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命理

般若易理八字预测教程视频 般若易理思维

发布时间:2024-04-24 10:25:35作者:误到人间来源:网络

般若易理八字预测教程视频 般若易理思维

本文目录一览: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的“定气法”划分节气,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秦汉以前,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一月(正月)初,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驱邪攘灾、除旧布新、迎春和农耕庆典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所对应的地域是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岭南地区。冬春的分界线,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当立春时(斗指寅,太阳黄经达315°),那一线以南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但我国93%的陆地面积上都还是冬,到黑龙江,往往是在谷雨或立夏时才入春。“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

天象规律

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二十四节气”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着密切关系。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颗星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古老天文学称北斗七星斗柄所指为“建”,“建”代表斗柄顶端的指向。“十二月建”和“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历法将一“岁”(摄提)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子丑”)。以北斗星斗柄所指方位作为确定月份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开始,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次岁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循环往复。干支纪元以天象“斗柄回寅”为立春(岁首),亦即“春正”(正月),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为一“岁”。立春,指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立春现行的“定气法”节气也是依照的是精密的天文计算得出。“定气法”划分的“二十四节气”(自1645年起沿用至今),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合起来正好是廿四节气。其是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上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也就是视太阳从黄经0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黄道圆周36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定气法“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二者前后不差1-2日。“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点,在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

气候特点

立春

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也意味着万物生长、春耕播种,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时至立春,在北回归线及其附近一带,风和日暖、万物开始生长,气温、日照、降雨等,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可明显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立春我国地域广阔,主要位于低、中纬度上。低纬度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纬度30度间的空间范围,即30°N至30°S以内地区,包括热带、副热带两个热量带,是全球太阳辐射和热量比较集中的地带。低纬地区,多雨、多风暴、光照足、湿度大,季节转换时降雨量、光照、风暴等变化明显。中纬度是指南北纬30度-60度之间的纬度带,高、低纬度的盛行气团在这一带相互交迭,气旋活动频繁,温差大,季节转换时气温变化明显。不同的纬度,其气候有很大差异。

“立春”是季节类节气,标示着进入了春季,代表温暖、生长。冬春的地域分界线在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当立春交节时,那一线以南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立春是一个略带转折色彩的节气,这种转折在全国范围并不是十分明显。“四立”标示着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规律,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等的变化规律。立春后阳气开始上升,日照增加,白天渐长,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生长的季节,万物至此渐次复苏,天气开始逐渐回暖。交节时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南方岭南,早春的气息已扑面而来;而在北方,万物仍萧索,有的地方还在下雪,立春,更多只能说是春天的前奏,并没进入春天。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季节转换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气候变化分明的气候(气温)特点,但“立”的具体物候、气候意义却不显著。“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在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至10℃ 以上的始日作为划分为春季开始。

特殊纬线

立春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境内北回归线是地球上一条具有典型天文学意义的特殊纬度线。北回归线对天文、地理、气候、生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天文意义上的四季转换时,这条北回归线及其附近地区的物候、气候亦在渐变。北回归线是太阳在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离赤道最远的位置,其纬度值为黄赤交角,是一条纬线,大约在北纬23度26分(可估算为23.5度)的地方。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至南回归线的区域每年太阳直射两次,获得的热量最多形成为热带,因此北回归线也是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北回归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存在的线,它是太阳光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线。我国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穿越我国境内。在天文意义上的冬春转换时,北回归线上的一边春意盎然,另一边却还是萧瑟的冬天。

历法解析

立春“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它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在天文上,北极星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在北斗七星中的天璇与天枢连线的五倍延长线上。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北极星正好处在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不动,而在轴边上的北斗星看起来就象围绕着北极星转一样,这就产生了“斗转星移”。北极星被认为是帝星,称为“天帝”。《说卦传》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说卦传》指出了方位和后天八卦乃至《易经》的关系,也指出了北斗七星斗柄所指方向和时间的关系。干支纪元以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往复岁的周期。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始”,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谓之一岁(摄提)。斗柄指向法”确立的节气,以斗柄指寅为起点,“斗指寅为立春,斗指壬为雨水,斗指丁为惊蛰,……斗指丑为大寒。”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平均时间法

