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27日电 题:李时珍为什么尝百草?因为喜欢吃吗?
作者 上官云
四百多年前的一天,一个医生看着案头的一摞医药书籍直叹气:药名错误不少,还语焉不详,这对病人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他决心重新写一部书:订正谬误,收集药材资料、有效的方剂。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万水千山,尝遍百草,耗尽心血后,终于完成了一部拯救无数人生命的医药学巨著。
它叫《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这个人,就是“药圣”李时珍。
一
1518年,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
制图:余铮浩
他的父亲叫李闻言,是当地一位名医。平时,李家的庭院就种植着许多草药,忙不过来的时候,李闻言会把李时珍兄弟带到自己的小诊所里,一面教子读书,一面行医,偶尔还让孩子们帮着誊抄一下药方。
耳濡目染,李时珍越来越喜欢学医。平时闷声不响看父亲如何给人治病,父亲出诊时,他会偷偷翻开医书细心揣摩,常常忘了时间;在《尔雅》里,有许多关于动植物的解释,李时珍也读得津津有味。
有一天,李闻言带着长子出门替人看病,诊所里只剩下李时珍一个人。突然,来了一位腹泻不止的病人求诊。看着病人痛苦的样子,李时珍大着胆子开方取药,为他治病。
等李闻言回来听说了,刚开始还怕儿子惹祸,看完方子后却又惊又喜:儿子不光读了许多医书,还能对症下药,如果做大夫,也许正好能发挥他的天赋。
古代,医生的社会地位不怎么高。李闻言原本不希望儿子学医,而是能遍读典籍,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李时珍在14岁时,也考中了秀才,但之后再去应试,统统落榜。
大约20岁那年,他还生了一场大病,被折磨的死去活来,吃尽苦头才保住一条命。原本就无心仕途的李时珍决心从医,不让别人再经受自己的痛苦。
为了得到父亲的支持,他写下一首诗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制图:余铮浩
选定了学医的目标,就要竭尽全力治病救人,此志终身不渝。往后余生,李时珍一直都在实践自己的誓言。
二
由于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李时珍很快名扬四方。但他很快发现,古代一些医药书中存在谬误,给医生和百姓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他想重新编写一部医药典籍。1552年,李时珍动笔了,得益于曾在太医院任职的经历,之前得以鉴别各地的药材,搜集了大量资料。
不过,让李时珍头痛的问题很快就来了:那些医药书里药名混杂,由于作者并未实地调查,只是抄来抄去,最后解释了个稀里糊涂,令人莫衷一是。
例如有一种药材叫“远志”,陶弘景说它外形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还说陶弘景根本不了解这味药……类似情况,还有很多很多。
李时珍决心去亲眼看一看到底是什么情况。他一边搜集各种药物资料,一边展开考察。此后,他多次离开家乡,先后到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仔细记录下每一种药材的特性。
制图:余铮浩
无论是杳无人烟的深山,还是深不见底的湖泽,只要有需要的药材资料,李时珍都会毫不犹豫地跑过去,不畏艰险。
三
在整个考察过程中,为了辨明药性、药理,他不惜以身试药,尝遍百草。
有人说,有一种“曼陀罗花”,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花很像牵牛花,采来酿酒喝会令人不自觉地手舞足蹈。他对此半信半疑,便跑了很多地方去找曼陀罗花,还决心亲自尝试,看看它的功效。
于是,李时珍准备好曼陀罗花酒,喊来徒弟同饮。刚喝了一点,他已经颇有醉意,徒弟看着师父的样子也忍不住笑起来,最后两人亦笑亦舞,验证了民间说法的真实性。
他把这番情景写进《本草纲目》,并介绍了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把老百姓用曼陀罗花作外科麻醉的经验做了简明的阐述。
旅途中,渔翁、农夫、皮匠、猎户等都是他的老师。比如,白花蛇是蕲州特产,牙尖有剧毒,主治风痹、惊搐等疾病。李时珍就冒险跟着捕蛇人跑到深山,捉到一条白花蛇后仔细分辨,详细记录下来。
