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测算

龚玉刚(龚玉)

发布时间:2024-04-27 02:04:18作者:趾高气扬来源:互联网

龚玉刚(龚玉)

本文目录一览:

虎峰山艺术群落的“圈”力量

2月27日,沙坪坝区曾家镇虎峰山,李军政专心创作。

2月27日,杨贤在创作中,他的工作室也成为朋友们聚会的好去处。

2月27日,赵晓东在虎峰山的工作室构思油画作品。本版图片由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桃红、李白、樱粉、菜花黄……梅花枝头鸟闹春,玉兰馥郁满人间。3月3日,太阳初升,虎峰山在一片“花花世界”中醒来:

上午9点,李军政送完女儿,回到“山居”,望了一眼墙上的新作,若有所思。

11点,杨贤起床,“昨夜万籁俱寂,倾听心跳回响,风铃悄然隐退……”他文思泉涌,开始以画寄情。

12点半,赵晓东还没开始做午饭,因为他正在创作一幅“最干净的画”(以大凉山孩子读书为题材),准备拿去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美展……

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汇聚虎峰山,有个共同的标签——“虎漂”。

目前,在虎峰山上,“虎漂”艺术家已建成60余个工作室,其中川渝籍艺术家开的工作室近50个(重庆籍约占三分之二、四川籍约占三分之一)。这些工作室主要从事艺术创作、策展、交易,以及办民宿、开画廊等,涉及绘画、雕塑、陶艺等多个门类,已形成一个艺术群落和生态链。

艺术,自带“粉丝”和“流量”,具有文化与经济“双属性”。从韩国的南怡岛、美国的卡梅尔,到北京的798、上海的M50,再到成都的蓝顶、重庆的黄桷坪……近些年来,艺术被广泛植入城乡建设中,有成功,也有失败。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合理布局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集聚度高、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

那么,我们如何用好“艺术之力”,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虎峰山上有个“圈”

走进杨加勇工作室,站在巨幅画作《混沌》前,深邃的意境,不由使人深陷其中。当得知其已被新加坡一艺术机构以360万价格收藏,更让人情不自禁地驻足品味。

39岁的杨加勇是第一代“虎漂”人,他2007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开始租住在虎峰山下的莲花湖畔,靠卖画为生。

“刚毕业那会儿,没有名气,卖画赚不到多少钱,虎峰山上闲置农房的租金便宜,四五千元就可租一年。”杨加勇毫不避讳地说,他的原生家庭条件不好,读大一时还捡过垃圾,补贴生活费。

如今,经多年笔耕不辍,他已成为中国艺术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多件作品在各类艺术展上获大奖,并在全国范围内设有10个工作室。

除了外出办展,他多数时间仍待在虎峰山,每年100多件作品,一大半都在这里完成。

独爱虎峰山,除了这里是他梦想起航的地方,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里是他“朋友圈”“艺术圈”的群聚地。

在这里,他可以和自己的川美老师及同学互相提携、交流、合作,碰撞出更多创作灵感,了解前沿的学术动态。

“90后”李军政来自四川达州,同样毕业于川美。2020年4月,在朋友“怂恿”下,他到虎峰山写生,收获意外惊喜——一套农村土屋,在梨花掩映下,古朴静谧,美得入画。

他当即签下这套土屋的10年租赁合同,举家搬上山,并成立居山工作室。这几年创作的《关于线的记忆性的悖论4》《氤氲》获得国内外多个奖项,多件作品被艺术机构和私人收藏。

