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楼位于龙首山北部,秀峰塔南侧的山峰之上,魁星楼为木质结构,上下两层,四角飞檐,雕梁画栋,楼的四面有四块匾额,分别是东侧匾字为“光照龙山”。西面为“笔参造化”。南面为“文焕离明”。北面为“星辉斗极”现存匾额均为仿制。魁星楼内供奉魁星神像红发蓝面,左手捧斗,右手执笔,站在鳌头之上,魁星也就是文曲星,是古代神话中主宰文章,文运兴衰的神,中国人讲究“学而优则仕”,文人学子只有写好文章,金榜题名才能鱼跃龙门,入朝为官,所以,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魁星楼正门
那么魁星神像为什么不是白面书生样而是红发蓝面?神像就是取 “魁”的字意而建造的,左侧为鬼,右侧为斗,红发蓝面为鬼的造型,左手有个斗,构成了“魁”字。右手执笔是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站在鳌上就是所谓的“独占鳌头”之意。
光照龙山
文焕离明
星辉斗极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魁星生日”,这一天,家有考生的家长,都要到魁星楼拜一拜,祝愿孩子考个好成绩,也有的家长在高考、中考前三天,到魁星楼拜一拜,同样也是祝福之意,有人说十分灵验,但也有的人说根本不灵,拜了多少次都没用,这又是为什么呢?据聊斋志异有故事记载,郓城县人张济宇,一天晚上躺在床上还没睡着,忽然看到一片光明照亮了屋子。他惊异地起来查看,只见一个鬼拿着笔站在屋子中间,像是魁星的样子。他急忙起来向魁星跪拜叩首参拜,光明也随即消失了,从此张济宇便自负起来,认为这一定是科考第一的预兆了。可是从这以后,他竟然潦倒失意,屡考不中,一事无成,家境也败落下来,亲人又接连死去,只有他一个人活着。那么魁星为什么不给张济宇降福,反而降祸呢?(估计是遇到假的了,冒充的可能性较大)其实,无论是拜孔子也好,拜魁星也好,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罢了,最终,能否取得成功,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功到自然成!
魁星楼主楼
铁岭魁星楼始建于乾隆29年,原址在铁岭古城东南角上,后来因为城墙坍塌而损坏,之后在11年(1922年)移建于龙首山上,1999年铁岭市政府对魁星楼进行了全面维修。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明天就是农历七月初七了,是男孩乞求功名、女孩拜织女乞求美好的日子。据《物原》载,“楚怀王初置七夕”。到汉朝初年,七夕相传为牵牛织女相会之夜。“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美丽的神话,牵动了众多儿女之心,演化出许多风情民俗。
由新华日报“新华红”短视频工场携手南京市委宣传部“我们的节日”工作室打造,系列纪录片《传世名著·我们的节日》,为大家奉上七夕节的文化大餐。
民间俗传七月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就是大名鼎鼎的文曲星。古时,读书人要在七月七这天拜魁星,祈求保佑自己能够在考场上一举如愿。
七月七,还是一个与书有关的节日——晒书节。汉族民间传说“魁星主文事”,魁星在读书人心目中,地位崇高。因而,读书人都很注重这个日子,在这天会把书放在外面晒。
传世名著《世说新语》中曾记载过一个叫郝隆的才子,七夕这天见邻人皆晒衣服。隆仰卧庭中,以腹曝日。人问其故,答曰“晒我腹中书”。
七夕乞巧的风俗起源于汉代,古代南京女子乞巧之风尤盛,东吴时建业(南京)就有了丝织业,到南朝丝织业遍布全城,处处皆闻织布机声,所以赢得了“秣陵之民善织”的美誉。传说南京人巧织云锦的技术就是织女传授的,人间的“巧女”、“巧姑”、“巧媳妇”也都是从天上织女那儿乞来巧艺的。《红楼梦》更是让南京云锦这一御用织造闻名于世。
南京民俗著作《金陵岁时记·七夕乞巧》中生动记录了南京七夕“乞巧”民俗:七夕前日,妇女取水一盂,曝烈日中,使水面起油皮,截蟋蟀草,如针泛之,勿令沉下,共观水影中如珠如伞如箭如笔等状,以验吉凶。 戏里忆往事,佳话永传情。在七夕节这一天,《桃花扇》是南京市民最常选择观看的一出戏,戏中讲述了李香君与侯方域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七夕民俗活动是从华夏文明土壤中孕育出来的一笔精神财富,如历代歌咏七夕的诗词所具有深刻的哲理意蕴、所承载高尚的情感价值。节日习俗的演变,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传统和现代需要良好融合,但需要不断继承和丰富传统节日的内涵,让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节日仪式与民俗被发掘创造,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交汇点记者 于锋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