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雷德骧像(立于黑池南社村秋千谷)
《宋史》载:雷德骧字善行,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诞生于同州郃阳。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举进士,步入仕途,进入后周朝廷为官。先后为磁州军事判官、右拾遗、三司判官。显德年间,受命处理随州各县房屋和民田税,做得公平得当,受到好评。
建隆元年(960),后周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雷德骧跟随赵匡胤进入宋朝廷为官。初任殿中侍御史,负责是纠弹百官朝会失仪之事,肃清纪纲。后任屯田员外郎。再后为判大理寺,这是朝廷的审判机关,相当于现代的最高人民法院,主要负责刑狱案件的复审审理。判大理寺,后又称大理寺卿,是掌握全国刑狱审理的最高长官,负责平决狱讼,是朝廷三大司法机关的行政负责人之一。任职期间,发现一些官员与办事人员附会宰相赵普,擅增刑名。阻挠执法。想见太祖说明此事。却未被太祖召见,于是他就闯进讲武殿奏书,辞气俱厉。直言秉奏赵普“強市人第宅,聚敛财贿”等事实。 德骧的举动激怒了太祖。太祖命卫士将德骧曳出去,以阑入罪(未经许可,闯入皇帝的办公场所)判以死刑。过了一会儿,太祖怒气缓解,改判贬为商州司户参军,负责当地户籍等些许小事。待奚屿知商州后,按照宰相赵普的旨意,刁难德骧,并派人潜入德骧居所偷听,捏造事实,诬陷德骧。直至将德骧解往京城,上报朝廷。太祖宽恕了德骧的罪过,革去官职,流放灵武。
开宝二年到六年(969~973),雷德骧遭受五年贬官流放。其子雷有邻觉得父亲一心为朝廷办事,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反落下这等下场。如今流放边关,吃尽人间苦难,生死未卜,这都是赵普造成的。于是,他决心替父亲伸冤,控告赵普。下决心为父亲洗雪冤屈,替朝廷惩贪肃腐。于是,开宝六年(973)六月,雷有邻告别父亲,离开灵武来到东京。
雷有邻为取得准确有效的证据,对赵普的党羽进行秘密调查。掌握了与赵普有关的一些枉法之事:赵普下属收受贿赂、赵普受贿、包庇京官借病不到地方任职等。雷有邻不是官员,没有越级上告的权利,只能按照正常的法律程序去开封府投状子,或者去大理寺喊冤。但他要告的是宰相赵普,走正常的程序是根本行不通的。
开宝六年(973)六月,有邻击登闻鼓鸣冤,申诉中书省(中书省是朝廷的决策机构。负责起草诏令等)的违法事实。八月,赵普因中书省事件牵连,调出京城贬为河阳(指今河南孟州市南)三城节度使。
九月,朝廷为德骧平反,召德骧回朝廷任秘书丞,负责朝廷文籍等事。随即兼任御史台三院事,御史中丞。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关,负责纠察百官、弹劾不法,对朝廷官员有弹劾权,审判皇帝特命的案件。又兼吏部南曹,负责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予以升降赏罚,并向上级呈报,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
开宝七年(974)二月十四日,雷德骧与王祜、扈蒙、梁周翰、同知贡举。“贡举”是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举荐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主持考试,评定试卷,决定去舍等。
太平兴国元年(976)十一月,兼御史谏官知杂事。“御史”是负责监察职能的官吏,是皇帝的耳目,职在监察下级。“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职在监察上级。“知杂事”是管理、主持日常事务。
还担任过陕西、河北、两浙等地转运使。北宋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几路的财税外,还负责考察地方官员、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实际上是一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接着又任过度支判官。“度支”是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判官”为副职,协助主管官员处理政事。
