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用于发展与印度的贸易,后来成为统治印度的工具。
1601年,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济贫法》,以缓解圈地运动造成的社会动荡。
1602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该公司具有国家职能、向东方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东方贸易的机构。
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继任英格兰国王,开始了英格兰与苏格兰统一的雏形。
1604年,荷兰人韦麻郎率大船三艘开入澎湖列岛。
1605年,波兰的立陶宛大公杨·卡罗尔·霍德凯维奇率领2500名翼骑兵及1300名步兵在吉尔霍尔姆战役中击败1.2万人的瑞典军(其中3000名骑兵),此次战役使波兰翼骑兵威名大震。
1606年,荷兰海军在马六甲击败葡萄牙海军,葡萄牙人在东方的势力遭到削弱。
1607年,荷兰舰队在直布罗陀大败西班牙舰队。
1608年,德意志新教诸邦君主为维护共同利益在奥豪森聚会组成军事联盟。加盟的有普法尔茨(巴拉丁)、安哈尔特、诺伊贝格、符腾堡、巴登、乌尔姆、斯特拉斯堡和纽伦堡等。以普法尔茨选侯腓特烈四世为首,与天主教诸侯相对抗。
1609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被迫与荷兰签订《十二年停战协定》,在事实上承认了荷兰的独立。
1610年,波兰大贵族斯坦尼斯瓦夫·若乌凯夫斯基率领6500名波兰翼骑兵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克卢士诺地区以远超1:10的战损比大败俄-瑞联军,进而攻占莫斯科。
1611年,君士坦丁堡遭鼠疫之灾,死亡20多万人。
1612年,季米特里·波扎尔斯基和库兹马·米宁率领俄罗斯军队在莫斯科近郊大败波兰军队,并乘胜收复首都莫斯科,守城波兰军队投降。
1613年,全俄缙绅会议选举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为沙皇。
1614年,法国举行首次三级会议。
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贤在《献给皇上和皇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首先使用了“政治经济学”一词,意指国家经济管理。
1616年,天主教会禁止尼古拉·哥白尼的书和学说。
1617年,瑞典军队进攻莫斯科失败,与俄国签署《斯托尔博沃条约》。该条约剥夺了俄国通往波罗的海的直接出海口,意味着俄国从此不再有挑战瑞典地区霸权的实力。
1618年,布拉格发生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1619年,荷兰在爪哇建立第一个殖民据点巴达维亚(今雅加达)。
1620年,一艘来自英国的名为“五月花”的3桅盖伦大帆船在科德角外普罗温斯顿港抛锚,他们在上岸之前签订了一份公约,这份公约被称为《“五月花号”公约》,签署人立誓创立一个自治团体,这个团体是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的,而且将依法而治。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献。
1621年,以德皇、罗马教皇、西班牙贵族诸侯为代表的“再造天主教运动”镇压了布拉格市民起义,并处决起义领袖。
1622年,英国殖民者在北美殖民地弗吉尼亚的詹姆斯顿遭遇印第安人大,共造成347人丧生,约合当时在詹姆斯顿英国人的三分之一。
1623年,新教军1.6万人与蒂利的帝队在施塔隆德进行决战。新教军大败,四散逃窜,克里斯丁逃往荷兰。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1625年,丹麦在英、荷、法支持下,以援助德意志新教联盟为名出兵德意志,占领捷克的卢特城。
1626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整训的瑞典军队以轻微的代价在沃尔霍夫战役中击败闻名欧洲的波兰骑兵。
1627年,法国枢机主教黎塞留派出王室军队对法国新教徒主要据点拉罗谢尔组织围攻。
1628年,英国议会向英王查理一世提出《权利请愿书》。
1629年,黎塞留集中兵力解决罗汉领导的胡格诺派武装力量。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胡格诺派完全屈服,他们的城堡均被拆毁,罗汉被流放到威尼斯共和国。
1630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率领1.3万人的军队扬帆渡海,从德意志东北部的奥德河口登陆屡战屡胜,俨然成了德意志大地上的主人。
1631年,神圣罗马帝队攻克了长期围攻的马格德堡,并对城内的新教居民进行了残酷的大。
1632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在莱比锡西侧的吕岑遭遇战中意外阵亡,但瑞典军队依旧击败华伦斯坦指挥的神圣罗马帝队,但瑞典元气大伤。
1633年,伽利略在宗教法庭上被迫公开宣布放弃自己关于地动学说的科学信仰。
1634年,神圣罗马帝国联合西班牙在诺德林根附近大败瑞典军,一直追到波罗的海沿岸。
1635年,萨克森与勃兰登堡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订《布拉格和约》服从皇帝。
1636年,西班牙与神圣罗马帝国联合进攻法国。