不仅如此,他还把土屋改造成了一个小型画廊,展示他本人及朋友、学生的作品,接待一些艺术游的团队,有人看上他们的作品,也可现场买走。

“很多艺术类毕业生都需要一个落脚点,要融入一个圈子,虎峰山就形成了这样的圈子,并逐渐成了大家的‘安乐窝’。”李军政说。

“卖画为生,其实并不容易。”杨贤称。他是四川遂宁人,2017年毕业于川美,一个人在山上租了一套“石头”房——由条石砌成,成为一名“虎漂”。

跟大多艺术类学生一样,他刚毕业时,心气很高,觉得“我是艺术家”,但经历过后才深切感受到,生活中除了艺术创作,还有柴米油盐。

“在山上有10多位‘虎漂’师兄弟,最难熬的日子,我们就抱团取暖,相互串门,彼此鼓励,吃‘百家饭’……这让我坚守艺术理想的心更加‘温暖’。”他说。

据介绍,目前,虎峰山上已建成60多个艺术工作室,其中川渝籍艺术家开设的工作室近50个,主要从事绘画、雕塑、陶艺、民宿等。这些工作室,有的偏原生态,就地取材、旧物改造,让在地文化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和传承;有的偏年轻时尚,把艺术植入空间,发展起研学游,办起文化体验课;有的“大隐于山”,潜心创作,让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有的则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从事艺术品交易……

多元共生“圈”长成

艺术家“抱团”聚集,其实并非新鲜事。

“迷人,反正就是迷人。”上世纪80年代,画家张夏平在北京一个破旧的小出租屋里说的这句话,被吴文光放在纪录片《流浪北京》中,感动了无数人,引发出“北漂”这一现象级话题。

“它真实地反映了自由艺术家的生存状态,怀揣着梦想,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画卖不出,房租就交不上。这一现象如今依然存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魏东表示。

为此,在政府及一些民间力量的推动下,以“画家村”为代表的艺术群落出现,其共同特点是低成本、高聚集,如北京的798、上海的M50、成都的蓝顶、重庆的黄桷坪等。

虎峰山艺术群落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这里不是民宿”,在赵晓东工作室门口,挂着的这块牌子格外醒目。

“我来这里,是搞创作的,挂牌子是怕游客敲门。”赵晓东说,2019年,他卖掉成都一个工作室,来到虎峰山,租下一户农民的房子,打造成了现在的工作室。

对于他来说,这里离城区较近,交通方便,转个弯就是闹市,转回来就是静谧山林——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让他“很舒适”。

“平时,我除了到川美上课,其他时间基本上都在山上。”赵晓东称,除了《天梯》(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公元2020——众志成城》(被收录进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等代表作,他在这里还完成了20多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这里堪称是他的“创作原乡”。

“这些画的尺幅都比较大,有的甚至达到6米长,一般的房子铺画布都困难,更别说光线问题,只有这里的工作室有条件。”他对三面都是玻璃的工作室很满意。

除了赵晓东,四川美术学院陶瓷艺术教授、四川遂宁市玻陶艺术研究院院长唐英,也将家和工作室搬到了虎峰山,在“唐家院子”里诗意栖居、潜心创作。他的陶艺作品八十余件入选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得众多奖项。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江永亭也在山上打造了界外美术馆,定期举办艺术展览、写生、学术交流等。

此外,四川美术学院庞茂琨、焦兴涛、侯宝川,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张红霞等也都在虎峰山设有工作室。

“共同的艺术追求,将艺术家们聚集到虎峰山,但他们的需求和动因却各不相同,有的为了创作,有的为了融入圈层,有的则是为了艺术品交易。”虎峰山所在辖区的曾家镇党委书记綦朝辉称。

对于虎峰山艺术群落的形成和成长,他作了翔实的调研。虎峰山之所以能让艺术家“聚”起来、“留”下来、发展起来,主要得益于4大条件:

一是区位条件。虎峰山距离大学城近,汇聚了川美、重大、重师等大量艺术类师生,有“聚”起来的人口基数。同时,虎峰山未被大面积开发,森林资源和生态本底保持良好,没有农家乐的喧嚣,没有“两违”对环境的破坏。“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山林风貌,为艺术家提供了“闹中取静”的条件。

二是经济条件。青年艺术家或者刚毕业学生,收入有限,但有着较大空间和低廉租金的刚需。山上闲置农房空间大、租金低,每年5000元到30000元的租金成本,就能满足绘画、陶艺、雕塑等创作所需,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高性价比的工作生活空间。

三是管理条件。从2010年大学城的规划建设起,当地政府除了对“两违”管控之外,没对艺术家建工作室进行过多干预打扰,给予了他们创作方面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包容,形成了天然内生的“艺术家村”。

四是圈层条件。目前,在虎峰山形成的“朋友圈”“艺术圈”已带来群聚效应,给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学习、交流、合作、交易等平台,形成了较好的艺术生态链。

如何发挥虎峰山“圈”力量?