太平兴国二年(977)提点开封府。“开封府”是北宋京城官吏、行政、司法的衙署,由府界提点来主持。其权位仅次于知府。期间依法审理了国舅“王继勋吃人肉案”,依律处斩恶魔王继勋及其同伙长寿寺和尚广惠。
雷德骧纪念馆
太平兴国六年(981),与郭贽、滕中正同知京朝官考课。是宋代人事考核京官、文武官等不同层次官员的考课,朝廷定期对考课内容,对地方官员的德行、劳绩等进行考评,决定地方官员的升迁罢黜。不久迁兵部郎中。在领衔同知京朝官考课中,其尽职尽责受到太宗的赞许。
端拱元年(988)二月:先后任工(户)部侍郎,侍郎是各部的副部长,地位仅次于尚书。闻听赵普再度入相,请求卸职归田。
淳化二年(991)十一月,因遭陷害被贬为感德军行军司马,德骧因惭愤成疾。淳化三年(992)卒,葬于同州合阳文王村雷家陵(今属韩城郝庄境内),享年七十五岁。死后追复原职,并赠太师荣衔,享受正一品荣誉。
作者:雷强民,陕西合阳人,退休教师。《中华雷氏统谱》陕西卷主编,合阳县地方文化爱好者,合阳县雷简夫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合阳金秋摄影协会名誉会长。多篇关于雷氏文化研究文章登在《三秦都市报》、《渭南日报》、《天下雷氏》等报刋。
雷简夫荐“三苏”纪念碑。 图据《河南商报》

雷德骧画像。
经过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发展,到了宋朝,雷姓在地域上分布更为广泛。除西北雷姓继续发展外,迁徙到江南、岭南的雷姓,有一部分融入到了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民族中。在瑶族、畲族中,雷姓都是大姓,拥有了族谱,还涌现出一些有作为的人物。瑶族雷姓在广西、湖南、广东一带分布广泛,大多尊奉雷元祥为开基祖。元朝时,福建、山西等地是雷姓最为兴旺发达的地方。
宋朝时,全国雷姓人口大约有17万人,排在全国各大姓氏总人口的第77位。陕西的雷姓人口最多,约占雷姓总人口的53%。其次是甘肃,约占15%。江西、四川、河南、广西、湖北、福建约占29%。全国形成陕甘、江西两大雷姓聚居区。北宋时,同州郃阳县(今陕西合阳县北)雷德骧家族一门“四世五杰”,100多年里官居要位,叱咤政坛,建树颇多,功勋卓著,与四川渊源极深。
雷德骧:控告宰相赵普被贬官
北宋开宝6年(973)八月,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著名的赵普,在担任宰相近10年后,被罢免职务,调离京城,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
赵普为何突然被罢免了呢?他是被“雷倒”的。这个“雷”,就是同州郃阳县人雷德骧和他的儿子雷有邻。
雷德骧,五代后周广顺3年(953)考中进士,出任磁州(今河北磁县)军事判官。
不久,雷德骧被召入廷,出任左拾遗(监察官职),担任三司判官。雷德骧在任上工作做得很得当,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宋朝初期,雷德骧初任殿中侍御史(掌管纠弹百官朝会失仪事务),后改任屯田员外郎、大理寺丞(北宋最高司法机构的复审法官)。
雷德骧的官职不大,但地位重要,有弹劾权。
开宝元年(968),赵普已经做了5年宰相,深得宋太祖赵匡胤的信任。
赵普地位稳固,那些攀龙附凤之人纷纷前去巴结,其中包括雷德骧所在的大理寺一些官员。
大理寺的那些官员,为讨好赵普,擅自增减刑罚名目。雷德骧脾气急躁,性情正直,见不得这些乌七八糟的事情,非常气愤,想面见赵匡胤,弹劾这些人。
雷德骧等不及太监通报赵匡胤,直接闯进讲武殿见赵匡胤,控告赵普强买人家住宅、聚敛财物、收受贿赂等不法之事。
不懂官场规则的雷德骧哪里知道,他这么做的后果会很严重。
赵普当时是赵匡胤的重臣,雷德骧品级不高,越级上告,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
赵匡胤对雷德骧的做法非常愤怒,当场骂道:“鼎铛还有耳朵,你怎么一点规矩也没有?你就不知道赵普是我的社稷之臣吗?”