立春平均时间法(平气法)划分,与“斗柄指向”确定的“二十四节气”只分享同一个名字,确定方法和起始时间完全不同。汉至明末清初(1645年之前)以“平均时间法”将历年平均分为24段(每段约15日),每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平均。“平均时间法”采用立杆测影(圭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测出日影最长、白昼最短(日短至)这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时间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这种确定方法被称为平均时间法(又称“平气法”),每“节气”之间的时间相等。先测出冬至日因为冬至时影子最长,其相邻几天的影长变化最为明显,更利于观测记录。平均时间法划分的节气,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由于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与实际天象不符。因在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平均时间法”划分的节气,将冬至排在“二十四节气”首位,始于冬至,终于大雪。

定气法

立春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西洋教士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而从西洋教士定《时宪历》之后直至今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排序仍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之间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称为“定气法”。廿四节气,“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活动规律为: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北移;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南移;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定气法”划分的节气(按黄经度数划分),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历 法 融 汇

立春农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现所使用的农历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农历是以夏历(阴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农历是太阴历与太阳历的阴阳合历,农历的一个月要符合朔望月(月相圆缺一次),平均历年也要符合回归年。所以农历使用朔望月定历月,平年十二个月,为了让历月吻合月相,这是农历中的朔望月成分。农历吸收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用来表示四季寒暑,这些是农历的太阳历成分。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

因加入了阳历成分,故农历是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属阴阳合历。由于纯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农历便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两者年总天数相适应。太阳历是用来标度太阳视运动的,就是一个回归年。农历中称作:岁实。立春总在公历2月4号左右。因为公历属于阳历之一,但是因为公历是平均太阳历,所以只能是基本上和节气日对应,前后有时会波动一两日的。

历 法 转 换

“双立春”与“无春年”现象:

人们对“春”很重视,将有“双春”之年视为大吉年份。“双立春”与“无春年”是夏历(农历)中的概念,是指农历全年都没有“立春”或有“双立春”的年份,这是由于农历年长度有的年份短于回归年、有的年份长于回归年的缘故。如:2016年农历猴年是“无春年”,即,全年没有立春之日。干支历不存在无春年,因为每一年均是以“立春”为年之起始,立春节气一到,就是孟春开始了,所以年年有“春”。

立春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2天,这就是相邻两个立春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公历年平均长度是365.2425天,与回归年相差无几,所以立春在公历年中的日期基本固定,绝大多数年份为2月4日,个别年份为2月3日或2月5日。而农历年情况就不一样了,农历采用的方法是“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月。农历无闰月的年份为353至355天,比回归年少11天左右;有闰月的年份为383天至385天,比回归年多19天左右。故闰年有25个节气,平年有23个或24个节气。于是立春在农历年中的位置呈现出4种情况:在年初;在年末;年初年末两头春;全年无立春日。

农农历有闰月的年份(每19年中有7年),因年长长于回归年,故年初年末都有立春日即“两头春”;无闰月的年份(每19年中有12年),因年长短于回归年,“无春年”最多,剩下的立春日在年初和在年末的大约各占一半。这种规律以19年为周期,循环往复,个别年份稍有出入。

农历一年中有一个立春,双立春,或者没有立春都是由于阴阳历转换造成的,属正常的历法现象,完全和凶吉无关。旧时人们认为“无立春之年是寡妇年”,不宜嫁娶。但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说法。