1637年,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再次南北夹击法国,被完成战争准备的法国击溃
1638年,法国海军打败举世闻名的西班牙海军。
1639年,西班牙海军的主力被原来籍籍无名的荷兰海军于唐斯之战中歼灭。
1640年,加泰罗尼亚爆发反对西班牙的大起义,葡萄牙摆脱西班牙统治获得独立。
1641年,爱尔兰爆发反抗英国的民族起义。
1642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直布“讨伐议会”,挑起第一次内战。
1643年,孔代亲王路易二世·德·波旁指挥法军在罗克卢瓦战役中获胜,此役终结了西班牙在历史上的陆上优势,标志着法国地面霸权的到来。
1644年,克伦威尔指挥的议会军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中击败英王查理一世的军队,这次战役是国会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1645年,英国新军在纳斯比战役中摧毁王军的主力。
1646年,瑞典与法国联军大掠巴伐利亚,迫使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一世求和。
1647年,意大利那不勒斯爆发反抗西班牙统治的马萨尼洛起义。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三十年战争结束。和约使瑞典、法国及其盟友获得大片领土;承认荷兰和瑞士的独立;确认德意志诸侯的主权,加强帝国议会的权力。
1649年,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英格兰宣布为共和国,成立了克伦威尔为首的护国政府。
1650年,克伦威尔指挥英格兰军队远征苏格兰。
1651年,英国议会为打击荷兰海上霸权颁布了《航海条例》,规定:凡英国的进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或原生产国船只运送,出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运送。
1652年,荷兰开辟好望角殖民地。
1653年,俄国吞并乌克兰。
1654年,荷兰被迫与英格兰缔结《威斯敏斯特条约》,承认英国的《航海法案》,第一次英荷战争结束。
1655年,瑞典对波兰宣战,同时在波兰领土和波罗的海海域采取军事行动,以阻止俄国进入波罗的海。
1656年,沙俄与波兰在维尔纽斯附近的涅米扎签订停战协定,联手投入对瑞典的战争。
1657年,英军在法军的援助下于特纳里费岛(加那利群岛)附近击败西班牙舰队,
1658年,俄国和瑞典签订停战协定。随后,俄军在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向波军发起进攻。
1659年,西班牙和法国签订比利牛斯和约。西班牙因没有得到哈布斯堡的支援,而决定割让边界领土给法国以和平结束战争。该协定还包括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和西班牙公主玛丽·泰蕾莎之间的婚约,公主的嫁妆为50万金埃居,分三笔付清。这婚约使路易成为欧洲权力最大的国王。
1660年,波兰立陶宛联邦放弃波罗的海沿岸利沃尼亚的大部分属地,瑞典在波罗的海势力达到鼎盛时期。
1661年,查理二世复辟斯图亚特王朝,成为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国王。
1662年,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以32万镑的价格将敦刻尔克卖给法国。
1663年,奥斯曼入侵奥地利,欧洲再次陷入危机中。
1664年,英国殖民军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夺取新阿姆斯特丹,后来改名为纽约(新约克)。
1665年,荷兰向英格兰宣战,引发第二次英荷战争。
1666年,法国支持荷兰对英国作战,荷兰海军在敦刻尔克海战中获胜,但在北福兰角海战中失利。
1667年,俄波双方代表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安德鲁索沃签订停战协定: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一部分以及斯摩棱斯克等省归属俄国;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一部仍归属波兰。俄波战争结束。
1668年,西班牙签署《里斯本条约》,承认葡萄牙独立。
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5万名员工、与1万名佣兵的军队,股息高达40%。荷兰的繁华引起英法的不满。
1670年,俄军攻陷斯摩棱斯克,波兰守军投降。
1671年,俄国镇压斯捷潘·拉辛领导农民起义。
1672年,法荷战争爆发,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联合英国开始入侵荷兰。
1673年,路易十四宣布法国所有主教只能由国王任命,此后又一再重申王权高于教权。
1674年,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英国在荷兰衰落后转而放弃与法国结盟,开始警惕法国。
1675年,英国在伦敦市东南郊建立格林尼治天文台。
1676年,法国海军名将亚伯拉罕·迪凯纳率领法国舰队,在“奥古斯塔海战”中一举战胜西班牙和荷兰的联合舰队,荷兰因此丧失西地中海制海权,法国国力进一步膨胀。
1677年,荷兰执政威廉与英国公主玛丽结婚,荷兰联合英国共同抗击法国。