骂着骂着,赵匡胤顺手拿起身边的柱斧朝雷德骧扔去,砸掉了雷德骧的两颗门牙,又叫左右把雷德骧拖出去砍了。
不过,赵匡胤的怒火消得很快,没有砍雷德骧的头,而是定了个阑入罪(未经允许,擅闯皇帝住地或办公场所),把他贬为商州(今陕西商洛市)司户参军(管理地方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务)。
最初几年,雷德骧还能受到商州知州的礼遇。后来,一个叫奚屿的人来做知州,对雷德骧就没那么友好了。
这个奚屿知道雷德骧是因为参劾赵普而倒霉的,而他又想攀附赵普,所以一上任就找雷德骧的茬。
奚屿把雷德骧叫到公堂,高高在上地叫雷德骧给自己行参拜礼。雷德骧受不了奚屿的这种做派,私下口出怨言,传到奚屿耳里,奚屿更加怀恨在心。
有人趁机落井下石,对奚屿告密说,雷德骧到商州后,曾经写文章讽刺、诽谤朝廷。
奚屿找来雷德骧谈话,然后秘密派人到雷德骧住所,找到雷德骧平时写的、发泄不满情绪的文章作为罪证。
雷德骧被捆绑上枷,奚屿详列罪状上报朝廷。赵匡胤这次没有动怒,只是取消了雷德骧的“公务员”资格,把他发配到灵州(今宁夏灵武市)。
雷有邻:告御状扳倒宰相赵普
雷德骧的大儿子雷有邻,在雷德骧被贬到商州后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没考中。
雷德骧被整得这么惨,雷有邻觉得都是因为赵普造成的。于是,雷有邻决定为父亲伸冤,扳倒赵普。
雷有邻为获得准确有效的证据,动用了父亲过去的一些关系,采取卧底等方式,对赵普的党羽进行秘密调查。
很快,雷有邻掌握了与赵普有关联的一些不法之事,如赵普下属收受贿赂、赵普受贿、包庇京官借病不到地方任职等。
证据搜集齐后,雷有邻击登闻鼓,告起了御状。
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击登闻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直诉方式之一。
据说,宋朝时的普通民众可击登闻鼓伸冤,或向朝廷提建议,或对政策提出异议等,皇帝不管在干什么,都必须上朝。
赵匡胤闻听了雷有邻的控诉后,龙颜大怒,叫人立即调查赵普。
证据确凿,案件很快有了处理结果。这时是开宝6年(973)六月,虽然赵普没受到处分,但赵匡胤已经不信任他了。两个月后,赵普被罢相。
雷有邻因告状有功,被授职秘书省正字(文书校对一类官职),不久因病去世。
洗却冤屈的雷德骧盼来了朝廷的召唤,回朝出任秘书丞,不久兼任御史台三院事,又兼任吏部南曹。
赵匡胤驾崩后,雷德骧担任吴越国告哀使。回来后,雷德骧迁任为户部员外郎兼御史知杂事,后改职方员外郎,充陕西、河北转运使,历任礼部、户部、兵部郎中等。
太平兴国7年(982),雷德骧被任命为两江转运使,他的另一个儿子、殿中丞雷有终出任淮南转运使,父子同日受命。
不久后,雷德骧迁任右谏议大夫。淳化2年(991),雷德骧因孙子、雷有邻的儿子雷孝先有罪被株连,被贬为感德军行军司马。
第二年,75岁的雷德骧去世。死后追复原官衔,并赠给太师荣衔。
宋太宗赵光义对雷德骧一直很关照。端拱元年(988),赵普再度拜相,朝会上当场宣布任命,雷德骧大惊,手中朝笏坠落在地。
散会后,雷德骧请求卸职归田。宋太宗召见他,安慰说:“朕保卿必不为(赵)普所挤。”
雷有终:曾两次入川平息起义
雷德骧的二儿子雷有终,非常有出息,而且与四川渊源极深。
雷有终,字道成,宋初名将之一,转战各地,既平息过起义,又与辽国干过仗。
雷有终自幼聪敏,因父亲雷德骧的缘故,被补录为汉州(今四川广汉市)司户参军。
吏部官员侯陟负责选用人才,侯陟为人质直刚强,候选的人集中在大庭,没有谁敢说话。
雷有终年轻气盛,自告奋勇地说,愿意到大的州郡去治理监狱,“锻炼”自己。侯陟斥责他说:“你不满30岁,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怎么可能胜任这个官职?”
