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紫微斗数

刘伯温传奇40集免费观看 刘伯温传记

发布时间:2024-04-25 05:42:25作者:脾气很大来源:用户分享

刘伯温传奇40集免费观看 刘伯温传记

本文目录一览:

燕山刀客《刘伯温传》:是刘伯温传,更是一部元末明初风云传奇录

如果说大明王朝有两位称得上“出神入化”的人物,想必很多人都会想到他们,一位是心学大师王阳明,另一位就是辅佐朱元璋夺得天下的神机军师刘基刘伯温。两人都是出身名门,都志向远大,少年得志,锋芒毕露,但也都因为鲜明的性格而仕途坎坷,几起几落,却在逆境中视磨难为良师,把吃苦当吃补,一次次绝地反击,最终成就自我。王阳明被尊为“一个圣人”,而刘伯温在许多中国人心目中,可谓当之无愧的“神人”。

庄子曾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修养达到高深境界的人无意于宣扬自己的功绩与威名。作为辅佐朱元璋取得天下的大明开国元勋,刘伯温在晚年主动卸下高官爵禄,归隐乡里,像一个普通人一样离开人世,埋葬乡间,可谓“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几乎达到了“神人无功”的境界。然而,历史的长河不会磨灭曾经掀起的巨浪,刘伯温的事迹在他死后久久流传,关于他的传说也层出不穷,甚至越传越神,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故事。

究竟他是如何在元朝的统治下度过前半生?又是怎样的机缘让他转变志向,在知天命的年纪出山辅佐朱元璋?他的一生究竟立下了怎样的奇功伟业,他的死亡是否像传说中那样离奇?历史的迷雾千年未散,所庆幸的是,作家燕山刀客将探索的目光投向了这位千古人豪,他又潜心创作了这部《刘伯温传》,并于今年在文化艺术出版社隆重出版。在这本书中,作家燕山刀客用他独到的眼光、风趣的语言,带领大家走进这位神人雄奇跌宕的一生。

诸葛亮or刘伯温

民间有首谚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这首谚语将刘伯温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足见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三国演义》中多段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实则是长期在张士诚幕府工作的罗贯中,将发生刘伯温身上的鲜活事迹改头换面,用在了小说创作之中。这位“多智而近妖”的诸葛军师身上,原来有着刘伯温的影子。在《刘伯温传》中,作者详细对比了诸葛亮与刘伯温这两位大军师的人生经历,想知道他们之间还有哪些移花接木的故事,请到书中寻找答案。

大军师的励志史

即便厉害如刘伯温,他的人生也并不是爽文小说,神机妙算也绝非一日之功。当刘基还没有套上主角光环,还不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当他还是顽童、少年、进士、元朝的芝麻小官,在低层官僚的小圈圈里碰壁打转,为了父母妻儿、柴米油盐烦恼,一次次怀抱着希望出仕,又一次次被残酷的现实打击,直到知天命的年纪还是沉寂下僚,只能退居乡里,他的前半生是怎样度过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在元朝的统治体系里,他难道注定永远屈居人下,郁郁不得志地过完一生?燕山刀客的《刘伯温传》用轻松风趣的语言,生动详尽的讲述了刘基坎坷波折的前半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还没有登上“神坛”的、真实的、接地气的刘伯温,给大家讲述了一段大军师的励志史。

元末明初的风云史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如果刘伯温的生命定格在未出山的五十岁,历史又会怎样发展?谁能想到元朝走向灭亡的时刻,刘伯温却迎来了人生的大转机,而他与朱元璋的组合,可谓另一版“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故事。刘伯温究竟怎样与朱元璋相遇?立下过哪些奇功?遭遇过哪些坎坷波折?他用高超的智慧为大明王朝做出了怎样的设计?最后又是如何走完人生的旅程?《刘伯温传》一书像一页页徐徐展开的画卷,将元末明初那场改朝换代的大事件,抽丝剥茧、环环相扣地讲解开来,一段段精彩的战役就像发生在眼前。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胡惟庸等人物轮番登场,激励着、冲击着、挑战着同时也成全着刘伯温注定惊世骇俗的一生。读完这本书,不仅仅能了解刘伯温的人生传奇,更是跟随着书中的人物经历了一场元末明初的风云际会。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刘伯温用一生成就了自己,成就了朱元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罗贯中和他笔下的诸葛亮。他是千古人豪,也是一生不断奋斗,苦苦求索的普通人。英雄之所以为英雄,不是他们自带天命,一路开挂,而是他们拥有坚定的志向,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在磨难中不断增长的智慧。而这些,或许正是我们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所难能可贵的精神。幸好,这一切,在《刘伯温传》一书中会给您以鼓舞,给您以答案。

