 母 , 择 邻 处。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子 不 学 , 断 机 杼。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窦 燕 山 , 有 义 方。

  jià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教 五 子 , 名 俱 扬。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

  养 不 教 , 父 之 过。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ò

  教 不 严 , 师 之 惰。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子 不 学 , 非 所 宜。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幼 不 学 , 老 何 为。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

  玉 不 琢 , 不 成 器。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

  人 不 学 , 不 知 义。

  wè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为 人 子 , 方 少 时。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亲 师 友 , 习 礼 仪。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香 九 龄 , 能 温 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孝 于 亲 , 所 当 执。

  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融 四 岁 , 能 让 梨。

  t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

  弟 于 长 , 宜 先 知。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én

  首 孝 弟 , 次 见 闻。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én

  知 某 数 , 识 某 文。

  yī ér shí shí ér bǎi

  一 而 十 , 十 而 百。

  bǎi ér qiān qiān ér wàn

  百 而 千 , 千 而 万。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én

  三 才 者 , 天 地 人。

  sān guāng zhě rì yuè xīng

  三 光 者 , 日 月 星。

  sān gāng zhě jūn chén yì

  三 纲 者 , 君 臣 义。

  fù zǐ qīn fū fù shùn

  父 子 亲 , 夫 妇 顺。

  yuē chūn xià yuē qiū dōng

  曰 春 夏 , 曰 秋 冬。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óng

  此 四 时 , 运 不 穷。

  yuē nán běi yuē xī dōng

  曰 南 北 , 曰 西 东。

  cǐ sì fāng yìng hū zhōng

  此 四 方 , 应 乎 中。

  yuē shuǐ huǒ mù jīn tǔ

  曰 水 火 , 木 金 土。

  cǐ wǔ xíng běn hū shù

  此 五 行 , 本 乎 数。

  yuē rén yì lǐ zhì xìn

  曰 仁 义 , 礼 智 信。

  cǐ wǔ cháng bù róng wěn

  此 五 常 , 不 容 紊。

  dào liáng shū mài shǔ jì

  稻 粱 菽 , 麦 黍 稷。

  cǐ liù gǔ rén suǒ shí

  此 六 谷 , 人 所 食。

  mǎ niú yáng jī quǎn shǐ

  马 牛 羊 , 鸡 犬 豕。

  cǐ liù chù rén suǒ sì

  此 六 畜 , 人 所 饲。

  yuē xǐ nù yuē āi jù

  曰 喜 怒 , 曰 哀 惧。

  ài wù yù qī qíng jù

  爱 恶 欲 , 七 情 具。

  páo tǔ gé mù shí jīn

  匏 土 革 , 木 石 金。

  sī yǔ zhú nǎi bā yīn

  丝 与 竹, 乃 八 音。

  gāo zēng zǔ fù ér shēn

  高 曾 祖 , 父 而 身。

  shēn ér zǐ zǐ ér sūn

  身 而 子 , 子 而 孙。

  zì zǐ sūn zhì xuán zēng

  自 子 孙 , 至 玄 曾

  nǎi jiǔ zú rén zhī lún

  乃 九 族 , 人 之 伦。

  fù zǐ ēn fū fù cóng

  父 子 恩 , 夫 妇 从。

  xiōng zé yǒu dì zé gōng

  兄 则 友 , 弟 则 恭。

  zhǎng yòu xù yǒu yǔ péng

  长 幼 序 , 友 与 朋。

  jūn zé jìng chén zé zhōng

  君 则 敬 , 臣 则 忠。

  cǐ shí yì rén suǒ tóng

  此 十 义 , 人 所 同。

  fán xùn méng xū jiǎng jiū

  凡 训 蒙 , 须 讲 究。

  xiáng xùn gǔ míng jù dòu

  详 训 诂 , 明 句 读。

  wéi xué zhě bì yǒu chū

  为 学 者 , 必 有 初。

  xiǎo xué zhōng zhì sì shū