在本世纪的100年中,两头春的年份有37次,无春的年份有37次,年初立春的年份有12次,年末立春的年份有14次。

民俗功能

立春立春乃“二十四节气”之首,“立”乃开始之意,意思是从立春这天起,时序就进入春季了。立春与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四立”标示着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早在上古时代古人“观象授时”,并确定了天干地支及二十四节气。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干支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往复岁的周期。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古人相当重视立春岁首。“斗柄回寅”为立春(“春正”),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早在上古时期我国一些地方便传承着以立春岁首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驱邪攘灾、除旧布新等为主题的节庆活动,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雏型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在秦汉以前,“春节”(正月节)这一称谓原本就是在立春这个节气过的“岁节”,而非指现在阴历一月一日(阴历一月一日古称为“元旦”)。汉后各地历法统一,立春“岁节”被挪到了阴历一月一日,称“年节”。自立春岁节的民俗功能被挪到了一月一日后,立春成了单纯的节气。先秦时期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岁首节庆的民俗不同,历法不同其岁首日期亦不同。在历法上,“岁”和“年”,在古时是有严格区别的: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谓之一岁;从一月一日到下一个一月一日,谓之“一年”。汉代是我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主要的传统节日民俗在汉代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地。此后在文献上渐出现了岁首祭祀的记载,如东汉崔寔《四月民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汉之后过新年的习俗活动在全国民间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丰富了。节日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春祠荐新:

春祠荐新祭祖的习俗传至后世变为正月初一的祭祖活动,有的地方在初一以后几天不扫除屋宅,即是担心触犯了回家过年受享的祖魂。有的地方在初一不准倒垃圾又是从后一习俗衍生出来的。

籍田:

古代在立春日举行的籍田礼,籍田的内容包涵有对地母的祈求。在籍田仪式后聚饮,这是后世“团拜”和“贺年”的一种雏型的仪俗。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贴“春”字: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饮食文化

立春时令食品—田艾籺春盘:春盘是立春饮食风俗之一,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饼糖放盘中为春盘(或拼成盘)馈送亲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盘里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饼、饵五种。蔬菜主要有:豆芽、萝卜、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鸡蛋、土豆丝。杜甫《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田艾籺:田艾籺是春季常见的时令食品。在开春时节,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正是春耕的田野上田艾生长的全盛时期,田艾约10厘米高,叶子是粉绿色的,花朵白中间绿,全身长满绒毛。据《食物本草》里介绍,田艾具有祛湿,暖胃,清肠等功效。田艾籺也是拜神的节令贡品,祈祷风调雨顺。

春饼: 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最早,春饼与菜放在一个盘子里,成为“春盘”。宋《岁时广记》引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

春卷(春蚕):《岁时广记》:“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名曰‘探官蚕’。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称‘探春蚕’。”

咬春(吃萝卜):明《酌中志》:“立春之时,无贵贱嚼罗卜,曰‘咬春’。”

节气养生

立春顺应自然:立春之后,阳气升发、万物始生。顺应春天的特点,健康养生需注意保护阳气。保护阳气,要从饮食、起居、心理和运动等方面进行养生。

注意防疾:俗语说“百草回芽,百病引发”,春天万物萌动,也滋生细菌、病毒等病源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所以春天应特别注意讲卫生,防虫害,多开窗通风,防止疾病发生。春季的气候特点是以风气为主令。在早春,主要是风寒邪气致病,而到了晚春以后,是以风温邪气致病。所以,春天都为风邪致病。《黄帝内经》说:" 风者,百病之始。" 因为其他几种邪气是借助于风气侵入人体的,像寒邪、热邪、湿邪等。

饮食调养:春季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饮食宜选用辛、甘、微温之品。春季饮食养生应避免吃油腻生冷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和新鲜蔬菜。春天是肝旺之时,应多吃一些味甘性平,且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文学记述

节 气 歌

如下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明代作品《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诗 词 曲

《立春》长卿  谁家二月煮新丝,一江黄鲫应不识。  明日倘或桃李晓,莫问老梅知不知。

《咏柳》(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题望苑驿》 (唐代)温庭筠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景阳寒井人难到,长乐晨钟鸟自知。  花影至今通博望,树名从此号相思。  分明十二楼前月,不向西陵照盛姬。

《凉州词》(唐代)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越调】天净沙·春(元代)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越调】天净沙·春(当代)徐书信  青竿翠柳杨花,古槐幽径谁家?  白絮明台骏马。  燕飞檐下,东君乱拨轻纱。

学习易理绕不过的第一课 八字中的月令分野

上个月我去爬了趟景忠山,各位都知道,现在正是大夏天,热的一匹,爬到半截我已经是香汗淋漓,便赶忙找了个路边摊,花巨资买了根老冰棍解解渴。突然我在一个角落里看见一个算命老铁,这哥们邋里邋遢,旁边还挂了个牌子写着“保准灵”。我当时一想啊,这牛叉人一般都这种路子,反而那种穿西服打领带的大师八成都是冒牌货。想到这,我就笑呵呵的凑过去了,您别说还真让我给猜中了!