(筠心,本名张冰筱,作家,著有《嵇康》《大唐茶圣陆羽》)

文化艺术出版社公众号

刘伯温的传奇一生

刘伯温,原名刘基,字伯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出生于元朝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逝世于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早年,刘伯温在家族的熏陶下,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明才智,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1339年,他考取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刘伯温先后担任过高安县丞、元帅府都事等职务,但由于他的建议常常与元朝政府的政策相悖,他的才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多次被迫辞职隐居。

在隐居期间,刘伯温潜心著述,将自己的智慧和学识用于研究和写作。他的文笔出众,记忆力惊人,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的老师郑复初曾预言他将会光大刘家门楣,成为济时大器。

后来,刘伯温得到了朱元璋的礼聘,成为了朱元璋麾下的谋士。他上书陈述时务18策,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在朱元璋统一江浙、平定张士诚、陈友谅等叛乱,以及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中,刘伯温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被朱元璋比喻为张良。

洪武元年,刘伯温担任太史令,参与制定《戊申大统历》,并上奏立法定制,以限制滥用死刑。洪武三年,他被封为诚意伯,享受岁禄240石。在和平年代,刘伯温致力于为明王朝的建立出谋划策,几乎以一己之力,奠定了明王朝最基本的规章制度。

然而,在洪武六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上了左丞相,刘伯温被胡惟庸党人陷害,说他想霸占一块名为“茗洋”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刘伯温因此被迫离职,并在家中忧愤而死,享年65岁。

刘伯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如《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等,至今仍被后人传阅。他的后代刘琏和刘璟,因涉及政治斗争而遭遇不幸,刘伯温的家族最终退出了明朝的政治舞台。

刘伯温的一生,既有传奇色彩,也充满了悲剧。他的智慧和才能,为明朝的建立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和他的家族,却未能享受到应有的荣耀和安宁。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人警示和感慨的历史篇章。

刘伯温传的十大预言是什么?明末李自成将攻占北京

刘伯温传的十大预言

  刘伯温,明朝开国功臣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除了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外,他还留下了许多令人惊叹的预言。以下是刘伯温传的十大预言:

  一、明朝将亡于内乱

  刘伯温认为,明朝将因为内部的矛盾和纷争而灭亡。他曾经多次上书朝廷,劝谏皇帝要重视民生,减轻赋税负担,以稳定社会局势。可惜的是,当时的皇帝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

  二、李自成将攻占北京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他曾经攻占了北京。刘伯温早在李自成崛起之前就预感到了他的危险性。他曾经写下:“李自成将至,不可不防。”可惜的是,当时朝廷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导致北京被攻陷。

  三、清朝将兴起

  刘伯温认为,明朝的灭亡只是历史的必然,而清朝将会兴起。他认为,清朝的统治者将会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最终,清朝确实成为了中国的一个大一统王朝。

  四、地震将发生

  刘伯温曾经预言过一次大地震的发生。他在书中写道:“今岁之春,地震将发......宜避居高山之上,以免遭难。”可惜的是,当时的人们并没有相信他的预言,结果那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黄河将泛滥

  刘伯温认为,黄河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泛滥。他曾经写下:“今岁之夏,黄河将泛滥......宜及早准备,以免造成更大的灾难。”可惜的是,当时的政府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个问题。

  六、天灾将频发

  刘伯温认为,天灾将会在不久的将来频繁发生。他曾经写到:“今岁之秋,天灾将频发......宜加强灾害预防和救援工作,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可惜的是,当时的政府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导致许多地方的人们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七、外族入侵将发生

  刘伯温认为,外族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入侵中国。他曾经写下:“今岁之冬,外族将入侵......宜加强边防建设,以保卫国家的安全。”可惜的是,当时的政府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个问题,导致外族成功入侵了中国的一些地区。

  八、科技将得到快速发展

  刘伯温认为,科技将会在未来得到快速发展。他曾经写道:“未来之世,科技将大发展......宜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以推动国家的发展。”最终,科技确实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九、文化将得到繁荣发展

  刘伯温认为,文化将会在未来得到繁荣发展。他曾经写道:“未来之世,文化将大繁荣......宜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以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最终,文化确实得到了繁荣发展,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人类将实现和平共处

  刘伯温认为,人类最终将实现和平共处。他曾经写道:“未来之世,人类将实现和平共处......宜注重国际合作和交流,以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最终,人类确实实现了和平共处,成为了世界上最美好的愿景之一。