雷有终也不气恼,最终得到了莱芜尉的职位,相当于莱芜县公安局局长。
知监、左拾遗刘祺看到雷有终年纪轻轻的,平时对他颇为轻慢。雷有终挖出刘祺贪赃枉法的罪证,刘祺被撤职,流放到海岛,朝廷让雷有终代行知监事务。雷有终由此声名大震。
宋太宗即位后,听闻雷有终的名气,派心腹太监伍守忠去和雷有终一同掌管监事事务,暗中观察雷有终的工作情况。
伍守忠上任不到一个月,就给宋太宗打报告说,雷有终这个人非常有能力,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不久,雷有终被任命为大理寺丞。此后,雷有终又在朝廷和地方出任过多个职务,工作履历丰富,中央、地方都转了个遍。
淳化4年(993),四川西部大旱,官府赋敛沉重,王小波、李顺在青城(今都江堰市)起义,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口号,攻城掠县,声势浩大,震动朝廷。
朝廷紧急调派军队前往平息,雷有终奉命与裴庄为峡路随军转运使、同知兵马事,主要是做后勤保障和军事指挥方面的工作。
雷有终一路且行且战,大军推进到了广安。
驻扎地一面临江,另三面用树木做成栅栏。当晚,夜色沉沉,农民军悄然而至,突然敲锣打鼓,满山火把。
官兵大惊,惶恐不安,只有雷有终安坐帐中,泰然自若。农民军围攻军营,雷有终派兵摸到农民军身后进行攻击,农民军大败。
因平息王小波、李顺起义有功,雷有终升任右谏议大夫,出任益州知州,不久改任简州(今简阳市)知州。
农民军余部彻底被平息后,雷有终又相继改任许州(今河南许昌市)知州,给事中、并州(今山西太原市)知州。宋真宗嗣位,任命雷有终为工部侍郎。
咸平3年(1000),四川又出事了,发生了王钧起义。
雷有终受命为泸州观察使、益州知州兼川峡两路招安捉贼事务。
这一次,雷有终没有像平息王小波、李顺起义那么顺畅,吃了不少苦头。几经交手,雷有终终于成功地平息了王钧起义。
这个过程,《宋史·雷有终传》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景德元年(1004),雷有终出任并州、代州副都部署。
就在这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大军南侵。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北上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市),“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戍卒会天雄军。”
雷有终率兵响应诏令,带兵紧急赶赴澶州护驾,在其他各路大军中做得最好。
澶渊之盟后,雷有终升任宣徽北院使、检校太保。不料,第二年七月,雷有终在京城暴病而死,享年59岁,被追赠为侍中,宋真宗亲往吊唁。
雷有终死后,葬在今陕西合阳县杨家庄乡南太册村,如今墓仍在。
雷有终的儿子雷孝若升任为内殿崇班、阁门祗候,雷孝杰为内殿崇班,雷孝绪为供奉官,雷孝恭为侍禁,其余亲族、门客等也得到了升迁或录用。
雷有终为人不拘小节,才干突出,轻财好施。尤其是对手下士卒非常好,打了胜仗,必定给予丰厚犒赏。财政上的钱不够用,他就自己贴腰包。
雷有终为官清廉,家里没有存款,没有官轿,走哪里都是骑马。
雷有终在四川为官时,曾经提出借用官府备用库钱数百万抚恤士卒,如还不起,就把自己的房屋作为抵押。
直到去世时,雷有终背负的欠款不下千万,最终由朝廷为他还债。
雷孝先:成都升仙桥大战叛军
雷有邻的儿子雷孝先,进士出身,最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天长县(今安徽天长市)知县。
雷孝先的姑父卫濯,揭发雷孝先私生活不检点,雷孝先被开除出“公务员”队伍,发配到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使得祖父雷德骧受到牵累。
不过,雷孝先的确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又被起用为宛丘县知县。
辽国入侵,宋真宗御驾亲征到大名府,雷孝先负责粮草运输有功,升任太常寺奉礼郎。
王钧在益州发动起义,雷孝先跟随叔叔雷有终前往征讨。
雷孝先带领先锋部队与叛军在成都升仙桥大战,斩杀数百人,夺得王钧的金枪和黄伞,因功改任将作监丞。
党项人李继迁叛宋并攻陷西北重镇灵州(今宁夏吴忠市),朝廷调兵前往征讨,军费由当地百姓承担,使得当地苦不堪言。
雷孝先想出一个好办法,请求募集商人带着粮食前往当地,用茶盐作为交换。朝廷同意他的建议,实施后效果不错。
此后,雷孝先累迁至尚书屯田员外郎。他曾建置三司拘收司,相当于现在的审计机构,以检查国家财政收支情况。
雷孝先最终官至左卫大将军,享年84岁。