卧虎藏龙的景忠山

穷算命的却道出命理真言

这位先生啊以前是在广州那边学易,精通梅花易数、子平命理、沈氏风水、紫微斗数等等。此外这哥们还学过佛学的论一切有,唯识学,般若学,还粗通禅宗法门,这个就很厉害了!聊着聊着,我俩就谈起了月令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地球的忠实小弟,月球

月令嘛,有的看官老爷就说了,不就是月柱嘛,月令分野也简单啊,不就是那个表格嘛。这您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月令为什么会分野呢?

来源于四季的分野

说起这个就得先说四时休囚,大伙知道春天木旺,可就这个旺也是不一样的,你比如甲木生于早春,没准哪天就给您整个倒春寒,得赶紧把军大衣重新套上,家里的热炕也得烧上,木也一样啊,需要火来热乎热乎。而甲木生于仲春就不一样了,这会是树大根粗,需要斧子修剪。

五行的四时休囚

可见春天的木机气是不一样的,所以就得细化,这时候就搞出了分野。有的同学又说了,分就分吧,还非得月上分野啊?

雾里看花寻“提纲”

一代命学大师沈孝瞻就说过,月为“提纲”,也就是说月柱很重要,你们都给我留心着点啊,所以关注热别月令分野也就不奇怪了。可沈老爷子这个“提纲”之重又如何解释呢?

月令分野,也叫作人元司令

其一,八字月柱主人青年,正是大好时光奋斗的年华啊,这几年决定着人生走向。其二呢,月柱又主父母,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教育个孩子,对人生的塑造很关键。所以这“提纲”也是实至名归啊!

重磅!京城武学一脉,竟然雪藏德州百余年

◇宫廷文化典籍和京城武学一脉的传承

“神京门户”“九达天衢”——山东德州自古享有盛誉。

自隋炀帝开凿运河以来,德州位居运河之畔,为江南漕运必经之地。明清之季,又为盐商大贾、英雄豪杰聚居之所,殷富一方,是名副其实的“运河名城”。

2017年,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面对“国家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三大历史机遇,德州等运河沿线城市,如何从沉寂的遗产中挖掘并激活大运河千年的文化底蕴,盘活生产要素,繁荣文化产业?

记者历经数月,徒步运河之畔,入户走访,挖掘到一支流落民间、雪藏百年、秘传三代的武学传承。该传承源于北京,八国联军侵华之际,大内侍卫总管宫宝田的侄儿宫向廷,携宫廷典籍、八卦掌始祖董海川的内功心法等,从枪林弹雨中死里逃生,沿京杭大运河逃难至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南陈庄村;自此,隐姓埋名,躬耕田野,秘密潜修,守护这支至臻至纯的武学传承。

运河畔的小村庄雪藏了 来自京城的文化典籍和武学秘传

时值隆冬,寒风凛冽,徒步南陈庄西首的运河大堤,俯看千年水路,残柳婆娑,凭阑怀古,禁不住遥想千帆竞发、舟楫如织的恢弘盛景。

德州段京杭大运河

德州段京杭大运河,全长141公里,原为汉屯氏河,隋时永济渠,元朝凿会通河、济州河后,改称大运河。从隋至清,伴着漕运,京杭大运河走过了千年的辉煌,沿线城市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城址、驿站,还有地下的古墓、沉船等。而德州段运河之畔的南陈庄,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在这里,既没有气势恢弘的城址,也没有遗存千年的胜迹,但南陈庄却在历史上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和特殊的角色——因为,这里雪藏了圆明园、雍和宫等遗留的文化典籍和武学传承。