相传,他还一路考察,一路为老百姓治病,不求报酬。有位女子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身边人束手无策。李时珍详细了解病况后,教她的家人用大蒜切片敷贴在患者足心,很快血就不流了。这个偏方,就是他从民间搜集到的。
四
大约历经27载寒暑,李时珍终于初步完成了自己心目中的医药典籍,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这一年,他61岁。
制图:余铮浩
这部旷世巨著一共有190多万字,每一个字都浸透着李时珍的心血。
他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在《本草纲目》中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等共16部,系统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有校正、释名,也有主治、附方等项,详略得当。
从内容上说,书中编入药物1892种,并附有药方一万余个,插图1100余幅。其规模之大,超越之前任何一部本草学著述。
此外,书中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也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
或许,对这部巨著出现的意义,也不需使用太多华美的辞藻。我们只需要知道,它出现后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而且还在继续发挥作用,这就够了。
“东方医学巨典”的赞誉,《本草纲目》当之无愧。
五
《本草纲目》定稿后,为了能尽快刊刻此书,李时珍不顾年老体弱,四处奔波,并恳请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作序,也最终找到了应允刻印的书商。
制图:余铮浩
他没能亲眼看到这部巨著印行。1593年初秋,李时珍撒手人寰,此时《本草纲目》还在由胡承龙等人主持刻版,3年后才正式刊行。
王世贞给了《本草纲目》一个很高的评价,“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人们感念李时珍的品德和功劳,尊称他为“药圣”。
李时珍严谨的治学态度,也被传颂至今。他研究每味药,总是先参考诸家本草典籍,考核其中异同,再亲自观察试验,加以参证,“发前人未到之处”,这就是他做研究的精神。
人生能有几个27年?为了完成《本草纲目》,已是名医的李时珍,放弃唾手可得的安稳生活,过得像个流浪汉:去过荒山,住过破庙,好几次差点因为以身试药而中毒。
但他始终坚信一点,如果能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多少苦都值得。
许多许多年后,1948年医学《日内瓦宣言》中说,“在我被吸收为医学事业中的一员时,我严肃地保证将我的一生奉献于为人类服务。”李时珍没看到过这段话,但他做到了。
医者仁心,他的一生,就是对这四个字一种最好的诠释。(完)
在东北的广袤原始森林里,有一种神秘的职业,叫作放山……
每年从谷雨后,白露前,都会有一群人默默地穿梭于深山老林之间,他们恪守着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神秘规矩,翻山越岭,在大山里寻找“百草之王”—人参!
放山,是极其辛苦的工作,考验着人们的胆量、体力、智慧,甚至是道德。
在千年的放山历史中,形成了一套神秘古怪的行规,包含:行业术语(唇典)、行为规范、道德操守、专业工具、行业禁忌等……
今天金甲叁来给大家讲一讲东北放山的规矩。
拉帮,由参把头张罗,组建放山团队相传东北有“三大把头”,分别为:参把头、林把头、鱼把头。
参把头就是放山行业的带头大哥,能看哪座山长有人参,懂得挖参技术,不会迷山,恪守行规,公平分配,具有极高的行业威望。
放山团队由参把头负责组建,参把头之下有二把头,是参把头的助手,“边棍”负责团队的日常事务,需要经验十分丰富,“端锅”负责给团队成员烧水做饭,其他人称之为“腰棍”。
团队人数一般为三、五、七、九,讲究“去单回双”(回双就是挖到人参带回来),忌讳二人组团(预防见财起意,谋财害命),忌讳四人组队(避讳四死同音)。
也有一个人独自放山的,一般叫单棍撮。
进山,最为讲究黄道吉日,一定要祭拜山神爷祭拜山神爷
放山人的进山日,一定要选黄道吉日,一般为初三、初六、初九或初八、十八、二十八。
进山后第一件事是祭拜山神爷老把头,三块石头搭成老爷府(山神把头庙),所有人虔诚祷告,祈求保佑,收获人参。