城市竞争,文化是核心,是最大的“不动产”。

尤其,当文化加上经济的“后缀”,就不只是满足精神所需,还能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硬支撑。很多成熟的艺术群落改变了当地的文化、经济结构,提升了地方的“颜值”和“气质”。也因此,在各级政府或民间力量推动下,文创园、艺术村、艺术小镇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建设、发展。

换句话说,重视艺术群落的作用,充分发挥“圈”力量,势必能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这一点,业内人士感受更深。

“回眸·嬗变2022:艺术家画笔下的黄桷坪”展览在美术界曾引起较大关注和反思。该展览展出了庞茂琨、侯宝川、龚玉、钟长清、王嘉陵等知名艺术家的37件作品,包括庞茂琨的《辉耀九龙》、侯宝川的《黄桷坪正街108号》、钟长清的《501仓库》、龚玉的《交通茶馆》等,再现了曾盛极一时的“黄漂”胜地。

“本次展览是希望借由艺术家的视角,展示黄桷坪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艺、城融合风貌,以一本‘图像流变志’,将艺术与区域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呈现在更多人面前,为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的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条可参考的道路。”本次展览策展人魏东表示。

在魏东看来,艺术群落的发展,首先要让艺术在所在地欣欣向荣,并渗透进所在地的各个角落,让所在地与艺术产生共生关系,逐渐形成了一种社群与艺术之间自然自洽的默契,支撑着艺术不断生根发芽。

“2021成都双年展”平行展之一的“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展览,探讨了西南地区的艺术群落发展,至今在业界也影响深远。

策展人蓝庆伟称,西南地区的艺术群落在2010年以后因地缘性或本土性关系,呈现出一种坚韧的“都市铆钉”面貌,即艺术家、艺术群落、艺术现象及艺术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就像一颗铆钉一样,深深地钉在都市生活及都市文化里。而艺术群落的形成、发展,是都市文化中的重要样板和组成部分,具有“从全国共时到地方自生”“从空间群落到精神群落”“从艺术聚集到生态共生”的鲜明特点。

“圈”力量如此强大,那么怎么才能让它更加茁壮成长?

“发挥‘圈’力量,既要尊重艺术发展规律,也要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綦朝辉称,在虎峰山艺术群落发展中,他们更注重在地生长性,充分尊重艺术家多样化的需求。

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某艺术家工作室门前有一条破旧小路,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担心艺术家出行不便,主动提出帮忙修缮,但艺术家觉得水泥路破坏了“原生态”,反而失去古朴美,修路提议就此作罢。

对于未来发展,綦朝辉表示,他们将坚持“无事不扰,有呼必应”的原则分类施策:

在山顶区域,以杰出顶尖的艺术家聚集为主,继续保持原有的宁静,不过度开发,打造大师工作室和高端艺术空间;

在半山区域,以成熟的艺术经营者聚集为主,布局艺术休闲经营场所、精品民宿,开展艺术家驻留行动,打造半山艺术产业集群;

在山脚区域,为刚起步的青年艺术家搭建平台,提供就业创业帮扶,建立创作基地,发展文创产业,建设艺术院落等。

此外,他们还将建立健全宅基地使用权授权和流转制度,避免村民与艺术家、经营者产生直接矛盾冲突,稳定房屋价格,解决青年艺术家的后顾之忧;成立虎峰山艺术家联盟,培育青年艺术家、培育艺术品市场等;立足现实的人文关怀和村民的精神情感诉求,开展乡村美育,以艺术的方式让文明浸润乡土等。

“我们的目的是,让虎峰山艺术群落形成山顶、山腰、山脚立体化发展格局,吸引更多艺术家驻留,培育更多艺术大师,创作更多优秀作品,打造重庆版的富春山居图,成为重庆的艺术原乡和艺术高地。同时,以美育沁润乡村,让虎峰山上的农村真正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綦朝辉说。(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韩毅)

校长开讲|长沙市二十一中校长龚玉刚:生而平凡,也能有光

9月4日,长沙市各中小学迎来正式开学第一天,各学校举行了既有仪式感,又有教育意义的开学典礼。在开学典礼上,校长们倾情开讲,为同学们上了“开学第一课”,金句和亮点频出。校长们在开学典礼上都讲了什么呢?