1678年,法国与荷兰签署《奈梅亨条约》,条约授予法国对佛兰西以及佛兰德斯和海诺特一些城市(原由西班牙控制)的控制权。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被称为“太阳王”,法国取代荷兰成为欧洲最有权力的仲裁者。
1679年,在法国的调停下,丹麦与瑞典在隆德签约结束斯科讷战争,规定斯科讷仍归属瑞典,该条约使瑞典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权益得到巩固。
1680年,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率领的俄国—乌克兰联军依靠新筑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线,击退了克里木鞑靼人的多次袭击。
1881年俄罗斯督军罗马达诺夫斯基和东乌克兰哥萨克酋长萨莫伊洛维奇的联军击败了土耳其,西乌克兰哥萨克酋长多罗申科被俘虏,押往莫斯科,俄土战争结束。
1682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迁居凡尔赛宫。
168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维也纳城门前被欧洲联军击败,中止了向欧洲进军的步伐。
1684年,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之间建立反土耳其的“神圣同盟”。
1685年,法国路易十四废除南特赦令,大批新教徒逃往荷兰、英国。
1686年,英国人菲普斯在加勒比海发现一艘沉船,打捞上三十二吨黄金。
1687年,土耳其人在同威尼斯人争夺雅典卫城的战争中无知地拆毁了希腊胜利女神庙这座建筑。
1688年,法国入侵神圣罗马帝国引起荷兰和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瑞典等国家组成同盟联合对抗,“九年战争”爆发。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英国走上君主立宪制道路。
1690年,英荷联合舰队在比奇角海战被法国舰队击败,法队8万人虎视眈眈地等候越过海峡侵入英格兰。
1691年,奥克林姆战役爆发,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再次在爱尔兰波尼河畔的奥克林姆击败爱尔兰军,双方军队各有两万多人。
1692年,威廉三世指派100多名士兵在格伦科突然袭击麦克唐纳家族,造成33名男人、2名妇女和2名儿童惨遭杀害。
1693年,英国议会提出《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
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
1695年,路易十四开始单独与奥格斯堡联盟的成员之一,萨伏依公爵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展开秘密的和平谈判。
1696年,彼得一世第二次远征亚速,在舰队配合下终于夺占黑海要地亚速。
1697年,西班牙和法国签署《勒斯维克条约》, 把该岛东部的西班牙属地被称为圣多明各,而西部割让给法国,定名为法属圣多明各。
1698年,法国、英国、荷兰在海牙签定条约,承认巴伐利亚的约瑟夫·斐迪南亲王为西班牙王位和除意大利以外西班牙领土的继承人;法国得到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奥地利得到米兰。
1699年,奥地利、波兰、威尼斯与土耳其签订的《卡尔洛维茨和约》,奥地利获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和克罗地亚大片领土;波兰获得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南部和波多里亚;威尼斯获得摩里亚和爱琴海中的土属各岛。
黑龙江将军府原址座落于齐市建华区中华西路路口北侧(清代的齐齐哈尔城内)。其前身是座私宅,始建于公元1695 年(康熙34年)。公元1699年(康熙38年)。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将旧宅改造成将军府。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皇帝西巡,将军府作为备用行宫进行了修缮和扩建。修缮后的将军府占地近4,000平方米,府内为三进式三层套院,四排青砖瓦房。周围是3米多高的骨砖围墙,围墙上饰有雕塑。院内置花草景物,形成了一个结构完整、设计精美、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
公元1900年(光绪26年) 八国联军入侵,沙俄出兵侵占东北,齐齐哈尔城失陷,将军府被沙俄侵略者占据长达七年之久。1907年(光绪33年) 沙俄撤兵后,黑龙江改为行省,裁将军,设巡抚,曾在此设支度使司。后又改为巡防营、陆军筹练处、东三省驻江兵备处。年间改为省财政厅;沦陷时期改为伪满税务监督署。1946年4月,改为嫩江省财政厅;1949年改为黑龙江省财政厅;1954年改为黑龙江省政法干校;1959年变成住宅。黑龙江将军府的兴建源于黑龙江将军的建制。
