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星座

天统通宝小平钱价值 天统通宝古钱币一枚值多少钱

发布时间:2024-04-25 05:02:17作者:陈情匿旧酒来源:网友分享

天统通宝小平钱价值 天统通宝古钱币一枚值多少钱

本文目录一览:

元末明玉珍铸币——“天统通宝”

2.1厘米大的小天统

这枚“天统通宝”直径2.1厘米,重3.93克,上下直读,宽缘,鎏金,铁锈红锈为主,间隙有薄薄的粉绿锈,钱体较小。

传说“天统通宝”系传为元末明玉珍大夏所铸造。

明玉珍(1331年―1366年),元末随县(今湖北省随州)人,家世务农。至正十一年(1351年),农民战争爆发,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至正十三年冬,参加徐寿辉领导的西系天完红巾军,任元帅。至正二十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1363年,在四川建大夏国,之后,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建元“天统”。

1366年,明玉珍病故,后大夏被朱元璋明军所灭。明玉珍称帝到灭亡,基本是三年时间。

据资料显示,“天统元宝”有楷书和篆书两种,至于有几个版本,由于此钱稀少,不得而知。从相关资料上看,“天统元宝”多为小平钱,但铸钱之人明玉珍“身长八尺余,目重瞳子,素有大志”,“以信义为乡党所服”,是个草莽出身的地方英雄,可惜在乱世之中,由于更迭的原因,英年早逝。

替天行道:天统通宝

所藏古币“天统通宝”实物拍摄如下:

正面

背面

该币直径:24mm,重:3.7g

正面楷书“天统通宝”,对读,小平钱。铸工精良,文字秀美,端正刚健,书风洒脱开朗,有崇宁通宝、大观通宝等币的瘦金体风格。外廓宽厚,内廓略细,穿口适中,光背。铜锈入骨自然,铜色熟旧,无造假痕迹,与各古钱谱图录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极为罕见的铜钱之一。由于铸造时间短,流通范围小,发行数量有限,后又被明朝回收销毁,存世量以个位数计,是历代铜钱中价格很高的古币。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到底是谁铸造发行的,存在争议。

据旧钱谱载:楷书“天统通宝”和篆书“天统元宝”两枚小平钱为元末起义军领袖明玉珍铸币。

明玉珍

明玉珍(1331~1366),元末随县(今湖北省随州)人,家世务农。元至正十一年,农民战争爆发,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至正十三年冬,参加徐寿辉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任元帅。十七年春,由巫峡引兵入蜀,下重庆,克嘉定(今四川乐山),逐渐占有川蜀全境。二十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至正二十三年三月,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建元天统,都重庆。1366年,明玉珍病故,后大夏被朱元璋明军所灭。

《明史》:“明玉珍,随州人。身长八尺余,目重瞳子。徐寿辉起,玉珍与里中父老团结千余人,屯青山。及寿辉称帝,使人招玉珍曰:‘来则共富贵,不来举兵屠之。’玉珍引众降,以元帅守沔阳。”

元末红巾军割据图

但据裴元博先生撰文《抗金辽王铸天统,降蒙将军留智名》考证,谱载楷书“天统通宝”、篆书“天统元宝”两钱应为东辽耶律留哥铸币。其主要理由是:元末起义军均不铸元宝钱,以示和元朝誓不两立;谱载通宝、元宝二钱形制、风格和元末钱币不类;至今未见楷书天统通宝、篆书天统元宝钱在蜀地出土,而在东北地区却陆续零星有见;认为《元史》所记耶律留哥“元统”年号实为“天统”之误。据此他认定是耶律留哥所铸。

耶律留哥(1165—1220),金末结蒙反金契丹族将领。原仕金为北边千户,于崇庆元年(1212)在隆安(今吉林农安)、韩州(今吉林梨树偏脸城)一带举兵反金,继归附蒙古,在蒙古军援助下,大败金军于迪吉脑儿。次年三月,称王,国号辽,年号元统。于归仁县(今辽宁昌图四面城)败金宣抚蒲鲜万奴所率四十万大军,收服安东同知阿怜,尽有辽东州郡,遂建都咸宁(今辽宁开原),号中京。继败金左副元帅移剌都,攻克金东京(今辽宁辽阳)。拒绝群臣劝进,于贞祐三年(1215)十一月,赴北朝觐蒙古成吉思汗,被赐金虎符,仍号辽王。兴定四年(1220),卒。