以下为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校长龚玉刚在2023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生而平凡 也能有光》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新学期好!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带着对过往的美好回忆和未来的无限向往,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学年,今日我们在此隆重集会,举行新学期开学典礼。我谨代表学校向初一、高一的1000余名新同学,向加入二一教师团队的23位新伙伴及全体师生表示最诚挚的欢迎!从踏入校门的一刻起,崭新的人生篇章和探索之旅便正式开启,“二一人”成为大家共同的身份标识。

新的学期,新的征程,青春的你们让二一校园里拥有无限可能,乐观、无畏、进取、创新,这都是“二一人”不甘平庸、锐意进取的最好注解。在新的起点上,我要寄语全体同学:

一是善于规划让青春明确航向。没规划的人生叫拼图,有规划的人生才叫蓝图。没目标的人生叫流浪,有目标的人生叫航行。规划决定你的人生走向,你的未来就藏在你的人生规划里。

二是敢于行动让青春彰显力量。有了规划,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行动起来。如果不行动,再好的规划也是纸上谈兵。只有行动,才能让理想与远方的风景相遇,让青春同最美的自己相逢。

三是勇于坚持让青春闪耀光芒。凡事贵在坚持,即使能力再超强,如果做事一曝十寒、半途而废,那同样什么也做不成。瞄定目标,勇毅前行,坚持逐梦的脚印,每一步都将闪闪发亮。

同学们,其实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平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经历过奋斗便甘于平庸,最后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不甘平庸的人生,始于规划,贵于行动,成于坚持。这样可以让你在仰望星空时内心安宁,在俯首前行时步履坚定。

生而平凡,也能有光。暗透了,更能看见光。暑期档电影《学爸》《八角笼中》想必大家观影过,我想告诉大家:“人生选择不止一种”、“山的那边是海”,平凡的人生同样可以闪耀出独特的光芒。希望二一的孩子们,眼眸有星辰,心中有山海。

老师们,教育决定未来,教师塑造未来。

希望你们,点亮一盏长明之灯,照亮每名学生的青春梦,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梦想与热爱,成为成就生命的引路人。

希望你们,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发掘每名学生的闪光点,欣赏每一个生命的独特与精彩,成为成就生命的好伯乐。

希望你们,锻造一身过硬本领,护航每名学生的成长路,实现每一个生命的成人与成才,成为成就生命的大先生。

老师们、同学们,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二一美好时。站在新的起点,希望你们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在二一的岁月里踔厉奋发、自强不息、砥砺才干、追求卓越,奏响无愧于青春之歌,开创人生的无限精彩!

潇湘晨报记者李楠 整理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讲述•非凡十年】统一战线的又一个春天

新语按: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党的以来的十年,对统一战线来说,是非凡的十年,以同志为核心的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把统一战线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主题,不断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呈现出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良好局面。自5月1日起,“新语”开设“讲述•非凡十年”专栏,刊发统一战线成员、干部感悟体会,让我们在非凡十年的感怀中,共同汲取奋进力量!

2020年的一个仲夏夜,我们组织的“姑苏新力量、助燃八点半”的非遗文创项目在苏州山塘历史文化街区热闹上演。这场由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夜经济品牌活动通过网络直播方式吸引了线上线下大批游客,成为新时代统一战线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缩影。2020年6月20日,江苏苏州,“姑苏新力量、助燃八点半”启动仪式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直播出圈”、“流量带货”,这些看似与工作毫不相关的网红词汇正见证着统一战线工作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历史蜕变。作为一名干部,我有幸亲历十年间统一战线酝酿非凡、格局渐起的奋进征程,深切感受着大工作格局所蕴含的时代高度、力度和温度。大境界定调大格局高度——谈到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我的同事们那叫一个自豪满满、底气十足。因为来自民营企业的积极反馈见证了我们的努力,“过去,我们的民营企业家经常遇到门难进、脸难看的问题。现在,民营企业反映诉求、解决困难的渠道更加顺畅了”,“江苏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和标杆民营企业培育工作让民营企业更有获得感”。