祭拜完成后,就是安营扎寨,选择背风向阳的山坡,搭建“地炝子(窝棚)”,也叫压仓子,外罩防雨的树皮油布,内铺干草皮褥,作为放山人临时的家,每天放山后都要回到这里过夜。
晚间在窝棚前点火堆,一般只有由参把头来点火,可以驱赶蚊虫,防止野兽,祛湿暖身。
压山,放山人“排棍儿”搜寻人参排棍儿,压山
压山,说白了就是找人参的行业术语,放山人进山后是决不能口说人参,要说“棒槌”。
压山第一步,观山景,也叫望山景,由经验丰富的参把头来观察哪座山可能会长有人参,有时候也根据参把头或其他人做的梦来决定上哪座山,其他人不可言语非议。小时候跟着父亲上山玩,有幸见过一次参把头观山景,颇有一副讳莫如深的神秘感……
开始压山时,需要排棍儿,参把头是头棍儿,居中站位,也叫挑杆儿。经验丰富的成员,站位两边,也叫边棍。其他人为腰棍,第一次放山的人叫初棍儿,一般安排在腰棍儿队伍里,也叫压趟子。
压山规矩多,决不可触犯,以免触怒山神爷。
压山不准随意喊话,一般都是用手里拿的索拨棍(长木棍)敲击树干来传递信息,称为叫棍儿。参把头敲一下,就是要求大伙儿报数,每个人要依次敲一下,参把头敲两下,就是要求大伙儿向参把头靠拢,集体休息。敲三下就是集体下山回窝棚。
排棍儿压山时,不能轻易变道改方向,只有参把头喊了“打拐子”,才能按照把头的指示进行变道。
压山时忌讳很多,休息时索拨棍不能放倒;不能坐在树墩上(传说树墩是山神爷的宝座),口袋里没烟了,不能说“没有”;压山不能大小便,怕冲撞了山神爷;遇到山林里干鹿角与干狍子角认为不吉利,预示“干找白忙”;
放山人也十分在意讨口彩,抽烟叫拿火,休息叫拿蹲儿,吃饭叫拿饭,睡觉叫拿觉,窝棚换地儿叫拿房子,都是为了拿到人参好下山卖钱。
而且放山人压山时遇到蛇,认为吉利,预示要开眼儿(找到人参),遇到老虎也认为吉利,林区人把老虎也叫山神爷。
抬棒槌,就是挖人参,参把头的拿手好戏抬棒槌
压山发现了人参,称为开眼儿,发现者要高喊:“棒槌!”这一嗓子叫作喊山。
参把头听到喊山要接山,回喊:“什么货?”
发现者要如实回答人参为几品叶(就是人参的等级,下文有说明)。
大家听到后要一起喊:“快当(满语,有顺利、祝贺的意思)!快当!”这叫贺山。
压山看花眼,喊山后发现不是棒槌,这叫诈山,颇有诈胡的意思。诈山后要么回窝棚,要么给山神爷磕头谢罪,再继续压山。
一年内人参有3片小叶子,称为三花子;
二年的有5片叶,三大两小,称为马掌子;
三年的分为两个杈,每个杈上有5片叶子,称为二角子;
四年的分三个杈,称为灯台子;
五年的分四个杈,称为四品叶;
六年的分五个杈,称为五品叶;
不管人参生长多少年,最多就是分六个杈,也就是六品叶。
压山了发现了棒槌,不可妄动,一切听参把头安排。
相传人参为百草之王,是地精,被人发现后会自己土遁消失,所以要先锁住人参。
用两头系着古铜钱的红绳拴住棒槌上,防止棒槌土遁。然后大伙儿要祭拜山神爷后才可以抬棒槌。
抬棒槌
抬棒槌是参把头的拿手好戏,人参根系发达,根须一旦折断,价格便大打折扣。
所以抬棒槌无异于一场外科手术,更是要用专业的工具,俗名叫作“参起子”,多有鹿腿骨磨制,一套工具往往都是传代的宝贝。
抬棒槌的专业工具
抬棒槌完成后,要打“参包子”,取一大块新鲜的苔藓,撒上参坑的土,包裹住人参,外面再包一层桦树皮,能够很好的保存人参的品质。
挖开的参坑要归拢好,盖上红布,不可随意祸害。
最后还有一项仪式便是“砍兆头”,在挖出的人参附近找一个红松树,在朝着参坑的方向削掉一大块树皮,在树干上用刀刻出横杠,左侧为参与人数,右侧有人参品数,然后用火烧兆头四周的松油以延长保存时间。一为挖参获彩的见证,二为以后放山人再来抬棒槌。
下山,依旧有很多规矩与忌讳放山人下山回家,也不是一走了之,其中也有很多规矩忌讳,更有着浓浓的人情味……
下山时放山人不会拆掉窝棚,要留给以后路过的山里人,更是要留下米盐等,以便方便迷山人获救。
放山过程中,如果遇到如下几种情况,参把头会第一时间决定下山回家:
1、抬棒槌,第一次开眼是四匹叶,第二次开眼还是四匹叶。放山人忌讳“四”,预示着不吉利,要出事。
2、团队几天不开眼,突然挖到一个大棒槌,然后又几天不开眼 ,预示山神爷就给这些财,别贪心,赶紧下山。
3、端锅的把锅烧炸了,或偷吃偷睡,代表有人心不诚,山神爷不会保佑心不诚的人发财;
4、带的粮食已经吃没了,还没开眼,这是山神老把头的惩罚
5、放山一直不开眼,参把头做了不吉利的梦 ,梦到小姑娘、老头、老太太让你下山。
从抬棒槌开始到下山回家,放山人严禁私下估算挖到人参的重要和价值。下山后去祭拜山神庙,进山前许愿,下山后要还愿,以后放山才不会放空山。
放山,是一个神秘的职业……
穿梭于深山老林之间,在把头的带领下,恪守着千年的古老规矩。
放山人也十分可爱善良
抬棒槌遇到其他队伍,也会见者有份,压山更讲究前来后到,绝不抢占山头。
而且放山人,绝不打猎!
