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图坦卡蒙的陵墓上镌刻的咒语,究竟是法老渴求安宁愿望的寄托,还是对后世盗墓者无情的嘲弄?这其中究竟暗藏着怎样的玄机?
图塔卡门墓室远景
咒语显灵
在埃及金字塔幽深的墓道里,刻着一行庄重威严的咒语:“谁打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的翅膀就将降临在他头上。人们曾经以为,把这种咒语刻在墓道上,不过是想吓唬那些盗墓者,使法老的遗体和墓中财宝免遭劫难。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连续发生的一些事件,使那些胆大妄为的人们不得不在咒语面前感到畏惧。进入法老墓室的人,无论是探险家,还是盗墓者,绝大多数人不久便染上不治之症或因意外事故,莫名其妙地死去。人们不得不怀疑这是法老的咒语显灵了。
图坦卡门墓室
图坦卡蒙是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公元前14世纪在位。他8岁即位,19岁就去世了。他的墓室于1923年2月被探险队员打开,并在里面发现了无数的珍宝。但参与发掘的20多人在其后不太长的时间里先后死去,死因不明。法老咒语显灵之说,从此不胫而走。
图塔卡门的棺椁
图坦卡蒙之墓
图坦卡蒙的慕室就像一个收藏极为丰富的博物馆,慕内的珠宝、工艺品、家具、衣物、化妆品以及各种兵器多达5000余件。在粉红色前室里,有三张四周雕成怪兽形的金床,床旁是两个真人般大小,相对而立的黑色卫士雕像,身穿金裙,手执锤矛。室中到处都是珍贵的宝物,镶有宝石的王座、金光闪闪的古代战车、洁白似玉的花瓶、雕刻精美的金床和金椅、各种乐器等等。棺室由两个武士塑像守护。里面有四个金色的神龛,一具水晶石棺和三个套棺。内棺由纯金制成,上面写着年轻法老的名言“我看见了昨天,我知道明天。”躺在棺内的图坦卡蒙戴着一副很大的金面具,这副面具和他本人的相貌几乎一模一样。
图塔卡门模拟画像
神秘的潘多拉盒子
图坦卡蒙法老陵墓犹如“潘多拉的盒子”,在被打开之后灾祸接连发生。花费巨资赞助并参与了此次发掘的卡纳冯勋爵在五个月后死于开罗的一家医院。他的儿子后来回忆说:"父亲在连续发烧了12天后,半夜1点50分,护士进屋告诉我,父亲已去世。当我走进他房间时,全医院的灯光突然熄灭了。我们询问了电力公司,他们对突然停电提不出合理的解释。”到1929年,直接或间接参与这次发掘的人员中,有22人死因不明,包括第一个解开图坦卡蒙裹尸布,给他用X光透视的雷德。他在拍了几张X光片后,身体忽然极度虚弱,第二年回到伦敦就死了。类似的事还可以举出很多,人们不禁要问:这些人究竟是怎么死去的,法老的诅咒又是怎么回事呢?
精美棺椁
有人认为,古代埃及人可能使用病毒来对付盗墓者。1963年,开罗大学医学教授伊廷塔豪发表文章说,根据他为许多考古学家做的呼吸道发炎的检测,他认为进入法老墓穴的人正是感染了这种病毒,引起肺炎而死去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83年,法国女医生菲利浦提出了新的见解,她认为致命的不是病毒而是霉菌,由于法老陪葬物中有众多食品,日久,在墓穴中形成众多的霉菌微尘。进入墓穴者不可避免地要吸入这种微尘,从而肺部感染,痛苦地死去。
精美的随葬品
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法老的咒语来自陵墓的结构。其墓道与墓穴的设计,能产生并聚集某种特殊的磁场或能量波,从而致人死亡,但要设计出这样的结构,必然要有比现代人更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而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又是怎样掌握这种能力的呢?孰是孰非,3000多年前法老的诅咒,至今人们还没能理解。
你见过用红笔写人名吗?那用红笔写人名是什么意思?你做过吗?