在黑龙江将军设置期间,清廷共任命76位将军,有71位将军在府内居住过。按照当时的规定,将军每五日到公署一次,平时属僚办理公务时,需先到府内面见在任将军。所以,将军府既是将军的私宅,又是处理军政要事的场所。这71 位将军除少数蒙、汉八旗人外,多是满洲八旗人。虽然他们不能超越时代、民族、阶级的而局限而良莠兼有,但不乏有识之士和干练之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保卫领土完整、维护国家主权、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属尽职守,不辱使命。如:萨布素、塔尔岱、特普钦、恭镗、依克唐阿、寿山、程德全等成为其名显赫的佼佼者。尤其是寿山将军,在“庚子之乱”的国难面前,他无论是在金戈铁马的沙场,还是在两军对擂的谈判席间,乃至兵临城下的生死关头,都表现出了忠于华夏民族、报效祖国的民族气节和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在寡不敌众惨遭失败后,他舍生取义,壮烈殉国于将军府内,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抗敌悲歌。
黑龙江将军府历经了三百余年的沧桑岁月,目睹了边疆军民浴血奋战的英雄壮举,是黑龙江省戍边、御敌、创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成为齐齐哈尔厚重历史文化底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年久失修,将军府破损严重,且又碍于占据道路。1999年,市政府决定将这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建筑,依照原貌移建于风景旅游胜地明月岛。移地重建后的将军府占地6,000平方米,除保留了原有的精美古朴的设计风格外,还在府内展出130余幅历史图片、90余件(套)文物实物以及文献资料,形象地再现了齐齐哈尔黑龙江将军府的历史场景和部分历任将军戍边抗敌的不朽功绩,成为齐齐哈尔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勃发着反侵略、保边疆、自尊、自爱、自强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鹤城人民创建更加美好的明天。
(看齐整理自齐齐哈尔市档案馆)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用于发展与印度的贸易,后来成为统治印度的工具。
1601年,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济贫法》,以缓解圈地运动造成的社会动荡。
1602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该公司具有国家职能、向东方进行殖民掠夺和垄断东方贸易的机构。
1603年,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继任英格兰国王,开始了英格兰与苏格兰统一的雏形。
1604年,荷兰人韦麻郎率大船三艘开入澎湖列岛。
1605年,波兰的立陶宛大公杨·卡罗尔·霍德凯维奇率领2500名翼骑兵及1300名步兵在吉尔霍尔姆战役中击败1.2万人的瑞典军(其中3000名骑兵),此次战役使波兰翼骑兵威名大震。
1606年,荷兰海军在马六甲击败葡萄牙海军,葡萄牙人在东方的势力遭到削弱。
1607年,荷兰舰队在直布罗陀大败西班牙舰队。
1608年,德意志新教诸邦君主为维护共同利益在奥豪森聚会组成军事联盟。加盟的有普法尔茨(巴拉丁)、安哈尔特、诺伊贝格、符腾堡、巴登、乌尔姆、斯特拉斯堡和纽伦堡等。以普法尔茨选侯腓特烈四世为首,与天主教诸侯相对抗。
1609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被迫与荷兰签订《十二年停战协定》,在事实上承认了荷兰的独立。
1610年,波兰大贵族斯坦尼斯瓦夫·若乌凯夫斯基率领6500名波兰翼骑兵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克卢士诺地区以远超1:10的战损比大败俄-瑞联军,进而攻占莫斯科。
1611年,君士坦丁堡遭鼠疫之灾,死亡20多万人。
1612年,季米特里·波扎尔斯基和库兹马·米宁率领俄罗斯军队在莫斯科近郊大败波兰军队,并乘胜收复首都莫斯科,守城波兰军队投降。
1613年,全俄缙绅会议选举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为沙皇。
1614年,法国举行首次三级会议。
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贤在《献给皇上和皇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首先使用了“政治经济学”一词,意指国家经济管理。
1616年,天主教会禁止尼古拉·哥白尼的书和学说。
1617年,瑞典军队进攻莫斯科失败,与俄国签署《斯托尔博沃条约》。该条约剥夺了俄国通往波罗的海的直接出海口,意味着俄国从此不再有挑战瑞典地区霸权的实力。
1618年,布拉格发生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1619年,荷兰在爪哇建立第一个殖民据点巴达维亚(今雅加达)。
1620年,一艘来自英国的名为“五月花”的3桅盖伦大帆船在科德角外普罗温斯顿港抛锚,他们在上岸之前签订了一份公约,这份公约被称为《“五月花号”公约》,签署人立誓创立一个自治团体,这个团体是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的,而且将依法而治。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献。
1621年,以德皇、罗马教皇、西班牙贵族诸侯为代表的“再造天主教运动”镇压了布拉格市民起义,并处决起义领袖。
1622年,英国殖民者在北美殖民地弗吉尼亚的詹姆斯顿遭遇印第安人大,共造成347人丧生,约合当时在詹姆斯顿英国人的三分之一。
1623年,新教军1.6万人与蒂利的帝队在施塔隆德进行决战。新教军大败,四散逃窜,克里斯丁逃往荷兰。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1625年,丹麦在英、荷、法支持下,以援助德意志新教联盟为名出兵德意志,占领捷克的卢特城。