  小 学 终 , 至 四 书。

  lún yǔ zhě èr shí piān

  论 语 者 , 二 十 篇。

  qún dì zǐ jì shàn yán

  群 弟 子 , 记 善 言。

  mèng zǐ zhě qī piān zhǐ

  孟 子 者 , 七 篇 止。

  jiǎng dào dé shuō rén yì

  讲 道 德 , 说 仁 义。

  zuò zhōng yōng zǐ sī bǐ

  作 中 庸 , 子 思 笔。

  zhōng bù piān yōng bú yì

  中 不 偏 , 庸 不 易。

  大 小 戴 , 注 礼 记。

  shù shèng yán lǐ yuè bèi

  述 圣 言 , 礼 乐 备。

  yuē guó fēng yuē yǎ sòng

  曰 国 风 , 曰 雅 颂。

  hào sì shī dāng fěng yǒng

  号 四 诗 , 当 讽 咏。

  shī jì wáng chūn qiū zuò

  诗 既 亡 , 春 秋 作。

  yù bāo biǎn bié shàn è

  寓 褒 贬 , 别 善 恶。

  sān zhuàn zhě yǒu gōng yáng

  三 传 者 , 有 公 羊。

  yǒu zuǒ shì yǒu gǔ liáng

  有 左 氏 , 有 谷 梁。

  jīng jì míng fāng dú zǐ

  经 既 明 , 方 读 子。

  cuō qí yào jì qí shì

  撮 其 要 , 记 其 事。

  wǔ zǐ zhě yǒu xún yáng

  五 子 者 有 荀 扬。

  wén zhōng zǐ jí lǎo zhuāng

  文 中 子 , 及 老 庄。

  jīng zǐ tōng dú zhū shǐ

  经 子 通 , 读 诸 史。

  kǎo shì xì zhī zhōng shǐ

  考 世 系 , 知 终 始。

  zì xī nóng zhì huáng dì

  自 羲 农 , 至 黄 帝。

  hào sān huáng jū shàng shì

  号 三 皇 , 居 上 世。

  táng yǒu yú hào èr dì

  唐 有 虞 , 号 二 帝。

  xiāng yī xùn chēng shèng shì

  相 揖 逊 , 称 盛 世。

  xià yǒu yǔ shāng yǒu tāng

  夏 有 禹 , 商 有 汤。

  zhōu wén wǔ chēng sān wáng

  周 文 武 , 称 三 王。

  xià chuán zǐ jiā tiān xià

  夏 传 子 , 家 天 下。

  sì bǎi zǎi qiān xià shè

  四 百 载 , 迁 夏 社。

  tāng fá xià guó hào shāng

  汤 伐 夏 , 国 号 商。

  liù bǎi zǎi zhì zhòu wáng

  六 百 载 , 至 纣 亡。

  zhōu wǔ wáng shǐ zhū zhòu

  周 武 王 , 始 诛 纣。

  bā bǎi zǎi zuì cháng jiǔ

  八 百 载 , 最 长 久。

  zhōu zhé dōng wáng gāng zhuì

  周 辙 东 , 王 纲 坠。

  Chěng gān gē shàng yóu shuì

  逞 干 戈 , 尚 游 说。

  shǐ chūn qiū zhōng zhàn guó

  始 春 秋 , 终 战 国。

  wǔ bà qiáng qī xióng chū

  五 霸 强 , 七 雄 出。

  yíng qín shì shǐ jiān bìng

  嬴 秦 氏 , 始 兼 并。

  chuán èr shì chǔ hàn zhēng

  传 二 世 , 楚 汉 争。

  gāo zǔ xīng hàn yè jiàn

  高 祖 兴 , 汉 业 建。

  zhì xiào ping wáng mǎng cuàn

  至 孝 平 , 王 莽 篡。

  guāng wǔ xīng wéi dōng hàn

  光 武 兴 , 为 东 汉。

  sì bǎi nián zhōng yú xiàn

  四 百 年 , 终 于 献。

  wèi shǔ wú zhēng hàn dǐng

  魏 蜀 吴 , 争 汉 鼎。

  hào sān guó qì liǎng jìn

  号 三 国 , 迄 两 晋。

  song qí jì liáng chén chéng

  宋 齐 继 , 梁 陈 承。

  wéi nán cháo dū jīn líng

  为 南 朝 , 都 金 陵。

  běi yuán wèi fēn dōng xi

  北 元 魏 , 分 东 西。

  yǔ wén zhōu yǔ gāo qí

  宇 文 周 , 与 高 齐。

  dài zhì suí yì tǔ yǔ

  迨 至 隋 , 一 土 宇。

  bú zài chuan shī tǒng xù

  不 再 传 , 失 统 绪。

  táng gāo zǔ qǐ yì shī

  唐 高 祖 , 起 义 师。

  chú suí luàn chuàng guó jī

  除 隋 乱 , 创 国 基。

  èr shí chuán sān bǎi zǎi

  二 十 传 , 三 百 载。

  liáng miè zhī guó nǎi gǎi

  梁 灭 之 , 国 乃 改。

  liáng táng jìn jí hàn zhōu

  梁 唐 晋 , 及 汉 周。

  chēng wǔ dài jiē yǒu yóu

  称 五 代 , 皆 有 由。

  yán sòng xīng shòu zhōu shàn

  炎 宋 兴 , 受 周 禅。

  shí bā chuán nán běi hùn

  十 八 传 , 南 北 混。

  liáo yǔ jīn dì hào fēn

  辽 与 金 , 帝 号 纷。

  dài miè liáo sòng yóu cún

  迨 灭 辽 , 宋 犹 存。