文‖衡东诗勤
写人的名字,我们都是用黑色的或蓝色的笔写,但你有没有见过有用红笔写人名的呢?我有一次见到甲顺手用红笔写了乙的名字,结果甲被乙大骂了一顿,甲不停地道歉,请求乙原谅,说自己绝对是无心等等。
乙为什么会这么生气呢?我也不明白,记得以前在围墙上看到宣判书时,会有用红笔写的名字,还有一个勾,宣判书上面有他一条条的罪状,是一个罪大恶极的犯罪份子,死刑,会于某月某日在某地执行枪决。
这么说来,用红笔写的名字,代表这个人是一个死刑犯。乙看到了心想我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变成了死刑犯,当然会这么生气,没有打人还是克制了;难怪甲一再赔礼道歉,表示自己是无心之举,请求原谅。
用红笔写人名会有这样的结果,那还有一些什么禁忌呢?于是我查了一些资料,原来在古代,对判决死刑的人,会用鸡血在其押号上写上名字。后来演变为用红字书写,所以衙门记录罪犯的名字时才会用红笔。
有人说:红色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过去皇帝批奏折,是用朱红色的笔来指示,称为朱批。除皇帝以外,其他人是不能用朱红色作批示的。还有的人说,写信不能用红色笔写,因为红字代表断交,可要注意哟!
用红色的笔写字,旧时一般是官府在用,叫做朱批。比如:《醒世姻缘传》第四七回:“牌上朱批‘如违限一日,县差与原差各重责二十板革役。’”而在清制时,皇帝在臣僚奏章上以朱笔所作批示,也称为朱批。
皇帝用朱砂红笔批阅臣子给他上呈的奏摺,称为“朱批奏摺”或“朱批谕旨”,简称“朱批”,习称“宫中档”。“知道了”、“该部知道”、“该部议奏”,是皇帝批阅大臣奏摺的常用语,表示所奏之事“朕”知道了。
有人还说,阎王爷用朱砂笔勾划生死簿的时候就是被判了死刑。因此,红笔写的名字一般是表示已经死的人或即将行刑的死刑犯。包括在墓碑上刻写故去的人名字也是用红色,如果时间长久颜色褪去了,还要描红的。
而在传说中,一个人的大限将至时,阎罗王会用红色笔来标注,所以用红色的笔写人名成为了一种禁忌。在历史文献中,就有用红笔写人名的记载。《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写道:“斐豹,隶也,著于丹书。”
可见用朱砂红笔不是一般人可用的,后来在评校书籍时,有人用朱笔来作的批语、校记,为了加强效果。就如胡适《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脂砚斋·残本有夹缝朱批云:‘贾蔷、贾菌之祖,不言可知矣。’”
如果不小心用红色的笔写了人名,请马上撕掉,因为这有诅咒别人的意思,所以民间素有“丹书不祥”之说。也不能把别人的名字圈上,因为在书籍和报纸上的人名列表中,如果名字带黑框表示其人已经去世。
所以即便是到现在,除了老师改卷、查作业和会计用于更正外,很少有人会用红笔来记录事项,因为大家怕一个不小心写了别人的名字,这就犯了大忌,如果让对方知道了,还不知对方会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他?
记得我们在读书时,老师经常给我们说:“重点的地方你们要用红笔来圈记,重点的句子你们也要写红笔记下来,这样你们将来复习时就能够一下子找到。”可见老师对用红笔是情有独钟,代表着重点中的重点。
对于上面这些内容来说,对于用红色的笔我们要特别注意,如果是在学习时,我们可以用于记住书本上的重点内容。而在走上社会时,就要注意了,切记不能用红笔写人名,不然,得罪了别人还不知是怎么回事!