圆明园堪称万园之园,就连洋人都说“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尽管如此,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时,还是洗劫了圆明园,大量宫廷侍卫被杀害,数不尽的文物被劫掠……然而,战火纷飞中,一位老喇嘛死里逃生,带着诸多典籍逃到了雍和宫,后来遇到带刀侍卫宫向廷,圆明园里的文化典籍才得以存留。

图为清朝最后一位大内侍卫总管宫宝田

1900年,当八国联军的炮火再次叩响北京城门的时候,储秀宫里的“老佛爷”收拾好行囊,仓皇西遁,担任护送任务的是宫宝田。隆隆的炮火,并没有让宫宝田丧失理智,对清王朝腐朽的统治,他早已心灰意冷。面对洋人的入侵,盗匪的横行,他自知凶多吉少,但作为董海川的嫡传徒孙,他深知“头可断血可流,祖师爷传下来的功夫不能丢”。

未雨绸缪,离京前,他早已做好了准备。就在那个炮声隆隆的夜晚,宫宝田将其侄儿宫向廷叫至身边,仓促嘱托道:“活着离开京城,将八卦掌内功心法和文化典籍传承下去。”宫向廷心领神会,按照叔叔既定安排,背一行囊,在众多宫廷侍卫的掩护下,从枪林弹雨中夺命而逃,在他的身后躺下了数不清的侍卫、宫女和太监。次日,宫向廷潜出京城,在郊外的一港口,踏上运船,离京南下。

当其仰望帝都,挥泪作别的那一刻,诸多文化典籍连同这支武学一脉开始流落民间。

历经坎坷磨难 传承者心铭口述 京城武学一脉得以流传至今

似水流年,弹指间已过百余年,记者踏步南陈庄,成片连排楼房,整齐划一,一色水泥路,不时有汽车穿梭。沿运河大堤北折而行,不过一里地就是王先锋的家了。

王先锋和刘振英站在宫向廷画像前

王先锋,南陈庄村已退休老支书,任职38个年头,对村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无比熟悉。“宫先生会功夫,擅治癔病,是村里了不得的能人。”谈及在此隐居的宫向廷,现年74岁的王先锋老人对记者侃侃而谈,“起初,宫先生在乡绅王承文家落脚。那时,兵荒马乱,经常有人坐着运船逃难至此。不过,宫先生是个特殊的人物。据老人们回忆,当时宫先生在王家的马棚里,滴水不沾、米粒未进,硬生生地挺过了半个月的时间,后来人们才知道宫先生是皇宫里逃出来,身怀绝技的大内高手。”

现年76岁,王先锋的妻子刘振英老人回忆道:“我小时候跟王家是邻居,常见到宫先生,他身材魁梧,不善言语,经常给村里人治病,还收了很多徒弟,像村里的李少堂、王家二姑娘王先兰都是他的徒弟。”

宫廷八卦掌内功心法传承人王先兰(资料图)

谈及宫先生的徒弟王先兰,记者采访了她的三女儿郭瑞铭。“宫先生避难南陈庄,茕茕孑立,无儿无女,年过半百才收了我母亲为关门弟子。”现年65岁的郭瑞铭老人回忆道,“我母亲学艺时仅13岁,因为年龄小,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所以宫先生就把毕生绝学传授给了她。后来,我母亲出嫁到市区的进步街,婚后不显山、不漏水,秘密将宫先生的绝学传了下来。”

王先兰,生于1913年,卒于2002年,谈其一生,极其不易。少时,拜到宫先生门下;24岁,日本鬼子入侵德州,王家被日本人敲诈,而王先兰则成了人质,被绑架到军营内,后得宫先生营救,才保得性命。

雍和宫传下来的黄马褂

“我母亲传承了宫先生的衣钵,本想终老王家,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习俗不能违逆。尽管如此,母亲出阁时,已是30余岁的老姑娘了,她在宫先生膝下受教20余年,宫廷里带出来的各种典籍了然于心。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各种珍藏的画像、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只有母亲出阁时宫先生送她的那件黄马褂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直到1995年,母亲82岁高龄,收徒陈红卫后,才将封存的记忆一一口述。”郭瑞铭老人回忆说。