华光普书认为该币可能为安南钱。当年曾参与《古钱大词典》和《历代古钱图说》编纂工作的戴葆庭先生,在其遗作“《历代古钱图说》校正”中却说,此二泉均为伪作。

因而谱载楷书“天统通宝”、篆书“天统元宝”两枚小平钱的身世更显扑朔迷离,需进一步考证。

我认为该币为明玉珍所铸说是正确的。理由有如下:

一、天统通宝在四川有出土并入藏国家博物馆,说明该钱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而非臆造品。

二、近些年来,在辽北地区发现了一种正面钱文为篆书“天统国宝”,背面钱文为篆书“蜀府宫钱”的折二型铜、银钱,见图所示。此二泉的发现,则进一步证明明玉珍据四川时确曾铸造过天统钱。

正面:天统国宝

背面∴蜀府宫宝

三、古币是广泛流通的,不能因为在哪里发现有就认定是当地历史上的所铸造。耶律留哥的年号史书明确记录为元统而非天统,怀疑史书误写是没有充分理由的。更不能认为元统年号会铸天统年号钱币。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

四、安南铸币说不成立。因为古安南属于中国统治,虽有地方铸币,也依中国方法标注年号钱,但史料上从来没有使用过“天统”年号的记录。

五、中国历史上使用“天统”年号的还有两个,但其他天统年号未见铸钱记录,且钱文风格与当时不符。查阅李崇智著《中国历代年号考》得知,除明玉珍外,北朝北魏武泰元年六月,“幽州平北府主薄河间邢杲,帅河北流民十余万户反於青州之北海,自署汉王,号年天统。”另外北齐后主高纬也曾使用过天统年号。但细观此二泉,毫无北朝钱的气息。

六、从元末“天统通宝”和“天统元宝”铸币的历史逻辑推断:

元末农民起义好用汉人历史上的国号和年号。如张士诚国号大周,徐寿辉国号大宋,陈友谅国号汉,明玉珍国号,朱元璋和张士诚都自称吴王,张士诚年号天佑曾在唐末出现过,明玉珍的天统年号历史上也两次用过。反映当时大家强烈的反元人复兴汉的心。

元末起义军还爱借天行令,所以出现了天佑、天启、天定和天统年号及铸币。陈友谅杀徐寿辉后称王并铸大义通宝,昭示其正义性,防人说他杀徐寿辉不义。而明玉珍作为徐寿辉的猛将,入蜀后不认同陈友谅,始终追随徐寿辉,因此称王后国号大夏,且顺着徐寿辉的天启、天定铸币而铸天统钱就顺理成章。徐寿辉的起义军叫天完红巾军,明玉珍视陈友谅杀徐寿辉为不义之举,自视为徐寿辉义军正统,必然会顺其“天意”思想。所以,立徐寿辉庙于重庆城南,四时致祭。并追尊他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纪年天统,为光复汉族王朝,采用周制。其深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认为皇权天授。天统之意应该是受史记对汉高祖刘邦记述的影响。史记·高祖本纪论:“故 汉 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这种崇汉和崇“天”意识,注定了他一定会铸天统年号钱。

元末明玉珍铸币——“天统通宝”

2.1厘米大的小天统

这枚“天统通宝”直径2.1厘米,重3.93克,上下直读,宽缘,鎏金,铁锈红锈为主,间隙有薄薄的粉绿锈,钱体较小。

传说“天统通宝”系传为元末明玉珍大夏所铸造。

明玉珍(1331年―1366年),元末随县(今湖北省随州)人,家世务农。至正十一年(1351年),农民战争爆发,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至正十三年冬,参加徐寿辉领导的西系天完红巾军,任元帅。至正二十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1363年,在四川建大夏国,之后,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建元“天统”。