#东北##人参##放山##放山人##长白山人参#
商陆又名闭鞘姜,肾炎水肿为良方。
无根藤利尿性凉,肝炎肾炎服之康。
苍耳草治感冒好,皮肤诸证也可疗。
紫万年青名称奇,热咳便血真可宜。
树边生长野芋头,感冒发烧不用愁。
大风艾其气味香,能治跌打和瘙痒。
白花丹名节节红,风湿疖痈胃痛用。
家中种有半边莲,毒蛇咬伤最值钱。
首乌滋补气血强,白发转黑用得当。
大驳骨和小驳骨,骨折跌打不必哭。
仙人掌味苦性凉,胃气疼痛用之良。
懂得使用黑心姜,不怕跌打和扭伤。
手脚麻木连四肢,快找草药五加皮。
磨盘草药能通窍,耳鸣咳嗽用最妙。
骨头卡喉威灵仙,不用求神和拜天。
劳动遇着腰骨痛,请你去找过江龙。
路边生长马鞭草,感冒跌打可治疗。
懂得了三十六荡,吃药中毒不用慌。
七指蕨入地蜈蚣,劳伤咳嗽用之通。
石菖蒲的气味香,治疗耳疾和溃疡。
山上采来金银花,清热解毒人人夸。
只要认得山芝麻,发痧感冒不怕它。
沟边生长土半夏,蛇伤疮毒用到它。
古羊藤功效很高,痧麻腹泻都用到。
金线风是经常用,牙痛喉痛立新功。
农村生长穿心草,治疗肝炎疗效好。
韭菜气味很芳香,捣烂敷跌打扭伤。
夜交藤能补肝肾,失眠煎服能安神。
路边生长野菊花,解毒消炎不少它。
黑脚根的功效高,肝炎腹泻用得到。
1、过路黄
春风过路雨如烟,草绿花黄又一年。
鬓白须知心有意,眼青何必泪潸然。
2、虎耳草
一味草药,耳出脓,用虎耳草捣汗滴耳内。痔疮肿痛,用虎耳草阴干,烧烟放桶中薰疮痛处。
3、鱼腥草
折耳根,书名鱼腥草,又叫还叫蕺菜。相传,越王勾践为带领越国人打败吴王夫差,曾发奋图强,派木女到今天绍兴的蕺山采蕺菜给官兵吃。至今,留有宋王十朋咏此典故的诗:
十九年间胆厌尝,盘馐野味当含香。
春风又长新芽甲,好撷青青荐越王。
4、土大黄
土大黄是蓼科酸模属植物,又名羊蹄根、野当归、野萝卜、红筋大黄、金不换、千年不烂心、癣药草、假大黄等。由于长得像菠菜,也被称之为野菠菜。在有的地方土大黄也叫牛舌头、牛舌草、牛舌头草等,原因是这种草的叶子和牛舌头非常的相似, 因此而得名。
在以前,农村里还没有洗发水的时候,很多人就常常用土大黄的叶子来泡水当洗发水使用。确实牛大黄的叶子是一种天然的洗发水,用它的叶子泡水洗头,不仅头发非常的干净没有头皮屑,而且柔顺不打结,还能治头痒。你用土大黄叶子洗过头没?