宫廷八卦掌的传承轶事

陈红卫展演八卦掌

“八卦掌属于内家拳,最初是董海川从九华山一道门隐修处得其心法要诀,后融汇易经易理,以八卦为盘,合阴阳之道,创立的八卦掌。据老师王先兰回忆,宫先生生前曾说过一段轶事:最初,董海川在九华山上,遇一老道,常与一只白色大雕在云谷山涧的圆形大石盘上搏弈。大雕以翅为臂,气力极大,沿圆形石盘与老道相斗,不相上下。董海川本是学武出身,细察这老道的身法,竟是一套上乘武学,对其触动很大,下定决心在此学艺。三载过后,技艺有成,并承袭了调息凝神的内功心法。艺成下山时,老道叮嘱董海川,不让透漏其姓名。当人问起师承时,董海川就以云间石盘为名,称其恩师为云盘老祖。”采访中,陈红卫对记者说,“王老师口述轶事真伪已无从考证,但八卦掌调息凝神的内功心法,却真实地传承了下来。因为这一派长期在宫廷内秘传,与民间传承有很大区别,所以又有宫廷八卦掌之称,传承下来的绝技就有银蛇穿林、抽身换影、抽身探塌掌、狮子抖铃等,不过,我结合自身的习武经历,融合了武当太乙门的猴拳等,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了八卦掌。”

陈红卫展演武当先天太乙门神猴拳

谈及宫廷八卦掌,陈红卫向记者娓娓道来,并展演了“拳打卧牛地”的绝技,强调修心、修德是习武者的第一素养。“时下,八卦掌的习练者众多,有尹派、程派、梁派、史派、张派等。我虽承袭师传,但不愿争名利、惹是非,希望各派能和睦相处,取长补短,共同把八卦掌这一传统武术发扬光大。”陈红卫说。

“文化+”撬动产业发展新动能

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悠然流过千载的大运河,不只是留存于博物馆和人们回忆中,而应该更加鲜亮地“活”在当下。在大运河传统运输功能弱化的今天,这条曾被誉为“流金淌银”的人工水道不复从前的光彩,而要彰显其价值,就要在运河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中找到新的平衡点。

电影《一代宗师》(票房近3亿元)

德州段京杭大运河,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雪藏百年的宫廷传承,为这一平衡点找到了支撑。时隔百余年的今天,圆明园里被洋人掠夺的十二生肖、金佛像、景泰兰等150余万件文物被世人铭记,殊不知,当年在枪林弹雨中,圆明园里的文化精髓、宫廷典籍借京杭大运河南下,得以幸存。

电影《十二生肖》(票房近9亿元)

每当以资本、原材料和劳动力为核心要素的物质生产出现波动,以思想、创意或知识产权为特征的文化产业却往往显现出生机和转机。美国好莱坞影视从20世纪30年代空前的经济大萧条中兴起,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日本动漫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经济低迷中振兴,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复苏;韩国游戏产业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转型,成为全球游戏行业领袖。我国虽然与这些国家情况有别,但他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值得借鉴。

电影《功夫瑜伽》(票房近18亿元)

在“调结构、稳增长、促转型”的今天,繁荣文化产业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近年来,以影视、动漫为表现形式,以传统文化为重要素材的文化产业势头强劲。例如,前些年成龙拍摄的《十二生肖》家喻户晓;另一部影片《功夫瑜伽》中提及的宝藏和典籍是否存在,值得探究,但德州南陈庄却真实地雪藏过圆明园里的文化典籍;除此之外,影片《一代宗师》中提到的宫廷八卦掌并没有随着“宫二”的出家而灭迹,而是在各地得到了延续和发展。这些影视素材值得挖掘。

南陈庄这支流传至今的武学一脉,如果与影视、动漫、游戏等业态结合,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契机和新动能。