1366年,明玉珍病故,后大夏被朱元璋明军所灭。明玉珍称帝到灭亡,基本是三年时间。

据资料显示,“天统元宝”有楷书和篆书两种,至于有几个版本,由于此钱稀少,不得而知。从相关资料上看,“天统元宝”多为小平钱,但铸钱之人明玉珍“身长八尺余,目重瞳子,素有大志”,“以信义为乡党所服”,是个草莽出身的地方英雄,可惜在乱世之中,由于更迭的原因,英年早逝。

替天行道:天统通宝

所藏古币“天统通宝”实物拍摄如下:

正面

背面

该币直径:24mm,重:3.7g

正面楷书“天统通宝”,对读,小平钱。铸工精良,文字秀美,端正刚健,书风洒脱开朗,有崇宁通宝、大观通宝等币的瘦金体风格。外廓宽厚,内廓略细,穿口适中,光背。铜锈入骨自然,铜色熟旧,无造假痕迹,与各古钱谱图录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极为罕见的铜钱之一。由于铸造时间短,流通范围小,发行数量有限,后又被明朝回收销毁,存世量以个位数计,是历代铜钱中价格很高的古币。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到底是谁铸造发行的,存在争议。

据旧钱谱载:楷书“天统通宝”和篆书“天统元宝”两枚小平钱为元末起义军领袖明玉珍铸币。

明玉珍

明玉珍(1331~1366),元末随县(今湖北省随州)人,家世务农。元至正十一年,农民战争爆发,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至正十三年冬,参加徐寿辉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任元帅。十七年春,由巫峡引兵入蜀,下重庆,克嘉定(今四川乐山),逐渐占有川蜀全境。二十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至正二十三年三月,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建元天统,都重庆。1366年,明玉珍病故,后大夏被朱元璋明军所灭。

《明史》:“明玉珍,随州人。身长八尺余,目重瞳子。徐寿辉起,玉珍与里中父老团结千余人,屯青山。及寿辉称帝,使人招玉珍曰:‘来则共富贵,不来举兵屠之。’玉珍引众降,以元帅守沔阳。”

元末红巾军割据图

但据裴元博先生撰文《抗金辽王铸天统,降蒙将军留智名》考证,谱载楷书“天统通宝”、篆书“天统元宝”两钱应为东辽耶律留哥铸币。其主要理由是:元末起义军均不铸元宝钱,以示和元朝誓不两立;谱载通宝、元宝二钱形制、风格和元末钱币不类;至今未见楷书天统通宝、篆书天统元宝钱在蜀地出土,而在东北地区却陆续零星有见;认为《元史》所记耶律留哥“元统”年号实为“天统”之误。据此他认定是耶律留哥所铸。

耶律留哥(1165—1220),金末结蒙反金契丹族将领。原仕金为北边千户,于崇庆元年(1212)在隆安(今吉林农安)、韩州(今吉林梨树偏脸城)一带举兵反金,继归附蒙古,在蒙古军援助下,大败金军于迪吉脑儿。次年三月,称王,国号辽,年号元统。于归仁县(今辽宁昌图四面城)败金宣抚蒲鲜万奴所率四十万大军,收服安东同知阿怜,尽有辽东州郡,遂建都咸宁(今辽宁开原),号中京。继败金左副元帅移剌都,攻克金东京(今辽宁辽阳)。拒绝群臣劝进,于贞祐三年(1215)十一月,赴北朝觐蒙古成吉思汗,被赐金虎符,仍号辽王。兴定四年(1220),卒。

华光普书认为该币可能为安南钱。当年曾参与《古钱大词典》和《历代古钱图说》编纂工作的戴葆庭先生,在其遗作“《历代古钱图说》校正”中却说,此二泉均为伪作。

因而谱载楷书“天统通宝”、篆书“天统元宝”两枚小平钱的身世更显扑朔迷离,需进一步考证。

我认为该币为明玉珍所铸说是正确的。理由有如下:

一、天统通宝在四川有出土并入藏国家博物馆,说明该钱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而非臆造品。

二、近些年来,在辽北地区发现了一种正面钱文为篆书“天统国宝”,背面钱文为篆书“蜀府宫钱”的折二型铜、银钱,见图所示。此二泉的发现,则进一步证明明玉珍据四川时确曾铸造过天统钱。