刘伯温之所以成为明朝神话,多半要归功于这些光怪陆离的民间传说

“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由于出身草根,朱元璋的文化水平颇为有限。在评价刘伯温生平时,这些溢美之词几乎耗光了老朱肚子里的墨水,由此可见,在朱元璋的心中刘伯温有着怎样的地位。

不过,在老百姓的眼里,朱元璋的这段褒扬之词还是太保守了,刘伯温可是堪比三国诸葛亮的存在。单就一句“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就能看出老百姓已将刘伯温抬高到“多智近妖”的神坛。刘伯温之所以成为大明神话,多半要归功于一些光怪陆离的民间传说。

并且,这些坊间传言,多与刘伯温先知先觉的预言有关。

传说一:刘伯温预言靖难之役。

作为历史的后来者,我们自然知道朱元璋驾崩以后大明发生了哪些事。皇孙朱允炆登基,因削藩与皇叔朱棣谈崩,南京被朱棣的“清君侧”之师攻陷,建文帝不知所踪。

老百姓普遍认为,在这档子事发生以前,刘伯温就已预想到这桩惊变了。

某日,刘伯温启奏朱元璋,想要翻修南京城墙。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前段时间不是刚从沈万三那里刮了百万两银子修城墙吗,为何还要再修一遍?”

刘伯温称:“这城墙不够牢固,还得加固。”这句话让朱元璋更是一头雾水,想来修城墙时朱元璋隔三差五便要前往工程现场进行督造,一旦发现有某段城墙不合格则将该段所有民夫全部填城角。受到生命压迫的劳役,虽然,没把城墙修得像钢铁一般结实,但也差不了许多了。

朱元璋让刘伯温解释为何他一再让自己巩固城防,刘伯温说了句高深莫测的话:“臣觉得,现在的城墙防守严密,坚不可摧。不过,如果有燕子飞来,这城墙还是防不住的。”

说罢,刘伯温又作诗一首:

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江山永乐平;

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

朱元璋不知道刘伯温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当他喝多了说胡话,没有往心里去。直到刘伯温病故朱元璋驾崩,靖难之役爆发以后,人们这才意识到刘伯温话里有话。

原来“燕子”指的正是远在燕京的燕王朱棣,而“一院江山永乐平”中又含有朱棣建国后的年号“永乐”。看样子老刘早已洞悉到

传说二:刘伯温的《烧饼歌》。

朱元璋建国之初,还没有对手下的功臣痛下杀手。可能老朱自己还没端起当帝王的架子,还时常与身边的老哥们开玩笑。

某天,刘伯温觐见朱元璋,朱元璋正在吃午饭。老朱听闻太监奏报,便用碗盖住了咬过一口的芝麻烧饼。

刘伯温来的不是时候,朱元璋倒也没在意,仍与他逗闷子道:“听说你小子挺神的,猜猜朕这碗里扣的是什么?”

刘伯温闭着眼睛掐算一番后,说道:“回陛下,此物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这碗里扣的是饼。”

洪武皇帝拍案叫绝,连称刘伯温神人也。刘伯温的回答可谓十分精彩,“日”、“月”组合在一起正是大明王朝,而“金龙”说的正是天子朱元璋。

这件事过后没多久,朱元璋便咂摸出不对劲来。刘伯温这家伙莫不是有预言未来的能力?自己刚取得天下不久,龙椅能不能坐得稳?将来朱家子孙继承正统,大明江山会不会万世兴盛?

想到此处,朱元璋再次召见刘伯温,询问他江山社稷的前景和自己的万年之期。

这个问题让刘伯温十分尴尬,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作答。总不能说陛下将在洪武三十一年驾鹤西归,皇孙朱允炆登基后没多久便被篡夺了皇位吧?

为了搪塞朱元璋,刘伯温回了句模棱两可的话:“国家兴亡天注定,有德之人才能坐稳江山。”

如果把当事人换成李世民和魏征,估计李世民会就此作罢。可时代已变迁,千百年来大臣们总是在拿“有德之人”说事儿,朱元璋可不吃这一套,他硬是要刘伯温发挥神通,再掐算一番。

刘伯温见无法应付,便只能跪在地上磕头道:“陛下,臣深知此事兹事体大,若不说则有欺君之嫌,说了又恐泄露天机。希望陛下先免了臣的大不敬之罪,臣便将那国运掐算。”