用红色的笔写字?我们都是一些普通人,用的是黑色的或蓝色的笔,不会去用红色的笔,更没有见过用红笔写人名的人!那你见过用红笔写人名吗?用红笔写人名是什么意思?你做过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写于湘南千年水乡古镇大浦
2022.6.18.19:20
报应这是人们常用来对一种行为对等的回报,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叫做善恶终有报。
现实中是不是真的就是善恶有报呢?其实这只是人们一种无能为力时的意愿,并非一定能够成为现实。
早些年,不少混混,这些人专靠欺行霸市,欺弱逞能来得到利益,什么事都干得出,什么事也敢干。那个时候大家是有苦不敢言,甚至有些人欺负得实在不行,毕竟没这么大的势力,还要活下去,不得不忍气吞声,委曲求全。无论受多大的气,吃多大的亏,从来就不敢正面吭一声,默默忍受。只能背地里窃窃私语,咒骂这些人不得好死,总有一天天会收了,一定会得到报应。骂归骂,这些人还不是吃香的喝辣的,日子自在着过,那就是人上人的生活。
那些混混也没人见着得到什么报应。只是有些太过分,对自己的行为到了无拘束的地步,走上犯罪的道路。于是便有人指着骂,这叫咎由自取,天给的报应。
小时候在村上特别受人欺负。父亲是上门女婿,一个外人,加上家庭不是很好,就更加没让村上一些人放在眼里。记得从小一直到高中毕业,村上一些人除了隔三差五的恶语攻击,经常有人有理无理的总要找点事。常被人打,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很想回击过去,只是力量太小,越反击越多人上来,吃亏的几率就更大。所以,从小就一肚子气,甚至连复仇心都有。一个人的时候就想,这些人怎么就没有报应呀。
带着这种逆反心,逼着自己离开村子,为的就是以实力来见证自己。过去这么多年,欺负人的人还依然活着,普通着的普通,并没有想象中的报应给他们。过着自己平淡的日子,就再也没想过曾经受过的哪些罪。
在后来的人生路上,也遇到过不少的麻烦。这些麻烦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自己的生活、前行的路,还让自己在麻烦中失去了本该有的珍惜的东西。
因为麻烦,有时差点把自己的前程断送。很气,很火,很不服,但无论怎样,还是没法与这种势力抗衡。毕竟在有的时候,这些人有一定的市场,还具备一定的力量,仅凭个人的能量是没有办法的可能。于心而论,谁都不愿受下这个气。无数次在梦里真盼着有个什么东西去报应他们,给他们这种不道义的行为以同等的回击。
想归想,思归思,就算出于口头的咒骂,那似乎也不能改变什么。
报应其实不是如人所想所愿,你呼不来,叫不动,充其量也只是一时之气,一时之恨,一时之无奈。
报应没有灵验之时就想,报应只是一种美好希望,或是愿望,不能代表一种趋势。
不做恶人,就多行善事。打小大人便这样教导,无论怎样,人要多做好事。好事做多了,德便积了起来,自然就有好报应。
曾经一度努力做着好人,行着好事。当好人做多了,好事做惯了,却发现,总会被人欺负。会做好事,就会处处让着人,处处退着,不愿意与人争,不想和人斗。习惯了往好里去,被一些人认为是软弱无能,经常被当软柿子捏。
捏捏也就算了,可是什么事都没人为自己想,到嘴的东西还被人弄走了,实在是想不通。于是又想,不是说好有好报,这好报怎么就从来也不来呀。
做不住的好,想过做恶,可是这个恶还真就不敢做。虽然没见好报应,问题是这个恶报还就真不敢试。心想,要是万一做恶,真有报应轮头,那可是担不起的事呀。
想想来想想去,很多时候这内心的报应还真起了不少的作用。缺少力量,缺乏条件,就把报应背起来。总以为报应能够焕发新生,总想在报应中得到好报应。往往是想得越多,专情越深,期待越大,最终失望就越大。
回头看看,生活中很多东西只是出于人们口中的报应,实际上不见得就是报应而至。
一些恶行,最后的所谓报应,其实是他们过于出格,时间久了,行为上肆无忌惮,并不是什么报应。倘若真有报应,他们早就预料到,定会小心谨慎。
以报应教育人,只是在很大程度上让人有对自然的一种敬畏心。不要随便违反自然规律,不得做有背道义或自然之事,鼓励大家多行好事善事,营造一个人人为人的大好环境。