正面:天统国宝

背面∴蜀府宫宝

三、古币是广泛流通的,不能因为在哪里发现有就认定是当地历史上的所铸造。耶律留哥的年号史书明确记录为元统而非天统,怀疑史书误写是没有充分理由的。更不能认为元统年号会铸天统年号钱币。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

四、安南铸币说不成立。因为古安南属于中国统治,虽有地方铸币,也依中国方法标注年号钱,但史料上从来没有使用过“天统”年号的记录。

五、中国历史上使用“天统”年号的还有两个,但其他天统年号未见铸钱记录,且钱文风格与当时不符。查阅李崇智著《中国历代年号考》得知,除明玉珍外,北朝北魏武泰元年六月,“幽州平北府主薄河间邢杲,帅河北流民十余万户反於青州之北海,自署汉王,号年天统。”另外北齐后主高纬也曾使用过天统年号。但细观此二泉,毫无北朝钱的气息。

六、从元末“天统通宝”和“天统元宝”铸币的历史逻辑推断:

元末农民起义好用汉人历史上的国号和年号。如张士诚国号大周,徐寿辉国号大宋,陈友谅国号汉,明玉珍国号,朱元璋和张士诚都自称吴王,张士诚年号天佑曾在唐末出现过,明玉珍的天统年号历史上也两次用过。反映当时大家强烈的反元人复兴汉的心。

元末起义军还爱借天行令,所以出现了天佑、天启、天定和天统年号及铸币。陈友谅杀徐寿辉后称王并铸大义通宝,昭示其正义性,防人说他杀徐寿辉不义。而明玉珍作为徐寿辉的猛将,入蜀后不认同陈友谅,始终追随徐寿辉,因此称王后国号大夏,且顺着徐寿辉的天启、天定铸币而铸天统钱就顺理成章。徐寿辉的起义军叫天完红巾军,明玉珍视陈友谅杀徐寿辉为不义之举,自视为徐寿辉义军正统,必然会顺其“天意”思想。所以,立徐寿辉庙于重庆城南,四时致祭。并追尊他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纪年天统,为光复汉族王朝,采用周制。其深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认为皇权天授。天统之意应该是受史记对汉高祖刘邦记述的影响。史记·高祖本纪论:“故 汉 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这种崇汉和崇“天”意识,注定了他一定会铸天统年号钱。

替天行道:天统通宝

所藏古币“天统通宝”实物拍摄如下:

正面

背面

该币直径:24mm,重:3.7g

正面楷书“天统通宝”,对读,小平钱。铸工精良,文字秀美,端正刚健,书风洒脱开朗,有崇宁通宝、大观通宝等币的瘦金体风格。外廓宽厚,内廓略细,穿口适中,光背。铜锈入骨自然,铜色熟旧,无造假痕迹,与各古钱谱图录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极为罕见的铜钱之一。由于铸造时间短,流通范围小,发行数量有限,后又被明朝回收销毁,存世量以个位数计,是历代铜钱中价格很高的古币。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到底是谁铸造发行的,存在争议。

据旧钱谱载:楷书“天统通宝”和篆书“天统元宝”两枚小平钱为元末起义军领袖明玉珍铸币。

明玉珍

明玉珍(1331~1366),元末随县(今湖北省随州)人,家世务农。元至正十一年,农民战争爆发,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至正十三年冬,参加徐寿辉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任元帅。十七年春,由巫峡引兵入蜀,下重庆,克嘉定(今四川乐山),逐渐占有川蜀全境。二十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至正二十三年三月,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建元天统,都重庆。1366年,明玉珍病故,后大夏被朱元璋明军所灭。

《明史》:“明玉珍,随州人。身长八尺余,目重瞳子。徐寿辉起,玉珍与里中父老团结千余人,屯青山。及寿辉称帝,使人招玉珍曰:‘来则共富贵,不来举兵屠之。’玉珍引众降,以元帅守沔阳。”

元末红巾军割据图

但据裴元博先生撰文《抗金辽王铸天统,降蒙将军留智名》考证,谱载楷书“天统通宝”、篆书“天统元宝”两钱应为东辽耶律留哥铸币。其主要理由是:元末起义军均不铸元宝钱,以示和元朝誓不两立;谱载通宝、元宝二钱形制、风格和元末钱币不类;至今未见楷书天统通宝、篆书天统元宝钱在蜀地出土,而在东北地区却陆续零星有见;认为《元史》所记耶律留哥“元统”年号实为“天统”之误。据此他认定是耶律留哥所铸。