5、牡荆
一路荆风拂面春,千重业障覆埃尘。
相逢两半无言语,唯有中坚不老身。
6、接骨草
该种为药用植物,可治跌打损伤,有去风湿、通经活血、解毒消炎之功效。
7、母猪滕
植物尖叶乌蔹苺,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北、湖南等地。具有舒筋活血之功效。主治骨折。
8、车前草
芣苢(fúyǐ ):植物名,即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诗经·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9、臭牡丹
别名有大红袍,臭八宝,矮童子,野朱桐,臭枫草,臭珠捅,臭脑壳。其花外形酷似牡丹,伴有恶臭味故俗称臭牡丹。
10、苎麻
苎麻面料其纤维长,比棉花的纤维长度还要长几倍,经过脱胶加工处理的苎麻纤维光泽良好,洁白。
11、艾草
艾草青团,用青艾的汁与糯米粉一起调和,将豆沙馅、芝麻馅等馅料包入,做成一个个如小孩子拳头大小的绿色的团子。
白草喜欢生长在山坡,路旁,那些比较干燥的地方,也会出现在田地边,水渠边。
往往个头不大,活着是一堆,死了是一滩,干叶子经久不败,跟活着时一样,而且更加光滑,人踩上去,脚下一滑,就是一个背折,顺着坡依着畔,一溜就是大老远,实在恼人。
一
白草,叶死根活,且根系旺盛,还有横走根茎,不仅抓地甚牢,不易拔起,而且繁衍迅速,极易成丛成片。
秆直立,初时单生,渐渐成丛,短的几寸,长的上尺。基生叶披散,喜欢伴生在灌木根部,更喜欢长在崖头格愣,细如丝,长如麻,披头散发,故称倒生草。
叶鞘疏松抱茎,几乎无毛,基部密集似乎跨生,鞘筒比节间短促;主轴呈现棱角,叶舌着生纤毛;叶片细长如线,两面光滑。
二
穗状圆锥花序,或直立,或稍微弯曲,细长半尺有余。
主轴有棱角,分枝短促;小枝刚毛初时白色,渐成红紫,故名白花草。
小穗通常单生,卵状披针形。小穗之花,或单生或簇生,总苞如卵披针形,双颖三稃有芒刺,谷粒长圆与小穗几乎等长。
三
白草是优良牧草,茎叶柔软,可食性极高,而且再生性也极好,牛、马、羊、骆驼都喜食。全草可以入药,性寒味甘,清热利尿,凉血止血。
白草,似乎与冰草难以区分,白草叶圆,冰草叶扁;白草脆,冰草坚;最要紧的是,看生灵爱吃就是白草,不爱吃就是冰草;还有白草喜荒野,冰草恋熟地。
为此,我要为白草点赞!
倒生草,春夏绿意盎然,成为生命象征。白花草,秋冬花白如雪,成为草白色标。
草白色——雪白是纯洁,紫红是成熟,大自然之馈赠,正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网图,侵删。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27日电 题:李时珍为什么尝百草?因为喜欢吃吗?
作者 上官云
四百多年前的一天,一个医生看着案头的一摞医药书籍直叹气:药名错误不少,还语焉不详,这对病人来说,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他决心重新写一部书:订正谬误,收集药材资料、有效的方剂。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万水千山,尝遍百草,耗尽心血后,终于完成了一部拯救无数人生命的医药学巨著。
它叫《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这个人,就是“药圣”李时珍。
一
1518年,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
制图:余铮浩
他的父亲叫李闻言,是当地一位名医。平时,李家的庭院就种植着许多草药,忙不过来的时候,李闻言会把李时珍兄弟带到自己的小诊所里,一面教子读书,一面行医,偶尔还让孩子们帮着誊抄一下药方。
耳濡目染,李时珍越来越喜欢学医。平时闷声不响看父亲如何给人治病,父亲出诊时,他会偷偷翻开医书细心揣摩,常常忘了时间;在《尔雅》里,有许多关于动植物的解释,李时珍也读得津津有味。
有一天,李闻言带着长子出门替人看病,诊所里只剩下李时珍一个人。突然,来了一位腹泻不止的病人求诊。看着病人痛苦的样子,李时珍大着胆子开方取药,为他治病。
等李闻言回来听说了,刚开始还怕儿子惹祸,看完方子后却又惊又喜:儿子不光读了许多医书,还能对症下药,如果做大夫,也许正好能发挥他的天赋。
古代,医生的社会地位不怎么高。李闻言原本不希望儿子学医,而是能遍读典籍,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李时珍在14岁时,也考中了秀才,但之后再去应试,统统落榜。
大约20岁那年,他还生了一场大病,被折磨的死去活来,吃尽苦头才保住一条命。原本就无心仕途的李时珍决心从医,不让别人再经受自己的痛苦。
为了得到父亲的支持,他写下一首诗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制图:余铮浩
选定了学医的目标,就要竭尽全力治病救人,此志终身不渝。往后余生,李时珍一直都在实践自己的誓言。
二