报应本身并无什么多大的效力,只是人们的一种心里认识。正如人信奉一些东西,心有所向,行有所至。
报不报应只是一种期待心,真正的人并不需要等待什么报应,唯有积极进取,做不背天理、不背良知、不背自然、不背公序良俗之事。该担则担,该善则善,不轻视他人,不亏待自我,那个时候,报应便会自来。
世上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的刑罚,而是那无爱的未来
然而棠夫人的“无爱”或许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叫人害怕的是“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
所以你问我《血观音》是什么类型的片子?我觉得是惊悚片。
诚如电影片名的隐喻,观音断掌,母子断亲。
只是我们的惊悚是没有鬼出来吓人的,而是人心的惊悚。
人心,可比鬼可怕多了。
《血观音》以一个电视台导播的方式开场,这是耳目一新的。
先强化了观众对于自己正在观看银幕的意识,并利用镜中镜的构图再次强化,最后将观众引导进电影的画面中。
屏幕里是说书人,两人一组、以念歌的方式,将电影接下来的情节、冲突大致上地交代完毕。
看似吟唱“善恶有报”,实则是惊悚震天的念歌。
他们表演的那个地方,乍看之下是电视台,但布景的细节与色调却让人感到不协调,那明显是地府。
经过这样的模糊地带与说书人的转介,为观众带来明确的“听故事”的意识。
从故事情节到角色性格,《血观音》都是高浓度的重口味。
故事的主线很简单,电影以一宗林家灭门案为背景,徐徐道出棠氏一家三口的故事。
其实情节很早就暗示幕后黑手是棠夫人。
因此整部电影的进程不是缉凶解谜,而是揭露角色间彼此的关系。
彼岸花再美,亦难改其地狱之花的本相。
导演杨雅喆以这样的故事给观众来一趟地狱行,观一回孽世镜。
所以要看懂这电影,须谨记“眼看未为真”这五字。
《血观音》整体节奏很缓慢,扎扎实实地将人性腹黑与利益冲突的戏码描写得非常细致入微。
且严格来说其叙事手法也非平铺直述型。
先以一场政商云集的宴会为开端,再逐渐拼凑出各角色间复杂关系的完整全貌,中间又有大小情节穿插。
将军像在片中一共出现了3次,每次都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除了有制造悬念效果之外,每段情节的进展中都有股缓缓的张力。
虽非直接、明显、强烈的情绪冲击,却是细腻、稳当、堆叠的牵引揭露。
在《血观音》中,哭大概只有一种,少有崩溃嚎啕,多是泪珠自眼角默默滑落。
而笑则千姿百态,微笑、狂笑、捂嘴笑、藏刀笑、皮笑肉不笑……
就剧本来看,这种揭露方式主要透过两种手法完成,其中一个是谈话间的伏笔。
例如在宴会上院长王夫人假装口误,将棠家三口说成三代,便暗示了她们三人真正的关系。
《血观音》里的伏笔做得漂亮,不张扬却拳拳到位。
电影中借用了几种语言对接。
第一幕是在宴席高谈中交错出现的日语和台语。
既有台湾日治时期的特色,亦展述了电影的主题。
在官商角力之中人人表里不一,都是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各怀鬼胎,虚情假意充满试探。
第二幕是棠府里广东话和国语的语言对换,让这手段阴森的三名女子更见诡秘。
广东话作为棠家的母语,像暗语一样,只有她们才听得懂。
也就是说,母语是逢迎别人的说辞,而广东话则是心底话、真面目。
棠夫人,其实是舞厅小姐出身,嫁给将军后才来到台湾。
尽管她调整了自己的语言与行为模式,以符合权贵人家身份。
但从导演特意处理的细节中,依旧可观察到她过去从事交际花工作的蛛丝马迹。
电影里有一幕,棠夫人在敬完酒后,直接把酒杯往外翻,让对方看到一饮而尽的空杯。
这是酒家女才会有的举止,当时的名门闺秀风气,绝对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举动。
单单透过这个敬酒的动作,就泄露了棠夫人过去当舞小姐的习气未改。
而棠夫人在老将军过世后,只能靠自己,在权贵之间求生存,处境犹如落魄贵族,这也能解释为何她会对金钱和权力如此着迷。