1626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整训的瑞典军队以轻微的代价在沃尔霍夫战役中击败闻名欧洲的波兰骑兵。
1627年,法国枢机主教黎塞留派出王室军队对法国新教徒主要据点拉罗谢尔组织围攻。
1628年,英国议会向英王查理一世提出《权利请愿书》。
1629年,黎塞留集中兵力解决罗汉领导的胡格诺派武装力量。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胡格诺派完全屈服,他们的城堡均被拆毁,罗汉被流放到威尼斯共和国。
1630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率领1.3万人的军队扬帆渡海,从德意志东北部的奥德河口登陆屡战屡胜,俨然成了德意志大地上的主人。
1631年,神圣罗马帝队攻克了长期围攻的马格德堡,并对城内的新教居民进行了残酷的大。
1632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在莱比锡西侧的吕岑遭遇战中意外阵亡,但瑞典军队依旧击败华伦斯坦指挥的神圣罗马帝队,但瑞典元气大伤。
1633年,伽利略在宗教法庭上被迫公开宣布放弃自己关于地动学说的科学信仰。
1634年,神圣罗马帝国联合西班牙在诺德林根附近大败瑞典军,一直追到波罗的海沿岸。
1635年,萨克森与勃兰登堡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订《布拉格和约》服从皇帝。
1636年,西班牙与神圣罗马帝国联合进攻法国。
1637年,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再次南北夹击法国,被完成战争准备的法国击溃
1638年,法国海军打败举世闻名的西班牙海军。
1639年,西班牙海军的主力被原来籍籍无名的荷兰海军于唐斯之战中歼灭。
1640年,加泰罗尼亚爆发反对西班牙的大起义,葡萄牙摆脱西班牙统治获得独立。
1641年,爱尔兰爆发反抗英国的民族起义。
1642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直布“讨伐议会”,挑起第一次内战。
1643年,孔代亲王路易二世·德·波旁指挥法军在罗克卢瓦战役中获胜,此役终结了西班牙在历史上的陆上优势,标志着法国地面霸权的到来。
1644年,克伦威尔指挥的议会军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中击败英王查理一世的军队,这次战役是国会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1645年,英国新军在纳斯比战役中摧毁王军的主力。
1646年,瑞典与法国联军大掠巴伐利亚,迫使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一世求和。
1647年,意大利那不勒斯爆发反抗西班牙统治的马萨尼洛起义。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三十年战争结束。和约使瑞典、法国及其盟友获得大片领土;承认荷兰和瑞士的独立;确认德意志诸侯的主权,加强帝国议会的权力。
1649年,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英格兰宣布为共和国,成立了克伦威尔为首的护国政府。
1650年,克伦威尔指挥英格兰军队远征苏格兰。
1651年,英国议会为打击荷兰海上霸权颁布了《航海条例》,规定:凡英国的进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或原生产国船只运送,出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运送。
1652年,荷兰开辟好望角殖民地。
1653年,俄国吞并乌克兰。
1654年,荷兰被迫与英格兰缔结《威斯敏斯特条约》,承认英国的《航海法案》,第一次英荷战争结束。
1655年,瑞典对波兰宣战,同时在波兰领土和波罗的海海域采取军事行动,以阻止俄国进入波罗的海。
1656年,沙俄与波兰在维尔纽斯附近的涅米扎签订停战协定,联手投入对瑞典的战争。
1657年,英军在法军的援助下于特纳里费岛(加那利群岛)附近击败西班牙舰队,
1658年,俄国和瑞典签订停战协定。随后,俄军在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向波军发起进攻。
1659年,西班牙和法国签订比利牛斯和约。西班牙因没有得到哈布斯堡的支援,而决定割让边界领土给法国以和平结束战争。该协定还包括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和西班牙公主玛丽·泰蕾莎之间的婚约,公主的嫁妆为50万金埃居,分三笔付清。这婚约使路易成为欧洲权力最大的国王。
1660年,波兰立陶宛联邦放弃波罗的海沿岸利沃尼亚的大部分属地,瑞典在波罗的海势力达到鼎盛时期。
1661年,查理二世复辟斯图亚特王朝,成为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国王。
1662年,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以32万镑的价格将敦刻尔克卖给法国。
1663年,奥斯曼入侵奥地利,欧洲再次陷入危机中。
1664年,英国殖民军从荷兰殖民者手中夺取新阿姆斯特丹,后来改名为纽约(新约克)。
1665年,荷兰向英格兰宣战,引发第二次英荷战争。
1666年,法国支持荷兰对英国作战,荷兰海军在敦刻尔克海战中获胜,但在北福兰角海战中失利。