朱元璋听罢,立马让人从前些天刚铸的几十枚免死金牌中抽一张给刘伯温,让他放心大胆地说。于是,刘伯温便咏唱了一段令人费解的歌诀,是为《烧饼歌》。

在世人眼中看来,这《烧饼歌》着实有点扯淡。

刘伯温夸夸其谈,说这首歌诀里预言了未来八百年将要发生的历史事件。毕竟人们对“未来”的认知往往是模糊的,所以没人当回事。

直到几百年后,土木之变、英宗复辟、闯王举兵、崇祯自缢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均在《烧饼歌》里找到了出处,人们这才意识到刘伯温之高深。

或是担心得罪了权贵使后人招致报复,或是担心明言天机遭受惩罚,刘伯温的歌诀中使用了大量隐晦的代称。

例如:谈到宦官之祸时,刘伯温的“八千女鬼”指代的正是“魏”。这个“魏”姓之人,自是祸乱朝纲的魏忠贤。而“平安镇守好桂花”里的“桂”,指的便是明末山海关总兵吴三桂。

传说三:开棺见尸者死。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是封建史上的惯例,越是草根出身的皇帝越要奉行这一王道,刘邦如是,朱元璋亦如是。

那些陪着朱元璋吃糠咽菜、打下万里河山的老骨头,在大明建国以后均成为朝中的顶梁柱,位列公侯。以朱元璋的个人立场来讲,他未必想杀掉这些老哥们。毕竟,庙堂中的自己高处不胜寒,清冷而寂寞,与这些老朋友的友谊弥足珍贵。

然而,若不将他们“处理”掉,将来怎么让子孙顺理成章地继位呢?这些老将大多没读过几天书,奉行武力至上,他们会服从朱元璋,却未必会服从朱允炆。

有这样的心态作祟,老朱终于下定杀心,打算在朝中进行几场大洗牌。

就在这几轮洗牌的过程中,向来嫉恶如仇直言敢谏的刘伯温成了池鱼。因为刘伯温曾得罪了李善长、胡惟庸这些人,再加上他平日里说话刚直不受朱元璋待见,所以老朱决定拿他来开刀。

当时胡惟庸案还没爆发,胡惟庸尚属老朱身边的红人,所以老胡理所应当地被朱元璋当成了杀人之刀,由他来导演刘伯温的死亡。

此时的刘伯温,已被朱元璋架空。胡惟庸听说他最近几日身体不适,便带着一名医登门造访,给刘伯温开了几剂良药。

谁知刘伯温服下这些药后,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逐日恶化。

朱元璋假惺惺地派人去探望刘基,听说他已卧床不起后便“恩准”他回乡养老。不多时,刘伯温便病死于家中。家人按照刘伯温的遗愿,将其薄葬,棺中仅有一本书陪葬。

胡惟庸害死了刘伯温,他想要斩草除根,于是便奏疏圣上道:“刘伯温这家伙是个精通风水的奇才,他死之前一定会给自己谋一个风水宝地。想来刘伯温挑的,必是有帝王之气的宝穴。”

胡惟庸之意已不言自明,他说刘伯温这小子想自己做皇帝,想说服朱元璋将其开棺掘坟,并将刘氏后人满门抄斩。

此时的朱元璋已噤若寒蝉,最忌讳听到谋权篡位一类的言论。

朱元璋立即出巡,率亲兵杀到刘伯温的老家,将刘伯温的坟头移平。

不过,士兵将刘伯温的棺木打开时,众人都惊呆了。

朱元璋上前一看,棺材里的刘伯温手捧着一本书,且已将书翻到一页上。朱元璋仔细瞧了瞧,这不就是前些年刊印的《大明律》吗!刘伯温翻的这页正是有关盗墓的条目,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六个大字:“开棺见尸者死!”朱元璋一张老脸被羞得通红,他赶忙命人将刘伯温的棺木封好。随后,朱元璋亲自为刘伯温选了一处吉壤,将其以国礼厚葬。

为什么死去的刘伯温会让朱元璋老脸通红,还改变了主意呢?

原来,这部《大明律》是刘伯温亲自修订的,每一个条目都得到了朱元璋的批准。可以说,这《大明律》就是明朝的立国之本。朱元璋命人开棺毁尸,本就已触犯了刑律。按照《大明律》中开棺者不论是否盗走随葬品一律处死的条目,换做其他人理应被处以极刑。

朱元璋毕竟是一国之君,法不加身,但此举足可让朱元璋尊严扫地。以至于,此事传出之后,人们都说刘伯温真乃神人也,连身后事都能掐算得明明白白。

参考资料:

【《明史》、《神算子刘伯温》、《烧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