耶律留哥(1165—1220),金末结蒙反金契丹族将领。原仕金为北边千户,于崇庆元年(1212)在隆安(今吉林农安)、韩州(今吉林梨树偏脸城)一带举兵反金,继归附蒙古,在蒙古军援助下,大败金军于迪吉脑儿。次年三月,称王,国号辽,年号元统。于归仁县(今辽宁昌图四面城)败金宣抚蒲鲜万奴所率四十万大军,收服安东同知阿怜,尽有辽东州郡,遂建都咸宁(今辽宁开原),号中京。继败金左副元帅移剌都,攻克金东京(今辽宁辽阳)。拒绝群臣劝进,于贞祐三年(1215)十一月,赴北朝觐蒙古成吉思汗,被赐金虎符,仍号辽王。兴定四年(1220),卒。

华光普书认为该币可能为安南钱。当年曾参与《古钱大词典》和《历代古钱图说》编纂工作的戴葆庭先生,在其遗作“《历代古钱图说》校正”中却说,此二泉均为伪作。

因而谱载楷书“天统通宝”、篆书“天统元宝”两枚小平钱的身世更显扑朔迷离,需进一步考证。

我认为该币为明玉珍所铸说是正确的。理由有如下:

一、天统通宝在四川有出土并入藏国家博物馆,说明该钱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而非臆造品。

二、近些年来,在辽北地区发现了一种正面钱文为篆书“天统国宝”,背面钱文为篆书“蜀府宫钱”的折二型铜、银钱,见图所示。此二泉的发现,则进一步证明明玉珍据四川时确曾铸造过天统钱。

正面:天统国宝

背面∴蜀府宫宝

三、古币是广泛流通的,不能因为在哪里发现有就认定是当地历史上的所铸造。耶律留哥的年号史书明确记录为元统而非天统,怀疑史书误写是没有充分理由的。更不能认为元统年号会铸天统年号钱币。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

四、安南铸币说不成立。因为古安南属于中国统治,虽有地方铸币,也依中国方法标注年号钱,但史料上从来没有使用过“天统”年号的记录。

五、中国历史上使用“天统”年号的还有两个,但其他天统年号未见铸钱记录,且钱文风格与当时不符。查阅李崇智著《中国历代年号考》得知,除明玉珍外,北朝北魏武泰元年六月,“幽州平北府主薄河间邢杲,帅河北流民十余万户反於青州之北海,自署汉王,号年天统。”另外北齐后主高纬也曾使用过天统年号。但细观此二泉,毫无北朝钱的气息。

六、从元末“天统通宝”和“天统元宝”铸币的历史逻辑推断:

元末农民起义好用汉人历史上的国号和年号。如张士诚国号大周,徐寿辉国号大宋,陈友谅国号汉,明玉珍国号,朱元璋和张士诚都自称吴王,张士诚年号天佑曾在唐末出现过,明玉珍的天统年号历史上也两次用过。反映当时大家强烈的反元人复兴汉的心。

元末起义军还爱借天行令,所以出现了天佑、天启、天定和天统年号及铸币。陈友谅杀徐寿辉后称王并铸大义通宝,昭示其正义性,防人说他杀徐寿辉不义。而明玉珍作为徐寿辉的猛将,入蜀后不认同陈友谅,始终追随徐寿辉,因此称王后国号大夏,且顺着徐寿辉的天启、天定铸币而铸天统钱就顺理成章。徐寿辉的起义军叫天完红巾军,明玉珍视陈友谅杀徐寿辉为不义之举,自视为徐寿辉义军正统,必然会顺其“天意”思想。所以,立徐寿辉庙于重庆城南,四时致祭。并追尊他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纪年天统,为光复汉族王朝,采用周制。其深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认为皇权天授。天统之意应该是受史记对汉高祖刘邦记述的影响。史记·高祖本纪论:“故 汉 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这种崇汉和崇“天”意识,注定了他一定会铸天统年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