1667年,俄波双方代表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安德鲁索沃签订停战协定: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一部分以及斯摩棱斯克等省归属俄国;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一部仍归属波兰。俄波战争结束。
1668年,西班牙签署《里斯本条约》,承认葡萄牙独立。
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5万名员工、与1万名佣兵的军队,股息高达40%。荷兰的繁华引起英法的不满。
1670年,俄军攻陷斯摩棱斯克,波兰守军投降。
1671年,俄国镇压斯捷潘·拉辛领导农民起义。
1672年,法荷战争爆发,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联合英国开始入侵荷兰。
1673年,路易十四宣布法国所有主教只能由国王任命,此后又一再重申王权高于教权。
1674年,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英国在荷兰衰落后转而放弃与法国结盟,开始警惕法国。
1675年,英国在伦敦市东南郊建立格林尼治天文台。
1676年,法国海军名将亚伯拉罕·迪凯纳率领法国舰队,在“奥古斯塔海战”中一举战胜西班牙和荷兰的联合舰队,荷兰因此丧失西地中海制海权,法国国力进一步膨胀。
1677年,荷兰执政威廉与英国公主玛丽结婚,荷兰联合英国共同抗击法国。
1678年,法国与荷兰签署《奈梅亨条约》,条约授予法国对佛兰西以及佛兰德斯和海诺特一些城市(原由西班牙控制)的控制权。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被称为“太阳王”,法国取代荷兰成为欧洲最有权力的仲裁者。
1679年,在法国的调停下,丹麦与瑞典在隆德签约结束斯科讷战争,规定斯科讷仍归属瑞典,该条约使瑞典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权益得到巩固。
1680年,萨莫伊洛维奇和罗莫达诺夫斯基率领的俄国—乌克兰联军依靠新筑起的伊久姆鹿砦防线,击退了克里木鞑靼人的多次袭击。
1881年俄罗斯督军罗马达诺夫斯基和东乌克兰哥萨克酋长萨莫伊洛维奇的联军击败了土耳其,西乌克兰哥萨克酋长多罗申科被俘虏,押往莫斯科,俄土战争结束。
1682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迁居凡尔赛宫。
168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维也纳城门前被欧洲联军击败,中止了向欧洲进军的步伐。
1684年,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之间建立反土耳其的“神圣同盟”。
1685年,法国路易十四废除南特赦令,大批新教徒逃往荷兰、英国。
1686年,英国人菲普斯在加勒比海发现一艘沉船,打捞上三十二吨黄金。
1687年,土耳其人在同威尼斯人争夺雅典卫城的战争中无知地拆毁了希腊胜利女神庙这座建筑。
1688年,法国入侵神圣罗马帝国引起荷兰和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瑞典等国家组成同盟联合对抗,“九年战争”爆发。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英国走上君主立宪制道路。
1690年,英荷联合舰队在比奇角海战被法国舰队击败,法队8万人虎视眈眈地等候越过海峡侵入英格兰。
1691年,奥克林姆战役爆发,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再次在爱尔兰波尼河畔的奥克林姆击败爱尔兰军,双方军队各有两万多人。
1692年,威廉三世指派100多名士兵在格伦科突然袭击麦克唐纳家族,造成33名男人、2名妇女和2名儿童惨遭杀害。
1693年,英国议会提出《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
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
1695年,路易十四开始单独与奥格斯堡联盟的成员之一,萨伏依公爵维托里奥·阿梅迪奥二世展开秘密的和平谈判。
1696年,彼得一世第二次远征亚速,在舰队配合下终于夺占黑海要地亚速。
1697年,西班牙和法国签署《勒斯维克条约》, 把该岛东部的西班牙属地被称为圣多明各,而西部割让给法国,定名为法属圣多明各。
1698年,法国、英国、荷兰在海牙签定条约,承认巴伐利亚的约瑟夫·斐迪南亲王为西班牙王位和除意大利以外西班牙领土的继承人;法国得到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奥地利得到米兰。
1699年,奥地利、波兰、威尼斯与土耳其签订的《卡尔洛维茨和约》,奥地利获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和克罗地亚大片领土;波兰获得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南部和波多里亚;威尼斯获得摩里亚和爱琴海中的土属各岛。
公元1699年,清朝康熙帝在南京拜祭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以此收买人心,又召谕天下,要「访察明室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
然而,九年之后,当崇祯帝四皇子朱慈炤被清廷发现,虽然他此时已经是75岁高龄,在清朝治下隐姓埋名六十多年,根本无“反清复明”之念,却还是被康熙帝下令千刀万剐,凌迟处死,并杀尽其妻妾子孙十三口!