雷简夫:大力举荐“三苏”父子
雷孝先的儿子雷简夫,字太简,可说是合阳雷氏家族中最为有名的人物,因为著名的四川眉山“三苏”父子,就是因为他的推荐而名闻天下的。
雷简夫聪悟过人,精通经史。雷孝先住在耀州(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时,雷简夫常与在耀州为官的富言的儿子富弼、知州司马池的儿子司马光等人一起玩耍,歌咏戏游,诗酒酬签,成为至交。
尽管曾祖父、祖父、叔父、父亲等功名赫赫,但雷简夫似乎对仕途一点兴趣也没有,既没去参加科举考试,也没去走关系谋个差职,而是做起了逍遥自在的处士。
他隐居在深山,戴着铁帽子骑牛野游,自称铁冠道长。
北宋时,选拔人才采取双轨制,除科举考试外,还有通过大官荐举为官的途径。
康定元年(1040),枢密使杜衍向朝廷荐举雷简夫。雷简夫以处士身份,被宋仁宗破格召见,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签书秦州观察推官,住在长安。
当时,关中三白渠(今泾惠渠前身)毁坏了很多年,京兆府推荐雷简夫去治理。
雷简夫的确有办法。之前派去治理的人,每年用6个县的民夫,苦干40天,用去几百万木材,水量都少;他只让民夫干了30天,木材减少了三分之二,水量却很充盈。
雷简夫后来历任后坊州(今陕西黄陵县)、简州(今四川简阳市)、雅州(今四川雅安市)、虢州(今河南灵宝市)、同州(今陕西大荔县)知州,升任三司盐铁判官,累迁至尚书职方员外郎。
在雅州任上,雷简夫认识了年近五旬的苏洵。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对雷简夫力荐苏洵的故事有详细记载。
落榜后的苏洵埋头苦读,写下多篇策论文章。嘉祐元年(1056)春,听说雷简夫礼贤下士、识才善举,时年45岁的苏洵带着两个儿子(18岁的苏轼、15岁的苏辙)前去拜见雷简夫,并呈上写的20多篇策论文章。
雷简夫读完苏洵的文章后,激动得不得了,认为苏洵是当世奇才,立即拿笔就给他的3个好朋友写推荐信。
雷简夫的第一封信,写给了益州知州张方平。
张方平原是户部侍郎,曾向朝廷举荐过苏洵出任益州学官,可惜朝廷没批准。
雷简夫给张方平的信中说,近日读了眉山人苏洵写的文章,他的《洪范论》有王佐之才,《史论》有良史之才,没想到西南地区有如此奇才,怎么能让他年近五旬了还湮没在乡野呢?
第二封信写给当朝宰相韩琦。雷简夫说,苏洵“有王佐才”,“得史迁笔”,“讥时之弊”,“皇皇有忧天下心”。
雷简夫还说,苏洵将带着两个儿子到京城参加考试,希望韩琦能“顺加奖进”,苏家父子的知遇之人就是你韩琦了。
第三封信写给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雷简夫把张方平搬了出来,说张方平看了苏洵的《六经》《洪范》等文章后,惊叹地说:“司马迁死矣,非子吾谁与?”
雷简夫坦诚地说,知道苏洵的大才而不告诉欧阳修,自己就有罪了。
写完3封举荐信,雷简夫把苏洵父子3人暂留在府中,担任自己的慕僚。
不久,苏洵父子入京赶考,欧阳修任主考,宋仁宗亲临考场巡视,苏轼、苏辙同榜进士及第,轰动京师,没参加科举考试的苏洵受任秘书省校书郎。
苏洵即将赴任时,给雷简夫写了一封有知遇之恩的书信《答雷太简书》,收在《嘉祐集》中。
雷简夫去世后,苏洵为他写了墓志铭:“呜呼太简,不显祖考。不有不承,隐居南山。积德声施,为取于人。不献不求,既获不庸。有功不多,我铭孔悲。”
有观点认为,三苏父子的出名与他们的天赋和努力分不开,但没有雷简夫的大力举荐,也许“苏洵将成为幽谷一叟耳”。
雷简夫不仅政绩卓著,而且能诗善文,擅长书法,文学上与出于曾祖父雷德骧门下的王禹偁齐名。
在赴任雅州的路上,经过兴州(今陕西略阳县一带)时,雷简夫恰好碰到朝廷专项拨款修筑的古蜀道青泥岭段白水路竣工。
受大家邀请,雷简夫撰写了《新修白水路记》并书写出来,刻在石崖上。
如今,被当地称为大石碑的《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碑文,基本完好地保存在今略阳县白水江镇青崖湾村与甘肃徽县大河镇高家山村交界处,据说这是雷简夫唯一的存世真迹。
新都人、明朝状元杨慎在《墨池琐谈》说,他看过雷简夫的摩崖碑文后,认为雷简夫的书法师承颜体,遒劲端正,精整茂密,确有很深的造诣。
雷简夫的结交很广,除少年时与后来的名相富弼、司马光等交往外,还与黄庶、黄庭坚父子,名臣梅尧臣等人交往密切,至于韩琦、欧阳修等人,就更不必说了。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黄勇特别致谢:
本期雷姓稿件的采访和资料,得到雷志祥、雷其武先生的大力支持。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