2021年6月24日,江苏盐城,全省民营经济理想信念报告会举行

出台《中国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建立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一场场高规格的会议、一个个重量级的文件让新时代统一战线有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战略高度。这是我眼中建章立制、谋篇布局、踵事增华的十年。2019年4月16日,江苏南京,长三角工商峰会举行大手笔凸显大格局力度——2017年3月,我们的朋友圈被一篇《给海内外江苏人的一封信》“刷屏”了。由江苏省委省政府主办、部牵头承办的江苏发展大会,创造性地运用大思维做发展文章,搭建起了“乡情聚心”、“合作聚力”、“人才聚智”的崭新平台,奏响了新时代江苏发展最强音。仅第二届大会期间,省级层面签约投资项目就达126个,总投资额超4500亿元。

2017年5月20日,江苏南京,江苏发展大会开幕式

从首次举行“统一战线工作”记者招待会到将更多元素纳入五年规划纲要,再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投身抗疫大考,工作不断从“幕后”走向“台前”,凸显着全党重视、共同来做的聚合效应,也让新时代统一战线呈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别样张力。这是我眼中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十年。大情怀彰显大格局温度——江苏欧美同学会“启明星”帮扶项目走进宁夏固原西吉县硝河乡郎岔村前,村支书闫飞龙对部门、工作知之甚少。然而一次次的倾情帮扶让他眼中“高大上”的工作有了“接地气”的鲜明底色。后来,在我和他聊天时,他说到动情处总会眼眶微红。“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不是硬邦邦的教条,而是有温度有情怀的一门科学。”前辈的谆谆教导时常萦绕我的耳畔。

2018年,江苏省欧美同学会在宁夏西吉哨河乡开展帮扶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从支持各派开展脱贫攻坚监督到创建民族工作“红石榴家园”品牌,再到千方百计聚焦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各领域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法宝作用持续有效发挥,让新时代统一战线更添“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生温度。这是我眼中加强团结、增进福祉、凝心聚力的十年。

江苏省无党派人士围绕种质资源保护,开展重点课题调研

十年,从党的到二十大,乘着新时代的“东风”,统一战线这棵百年大树更具“生长感”了,她拓土扎根、抽芽长叶、开花结果......

“统一战线的又一个春天到来了!”我听见心里一个坚定的声音如是说。

(作者:龚玉婷 江苏省委部)

本文系独家原创,任何媒介转载须注明来自微信号“新语(tongzhanxinyu)”,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嬗变

新闻自强微信号:tongzhanxinyu

去年国家林草局受理植物新品种权申请1828件,创历史新高

新京报讯(记者陈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龚玉梅6月30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去年,国家林草局受理植物新品种权申请1828件,授权651件,申请量同比增加27%,再创历史新高。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受理林草植物新品种申请9572件,累计授权4272件。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龚玉梅。国家知识产权局供图

据介绍,去年6月,国家林草局办公室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打击制售假劣林草种苗和侵犯植物新品种权工作的通知》,组织力量集中开展打击侵犯、假冒林草植物新品种权专项行动,强化植物新品种行政执法工作的组织领导,提高了执法工作的权威性。为了进一步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强化行政执法工作,目前,正在修订《林草植物新品种保护行政执法办法》,现在已经完成了征求意见稿。

2011年至2022年,国家林草局共组织实施107项林草知识产权转化运用项目,其中很多项目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上效果非常明显。同时持续推动林草植物新品种惠农工作。过去几年里,通过专利技术强农、商标品牌富农、地理标志兴农、植物新品种惠农,知识产权在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期,国家林草局开展了“全国林草植物新品种惠农典型案例征集活动”,鼓励各地先行先试,探索优良植物新品种转化运用和惠农模式。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朱名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