由于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李时珍很快名扬四方。但他很快发现,古代一些医药书中存在谬误,给医生和百姓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他想重新编写一部医药典籍。1552年,李时珍动笔了,得益于曾在太医院任职的经历,之前得以鉴别各地的药材,搜集了大量资料。
不过,让李时珍头痛的问题很快就来了:那些医药书里药名混杂,由于作者并未实地调查,只是抄来抄去,最后解释了个稀里糊涂,令人莫衷一是。
例如有一种药材叫“远志”,陶弘景说它外形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还说陶弘景根本不了解这味药……类似情况,还有很多很多。
李时珍决心去亲眼看一看到底是什么情况。他一边搜集各种药物资料,一边展开考察。此后,他多次离开家乡,先后到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仔细记录下每一种药材的特性。
制图:余铮浩
无论是杳无人烟的深山,还是深不见底的湖泽,只要有需要的药材资料,李时珍都会毫不犹豫地跑过去,不畏艰险。
三
在整个考察过程中,为了辨明药性、药理,他不惜以身试药,尝遍百草。
有人说,有一种“曼陀罗花”,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花很像牵牛花,采来酿酒喝会令人不自觉地手舞足蹈。他对此半信半疑,便跑了很多地方去找曼陀罗花,还决心亲自尝试,看看它的功效。
于是,李时珍准备好曼陀罗花酒,喊来徒弟同饮。刚喝了一点,他已经颇有醉意,徒弟看着师父的样子也忍不住笑起来,最后两人亦笑亦舞,验证了民间说法的真实性。
他把这番情景写进《本草纲目》,并介绍了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把老百姓用曼陀罗花作外科麻醉的经验做了简明的阐述。
旅途中,渔翁、农夫、皮匠、猎户等都是他的老师。比如,白花蛇是蕲州特产,牙尖有剧毒,主治风痹、惊搐等疾病。李时珍就冒险跟着捕蛇人跑到深山,捉到一条白花蛇后仔细分辨,详细记录下来。
相传,他还一路考察,一路为老百姓治病,不求报酬。有位女子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身边人束手无策。李时珍详细了解病况后,教她的家人用大蒜切片敷贴在患者足心,很快血就不流了。这个偏方,就是他从民间搜集到的。
四
大约历经27载寒暑,李时珍终于初步完成了自己心目中的医药典籍,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这一年,他61岁。
制图:余铮浩
这部旷世巨著一共有190多万字,每一个字都浸透着李时珍的心血。
他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在《本草纲目》中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等共16部,系统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有校正、释名,也有主治、附方等项,详略得当。
从内容上说,书中编入药物1892种,并附有药方一万余个,插图1100余幅。其规模之大,超越之前任何一部本草学著述。
此外,书中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也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
或许,对这部巨著出现的意义,也不需使用太多华美的辞藻。我们只需要知道,它出现后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而且还在继续发挥作用,这就够了。
“东方医学巨典”的赞誉,《本草纲目》当之无愧。
五
《本草纲目》定稿后,为了能尽快刊刻此书,李时珍不顾年老体弱,四处奔波,并恳请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作序,也最终找到了应允刻印的书商。
制图:余铮浩
他没能亲眼看到这部巨著印行。1593年初秋,李时珍撒手人寰,此时《本草纲目》还在由胡承龙等人主持刻版,3年后才正式刊行。
王世贞给了《本草纲目》一个很高的评价,“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人们感念李时珍的品德和功劳,尊称他为“药圣”。
李时珍严谨的治学态度,也被传颂至今。他研究每味药,总是先参考诸家本草典籍,考核其中异同,再亲自观察试验,加以参证,“发前人未到之处”,这就是他做研究的精神。
人生能有几个27年?为了完成《本草纲目》,已是名医的李时珍,放弃唾手可得的安稳生活,过得像个流浪汉:去过荒山,住过破庙,好几次差点因为以身试药而中毒。
但他始终坚信一点,如果能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多少苦都值得。
许多许多年后,1948年医学《日内瓦宣言》中说,“在我被吸收为医学事业中的一员时,我严肃地保证将我的一生奉献于为人类服务。”李时珍没看到过这段话,但他做到了。
医者仁心,他的一生,就是对这四个字一种最好的诠释。(完)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