清朝康熙帝,与明朝皇子朱慈炤
朱慈炤,崇祯六年三月初七出生,生母是皇贵妃田氏,崇祯十五年三月,时年九岁封永王。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崇祯帝于煤山上吊殉国,留下太子朱慈烺、三皇子定王朱慈炯、四皇子永王朱慈炤这三个皇子,让他们各自逃散。
当时,陪都南京有一整套明朝中枢的备份班子,如果有一位正统皇子,就可迅速凝聚人心。然而,就因为三个皇子谁都没有及时赶到,所以才爆发了“福王”“潞王”的皇统之争,直接令南京众臣人心涣散。
江北四镇的武人,也因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弘光皇帝之功,得以掌握江北的军政大权,形同割据军阀。
很快,割据两湖的宁南伯左良玉,打着拥戴正统的名义起兵东进,千里江防被满清不战而下,弘光覆灭。
清朝入关后, 一开始打着“帮明朝报仇、剿灭流民军”的旗号,更冠冕堂皇宣布要“善待”和“恩养”明朝宗室。
然而,短短两年后,眼看着八旗兵锋已经席卷了神州大片疆土,清廷便认为明朝宗室再无可资利用的政治价值,便对他们开始了大肆杀戮。
清廷不但发动“金印案”,一次处决13名被羁押在北京的明朝藩王,更公开发布谕旨:【凡故明宗室……若穷迫降顺,或叛而复归,及被执献者,无少长尽诛之!】(明朝朱氏宗室,如果是迫于无奈才投降,或者反抗过满清却又投降,或者被属下挟制投降,无分年龄老少,全部斩首!)
八旗军在攻略各府县的历程中,更将捕获的一个个明朝宗室,近乎杀戮殆尽!
隆武年间,鲁王朱以海割据浙东,自称监国,不听福州的隆武帝朱聿键号令,两相争斗中,浙东轻易丢失于满清,八闽大地无险可守。
福州陷落,隆武帝殉国,他弟弟唐王朱聿鐭自称绍武帝,血缘更近的万历帝之孙、桂王朱由榔自称永历帝,两个争夺南明皇位,“拥唐”“拥桂”自相残杀,才一个月功夫,就被南下的满清军队趁虚而入,占了广东,一次性处决24名明朝藩王。
凡此种种,都足以说明,没有一位能代表真正正统的皇子,给南明造成了多大的损伤。人人皆知,崇祯皇帝的皇子只要还在人世,单凭“正统”二字,他就是无可置疑的南明之主!其正统性之高,即使是殉国的隆武帝和永历帝也不及不上。
那么,在此期间,朱慈炤身为崇祯皇帝的嫡亲皇子,他又在做什么呢?他一方面隐姓埋名,娶妻生子,当了一个乡下教书先生,仿佛要在满清治下安心当顺民,一方面又严格按照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规矩,给六个儿子取名,都用“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是带有“土”部的怪字。
朱元璋给燕王朱棣一脉定的取名规矩:【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为了反清复明,不知多少大明将士、汉家英雄浴血奋战,慷慨死难,他们不知抱过多少次期望,指望能找寻崇祯帝三位皇子的下落,可次次都是落空。
当其之时,满清王朝并非一手遮天,更曾有李定国、郑成功等诸位忠勇将士,累次,也曾大破清军。在南明和满清相持的那些年,清军之势虽然猖獗,但海内百万忠义之士,南明数十万将士百姓,仍然心念大明,势要与满清奋战到底。
南明晋王:李定国
乘其时也,朱慈炤既真是崇祯皇帝的遗孤,大明天下本是他的祖业,是大明太祖高皇帝、一代民族英雄朱元璋的栉风沐雨,百战得国而来。他若能挺身而出,登高一呼,将给天下带来何等震动,南明将士们又将怎样士气大振?各地官吏望风景从之下,收复中原,重回旧都,也便不是虚无缥缈的梦想了。