  zhì yuán xīng jīn xù xiē

  至 元 兴 , 金 绪

  zhì yuán xīng jīn xù xiē

  至 元 兴 , 金 绪 歇。

  yǒu sòng shì yì tong miè

  有 宋 世 , 一 同 灭。

  bìng zhōng guó jiān róng dí

  并 中 国 , 兼 戎 狄。

  míng tài zǔ jiǔ qīn shī

  明 太 祖 , 久 亲 师。

  chuán jiàn wén fāng sì sì

  传 建 文 , 方 四 祀。

  qiān běi jīng yǒng lè sì

  迁 北 京 , 永 乐 嗣。

  dài chóng zhēn méi shān shì

  迨 崇 祯 , 煤 山 逝。

  qīng tài zǔ yīng jǐng mìng

  清 太 祖 , 膺 景 命。

  jìng sì fāng kè dà dìng

  靖 四 方 , 克 大 定。

  zhì xuān tǒng nǎi dà tóng

  至 宣 统 , 乃 大 同。

  shí èr shì qīng zuò zhōng

  十 二 世 , 清 祚 终。

  dú shǐ zhě kǎo shí lù

  读 史 者 , 考 实 录。

  tōng gǔ jīn ruò qīn mù

  通 古 今 , 若 亲 目。

  kǒu ér song xīn ér wéi

  口 而 诵 , 心 而 维。

  cháo yú sī xī yú sī

  朝 于 斯 , 夕 于 斯。

  xī zhòng ní shī xiàng tuó

  昔 仲 尼 , 师 项 橐。

  gǔ shèng xián shàng qín xué

  古 圣 贤 , 尚 勤 学。

  zhào zhōng ling dú lǔ lún

  赵 中 令 , 读 鲁 论。

  bǐ jì shì xué qiě qín

  彼 既 仕 , 学 且 勤。

  pī pú biān xiāo zhú jiǎn

  披 蒲 编 , 削 竹 简。

  bǐ wú shū qiě zhī miǎn

  彼 无 书 , 且 知 勉。

  tóu xuán liáng zhuī cì gǔ

  头 悬 梁 , 锥 刺 股。

  bǐ bú jiào zì qín kǔ

  彼 不 教 , 自 勤 苦。

  rú náng yíng rú yìng xuě

  如 囊 萤 , 如 映 雪。

  jiā suī pín xué bú chuò

  家 虽 贫 , 学 不 辍。

  rú fù xīn rú guà jiǎo

  如 负 薪 , 如 挂 角。

  shēn suī láo yóu kǔ zhuó

  身 虽 劳 , 犹 苦 卓。

  sū lǎo quán èr shí qī

  苏 老 泉 , 二 十 七。

  shǐ fā fèn dú shū jí

  始 发 奋 , 读 书 籍。

  bǐ jì lǎo yóu huǐ chí

  彼 既 老 , 犹 悔 迟。

  ěr xiǎo shēng yí zǎo sī

  尔 小 生 , 宜 早 思。

  ruò liáng hào bā shí èr

  若 梁 灏 , 八 十 二。

  duì dà tíng kuí duō shì

  对 大 廷 , 魁 多 士。

  bǐ jì chéng zhòng chēng yì

  彼 既 成 , 众 称 异。

  ěr xiǎo shēng yí lì zhì

  尔 小 生 , 宜 立 志。

  yíng bā suì néng yǒng shī

  莹 八 岁 , 能 咏 诗。

  mì qī suì néng fù qí

  泌 七 岁 , 能 赋 棋。

  bǐ yǐng wù rén chēng qí

  彼 颖 悟 , 人 称 奇。

  ěr yòu xué dāng xiào zhī

  尔 幼 学 , 当 效 之。

  cài wén jī néng biàn qín

  蔡 文 姬 , 能 辨 琴。

  xiè dào yùn néng yǒng yín

  谢 道 韫 , 能 咏 吟。

  bǐ nǚ zǐ qiě cōng mǐn

  彼 女 子 , 且 聪 敏。

  ěr nán zǐ dāng zì jǐng

  尔 男 子 , 当 自 警。

  táng liú yàn fāng qī suì

  唐 刘 晏 , 方 七 岁。

  jǔ shén tóng zuò zhèng zì

  举 神 童 , 作 正 字。

  bǐ suī yòu shēn yǐ shì

  彼 虽 幼 , 身 已 仕。

  ěr yòu xué miǎn ér zhì

  尔 幼 学 , 勉 而 致。

  yǒu wéi zhě yì ruò shì

  有 为 者 , 亦 若 是。

  quǎn shǒu yè jī sī chén

  犬 守 夜 , 鸡 司 晨。

  gǒu bù xué hé wéi rén

  苟 不 学 , 曷 为 人。

  cán tǔ sī fēng niàng mì

  蚕 吐 丝 , 蜂 酿 蜜。

  rén bù xué bù rú wù

  人 不 学 , 不 如 物。

  yòu ér xué zhuàng ér xíng

  幼 而 学 , 壮 而 行。

  shàng zhì jūn xià zé mín

  上 致 君 , 下 泽 民。

  yáng míng shēng xiǎn fù mǔ

  扬 名 声 , 显 父 母。

  guāng yú qián yù yú hòu

  光 于 前 , 裕 于 后。

  rén yí zǐ jīn mǎn yíng

  人 遗 子 , 金 满 赢。

  wǒ jiào zǐ wéi yì jīng

  我 教 子 , 惟 一 经。

  qín yǒu gōng xì wú yì

  勤 有 功 , 戏 无 益。

  jiè zhī zāi yí miǎn lì

  戒 之 哉 , 宜 勉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