另一个手法便是多层叙事,将相同的情节以数个版本呈现,借由不同的观点去讨论真相为何。
比方说棠真在医院陪伴临终的林翩翩桥段,到了第二个版本便成了棠真故意害死林翩翩;
还有开场不久,棠夫人为院长王夫人献上观音像却因故断掌,忙以“挡灾”圆场。
院长夫人眉头一扬反问:“我会有什么灾呢?”气势逼人,同时也象征着剧情后面王夫人走向毁灭。
《血观音》中这些版本间没有太极端的差异,引导出的结论却有很大的落差。
该片展现的是一个幻灭的过程。
无辜的其实是邪恶、爱情其实是奴役、友谊其实是背叛、亲情其实只是利用,不只是角色对人生的幻灭,也是观众对角色们的幻灭……
事实上棠府的维系与壮大,除了官商间利益的实际运作外,还在于寻找“接班人”上。
按这个角度来说,棠宁应该算是一个失败的半成品,而棠真则是新进的实习生了。
从这一点上来看,它更像是一出由台湾社会集体书写的变形记。
棠真、棠宁、棠夫人三个人其实是一个人进化的过程。
从纯情少女到伪善大人,从1980年到2017年,时间显影出棠家老中青三代三人,其实也是一个人。
年轻时原来对爱很期盼,后来变得失望、逐渐迷惘,最后迷恋权力欲望。
就像平行展示了一场“爱失能”的过程:从对爱憧憬,到对爱失望,最后成了一个眼中只有自己,无爱的人。
要写女人,要写名门贵胄,还得看张爱玲。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天才梦》张爱玲
以权力斗争的戏码来说,《血观音》以女人为主轴,值得肯定。
棠家没有男人,而一家三口就像棠宁画作中的女人们一样极度相像,仿佛全都只是棠夫人的复制品。
观众其实想看到“棠夫人为什么变成棠夫人”,这三个人其实都代表了棠夫人。
时间轴跨越今昔,展现了三代间残忍的传承。
接近尾声时揭露棠夫人与冯主席的关系,又将种种事迹拉回父权框架之中。
这是影片非常高明的一点。
身兼导演与编剧的杨雅喆,他嘲讽起电影里的暗黑设计:
“里面任何一个桥段细节,你都可以在台湾的历史案件中找到……坏人也没有什么新的招数,30年前就是,到现在还是一样!”
政商勾结、族群矛盾,棠府一家三口在权贵之间穿针引线。
棠夫人表面上经营古董买卖,实际上为政商名流作“白手套”,古董商的设定巧妙暗示了她视亲情如筹码。
棠夫人的女儿就是她的白手套。
当东窗事发,就必须断尾求生,这是政商勾结的铁则。
手套脏了就只能丢掉,这就是白手套的宿命。
上等人用古董的方式行贿,乡下人把金链子塞在鱼身里……
贪钱的方式依照阶级不同,有不同的方法,富人一样贪心,只是说法听起来比较华丽。
以爱之名剥削亲情的棠夫人代表着一种无爱的未来。
“我是为你好!”对棠宁来说,这句话诅咒般地确保了母爱的虚幻存在。
公主命,丫鬟身。
爱的诅咒令她挣扎,只能借由画画、、、安眠药来抗争。
寂寞异常的棠真对爱的渴望、嫉妒与腹黑由14岁的文淇演绎出世故深沉,令人发毛。
这样的少女也纯真过,可惜从棠真到棠夫人的变形以青春残酷的幻灭告终,完成了人性变态的一种动向。
棠宁跟棠真的差异就在这里展现:棠宁的送往迎来是迫不得已,但棠真却乐在其中。
棠宁一角在三母女之间是特别的。
她沉沦却不甘如此,每拥着目标男人欢爱时口吐“带我到那里”,仿似爱语,实为其可逃离现况达至彼岸的心声。
在家,她帮着母亲接纳生意,暗地里却千般不愿,以酒以烟麻醉自己;
面对名为小妹实为亲女的棠真,棠宁既像妒忌妹妹得母亲的宠,又像渴望女儿的亲近。
一面又想摆脱母亲钳制……
她如同小女孩般,躺卧在棠夫人腿上的桥段设计让人印象深刻。
前一秒温驯如猫,下一秒一言不合又反唇相讥。
另外一幕可能较容易为观众所忽略的,是她以平缓却带讽刺的语气向棠真说起,当年曾经被母亲忘记在香港一个“大猪头”家里的往事。虽未言明刻意,但个中端倪一看便知。
吴可熙把这样一个千面女郎演得丝丝入扣,也难怪能获“最佳女主角”的称号。
除了演员的精彩,另一个就是导演对于空间的动向运用得很是合理。
一次是棠真,一次是棠宁,象征追求自由。
电影末段,棠真送Marco离去,鼓起勇气跳上火车“要活得像个人样”。
以为就此重生,结果被看似老实的Marco。
那不只是一场,更是Marco对社会阶级不公的控诉与发泄。
我想起棠府宴会上秀兰玛雅那一曲《纯情青春梦》:
送你到火车头/越头就作你走/亲像断线风吹/双人放手就来自由飞/自由飞
结合来看极为讽刺!