当然,朱慈炤不肯亮明身份,或许也有他自己的疑虑。毕竟郑成功将军是隆武皇帝钦封的“国姓爷”,李定国将军扶保的一直是永历皇帝,于满清朝堂是祸,于崇祯烈皇的嫡系子孙,或许却也未必是福。因此,进可攻、退可守,留有余地,观望风色,自可随机应变,毕竟『假作真时真亦假』。
所以,当李定国西南大,连斩满清名王的时候,朱慈炤在满清治下当顺民;当郑成功啸聚东海,直逼南京的时候,朱慈炤还在满清治下当顺民,他逃避责任,苟且偷生,却不敢挺身而出,其实是虽生犹死。
南明延平王:郑成功
公元1662年,永历帝昆明被杀、李定国呕血而亡、郑成功忧愤而死,不久,李来亨投火自焚,清廷基本扑灭了神州大陆的反清烽火。
公元1668年,满清康熙帝终于宣布,从此对明朝朱氏宗室“网开一面”,放他们一条生路:「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
公元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灭郑氏。流亡在此的众多明朝远支宗室,因为血缘和皇室距离太远,已不构成太大威胁,因此侥幸得以活命。他们被清廷收缴谱牒和印信,安置于山东、河南等地,从此务农为业。
唯有辽王一系的宁靖王朱术桂,一直作为明朝宗室在郑氏军中的代表,观礼军国大事,不甘剃发易服,为满清顺民,而是决心殉国而死:『台湾有变,我再无他往,当以身殉』!
于是,当清军克澎湖,郑克塽决定投降,朱术桂冠裳束带,佩其印绶,拜辞天地、祖宗,招耆旧从容饮别,以家财分赠之。又书五绝一首,结帛于梁,自经而绝:【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于今事毕矣,不复采薇蕨。 】
他的几位侧妃也盛装打扮,自缢于中堂,一同殉国殉夫:『王能全节,妾不;王生俱生,王死俱死。愿赐尺帛!』
自此之后,华夏疆土之内,再无大明衣冠!
宁靖王朱术桂与其诸妃塑像:
到了公元1708年,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炤被发现时,他原本只想自己妻儿们好好活下去,苦苦哀求乞命,
岂知康熙帝却不肯网开一面,而是悍然宣布:「王士元(朱慈炤)虽未必有反清之行,但未必无反清之心!」将朱慈炤凌迟处死!
连同朱慈炤的一妻一妾,六个儿子,三个女儿,一个孙子,全家十三口尽数遇害,或被迫自尽。大明崇祯皇帝的血脉,甚至是此前泰昌皇帝、万历皇帝、隆庆皇帝、嘉靖皇帝的全部血脉,至此断绝!
朱慈炤苟且偷生六十年,终究不得善终,满门灭绝,七旬老翁如此下场,固然及其悲惨,但也是他心甘情愿在满清治下当了几十年顺民,求仁得仁而已。
当然,朱慈炤忍辱负重,挣扎求存,到底也是为延续大明嫡枝、延续崇祯皇帝的血脉,也可说是情有可原。
最蠢的还是太子朱慈烺,当真相信了清廷会恩养他当一个安乐公的谎言,才几个月苦日子都熬不住,就跑到北京自投罗网,最后被亲外祖父周奎出卖,以冒牌货的身份被杀。——这等没出息的人,就算让他提前去了南京,真能中兴大明?天方夜谭吧。
相比之下,宁靖王朱术桂虽然是宗室疏属,一生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在台湾还要自己辛苦劳作,以为生计,但他最后明明可以当顺民而苟且,却甘愿殉国的风骨,不愧为一代传奇英雄朱元璋的子孙,也给大明王朝划上一个悲壮的休止符。
宁靖王朱术桂之幕:
君臣甘屈膝,一夫独悲伤。去矣东宁事,烈哉宁靖王!
捐身酬太祖,骚首泣苍穹。凛凛人如在,谁云明已亡?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