当她拥吻心上人时,她的目光透出不对劲,这爱意不如想像,然后她挣扎、她绝望,她跳下火车,她以14岁之龄演活一个超级复杂角色的崩溃。
纯情青春梦碎,自由无望,棠真断腿象征追求自由的不良于行。
列车终究到不了太麻里,去到的未来是无爱的未来。
另一场逃往缅甸的重头戏,棠宁强行把棠真和自己铐在一起,棠真朝她吐了一口水说:“我是为你好。”
这句咒语在全片第三次出现,由棠真说出,说到底还是一种爱的伪善。
棠真惊醒,送给女儿最后的话语后离去,最后出得了海,上不了岸,葬身于火海……
在如此强烈的布局下,这场戏不论色调与配乐都采用了与前面完全不同的手法,成了整部电影最特殊的一个场景。
电影里喜用红蓝偏死调,则有强烈的地狱图暗喻。
棠宅的曲径设计,犹可想像为迷你版的荣宁二府。
最迷魅的一景应是棠夫人宴请众人的晚宴一景,远处廊亭上坐着棠宁,旁边赫然出现两鬼魅,鬼魅随着秀兰玛雅《纯情青春梦》的歌声起舞,似幻若实、寒栗心起,这是极精彩的造景。
早起满树翠碧 / 暮时随风吹落不归根积窗前 / 提扫帚扫落叶火烧化尘烟 / 熏得我泪珠淋漓
年轻歌手张雅淳的这首台语歌《满树翠碧》放在此时此刻着实恰到好处。
她以三弦及月琴创作,当巴奈深沉的嗓音随着南管缓缓而出,画面停在棠真的脸与浪静无声的海面上。
看得见的狂暴已不算什么,因为在看不见的海面下,早已波涛汹涌。
我非常喜欢这场戏。
棠真站在海岸这一端,回头看见渔船爆炸,在惨白阴冷的画面中兀自鲜红的火光仿佛棠宁终于盛开的生命之花,开到荼靡。
这一瞬间我联想到画家柳依兰特别为《血观音》创作的那一朵彼岸花。
传说这种花盛开在地狱,当亡者摆渡过冥河时,爱与恨无法引渡,都留在了彼岸化成一朵朵血色的彼岸花。
电影里将它诠释为一种泡在浊水之中的荼蘼之花。
“带我去那里”……棠宁在之处这样呢喃。
尽管逃脱失败,但从某个层面来说,她还是抵达了“那里”,一个终于自由的地方。
她也是里面唯一在活、有醒过来的人,其他人都烂到骨子里了。
《血观音》剧本处处语带双关,愈是反复思量,愈感寒意。
所以我一直建议二刷甚至N刷。
电影将男性角色从银幕的故事上隐身,但男性的阴影无处不在。
或许是女人争宠的目标、或许是具有权势之便的利用对象,又或只是几个在远处被淡淡提起的名字,却都造就一辈子的伤痕。
棠夫人设下弥陀计划局中有局,黑吃黑的吞掉农会贷款资金是表象,真正目的是引诱王姓立法院长炒地皮,利用媒体爆料拉人下马,捧其情人冯秘书长登上主席宝座。
因为一个男人,无论为情或为权,她都不介意放弃亲女儿棠宁;
棠宁发现母亲对棠家御用杀手兄弟段忠、段义灭口,触发母女决裂;
棠真为Marco对闺蜜间接开杀戒,为同一个男人从此自毁人性。
棠夫人曾说“心里没有狠过一回,哪来的看淡呢?”
棠真与棠夫人都是狠过一回的人,所以对爱都看淡了。
影片最后一幕因果循环,两人以爱为名互相煎熬成就最狠的现世报。
除了空间的动向,杨雅喆有别于旧作情爱的大胆尝试也值得赞赏。
《血观音》绝不是一部只谈爱恨的电影。
它带有社会性的扣问,把中央/地方、外省/本土/原住民的冲突串在一起。
例如Marco的名字、骑马情节的设计、与林家的关系隐喻着权贵对原住民的剥削和驾驭的野心。
台湾也许没有Marco,可是汤英伸反抗事件却真实存在。
所以我认为《血观音》也是导演给台湾社会的一封血书。
撇开这些细节,我想谈谈电影刻意营造稗官野史、乡野奇谈、戏说台湾般的后设手法。
“台湾瑰宝杨秀卿老师的穿插”出现这一设计,除了像说书人般交代剧情、制造悬疑气氛外
更重要的是,她让电影得以游走在虚幻与真实的界线之间变得更明朗。
也能加强戏中一个又一个意象——血观音断掌难导众生、以油画与国画、甚至彼岸花饰衣服的颜色深浅等暗喻母女离心等。
电影两次以苹果为媒介,利用剪接让该角色与片中人物互动。
一次是林翩翩病危,棠真坐在病床边上,脚边滚来一颗苹果;
另一次是棠真拒绝消极治疗垂垂老矣的棠夫人,报以她无爱的未来,这时地上滚来一颗红苹果,欲望与罪的象征再明显不过。
最后,杨秀卿坐在烟雾缭绕如同地狱的场景,面前苹果成堆,如同彼岸花一样,红的凄凉。
所以到这里,《血观音》又是一部戾气很重的电影,带给观众直接而深刻的冲击。
导演说:这是一个不正向的电影,但在这个需要正能量的时代,揭发某些黑暗是让社会进步的动力。
这的确为电影下了最好的注脚。
尽管爱是如此自私、社会如何伪善、人性何等丑恶,但剖开苦痛与憎恨后,都是对生命不变的善与爱。
只是,棠家三人都没明白这一点。
此外,《血观音》与其说是一部“没有最必取,只有更必取”的腹(妇)黑必修学电影,倒不如说是幅“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血淋淋浮世绘。
片中角色个个表里不一,表面客气,暗里斗气,更别提直接面临利益冲突时的面目可憎。
加上主配角们的演技既强大又自然,其复杂性格和矛盾情绪被诠释得丝丝入扣,人性中的虚伪、自私、霸道与不忿等负面元素展露无遗。
其中害人又害已的因果报应又令人不胜嘘唏。
《血观音》片中有些宗教相关器物(尤其是佛教),然而这些庄严符号却处处反衬出人性露骨的脆弱与丑陋之意象。
尤其是观世音菩萨在片中的象微之意。
根据佛教教义,观世音菩萨虽已开悟成佛,但不忍众生受苦,所以自降菩蕯位来到婆娑世界,以渡难救苦为已任。
而且,她的大慈大悲是“无缘慈和同体悲”。
前者意谓:无论对象是何身份与阶级,皆对其付出无条件和不求回报之慈;
后者即是:对于普世众生的苦难,拥有不被时空所阻隔的感同身受之悲。
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说:
针砭资本主义就是一种宗教现象,没有救赎只有彻底毁灭一途。
所以,佛像“断掌”是个很好的诠释——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但讽刺的是,片中棠夫人修斋念佛,却将“无缘慈和同体悲”的精神逆向发挥。
对于不受教的女儿,不但卖女求荣,更痛下杀手。
明崇观音心,暗行修罗事。
这种“利益当头,至亲可杀”的残酷十分令人触目惊心。
棠夫人杀了自已女儿后再替她念往生大悲咒的那幕画面,实在令人作呕。
所以那句“我是为你好”,其实后面应该还要加上一句“只要你听话”才是。
本片的丑陋人性和庄严至善的佛教意象成了鲜明的对比。
也就是因为这种对比,所以其人性黑暗反而令观众有难以忘怀的直击效果。
此外,佛教强调——色空不二。
认为世间万象(色)都非永恒存在且更是变动不居(空)。
可是片中不少达官贵人却执迷于利益追求(以空为有),却又将佛理和菩萨拿来说嘴。
辗转流通于政商之间的木雕观音像竟是沦为流转在满腹心机嘴脸之间的赚钱工具。
加上,片中角色对于求神拜佛等有关事务相当讲究(念佛、墓地等),但却诸恶奉行。
因此,有句俗话说“临时抱佛脚,被佛踹一脚”。
而片中这些涉案的人后来的下场定是“求神保佑,反被诅咒”的结果,这实在是“婊”到极致。
电影最后一幕,棠夫人与棠真两人各自手上戴的那两只玉镯相碰。
那种被用来形容“家庭圆满”的滑顺圆形,看来竟像是紧紧牵着两人的手铐——逃不了、脱不掉。
--END--
详解《血观音》中那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为什么我敢说《血观音》是近几年来台湾拍的最好电影?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